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也就是要明自本性,达自本性,这里我们也看到,你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坚勇求正觉是什么?是自觉,因此我们说为了普度众生,首先是自觉。这两句话跟我们刚才说的是一致的。你供养恒沙圣,你就有坚勇求正觉。我们关于这个法藏比丘在佛前,发了殊胜大愿,上次,我们谈到"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我们供养无量无边的圣众,殊胜,这个就称为外施殊胜,你外施殊胜。不如坚勇求正觉呀,供养恒沙圣是外施殊胜,是好呀,是必须的,但是相比之下呢?你还不如坚勇求正觉。坚勇求正觉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内种已临。这两句话话都要。我们既要外施殊胜,又要内种已临。如果再要比较之中,法藏比丘提出来,你既要外施殊胜,不如内种已临,不如坚勇求正觉。用澫益大师的几句话来补充:自觉的重要性,诸位能度,自己还没有度了自己,云何度人啊!你谈什么度人呀,怎么度人呀!你何能度人呀?你自己还没把自己度啦,你连已临还在沉沦还在昏睡中,有什么资格谈觉他呀!这个很可笑。这是澫益大师的话,很不容易体会。要把这个体会深了,对我们才能警觉。如被漂者,被水所漂流,你陷于狂流之中,你现在想去救岸上的人。这件事就是这样。自未能度,云何救人呀!如被漂者,欲拯岸行。我这话就很深刻。你自己就更难啦,你自己还在河里漂着那,你还想救岸上的人呀,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就是在这个地方不明白。我们不是阿罗汉那样追求自己觉悟,不管旁人。这是为了真正去管旁人,要负责,要认真彻底的贯彻。只有先度自己,因为要度他,所以先要度自己。不是为了我需要解脱,我就先来解决我的问题,这是先后的关系。这个重点,就很清楚了。
接下来是八句,这八句就是前头的总结:愿怎么样,实际上就是为了这八句。而这八句,就是大家常念的。阿弥陀佛大愿王发了四十八愿,也就是下面四十八愿的核心。说四十八愿就是这几句,更具体,更详尽,更完备的发挥和补充,这八句非常重要。说:"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我愿意安住在正定之中,在正定中我是老放光,我是老普照一切啊。我要以这样的感得广大清净居。居就是住所。我们常说鲁迅故居,宋庆玲故居。这居就是住的地方,所以我们就是指国土。凡夫说的就是他的住所,佛说就是国土。我愿意感得广大而清净的佛刹,佛土殊胜庄严无等伦呀。殊胜和庄严没有能相比的。"轮回诸趣众生类",在轮回之中,一切众生很快的到我刹来享受安乐,不受苦,离苦得乐呀。慈悲心就这两个字,慈悲的慈的含义就是予乐,悲的含义是拔苦,把苦给拔了。在悲中使他得到快乐,这是慈心。拔苦如一个疮给他治好了,这是拔苦,你还使他康健,身体舒适,这是予乐。这是进一步,到极乐世界来说,为什么要放光明照一切,常住三摩地,就是为了有这样一个地方,使一切众生来到我刹,来受安乐。所以唐人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愿天下一切可怜人都能欢颜。这是诗人的遐想,他所予乐。这也是暂时的希望。这个是彻底的长久的。"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无边的众生都要誓度尽,这八句话,是成就极乐世界的种种愿力的核心。所以上边说的,这个指的发心跟下面发心,只是广略不同,但是,是一个心。下面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愿当安住三摩地,三摩地我们知道就是正定三昧地。三昧是音译,正定是意了。我愿意安住在正定之中,这正定之中就是常寂光。寂字是正定,是体也。下面恒放光明是照遍照一切,下一句是照,是用。所以有体,就有用,还要有照用。所以体用是有联系的。这两句表明什么呢?表明定慧等持,寂照同时之妙德,此表修德。安住摩地是定,恒放光明普照一切是慧。所以我们修持都是鸟之双翼,车之二轮并运。定慧要等持,不可单打一,福慧双修。咱们学习的人行解相资,你的修行和定慧要互相促进,到这个地方恒住三摩地,就遍放光明,这个就是定慧等持,而且寂和照是同时的。有的人入了定他不能照,有的人一照就心狂乱,心里就有所住。不能同时,这定中只能够,空空而已,定中无所知,把什么都放下啦。他一起照用,就会被这事牵引,就有所住。这个寂和照是同时,只有寂照同时,这才是真正的寂,真正的照。境为妙假观为空啊!能所两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泯无踪。这个忘和照哪里有先后呀,所以说寂照同时,也是忘照同时,这些个都是修行人在实践中可以达到的。从这个地方入手,才能真正体会经中的意思。讲的只是两个轮流交换,但这是全部。不是同时,还需要尽力发愿,忏悔,修持。体用不二,和用不是两个,等于是这样的德。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这也是华严事理无碍,理事寂照不动。这个事感而会通,这个通和不动,能是通达。这动是有所变化,不动和通达在众生份上就有矛盾,不统一。放下的人他就可以统一了,事理无碍。"放光"就是修德,他本体是性德,修德和性德都显现出来了。这两句话符合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寂里有照。老是照着众生,没有失掉定义。四十八愿中菩萨循环多少世界去供养,不失定义,他人在定中。净土称为最高,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四土之本呀。所以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能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在这个情况下才能感得广大清净居。不是发一个狂愿,一个虚愿,更不是喊口号。现在有人发愿,就是在佛面前喊口号,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口号下面没有行动。这里是很具体的,他首先达到这一步,然后以此来干。这在后面庄严净土时说,发了愿得了印证,他开始说: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庄严净土,是在真实慧的流露下所显现的。以此要度众生,要成佛。怎么度啊!要感受这样一个广大清净的佛国,广大清净佛国是宽广平正,不可极限,极乐世界是非常宽广而平的,是正的,不可极限,无所边际,没有边界,所以从这里都可以体会到观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距此不远。《阿弥陀经》上说距此十万亿佛土。又说十万亿佛国,但是一个佛国,有多远,现在这个天体,要用星系来说。这个星系还不够,要经过十万个星系,你得用多少光年,多少亿光年?光的速度才能达到。怎么说距离不远呢?还有两句话,你就明白了。他说极乐世界就在那,但是它没有极限,没有极限就遍及一切,那就遍及到咱们这啦,就遍到咱们课堂里了。还远吗?我们都要善于体会经中的文句。不要轻易的放过。在我们心中有极限的话,那就是极乐世界距此十万亿佛土。清净呢?就是庄严清净,超于十方,没有垢染,没有污浊,这就是清净。所以说是广大清净居。还有昙鸾大师。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他也特别注重这几句啊!他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这是极乐世界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这三种庄严入在一个法句里头。所以这个文字非常富有禅机呀。一法句是什么?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很重要,汉译为"无量清净平等觉",佛是无量光,无量寿,同时佛也是无量清净。汉译就称为无量净觉,就是阿弥陀佛,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为什么?极乐世界庄严呀。心清净,一法句就是清净句。底下点破啦。这个教下和禅不同,说到这里就是禅机,一切庄严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不往下说了,那是禅宗的语录,朴实语录,给他道破成为教下。所以清净句就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说他是清净庄严是真实智慧,清净庄严无为法身。流现出一切无量庄严,一切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流现出无量庄严。所以说这是紧连着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感到这样一个广大清净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个是体,从体流出,种种一乘庄严这是用。因此他这殊胜和庄严没有等伦。这不是咱们世间,多少工程师在那搞设计,搞比赛,在得奖,多少工人在劳动,所建筑起来的一个居呀!这是不足的。不是这个意思,他这是从真实的本体所流露,因此他这个庄严,他的这个殊胜,没有等伦,没有能比的。这个句子是唐宋译本里的,而魏译呢?他指的是"道场超绝"。这四个字道场是一个意思,超绝就是殊胜。殊胜就是不同啦,特别啦!超出呀!嘉祥大师解释超绝解释很好。这超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绝。"在这个清净居里你修道,你很快成佛。所以说超绝,也就是说无等伦。关键在什么?在于疾速成佛。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生极乐世界?如果怀着这样一个心,我常常说:一个人他就是不念佛,活着的时候要好,死的时候还要好。活的时候求佛保佑,一切平安如意,比别人都强。身体也好,也长寿,死了以后也生个好去处,彻头彻尾为个人打算。这种心是不能往生的。这是事实,他也做对了,但是可惜呀!就好像看见一个仙人,他有无量珍宝,他拿着珍宝,不放,你只跟他要一根冰棍,舍不得。极乐世界殊胜在于疾速成佛,他是去了就不退,而且寿命无量,种种都是指引前进,而且很快前进,这才是我们要往生的真实的动机。因为我们这个世界退缘太多,进一退九,多少人我看见是很不错的,垮起来了,垮的很彻底!进一退九是规律,谁都要谨防呀。在没有证之前,每个人都要谨防,八万四千魔军在行人的六根门头,等待你开悟或者得定得神通,这种机会以这种事情的到来,也正是他得逞的一个机会。《楞严》就是这样,大家看《楞严》吗?都是在你要得的时候着魔。极乐世界没有这些事,这些事非常关键呀。这才是真实的安乐。别的什么享受,想吃什么,有什么,等等都是不彻底的,彻底在于此,在于顿脱生死,速成正觉,所以得安乐。法上能安乐。玄装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经》说:"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所以说: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所以都是在得法上,在清净上,这样的安乐。而且这个最究竟的是顿脱生死,速成正觉。一往生就脱了生死了,很快成正觉了。经里说惠以真实之利,度化众生,惠以真实之利。这就是真实之利,感得这样一个佛刹,大家都来到这个佛刹,清净庄严无等伦,到了这儿就受安乐。轮回诸趣众生类,在六道轮回都到了佛刹来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这是法藏的大愿。我是恒久是如此啊。所以念佛不难,难于发心,发心不难,难于真实,真实不难,难于勇猛,勇猛不难,难于长久。长久很难,所以很多人一阵子非常极积。他偶然退了,受人打击就退了。所以要发长久心,常运慈心拔有情,渡尽无边苦众生,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度尽呀。常就是时间上,过去、未来、现在;无边就是空间,一切住的众生都要度,一切时候,一切空间都度化众生。时间是不可穷尽的,空间也是不可穷尽的,众生也是不可穷尽的。于是法藏比丘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也是没有穷尽的。正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样,我此十愿无有穷尽。这八句就是前头发的许许多多愿呀,最后要求正觉,感得一个清净国土,一切众生来此受安乐,疾速成佛。度尽无量无边。
底下就是最后四句诸佛证明:"我行决定坚固力"。我这所行决定坚固的力量是这两方面。决定是不能改移,坚固是不能转动,这不可破坏,这一种力,唯有佛的圣智才能给我证明,才能真正了解我,所以了解不是容易的事。这是水平问题。你粗浅的人就不能了解一个深刻的人。这个了解总的要水平差不多,才能有些了解,这是个水平问题。过去批孔,就是对孔子不了解。了解要有水平。唯有佛才能证觉,只有世间自在王如来才能给我证明。唯佛世尊三觉圆满,五眼明朗,智慧无碍。世间自在王如来,唯有佛如来能给我证明呀。最后两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有的时候碰到打击,一般人斗志就消磨了。学佛五分钟热气,唐译说:"纵沉无间诸地狱,如是愿心终不退。"这个地方包括地狱诸苦之中。最苦的是地狱,按唐译的说法,我就是在地狱里我也不退转。我这个行,我这个愿,纵使入地狱我此行此愿都不退转。这就说明坚固,我这个愿,如果只有愿没有行,这是虚愿。但是有其行,而没有愿,这个行也是个盲动。
至心精进第五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这个偈子都是可以唱的,至少像现在可以朗诵。有韵律,韵调要读出来,一般的是长行,就是一般的语言,一般的话,说了这个偈子之后,而白佛言。还是继续对世自在王说:我已经为菩萨道发无上正觉之心,我现在还是菩萨行菩萨道。还是菩萨的地位啦。可是我已经发了无上正觉之心。所以这个发心还是非常重要的。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已经发了无上正觉之心。无上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简称。发了佛的心,我是在许愿做佛。愿一切如佛,我愿意我自己成为佛,而且让一切众生都成为佛。即令成佛,令成佛,就是用我的力量帮助大家让他们都成佛。也就是度一切众生都成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希望佛给我,哀愍我这愚夫,佛给我宣说经法,请你开示我,教导我,用经法来教导我,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会信受奉行,来执持,如法修行。所以修行大家要注意,要如法修行,你修的不如法,你盲修瞎练,盲修瞎练,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有坏处。所以我们必须要行解相资,你要有正见,密宗讲见修行果,见字搁在前头。修行搁在后头。果搁在最后,你必须有正见。打破四人帮以后的第一班,有个学员,他说要去住山,我说你凭什么住山,你还没有正见,你住什么山?不是盲修瞎练,必须有正见,正修、正行,这才有正果可说。所以要如法修行,请佛开示。要亲近善知识,请善知识来教导我们。读经也是亲近善知识。经文之中我们得到教导,我们要如法去修,而不是用自己的意思,很多人都喜欢别出心裁,我怎么出一点新招,我要跟别人不一样,一开头就想的是这个。咱们先不说别的,你就是学文化,学写字,学画画,也先得继承嘛!现在很多的好的东西,你都不去继承啦。从你开始就要搞新东西,那古人的劳动,那些宝贝,你全都利用不上了。你要从头开始,你要去创新,你就去开荒,去拔草,什么什么的,这又有什么意义呢?现成的果实先要继承,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我要拔除种种勤苦。勤就是老来的,老有的。苦来的很勤,来的最勤的苦是什么?是生死根本!你没有拔除这个生死根本,所以永远是勤,是苦。要拔除这生死的勤苦,生死之苦呀!佛是不妄语的。地狱之苦是确确实实,真实不是虚妄的,佛骗我们干什么?佛也不是要有一个队伍都是佛教徒,佛就高兴啦,他有什么可高兴的,他是让众生真正得到觉悟啊!所以他都是真实的话,要拔除这个根本,这个根本不容易拔。真正拔除根本,不但不起现行,你还要拔掉他的种子,在你八识心田中过去所起的种种杀、盗、淫留,在你八识心田中成了种子。现在你作的事就在你八识心田中就印下了,将来还就是种子,这个都是反覆,反覆,最多的是贪嗔痴,这个种极其牢固。不但我不再贪痴嗔,而且连八识种子都拔掉,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才断生死根本,你不往生,在一个不退的地方继续修,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确实很难。
法藏比丘说:"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呢?他要大家须臾间成佛,你不度自己,怎么度他呢?我这样一个心愿,打算让我作佛的时候,我成佛时候,在我达到成佛境界的时候,我所住的这个国土,他的教授名字,这是教化,可以教给别人的,种种的教授,有的国以香为佛事。闻见香心里清净,就觉悟,我这个国土,我这个教授,种种,极乐世界同样这个香普熏一切世界。光明也是如此,这个教授,这个超越,极乐世界,种种的教授众生方法,我的名字,我这个名号,大家想想,这个也很特殊啊!你们看咱们中国人谁不知道阿弥陀佛呀,阿弥陀佛张口而来。还有别的佛,无量的佛,还有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那谁念释迦牟尼佛。谁一张口都是阿弥陀佛。大人小孩子都一样,我这个名字普闻啊。我愿意我成佛时,我所教授众生,一切 的教化,我的名号能闻于十方,没有一个地方不知道。十方世界都知道,为什么?这一点我们必须知道。现在很多人想要他的名字能闻于世界,这跟法藏比丘好像是一样,实际无有共同之处。这个作为我们出家人最忌讳,确实应该一样,你不是为个人名闻利养。我这个修持,我这个功夫,我的学问,只是为了我能闻名,我能得利益。这是邪见,这是很坏的事,你只是为了名闻利养。我示现很能持戒,但你持戒的动机就是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恭敬我。在这细微地方要注意。印光大师说,你们想说法,要度众生,要提防这种心啊!为了名闻,再接受供养,那还是为了利养。那就麻烦了,因果很不真。因不真,果也就不真。因地不真,果早离去。阿弥陀佛所以要闻名十方,因为十方闻名,就在念佛中,这是一个最殊胜,最巧妙的度众生的方法。惠众生真实利,使众生能得度,他这个愿实现了。所以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劝众生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一愿满啦,但必须如此,你知道这个名,你才能念这个名,这个国土殊胜,愿意生这个国土。从这开始,藉益大师说:从事持达理持,先事上这么念,让你念的很诚恳,很清净,对娑婆世界无所留恋。名闻利养都放下了,你只是清清净净的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你不知不觉达到理持了,你从持名念佛不知不觉你就实相念佛了。众生做不到的是地前三贤做不到的,无住生心,你暗合道妙,你不知不觉就无住生心了。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的方法,最殊胜的方便在于此。所以他的名字闻于十方,为什么?不是希望大家选他一票,选阿弥陀佛,当什么全法界主席,没有这样的事。这个名心和利心同等卑污可耻,要深自警戒,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姑息。学阿弥陀佛这样名字闻十方,就不是这个范筹了,和前边是两回事。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就是名闻十方。大家知道闻名时候至心信乐,你去念,你十念都能往生,诸天人民以及蜎蠕之类,蜎是小飞虫,蠕是小爬虫。这样的众生是很下等的,代表一切众生,这样众生之类来生我国到了我国都是菩萨,所以极乐世界是大乘法是一乘。《天亲菩萨论》二乘种不生,你只是自觉自了,你不能生极乐世界。你在临终,你能发起大乘心来,你才能往生。你始终是小乘的因,你不能往生,来的都是菩萨。下品的,下生的,多少年不能开花,一开花之后他就是菩萨。他修菩萨道啊,他大乘啊!都是菩萨。他清楚,他一生就是菩萨,就是阿鞞跋致,必定成佛。
法藏比丘立了这个愿。"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这个地方要详细说明。我希望我这个国土要胜过无数诸佛国者。办的到,办不到?可得不可得?这个地方千万不要以为法藏比丘争强斗胜,我要盖过人,我要超过一切,这样的心就不是阿弥陀佛了。逞强斗胜是阿修罗王了。这种逞强的心是阿修罗特点,阿修罗就是要逞能好胜,不希望别人强过他。强过他,他就要破坏啦。所以阿修罗有两种,一种是护法的,一种是毁法的。毁法的将来势力尽了,他就下地狱了。他说胜过别人,就胜过别人。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随喜。你比我好,我高兴,我也喜欢呀!我常常说,我们等于一个联军,我们的敌人是共业,有一个修的好,他就多消一点共业,就替我们多消一点敌人,只有好呀。你不管修哪宗哪派,真正修持,都应当赞叹随喜。不是某一个人独好,独修,这样的一个形势。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比别人强,要超过别人。阿弥陀佛是想要得到比别的佛国所得不到的那一种殊胜方便利益,想给别人,一切众生所得到好处,要大于别的佛国,所以才称为大愿之王。但是他也没有把握呀!这件事能做到做不到,所以向世自在王请开示。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世自在王佛,即为法藏开示:"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动数尚可穷底。"大海水,用斗去量,一斗一斗,经过多少劫,那也可让海漏底。人有至心求道,譬喻人要是有至心求道,不是挖大海,他来精进不止,老精进,这样子会当克果。"会"就是都的意思,"克"是必也,遂也,得也。当然得到愿,会是全都可以得到果实果位,圆满他的愿望。还有什么愿不可得了?
以下回答很妙"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你自己想一想,你需怎么一个方便?你才能成就佛刹庄严,照这个去修行呀。汝当自知,你应当自己知道怎么去修行。这样一个清净佛国你应当自己去摄。这里只说可以,可具体的没有回答,只说可以的,你用什么方便你应自己知。头一个是你自己想,这个国土你应自己去摄,用什么方便你应自己知道。一连说了三个"自"字,没有回答,说了三个"自"字。这个很可以让我们深思。这和《法华》里相似。《法华》最后说:开权显实,多少年说的是权法,现在给大家说实法,以前都是权巧方便和大家说一些,没有全盘托出真实东西。《法华》说的是实话,大众请求三次世尊就是"止止不须说,佛法妙难思。"两个止字,停止吧!不需要说,佛法妙难思。三次说止止,佛法妙难思。这是不可思,其义深广,不可容易说。彼经上"止止不须说"正是今经之义。但是不可说而说,不是停止在无说之中,是三请而后说,这三个"自"字就相当于《法华》的。这三个"自"字实在是世尊老婆心切呀!老婆心切是禅宗常有的话,就是婆心,婆心就是悲心,在禅宗有人问法,六祖说:"密在汝边"。三个"自"字,用禅宗的话来体会,密,密在你那边。还有古禅宗大德说的好:"汝自会取好,我不如汝。"亦此经三个"自"字之义。这都是最好的开示,比回答一大套还好的多。世自在王如来在法藏问他以后他说:"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这跟禅宗不是一样吗?"汝自会取好,我不如汝。"所以直指他的自,自是什么,是自性。连下三个自,确实有深意。对净土宗来说,一个日本大德说,当年佛回答他,说三个"自"字含了三个意思,代表了禅宗的意思,也代表了净土宗的意思。净土宗说教下解释这个道理:说法藏菩萨宿植深厚,多生以来就种了深厚的善根。宿植是他所培养的东西,很深很厚,高才勇哲,与世超异。称赞法藏比丘的话,净佛国土之事早就洞达了,虽然是佛的智慧也不超过他。如汝所知,你自己可以去作。第一个回答用三个"自"字,涵意说你已经很高了,你自己知道。第三个是摄取佛国,各随乐欲。他想怎么摄就怎么摄。释迦牟尼佛是秽土,药师佛是净土,菩萨成佛各有愿力,或者是三乘的都有,或者只是一乘法,去了都成佛。不是成就阿罗汉为究竟的,不是,是一乘法。这个佛国任着菩萨的乐欲自己摄取,不用如来指示,是你自己的事。这是第二解释。第三解释:谓凡于净土,有报土,有化土。实报庄严土,凡圣同居土,还有法身佛所居的常寂光土。这种法身,这种土是最高妙的,不是菩萨之分地。唯应自分,宜摄取之。唯有自己的本分才能通达,才能摄取,汝应自分。净土前两个说明这个道理,到了这儿,还是和禅宗是一昧,到了法身境界常寂光境界,不是菩萨之分以下次第所能了达的。必须超过这个分地。只是自分,自分就超过这一切。当年唐朝皇帝问国师,中国师说:"陛下应当在毗卢顶上行礼"。就是皇帝你应当在毗卢遮那佛脑袋顶上走。这是禅宗的话,不是菩萨之分,只有自分,这个自分应自己解释就是这个意思。陛下你应在毗卢顶上行礼。毗卢是代表佛的,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流露出来的。日本称为大日如来,最高的佛了,不是皇帝如此,换个人换个小太监也可以说:你应当在毗卢顶上行礼。宗门破三关。现在把破三关解释很乱。我说不客气的话,庸俗化,把这解释太浅,破初关应当见法身,破重关应安住于法身,破三关就是法身向上,不仅仅安住法身。禅宗批评的你破落在法身中,未在法身量,你沉没在法身这个量里了,还要超出去,要法身向上。佛呀,道呀,化呀,这一切一切,你不是菩萨之分,法身向上是你自己的事,,这就是回答。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