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宽谦法师心经讲解 第三集

  我们今天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式进入经文。一部完整的经典必然具有三分,譬如《金刚经》具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这部《心经》本是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之心要的部分,是在六百卷的般若经当中,有一品叫做《学观品》,《学观品》与本经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所以在这里可看我们的科判表,既看不到序分,也看不到流通分,它其实是属于正宗分里面的一品叫做《学观品》。它是属于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的《学观品》。因为《学观品》与此部《心经》正好完全一模一样,应该是从那里节录出来的。所以,这里就讲到古德为了易于受持特地把它摘出来单行流通,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以这部经没有首尾,没有“序分”,也没有“流通分”,直接从《学观品》进入。

  从《学观品》我们可以看到,它其实包括两部分:“标宗”与“显义”,第一句话先标出宗旨来,之后才显义。显义里会有“正为利根示常道,曲为钝根说方便”。如果是利根者会比较透过正常道才容易能持久,应该用正常道来看待;对钝根来讲,因为根基还不够好的状态,那只好为他说方便法。任何说方便法?我想是通过“般若波罗蜜多咒”。

  在法说般若体方面有两个部分:修般若行、得般若果。任何修般若行?透过蕴,广观蕴空,然后略观处界的空,最后结显空义。所以这是从蕴处界来着手,这个跟杂阿含是一致的,透过蕴、处、界,但在蕴方面是比较广一点,比较详细地说明,所以后面会有融相即性观,还有泯相证性观。这是上一堂课讲的,先让大家有点概念。相跟性之问题,先融相,因为我们现在还处在相有的状态,我们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我们是有差别相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所执著出来,所看到的相是不一样的,各有各执著相,所以首先融相,还是著相的状态那怎么办?先融相,先把相跟性融在这当中,我们也接受著相的状态,但是我们从这个现象里是否能够把法性的部分做深入的观照,叫做融相即性,那才有机会泯相证性,能够离相、泯相到灭相,证性,验证出空性来,所以自然会出现空相,叫做证性,验证出空性来,所以叫泯相证性观。这两个观是很重要的,也很好用,我们后面再来解释。

  所以从蕴,五蕴,做了比较详细解说之后,就会进入所谓的处、界等空观,最后结显空义。还是结显在空义上头。性空的法义,那就是修般若行之后会得般若果,所以般若果就分两个部分:涅槃果跟菩提果。涅槃果属于三乘共果,菩提果是如来不共果,唯有如来经历究竟菩提果过程,从菩提种子到菩提到三菩提,到三藐三菩提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菩提果是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来的不共果。那么什么叫不共?就是唯有如来,只剩下如来。为什么叫三乘共果呢?第一个阶段多还是属于世间法。这里是超凡入胜,这里是无生法忍,相当于从五乘共法到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所以叫五乘共法。从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前面叫做共法,能不能超凡入胜到四果证无生,都得透过般若才有机会从出世间法而世出,这里世出还不是它的特质,要到四果圆满相当于七地的圆满,所以它属于三乘共法。般若还是共三乘,乃至成佛这个叫做如来不共果,因为成佛是一个结果,前面都可以说是因,它还是需要般若,从般若道到方便道,所谓方便道叫老的般若道,成熟的般若道。所以这里叫大乘不共法,最后只剩下菩萨,前面人、天、声闻都可以走到这个阶段,但是菩萨一样都要具有这个基础,到这边来讲,三乘共法都是透过般若而解脱。但是在原始佛教期间没有性空这样的观念,都是在讲空义,能不能解脱关键在于空义,原始佛教的空是从无常、无我来讲,这都是合乎空义的。

  性空一直到大乘佛法之后才有,般若系这是大乘佛法,是在西元0年左右之后才有,在佛陀出世时代,大约西元前五百年左右经过了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部派佛教三四百年当中没有性空,不是透过性空来讲,是透过三法印来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到涅槃寂静,那也叫做空义,般若“缘起性空”的“空”也等于提供了声闻缘觉的解脱之道,所以也叫三乘共法,三乘都可以用,但后来菩萨能够非常方便善巧,悲智双运,我们对菩萨的观念都是比较慈悲形的,但是菩萨没有不具智慧的,他们必须要悲智双运,菩萨的智慧就来自于般若,菩萨如果没有般若就不名为菩萨,是会败坏的,为什么会败坏?因为执著于表象上,在表象上是很容易退道的,菩萨他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果一直只有在表象上要行持的深远度是不够的,必须深入法性才有可能,尤其菩萨果位高的更是如此,因为深入法性才可能尽虚空界,才可能自在无碍,所以这里叫做涅槃果,从超凡入胜就开始,以个人的涅槃到无生法忍才算比较圆满,四果叫涅槃果,到成佛叫菩提果,也叫如来不共果。我们透过修般若行而得般若果。如何修般若行?从蕴处界来,所以融相即性、泯相证性是很重要的修持方法。

  首先先标宗:标示出最宗要的部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谓的“观自在菩萨”不一定完全指的是普坦罗罗迦观自在菩萨,就是说不一定是在南海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或是哪一位菩萨,说实在的,只要我们透过般若的观照我们自己也能得以自在,也能够观自在菩萨。因为如果我们是一位大乘行者来讲我们发的不只是自我解脱的心,我们发的是学佛而成佛的大心,那么就称为菩萨,发菩提心者我们就称为菩萨,至于我们是不是能够“观自在”,那么就要看我们能否行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不自在的菩萨是因为我们不懂般若波罗蜜多,当然我们从凡夫菩萨开始做起,从初学开始,所以我们说菩萨就好像初一的月、初二的月,成佛就等于十五的月圆满,但是也是从初一开始,从一点点开始,所以我们说从凡夫菩萨到圣贤菩萨到最后一阶段叫菩萨摩诃萨三个阶段,当然第一个阶段我们还不是太自在,但是我们可以朝着自在走来,那如何自在,我们是透过般若波罗蜜多,而且是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说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因为他行的是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而度了一切苦厄,所以空的本身,般若本身就是能度一切苦厄的,因为让我们的自性妄执能够降低,我们的苦厄来自于我们的自性妄执,自性妄执会招惹很多很多的苦厄,所以我们如果一直照见我们五蕴皆有,那就根本不懂般若波罗蜜多,那就是一个不自在的菩萨。

  所以般若经典反过来读容易理解,因为反过来就是在讲我们凡夫之境界,透过法性空慧所显示出来就是圣者的境界,它有个特质是透过否定的符号,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说人究竟怎么结合在一起,我们说这个人其实也等于是一合相,是众多因缘和合出来的,有五个蕴:色、受、想、行、识,也等于说形成出来的一个相是众多因缘和合而成,所以叫有情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既然众缘和合而生那么终有一天会众缘离散而灭,所以我们说是四大假合,或者叫做五蕴和合出来的。

  五蕴,为什么叫做“蕴”?蕴是聚集的,色蕴有色蕴的聚集,受蕴有受蕴的聚集,想蕴有想蕴的聚集,行蕴、识蕴……尤其佛法来说属于心理的行为占得多,属于物质的反而少,所谓色,它是一种质碍性,而且它是会变坏的,色蕴它有这两个特质。什么是质碍性呢?假如一种物质是一根粉笔,这是第二根粉笔,这两根粉笔没办法把它融到一起,除非透过其它的方法,它们各自占了空间,它们之间会相互妨碍,各有各的空间,所以是有质碍性的。我们色身本身是色蕴的结合,当然不只是色蕴的结合,还包括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我们较看不到的,我们看一个人几乎看到的是色蕴,整个色身肉体,但是我们是否也看到这个人的表情是不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情?因为从他的受想行识所显现出来的,尤其是佛法更注重心理的部分,属于物质的现象它占的比例反而少一些,但是所谓色蕴它集合了很多很多比方眼、耳、鼻、舌、身、意的根,既然有这些根,是不是有质碍性啊!是有质碍性的。我们坐火车抢了一个位子坐下来了,第二个人就无法坐下来,这就有质碍性!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旦有质碍性,物质本身一定会变坏,为什么会变坏?物质是缘生出来的,它必然会缘灭,必然会缘变坏,所以色蕴不仅是眼、耳、鼻、舌、身根的和合,也可以说是地、水、火、风的和合,如果四大不调那就生病,四大离散就死掉,四大结合,其实不只地、水、火、风,还要有空及识进来才成为一个人,所以所以本身也是有众多因缘和合在这里,而且每一个因缘随时都在变,因为我们有色蕴,所以我们有受蕴,感受直接的领纳,如果是夏天外面很热,一进来好凉快,马上感受到舒服叫可意受,很合我的意,那是一种受,但是如果说外面很热,进来又没空调,眉头马上皱起来,那叫做不可意受,是很直接的受蕴领纳。这种环境上的还好,如果是人际间的,他对我笑或者对我瞪眼,那个受蕴马上出现,人际之间很容易就立刻影响了我们的想,他为什么对我笑?他对我有什么企图?为什么瞪我一眼?我有哪里得罪他了?如何如何就开始想了,我们想之前要有受,所以受是很复杂的,整个环境很舒服,那在人际之间碰上不舒服的状况或许我们稍微能忍受,但大环境很差,热得不得了,五蕴炽盛火上加火,马上想的都是很差的一面,所以这些也都是种种因缘和合出来,所以想,或往好的想,或往坏的想,都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一旦想,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要去报复他或者怎样怎样。

  如果以唯识它讲得更细,受、想、思,那个思是更集中的,想是比较涣散的,妄想妄想,想本身是比较涣散的,思是会做一些整理,去审虑、思考,思虑之后更要集中,发动之后付诸行动。所以付诸行动的方式也很多样化,最后蕴藏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所有的种子所造的业力,就蕴藏在我们意识里第八识的田中,业因为蕴藏在第八识的田里头,将来它的业障或福报会现前,是跟我们这样一串的活动有关系。有的种子比较早成熟,就现出果报来,有时候会现出业障来,要看里面是善的种子还是恶的种子,到这辈子结束之后它会大量成熟,成熟出我们的色蕴,眼、耳、鼻、舌、身到底长什么样子,如果我这辈子老是去障碍别人光明,人家要去学佛,你老骂人家说你吃饱没事做,你为什么要去听经?为什么要去闻法?那怎么办?这些也会影响你的受想行识,然后种到第八识田里,之后这些种子结果出来就会变成障碍自己光明的果报,会得到生盲的果报,眼睛会不好,乃至于瞎掉,那是果报的问题,那是过去所造的业。当然我们这辈子如果愿意改善,愿意去努力的话,也可以眼盲心不盲,当然造作上面是很复杂的。

  总之,我们把一个人打散了说,原来我不只是一个人,因为我们容易落在单一性上,落在单一性有什么坏处?我们的慢心很容易起来,尤其有的人上面有八个姐姐,只有我一个男生,于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我是唯一的男孩子,那个唯一让你觉得我要怎样便怎样,所以那个唯一有时让我们的自性妄执会比较大地展现,属于染著的部分出现得更凶猛。当我们的慢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贪嗔痴慢疑都有对治的方法,我们贪心起时常做不净观,嗔恨心很重的人做慈悲观,愚痴心很重的人做因缘观,慢心很重做界分别观,就是打散,不是就只有你一个,这个一是众多的因缘和合出来的,那种自主性、主宰性会降低。所以,我不过是五蕴和合出来的,目前还能调和的时候我才能够存在,如果五蕴一旦不调和,一旦离散,我也就死掉了。所以“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而是否定这里面的任何因缘,没有哪一个是可以单独存在,不变地存在,没有可以很主宰实有性地存在,所有的因缘都非常平等地存在,没有哪一个因缘可以单独或特别重要,都是相互和合出来,都是性空的。

  照见五蕴都是性空的。每一个蕴都是性空的,这五蕴和合出来的我也是性空的。所以叫做无,我只是现象,在法性上我是性空的,所以我们自己没办法掌握,如果我自己能够自主,我就要永葆青春美丽健康快乐,但是我们没办法主宰,我们一旦没办法主宰,我们却很想去主宰儿女的,那也是一种错误,我们很想主宰别人,也是很大的错误,我们连自己都主宰不了不要想去主宰别人,反而当我们不去主宰别人的时候,我们的人际关系才会变好,我们观察看看eq很差的人,往往属于主宰欲很强的人,他都要别人去配合他,他不去配合别人,所谓eq好的人是比较能放下自性妄执,配合整个团体,这样在团体中才能受欢迎。所以愈能够放下自我愈体会到无我,像“照见五蕴皆空”是不是也能体会到无我。这个我不过只是五蕴和合、六根和合、十二处和合,十八界和合,都是这些因缘的和合,而且是暂时的和合,不表示我永远和合,哪天我离散掉,每一个人只要和合之后一定会离散掉,只是我们离散的时候我们要以何种心情来面对,老化的时候,一旦身体老化病痛就来了,我们都得接受,也要能欢喜纳受,因为我们理解我是性空的,我是会变的。所以如果能“照见五蕴皆空”,也等于说从有我而到无我,愈是无我、愈不以自己为主的时候,也等于说愈能度我们的苦厄,我们的苦厄怎么来?就是自以为是。我要如何如何,其实也是招惹很多的事情,太标榜自己的时候,一些不好的事情也很容易招惹上来。

  愈是无我的时候,内心的苦厄少,外在的苦厄自然就少。我们愈是无我,愈是淡泊名利,愈是不与人争,那谁来跟你过不去。愈是有我苦厄愈多,愈是标榜自己、突显自己,费尽心思、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造作很多恶业而不自知,那就会招惹很多的苦厄出现,所以自己招惹很多的苦厄是因为我们以自我为主,有很深沉的自性妄执的关系,很自以为是,觉得别人都不对、不好,只有我的最对、最好,那你招惹一定不少苦厄。我们要认清真理法则,认清事实,随缘尽分,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但随缘。这种随缘会跟整个真理法则相应相契的时候所感召的因缘福报是不可思议的,那不是自己追求来的,而是自然的。其实自己只要好好耕耘,名与利自然会跟来。所以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要知道我是性空的,是五蕴和合出来的,每一蕴是性空,五蕴和合起来还是性空,没有一处不是性空,既然如此,我们到底要执著什么?要争什么?我们争的其实都只是表象上的事情,所以透过性空我们才有机会沉静下来,去感受那种因缘法的可贵,看这一切社幷会的变动、世界潮流的变动,其实在在都是因缘法。我们愈知道因缘法我们会愈柔软,愈随缘会愈柔软,像水一样,智慧就像水一样也是柔软的,到了什么容器里就变成什么形状,最能适应环境和时代,随着时代而走。

  “照见五蕴皆空”等于很深沉地认识“无”,不自以为是,一旦自以为是就会招惹很多苦厄而不自知。当我们很深沉地感受到无我的时候,反而度了很多的苦厄、化解了很多的苦厄,这也是学般若非常重要的宗旨,就是“度一切苦厄”。一旦有智慧的话就不会无明起,我们的苦厄来自无明,如果我们不会无明起自然就不会与苦厄相伴相结合,这就是《心经》宗要的部分。

  如何比较广泛地看待“五蕴皆空”的“空”?有两个方法:初步是先从融相即性观,之后才是泯相证性观。所以如何融相即性,它是一种加行,所以在唯识里也讲,要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都是在智慧上面的,资粮位是修福报,发心修福报。加行位就是要在智慧上去用功。

  我们看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佛陀对舍利弗所说的,舍利弗又叫舍利子,不是火化后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这个就是透过缘起性空,色是缘起的,空就是在讲性空,“性空”是在讲法性,“缘起”是在讲法相,缘起处法相来,是比较表相上的,在这样一个表相的深度里头它的法性是空的,因为性空所以缘起,为什么可以缘生缘灭?因为性空的缘故,所以可以很自在地缘生缘灭,如果当中有一个因缘说我固定不动,我单独存在,你看怎样缘生缘灭,是不是动不了?会卡住的。我们千千万万的细胞当中有一个细胞说它不要新陈代谢,那就麻烦了,那就会卡在那个地方,那是不可能的啦!就像色、受、想、行、识,没有哪一个蕴能够独立存在,都不可能,才可以很自在地缘生缘灭,因为它的特质是性空,也因为性空所以能够缘生缘灭。色是透过缘起来的。所谓色是物质体,看得到的东西,这也是透过缘生出来的,但是这个色不是永远不变的色,也会缘灭掉,如何缘灭?就经过成、住、坏、空,以物质来讲是成住坏空,以有情众生来讲是透过生、老、病、死而缘生缘灭,是因为特性就是性空。

  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且不只是色而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都是如此。色受想行识都具性空的特性,所以可以变化,这叫做融相即性。融相即性是有这个相,但是不是含有这样的特性啊?是不是把相跟性融在一起,相跟性不是两件事,谈一个人可以谈他的相也可以谈他的性,他是一个人不是拆开两个人,叫做融相即性。最深的特性就是性空,而且这样的特性是可以尽虚空界的,不仅是有情众生,无情的器世界山河大地都是性空的。所以循着性空而透视一切,这就叫做融相即性。我们要看待所有的一切,我们的色身,我不易空,空不易我,我即是空,空即是我,那其实就是在讲无我。融到一起有我相没错,但相变来变去一直在老化、在凋零,这就是融相即性观。这个就是我们在修般若行的很重要的第一步。那么也等于说从表相穿透到特性上去了,看的是集合出来的那个因缘的特性,之后才能泯相证性,泯灭掉外在的现象而证实了性空。

  前面的融相即性观我们说要透过文字般若跟关照般若,听经闻法是不是透过文字啊?这是最初步的闻所成慧,回去要好好的思所成慧,回去思考,这种思考可能还是初的思考,之后要禅修,禅修就是细的思考,这种初或细的思维是帮助我们把文字部分纳入到我们生命的体系,文字语言这些都还属于生活体系而已,都还是表相上的。听闻,可以是东边耳朵进去,西边耳朵出来,所以属于般若并不是闻所成慧能够解决的,必须要进入思所成慧,仔细地去观照,而且要去运用。先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庭到我们的事业,一切都是性空的,我们只要随缘尽分就好,会减轻很多压力。我们很多压力都是求表相上的表现,我应该怎样应该怎样,那个应该就是有主宰欲出现,其实没什么应该和不应该,因为没有主宰性,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是随缘尽分而已。不要要求一百分圆满那就成佛了。知道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压力就少多了,因为我们还是在凡夫位上,不用要求自己马上变成圣贤者,如同成佛那么圆满,不是,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不圆满,同时更要接受别人的不圆满。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