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宽谦法师心经讲解 第六集

  我们把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讲完了,接下来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但是在《心经》又讲“无”,为什么?因为“苦集灭道”四圣谛还是性空的。所以般若讲性空是通彻一切,不仅有情众生是性空,还有无情的器世间还包括思想理念,没有一件事情不是性空的。任何的行为举止思想理念都是性空的。也等于说透过性空能通彻一切。

  在十二因缘法的基础上面来讲苦集灭道。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来说,所谓的苦集灭道是属于世间法,所以世间法以我们现在世是不是也感受到苦果啊?只要有这个色身我们都要面对死亡,而且我们这个色身都避免不了生、老、病、死,为什么会得这样的苦果?是因为过去世集了很多苦因啊,所以这一辈子会得到苦果,这些集的苦因无非就是无始劫的过去世里面我们不断地在惑业当中造作,所以集它本身是在集因,然后得到现在的苦果,那怎么办呢?我们说我们可以在这个地方(爱取有)来做一些改变,要能够在这个部分种下出世(世出)的道因,下一些道因才能够得到未来的灭果。

  什么叫灭果?就是所谓的涅槃,了脱生死。前面我们讲透过性空而达于相空,透过性空而知道什么叫做毕竟空乃至到成佛的究竟空,而这些空跟灭是同质性的,从空、部、无、空非而离相、泯相乃至到灭相,所以这个灭其实也是透过这样的观念而出现的,透过性空才有机会涅槃。透过这样的观念其实这都是比较跳脱出来的,所以首先我们比较大的关键是要能够下道因。什么叫下道因呢?怎么样世出?但是还要世入,并不是世出就完毕了,当然有些人的根基会觉得我自己自我解脱就好了,但是菩萨的根基的话就不止,不止如此,所以下出世的道因就要从三学八正道乃至于菩萨道的六度万行。三学透过戒定慧,慧学是一个很大的关键,以慧学为领导,以八正道来讲从正见、正思维为领导,也是属于慧学。以六度万行,五度如盲,般若为导,还是慧学。但不只是慧学,慧学是我们意业上面的领导,领导着我们的身业和口业,所以这里出世的道因其实就是如何从世间法跳脱出来,最大的关键就在下道因耕耘。这样的耕耘不只是出家人的事情,在有情众生里头唯有人道的众生最有机会学习,唯有人道的众生有智慧有福报因缘能够学习,所以在道因上面能不能世出最大关键在下道因,道因当中以慧学为主导才可能得到涅槃的灭果。这个是从现象上来谈。

  从法相上来谈,我们首先要知苦、要断集、要入灭、要修道。要知道苦、要懂得苦,要去面对苦、接受苦。光是一个知苦,也是要有些智慧,很多人苦是苦,苦得糊里糊涂莫名其妙,会觉得为什么世间会苦到这种程度,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有的人环境不好,烦恼又多,又口出不逊之言,他虽然知道苦但是他不知怎样去断集,不知道前因,对苦不算真正知道只是感受到。我们知道是知道世间的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导正到这个上面来。而且要去知道苦是过去造过来的,乃至于我们又继续造未来的苦,所以在我们造作的当下,点点滴滴我们自己都要非常小心,如何跳脱出来呢?就是修道,所以四圣谛让我们从世间法有机会跳脱出来,它最大的关键就在道谛上面修道下因,去耕耘不断地耕耘,能不能到灭果那是收获,所以只问耕耘不要去问收获,只管耕耘,收获是自然来的、自然结成的、自然因缘会会合的,不是我们追逐来的。而且在耕耘当中还是以慧学为主导,慧学是非常重要的指南针,是罗盘,引导着我们如何修道,不管三学、八正道、六度万行,其实都是以慧学为主导。

  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三福行,施、戒、定:修布施、持戒及修定。持戒也是很重要的基础,持戒让我们不至于堕落到三恶道里,因为堕落到三恶道就没有机会学佛,还有修定,如果以我们学佛的定在初学佛的过程中不一定非常急着去修禅定的定,而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定,当我们还没修禅定之前起码让我们能够随时抱着慈悲喜舍的心,多广结善缘,之后我们进入三学戒定慧,那个定就是修定的定,禅定的定,那是很重要的,之所以谈这个就是根据导师《成佛之道》五乘共法做的是三福行,到三乘共法就是要三学八正道,到了大乘不共法菩萨道呢?六度万行。我们的三大阿僧衹劫表上都有,这就等于我们修行的指南。能不能跳出世间法最大关键在修道上,当然如果我们透过修道我们修到六度万行的时候,我们知道不只是世出的,还要世入,世出世入而无碍才可能圆满而成佛,所以这就叫做苦集灭道。

  但是《心经》上面说“无苦集灭道”是什么意思?苦集灭道有苦集灭道的种种不同现象,每一个人体验到的现象是不是也不一样啊?修行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苦集灭道这些现象的当下还是性空的,所以用一个“无”字来讲苦集灭道的性空。因为性空的缘故,纵然讲了苦集灭道也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信受,都能够去实践。纵然说大家都来实践却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根基,不同的实践方法,不同地如何从苦、集当中跳脱出来,如何修道的过程也都有不同的心路历程,乃至于他真的去验证到所谓的涅槃果也都不同,因为性空的缘故。这些现象的当下是性空的,所有说是“无苦集灭道”。并不是否定了苦集灭道的现象,苦集灭道的现象是存在的,纵然我们没修别人也在修,也就是说不是整齐划一,一个口令、动作,大家都完全一模一样,不可能,为什么?就是性空的缘故。

  所以这略观处界等空,最后一句话是“无智亦无得”,我们有能的智或有所得来这里听经闻法,不仅我们身口意三业一起来,尤其意业上,我们乖乖地坐在这里,我常常讲说听得懂的人修慧,听不懂的人修定,还同时修个戒。因为起码我们没有去造作恶业,在这里起码熏到的还是善的语言,完全听不懂一直坐在这里还是要有定力,当然听得懂最好,修慧,开启我们很多思想的大门,所以我们会觉得好像有一个能的智,也就是说在这里能不能够听得懂,或者说前面讲这么多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乃至于四圣谛,我们好像有一个本身主动性的智慧在吸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也等于是象我们的意业一样,在意业里头,我们透过我们的智慧在吸收这些观念思想,当我们有一些观念听进去之后,说不定我们还有机会付诸实践,所以会觉得好像有所得的感觉,但是我们对这样的心得本身我们并不是非常地稳固,它不是很具体的,似有似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其实如果似有似无是好现象,而不是我已经有了,我就要捧回去了,在过程当中生个气,说不定感觉又消失掉了。

  那么也就是说,在能所方面是有这样的现象,只是这样的现象不稳固,有能所的现象哦,所以这个等于又讲到不二,有能有所,能的部分是智,所的部分是得,会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没错,但是我们说它的当下还是性空的。透过不二来看待它的话,应该还是不智不得,当然我们说不智不得讲起来怪怪的,其实就是“无智亦无得”,是不是不二啊?那为什么用不二呢?要讲到性空,是因为讲到性空的缘故。虽然有我们能的智,也似乎多多少少好像获得一点什么,但是我们听般若好像有点获得什么的时候,其实应该是我学到了怎样放下,在心得方面应该是学得怎么样放下,我觉得学般若很好的就是把我们很多莫名其妙的执著其实可以砍的砍、杀的杀,可以删掉一些,删除掉那些想不清楚但又莫名其妙地担忧的事情,然后莫名地想跟人家比较,或是莫名地我就是执著这件事、执著这个人,其实那都是没有意义的。

  把一些比较没有意义的东西拿出来删除,那些东西我们透过性空去观照它,让我们很确实地感受到意义不大的时候,我们会想要放。我们所执著的往往是我们觉得有意义,但是如果透过佛法佛陀会告诉我们那些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光佛陀这样讲是没用的,而是我们自己愿意去做一些比对,去比较看看,所以说不只是闻,还要思,要去思维,我们愿不愿意接受,所以思维的本身是将思想理念纳到我们的生命体系上面来,我愿意来做一些修正是透过思维的,也不是现在当下立刻就可以如何的,所以所谓“无智亦无得”也是透过不二的观念,不二的观念还是性空的。不二的观念其实所呈现出来就是空相的现前,就是在讲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不是在讲空相啊?所以“无智亦无得”还是在讲不二,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无”我们就要知道就是在讲性空,所以最后结显空义叫做“以无所得故”。

  《心经》里面最精华的就是“以无所得故”。“无所得”相当于《金刚经》里面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都用“无”啊?性空嘛!透过性空,透过否定的符号,透过逆向的思考,应该放下来。所以说结显空义所谓的空义就在于“无所得”,无所住、无所著、无所执,都是无所、无所、无所啊!所以印顺导师在《学佛三要》里面也讲: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这是信愿,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是在讲智慧,无所得为方便,我们不止一辈子生生世世地从凡夫众生一直到成佛的过程当中,导师告诉我们学佛有三要,叫做信愿、慈悲、智慧,导师还是根据《般若经》里面讲“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所谓“一切智智”佛陀所得的智叫做什么?

  佛陀的智慧叫做一切智智,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我们虽然果位很低,但是我们的志向很高,以佛陀为我们的榜样,学习的模范,以佛陀的智慧来成佛,来相应作意,虽然我们在这里非常遥远,但是我们就像在大海当中找到了灯塔,我们就用灯塔上面那个光芒当作我们方向,随时都在对照着灯塔的方向,这个就是信愿,所谓信愿就是在这个时候所发的信愿的心要高远,导师也讲如果我们取之乎上仅得其中,我们取之乎中仅得其下,我们要把志向定得高远,我们做不到起码还中中,如果我们定得中中便成下下,所以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就是我们信愿的心那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帮助我们生生世世在整个生命之流当中不会迷失方向,让我们能够穿透生死的束缚,这也是开启了我们法身慧命的延续,证得法身。刚才这个地方所谓的空就是所谓的法身,佛陀的法身在于空。

  《金刚经》里面不就讲:须菩提长者跟莲华色比丘尼,莲华色比丘尼跟佛陀去忉利天讲经三个月,好久没见,听说佛陀要回来,非常高兴,她就想说我一定要第一个见到佛陀,她已经修到有神通变化的能力,她变成一个小国王跑到最前第一个去了,因为在印度的阶级种性很严重,她第一个见到佛陀她说佛陀我第一个见到你,佛陀说你错了,不是你第一个见到我,因为重要的不是见到我的色身,是要见我的法身,须菩提长者解空第一,须菩提长者因为太理解佛陀所说的法,尤其在性空的法上,他想我不需要去那里,我在精舍里用功深观空义,就等于见到佛陀法身一样,所以我们说佛陀的法身尽虚空界,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去碰触到所谓的法身,如同一道曙光一般。慈悲方面就是大悲为上首,但是智慧的这个部分就是用无所得为方便,所以《心经》归结在“以无所得故”,就是因为无所得的缘故,前面讲了这么多的性空都是在表达无所得的信念,所以我们说只要问耕耘不要问收获,我们有所得,我们都是得失心,得失心在哪个地方?在结果,一直在追求结果,用功不够,随便去考个试也想我到底有没有上榜,耕耘得不够,但是我们还是妄想着要上榜,所以我们凡夫众生就是这样,只问收获不问耕耘,所以常常起颠倒,常常很痛苦,常常结果很不满意,那是必然的。

  般若的观念就是让我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所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住”也是不住在结果上面,但是在因地上不断耕耘,这才是菩萨的特质,这才是菩萨的道业,菩萨的道业如何生生世世经历三大阿僧衹劫这样累积过来,如果他没有无所得的心,那是没有办法坚持的,所以所谓菩萨的道业只要是如法的,不管世间如何来批评他,如何评论他,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我就是一往直前,过程当中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叫座不叫座,只要是好的、如法的,我还是去做,那是一种很勇猛的心,很坚持的心。为什么能够这么坚持,就是跟法确认的关系,法相法性要去做很深层的确认,于法要去确认,尤其是深入法性的确认,在现象上反而可以无所谓,无所得。前面不管是透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四圣谛乃至自己本身的这个智或者得来讲的话,这些都是性空的,所归结出来的就是无所得。《金刚经》归结出来就是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这里归结出来的就是“以无所得故”,承先启后,开启后面的得般若果。前面修般若行,般若行是在下因,那么自然得果报,什么样的果报呢?这里就讲到涅槃果跟菩提果,涅槃果就是三乘共果,纵然是你只求解脱道,也可以透过般若,因为讲到空义,讲到性空的空,只要与真理法则相应相契的话,都有机会可以解脱的。

  涅槃果属于三乘共果,包括声闻、缘觉、菩萨,菩萨一样需要涅槃果,菩萨一样有涅磐的能力,只是她认为生死即涅槃而愿意在生死流当中,菩萨并不是没有涅槃的能力,菩萨他必须要有智慧,智慧帮助我们解脱,慈悲帮助我们入世,所以说菩萨要悲智双运,我们平常对菩萨的观念都会觉得慈悲为菩萨的特质,其实这种大悲观世音菩萨都是菩萨摩诃萨以上的,他必然都是智慧慈悲都是相当具足的,自己可以解脱而不忍心解脱,为什么?为众生啊!自己可以游泳上岸才救得了人。所以这里就从菩萨讲起,虽然叫做三乘共果涅槃但是还是在讲菩萨,如果是声闻缘觉他们一样可以用般若来解脱的。所以这里讲“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菩萨,我们中国人好简,称呼菩提萨埵太麻烦,就直接称菩萨。菩萨讲久了,忘记了菩萨是什么意义,所谓的菩萨就是发菩提心的有情众生,什么叫菩提心呢?其实画这个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也讲如何踏上成佛之道,是从发心菩提开始,先下大乘佛法的法种,就在于菩提种子,所以要发菩提心才名为菩萨,所以菩萨也是发菩提心的有情众生,就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因为依照着般若来让我们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让我们从有挂碍的此岸到达无挂碍的彼岸,由颠倒梦想的此岸到达无颠倒梦想的彼岸,由痛苦的此岸到达无痛苦的彼岸,这个都叫做波罗蜜多,而且是依着般若的关系来波罗蜜多的缘故,所以能够心无挂碍,我们挂碍,挂碍在自性妄执上面,由俱生我执、俱生法执乃至分别我执、分别法执,种种有的没有的,全部都执著,在执著当中就会有挂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担心都没用,所谓担心、烦恼、执著都会起恶念,对事情没有帮助,反而有害,所以我们不管任何状况,不要往坏处想,应该赶紧念佛,起善念才对。

  我们很多莫名其妙的妄想挂碍,透过般若我们应该去做一点整理,属于粗糙的部分属于莫名其妙讲不出理由的部分都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要学着把它放下,因为性空已经道尽了一切。我们的执著不是太有意义,但不是想不执著就能不执著,因为我们的杂染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能转化,本来对人的执著,佛陀告诉我们要依法而不是依人,我们是依在佛法上对人的依靠会少一点,我们所依靠的人难免还是会有无常的问题。从对物质名利的追求慢慢转化心灵上面来,从心灵的层次里头净化我们的心、强化我们的心,接受逆境的考验是比较坚强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是逃不掉的,瓜熟蒂落,果报已经现前。透过强化的心接受过去,透过净化的心净化现在与未来,透过般若就是让我们脱落掉一些无意义的挂碍,一旦心没有挂碍了,“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我们的恐怖来自我们的挂碍,没有恐怖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而达于究竟涅槃,达于究竟涅槃之前先有个人的小涅槃,逐渐地涅槃,这个涅槃的过程其实声闻、缘觉他们都有能力去做这样涅槃的功课,只是他们觉得自我了脱就完成了,他就满意了,但是菩萨呢也一样有这个过程,但是菩萨还是透过了般若的关系逐渐地感受到涅槃的果报,那随着涅槃脱落掉我们的挂碍、脱落掉我们的恐怖、脱落掉我们的颠倒梦想,这些的根源就来自于自性妄执,性空就是在破自性妄执,性空最大的功用就是破自性妄执,般若经典是帮助我们开启智慧,每部经典有每部经典不同的用途,好像药方一样,智慧不足就应该服用般若药方,想要增福延寿就要服用药师法门的药方。般若在开启我们的智慧,去除我们的自性妄执,自性就是单一性、不变性、实有的主宰性,这些是不存在的,我们妄执它是存在的,所以自性妄执其实我们不断不断地一直在重复,什么叫性空,慢慢地焦点才能够调得准,不要糊里糊涂跟真常唯心系所讲的自性都混淆在一起,这样的药方药力就会不足,所以定义上是很重要的。

  以前也常举一个例子讲到六祖慧能大师跟神秀大师为什么他们写的偈会有高下,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是在讲法相,慧能大师在讲法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看是否定式的,是不是充满了否定的符号?否定的符号本身都在谈法性。所以谈法性会比谈法相更高超,会脱落掉我们的一些自性妄执。所以透过法性展现出来的叫做空慧,般若也就是所谓法性空慧,深入法性所呈现出来的智慧就叫做法性空慧。法性空慧有怎样的特质呢?就是去除了我们心中的挂碍、恐怖和颠倒梦想,让我们落实、穿透,看透世间法,在表相我们还要透视到里面因缘的组合,我们深知这些因缘的组合不具有单独性、不具有不变性,不具有实有的主宰性。但是我们以为有。透过般若起码我们要感受到所谓的涅槃果,所谓的涅槃果先从我们的挂碍恐怖颠倒梦想去下手,起码先有一个小小的涅槃,感觉到会有点轻松自在的感觉,会有点好像脱落掉什么的感觉,乃至于我们真的碰触生命、碰触到这种真理的法则的时候,其实是会有法喜的。因为我们在去深入真理法则的时候,我们已经排掉很多世俗的现象,才有机会去剥开表象,看得到里面,反正是会有法喜的现象,希望透过般若让我们感觉有点轻松自在,我们的自在其实要来自般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所以能够达于究竟涅槃,这就是得般若果。

  得般若果报当中涅槃果是菩萨道在行持的过程当中起码能够感受到涅槃果,声闻藉着般若也能够解脱生死。所谓般若果还可以到达终极目标,叫做菩提果,也就是佛陀的不共果,如来不共果。所以就讲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三世诸佛”包括现在世、过去世乃至未来世,不是只有三辈子,而是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是无限无量的三世,在时间上没有任何的局限性,过去世、现在世乃至未来世成佛者,就是依着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依着其他,没有办法依着其他的道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阿耨”翻译阿是“无”,耨是上,无上的意思。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合起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种子在于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要有正确的觉悟叫做三菩提,所以我们从菩提到三菩提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里也讲到菩萨虽能够普遍,但是还不够圆满,如同十三、十四的月,当然我们说凡夫菩萨从初一的月开始,所以菩萨透过果位从初一、初二一直到十三、十四,所谓的佛陀就等于是十五的月,那么证得无上正遍等正觉,其实在我们三大阿僧衹劫的表上也有,在整个的从发菩提心开始到三菩提,这个过程其实就在做三藐三菩提周遍的工作,到这边就是无上三藐三菩提,所以有阶段性的,那这种阶段性的过程是不是都依着般若?

  不管他的方便道从哪里都一样,总说在三大阿僧衹劫里头就是这两道:般若道到方便道,方便道就是老般若,成熟的般若,所以从菩提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大的关键就在于般若,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帮助我们波罗蜜多,在过程当中不断地波罗蜜多,从此岸到彼岸,一直进步,一直往前,一直从此岸到彼岸就是波罗蜜多,在果位上是很清楚明白的。从这个地方一直不断不断迈进,所以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如来的不共果,过程叫做涅槃果,从这个之后开始会得到涅槃果,我们最早的涅槃是在这里(三菩提),只是这个涅槃的量跟这边的菩提果不是一样的,量不断地扩充不断地扩充一直到尽虚空界,所以其实只是量上面的扩充,质上是一样。涅槃到菩提果是一样的质,这个质就由般若来达成,其实透过般若为什么能扩到那个程度,是因为尽虚空界,讲的就是宇宙间人生间的真理法则,就有机会不断地扩充,乃至于这个是无限无量没有边界的,是可以不断扩充的,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件是不合乎般若的法则,一切都是合乎缘起性空的,不管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的器世界,包括这一切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全部包含在内,没有不缘起性空的,所以可以周遍,达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法说般若体,般若体有修般若行,得般若果,最后誉赞般若德。所以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透过比喻,什么样的比喻呢?因为我们一般众生还是会觉得咒语有无形、无量、误扁的力量,具有神秘的效果,本来我们在宗教信仰上难免会觉得是感受到我们人力的有限,所以会诉诸神力,咒语会跟神力结合,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它具有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么巨大的力量,来除一切苦,确实是真实不虚,用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比喻般若的力量,所以用比喻来赞叹,般若能够除一切苦这件事情是真实不虚的,透过咒其实是比喻力量伟大,那也等于说透过我的智慧转化力量也很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到这个程度。所以最后说“曲为钝根说方便”,前面是“正为利根示常道”,但是万一不见得所有众生都是利根的,还是会有钝根的怎么办呢?也可以一样为钝根来说方便。

  所以最后就说“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把它们归结为咒来说好了,甚至比较后来的大乘经典也难免会加一些咒进去,为了普遍地利益更多的众生,所以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本来咒语是不要解释的,但是这段倒是可以解释,“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就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波罗僧揭谛”,这个“僧”字是大众的意思,大家都去吧!“菩提萨婆诃”就是急急如律令,赶紧去吧,赶紧去吧!所以这就是透过般若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效果,起码为钝根说方便,而不是前面讲了这么多智慧,最后归结在咒语,刚开始也是有点为之气结,不过想到说还是有很多钝根的众生,或许因为这样的鼓励就算是不懂也愿意持诵它,其实钝根也不是永远的钝根,利根也不是生来就利根,也是宿世这样从钝根慢慢转成利根,所以最后就是大家都去吧,急急如律令。透过这样子来鼓励大家,听得懂透过智慧来理解,听不懂就修定,而且还有咒语的力量,都能够完成我们所要的,都还是有一股力量的。

  好,我们的《心经》就讲到这里结束,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