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卷 光明遍照第十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光明遍照第十二)

菩萨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第三卷

光明遍照第十二

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遍照,是身遍十方。寿命无量,是竖穷三际。本品赞扬弥陀光明,首赞弥陀光明之独胜。次显光明之因胜。三显十二光之胜名。四显光明妙用之殊胜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此品乃弥陀第十三‘光明无量愿\\\\\\’,与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第十三愿曰:‘光明无量\\\\\\’,‘绝胜诸佛\\\\\\’。此愿成就,故‘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至于佛果平等,光明何异?望西师答曰:‘常同常别。诸佛妙德,内证虽同。本愿别故,光有胜劣。’此正经中\\\\\\‘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之意。\\\\\\‘恒沙’指印度恒河之沙。\\\\\\‘四维’东西南北四方。\\\\\\‘顶上圆光’佛有顶光与身光,此指顶光。‘由旬\\\\\\’乃印度表示距离之单位。古帝王一日行军之里数,为一由旬。或云四十里,或三十里。又《维摩经》肇公注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以上差异,盖由中印两国从古至今,度量衡单位常有变化。且行军一日之里程本非恒量。故不必定执一数也。从一由旬至‘百千佛刹\\\\\\’,表诸佛光明所照之远近,以为对比。‘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显弥陀光明之独胜。以证弥陀光明最尊第一,超越十方。是为本品内容之首。

次正显弥陀独胜之因。上品云‘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今品又曰\\\\\\‘十方诸佛所不能及’。下复云\\\\\\‘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于平等法中,而又有如是差别者,盖由于前世求道之本愿不同也。弥陀第十三大愿曰:‘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是以\\\\\\‘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盖谓至成佛时,每如其本愿而现光明,皆自然成就,不因计画与安排。因果如一,是故‘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此段是本品之三,显光明之十二胜名。此十二光明,称十二光佛,均为无量寿佛之异名。亦正是法藏成佛之果觉。《首楞严经》曰:‘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念佛三昧。’今经之十二光佛。即彼往昔恒沙劫前之十二如来也。又密部《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曰:‘是内坐十二曼陀罗大圆镜智宝像,其名为一切三达无量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正与本经相合。又《唐译》为十五光,《宋译》为十三光,乃开合不同耳。

‘无量光佛\\\\\\’,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大师此赞,深契圣心。直指光明即是智慧,智光不二。‘是故稽首真实明\\\\\\’,以此光明即是真实,故应稽首礼敬也。因此大经,唯一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今偈云‘真实明\\\\\\’,可见极乐依正因果纯一真实。又宋大慧禅师曰:‘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是法。’\\\\\\‘是法’指真实法,即真实际也。不离是光说是法,智慧光明不二也。此光即真实慧也。只以此光宣妙法,乃惠以真实之利,亦即光中之妙用。是故《赞佛偈》云‘有量诸相蒙光晓\\\\\\’也。因此智慧光明之真实明,能开晓诸有中一切之相,亦指开晓一切诸有中之众生。故云‘有量诸相蒙光晓\\\\\\’,一切众生蒙此光益而晓了真实之慧也。《论注》曰:‘若遇阿弥陀如来光照....是等众生,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是即\\\\\\‘蒙光晓’之义,亦即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也。

‘无边光佛\\\\\\’。《赞阿弥陀佛偈》云:‘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昙师此赞,远胜余师。义寂解‘无边\\\\\\’曰‘无边际故\\\\\\’。净影曰:‘广也\\\\\\’。皆不如昙师之圆妙。昙师以解脱光注无边光。解脱者,涅槃三德之一。复名之为‘轮\\\\\\’。轮者,圆具之义。表解脱之德圆满具足。‘无限齐\\\\\\’者,离一切局限与齐同。‘离有无\\\\\\’者,离有无之二边。离一切边,从容中道。边中俱离,究竟解脱,是‘无边\\\\\\’义也。亦即《论注》中‘毕竟平等意业\\\\\\’也。末后直云‘平等觉\\\\\\’(‘平等觉\\\\\\’亦弥陀圣号)。顿显第一义谛,毕竟平等,万法一如。昙师此赞,剖显无边光佛号之深义。此真能赞佛者也。

‘无碍光佛\\\\\\’。‘无碍\\\\\\’者,憬兴、义寂曰‘无障碍\\\\\\’。净影曰‘自在\\\\\\’。昙师赞曰:‘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其意为,光如虚空,故无障碍。本体常寂,妙用无穷。自在无碍,光明遍照,一切有碍(有情),皆蒙光益。故云‘难思议\\\\\\’也。

‘无等光佛\\\\\\’见唐宋译。《魏译》为‘无对光佛\\\\\\’。净影曰:‘他光不敌,名无对光。’憬兴曰:‘非诸菩萨之所及,故无对。’昙师赞曰:‘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无对与无等之义同,无有等对,即是绝待。《首楞严经》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此显无等无对绝待之义。若是文殊,则二文殊,便有等对矣。故知‘无对光佛\\\\\\’号,其义甚深。

‘智慧光\\\\\\’。净影曰:‘于法善照,名智慧光。’憬兴曰:‘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又昙师赞云:‘佛光能破无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后两者,均以破除无明,而名智慧。彼佛智光,能荡除我等无明心垢,专予我等真实之利,是故弥陀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常照光\\\\\\’。见《宋译》。常寂光中,寂而常照,故名常照光。《魏译》为‘不断光\\\\\\’。净影曰:‘常照不绝,名不断光。’憬兴曰:‘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不断。’昙师赞曰:‘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一切时普照,正是常照之义。

‘清净光\\\\\\’。净影曰‘离垢称净\\\\\\’。憬兴曰:‘从佛无贪善根而现,亦除众生贪浊之心,故清净。’昙师赞曰:‘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故知此光明朗离垢,复能为众生消除贪浊与罪垢,故号为清净光。又《往生论》云:‘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是知清净一名,体是真实法身。广摄国土、佛、菩萨三种庄严,故《汉译》弥陀名号为无量清净佛,又弥陀密号为‘清净金刚\\\\\\’。当知清净二字,其义甚深。

‘欢喜光\\\\\\’。净影曰:‘能令见者心悦,名喜。’憬兴曰:‘从佛无嗔善根而生,能除众生嗔恚戚心,故欢喜。’昙师赞曰:‘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安乐’者,如《法华》曰:‘身意泰然,快得安乐。’佛光能令众生安乐欢悦,故名欢喜光。

‘解脱光\\\\\\’见《宋译》。《魏译》无之。故古诸师,未有注释。但《魏译》中有炎王与无称两光,昙师赞曰:‘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三涂黑闇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又\\\\\\‘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由上可见两偈之实,皆赞解脱。‘神光离相\\\\\\’、‘因光成佛\\\\\\’是显解脱光自觉之德;‘佛光第一\\\\\\’、‘三涂蒙光\\\\\\’,是显解脱光觉他之益。从此两赞合参,正显解脱光之德益。离相成佛,放光普度,正显解脱光之妙德与利益也。于此亦可见,古译差异,往往皆由于开合之不同耳。

‘安隐光\\\\\\’见《宋译》。安隐与安稳同。身安心稳也。五浊八苦不能挠,故曰安。山崩地陷不能动,故日稳。又《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又寂静妙常,即常寂光。是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安义。三际一如,无去无来,是隐义。弥陀于寂静妙常中,妙光普照,咸令众生,安隐快乐,离诸生灭,是名安隐光。

‘超日月光\\\\\\’。净影曰:‘过(超也)世间相,名超日月。’憬兴曰:‘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之辉,故超日月。’昙师赞曰:‘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又《超日明三昧经》曰:‘日之光明,照现在事。人物蠕动,百谷药木,诸天龙神,皆因日成,普得茂活。日不能照二铁围间,亦不能照人心本,令开达也。但照有形,不照无形。超日明三昧,所以胜者何?殊照十方,无边无际。三界五道,靡不彻畅。何况弥陀光明。故名超日月光’上之经文,胜余诸解。盖以日光能照一切有形,生长天地万物。但不能照无形,不能透铁围山(故不能照两铁围山之间)不能照明人之本心。超日明三昧胜之。但弥陀光明,又远胜此三昧。故名超日月光也。

‘不思议光\\\\\\’见唐宋两译。《魏译》开为‘难思光\\\\\\’与‘无称光\\\\\\’。按难思即不可思,无称即不可议也。净影曰:‘过世心想,故曰难思。过世言相,名无称光。’过者超过之义。憬兴曰:‘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难思。又非余乘所堪说,故无称。’又昙师赞曰:‘其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光离光相,故除佛莫测。昙师之解,摄前二者而更胜。(至于无称光既前合于解脱光,兹又合于不思议光,实亦无碍。盖诸译开合有别,错综不一,故显差异。但其实质亦无二致。解脱乃涅槃三德之一,正是不可思议也。)

又‘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本经小本之原名,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代、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又莲池《疏钞》释\\\\\\‘不可思议’曰:‘此分为四:一是施法广大功德。谓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谓水鸟树林,成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三是信受宿根功德。谓难信之法,能信受者,宿修无量善根等。四是果报难胜功德。谓即得往生;即得入上善会;即得不退转地,毕竟成佛等。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议。如《金刚般若》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

又小本依正因果皆不可思议。《疏钞》曰:‘依谓同居即寂光。正谓应身即法身。因谓七日功成。果谓一生不退。亦复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议也。’

又《弥陀要解》曰:‘不可思议,略有五义: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生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又曰\\\\\\‘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要解》所云:‘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真是‘红心裹面中红心\\\\\\’之语,近代印光大师赞叹此书曰:‘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诚哉是言!

不思议光中,全摄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故名不思议光。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上段是本品之四,显弥陀光明妙用之殊胜。是为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其有众生,遇斯光者’,表佛光虽普照十方,无边无碍。但以众生根性不同,其根下缘劣者,喻如覆盆绝照,日光虽遍,但人覆盆于顶,则不见光明,故有能遇与不遇者。若有机缘,‘遇斯光者\\\\\\’,则必获如下之光益。‘垢灭\\\\\\’,《魏译》为‘三垢消灭\\\\\\’,三垢即贪嗔痴之三毒。‘善生\\\\\\’者,《十住毗婆沙论》曰:‘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又《智度论卅》曰:‘一切善法,皆从三善法生增长。’是明\\\\\\‘垢灭’则\\\\\\‘善生’也。又《魏译》为\\\\\\‘善心生焉’。善心者,以惭愧之二法,及无贪等之三根,为善之自性。与之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今约弥陀本愿,则指对净宗之真实信心也。‘身意\\\\\\’,即身、口、意三业。‘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如《法华经》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盖此土众生,刚强难化。若‘身意柔软\\\\\\’。便易调服教化。‘三途\\\\\\’。途者,道也。三途者,火途、血途、刀途也。小狱兼寒热,大地狱唯在热。从热而言,故地狱名为火途。畜生互相啖食,故云血途。饿鬼常被驰逼,故名刀途。恶趣众生,在极苦处,蒙佛光照,其苦休止,而得安息。故云‘皆得休息\\\\\\’。因佛本愿曰:‘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今此殊胜光益,正是此愿之成就。今云‘命终得解脱\\\\\\’。正是愿文中,慈心作善,往生极乐之意。由上可见三途极苦之众生,以见光故,尚能息苦,命终往生,故知弥陀愿力,威光摄受之力,俱不可思议。又《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般舟赞》曰:‘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故知真实念佛之人,皆是具缘遇光之人也。

望西师疏曰:‘问:人间行者,犹见光难。三途众生,岂辄得见。答:《心地观经》云:“以其男女追修福,有大金光照地狱。光中演说微妙法,开悟父母令发意。”孝子追善,向以如此。弥陀光益,岂唐捐乎!’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日夜称说,至心不断......’此段指闻佛光明之德,日夜称说者,亦皆‘随意所愿,得生其国’。《吴译》曰:‘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至心不断绝。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今经言:‘闻其光明威神功德\\\\\\’,相当于《吴译》之‘闻阿弥陀佛声\\\\\\’。今之‘日夜称说,至心不断’,相当于《吴译》之‘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至心不断绝’。今之\\\\\\‘随意所愿,得生其国’,相当于《吴译》之‘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会疏》曰:‘日夜称说(弥陀光明),至心不断,是则生因也......。然则称彼名号(弥陀圣号),至心信乐,是日夜称说义也。’疏谓\\\\\\‘日夜称说,至心不断’,成为往生净土之因。而信乐持名,亦是日夜称说之义。且信愿持名是往生正因,故皆随愿得生也。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