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

胜鬘经 | 作者:智谕法师 [投稿]

三愿章第三

  上来十大受,是立誓即行。今发三大愿,是遥期目的,始终不渝。十受者有始也,三愿者有终也。故此三愿,可总摄十受。

  十受者是戒,三愿者是乘。戒乘俱急,方能令法种增长。亦可说以发三大愿故,方能化戒入乘。故有此三愿章之来。所谓戒是无上菩提本,要须化戒入乘,方菩提之本也。

  文中第一愿,是重在自利。故曰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第二愿是利他,故曰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第三大愿摄受正法,是自他俱利。

  故若无如来真实功德,则发心无的。若无十大受,则其行无始。若无三愿,则其行难成。所以本经前三章,是明其根本,以下诸章,方是胜鬘说法。

  【尔时胜鬘。复于佛前发三大愿而作是言。以此实愿安隐无量无边众生。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是名第二大愿。我于摄受正法舍身命财护持正法。是名第三大愿。尔时。世尊即记胜鬘。三大誓愿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萨恒沙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此三愿者真实广大。】

  尔时胜鬘,复于佛前,发三大愿。胜鬘发愿,旨在于佛前述志立行。行以志立,志以行成,志行具足,乃成于愿。

  我们说过,第一愿是自利,第二愿是利他,第三愿是共利。因为正法住世,方成自利利他。故护持正法,即是自利利他。

  有如此大愿,方是菩萨上求下化,悲智双运之道。

  以此实愿,安隐无量无边众生。

  如是三愿,确能自利利他共利。确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曰实愿。

  安隐无量无边众生。一切众生旷劫以来,沦落生死苦道受苦。唯此真实大愿能除一切众生苦,故曰安隐无量无边众生。

  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愿。

  以此真实大愿,安慰一切众生之善根。愿于未来世一切生中,得正法智。易言之,愿以此善根,得中道智、实相智、第一义空智。能于空知无量,于无量知空。于无量知空,便能究竟菩提。所谓了达于空义,即名为菩提也。于空知无量,便能普度十方。是名第一大愿。

  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是名第二大愿。

  此是化他愿。我得正法智以后,即发大悲心,为众生说。菩萨若不发大悲心,便不是承担如来家业,便不能续佛慧命,便算不得如来真子。所以第二大愿,是弘法利生,传灯续明愿。

  我于摄受正法,舍身命财护持正法,是名第三大愿。

  我对于既摄受之正法,舍身命财而护持之。正法是佛慧命,是中道种子。正法住世,可令佛种不断。故我愿舍身命财而护持之。

  身命财者,皆世间无常之物。凡夫爱护保惜,菩萨为护正法,能够舍之。此是第三大愿。

  尔时世尊即记胜鬘下,是佛赞许胜鬘。并说明三大愿真实广大。

  虚空无量,涵括一切色法。故曰三大愿,如一切色悉入空界。此是先以譬喻说明,然后以法合之。

  菩萨恒沙诸愿,皆不出此三大愿。换句话说,此三大愿,即具足了菩萨恒沙诸愿。

  最后佛作证说,此三愿真实广大不虚也。

摄受章第四

  摄受章者,即摄受正法章。自此章以下,即是胜鬘说法。

  正法是实相理。于实相理心领曰摄,行证曰受。

  十受章是胜鬘受于大戒,三愿章是胜鬘发宏誓愿。今明一切大愿皆入摄受正法一愿。

  【尔时胜鬘白佛言。我今当复承佛威神说调伏大愿真实无异。】

  尔时胜鬘白佛言,我今承佛威神,再说一说调伏大愿是真实无异的。

  菩萨说法,必先请佛听许,或承佛威神而说。若不请佛听许,便径自而说,则有慢佛之过。若不承佛威神而说,则所说法即是我见,与佛所说有异。故胜鬘说,我今当复承佛威神而说。是知前之如来真实功德,十受三愿等,皆是承佛威神而说。故曰现在当复承佛威神而说。

  调伏大愿,调伏者言十受也。十受属戒,故曰调伏。大愿者,即是三大愿。意思是说,我今再演说十受三大愿,与佛所说真实无异。

  于是佛听许,胜鬘演说。

  【佛告胜鬘。恣听汝说。胜鬘白佛。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摄受正法真为大愿。佛赞胜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汝已长夜殖诸善本。来世众生久种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说。汝之所说摄受正法。皆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今得无上菩提。亦常说此摄受正法。如是我说摄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边际。如来智慧辩才亦无边际。何以故。是摄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佛听许胜鬘所请,曰:任你演说。

  胜鬘白佛,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

  十受中第十受,三愿中第三愿,皆是摄受正法。今再明菩萨恒沙诸愿,皆入摄受一乘佛法之正法。

  恒沙是譬喻其多。印度有四大河,其中以恒河最大,河边之沙最多。又此河靠近佛所住处,弟子日日眼见,故佛多举恒河沙为喻。

  菩萨恒河沙诸愿,皆入于摄受正法一愿中。因为摄受正法,即是摄受一乘。一乘者,即一切乘皆入一乘也。故一切诸愿皆入一大愿,所谓摄受正法。

  摄受正法,真为大愿。既然菩萨恒沙诸愿皆入摄受正法,故摄受正法真为大愿。

  佛赞胜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

  胜鬘欲称扬一乘法,弘佛教旨,故蒙佛赞叹。于无量说空曰智慧,于空说无量曰方便。故智慧有二种,一者实智,二者方便智,方便智又名权智。佛以权智说一切法,虽说一切法而不离无性,无性者即第一义。故佛说世谛,为令菩萨悟入第一义,入第一义者,为令菩萨悟入涅槃。

  今佛赞胜鬘智慧方便甚深微妙者,是极口称赞也。于无量说空,其义甚深。于空说无量,其法微妙。故赞曰甚深微妙。

  汝已长夜殖诸善本下,是佛赞胜鬘久修善根故,方能如此摄受正法。长夜是言生死,菩萨无量劫于生死中,救拔一切,故曰长夜。菩萨发心与二乘不同,二乘人自己得度,便急取涅槃。菩萨自己得度以后,更入生死度一切众生。故曰长夜殖诸善本。

  善本者亦曰善根,有三善根,即不贪不瞋不痴。经云清净心殖众德本。故殖诸善本者,久修清净心也。

  来世众生,久修清净心,不贪不瞋不痴者,方能解汝所说。以修因同故,方能解汝所说。

  汝之所说摄受正法,是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不但是诸佛所说,我亦常说摄受正法。

  此有二意,一者明佛佛道同,唯有一佛乘,即摄受正法。二者用以证明胜鬘所说,真实不虚,令众生深信。

  最后赞摄受正法功德无量。如此摄受正法功德不得边际,若非如来智慧辩才无有边际,焉能为说?换句话说,佛以无边智,方能说此无边功德也。

  何以故?摄受正法,有大功德,一切功德中最。有大利益,一切利益中最。

  【胜鬘白佛。我当承佛神力更复演说摄受正法广大之义。佛言。便说。胜鬘白佛。摄受正法广大义者。则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譬如劫初成时普兴大云雨众色雨及种种宝。如是摄受正法雨无量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

  胜鬘白佛,我当承佛神力,更复演说摄受正法,广大之义。

  正法广大之义,甚深微妙,唯佛能说。胜鬘今欲演说,故首言承佛神力。若非佛力加被,菩萨不敢演说也。

  佛言便说。胜鬘请说,世尊垂允,方敢演说。于是胜鬘演说曰,摄受正法广大义者,则是无量。

  一般解无量者,均作「多」解。即解释为多到无量。其实若有所多,仍是有量数,非是无量义也。

  所谓无量者,乃无有量也。故若言无量,唯虚空无量。稍落有法,皆是有量。即此「无量」亦不可着。若着「无量」,即落无量数。

  故虚空者,不可得义,不可取义,广大义。故知此云广大者,即是空义。所谓摄受正法广大义则是无量者,即是空即无量也,一即一切也。若知空即无量,便知无量即空。若知一即一切,便知一切即一。如是则法法皆如,圆融无碍。故知空即无量,一即一切者法界缘起也。无量即空,一切即一者,毕竟空寂也。

  所以广大义即无量义者,则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便是正法。

  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

  此言正法广大义者,摄尽一切佛法,摄尽八万四千法门。一切诸法,一切诸乘,皆由正法出生。

  八万四千若泛言之,即形容为数甚多。若依贤劫经云,诸佛功德,凡有三百五十种门。一一功德,各修六度以之为因,则有二千一百诸度。以此诸度,对治四大六衰,则有二万一千诸度。如此诸度,各各对治众生四种心患──贪、瞋、痴、等分。便有八万四千法门。

  是知摄受正法,有如是广大功德,广大利益也。

  以下举譬喻说明,先举大云喻。劫末时火灾起,自地狱烧至初禅天。初禅以下,尽被破坏。然后水灾起,淹至二禅,二禅遂坏。然后风灾起,吹至三禅,三禅以下尽坏。

  劫初成时,自四禅兴大云雨,润成三禅。逐次成二禅,初禅,欲界。故大云雨能生万物。云雨之大,莫过于劫初,故曰劫初成时,普兴大云,雨众色雨,及种种宝。

  众色雨者,言大小急缓,诸般诸色之雨。种种宝者,言万物滋生也。

  如是摄受正法,雨无量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

  此是以法合以上的譬喻。摄受正法,能出生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恶法,故曰雨无量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犹劫初大云雨,能雨种种宝也。

  福报者,指善道人天言。摄受正法,能令善道增盛。及无量善根之雨。善根者是三乘善根乃至于无上菩提。即摄受正法能致三乘果,乃至无上佛果。

  这是第一个譬喻,先举大云之喻。下面第二个譬喻,举大水为喻。先兴大云雨,由大云雨乃至有大水。

  【世尊。又如劫初成时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亿种种类洲。如是摄受正法。出生大乘无量界藏。一切菩萨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安隐快乐。一切世间如意自在。及出世间安乐。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

  劫初大水,出生三千大千界藏。一个须弥山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而言之,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孕育万物,故谓之三千大千界藏。

  及四百亿种种类洲。算来三千大千世界,有百亿须弥山。每须弥山各有东南西北四部洲。故曰四百亿种种类洲。先举譬喻然后说法。

  如是摄受正法下,是以法合譬。摄受正法亦如劫初大水,能出生大乘无量界藏。一切诸乘皆一乘,是名大乘。大乘者,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菩萨神通之力。摄受正法,能出生一切菩萨神通力用。菩萨神通力用者,成就一切度生功德也。非唯神通变化称为神通也。有人将出生大乘无量界藏,菩萨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安隐快乐,一切世间如意自在,及出世间安乐劫成等,均判位在地上。若如此分别,则失「摄受正法广大义者,则是无量。」之旨也。

  今依文直解,经中文义应为,摄受正法,能出生一切诸乘,及无量界藏;摄受正法,能出生一切菩萨化现十方,普度众生之神通力用;摄受正法,能出生一切九道世间,无上菩提究竟涅槃之安隐快乐;摄受正法,能出生一切世间不被业系之如意自在,及出世间安乐劫成。

  出世间安乐,即三乘涅槃。劫成者,是借譬为言。世间安乐,唯劫成为大。故曰出世间安乐劫成。

  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乃至天人本所未得之功德,皆从摄受正法中出生。

  【又如大地持四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喻彼大地。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

  又如大地持四重担。于大云雨出生大水,于大水出生大地,故次举大地喻。大地持四重担,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举喻以后,以法合之。

  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建立四种重任,喻彼大地。

  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者,是以喻立言也。所谓四种重任者,是负荷人天善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善根。

  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者,不亲近善知识,或不受善知识教者,谓远离善知识。

  何谓善知识?无我者为善知识,有我者为恶知识。因为若无我则不生贪瞋痴,无贪瞋痴便不造十恶业,故为善知识。于理可知,有我者则为恶知识。

  不能听受相信正法,谓之无闻。既不听受正法,当然不能如理思惟,不能如法修行。故曰非法众生。彼凡夫众生,既不能亲近善知识,当然不能听受正法。既不听受正法,当然其所行非法了。像这辈众生,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求声闻者,授声闻乘。对于乐求声闻乘者,授声闻乘。声闻人以四谛法得度,授声闻乘即是令其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求缘觉者,授缘觉乘。声闻以言教证道,缘觉以思惟理证道,有佛无佛,道理常在。故于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因缘而证道者,名缘觉人。于无佛世,观风起树动而悟其理者,号曰独觉。授缘觉乘者,授十二因缘法也。

  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大乘者约因言谓菩萨乘,约果言谓佛乘。大乘以行为贵,修六度万行也。

  这便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譬如建立大地,负荷四种重任。

  【世尊。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

  胜鬘复称世尊言,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这四种重任。为众生作不请之友。

  不请之友者,菩萨救度众生,应机赴时,不待请而兴慈悲也。如慈母看护婴儿,随时护持,不待请也。

  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菩萨以大悲心,安慰哀愍众生。母者能生义,摄受正法能出生人天善根,乃至声闻缘觉大乘善根,故曰为世法母。

  【又如大地有四种宝藏。何等为四。一者无价。二者上价。三者中价。四者下价。是名大地四种宝藏。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众生四种最上大宝。何等为四。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与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如是得大宝众生。皆由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世尊。大宝藏者。即是摄受正法。】

  又如大地有四种宝藏。仍以大地为喻,不过这次以大地为大宝藏为喻。譬如大地能出生四种宝藏。所谓一者无价之宝,二者上价之宝,三者中价之宝,四者下价之宝。

  摄受正法亦复如是。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众生四种最上大宝。所谓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与之。众生既得人天功德善根,即可得人天福报。

  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令彼各得应得之果报。

  如是得大宝众生,皆从摄受正法善男女处,得此希有功德。

  最后胜鬘向佛称叹曰,大宝藏者,即是摄受正法。

  【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正法。无异摄受正法。正法即是摄受正法。】

  第一句应为,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摄受正法,是言所摄受之理也境也。摄受正法者,是言能摄受之心也智也。无异者,是言能所不二也。能摄之智,即所摄之境。所摄之境,即能摄之智。故曰所摄受之正法,与能摄受正法者无异。此即道出一乘之精义也。于一真法界中,无有正法与摄受者之分别。

  摄受者与所摄受之正法,互为因缘而有。因缘所有,其性皆空,故曰无异。

  正法(所摄之境)无异摄受正法(无异于能摄受正法之智),所摄之正法,即是能摄受正法之智。

  【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何以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应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舍身支节。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罗蜜。】

  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

  此仍是说明一乘义,以六度万行,释成摄受正法广大义也。

  前明摄受正法与摄受正法者无异,是说明智理不二。今言波罗蜜是菩萨行,菩萨六度万行与正法不二,方成其广大义也。

  波罗蜜译为到彼岸,或译为事究竟。波罗蜜唯佛究竟圆满,虽十地菩萨尚有未圆。如果菩萨究竟圆满波罗蜜,便不应名菩萨,应称之为佛了。所以言波罗蜜者,尚未究竟到彼岸,不过是菩萨因地之行也。

  此波罗蜜究竟便是成佛。佛度一切众生,不为令其成就声闻缘觉菩萨果。唯欲令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无上佛乘,摄尽一切诸乘。故法华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故此是一乘义,亦是广大义。即经文所说,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的意思。

  何以故下,自释其理由。兹分别以六度解释之。

  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对于一切众生,应以布施成熟者,即以布施成熟之。

  若诸众生得度机缘,应以施成熟者,即以施成熟之。菩萨为施众生,内外财俱舍。乃至舍身命支节,亦在所不惜。顺乎众生之机缘而将护之,皆令其满愿,不令其失望也。故曰将护彼意,而成熟其菩提果也。

  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罗蜜。

  彼所成熟众生,亦能建立正法,展转广行六度,延续佛之正法,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如是方能成就摄受正法广大之义。

  檀译为布施,檀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

  【应以戒成熟者。以守护六根净身口意业乃至正四威仪。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尸波罗蜜。】

  第二讲戒波罗蜜。应以戒成熟者,若众生机缘,应以净戒度脱者,菩萨则以持戒度脱之。

  守护六根,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守护六根是持戒之始,持戒者,首须守护六根。

  净身口意业。守护六根,旨在净身口意业。乃至正四威仪,四威仪者,行住坐卧等细行也。净身口意业是其大旨,正四威仪是其细行。

  将护彼意者,菩萨自持净戒,将护众生悉持净戒。而成熟之,成熟其菩提果。彼所成熟众生,亦能建立正法,展转化生,是名尸波罗蜜。尸波罗蜜者,即戒波罗蜜也。

  【应以忍成熟者。若彼众生骂詈毁辱诽谤恐怖。以无恚心饶益心第一忍力乃至颜色无变。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波罗蜜。】

  第三讲忍辱。有的众生应以忍成熟者,即以忍辱成熟之。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对于众生应行忍辱而度之者,便行忍辱而度之也。

  当面斥责曰骂,背后诋毁曰詈。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对于众生之骂詈毁辱诽谤恐怖,皆能安忍。并且以无瞋恚心而将护彼意。无瞋恚心,即慈悲心也。

  甚且以饶益心,而成熟之,救拔之。无瞋恚心,已属甚难。甚至反而饶益之救拔之,实难能可贵。

  第一忍力。经云持戒苦行,不及忍辱。故曰忍辱第一道。忍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菩萨修众生忍,可得无量福。菩萨修法忍,可得无量慧。福慧两足,皆从忍辱中,来故曰第一忍力。

  乃至颜色无变。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对于众生之骂詈毁辱诽谤恐怖,不但忍之于心,甚至亦不形之于色。如此将护彼意而成熟之。

  彼所成熟众生,亦建立正法,展转化他。是名羼提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即忍辱波罗蜜。

  【应以精进成熟者。于彼众生不起懈心生大欲心第一精进。及至若四威仪。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第四讲精进波罗蜜。应以精进成熟者,于彼众生不起懈心。

  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精进于度一切众生。虽难忍而能忍,虽难行而能行,不舍一切众生。直至彼众生成就菩提,菩萨不起懈心。

  生大欲心。欲心即是精进心。大欲心者,欲度众生成就无上菩提也。因为度众生成就无上菩提,方为摄受正法。

  第一精进者,是心精进。因为经云,身精进心不精进,不为真精进。心精进者,方为真精进。故第一精进者,乃言心精进。

  乃至四威仪。四威仪者,行住坐卧,此是言身精进。

  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度化众生生大欲心,由心精进,乃至身精进。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者,即精进波罗蜜。

  【应以禅成熟者。于彼众生以不乱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时所作久时所说终不忘失。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禅波罗蜜。】

  第五讲禅定波罗蜜。应以禅成熟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以禅成熟之。

  以不乱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不乱心者,善心一处住不动也。不外向心者,是不为外境所转。菩萨定心,常不被外境所转,名不外向心。

  第一正念者,即是无念。无念即佛,有念即众生。无念是为第一正念。

  乃至久时所作,久时所说,终不忘失。

  久时所作,乃菩萨度众生之行。久时所说,乃菩萨度众生之愿。菩萨以禅定力,不失度生之初心。故纵经久时,不失度生之行愿也。

  如是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禅波罗蜜。

  【应以智慧成熟者。彼诸众生问一切义以无畏心而为演说一切论一切工巧究竟明处乃至种种工巧诸事。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罗蜜。是故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

  第六讲般若波罗蜜。彼诸众生问一切义,以无畏心而为演说……

  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有所演说,悉真实、决定、无异,故其心无畏。

  一切论,一切工巧究竟明处,乃至种种工巧诸事。

  印度有五明,即内明论,因明论,声明论,医方论,工巧论。如是五明,菩萨皆应通达。

  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罗蜜。

  最后胜鬘说,是故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最后语气,还应前文,令全篇文旨一贯。

  【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说大义。佛言。便说。胜鬘白佛。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摄受正法。无异摄受正法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摄受正法。何以故。若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为摄受正法舍三种分。何等为三。谓身命财。善男子善女人舍身者。生死后际等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无有变易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法身。舍命者。生死后际等毕竟离死。得无边常住不可思议功德。通达一切甚深佛法。舍财者。生死后际等得不共一切众生无尽无减毕竟常住不可思议具足功德。得一切众生殊胜供养。世尊。如是舍三分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常为一切诸佛所记一切众生之所瞻仰。】

  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说大义。胜鬘再度欲说摄受正法大义,世尊垂允,听其演说。

  于是胜鬘白佛,摄受正法(法也),摄受正法者(人也)。无异摄受正法,此言与法无异。无异摄受正法者,此言与人无异。换句话说,能摄受的人,与所摄受的正法,是不二不别的。故结论说,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所摄受的正法。这样方是一佛乘之义。约第一义言,唯是一乘,无二无别。约世谛言,方有能所等方便。如是方成其广大之义。

  约大方便言,能摄受之人,不碍所摄受之法。所摄受之法,不碍能摄受之人。以其无碍,故不二不别。法不异人,人不异法。虽云不异,而能所历然。虽然能所历然,而不二不异。

  何以故下,解释其理由。若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为摄受正法,舍三种分。

  舍三种分者,是舍身命财。世间之身命财,是无常的,变坏的,有差异的。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舍无常身则得法身。舍无常命,则得无边常住不可思议功德。舍无常财,则得无尽无减,毕竟常住,不可思议,具足功德。

  如此三种,即是不二不别,即是一乘义,即是广大义,即是正法义。所以说善男子善女人,为摄受正法,舍三种分。

  何等谓三?谓身命财。谓摄受正法者,舍无常身,无常命,无常财。然而于一乘中,实无无常身命财可舍。所谓舍者,不过舍迷证觉而已。舍迷证觉者,只是放弃邪执邪见。

  舍身者,生死后际等,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无有变异、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法身。

  生死后际平等,是三世平等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无二无别,故曰生死后际等。以三世平等无有变坏,尽于未来一相常住,故离老病死。老病二者,唯在分段生死。死之一法,通于分段变易二种生死。

  得不坏,法身常住如虚空,故曰不坏常住。法身如虚空,无有分别,绝诸生灭,故曰无有变异。

  不可思议。法身如虚空,无相不可得,无二无分别,故曰不可思议。良以不空者可思议,空则不可思议;有相者可思议,无相则不可思议;可得法为可思议,不可得法不可思议;二法为可思议,无二则不可思议;可分别法为可思议,无分别法不可思议。

  其实不坏、常住、无有变易、不可思议等,不过一法之异说而已。因为说不坏,而不坏便是常住、无有变易、不可思议。

  说常住,而常住便是不坏、无有变易、不可思议。同样地说无有变易,而无有变易便是不坏、常住、不可思议。说不可思议,而不可思议便是不坏、常住、无有变易。所以此四者,一法异说而已。

  总之在表明如来法身,等同虚空也。这便是摄受正法,亦即是摄受正法者。故摄受正法之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所摄受之正法。二者无别无异。

  舍命者,生死后际等……此言慧命常住等同虚空,尽未来际。此亦是无分别义,无变易义。

  毕竟无死。言虚空毕竟无灭也。虚空常住湛然,湛然常住。既无有生,亦无有灭。众生谓之生灭者,生是众生「见」生,灭是众生「见」灭。而法实无有生,亦无有灭。如果众生放弃彼之邪见,则既不见生,亦不见灭。一真法界,实时现前。

  得无边常住不可思议功德,通达一切甚深佛法。慧命是无分别无变易,无边常住不可思议功德。如是功德,便是通达一切甚深佛法。故法身即是慧命,慧命即是法身。法身慧命即是正法。

  舍财者,言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舍世间无常财也。世间之财,为五家所有,不可常保。因为世间之财,皆悉可坏,皆须磨灭。

  生死后际等,如前所释。得不共一切众生,无尽无减,毕竟常住,不可思议具足功德。

  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所得之财,即不可思议具足功德。如是功德无有分别,不共一切众生,无尽无减,毕竟常住。此即正法财也,得正法财者,无得无失,不可思议。言其有,却是无一法可得。言其无,却是无量无边横遍竖穷。故无尽无减,毕竟常住不可思议。

  得一切众生殊胜供养。胜鬘宝窟谓,财有二种,一自报财,二他供财。但是我们以为于正法财中,不应有如是分别。以正法财无尽无减毕竟常住不可思议具足功德故。所以既得其不可思议具足功德,则应受人天供养。

  得如此无上正法财者,不仅应受人天供养,真应受菩萨以下九道供养。易言之,此即佛之应供德也。

  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若舍身命财三种分,即能具足佛之法身、般若、应供德也。换句话说,便具足佛之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即名为如来、应供、正遍知。

  最后胜鬘复称世尊言,如是舍三种分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即蒙一切诸佛授记,亦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一切众生者,指九道众生而言。

  【世尊。又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者。法欲灭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朋党诤讼破坏离散。以不谄曲不欺诳不幻伪。爱乐正法。摄受正法。入法朋中。入法朋者。必为诸佛之所授记。世尊。我见摄受正法如是大力。佛为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亦悉知见。】

  世尊!又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者,于法欲灭时。即末法时期,佛法没灭。四众弟子,朋党诤讼。出家二众,是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是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有三义,乞士、怖魔、破恶。尼是女义,即出家女众。优婆塞译为善宿男,有怀善自居之意。亦译为近住男,即近佛而住之意。夷者女也,即善宿女,或近住女。

  朋党诤讼。末法时期,四众弟子不能和合一味,分朋分党,互起诤讼。即末法时期,斗诤坚固的现相。

  破坏离散。四众和合的现象被破坏,彼此互相离散。先说法欲灭时,破坏的现象,下面便说善男子善女人,起而护持正法。

  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以不谄曲──以巧言媚人曰谄,心不正直曰曲。不欺诳即不欺骗,不幻伪即不作假不虚伪。此是言离诸过恶。爱乐正法,摄受正法,是言奉行众善。

  入法朋者,入正法善友之中也。以入正法善友之中,故蒙诸佛为之授记。因为既入正法朋中,必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世尊!我见摄受正法如是大力,佛为实眼实智……

  胜鬘请佛证明言,我如是见,佛当亦如是见,请为我证明。实眼者,如实见也。实智者,如实知也。如实知见者,佛之知见也。佛知者,具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佛见者,圆具肉、天、慧、法、佛五眼也。

  为法根本。一切法由佛而宣,故佛为法根本。佛通达一切法,故名正遍知。能为众生宣说正法,是为正法依。我见摄受正法如是大力,佛亦悉知悉见也。

  【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心。如是胜鬘。如汝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如大力士少触身分生大苦痛。如是胜鬘。少摄受正法令魔苦恼。我不见余一善法令魔忧苦如少摄受正法。】

  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心。

  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起于六度万行,且其精进力,直至无上菩提。故曰大精进力。佛于胜鬘之大精进力,起于随顺欢喜之心。于是出言赞叹。

  如是胜鬘!此是印可之词。以下以譬喻说明,摄受正法,有其大精进力。

  如汝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如大力士。大力士其力勇猛,稍触及人身的一部分,便能令人生大苦痛。

  摄受正法,亦复如是,能令魔生大苦痛。佛言我不见其它的善法,能如摄受正法一样,能令魔生大苦痛也。甚至不如少摄受正法,令魔忧苦也。

  【又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摄受正法。胜于一切二乘善根。以广大故。】

  下面举牛王为喻。牛王者即法华经所说的大白牛。法华经举牛鹿羊表三乘,如此三乘,均不如一佛乘。故慈父喻先以牛鹿羊三车,诱使幼子脱离火宅。及至出离火宅以外,唯有一大白牛车。故牛王者,喻一佛乘也。形色无比,胜一切牛,赞其殊胜也。

  如是少摄受正法,便胜于一切二乘善根,以广大故。此是以法合譬。

  【又如须弥山王端严殊特胜于众山。如是大乘舍身命财以摄取心摄受正法。胜不舍身命财初住大乘一切善根。何况二乘。以广大故。】

  今举山为譬喻。须弥山最高,为山中之王。其高度出海八万四千由旬,每一由旬四十里。山为四宝所成,东方为金所成,西方为白银所成,南方为琉璃所成,北方为颇梨所成。其外有七重山,第一重山名双持山,第二持轴山,第三檐木山,第四善见山,第五马耳山,第六障碍山,第七持地山。如是七山,皆金所成。且于须弥山递次高度减半。例如双持山高四万二千由旬,持轴山高二万一千由旬……等。

  所以须弥山王,端严殊特,胜于众山。以下便以法合譬。

  如是大乘舍身命财,以摄取心摄受正法……

  大乘人舍身命财,摄受正法。胜于不舍身命财,初住大乘,一切善根。初住大乘,不舍身命财者,是地前三贤位菩萨。胜于如是等人一切善根,善根者,是言其因地也。何况二乘,何况二乘善根。二乘自顾自度,不度众生,不肯舍己为人。以广大故,唯以舍无常之身命财,证取法身、般若、解脱德,方成其广大义也。

  【是故胜鬘。当以摄受正法。开示众生教化众生建立众生。如是胜鬘。摄受正法。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胜鬘。我于阿僧祇阿僧祇劫说摄受正法功德义利不得边际。是故摄受正法。有无量无边功德。】

  是故胜鬘以下,是劝修起行。当以摄受正法,开示众生。开者令众生开佛知见,示者,示众生皆有法身法性。

  教化众生,以正法调伏教化众生。建立众生,于众生建立大乘。

  如是胜鬘!摄受正法,有如上所说之大利、大福、大果。所以汝应以摄受正法,开示众生,教化众生,建立众生。

  最后佛赞摄受正法,有无量无边功德。纵然我于阿僧祇阿僧祇劫,说其功德义利,不能得其边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