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

胜鬘经 | 作者:智谕法师 [投稿]

一乘章第五

  今章说一乘法,一乘法即是正法,亦是本经宗旨。胜鬘经全篇义旨,不出明乎一乘。

  一乘者,一佛乘也。诸佛出现于世,旨在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不度众生生人天、声闻、缘觉、乃至菩萨。唯度一切众生,皆究竟佛道。故曰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如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说一乘有两种义,一者说一乘,一切乘皆摄归一乘。二者一乘能生一切乘,此是同教一乘义,亦即法华经所明之一乘义,亦是本经所明一乘义。

  此与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一乘章,即是说毕竟空义,诸法圆融义。

  【佛告胜鬘。汝今更说一切诸佛所说摄受正法。胜鬘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即白佛言。世尊。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

  佛告胜鬘,汝今更说一切诸佛所说摄受正法。诸佛所说摄受正法,是诸佛境界。佛若不命,胜鬘不敢说。故佛命胜鬘宣说。是知佛境界者,即一乘也。

  胜鬘白佛下,既承受佛命,于是宣说一乘法。

  世尊!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

  摩诃译为大,衍译为乘,摩诃衍者译为大乘。大乘即是一乘,此即标明一乘义。

  何故大乘即是一乘?因为大者无外,一者无二,名异而义一。故大乘即是一乘。

  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摄受正法犹如大地,能出生人天功德善根,能出生声闻缘觉菩萨诸乘。而摩诃衍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故摄受正法,即是摩诃衍。

  如楞伽云:「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得殊胜入处,菩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故摄受正法,即是摩诃衍。

  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

  这是举譬喻说。阿耨大池,译为清凉,又译为无热恼。因为阿耨大龙居此池中,无热恼故。

  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大般涅槃经,出此八大河名字。一、恒河。二、阎摩罗河。三、萨罗河。四、阿梨罗跋提河。五、摩诃河。六、辛头河。七、博义河。八、悉陀河。

  【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此是以法合譬。

  【世尊。又如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长。】

  胜鬘又举譬喻说,又如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此仍是喻明大乘能出生一切乘的意思。

  如是大乘亦如大地一样,能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这是说明一乘具有能生一切善法义。

  【是故世尊。住于大乘摄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摄受二乘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

  因为大乘能生一切诸乘,一切诸乘皆摄归大乘。所以住于大乘摄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摄受二乘。乃至摄受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

  【如世尊说六处。何等为六谓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比尼。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此六处。何以故。正法住者。为大乘故说。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灭者。为大乘故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比尼。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比尼者即大乘学。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说大乘威仪戒是比尼是出家是受具足。是故阿罗汉。无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己。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归依。如阿罗汉有怖畏。以怖畏故。依于如来。】

  如世尊说六处下,是引事证明,摄二乘入于大乘,由大乘能生二乘。胜鬘引佛说法之意,而出此六处之说。此六法是能修道行处,故名六处。

  如此六处,皆是佛为小乘人说,今胜鬘引此六处,皆从大乘生。

  今此经为一乘,一乘义者,一切乘皆摄归一乘,一乘能生一切乘。佛出现于世,为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不为度一切众生,成声闻缘觉。故佛说此六处,是为大乘而说。

  何等为六?谓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

  佛道有法有律,法者修多罗,例如四阿含称为法本。律者毘奈耶,就是戒律。比丘依法依律修行,所以其行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经法所化,通于内外道俗。而戒律唯化于内,不通外俗。如此说来,正法住即是经法住世,正法灭即是经法不住世。

  不过依胜鬘宝窟说,此六处但明一戒法。正法住灭,即是戒法住灭。其次波罗提木叉与毗尼一对,是明戒法之得与离。出家受具,是明戒法之始终。

  这亦很有道理,因为佛曾说过。佛说,未来世中,若戒律住世,我之正法即便住世。

  不过这样看来,正法似乎还是指经法言。因为假使我们说戒律只能化内,而经法通内外。内者是指僧宝言,若僧宝不断,则三宝住世。三宝住世,方能弘宣经法,通化道俗。

  这样说来,虽然三学以戒为本。然而通化内外,毕竟还得用经法。这是我个人的拙见,谨供大家参考。

  若依善见律,称三藏为正法。「善见律云,正法有三,一者学正法久住,二者信受正法久住,三者得道正法久住。学正法久住者,谓学三藏,一切久住,佛所说法于三藏中。十二头陀,威仪细行,禅定三昧,名信受正法久住。四沙门果,及涅槃,是得道正法久住。」由此看来,所谓正法,实通说三藏也。

  所以在正法住正法灭以后,接着便说波罗提木叉与毗尼。波罗提木叉与毗尼,是化内的戒律。于戒律说过以后,便说受持戒律的出家受具──僧宝。如果僧宝住世,则波罗提木叉毗尼便住世。波罗提木叉毗尼住世,则通化内外的正法便住世。故有正法住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等六处次第。

  波罗提木叉毗尼是一对。波罗提木叉译为别解脱戒,例如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别别解脱。若守一条,即有一戒之解脱。如果破一戒,其余诸戒,仍为光洁。

  与定共戒道共戒不同,定共戒道共戒名总解脱戒。若定退失,则定戒总失。若道退失,则道戒总失。

  毗尼译为灭,能灭三涂罪。波罗提木叉,可令行人出三界,毗尼可令行人不堕三涂。波罗提木叉,可于未来世得解脱报,毗尼于现在即灭身口七支恶。

  出家受具足是一对。初剃染受沙弥戒,名为出家。登坛受具足戒,名为受具。对具足戒言,沙弥十戒,仅是前方便戒。

  为大乘故,说此六处。

  佛说此六处,是为小乘人说,何故说为大乘故说此六处呢?因为佛出现于世,为度一切众生成佛,不为度一切众生成声闻缘觉故。如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所以一切乘皆摄入大乘,大乘能生一切乘,故曰为大乘故说此六处。

  何以故?正法住者为大乘故说。

  佛之正法,是实相法、中道义、第一义、法身义。佛为显此义故,始为小乘人方便说此六处。所以说大乘住者,即正法住。大乘灭者即正法灭。

  波罗提木叉毗尼,此二法义一名异。

  波罗提木叉与毗尼,同是戒律,故其义是一。于同一戒律之中,约未来受解脱果报,则受木叉名。约现前断身口七支恶,则受毗尼名。故曰义一名异。

  毗尼者即大乘学。易言之,戒律者即大乘学也。此是明六处皆摄归大乘,即会小入大。因为此六处,皆由大乘出也。

  何以故?问何故毗尼即大乘学呢?因为声闻人依佛出家受具足。戒律是所受之法,出家受具是能受之人。能受戒法之人,皆依佛出家受具。佛即大乘果人,既然依佛出家受具,当知毗尼即大乘学。

  是故阿罗汉无别出家受具。

  今举阿罗汉名,即已概括诸声闻人。阿罗汉无别出家受具,皆依佛出家受具也。故接着便说,何以故?因为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也。

  须知归依虽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然论其究竟义,则唯归依于佛。因为法由佛弘,而僧是学佛之人,故法僧二者,皆由佛出。故归依有三,而唯佛是究竟归依之处。

  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

  阿罗汉了分段生死。然实无分段生死,何以故?因为三界如空华故。然声闻人不知毕竟空义,却于虚妄生死而起恐怖。这是说阿罗汉未得究竟,不识毕竟空义,于虚妄生死而起怖畏。所以归依于佛而求解脱。

  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己。

  一切无行,即毕竟空义。以一切法如幻故,乃成毕竟空义。声闻人以妄想住着故,却妄生怖畏想住。好象有人执剑,要来害己。这是形容阿罗汉,虚妄于生死而起怖畏的情形。其实诸法一相无相,等同虚空,既无来害我者,亦无我被其所害。这些恐怖,都是因为取相心住所致。

  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

  因为阿罗汉取相心住,所以妄生恐怖,而不得究竟之乐。究竟乐者,究竟涅槃也。所以法华经化城喻品说,阿罗汉未得究竟涅槃,说彼得涅槃者,是佛方便说,过三百由旬,作一化城,为止息处耳。

  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归依。

  不求依者,佛也。如世间人,无恐怖人,方不求依。佛二死俱尽,故无有恐怖,永不求依。而阿罗汉有恐怖,归依于佛。

  如众生有恐怖,故求归依于佛。言众生以有生死,故有恐怖,以有恐怖,故归依于佛。所以阿罗汉有怖畏,以有怖畏故,所以归依于如来。这是说一切众生,皆归依于佛,唯佛是不求依人。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

  此一段文,是言阿罗汉辟支佛,以取证有余涅槃故,所以四智不究竟,去究竟涅槃界远。四智者,即知苦智、断集智、证灭智、修道智。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

  怖畏者,生死也。阿罗汉辟支佛仅了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在,故有余,有怖畏。以其变易生法不尽,故尚有生法在。以尚有生法在故,所以不得谓我生已尽。

  若依毗婆沙,我生已尽是断集智。若依吉藏大师言,根据今经我生已尽是知苦智。

  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

  因为二乘人仅了分段生死,尚余有变易生死在,故梵行未究竟,道业不纯。

  若依毘婆沙,梵行已立是修道智。今二乘人有余,不究竟,故不得言有修道智,故曰道业不纯。

  不过依吉藏大师言,根据今经,梵行已立应为证灭智。

  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

  二乘人但了分段,未及变易,故曰事不究竟。事究竟者,应是所作已办。今事未究竟,故当有所作。

  若依毗婆沙,所作已办是证灭智。若依吉藏大师,根据经文,判为修道智。

  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

  不度彼者,是不度变易生死也。以变易生死未了,故当有生死因须断也。

  若依毗婆沙,此为知苦智。若依吉藏大师,据文而判为断集智。

  以不断故,去究竟涅槃界远。

  【何以故。唯有如来应正等觉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思议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第一清净。阿罗汉辟支佛有余过。非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

  何以故是设问词,问何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以下说出佛具四种功德,得究竟涅槃。阿罗汉辟支佛,不具四种功德,不得涅槃。言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依佛性论,于四种功德而判其位。一切功德在第八地,佛应等正觉,圆满一切功德,故得般涅槃。般者入也,般涅槃即入涅槃。

  无量功德在第九地。阿罗汉辟支佛,仅成就有量功德,言其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不思议功德,在第十地。阿罗汉辟支佛,仅成就思议功德,所以不得涅槃。言其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第一清净功德,唯在佛地。故曰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所谓诸过永尽,众善普会,成就第一清净功德。

  阿罗汉辟支佛尚有余过未尽,所以非第一清净功德。以如是故,不得般涅槃。言其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故知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九道众生之所瞻仰。如来功德,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

  【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

  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

  因为阿罗汉辟支佛四智不究竟,尚有余过,功德未具足故,所以去涅槃界远。

  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

  佛说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苦集灭道,解脱出三界,四智究竟,了分段生死,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说。其实皆是有余。如法华经云,于五百由旬险道中,仅过三百由旬,得一止息处而已。故二乘人于修道路上所得,仅是有余。佛所叹许,亦是不了义说。

  【何以故。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何以故?有二种死。

  二种死者,是二种生死也。今从略而说,故曰二种死。二种死就是分段生死,和不思议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谓有色形之区别,寿命之长短。色形区别便是六道之改易,譬天身转人身,人身转修罗身,修罗身转鬼畜身等。旧五阴坏,转新五阴。寿命长短者,即六道生死也。于六道中,时限寿命长短不一。

  变易生死者,虽然没有色形区别,六道相现。但念念相传,微细生灭,故曰变易死。实在说来,于五阴中,色法是分段摄,受想行识是变易摄。吉藏大师依其程度之深浅,分为凡圣同具,圣有凡无,大有小无之不同。

  分段死谓虚伪众生。

  众生者,五阴法也。故鸠摩罗什大师,译五阴为五众。凡夫众生,执有五阴,复于五阴中执有我人,于是落入分段生死。不知五阴皆空,于中无法无人。故曰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

  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变易生死微细难知,故曰不思议。例如吾人,念念之间,岁月消磨,本来皆是生死变易,可是人多不识,故曰不思议。

  阿罗汉辟支佛此二人,虽出三界证无漏,然未破无明证法性。故虽了分段死,依然在变易死中。今经文针对此二种人言,意在解释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的道理。至于大力菩萨意生身,是深一步解释不思议变易生死。

  菩萨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旷劫中不厌生死。于己本愿不退不屈,故曰大力。是辈人犹未破无明见法性,然犹不退不屈,非有大精进力,不克如是也。各注疏家,判大力菩萨的地位,其说不同。我们若按大力不退不屈而言,应在初住以上。若按未破无明见法性而言,应在初地以前。初地以上,破无明见法性,当蒙佛授记,亦当自知作佛矣。若如此说来,大力菩萨应是三贤位的菩萨。吉藏大师判,大力菩萨有二种,一直进大力,二回小入大大力。

  意生身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初地菩萨初破无明,初见法性,然未得究竟法身。尚未能亲证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究竟法身。但已少分脱离业报身,可以不被业系堕入苦道。所以下面已离业报身,上面未得究竟法身。于是中间立意生身名。意生身菩萨,随意愿受生,无碍自在。所以意生身有三义,即遍到,速疾,无碍。主要的原因,是不被业系,分证法身故。

  据经云有三种意生身,一、三昧意生身。此是初地至五地菩萨,因为禅波罗蜜增上故,所以名三昧意生身。二、觉法自性意生身。此是六地至八地菩萨,以慧行成就,如实知诸法性相故。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谓九地以上,无功用行,任运转起故。

  不思议变易生死,自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三地,及三种意生身菩萨,皆有变易生死。乃至究竟无上菩提,是言直至佛地,破尽无明,方得分段变易二死俱尽也。

  【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

  这段文是说阿罗汉辟支佛,于二死中,仅了分段生死,仅得有余果证,虚伪烦恼断故,不受三界有故,说彼得四智。其实二乘人未得四智,说其得四智者,是佛方便说而已。

  同时吉藏大师,根据这段经文,判定四智,与毗婆沙所说者不同。吉藏大师判我生已尽,是知苦智。梵行已立,是证灭智。所作已办,是修道智。不受后有,是断集智。

  二种死中,以了分段死故,说二乘人智,我生已尽,其实二乘人尚有变易生死未了,尚未得我生已尽智。说其得者,是佛方便而已。

  得有余果证,仅得有余涅槃,说其梵行已立。其实二乘人,未证无余涅槃,梵行尚未圆满。说彼梵行已立者,是佛方便。以经文「得有余果证故」,所以吉藏大师判梵行已立为证灭智。

  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

  凡夫有内凡外凡,内凡是四加行人,外凡是小乘三贤位。所以总谓凡夫人天。

  七种学人是三果四向,即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加上四果向。这七种人,都在学地。如果证到四果阿罗汉,便称无学位了。

  虚伪烦恼,是指见思烦恼言。见思烦恼,不在六根,不在六尘,不在六识,乃至不在十方。皆因众生虚妄执着而起,故曰虚伪烦恼。

  阿罗汉辟支佛,已断见思烦恼。而此见思烦恼,是凡夫人天,七种学人所未能断。于是说阿罗汉辟支佛,所作已办。其实阿罗汉辟支佛无明烦恼未破,不得谓所作已办。说所作已办者,是佛方便。

  吉藏大师约破见思是分段死「对治」,而阿罗汉辟支佛,未修变易「对治」。故判所作已办,是修道智。故吉藏大师说,断爱烦恼名所作,断见烦恼名已办。约其对治而论,故说是修道智。

  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

  约因上说,不受后有智,是断一切烦恼集。约果上说,便是尽一切受生。受生有二种,即分段生,和变易生。二种受生,总说是苦。毗婆沙从果上说,故曰不受后有智是知苦智。吉藏大师据因而论,说不受后有智,是断集智。

  阿罗汉辟支佛,于五住烦恼中,仅断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未断无明住地,故曰非尽一切烦恼。于二种死中,仅尽分段死,未尽变易死,故曰非尽一切受生。

  吉藏大师谓,非尽一切烦恼,是说阿罗汉辟支佛无有尽智。非尽一切受生,是谓阿罗汉辟支佛无有无生智。尽智与无生智,是大般若经所说十智之二种。阿罗汉辟支佛,不但没有知苦智断集智证灭智修道智,甚至也没有尽智与无生智。

  十智者,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知苦智,断集智,证灭智,修道智,尽智,无生智。

  大般若经五十三云:「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五蕴等差别相转,是为法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蕴界处及诸缘起,若总若别,是无常等,是为类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一切法假设名字,是为世俗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他有情心心所法,及修行证灭,是为他心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苦应不生,是为苦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集应永断,是为集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灭应作证,是为灭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道应修习,是为道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贪瞋痴尽,是为尽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有趣不复生,是为无生智。」

  在这种情形下,说阿罗汉辟支佛不受后有。其实阿罗汉辟支佛,未得不受后有智。说其得不受后有智者,是佛方便而已。

  总说一句,阿罗汉辟支佛无有四智──知苦智、断集智、证灭智。修道智。说其有四智者,不过因为他们于二死中,了却分段生死的缘故。

  【何以故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

  何以故?此是设问。问何故阿罗汉辟支佛,非尽一切烦恼,非尽一切受生呢?因为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所以彼等不尽一切烦恼,不尽一切受生。

  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

  烦恼依之而住,故谓之住。换句话说,是烦恼之所依也。烦恼由之而生,取其能生义,名之曰地。

  譬如稻子依水田而止住,稻子由水田而生长,所以我们说水田是稻子的住地。住地烦恼亦复如是,烦恼依之而住,烦恼由之而生长,名为住地烦恼。

  起是生起的意思。由住地烦恼复生起的烦恼,名起烦恼。

  假如我们把失业当作住地烦恼,那么没有饭吃,没有钱用,精神没有寄托等,便是由失业而生的起烦恼。

  不过此地所说的住地烦恼,是最根本的。即所谓五种住地烦恼。然而经上说住地有四种,那是先说四种粗的,用显无明住地的微细。再一种原因,便是此四种住地,是对境而起的虚妄心,由此虚妄心再生起虚妄烦恼。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先说四种住地。

  至于无明住地,是一念不觉而有,不是对境所生,不是对境而生者,极为微细,故暂不说。

  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

  见、爱均名烦恼,亦名为惑。见即见烦恼,亦名见惑。爱即思烦恼,亦名思惑。

  见烦恼是心迷于理,迷三界之理,总成一见惑。此迷理之烦恼,可以顿断,故名见一处住地。此见烦恼,于见道位,可以一时顿断。

  按一百六十九品无明言,见一处住地烦恼,即八十八品见惑无明。如果依十使而言,贪瞋痴慢疑五钝使,属思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五利使,属于见烦恼。其实五钝使中之疑,亦是由见而起的烦恼。

  三界之爱,是由于心迷于情心迷于事而起的烦恼。即是所谓思惑,这须渐渐地断。约一百六十九品无明而言,三界爱烦恼,即八十一品思惑无明。如果约十使而言,贪瞋痴慢属爱烦恼。这须修道位,方能渐渐断。

  欲爱住地,便是欲界思惑。色爱住地,便是色界思惑。有爱住地,便是无色界思惑。

  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

  此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等四住地。均能生起一切起烦恼。以其能生起烦恼故,所以称住地烦恼。

  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

  吉藏大师谓刹那是念。其实刹那就是生灭,前一念灭,后一念生,便称刹那刹那生灭。所以刹那心刹那相应者,便是生灭心与生灭法相应。

  一切法无生无灭,而生灭者皆是虚妄。所以刹那心刹那相应者,便是虚妄心与虚妄境相应。换句话说,起烦恼者,便是虚妄上更起虚妄的意思。因为四住地烦恼,是由无明住地,虚妄而起。今更从四住地生起烦恼,故此起烦恼者,便是虚妄上的虚妄。此谓之刹那心刹那相应。

  【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我们说过,四住地是由无明住地而起,故与虚妄境相应。然而无明者,即一念不觉。其本身即是独起之虚妄,非是因虚妄境而生者,故曰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虚妄无明,本来无生。只因一念不觉,误执有生。以不生故,所以名无始。以虚妄非实有故,所以名无始。以无明性不可得故,所以名无始。以不觉独起故,所以名无始。此无始无明,只是独起不觉,非是因他而有者,故曰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此无始无明,为一切恒沙烦恼所依,故名为住。此无始无明,能生一切恒沙烦恼,故名曰地。以上所说四住烦恼,即依于无明,由于无明而生。故曰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

  吉藏大师谓上烦恼,此烦恼粗强。粗强者,有增上力故。烦恼由之而生名曰起,既生起而后,复能增上,名之曰上。犹如种子初生曰起,进而茎枝花果逐渐成熟,名之为上。故起烦恼者,烦恼生也。上烦恼者,烦恼长也。

  此四住地之力,能使一切增上烦恼增长。一切增上烦恼依之而住,一切增上烦恼由之而增长,故曰一切上烦恼依种。因为四住地是由无明住地而起,由四住地而生的烦恼,约无明住地言,皆属增上烦恼,故此处但言一切上烦恼依种。

  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固然四住地之力,为一切上烦恼作依作种。但比较无明住地,犹是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是用四住地力之劣,显无明住地力之强。

  阿僧祇为算数,恒河沙,或微尘等,是为譬喻。无明住地力,较四住地力之强,虽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何故如此?因为四住地,犹由无明住地所生故。

  【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

  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有爱数四住地者,即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今仅举有爱住地,以例其余。

  以有爱数四住地,比无明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强。

  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

  魔波旬居于欲界第六天,第六天名他化自在天。波旬极恶,大智度论云,恶有三种,一恶,二大恶,三恶中恶。一恶者,是有侵犯者,即加报以恶。二大恶者,无事横加恶于人。三恶中恶者,于有恩处,反加毁损。

  魔波旬前世,于三宝中殖因,得生天之报。不思报恩,反欲加损,故名极恶波旬。

  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均自在殊胜。色力寿命,是正报殊胜。眷属众具,是依报殊胜。

  像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诸事殊胜一般,无明住地力,于四住地力,最为殊胜。

  【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恒沙等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

  恒沙是譬喻词,譬喻烦恼之多。恒沙等无量烦恼,皆依无明而住。所谓四种烦恼者,即四住烦恼。四住烦恼,亦是恒沙烦恼之数。故曰亦令四种烦恼久住。

  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阿罗汉辟支佛智,是偏空无漏智,是有余不究竟智。阿罗汉辟支佛智,于四智不究竟,故无有四智。

  何谓如来菩提智?了达真空义,是名为菩提。所以如来菩提智,即第一义空智、实相智、中道智。如来菩提智者,成就一切功德,成就无量功德,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成就第一清净。

  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最后总赞无明住地最为大力。而无明住地,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

  以上解释过阿罗汉辟支佛,非尽一切烦恼。以下讲非尽一切受生。

  取是爱力的增上,如十二因缘中爱生则取生,取生则有生。于是落入三有,而受后有。此与上文「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非尽一切烦恼,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其经义正相吻合。故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者,应是取十二因缘生死之意。

  三有者,即欲有色有无色有。换句话说即是三界。生于三界者,谓之有漏。出三界者,谓之无漏。故曰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此是言凡夫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已免。

  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

  这段话是说阿罗汉辟支佛,未尽一切受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虽不漏落于三界,然却未尽无明,故曰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此与上文「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意义一贯。故此言阿罗汉辟支佛,虽尽分段死,尚未尽不思议变易生死。

  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

  此三地即是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乘地。彼三种意生身生,诸注疏家所判略有不同。我们认为,此三地当然是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乘地而言。「彼」三种意生身生,今见此「彼」字,便知与「此」三地,有所差别。既然「彼」三种意生身生,与「此」三地有所不同,则应依楞伽经所说而判。

  依楞伽谓三种意生身是,一、三昧意生身,位在初地至五地。二、觉法自性意生身,位在六地七地八地。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位在九地以上。这三种意生身生,皆以愿力受生,非是业系而受生者,故曰彼三种意生身生。

  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及三种意生身生,皆是不思议变易生死摄。变易生死,直至无上菩提之佛地方尽。此与前文「不思议变易生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意义相合。

  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皆未尽无明。直至佛地,无明方尽。纵十地菩萨,尚有一分无明。如果十地菩萨无明尽,则应称之为佛,不应称为菩萨。今十地尚称菩萨,当知尚有无明不尽。故曰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意即缘于无明,非不缘无明也。

  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此是结论。

  及无漏业者,即指阿罗汉辟支佛言。三界内众生,是有漏善业及有漏恶业。二乘人是无漏业,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业,佛是非有漏非无漏业。

  【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

  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

  四住地业因,成分段生死。四住地业因若尽,分段生死即灭。分段生死虽灭,而变易生死犹存。然变易生死,是由无明住地所致,非关四住地烦恼。是知四住地仅为分段死作业因,而无明住地通为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作业因。所以有爱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

  所以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阿罗汉辟支佛,仅了分段死,未了变易死,无明住地业因犹存。而此无明住地,唯佛菩提智所断也。

  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

  阿罗汉辟支佛,虽断四住烦恼出三界证无漏,然彼于无明未尽,故曰无漏不尽。

  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

  以无漏不尽无明故,所以细惑未除,犹为障碍,未得解脱。以未得究竟解脱故,所以不得自在力。以未得自在力故,所以于灭谛实未作证。言阿罗汉辟支佛作证者,是佛方便而已。

  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

  说阿罗汉辟支佛无漏不尽者,即是言彼等未尽无明住地也。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彼法不知不觉。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以不断故。名有余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

  最后身菩萨,本来即是补处菩萨。不过有人以为就后文「有余过解脱,有余清净,成就有余功德。」文意来看,似乎应包括最后离分段生死的菩萨,名最后身菩萨。

  不过我们考诸经文,似不应作如是解。因为经文明明说,无明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又说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

  所谓三种意生身,直至十地菩萨。既然十地皆依无明住地,当知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者,应为补处菩萨。

  于彼彼法不知不觉者,是说于无量佛法,尚有不知不觉也。

  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

  无明应断而未断也。以无明未究竟断故,于是断德不圆。以断德不圆故,名有余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有余过解脱者,仅得分段生死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者,非断无明因,非离变易死也。

  是故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有余清净,是言二乘未显自性清净,未证清净妙法身也。一切清净者,是言唯佛得自性清净,证得清净妙法身。

  有余功德者,吉藏大师言,此明般若有余,若通论之,般若亦是功德。二乘于般若未圆,故名有余功德。此是吉藏大师,以解脱、法身(清净)、般若(功德),三德配之,故如此说。

  一般来说,般若为功,五度为德,此是二乘所未圆者。或谓自度为功,度人为德,亦是二乘所未圆者。故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

  先明其所因,后明其所得。因其解脱、清净、功德皆有余故,所以未得究竟四智。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所谓有余者,是仅了分段,未了变易。五百由旬险道,仅过三百由旬。

  是名得少分涅槃……

  二乘人于大涅槃中,仅一止息处,故名向于大涅槃。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得常住涅槃。于无覆护世间无依世间。为护为依。】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此是言佛。唯佛四智究竟,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

  无常坏世间,是分段死世间。分段世间,段段坏故名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是变易死世间。变易世间,念念迁流苦,犹病之未痊,故曰病世间。二种世间皆是无常,故曰无常坏无常病。又分段死,坏法身,变易死为法身作病,皆是无常法,故曰无常坏无常病。

  唯佛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得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之常住涅槃。故药师偈云,拔苦必期二死尽,而得常住涅槃也。

  于无覆护世间,无依世间,为护为依。

  上文言佛自利德,此言佛之利他德。无覆护世间,是言分段死世间。分段死世间,唯佛可为作覆护。无依世间,是言变易死世间。变易死世间,唯佛为依。

  唯佛于二种世间,得常住涅槃。唯佛于二种世间,为护为依。唯佛知一切苦,断一切集,断德圆。唯佛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智德满也。

  【何以故。法无优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脱等故得涅槃。清净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

  这一段话,便是明一乘义。一乘义即平等义。以平等故,一切法无有优劣。法平等故,所以一切法,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故得涅槃。

  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脱等故得涅槃,清净等故得涅槃。吉藏大师准此文,谓是佛之三德。谓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佛以三事等故得涅槃。所以吉藏大师,将前文「成就有余功德」配作般若德。

  当知诸法平等,即是实相义,无分别义,不二义,无量义,毕竟空义,一乘义,无生义,无灭义,涅槃义。故曰法无优劣故得涅槃,智慧等,解脱等,清净等,故得涅槃。

  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

  法无优劣,平等一如,即是解脱味。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

  此是明无明住地之过,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便不能圆满断德与智德。断德智德不圆满,便不能究竟无上佛道。

  不得一味平等味,义在表明不得一乘义。此一乘义,即是大解脱。无明若破谓之明,明解脱者,即究竟大解脱。何谓究竟大解脱?无缚无解,性本清净也。

  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

  此是说明,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便不能圆满断德与智德。断德圆满,则无间隔无滞碍。智德圆满,则证无上菩提。

  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

  一切过非,是所应断法。过非无量,故曰过恒沙法。过非不尽,便有余过。余过未除,便障无上菩提究竟涅槃。无明住地,与无量恒沙烦恼为依。此无量恒沙烦恼中,有一种是见思烦恼。此见思烦恼,即是四住地烦恼,能为界内一切上烦恼作依作种。

  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

  因为过恒沙等法,应断不断故,所以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为甚么呢?因为障道未除,所以智德难满。

  既然过恒沙法不断不究竟,所以不知一切苦,不断一切集。由于过恒沙法不得不证,所以不证一切灭,不修一切道。

  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

  无明住地累劫而成,故曰积聚。因为无明住地,能生一切障道法,故能生一切障碍修道的烦恼,及一切增上烦恼。

  无明本身即是惑体,由无明而起的烦恼,是惑上加惑,是烦恼体的增上,故名上烦恼。

  【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

  彼生心上烦恼以下,分别说诸烦恼。心是万法之本,故先说心上烦恼。心起增上烦恼,则障无上佛菩提。所以欲求无上佛果者,须先发菩提心。而此心增上烦恼,则障无上菩提心。

  以下止观、禅正受、方便智等上烦恼,皆是障修行之上烦恼。总说自心上烦恼,至智上烦恼,是障因地行之烦恼。自果上烦恼以下,是明障乎于果。

  无明即是妄心,故曰心上烦恼。接着便说止上烦恼,观上烦恼。因为妄心一起,其增上烦恼障佛道。佛道有二,即定道慧道。止是定之始,观是慧之始。止上烦恼则障于定,观上烦恼则障于慧。

  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

  禅约行言,正受约得言,都是定的意思。禅上烦恼则障修定之行,正受上烦恼则障得定之果。

  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

  方便是修智慧之行,智是得智慧之果。方便上烦恼则障其行,智上烦恼则障其果。

  以上所说上烦恼,皆在因地。自果上烦恼以下。此上烦恼则障果位。

  果上烦恼是总说,得、力、无畏等,是分别说。得是菩提,得上烦恼,则障得无上菩提。力是十力,无畏是四无畏。皆是指佛果言。无明烦恼,能障无上菩提,能障十力四无畏。

  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

  无明住地所起烦恼,无量无边,过于恒沙。唯如来菩提智之所断,简别非余人所断。像这些恒沙等上烦恼,皆依无明住地而得建立。

  此明无明住地力之强也。因为四住地烦恼,亦恒沙等上烦恼之一。由此可知,无明住地力最为强大。

  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

  一切上烦恼起者,言一切烦恼,皆由无明所增上所生起也。纵四住地烦恼,亦是无明住地之增上烦恼。故曰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

  【世尊。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智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来应等正觉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世尊。以师子吼依于了义。一向记说。】

  世尊!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

  于此起烦恼者,是指四住烦恼言。因四住烦恼,是由无明住地所生起。

  刹那心刹那相应。我们说过,刹那是生灭,生灭是虚妄。刹那心刹那相应,即生灭心与生灭法相应。进一步说,即虚妄心与虚妄法相应。四住地所起之烦恼,皆是虚妄心与虚妄法相应。即所谓于虚妄上更起虚妄也。

  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刹那心与刹那法相应,是于虚妄心上更起虚妄。然无明住地,即虚妄之根本。一念不觉即是无明,更无所从起处。故曰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因为无明住地,体即虚妄根本。然而虚妄非为实有,非实者无生无起。如果有生有起,便是实有其法。法若实有,当非虚妄。若非虚妄,即不是无明。

  故知无明即是虚妄,虚妄即非实有,非为实有则无生无起。无生无起故,所以说无始无明。因为无生则无始,无起则无始故。

  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

  如来菩提智是觉,其所应断法是迷是虚妄。过于恒沙虚妄之法,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

  以下是譬喻,文义容易了解,不多作解释。

  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以下,是将法合譬。是说明无明住地若断,则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

  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

  如果断德圆,则智德可满矣。

  一切智(知)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

  此是言如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唯有佛具足四智也。

  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

  佛为法王,佛为法主。佛过尽德圆,故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无明破尽,佛性圆现也。

  如来应等正觉正师子吼,我生已尽……

  如来成就无上菩提,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所以作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唯佛四智究竟圆满也。说阿罗汉辟支佛有四智者,是佛方便说。

  是故世尊以师子吼,依于了义一向记说。

  说阿罗汉辟支佛,得四智是不了义说。佛依了义一向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一切尔炎无碍智观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师子吼。】

  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

  二种不受后有智,即佛不受后有智,与阿罗汉辟支佛不受后有智。今先解释佛之不受后有智。

  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

  如来力能调御九道众生,故曰无上调御。此明如来调御,出过三乘。

  四魔者,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降伏四魔,有多种解说。如大智度论云,得无生法忍,降伏烦恼魔,得法身降伏阴魔,得无生法忍及法身,降伏死魔,得不动三昧,降伏天魔。

  大集经云,知苦能坏阴魔,断集能坏烦恼魔,证灭能坏死魔,修道能坏天魔。大集经所说,颇与本经相合。大家可参考采用之。

  如来不受后有智,降伏四魔,故出过一切世间。一切世间者,即分段变易二种世间。为一切九道众生之所瞻仰,九道众生悉皆恭敬于佛也。得不思议法身,是九道众生之所未得也。

  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

  尔焰前已有解释,译为所知。于一切境所知,名尔焰。此有二种解释,一者释为智母。二者释为所知障。如吉藏大师,慧远大师,皆说尔焰是智母。因为一切智皆从所知境生故。然据楞伽及菩提流支所说,尔焰即是智障。智障亦叫作所知障。

  这是甚么原因?因为所知境是世谛摄,如果将世谛会入第一义谛,便成为智母。如果执取世谛相,违背第一义谛,便是所知障。

  如来二谛融通,故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是说佛已证无上菩提,故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是说佛所证果地已极,出过一切,向上更无所得地。

  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

  此是说佛十力四无所畏,第一无上。

  一切尔炎无碍智观,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师子吼。

  以二谛智观一切所知境,则于一切法无碍自在。名一切尔炎无碍智观。

  二乘人因佛闻法,而得智慧。佛于菩提树下,不因于他,而得自觉圣智。换句话说,佛于菩提树下,非是因他人,非是依经典而证无上觉。乃是彻证自觉而成无上菩提。

  诸法实相,甚深不可思议,唯证乃知。故佛说我法甚深,唯证乃知。

  例如葡萄是酸的,酸梅亦是酸的,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是我们要问,究竟葡萄的酸,和酸梅的酸,有何不同?相信没有一个人回答得出来。我们亦不可能因任何人的解说,而知道葡萄究竟如何酸,酸梅究竟如何酸。

  如果我们要想知道,葡萄的酸和酸梅的酸,只要我们吃一粒葡萄,吃一粒酸梅,便知道了。虽然我们知道了,但是亦无法说出来让别人知道。纵然我们说遍了天下的话,亦说不出那个法。纵然我们写遍了天下的文字,亦写不出那个法。所以佛证自觉圣智,不由于他。

  以如是故,永明大师言,学佛人莫把徇文以为悟道,应晓夜忘疲,力求亲证。

  最后说出二种不受后有智之第一种,如来不受后有智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以下便说阿罗汉辟支佛的不受后有智。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盘地。】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

  二乘人仅度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其实未度生死怖畏,彼自以为已度生死畏。此仍明二乘人四智不究竟,唯佛究竟。

  阿罗汉辟支佛所得解脱乐,是次第而得,非一切究竟得。彼既次第而得解脱乐,故尚余有次第未尽。唯佛一人,一切解脱,究竟解脱。故次第得解脱乐者,说明阿罗汉辟支佛所解脱乐不究竟。

  例如初果见道,二果断欲界六品思惑,三果不来欲界受生,四果出三界。四果人认为已得究竟涅槃,他不知尚有尘沙惑无明惑未断。离第一涅槃尚远。以彼等愚法故,自谓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

  阿罗汉辟支佛,以愚于法故,观察自己所得之果,认为已得不受后有观智,已得究竟四智。以为自己已得第一苏息处涅槃地。

  第一苏息处涅槃地,即佛之究竟涅槃。唯佛得之,二乘人尚有次第未尽,未得究竟涅槃。不过他们因为愚法故,自以为得。换句话说,即是未得谓得也。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先所得地者,言其先次第得之地。意即非是一得一切得之地,故曰「先」所得地。例如先得有余涅槃地。

  不愚于法不由于他。

  吉藏大师言,有愚法声闻,及不愚法声闻。定性声闻,执小迷大,为愚法声闻。退菩提心声闻,知小解大,是不愚声闻。

  我们仔细参详经文,似是不知一乘义者,是愚法声闻。知一乘义者,是不愚声闻。一则不二,不二则不由于他,自性本具。不愚于法不由于他,即是通达一乘义。

  以通达一乘义故,于是自知次第所得,是有余地。故曰彼于次第所得地中,如果能不愚于一乘义,知自性中具足一乘,便自知所得是有余地了。

  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既然自知所得是有余地,是不究竟的。又知一乘义究竟,所以自知必当得无上菩提。

  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这是直显一乘义。一乘者,一切乘皆是一乘。故曰声闻乘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一乘。经中说大乘者即是佛乘。佛乘者,即一佛乘也。是故三乘即入一乘。以如是故,声闻缘觉乘人,若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便自知当得成佛。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一乘即是无上菩提。佛以无上菩提智,断一切烦恼究竟,故断德圆满。得等正觉,故智德圆满。二乘人于此究竟圆满之果位,不得不究竟。故阿罗汉辟支佛之不受后有智,是不究竟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

  这是说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法身、一乘等,不过一法之异名而已。所以接着说,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是法身,得究竟法身,则究竟一乘。最后明示,一切人一切法,总归一乘。于一乘中,摄尽一切人法。于一乘中,不得说有人法,以我法皆假故。不得说无人法,以一乘横遍竖穷故。不得说有人法者,是第一义空。不得说无人法者,以法界缘起故。如此之法,究竟了义。

  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无边者,法界缘起也。缘起非无,故说无边。不断者,毕竟空也。毕竟空非有,故说不断。毕竟空则无自性,无自性故成缘起。法既以因缘而起,故亦无性,无性之法总归毕竟空。故佛说空即无量,无量即空。以空即无量故,所以有无上菩提,有涅槃法身,有声闻缘觉菩萨,有佛有众生,乃至有一切法。以无量即空故,所以无菩提,无涅槃,无法身,无三乘,无佛无众生,乃至无一切法。是故说一乘。一乘者,无相无不相也。

  无边不断者,即是无量即空,空即无量也。这便是究竟一乘义。

  【世尊。如来无有限齐时。住如来应等正觉后际等住。如来无限齐。大悲亦无限齐。安慰世间。无限大悲无限安慰世间。作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若复说言无尽法常住法一切世间之所归依者。亦名善说如来。】

  世尊!如来无有限齐时住。

  因为究竟一乘无边不断,所以如来无有限际时住世。此是言佛法身,非是说化身。故上来经文曾说,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法身无生无灭,故无有限际时住世。

  但是法身生报身,报身生化身。既然法身无有限际,所以化身亦常住世间,常化众生。以法报化三身,原来是一身故。所以下文有无限际大悲,无限际安慰世间之说。

  如来应等正觉,后际等住。

  如来应等正觉,证得清净妙法身也。后际平等者,即三世平等,无边不断,常住世间。既然常住世间,故化德不可限量。故曰无限际大悲,拔济世间。无限际安慰世间。

  无限大悲,无限安慰世间,作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

  若人说如来不毕定入涅槃,如来无限际普化十方,如来无限际安慰世间。作如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功德。善说者,如实说也。

  若复说言,无尽法常住法,一切世间之所归依者,亦名善说如来。

  无尽法者,法等虚空,不可思议不可限量。常住法者,横遍竖穷,真实不虚。其实无尽即是常住,常住即是无尽,此是一法异说。

  佛法身无尽,法身常住。佛之功德亦无尽,佛之功德亦常住世间。是一切世间之所归依,一切世间者,分段世间,变易世间。换句话说,即九道世间。作如是说者,亦名善说如来功德。

  【是故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与后际等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者。谓如来应等正觉也。法者即是说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此二归依非究竟归依。名少分归依。】

  是故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与后际等,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者,谓如来应等正觉。

  分段死世间,为未度世间。变易死世间,为无依世间。因为阿罗汉辟支佛,虽度分段生死,然犹须归依于佛也。此二种世间,便是一切世间。

  佛之法身无边不断,尽未来际,故曰与后际等。以如此故,所以与二种世间,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这样便名为如来应等正觉成佛。何以故?为九道众生,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故。所以我们归依,要归依法身佛。何为法身佛?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经云,法有三种,第一种即是摩诃般若法身。第二种即是戒定慧。第三种即是过去诸佛所说妙法。所以我们作课,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那便是归依法身佛。

  法者即是说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此二归依,非究竟归依,名少分归依。

  法者即是佛所说的一乘道法。何故简别二乘法?因为二乘法不了义故。法由佛弘,既然一乘法是佛所说,所以归依法,非究竟归依。

  三乘众者,犹须归依于佛,所以亦非究竟归依。

  此二归依,非究竟归依,名少分归依。

  最后结论说,归依法归依僧,非究竟归依。唯有归依佛,方是究竟归依。于归依佛中,应归依佛之法身。佛之法身,方是无边不断,究竟归依处也。

  至于归依法、僧,非是究竟归依,仅名少分归依。

  【何以故。说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法身。三乘众者有恐怖归依如来。求出修学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

  何以故?说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法身(事)。

  说一乘道法者佛也,唯佛究竟一乘。故说一乘道法者,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事。佛证无上菩提,于佛以上,更无人能说一乘法事。

  三乘众者,有恐怖,归依如来,求出修学,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乘众变易生死未了未究竟,所以尚有生死恐怖。须归依于佛,求了生死。

  求出修学者,三乘众为求出离生死恐怖,故尚须修学一乘佛法。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说尚未究竟一乘道法也。

  最后结论说,是故法僧二归依,非是究竟归依。是有限归依,有限归依者,犹言少分归依。

  【若有众生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泽。生信乐心归依法僧。是二归依非此二归依。是归依如来。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何以故。无异如来。无异二归依。如来即三归依。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三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

  若有众生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泽,生信乐心,归依法僧。

  若有众生于佛未出世时,皆归依天神外道。佛出世以后,被佛所调伏则归于佛。归依佛以后,于佛法中得增益安乐,于是生信乐心。以于如来生信乐心故,于是归依法僧。换句话说,摄末归本,为归依如来故,方归依法僧也。所以归依法僧这二归依,非此二归依,非是归依法僧,而究竟归依处,是归依如来也。

  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

  第一义者,即一乘义。横遍竖穷为第一义。横遍竖穷即是空,故空是第一义。空即无分别,故无分别为第一义。无分别即无相,故无相为第一义。无相即不可得,故不可得为第一义。总说一句,这都是说一乘义。而归依一乘者,即是归依于佛。

  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

  此二者,是言归依法归依僧者,旨在归依第一义。归依第一义者,是究竟归依于如来也。

  何以故?无异如来,无异二归依,如来即是三归依。

  言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彻底讲即是归依佛也。所以如来即是三归依。

  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

  由上文所说,可以知道没有佛,便无说法之人。没有说法之人,便无一乘道法。没有佛便无学佛之僧,故法僧皆以佛为本。故曰说一乘道,是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这句话如果倒装过来,便比较更清楚。就是如来四无畏成就,方能作师子吼,说一乘道也。

  佛成就十力,于是便成就四无畏。四无畏者,一、佛说一切智无畏。二、佛说漏尽无畏。三、佛说障道法无畏。四、佛说尽苦道无畏。

  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三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是第一义乘。

  最后结归一乘。若如来为了随顺彼之根机,随顺彼之欲求,始方便说三乘。究其实三乘者,即是大乘。佛为显大乘之实,不得不方便用三乘之权也。如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门内示诸子,有牛车鹿车羊车。及至诸子出于门外,示诸子唯一大白牛车。

  故知佛说三乘法者,实是以大慈悲心,权巧方便为诱钝根人求出三界故。其实唯有一佛乘,无有三乘。

  等到三乘人出三界后,佛始示以尚有变易生死未了。于五百由旬险道中,仅过三百由旬而已。是知三乘法,实未究竟佛道,故曰无有三乘。谓无有三乘者,谓三乘不究竟也。非是说绝对无有三乘,何以故?三乘即是一乘故。以其不究竟,方说无有三乘而已。

  所以最后说,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是第一义乘。

  以三乘入于一乘故,所以说唯有一佛乘,无二乘亦无三乘。因为唯有一佛乘故,所以佛之出世,为了一大事因缘也。

  佛不为度众生成声闻缘觉菩萨,唯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为度一切众生皆成佛者,即一乘义。

  总观这一章,横说竖说,都是在显一乘义。希望大家留意,切莫断章取义,误作别解。

无边圣谛章第六

  此无边圣谛章,是讲一乘理。所谓理者谛理,事者三科。说理,则无量即一,论事则一即无量。此章说一即无量,故说无边四谛。

  佛初对五比丘转四谛*轮,五比丘仅会有作圣谛,不会无作圣谛,所以仅得小乘果。

  何为四谛?四谛者苦集灭道。观苦集灭道四谛,无非因缘法。此四法因缘有则有,因缘无则灭。这便是有作四谛。有作四谛者,因缘聚则有,因缘散则无。无作四谛便不如此,无作四谛者,因缘聚不有,因缘散不无。因缘聚不有者,无量即空(一)也。因缘散不无者,空即无量,此是分别而无分别,无分别而分别。这便是一乘义,一乘义亦即是无量义。故一乘章后,有此无边圣谛章。

  一即无量,无量即一,非常平实,这叫法尔如是。例如若有一法,此一法必是上下四方四维所成,即所谓十方分。若无十方分,便无此法。若有此法,此法即是十方分。

  既然法属十方分,则此法全体是十方分而无自体。正以法无自体,方借十方分而成。所以法虽是一,而方分无量。无量方分,正是一法全体。此法非一,因为法即十方分故,一即无量故。此法非异,因为无量方分即一法故,无量即一故。故说法尔如是。这便是诸法实相,实相诸法。金刚经名之曰一合相。以如是故,于一乘章后,出此无边圣谛章。

  二乘人四智渐至,四缘渐至,故得有边圣谛,不得无边圣谛。佛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故得无边圣谛。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故于一乘章后,说无边圣谛。

  小乘的有量四谛,对于苦集灭道四者,有多种解说。例如毗昙谓,五盛阴苦名苦谛,有漏因名集谛,数灭名灭谛,学无学名道谛。

  譬喻部谓,名色是苦谛,结业是集谛,结业灭是灭谛,止观是道谛。

  分别说部谓,八苦是苦是苦谛,余苦虽苦非苦谛。因为有些苦,非因集而生,故不得谓苦谛。感当来有爱是集是集谛,余爱及余有漏法,是集非集谛。当来有爱尽是灭是灭谛,余爱及余有漏法尽非灭谛。八正道是道是道谛,余学无学法非道谛。

  大乘的无边圣谛,以二死为苦谛,五住烦恼为集谛,二死五住尽为灭谛,对治五住烦恼之真解,名为道谛。

  有苦,有谛,有实。凡夫有苦,无谛无实。二乘有苦有谛而无实。菩萨有苦有谛有实。

  苦者,直论苦事,于其中不明因缘,不明对治。

  苦谛者,瑜伽师地论云,于苦中因缘有无不爽,谓之苦谛。因缘有无者,造业因缘则有苦,无烦恼业因缘则无苦,故曰于苦中因缘有无。

  所谓实者,追求其本性皆空,如心经云,是诸法空相,无苦集灭道,此为实。有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此即是实。

  今说无边圣谛,即是具足明苦谛实。

  四谛法,何故名圣谛?因为系圣人所修,故名圣谛。

  【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以一智断诸住地。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亦善知此四法义。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

  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以一智断诸住地。

  于四圣谛中,声闻小乘观圣谛,以苦谛为初,观四谛法入道,故声闻乘以教为主。

  缘觉中乘,以集谛为初,观十二因缘之理。发真无漏,断三界结尽,侵除习气。故缘觉乘,以义为主。

  菩萨大乘,以道谛为初,修六度万行,度一切众生。利益功圆,方入涅槃。故菩萨以行为贵,无量劫普度十方。

  以一智断诸住地,有多种解释。有云一智者,即一平等智。有云为有作智,有云为一空智。我们说声闻缘觉观四圣谛,既然以苦集为初,则此一智应为知苦智。

  或者有人问,声闻乘可谓是知苦智。然而缘觉乘,应谓断集智,何得亦谓为知苦智?

  其实声闻缘觉不敢入三界度众生者,皆因畏苦也。缘觉人断集之所以,仍在畏苦。此二人不如菩萨,菩萨为度众生故,不畏生死苦,无量劫度化众生。

  或者有人又问,缘觉人观十二因缘,何故亦说初观圣谛呢?要知道,略说则为四谛,广说则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便是苦集二谛的广说。十二因缘的还灭,便是灭道二谛的广说。

  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亦善知此四法义。

  声闻缘觉以一知苦智化而为四,断、知、功德、作证。断是断集,知是知苦,功德是修道,作证是证灭。

  平时我们见到四谛法之次第,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那是从果到因的排列法。现在说断集知苦修道证灭,是从因至果的说法。

  声闻缘觉以一知苦智,断知功德作证,亦能善知此四法义。

  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

  这是说声闻缘觉,四智不究竟。声闻缘觉人,无出世间上上智。出世间上上智者,佛也。

  大般涅槃经云,观十二因缘智有四种。一、下智,即声闻人。二、中智,即缘觉人。三、上智,即菩萨。四、上上智,即佛。

  声闻缘觉无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由知苦智,次第得断集智。由断集智,次第得修道智。由修道智,次第得证灭智,故曰四智渐至。

  四缘渐至,缘苦而生知苦智。缘烦恼业而生断集智。缘八正道而生修道智,缘惑业尽而生证灭智。故曰四缘渐至。

  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

  佛一知一切知,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一修一切修。故唯佛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无有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而声闻缘觉,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四智渐至,四缘渐至,故非出世间上上智。

  【世尊。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

  金刚喻其智坚固明利,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金刚心即成佛道也。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者,是为第一义智。这是说能破五住烦恼者,是第一义智。

  不是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仅仅断四住烦恼,出分段生死苦的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也。

  唯有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方为第一义智也。无二圣谛智者,即一实智,实相智,中道智。断诸住地者,五住齐断也。不如声闻缘觉,无明住地不断。

  【世尊。如来应等正觉。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世尊。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初圣谛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

  世尊!如来应等正觉,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

  如来证无上菩提,非是声闻缘觉所能知见的。故曰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

  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

  不思议空智,唯佛证得,非是二乘境界。不思议空智,即是真空智,不可得空智,无上菩提智。

  龙树菩萨说,空有三种,一、外道邪见空。二、二乘但空,但空即是偏空。三、真空。胜鬘宝窟谓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是真空。

  龙树菩萨自己解释真空与邪见空的不同说,邪见空破诸法令空。观空人知诸法即是真空,不破不坏;邪见空人,言诸法皆空无所有,取诸法空相戏论。观空人知诸法空,不取相不戏论;邪见空人,虽口说一切空,然于爱处生爱,瞋处生瞋,痴处生痴,慢处生慢,自诳其身。如佛弟子,实知空而心不动,一切结使生处不复生。譬如虚空,烟火不能染,雨不能湿……又言,真空中有空空三昧,邪见空无空空三昧。不思议空智者,即真空智也。

  断一切烦恼藏者,彻断五住烦恼也。

  世尊!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初圣谛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

  此是比较二者的优劣。坏一切五住烦恼藏的究竟智,是佛的第一义智。二乘人次第所得的初圣谛智,仅能断四住,不能破无明,所以非为究竟智。仅是向于无上菩提智而已。

  【世尊。圣义者。非一切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声闻缘觉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为圣。圣谛者。非声闻缘觉谛。亦非声闻缘觉功德。世尊。此谛如来应等正觉初始觉知。然后为无明藏世间开现演说。是故名圣谛。】

  以上解说完了法,今复解说人。

  世尊!圣义者,非一切声闻缘觉。

  圣义者是约人言,是说非一切声闻缘觉可称之为圣。暗示说,唯有佛方是大圣呢。

  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声闻缘觉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为圣。

  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是表示声闻缘觉所修,仅是有量四谛。而大圣如来所修,是无边四谛。吉藏大师谓无作四谛,无作四谛即无边四谛。声闻缘觉,成就少分功德。少分功德者,仅破四住烦恼。以其成就有量功德,成就少分功德,权称之为圣而已。

  圣谛者,非声闻缘觉谛,亦非声闻缘觉功德。

  此用声闻缘觉之有边圣谛有作圣谛,显佛之无边圣谛无作圣谛之殊胜。唯佛之无边圣谛无作圣谛,方得称为圣谛也。

  无边圣谛功德,能了二死。声闻缘觉功德,仅了分段生死。

  世尊!此谛如来应等正觉初始觉知,然后为无明藏世界,开现演说,是故名圣谛。

  这是说唯有佛的无边圣谛,始得称为圣谛。

  所谓初始觉知者,谓唯有佛成等正觉,方乃觉知。二乘人以有量功德少分功德,不能觉知也。初始觉知的意思,即是唯有佛成等正觉,方初始觉知。

  佛成等正觉后,将此圣谛,为无明藏世间演说。字读如 ?。无明束缚众生,如鸟之?,令众生不得自在,故曰藏世间。

  所谓藏世间,五住世间皆是。为何佛为无明藏世间演说?难道佛不为四住藏世间演说吗?不是的,因为四住地亦是无明住地所起的恒沙烦恼。所以说无明藏世间,便总括了五住世间。

  是故名圣谛。

  这是总显佛的无边圣谛。佛究竟无上菩提,将无边圣谛度九道众生。这样方能称为圣谛。

  佛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是为正遍知。于无量说一谓之正,于一说无量谓之遍知。佛以如是之法,五住顿断,十方普度。成就无量功德,成就圆满功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