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佛本行集经
车匿等还品第二十三之二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及瞿多弥。既见太子髻里明珠。伞盖横刀。并摩尼宝庄严蝇拂。自余璎珞。干陟马王及车匿等。如是见已。心大惊怖。各举两手。捶拍身体。忧愁而问于车匿言。今我所爱子悉达多。留在何处。汝自回还。车匿报言。国大皇后。悉达太子。弃舍五欲。为求道故。出家入山。远离亲族。剃发染衣。思惟苦行。是时摩诃波阇波提。闻于车匿如是语已譬如牸牛失其犊子。悲泣号哭。不能自胜。其摩诃波阇波提。从车匿闻太子之语。亦复如是。即举两手。心惊怖裂。口大唱言。呜呼我子。呜呼我子。流泪满面。遍体战栗。忽然闷绝。身躃倒仆。宛转土中。如鱼出水在于陆地跳踯苦恼。摩诃波阇波提。亦复如是。躃地宛转。呜噎而语。问车匿言。车匿。我今不见自身有过。及心口失。负持于汝。汝今何故。忽将我子。掷弃旷野。犹如摆木。汝将我子。置彼林内。令共种种诸恶虫兽恐怖之中。独自而住。汝弃舍来。不怜我子。而身背乎。车匿报言。国大夫人。奴身不敢弃舍太子。夫人。太子自弃舍奴。太子付我干陟马王及诸璎珞。教来回还。速疾向家。畏大夫人心生忧愁。令得安隐无恼患故。时彼宫中。诸婇女等。各各啼哭。而口唱言。呜呼阿爷。或复唱言。呜呼兄弟。或复唱言。呜呼大家。或复唱言。呜呼我夫。以此种种爱恋酸言。欲染根本叫唤苦身。或有婇女。转目而哭。或有婇女。相视而哭。或有婇女。回身而哭。或有婇女。举头而哭。或有相观面目而哭。或有两手拍肚而哭。或有两手抚心而哭。或以两臂相交而哭。或举两手拍头而哭。或以灰土坌头而哭。或有散发覆面而哭。或拔鬓发低头而哭。或举两手仰天而哭。或有婇女。以悲苦故。东西南北。交横驰走。犹如野鹿被毒箭射。或有婇女。以衣覆面叫唤而哭。或有婇女。遍体战栗。犹如风吹芭蕉树叶。低昂而哭。或有倒地闷绝不知。少有余命。才出声哭。或有婇女。如鱼出水掷置陆地宛转而卧。微有喘息。劣余残命。绵惙而哭。或有婇女。犹如掘树倒卧在地宛转而哭。诸如是等。种种苦恼。以逼切身。号哭太子。
是时车匿。及马干陟。并彼无量百千婇女。哭泣之声。不可得闻。摩诃波阇波提。流泪闷绝。少稣即便大哭太子。口唱是言。呜呼我子。呜呼我子。汝身本时。以种种香。摩涂拂拭。威神大德。而用庄严。今者云何。在于山谷。为诸蚊虻细小毒虫。唼[口*束]汝身。能忍此苦。住于旷野。呜呼我子。汝身恒以迦尸迦衣薰香所覆。今者云何粗涩臭衣。能忍着身。呜呼我子。汝在家时。清净妙香。百味所作。种种羹臛洁白之食。自余恶杂。不曾向口。今者云何忍食粗涩。冷淡食饮。或饭或麨。或[麩-夫+并]或浆。云何空餐此能得下。呜呼我子。在于宫内。细滑床敷。柔软毡褥。或覆天衣。或复两边挟置倚枕。或卧或偃。随意自在。今者云何在赤露地。或蕀针丛粗草之上。忍得卧眠。呜呼我子。在家之时。或有奴婢。或有左右。恒常供承。哀愍之心。或有倚身。或有胡跪。或有立地。向汝面观。而得奉事。无所乏少。今者云何嗔恚之人。或有贫穷。或有憔煎。向汝无慈。汝何能观。取其意气。呜呼我子。在于家内。以妙华色。可喜端正。婇女群队。左右围绕。而受快乐。汝今云何在于山旷。犹如野兽。恒常恐怖。独坐独行。心乃娱乐。呜呼我子。善生罗网。所覆长直。脚指柔软。脚踝踹胫。犹如鹿王。掌底柔软。如莲华叶。二轮庄严。分明显著。今汝云何如是脚迹。徒跣蹋地。或有蕀针。或有沙砾。或时冰冻。或时炎埃。何忍东西。将此行涉。
是时摩诃波阇波提。作如是等无量无边诸种语言。哭太子已。心薄稣醒。得复本念。从地而起。问车匿言。车匿。此事已然。我子悉达。行路之时向汝何嘱。车匿。我子所有柔软青色绀黑头发。复谁割也。车匿。我子头发。今在何处。车匿报言。国大夫人妃子悉达嘱语我言。车匿。汝至我家。为我殷勤再拜问讯我母摩诃波阇波提。若再拜已。作如是言。咨启大母。愿莫大愁。莫生苦恼。莫忆于我。子不久得如心所愿。得即回还。奉觐大母其圣子手。自拔于刀。左执头髻。右手持刀。而自割截。掷于虚空。诸天接取。将还天宫。为供养故。是时摩诃波阇波提。既闻车匿作是语已。复更重哭大子发髻。呜呼我子。头发甚长。柔软螺髻。极能端正。一一毛孔。一毛旋生。不乱不断。堪着王冠受于王位。汝今何忍割截掷弃。呜呼我子。两臂甚长。行步庠序。如师子王。两目圆满。犹如牛王。身体金色。胸髆宽大。声音隐隐。如鼓如雷。如是人者。何堪出家居在山野。今我此地。无有福相。若是人者。行如法行。此地倒已。复不能起。为世作主。我愿一切有德之人。诸功德具。值于法王出现于世。令诸大众安隐快乐。而有偈说。
必其此地无有福不应生是智慧人
既现如是功德身应当为世作圣主
尔时耶输陀罗。大声叫哭。一嗔一骂。杂种语音。呵责车匿。作如是言。车匿。我妇女人。年少夜半。睡眠沉重。无所觉知。汝今把我心中所爱如意圣夫。将何处置。车匿。去此近远。我之圣主。善大丈夫。并汝及马。三平等行。车匿干陟。唯二独来。在于我前。不见我心所爱圣主。是故我今身心战栗。车匿。汝非善人。不润益我。车匿。我今要言。假使酷暴极嗔怨家。犹尚不能如是损害。似汝今日踬顿于我。车匿。如汝是我所归依者。应覆护我。应养育我。汝今云何。见我夜半惛乱睡眠。汝私窃偷将我圣主。向何处着。车匿。即汝今是最大怨仇。所作之事。今已讫了。汝复何须懊恼啼哭。汝宜拭面。何用强悲。虚沥目泪。车匿。汝不善业。今作已竟。不假须哀。车匿。以汝为我圣夫善友。禁节入出。可行则行。不可则制。今反相从。令我圣主。随意而出。车匿。用汝何为。汝今作是不善事已。应须欢喜。我知汝今大获果报。大得福利。车匿。凡世间人。宁取有智。以为怨家。不将愚痴共作朋友。车匿。汝虽于我夫处为友。而汝作事。不曾思惟。所以者何。车匿汝于我家。今已造作不利益事。汝今应当生大庆幸。车匿。此诸宫殿。高峻庄严。犹如云队。复以种种璎珞厕填。财宝充满。今为汝故。悉皆空虚。即向车匿。而说偈言。
凡人宁近智慧怨莫取愚痴作朋友
由汝作事不思审令我合家苦恼煎
尔时耶输陀罗。说是偈已。重语车匿。作如是言。车匿。我今何得心不忧愁。向者我夫。若当相对。今日此等诸婇女辈。色白如雪。唇赤如朱。可喜少双。端正第一。解身璎珞。脱妙衣裳。应须共同受诸欲乐。谁知一朝忽成孤寡。以无主故。眼泪昼夜。恒如水流。啼哭呼号。常无断绝。车匿。又此干陟。与我长夜。恒作怨憎。不为利益见我夜半睡眠不知。负我心中所爱之主。从城而出。此马作业。极深不善。何故今者在于我前。苦痛而鸣。令声遍满大王宫内。其先将我圣子出时。此不善马。何故默然。饮气而行。若初去时。如是鸣唤。彼时即应闻其声响诸人睡觉我今亦应。不见如此大苦恼事。此不善马。假使箭射穿穴其身。或以杖杀。应不合出行向山林。是故此马。不为我家作于利益。正以畏惧。少鞭杖故。将我内心所爱最上圣主丈夫。出向山薮。我今此宫。以无主故。堂殿房室。聚落城隍。国邑街衢。楼阁窗牖。门合栏楯。曲尺琅?0朐碌钚巍N⒚钍馐ぁW钌匣?觥=裣た招椤N?寺硗醵窀哨旃省A钗一使胗倘缈跻啊>倌咳鞯匚薮?商啊R?渫勇蕖W饔谌缡嵌嘀挚嗲型闯???徇煅浴J辈豢晌偶?C悦圃萃!F涑的湮乓?渫勇拮魇茄砸选5屯菲料ⅰ:鲜?刚啤4估岽罂蕖1ㄊプ渝??渫勇蕖W魅缡茄浴e?癫挥?窃鸶哨臁R喔床缓相谅钣谖摇N椅薰?АN壹案哨臁J滴拮锞獭e??シ颉3跏既ヒ埂N易鞫嘀种谥钫习?K?匠?小N矣诙?薄4笊?藉?R灾种钟铩W魅缡茄浴4箦?倨稹4箦?馘弧=褚勾斯?e???颉S??谖壹案哨烊ァJ种赐贩ⅰR灰怀鍪尽R?渫勇蕖4酥?贩ⅰ6?蔽野文硦榕? 4耸悄臣讑榕?贩ⅰ4耸悄骋見榕?贩ⅰ8鞲鞒泼?6?嬗锉恕6?辈痪踝杂鄪榕?R磺邢と弧4烁哨炻怼Jプ尤ナ薄R嘧髡习?R磺в啾椤3錾??健R蕴闾5亍G叭床恍小S忠则コ怠U疟钦鸷稹4寺砻?薄F渖??拧V涟胗裳?F涮闵?乓痪新?帷N矣诙?薄3?镥?浴e????=褚谷ヒ印e?捌溆嘀願榕?取W圆痪踔?缡堑壬?S质侵钐焐窳ΑR?徊涣畹梦拧4箦?胫?N壹案哨臁J挡桓医?プ尤ヒ病H缡遣舛戎??ブ魅∥矣锊弧Jプ尤粢牢矣锒?小V瘴奘鞘隆<聪蛴阱?6?蒂恃浴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