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解脱痛苦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为“标宗”,即标明一经宗旨。可见,理解这段经文是学习本经的关键所在。

  佛陀出现于世的根本目的,正是帮助有情解脱痛苦,超越生死。我们学佛修行,也无非是为了离苦得乐。但是,当我们说到离苦得乐时,却有人不以为然,说什么人生应该有苦有乐,才显得丰富多彩;又说什么苦乐是相对而言,有苦方能有乐。类似论调,乍听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推敲,却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人生应该有苦有乐的话,那么,我们对待痛苦应该像迎接快乐一样欢喜踊跃。事实上,痛苦来临时,我们本能地就会逃避。

  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一切行为,始终是在通过各种方式逃避痛苦,追逐快乐。很少有人刻意追求痛苦,即使有,也不是以追求痛苦为目的。而是将之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试图追求更大的快乐。比如自虐,仔细考量的话,也往往是因为心灵痛苦过于沉重,为转移痛苦,始有对肉体的自虐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自虐也是为了缓解心灵痛苦,而非有意制造痛苦。至于那些觉得人生应该有苦有乐才丰富多彩的观点,也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说法,是“为赋新诗强作愁”的想象。一旦痛苦成为现实,任何人都会避之惟恐不及,都会想方设法地避苦趋乐。由此可见,解脱痛苦不仅是佛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间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解脱人生痛苦呢?佛法认为,首先要对苦有全面认识。唯有了解苦,方能对症下药。说到苦,大体可分为身苦与心苦两种。所谓身苦,即色身之苦,一般来说,感觉大致相同。比如在严冬酷暑中,人们都会被寒冷和炎热折磨;处于病痛或被火烧刀斩时,都会感到疼痛难耐,不堪忍受。至于心苦,则是由内在烦恼引起的痛苦,其表现千差万别、因人而异。例如同观一轮明月,有人觉得清凉安然,有人却会黯然神伤;同游一处风景,有人觉得心旷神怡,有人却会悲从中来。

  此外,佛教还将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类。

  苦苦,是切实感受到的痛苦。即使佛陀不曾指出,我们也认为是苦的。如出生之苦、衰老之苦、病痛之苦、死亡之苦。此外,还有内因和外境共同造成的痛苦。如亲人天各一方,为爱别离苦;所求不能如愿,为求不得苦;怨家狭路相逢,为怨憎会苦;身心不得平衡,为五蕴炽盛苦。

  坏苦,则与苦苦相反,是我们以为的快乐感受。或许有人会不解,既然是快乐感受,如何又属于苦呢?从佛法智慧来看,世间所有的快乐,同样是以痛苦为本质。当我们饥饿时,吃饱会觉得快乐,如果继续不断地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当身体变脏了,洗澡会觉得快乐,如果没完没了地在水中泡着,还会觉得快乐吗?当心情郁闷时,看看电视会觉得快乐,但不分昼夜地看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由此可见,我们所谓的快乐,只是某种欲望满足后,痛苦暂时得到的缓解,心理暂时出现的平衡。如果吃饭、洗澡的本质是快乐的话,那么,无论吃多少、洗多久都应该是快乐的。而且,应该是越吃越快乐,越洗越快乐。事实不然,只要这种行为超过身体所需,快乐立即会转为痛苦。吃饭如此,洗澡如此,一切因欲望满足而产生的快乐莫不如此。正是因为这种乐受能够变坏,所以,佛法将之称为“坏苦”。同时,乐受与苦受、忧受、喜受一样,属于变化无常的情绪。我们贪著乐受和喜受,但这种感受并不能恒常拥有,乐受伴随着苦受,喜受伴随着忧受,时时都处在变化、转换之中。在四禅八定的修行中,初禅、二禅、三禅正是因为喜乐感受未除之故,仍不能避免火水风(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灾难,唯有到四禅舍念清净,无喜无乐,才能平安无事。

  行苦,是由迁流变化带来的痛苦。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此为自然规律。但世人不明真相,一味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爱情永恒、家庭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却不曾想过,其中又有哪一样,可以永恒不变?只要我们愿意观察,就会发现,再美好的事物也不可能坚固不坏,再健康的身体也不可能天长地久。由于自身认识与“行”的事实相违背,因而导致“行苦”。

  认识苦,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苦,而是为了积极地解脱苦。那么,什么又是离苦之道?世人往往将改善生存环境作为解决方法,以为经济繁荣了,物质条件改善了,人类就能由此获得幸福。事实上,在物质条件远远超过古代的今天,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痛苦,并未比任何时代有所缓解,甚至还可能更多。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没能抓住问题核心。因为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心灵,试图通过改善外在环境来解除痛苦,只是扬汤止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佛法认为,解脱痛苦的方法,首先是了解有情的痛苦现状,然后,由此寻找痛苦之源。人类痛苦固然与外在环境有关,究其根源,还是生命内在的问题。从般若思想来看,一切痛苦都是对“有”(存在)的迷惑和执著造成。想要解脱痛苦,必须对存在具备正确认识。

  《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正是告诉我们,须以般若智慧观照五蕴。五蕴,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为集聚义。

  色蕴,便是色的总和,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等,统称为色。所谓色,此处相当于物质。对于物质现象,我们往往是从形状(形色)、颜色(显色)这些色相进行认识。因而,佛教以“色”代指物质。

  受,为领纳义,即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产生的情绪,包括苦、乐、忧、喜、舍等等。

  想,为取像义,当我们接触外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为之安立名称概念。

  行,为造作义,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识,为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

  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蕴则属于精神现象。

  五蕴,是佛教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说明。世人对“有”的一切不能正确认识,在有情生命体上执有实在的我相,在六尘境界中执有实在的法相。此外,更对我、法生起种种颠倒分别及执著,造成人类的烦恼及痛苦。

  《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正是为了扭转世人对“有”的错误认识。我们执“有”为实在,这“有”就成了实在有。然而,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告诉我们,五蕴的“有”,不是我们执著的实在性。所谓的“有”,只是假有。而与之相对的“空”,则是对“有”的透视,是帮助我们破除对“有”的错误执著。倘能照见五蕴皆空,那么,由此而生的烦恼痛苦也就不存在了,从而度脱一切苦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