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宽谦法师心经讲解 第五集

  这里讲到“不生不灭”等三句是描写空相,是不是真理的现象啊?是的!就是真理的现象。所谓空相,不是空空如也之相,而是平等之相。我们说从有相进入空相,有相是有差别相,空相是无差别相。真理的现象是平等的相,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不平等的相,所以这也难怪佛陀说凡夫众生都在起颠倒相。明明平等我们认为不平等,为什么会认为不平等?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执著的程度不一样,各有各的执著,各有各所执,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些都是在描写空相,也就是诸法实相。所以空性本来不是言思所能够思议的,所以用离言思的方法取证,透过离言思维的方式。所以不只是文字般若,我们很重要就是要进入所谓观照般若。

  其实观照般若本身也在逐渐脱落文字语言上的束缚,但是我们在初步上不能没有文字般若,一定还是要有这样的工具。只是不要太被文字所局限,所以这里导师也讲到有一个比喻,因为我们还没有办法证得,就好像说我们还在平地上我们没办法曲体会登到高山上去看到的景象如何。但起码我们要知道道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去走,终有一天会到山顶上。在山下不要过于言说山上到底什么景象,但是起码我们知道道路之后,我们有机会看上了山之后所看的景象跟在地面上会不一样了。所以这里就讲到说我们还没有证得,所以实在也很难去理解佛陀所说的意趣。就算佛陀说得再多再明白,有时候也有可能增加我们的误会。

  那么导师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说,就好像从来没有看过白色的生盲者,他生下来就瞎掉了,他从来不知道白色是什么颜色,那么有人就告诉他说,要去形容白色让他去理解就告诉他说,所谓的白色就像白鹤的白,那盲人就去摸白鹤,一摸,唉!这个白色是动的,那有人告诉他不是动的,白色是如同白雪的白,他又去摸白雪,说白色是冰冷的。这种想象其实是有差距的,但是我们起码要知道那个路径,就像常常说如果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虽然我们没去过,但只要有地图,有几个景点我们清楚怎么去走,我们有地图就不至于迷路了,不一定每个景点我们都要走到,但起码我们想要去哪里我有能力去。所以学佛也是这样,为什么常画个图,也只是帮助我们去理解,就是说还没有到达的事情倒是不一定我们非得去,追究到那么样子的,真的有些东西是没办法的,你没有那样的经验、体验时,真的体会不过来。但是在思想观念上,我们在某个阶位就要做好那阶位上的事情,所以属于般若经典。

  像《宝积经》也是,很注重的是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如果能够做得好,其实到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就顺理成章了,自然而成。但是我们如果在第一个阶段基础打不好,一直在讲第二、第三阶段,一直在讨论后面的境界来讲,说实在的就像这个生盲者,在想象那个白色一样,那个意义是没办法那么准确的。所以我们等于说在我们这个阶段,在凡夫位上的阶段发菩提心,伏心,折伏我们的心,所谓的伏心是要我们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透过般若来放下我们的自性妄执,我们才不会有所执著。所以我也常觉得说这个是很重要的一句话:“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因为这个时候正是诸法空相的现前,是无法言说的。那么前面当然就要透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这等于是实相般若的现前。它将入毕竟空,是不是还有出毕竟空呢?方便是从这里出来的。那么也就是说毕竟空它不是目标,并不是已经到了目的地了,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菩萨道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从初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的圆满而成佛,成佛叫究竟空,也叫究竟菩提。

  曾经有人问毕竟空究竟空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它同样是空,质一样,这个空其实是从般若的性空的观念而来的,才可能有毕竟空的出现,质上一样,量上不同,因为超凡人圣个人就可以解脱,个人的解脱是不是小啊?量小、量少,但是菩萨一直到成佛的解脱那是究竟的,是尽虚空界的,他的量非常大,所以又有一句话说:罗汉所体会的空如同毛孔的空,菩萨所体会的空如虚空、太虚的空。这里也可比喻说这个(指个人超凡人圣的解脱)就像一道曙光的光,这个(指成佛)就像太阳光普照大地。那个量是周遍的。所以量上不同,但是质能不能解脱、能不能跳脱出来的质在于空,这是什么空呢?其实就是透过性空之后的相空,真理的现象尽虚空界,毕竟空是小的,但都是透过空。原始佛教时期大乘佛法兴起之前,虽然没有透过性空,那么也是透过空义啊,所有空义来自无常,我们的观念在大乘佛法之前是没有性空这个字眼,但是一样含有甚深空义,所以说空是佛法非常核心的问题,但是空又是我们很难解的部分,如果没有透过一段时间的薰习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讲的是法性的问题,不是现象的问题,从法相深入到法性,那么才谈得上所谓的空。

  本经所说的空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六“不”有三对,其实对我们一切法的种种认识予以否定,透过否定而悟入诸法的空性而达于空相。所以是透过否定的方式,是否定式的思考。

  佛陀把一些相对的现象都否定了,否定是透过性空。不是否定现象而是说现象的当下都是性空。这个“空”字本身它就含有否定的符号,所以从这种否定的方式中显示出绝对的空性。所以叫做“破二而不著一”。“破二”是透过“不二”,但是不著任何一边,叫做“中道”。所以透过泯相证性验证了空性,这个是属于证真的部分。我们说修般若行里头透过反观蕴空,从融相即性、泯相证性,透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慢慢舍弃文字的束缚直接到我们的生活里头,乃至到生命的层次去思考,达于实相般若,也就是诸法空相的现前。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等于验证到性空所说的这一切,一旦验证到真理的现象是无法言说的。以上属于广观蕴空。在五蕴方面很详细地从色、受、想、行、识来谈。

  接下来叫略观处界等空,处是十二处,界是十八界。我们如何接触我们这个世间?如何认识“根”、“境”、“识”怎样和合相处,我们依着根,缘着外境而起了意识,根本身属于生理方面,外在属于物理的环境,之后我们起了心理的作用。这个根也等于是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外在色声香味触法,心理方面有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那么把六根加上六境是我们的十二处,把三个合起来叫十八界。所谓的“处”是生长的,界是分类的,这些都是在谈相。

  《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无”就是性空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都是性空的?小时候的眼力视力跟现在不一样,小时近视,现在老花,不只眼睛如此,耳朵的听力上小时耳聪目明,年纪大了都迟钝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性空的缘故。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的变化,我们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境也跟着变化,所以也是“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无”也是在讲性空。所以我们看到否定的符号“不”、“无”、“空”、“非”都是讲性空。

  我们认识活动不离此能取、所取这两大类总共十二处,处就是生长的意义。那么依着根缘着外境,由六根到十二处,乃至到十八界,所以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玄奘大师《心经》的翻译很高明就是用了个“乃至”,十八界从“眼界”开始,乃至“意识界”,正好十八界都包括在里面了,高明!前面再加个“无”表示十八界都是性空的。然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在讲十二因缘

  所谓的十二因缘法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流转,这一辈子生命的流转从“识”开始,那么也就是说过去在死亡之前,当我们有生之年,眼、耳、鼻、舌、身、意,其实都还包括下面这个部分,所以说这里像一个插头一样,电源在这里,这是第七意识、第八意识,死掉的时候这里掉下来了,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我们看到的只有这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一旦这个插头拔下来,六根就坏了,死掉了,中阴身也就是插头下面这个部分会去找下一辈子的父母,因为这个东西无形无色看不见,但是它又是存在的,又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尤其当覆盖在它上面的六根坏掉的时候,它的能量会变得很大,它只要能依附在父精母血身上就开始在成长了。

  所以第一个是“识”来投胎,投胎在父精母血上面,首先它就先有名色,(中阴身)这一段等于只有“识”,所谓的“名色”,这个“色”就是父精母血,这个“识”就相当于这个“名”,心理的部分加上物理的部分合起来也就是名色。它这个时候还是血肉模糊的,但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成长。如何成长呢?我们说六入,开始长出眼、耳、鼻、舌、身、意。“识”在中阴身这49天里在做总的整理,它会大量成熟,有少部分不成熟的种子就留着,成熟的部分就藉着父精母血,把这个“色”物质,但它不是纯粹的物质是有生命的物质所以叫做“名色”,它会大量的成长出眼、耳、鼻、舌、身,然后第六意识又全了,所以它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在做“六入”的工作。之后它就“触”,为什么“触”呢?因为这个身根,“根”成熟了,“识”也长全了,然后跟外境又接触了,三者和合叫做“触”,所以我们所谓“触”的开始就是出生。只有出生才能跟外境结合,也要“根”长全了,也要“识”长全了,刚才是不是在长这些“根”跟“识”啊!“六入”其实本身在长“根”跟“识”,然后它一出生的时候跟外境结合叫做“触”,所以我们一般说生日生日,是把这一天当作我们这一辈子的开始,其实这样不大对,我们一辈子生命的开始在什么时候啊?

  “识”于父精母血接触,我们去投胎的那一刹那,但是那个日子我们讲不准,每个人怀胎的过程时间不完全一样,总说大概八、九个月吧。所以一般前面中阴49天,也是大约不是定数,但是现在因为工业时代大家很繁忙,要子女全部回来奔丧要守在家里49天很困难,所以现在都快快速速地结束掉,这一、二十年来,大部分只做24天,折半,前后七天,中间二天、二天,二天过一个七,这真的是骗死人!死人都还没找到他下一辈子的父母,我们就说没了,不拜了,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说实在的我们这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真的很讲不过去,父母抚养我们几十年,所以如果真的懂的人,起码做49天,现在还有更离谱的,出殡前全部49天做完,愈来愈快,七天、八天、十天的就全部把它做完,其实不可能。就像我们这一段时间,九个月是不是科学进步三两个月就可以出来?还是不行啊!怀胎时间不因为科学文明进步而快速缩短,所以投胎也一样,这中阴身的49天,顺便讲,如果我们是学佛的人,报父母的恩,千万不要缩短,形式上可以缩短,但你自己不要缩短,我们起码为他诵经拜忏种种为他做49天。

  所以我们生命的开始其实因为“识”来投胎的关系,名色、六入、触,之后我们就会受、爱、取、有,然后又是下一辈子生老死、生老死,一直不断。这个是我们的现在世,这是我们的未来世,我们的现在也透过过去世,过去世也是一辈子、一辈子,没有尽头,从无始劫以来来到现在,总说过去是因为无明、行,因为惑而造业,然后感生苦果,所以我们的苦果这么长,这是我们一辈子的业报体(从识、名色、六入、触、受),是过去的果报,虽然生在现在是现在世,但是我们拥有过去的果报,譬如说在生命的循环里最简单的就是会惑、业、苦,不断地惑、业、苦,过去如此,我们现在继续如此。这叫二重,过去一重,现在一重,面对未来,这是过去累积过来的,所以这是过去的果,这是现在的因,所以这里也可以看到有个“受”。

  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受”,这个“受”本身是我们在修行上面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为它承接着过去,又开启了未来,那么这个“受”简单地说就是神经线较大条或较小条不一样。比较豁达的人神经线较大条,比较自私的话受会纤细,受跟宿世有关,受本身会是带给现在人很大的关键,所以一个法师说,对于这个“受”我们要深深地告诫自己说这只是一种感受,不要把它当成我的感受,那个法师用英文讲“Not my feeling just a feeling”。只是一种感受,不是我的感受,其实一旦是我的感受我们很多是受不了的,会影响我们后面的爱、取、有,就像五蕴里面“色受想行识”是不是也有“受”,在修定方面我们说外道它最多修到无想定,但是我们以佛教的禅定要修到灭受想定,连受都要往前推,在“受”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那么现在来讲我们又继续再起惑造业然后受苦果,又继续受苦果,所以我们的起惑造业当中,在爱、取方面像《阿含经》里面也经常在讲对爱、取的看法,如何能够摆平。为什么我们要听经闻法,其实也是针对惑,我们有很多不清楚、不明白的部分会让我们在爱、取方面造很多恶业,所以“有”本身就是造业,一旦造业的话必去受到未来的果报。所以十二因缘法等于说所有的因缘是一个一个结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又循环,很像一串念珠一样,是连结在一起不断在循环,那怎样能够截断生死流,在“受”之前都不可能,因为都是过去的事情,我们与其追悔过去,不如落实在当下。

  十二因缘法也就是早期的缘起法,所谓缘起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它是一串的,因为有前面才有后面,有后面才有更后面,一个一个串起来的。这叫做流转门,是流转的。但是它却有机会还灭,如何还灭?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我们从彼此之间,有此有彼就先否定了单一性,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所有不是不变的,一样也不能有实有性,所以以过去来讲,本来的缘起法就要合乎这样的法则,在因缘法上本来就是要合乎这三大法则,也因为合乎三大法则的时候,既然可以流转其实同时也可以还灭,所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我们如何还灭?如何去下功夫?功夫要下在现在,不是过去和未来。所以“爱”、“取”、“有”这个地方是最大的关键,我们要是在一串念珠上剪一刀,生死之流就能够缘灭了,我们的生死之流因为我们的执著一直不断地缘生,不断地循环,其实同时也可以缘灭的,就看怎么去动这一刀,这一刀是非常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从惑上下手,知道如何断惑就不再造业,就不再感应未来的生死之流。那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叫做流转门,如果我们能够去断它,就会变成还灭门。

  好!我们读《心经》先读肯定的部分,再来用否定的方式。比方说:无明亦无明尽,乃至老死亦老死尽,把无先去掉,为什么这样讲?“无明”先从流转门来讲,为什么会有一个“亦”?然后有个“尽”,这个“尽”就是“灭”的意思,就是还灭门,也就是说不管是流转门或者也是包括了还灭门,无明亦无明尽,乃至老死,这过程用“乃至”,刚才讲十八界也用“乃至”,十二因缘法也用“乃至”,从“无明”“乃至”“老死”,这个“亦”,前面的“无明”是流转门,后面的“尽”是还灭门,中间加上个“亦”,就是不管是流转门或者是还灭门都是一样的。从“无明”乃至“老死”是流转门,从“无明尽”乃至“老死尽”是还灭门,这个是在谈现象。

  《心经》般若在谈法性,所以加了“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流转门还灭门,用一个“亦”把它们串在一起,不管是流转门或者还灭门,这些现象的当下还是性空的。那么也就是说,纵然还灭是可以还灭,但是还是有些人没有还灭,诸如我们还是没有还灭,为什么没有还灭?性空的缘故,不是说可以还灭就大家一起还灭或者流转,大家都在流转,但是也有人可以跳出生死的轮回,解脱生死,圣者啊!征果位的圣者就还灭掉了,为什么这样?因为性空的缘故。就因为性空,不是讲到还灭大家都还灭,不是讲到流转,大家都流转,不是一致的,也是性空的缘故。所以说这些现象也不是绝对的,也含着性空的特质,我们纵然现在是在流转门中的人,也有机会将来变成还灭中人。

  透过性空我们才有机会超凡人圣,修行也因为性空才能成佛,所以以中观般若的系统来讲,所谓的众生皆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中观它讲得更客观一点,是因为透过性空,它不会讲绝对性,而是讲可能性。因为确实也有一些众生简直是他第八阿赖耶识里头一点佛法的种子和善根因缘都没有,成佛实在是非常困难,不见得所有众生都能成佛。所有透过性空来讲的话它是更客观的,虽然在名相上在现象上告诉我们确实有流转门有还灭门,但是透过般若还是很保留,保留它还是性空的,任何的可能性都有。所以用了“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所以只是一个“尽”字代表还灭门,没有“尽”这部分就是流转门,用个“乃至”十二因缘法一起讲,所以只是这样几句话就道尽了整个十二因缘法的流转与还灭的性空。是在讲它的性空而不是在讲现象,现象有没有?有,是承认的,是接受的,但是它不是绝对的,所以用性空来表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