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方便品 第二卷

  六度波罗蜜成就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维摩居士资财无量,财富多得不得了,没有限度,像是有个中国的聚宝盆似的。明朝初年首富沉万三,据说就有个聚宝盆,朱元璋建都南京,沉万三财富的力量很大,出钱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后来朱元璋要杀他,他被佛教人士称为马如来的马皇后所救,财产没收,流放边疆。朱元璋的脾气真坏,我现在发现很多学佛的人脾气坏,包括我在内。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变本加厉,不知杀了多少人!讲到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一切的穷人都救济,这是他布施的功德。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发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因为布施,可以摄诸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下面是我们在家居士要学的榜样。

  在家身 出家心 行为美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对于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国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颜色的布。我有时写信给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写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为我也不好自称是他的弟子。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能够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为,心是出家的。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表现是在家人,心已经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不执着。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与在家人一样,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净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本身有许多眷属围绕,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学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会留恋这些的,已经超越了。好像我跟老朋友说,儿女大了,就不要再牵挂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儿女回报,否则你下辈子可能变成儿女的儿女来还债。也有朋友为儿女不肖而愁,我便劝他们看开些,社会上年轻人一定有好有坏,不可能个个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的,总要分担一些吧!自己家里样样都要好的,不是菩萨道。别人的苦难我们挑一些,这也是回向。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常有些人向我说某某女士已经学佛了还打扮那么浓。我就说,这有什么奇怪?难道学了佛就不顾形像,使一切众生不愿亲近你吗?你看观世音菩萨打扮得多好看,头上挂的,手上拿的,都满了。菩萨要相好严身,不要使人讨厌,并不是为了漂亮。维摩居士也带珠宝,不是为了诱惑人,是要庄严这个色身。我们人的色身太脏了,把皮剥下来里面又脏又臭!所以要庄严色身,但是心里不要执着。

  普通凡夫打扮都是为别人看的,汉武帝有一个爱妃生重病,武帝去看她,这妃子硬是把脸遮起来不给武帝看,侍女问这妃子为什么,她就说皇上宠爱自己,是因为爱自己的容貌美丽,如果把病容给皇上看了,不但自己要失宠,连自己的家人往后都会失去照顾,就是这个道理。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人当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饮食营养是为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碍自己学道就不吃了。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维摩居士也进出赌场,也下棋,也去娱乐场所,但是他去这些地方是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个场合仍然还在布施持戒。这不是你们所做的,尤其你们出家人,要懂这道理。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学了一切外道,同外道都有来往,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世典是世间一切学问,他没有不会的,但是他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是大乘道的居士行为。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因此维摩居士到任何场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养。另一个意思也可以说,维摩居士自己对待一切众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没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养。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他坚持走正佛法,毫不马虎,就是我常说的: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当人情。一讲到佛法,毫不客气,没有人情讲的,不对就是不对。同学在这里常挨我的骂,但是一旦离开这里了,偶尔回来,我会客客气气地当他是客人。不论是什么人,真是学佛法的,我尊敬你供养你,若是冒充的,决不理你。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维摩居士也做生意噢!一切谋生的事业都来,所以养了那么多人,像宝积菩萨这些人,不做生意,钱哪里来?谐,是描写他谈笑轻松和谐的样子。偶,是什么都来。但是赚了钱也不会高兴,都是为众生赚的。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他外出游玩,随时随地都在做利益别人的事,到了哪里,哪里就沾他的光了。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这个意思。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离城等于是当地的主席,尽量爱护犯错的人,重的罚减轻,轻的罚取销。如果居士从政或者执法的话,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到了学术团体,他会用种种的方法,引导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到了幼儿园小学,会用诱导的教育教导不懂事的孩子们。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他连妓女院都去,但是他在其中说法,使人解脱淫欲。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饮酒场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乱,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沉迷,能自救自拔。

  这篇文章我就把它标题为维摩居士行为的美,你会怎么标题呢?你不要把这一段理解成了赞叹维摩居士的德行,真实这里每一条都是我们学大乘佛法要引为榜样、引以为鉴的。不然《维摩诘经》还是《维摩诘经》,你还是你。在家学佛戒律的榜样都在这里了,没有一点要你做个面有菜色婆婆妈妈的人。

  像有些年轻人一来就要行跪拜礼,你有恭敬心一进门就看出来了,打个招呼就好了嘛!不须要来这个,害我还得跪着还礼。你规规矩矩学佛,好过跟我磕头。你成了佛我还来拜你。我一辈子不受人跪拜,因为我受八关斋戒,不坐高广大床,这都是沙弥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我讲经白衣升座已是不应该了,所以我一定摆个佛像在前面。你们是拜佛不是拜我,这样一来有人来磕头我也不在乎了。

  《维摩诘经》没有一点形式主义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装起那个学道的样子,有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进了房间把空气都染污了,我最怕这种人。当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这样的基督徒同样害怕。有一次有辆基督教的宣传车开到我家门口,讲了两个钟头还不停,我已经忍辱波罗蜜吃了好几个了,只好写张条子递出去,上面说;上帝曰不要骚扰别人的安宁。他看了只好把车开走了。人家问我递了什么条子,我说是道教张天师画的符,只有他懂我懂。所以,不要搞这么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上文都是在述说维摩居士的成就德行,道业是这样深。接着是说明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佛法所谓的长者,在过去印度是四种姓之首婆罗门阶级中,年高德劭之人称为长者。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长者居士要具备十种德行,年高、有学、有德、有道等等,才堪称长者,我们现在有时也依佛教的习惯,写信给前辈时尊称对方为长者。维摩居士即使在众多婆罗门阶级长者众中,也受长者们尊重,为长者们开导说教更高的出世法门。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这里的居士不是指长者居士,而是普通居士,是在家学佛的。维摩居士在居士众中受尊重,在家居士多半对世法、世间的因缘还有贪着,不能完全解脱。维摩居士对居士说法,可以断了居士的贪着习气。以下的叙述句子都差不多,我们就不详细讲了。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刹利是刹帝利,是印度的四种阶级之一,是帝王将相等人世间的统治者,仅次于婆罗门,释迦牟尼就出生于刹帝利阶级。好武功的人多半是不会忍辱的,无勇之人能忍让固然是很好的德性,但是可能只是窝囊,有勇而能忍才是真忍辱。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婆罗门是教士阶级,至今仍然存在。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王子是世子,研究历史深刻了就知道,愈是帝王家庭,富贵之家,就愈没有忠孝,愈是骨肉相残,古今中外皆然。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内官是太监,中国历史上也称黄门或中宫,佛教戒律中也有提到黄门,是非男非女之人。看中国历史就觉得内官力量之可怕,完全是变态心理。得势的内官连皇帝的性命,挑选继位的皇子,都捏在手里,外廷的大臣大将,一点办法也没有。看了《维摩诘经》可以了解,印度历史也一样。化正宫女是使后宫能够清净。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庶民是老百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梵天是色界初禅天的天主,是得了定的,已经是有大修行的天人,他们有定而无最高的慧。维摩居士还是可以教诲他们般若胜慧,因为梵天仍然贪着色界天的境界,不能得般若胜慧解脱。天人也有欲望,例如爱干净是好色,艺术家爱美是好色,爱山水是好色,爱清净庄严也是好色,都落在色界中。如何是解脱?能做到爱山林清洁同猪圈厕所一样就解脱了。从前在四川我就碰过一位出家人,神通很大,只晓得大家管他叫疯师爷,他一辈子住在过去那种茅房厕所中,不垢不净,这就是解脱三界相;但是如果他是贪着厕所,那后果不得了,来世要变蛆虫。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帝释是欲界天的天主,就是中国所讲的玉皇大帝,不是大梵天,大梵天比玉皇大帝还要大。玉皇大帝生在欲界天中的三十三天,这不是第三十三层天的意思,而是那个天界的名称就叫做三十三天,是由三十三个区域组成的,勉强比方说等于是天上的联合国似的,玉皇大帝就是其中推举出来的天主。欲界和色界有何不同?欲界天的天人同我们一样,贪恋五欲之乐。大的五欲是色、声、香、味、触,小的五欲是笑、视、交、抱、触。欲界天人也有男女之欲,不过帝释天的孩子是由肩膀上生出来的,不像人世间孩子是向下生出来的。到了色界天,就没有欲了。据说如此,你修到那儿去求证吧!

  大家做功夫,欲界这一关就过不去,精满不思淫做不到,晚上会漏丹,天人都会漏的。宋朝朱熹写给朋友有首名诗,就是讲欲: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梨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梨涡,就是酒窝,指美人而言。欲,最基本的一关是男女之欲,两性关系都是荷尔蒙在作怪,你要是能化掉这荷尔蒙,也不要谈修定通气脉,就成功了一半。过了这一关,到了色界的几关就比较容易。看各位修道,都是在二界关上徘徊,像跷跷板一样,醒了就上升,不醒就再下堕。作功夫修道,到了一定程度就像站在跷跷板上,难啊!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确有这样的次第。炼精化气做到了就精满不思淫,气满了就不思食,神满就不思睡,都是确实的功夫。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说基本上破了两性欲的这一关,只是身欲。还没破眼、耳、鼻、舌四个欲关呢!看了美丽的衣裳、秀丽的山水你还喜欢吗?喜欢就着欲了。舌是食欲,比身欲还难解脱。譬如这有一杯茶,茶叶要一万块钱一两,想喝一杯吗?这一念就可以把你的欲逗起来,饮食之欲难解脱啊!

  你能解脱欲就超越欲界天去了色界天,可是在色界天还要求解脱。这里代大家提出个问题,你说欲、色这么难解脱,可是有的人不爱漂亮,是无欲无色了吗?还有的人,自己长得体面,可是偏偏爱上众人认为不漂亮又笨拙的人,原因何在?刚才说欲界是荷尔蒙在作怪,色界不是荷尔蒙在作怪,是神经在作怪。无色界呢?是感情的情在作怪,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情的原因。所以「乍睹梨涡倍有情」,碰到情,你一点办法没有。我积数十年之经验,很多男女同学告诉我,他们这一辈子决不谈情。我说,这个话好像是我前几辈子发过的愿,你碰到了个冤家,他不想你,你要想他。这就印证了红楼梦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这就是情。

  欲界的天人还同我们一样有色身,到了色界的天人就没有肉身,只有光明的光身,若有若无。无色界的天人连光身都没有,但是这一念情还在。有再大的成就,父母、儿女、兄弟、男女的情不能断,是永远跳不出三界的。问题来了,既然断了情又何以称菩萨菩提萨埵呢?萨埵就是有情,一切诸佛有情。中国有句老话,「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菩萨度一切众生岂不是多情吗?他们是已经把情、欲化作慈悲。当然,从逻辑立场来讲,慈悲就是有情,但是佛菩萨的有情,是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的大有情。所以,诸佛菩萨都是我们的大情人,你念他们,他们就会念你,会加庇你。这个情就不是世俗的情,是真慈悲,爱一切众生。为什么要再三跟大家讲这个道理?要真求修证,根本就在这条路上,就在此处下刀子,这里病根拔除不了,解脱无望,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回到经文,所以维摩居士在帝释天教化天人,一切无常,不要贪恋欲。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护世是天神,庙里的四大金刚就是护世天神。是欲界天中层的四天王天的天神,我们这个地球世界就受他们的保护。譬如韦驮菩萨,相传就是四天王中南天门毘沙门天王的一名天将,他是在中国唐朝时始为人所知。当时有位禅师在终南山上坐禅,一时陷入昏沉跌下山崖,被护法天神托住而没摔死。禅师叩谢,请求天神现身。天神现身自称是韦驮,禅师把韦陀相貌描真绘下,才流传于世。在我们这一个贤劫中,一共会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韦驮菩萨是发了愿,将会是贤劫一千尊佛当中,最后一位出世的佛。

  上面说了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无论他处在哪里,在哪一行里,都是第一流的圣者,都能够领导他人。他是我们在家出家的人学习大乘菩萨道的榜样,也是儒家所讲的「化民成俗」,教化民众而变成社会的一股风气。维摩居士不但做到对世间人「化民成俗」,还能教化天人。我常用一句俗话来说笑,人家问我多大岁数?我说「逢人大一岁」,地位呢?是「逢官高一级」,至于作人,则是「见人矮一辈」,作到了这样,就是维摩居士了。下面开始是进入《维摩诘经》的正题了。

  居士病了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维摩居士修成功了前面所说的,以无量无数的方便法门,充分地利益一切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但是维摩居士生病了。佛为了解脱生老病死而出家,以维摩居士这样一位居士如来,虽是古佛化身,成就如此之大,结果还是有病,这佛法怎么去学?不但维摩居士,连释迦牟尼佛到八十一岁入涅盘,寒风发背,生病而死。怎么寒风发背?佛年轻的时候在雪山修苦行六年,现在要你们打坐时身上披盖好,佛当年可没有这样的设备,所以成了宿疾。佛有一次这老毛病发了,叫弟弟阿难去化缘,要酥油来熬药。阿难去到维摩居士家里化缘,被维摩居士骂了一顿,本经后面会讲到。我们众生有病,为什么诸佛菩萨也不能离开病?这是个大问题,是个话头,要去参。

  我们看佛经,佛与佛见面时会彼此问讯;「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可见,成了佛在现身时免不了病,也免不了度众生的烦恼。众生不容易度是当然的,有时度得佛都要生恼。有些同学写信问候我:「少病少恼否?」我看了真啼笑皆非,我又不是佛,你也不是佛。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因为维摩居士有病,消息传来,从国王到各界人士有好几千人,都去探视。那个时候整个印度没有多少人口,这么多人去看他,那是轰动了全国。可以看到维摩居士道德学识的威风之大。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对前来探病的众人,维摩居士以生病作机会教育、教化大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