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卷 泉池功德第十七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泉池功德第十七)

菩萨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第三卷

泉池功德第十七

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岸树、池花等别相。(二)池扬妙法,成熟善根。(三)十方生者,莲池化生。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讲堂左右,泉池交流’是总相。表宝树莲池,周遍其国也。《观经》曰:‘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可见极乐,庄严微妙,超逾一切。

别相中,首为泉池之形量。纵者长度。广者宽度。池之长宽深浅,应机化现,其量非一。称其形体,各为一等。从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皆随应而现。次表水德。是诸泉池,即八功德池。池水湛洁,清芬芳馥,故曰‘湛然香洁\\\\\\’。水具八德。故称八功德水。《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长乐受用。’极乐之水能令饮者,增长种种殊胜善根。可见极乐不可思议。

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上显池岸妙树庄严之相。‘栴檀\\\\\\’见前释。‘吉祥果\\\\\\’,印度所产。此方所无。状似瓜篓,黄赤色。今以此方之石榴拟充之。石榴一花多实,故以石榴拟吉祥果。今经云‘池流华树。....皆以无量宝香合成’。是故\\\\\\‘华果恒芳’。恒芳者,常香也。‘光明照耀\\\\\\’者,即前之‘无量光炎,照耀无极。’可见此诸华树,既吐芬香,复放妙光也。‘修条\\\\\\’者,长枝也。‘交\\\\\\’者,相接。‘覆\\\\\\’者,垂盖。岸侧宝林,枝长叶茂。凌空相接,垂覆池上。如是林树出种种妙香,其香殊胜,非世间所有,故云‘世无能喻\\\\\\’。‘随风散馥\\\\\\’,随德风而散播其香馥。‘沿水流芬\\\\\\’,顺池水而流送其芬芳。此乃第四十三‘宝香普薰愿\\\\\\’之所摄。

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上显池中庄严之相。‘池饰七宝\\\\\\’者,《吴译》曰:‘皆复有自然流泉浴池,皆与自然七宝俱生’。\\\\\\‘地布金沙’,地指池底。《汉译》曰:‘有纯白银池者,其底沙皆黄金也。中有纯黄金池者,其水底沙皆白银也。....中复有二宝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皆金银也。’乃至\\\\\\‘中复有七宝共作一池者,其池底沙皆金、银、水精、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也。’

下明池花有四种妙莲。《会疏》曰:‘优钵罗,此云青莲华。钵昙摩,此云红莲华。拘牟头,此云黄莲华。芬陀利,此云白莲华。小本所谓四色华也。’又《笺注》曰:‘西方之莲,有青黄赤白四种。又随未敷、开、落之三时而异名,芬陀利为白莲华之正开敷者。又此华最大,花瓣数百,一名百叶花。《妙法莲华经》之莲华,即此白莲华百叶之芬陀利华也。又此华多出于阿耨达池,人间无有,故称为人中好华、希有华等。’又\\\\\\‘杂色光茂’。\\\\\\‘杂’者,和也,合也,众也,集也。故‘杂色\\\\\\’,指众色和合也。‘光茂\\\\\\’者,明盛也。小本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亦显杂色光茂也。\\\\\\‘弥’者,满也。莲花遍满宝池,覆荫水面,故曰‘弥覆水上\\\\\\’。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上显水具妙用,善如人意。‘过浴此水\\\\\\’者,《会疏》曰:‘彼土人天,非水谷身。清净成就,不须洗濯,何须水耶?唯是为随意受乐,荡除心垢故也。’意谓:彼土天人,莲花化身,非依饮水食谷以维身命。本来清净,何须洗浴?盖随意乐而浴,为除心垢耳!心垢消除,自然神开体适,故下文曰‘开神悦体\\\\\\’也。

此功德水之妙用,实不可思议。其水位上下、水温高低、水流缓急,‘一一随众生意\\\\\\’。若人初欲此水至足,或欲至腰,至颈,或欲灌身。则同一池水随人意念而升降自在。甚至水升虚空,而作淋灌。人间之水,其性向下。彼土之水,上下无碍。更有进者,同一池水,多人入浴,人之所欲,各有不同,或高或低,或暖或凉,或缓或急。而此水能一一知众生意,复能一一随众生意。如其所愿,同时同处,普应现之。当思此水,是何等之水。如斯境界,是何等境界。《法华》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此正是难思之妙法。

兹于不须说中,勉强说之。弥陀因地,住真实慧。庄严净土,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此真实之际,勉强说之,即实际理体。当人自心,亦即是一法句,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此水即是真实之际,故能普门示现,广满众愿,一一惠以真实之利也。下曰水演妙法,弥显此意。

‘开神\\\\\\’。‘神\\\\\\’者,明也。又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俗称为灵魂)。又如《肇注维摩经序》曰:‘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是则以真证之不可思议境界谓之神域。又自在彻见事理之智慧,曰神智。故知‘开神\\\\\\’乃能使浴者开显识性中本有之神智也。又水具八德,调和适意,故‘悦体\\\\\\’。‘净\\\\\\’者,清澄无垢。‘无形\\\\\\’者,表至清也。以水至清,能使池底宝砂清澈映现,故曰‘宝沙映澈\\\\\\’。彻照至底,故曰‘无深不照\\\\\\’。‘净若无形\\\\\\’,水之相也。‘开神悦体\\\\\\’,水之用也。相用俱妙,实因水之本体妙也。

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

上段明本品之(二)水演妙法。广演无情说法之妙谛,以成熟极乐众生之善根。‘微澜\\\\\\’,水生细纹曰‘波\\\\\\’;大波曰‘澜\\\\\\’。今曰‘微澜\\\\\\’,乃指细波。‘徐回\\\\\\’。‘徐\\\\\\’者,缓也。‘回\\\\\\’者,回流,水往复也。水波徐缓往复,互相激荡,辗转生波。故云‘转相灌注\\\\\\’。水波相击,发微妙悦耳之声。其声之种类无量,微妙亦无量,故曰‘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所言‘无量微妙\\\\\\’者,以能广说无量妙法故。

‘佛法僧声\\\\\\’。佛法僧者,三宝也。《小本》曰:‘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波罗蜜’,译为到彼岸。或度无极,简曰度。或事究竟。以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与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止息\\\\\\’。‘止\\\\\\’者,停止之义,住止于谛理不动也。‘息\\\\\\’者,休息。《止观三》曰:‘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故\\\\\\‘息’者,息诸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故止息即止观。又《止观三》曰:‘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又\\\\\\‘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又《止观辅行》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寂静’,见前‘诸根寂静\\\\\\’注。‘无生无灭\\\\\\’者,涅槃之真理,本来无生灭。《仁王经》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又《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又清凉云:‘若闻无生者,便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

‘十力\\\\\\’者,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为力。(详见第四十六品十力注)(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是为‘十力\\\\\\’。‘无畏\\\\\\’者,又云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也。此有四种:(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是名四无畏。

‘无性\\\\\\’者,《法华经》曰:‘知诸法常无性。\\\\\\’性者体也,一切诸法皆无实体,故曰‘无性\\\\\\’。又《楞伽经》、《唯识论》等,明三种无性:(一)相无性。一切众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为我、为法,并迷执为实我与实法,是名遍计所执性。如见绳而误以为蛇,蛇非实有,但因妄情迷执,而有蛇相。此相非实有,但因妄情而现。故曰相无性。(二)生无性。由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谓之依他起性。他,即指因缘。例如绳从麻之因,与它助缘而成,离妄情而自存。但绳无实性,缘散绳空,故曰生无性。(三)胜义无性。胜义者,谓圆成实性,指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亦名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之体性。例如绳之实性为麻。圆成实性为绝待之法,离一切相。若见知是麻,则离蛇绳之相。故曰胜义无性。‘无作\\\\\\’者,无因缘造作。义同无为。《华严大疏》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探玄记》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故知\\\\\\‘无作’、\\\\\\‘无为’皆真理之异名。又《法事赞》曰:‘极乐无为涅槃界。\\\\\\’涅槃为不生不灭,绝一切有为之相,是名无为。离一切有为造作,是名无作。极乐国土举体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曰无为涅槃界。‘无我\\\\\\’。我者,具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也。于人身体执有此,谓之人我。于法执有此,谓之法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如《止观七》云:‘以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又《原人论》曰:‘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前浪去而后浪来)。如灯焰焰(新焰生而旧焰灭)。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实则刹那之际,生灭无穷)。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嗔痴等三毒。三毒击意(攻动意根),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再言法者,总为因缘所生,亦无常一之我体。《大乘义章二》曰:‘法无性实(一切法皆无实性),故云无我。’故《十地经》曰:‘无我智有二种,我空法空。’又《金刚经》曰:‘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大慈大悲喜舍声\\\\\\’(喜舍见《宋译》)。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一切众生,引无量之福,得无量之果,故名四无量心。

‘甘露灌顶受位\\\\\\’。‘甘露\\\\\\’者,天人所食之美露,味甘如蜜。《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灌顶受位’者,显教谓等觉菩萨将入妙觉之位,一切十方佛,以智水灌菩萨顶。譬如转轮圣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唱言:‘太子已受位竟。\\\\\\’是名灌顶受位。又密典《秘藏记钞》以水灌顶,名甘露灌顶。《大日经疏》曰:‘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为顺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法王之位。’又《秘藏记》曰:‘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如上种种微妙法音,皆是水波自然之声,无情说法,遍满国土,池水树林,悉演妙法。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上段明闻者得益。谛闻妙法,心无妄念,离诸垢染,故曰‘其心清净\\\\\\’。‘分别\\\\\\’者,思量识别诸事理,以妄分别为体。乃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与法也。若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平等无差,一味无别,故曰‘无诸分别\\\\\\’。‘正直\\\\\\’者,方正质直,无邪无曲。《往生论注》曰:‘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又《法华经》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中所谓正直,指唯说圆教之一乘妙法之本怀也。‘平等\\\\\\’,无差别曰平等。《往生论注》曰:‘平等是诸法体相。\\\\\\’因真如周遍于一切诸法。万法一如,故曰平等。又《论注》曰:‘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是故极乐国人,得闻种种法音,其心清净,远离分别,正直无邪,毕竟得如来平等口业,故曰‘平等\\\\\\’。又《法华科注四》曰:‘平等有二:一者法等,即中道理。二者众生等,即一切众生,同得佛慧也。’盖谓:一者,平等是中道之理体,一毛一尘无非中道,故曰平等。二者,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同得佛慧,故曰平等。‘善根\\\\\\’者,《小本》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圆中钞》疏曰:‘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方名多善根也。’《弥陀疏钞》云:‘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彼土众生因闻泉流说法,如上之不可思议善根,悉皆成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唐译》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获得广大爱乐欢悦,而与观察相应、厌离相应....(乃至)涅槃相应。’\\\\\\‘相应’者,即契合之义。《往生论注》曰:‘相应者。譬如函(匣也)盖(匣之盖也)相称也。’又《起信论》曰:‘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唯有实证,方能契入离念境界。)’又《华严论》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今经云‘随其所闻,与法相应’,深显弥陀本愿功德,不可思议。诸往生者,善根成熟,所闻妙法,悉能契会。蹑解起行,行起解绝。忘照同时,能所不二。智与理冥,乃至种种所闻,悉能顿契,与法相应。下云:‘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复表此水圆明具德,自在无碍,妙应无穷。‘一一随众生意\\\\\\’也。极乐国土,水鸟树林,悉演妙法。色光声香,皆作佛事。耳目所对,全显本心。举足下足,咸作佛事。故于无上菩提之心,永无退转,纯是增上因缘。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上段乃本品之(三)十方往生者皆于宝池莲花化生。此为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之成就。‘自然化生\\\\\\’。自然者,义寂云:‘非胎藏所生育。故自然。\\\\\\’《会疏》曰:‘非妄业所感,佛愿令然,故谓自然。’化生,见前第二十四愿注。‘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清虚’见汉吴译。《魏译》为虚无。其义同。义寂曰:‘非饮食所长养,故虚无。非老死所殒没,故无极。’《嘉祥疏》曰:‘以神通无所不至,故无极之体。如光影,故虚无之身。’又《会疏》曰:‘有而若无,纵任无碍,故名虚无之身。一得受生,无有终期,故名无极之体。’憬兴云:‘虚无、无极者,无障碍故,希有故。如其次第。’意谓:无障故曰虚无。希有故称无极。诸家之释,可合参。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上文为第一‘国无恶道愿\\\\\\’,与廿八‘国无不善愿\\\\\\’之成就。小本云:‘其彿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曰:‘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论注》曰:‘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经云:‘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