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财无量,摄诸贫民」维摩居士资财无量,财富多得不得了,没有限度,像是有个中国的聚宝盆似的。明朝初年首富沉万三,据说就有个聚宝盆,朱元璋建都南京,沉万三财富的力量很大,出钱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后来朱元璋要杀他,他被佛教人士称为马如来的马皇后所救,财产没收,流放边疆。朱元璋的脾气真坏,我现在发现很多学佛的人脾气坏,包括我在内。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变本加厉,不知杀了多少人!讲到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一切的穷人都救济,这是他布施的功德。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发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因为布施,可以摄诸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下面是我们在家居士要学的榜样。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对于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国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颜色的布。我有时写信给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写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为我也不好自称是他的弟子。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能够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为,心是出家的。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表现是在家人,心已经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不执着。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与在家人一样,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净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本身有许多眷属围绕,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学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会留恋这些的,已经超越了。好像我跟老朋友说,儿女大了,就不要再牵挂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儿女回报,否则你下辈子可能变成儿女的儿女来还债。也有朋友为儿女不肖而愁,我便劝他们看开些,社会上年轻人一定有好有坏,不可能个个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的,总要分担一些吧!自己家里样样都要好的,不是菩萨道。别人的苦难我们挑一些,这也是回向。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常有些人向我说某某女士已经学佛了还打扮那么浓。我就说,这有什么奇怪?难道学了佛就不顾形像,使一切众生不愿亲近你吗?你看观世音菩萨打扮得多好看,头上挂的,手上拿的,都满了。菩萨要相好严身,不要使人讨厌,并不是为了漂亮。维摩居士也带珠宝,不是为了诱惑人,是要庄严这个色身。我们人的色身太脏了,把皮剥下来里面又脏又臭!所以要庄严色身,但是心里不要执着。
普通凡夫打扮都是为别人看的,汉武帝有一个爱妃生重病,武帝去看她,这妃子硬是把脸遮起来不给武帝看,侍女问这妃子为什么,她就说皇上宠爱自己,是因为爱自己的容貌美丽,如果把病容给皇上看了,不但自己要失宠,连自己的家人往后都会失去照顾,就是这个道理。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人当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饮食营养是为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碍自己学道就不吃了。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维摩居士也进出赌场,也下棋,也去娱乐场所,但是他去这些地方是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个场合仍然还在布施持戒。这不是你们所做的,尤其你们出家人,要懂这道理。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学了一切外道,同外道都有来往,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世典是世间一切学问,他没有不会的,但是他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是大乘道的居士行为。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因此维摩居士到任何场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养。另一个意思也可以说,维摩居士自己对待一切众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没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养。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他坚持走正佛法,毫不马虎,就是我常说的: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当人情。一讲到佛法,毫不客气,没有人情讲的,不对就是不对。同学在这里常挨我的骂,但是一旦离开这里了,偶尔回来,我会客客气气地当他是客人。不论是什么人,真是学佛法的,我尊敬你供养你,若是冒充的,决不理你。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维摩居士也做生意噢!一切谋生的事业都来,所以养了那么多人,像宝积菩萨这些人,不做生意,钱哪里来?谐,是描写他谈笑轻松和谐的样子。偶,是什么都来。但是赚了钱也不会高兴,都是为众生赚的。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他外出游玩,随时随地都在做利益别人的事,到了哪里,哪里就沾他的光了。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这个意思。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离城等于是当地的主席,尽量爱护犯错的人,重的罚减轻,轻的罚取销。如果居士从政或者执法的话,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到了学术团体,他会用种种的方法,引导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到了幼儿园小学,会用诱导的教育教导不懂事的孩子们。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他连妓女院都去,但是他在其中说法,使人解脱淫欲。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饮酒场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乱,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沉迷,能自救自拔。
这篇文章我就把它标题为维摩居士行为的美,你会怎么标题呢?你不要把这一段理解成了赞叹维摩居士的德行,真实这里每一条都是我们学大乘佛法要引为榜样、引以为鉴的。不然《维摩诘经》还是《维摩诘经》,你还是你。在家学佛戒律的榜样都在这里了,没有一点要你做个面有菜色婆婆妈妈的人。
像有些年轻人一来就要行跪拜礼,你有恭敬心一进门就看出来了,打个招呼就好了嘛!不须要来这个,害我还得跪着还礼。你规规矩矩学佛,好过跟我磕头。你成了佛我还来拜你。我一辈子不受人跪拜,因为我受八关斋戒,不坐高广大床,这都是沙弥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我讲经白衣升座已是不应该了,所以我一定摆个佛像在前面。你们是拜佛不是拜我,这样一来有人来磕头我也不在乎了。
《维摩诘经》没有一点形式主义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装起那个学道的样子,有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进了房间把空气都染污了,我最怕这种人。当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这样的基督徒同样害怕。有一次有辆基督教的宣传车开到我家门口,讲了两个钟头还不停,我已经忍辱波罗蜜吃了好几个了,只好写张条子递出去,上面说;上帝曰不要骚扰别人的安宁。他看了只好把车开走了。人家问我递了什么条子,我说是道教张天师画的符,只有他懂我懂。所以,不要搞这么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上文都是在述说维摩居士的成就德行,道业是这样深。接着是说明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佛法所谓的长者,在过去印度是四种姓之首婆罗门阶级中,年高德劭之人称为长者。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长者居士要具备十种德行,年高、有学、有德、有道等等,才堪称长者,我们现在有时也依佛教的习惯,写信给前辈时尊称对方为长者。维摩居士即使在众多婆罗门阶级长者众中,也受长者们尊重,为长者们开导说教更高的出世法门。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这里的居士不是指长者居士,而是普通居士,是在家学佛的。维摩居士在居士众中受尊重,在家居士多半对世法、世间的因缘还有贪着,不能完全解脱。维摩居士对居士说法,可以断了居士的贪着习气。以下的叙述句子都差不多,我们就不详细讲了。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刹利是刹帝利,是印度的四种阶级之一,是帝王将相等人世间的统治者,仅次于婆罗门,释迦牟尼就出生于刹帝利阶级。好武功的人多半是不会忍辱的,无勇之人能忍让固然是很好的德性,但是可能只是窝囊,有勇而能忍才是真忍辱。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婆罗门是教士阶级,至今仍然存在。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王子是世子,研究历史深刻了就知道,愈是帝王家庭,富贵之家,就愈没有忠孝,愈是骨肉相残,古今中外皆然。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内官是太监,中国历史上也称黄门或中宫,佛教戒律中也有提到黄门,是非男非女之人。看中国历史就觉得内官力量之可怕,完全是变态心理。得势的内官连皇帝的性命,挑选继位的皇子,都捏在手里,外廷的大臣大将,一点办法也没有。看了《维摩诘经》可以了解,印度历史也一样。化正宫女是使后宫能够清净。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庶民是老百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梵天是色界初禅天的天主,是得了定的,已经是有大修行的天人,他们有定而无最高的慧。维摩居士还是可以教诲他们般若胜慧,因为梵天仍然贪着色界天的境界,不能得般若胜慧解脱。天人也有欲望,例如爱干净是好色,艺术家爱美是好色,爱山水是好色,爱清净庄严也是好色,都落在色界中。如何是解脱?能做到爱山林清洁同猪圈厕所一样就解脱了。从前在四川我就碰过一位出家人,神通很大,只晓得大家管他叫疯师爷,他一辈子住在过去那种茅房厕所中,不垢不净,这就是解脱三界相;但是如果他是贪着厕所,那后果不得了,来世要变蛆虫。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帝释是欲界天的天主,就是中国所讲的玉皇大帝,不是大梵天,大梵天比玉皇大帝还要大。玉皇大帝生在欲界天中的三十三天,这不是第三十三层天的意思,而是那个天界的名称就叫做三十三天,是由三十三个区域组成的,勉强比方说等于是天上的联合国似的,玉皇大帝就是其中推举出来的天主。欲界和色界有何不同?欲界天的天人同我们一样,贪恋五欲之乐。大的五欲是色、声、香、味、触,小的五欲是笑、视、交、抱、触。欲界天人也有男女之欲,不过帝释天的孩子是由肩膀上生出来的,不像人世间孩子是向下生出来的。到了色界天,就没有欲了。据说如此,你修到那儿去求证吧!
大家做功夫,欲界这一关就过不去,精满不思淫做不到,晚上会漏丹,天人都会漏的。宋朝朱熹写给朋友有首名诗,就是讲欲: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梨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梨涡,就是酒窝,指美人而言。欲,最基本的一关是男女之欲,两性关系都是荷尔蒙在作怪,你要是能化掉这荷尔蒙,也不要谈修定通气脉,就成功了一半。过了这一关,到了色界的几关就比较容易。看各位修道,都是在二界关上徘徊,像跷跷板一样,醒了就上升,不醒就再下堕。作功夫修道,到了一定程度就像站在跷跷板上,难啊!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确有这样的次第。炼精化气做到了就精满不思淫,气满了就不思食,神满就不思睡,都是确实的功夫。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说基本上破了两性欲的这一关,只是身欲。还没破眼、耳、鼻、舌四个欲关呢!看了美丽的衣裳、秀丽的山水你还喜欢吗?喜欢就着欲了。舌是食欲,比身欲还难解脱。譬如这有一杯茶,茶叶要一万块钱一两,想喝一杯吗?这一念就可以把你的欲逗起来,饮食之欲难解脱啊!
你能解脱欲就超越欲界天去了色界天,可是在色界天还要求解脱。这里代大家提出个问题,你说欲、色这么难解脱,可是有的人不爱漂亮,是无欲无色了吗?还有的人,自己长得体面,可是偏偏爱上众人认为不漂亮又笨拙的人,原因何在?刚才说欲界是荷尔蒙在作怪,色界不是荷尔蒙在作怪,是神经在作怪。无色界呢?是感情的情在作怪,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情的原因。所以「乍睹梨涡倍有情」,碰到情,你一点办法没有。我积数十年之经验,很多男女同学告诉我,他们这一辈子决不谈情。我说,这个话好像是我前几辈子发过的愿,你碰到了个冤家,他不想你,你要想他。这就印证了红楼梦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这就是情。
欲界的天人还同我们一样有色身,到了色界的天人就没有肉身,只有光明的光身,若有若无。无色界的天人连光身都没有,但是这一念情还在。有再大的成就,父母、儿女、兄弟、男女的情不能断,是永远跳不出三界的。问题来了,既然断了情又何以称菩萨菩提萨埵呢?萨埵就是有情,一切诸佛有情。中国有句老话,「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菩萨度一切众生岂不是多情吗?他们是已经把情、欲化作慈悲。当然,从逻辑立场来讲,慈悲就是有情,但是佛菩萨的有情,是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的大有情。所以,诸佛菩萨都是我们的大情人,你念他们,他们就会念你,会加庇你。这个情就不是世俗的情,是真慈悲,爱一切众生。为什么要再三跟大家讲这个道理?要真求修证,根本就在这条路上,就在此处下刀子,这里病根拔除不了,解脱无望,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回到经文,所以维摩居士在帝释天教化天人,一切无常,不要贪恋欲。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护世是天神,庙里的四大金刚就是护世天神。是欲界天中层的四天王天的天神,我们这个地球世界就受他们的保护。譬如韦驮菩萨,相传就是四天王中南天门毘沙门天王的一名天将,他是在中国唐朝时始为人所知。当时有位禅师在终南山上坐禅,一时陷入昏沉跌下山崖,被护法天神托住而没摔死。禅师叩谢,请求天神现身。天神现身自称是韦驮,禅师把韦陀相貌描真绘下,才流传于世。在我们这一个贤劫中,一共会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韦驮菩萨是发了愿,将会是贤劫一千尊佛当中,最后一位出世的佛。
上面说了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无论他处在哪里,在哪一行里,都是第一流的圣者,都能够领导他人。他是我们在家出家的人学习大乘菩萨道的榜样,也是儒家所讲的「化民成俗」,教化民众而变成社会的一股风气。维摩居士不但做到对世间人「化民成俗」,还能教化天人。我常用一句俗话来说笑,人家问我多大岁数?我说「逢人大一岁」,地位呢?是「逢官高一级」,至于作人,则是「见人矮一辈」,作到了这样,就是维摩居士了。下面开始是进入《维摩诘经》的正题了。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维摩居士修成功了前面所说的,以无量无数的方便法门,充分地利益一切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但是维摩居士生病了。佛为了解脱生老病死而出家,以维摩居士这样一位居士如来,虽是古佛化身,成就如此之大,结果还是有病,这佛法怎么去学?不但维摩居士,连释迦牟尼佛到八十一岁入涅盘,寒风发背,生病而死。怎么寒风发背?佛年轻的时候在雪山修苦行六年,现在要你们打坐时身上披盖好,佛当年可没有这样的设备,所以成了宿疾。佛有一次这老毛病发了,叫弟弟阿难去化缘,要酥油来熬药。阿难去到维摩居士家里化缘,被维摩居士骂了一顿,本经后面会讲到。我们众生有病,为什么诸佛菩萨也不能离开病?这是个大问题,是个话头,要去参。
我们看佛经,佛与佛见面时会彼此问讯;「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可见,成了佛在现身时免不了病,也免不了度众生的烦恼。众生不容易度是当然的,有时度得佛都要生恼。有些同学写信问候我:「少病少恼否?」我看了真啼笑皆非,我又不是佛,你也不是佛。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因为维摩居士有病,消息传来,从国王到各界人士有好几千人,都去探视。那个时候整个印度没有多少人口,这么多人去看他,那是轰动了全国。可以看到维摩居士道德学识的威风之大。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对前来探病的众人,维摩居士以生病作机会教育、教化大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