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会中有一个叫纯陀的优婆塞,他是拘尸那城一个工匠的孩子。跟他在一起的同伴共有十五个人。为了得到世间善果,不再顾惜自己威仪的姿态,从座而起,露出右肩,右膝跪地,流泪合掌顶礼佛足,向佛进言:
世尊和比丘僧众啊,为了度脱无量众生,请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吧。世尊,我们从今往后就无亲无主了,也不再有人保护我们解救我们。希望世尊接受我们的微波供养后再入般涅槃吧。
世尊,比如刹利若婆罗门毗舍首陀(印度四大姓,此处即是说一切人)中,有人因为贫穷,辛勤劳作,耕牛驯服的很听话,良田富饶,也没有砂砾和野草,只求天降甘雨。驯服耕牛就是说关照身口意业(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良田富饶比喻智慧,除去砂砾和杂草比喻去除烦恼。
世尊,我现在一切如愿,只求如来的甘露法雨。贫穷的四姓是说在无上法宝对比我是如此贫穷,只希望世尊慈悲我等的贫困穷苦,也同样慈悲无量众生的苦恼。尽管我今天的供养如此微薄,但也希望尽力充足如来大众。我就要没有主人没有亲人没有归处,希望如来可怜我等,就像可怜自己的亲子一样。
这时世尊一切种智、无上、调御(佛的不同名号)告诉纯陀:“善哉善哉。我为了让你不再贫穷,用无上法雨浇灌,让你身田生出佛法之芽。你向我求长寿相貌辩才,我就给你永恒长寿色相端正和辩才无碍。为什么呢?纯陀,布施食品有两种果报无差无别。那两种呢:一种是接受了布施的人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另一种是接受了布施的人进入涅槃境界。我今天接受你的最后供养,让你成就檀波罗蜜(布施菠萝蜜)。”
这时纯陀向佛进言:“我不认为,两种布施像佛所说的一般无差无别。因为第一种人(受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断尽烦恼,没有成就一切种智。也没有能力让众生成就檀波罗蜜。后一种人(受已入于涅槃)烦恼完全断尽,得到一切种智。能让众生成就檀波罗蜜。
前者仍是众生,后者是天中天。前者是吃五谷杂粮的烦恼之身,是无边身(有余涅槃身),无常之身。后者是无烦恼身,是金刚身,是法身是常住身是无边身。怎么可能两种果报没有差别呢?
前者没有圆满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只有肉眼没有其余四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后者圆满六种波罗蜜,具足五眼。怎么可能两者果报没有差别呢?
世尊,前者进食后食物进入肚子要被消化,凭借食物的营养才有生命、容貌、力气、身体舒适和无碍辩才。后者根本不会真正的消化食物,也就不会有五种果报。怎么可能两者果报没有差别呢?
佛说:“善男子,如来已经早在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之前就没有食身烦恼身后边身,早已获得常身法身金刚之身。善男子,没有见到佛性的人是烦恼身,是后边身。菩萨(即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接受布施的食物之后进入金刚三昧,食物消化完毕立即得见佛性,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得到了常身法身金刚之身。所以我说两种布施没有差别。
菩萨破坏四魔(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天魔),进入涅槃也是破坏四魔。所以我说两者没有差别。菩萨虽然没有广说十二部经其实已经通达经典了。入涅槃者广为众生演说十二部经典。所以我说两者没有差别。
善男子,如来之身已经在无量阿僧祇劫之中不接受饮食了。我对声闻大众说曾经接受了陀难、陀波罗位二牧牛女所供奉的牛奶。然后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其实根本没有吃过,我现在在这个法会上接受你的供奉,其实也不曾吃。
这时大众听到世尊接受了纯陀的供养,非常欢喜,一同赞叹:“善哉善哉,难得啊纯陀。你真是名副其实。纯陀二字的意思是通达妙义。你今天建立如此大义,跟你的名字相符,所以是名副其实的纯陀。
你今世得到如此大的名利,满足了如此大愿。太稀有了!生在人间又得到如此无上大利。善哉纯陀。就像优昙花出现在时间一样稀有。佛出世也是如此难得,供养佛相信佛法更难,佛涅槃前你的供养,这种难得无法言表。
南无纯陀。南无纯陀。你今天成就了檀波罗蜜,就像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清净圆满没有乌云遮挡,令一切众生抬头瞻仰。南无纯陀,佛已接受你的最后供养。让你具足波罗蜜。所以说你如满月一样令人瞻仰。南无纯陀,你虽然是人的身体却已经具有了佛心,你是真正佛的亲子,跟罗睺罗没有差别。这时大众就说出了如下的偈子:
汝虽生人道,已超第六天;我及一切众,今故稽首请
人中最胜尊,今当入涅槃;汝应愍我等,唯愿速请佛
久住于世间,利益无量众;演说智所赞,无上甘露法
汝若不请佛,我命将不全;是故应见为,稽请调御师
你虽然投生人道,其实已经超越了第六天。世尊就要进入涅槃。你应该怜悯我们,替我们请求世尊,久住世间,利益众生。继续演说无上佛法。你若不请佛,我们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所以请你替我们向世尊请求。
尔时纯陀欢喜踊跃。譬如有人父母卒丧忽然还活。纯陀欢喜亦复如是。复起礼佛。而说偈言
快哉获己利 善得于人身
蠲除贪恚等 永离三恶道
快哉获己利 遇得金宝聚
值遇调御师 不惧堕畜生
佛如优昙花 值遇生信难
遇已种善根 永离饿鬼苦
亦复能损减 阿修罗种类
芥子投针锋 佛出难于是
我以具足檀 度人天生死
佛不染世法 如莲花处水
善断有顶种 永度生死流
生世为人难 值佛世亦难
犹如大海中 盲龟遇浮孔
我今所奉食 愿得无上报
一切烦恼结 摧破不坚牢
我今于此处 不求天人身
设使得之者 心亦不甘乐
如来受我供 欢喜无有量
犹如伊兰花 出于栴檀香
我身如伊兰 如来受我供
如出栴檀香 是故我欢喜
我今得现报 最胜上妙处
释梵诸天等 悉来供养我
一切诸世间 悉生诸苦恼
以知佛世尊 欲入于涅槃
高声唱是言 世间无调御
不应舍众生 应视如一子
如来在僧中 演说无上法
如须弥宝山 安处于大海
佛智能善断 我等无明闇
犹如虚空中 起云得清凉
如来能善除 一切诸烦恼
犹如日出时 除云光普照
是诸众生等 啼泣面目肿
悉皆为生死 苦水之所漂
以是故世尊 应长众生信
为断生死苦 久住于世间
这时纯陀的欢喜就像死去的父母忽然转活一般。又站起来顶礼佛陀,说道:“我在人间得到这样的利益如此让人快乐,远离三毒烦恼永离三恶道。能够供养佛陀如同得到无量宝藏一样快乐,再也不用害怕堕落畜牲道。佛陀现世就像优昙花一样难逢,相信佛陀教诲种下善根,远离了恶鬼道,也能减少阿修罗的数量。佛陀现世就像芥子落在针尖上一样稀有,我凭借最后施食这稀有机会成就了檀波罗蜜,远离了生死轮回。佛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然,虽然生在世间却不被世间的俗事染污,善于度化六道众生,直达色究竟天。生在人间非常难得,能够供养佛陀就难上加难。犹如茫茫大海一只瞎眼的乌龟偶然浮起来的时候脑袋正好套进一个小铁环里难逢难见。(参考盲龟浮海的典故)我希望因为这次的供奉得到无上的福报,摧毁一切烦恼,我不求得到人天的福报,那样的福报不值得快乐。如来接受我的供养,叫我像伊兰花我发出了栴檀香气一般欢喜。我今天得到了无上的利益,连梵天都要来供养我。虽然我这样欢喜,可是一切众生却都很苦恼,因为佛就要涅槃了。大家都说佛不应该舍弃众生而入涅槃。佛陀在僧众中演说无上妙法,好像大海中的须弥宝山。佛陀断处众生的无明,就好像虚空中涌起无边的清凉;佛陀驱除终生的烦恼,就好像太阳照耀令乌云散尽;世间的众生哭泣的脸都肿了,都沉浸在无边苦水之中,所以世尊,为了增长众生的解脱信心,应该久住世间,不要涅槃。
佛告诉纯陀:“是啊,是啊,就像你说的一样。佛陀出世就像优昙花一样难得,供养佛陀相信佛陀更加难得。佛涅槃前能接受你的最后施食,更是稀有难逢。你今天不要悲伤愁苦,应该高兴,能够得到最后供养如来的机会,成就圆满的檀波罗蜜。不应该求佛住世,你应该观照诸佛境界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性相也是如此。
即为纯陀。而说偈言
一切诸世间 生者皆归死
寿命虽无量 要必当有尽
夫盛必有衰 合会有别离
壮年不久停 盛色病所侵
命为死所吞 无有法常者
诸王得自在 势力无等双
一切皆迁动 寿命亦如是
众苦轮无际 流转无休息
三界皆无常 诸有无有乐
有道本性相 一切皆空无
可坏法流转 常有忧患等
恐怖诸过恶 老病死衰恼
是诸无有边 易坏怨所侵
烦恼所缠裹 犹如蚕处茧
何有智慧者 而当乐是处
此身苦所集 一切皆不净
扼缚痈疮等 根本无义利
上至诸天身 皆亦复如是
诸欲皆无常 故我不贪着
离欲善思惟 而证于真实
究竟断有者 今日当涅槃
我度有彼岸 已得过诸苦
是故于今者 纯受上妙乐
以是因缘故 证无戏论边
永断诸缠缚 今日入涅槃
我无老病死 寿命不可尽
我今入涅槃 犹如大火灭
纯陀汝不应 思量如来义
当观如来住 犹如须弥山
我今入涅槃 受于第一乐
诸佛法如是 不应复啼哭
佛陀对纯陀说道:“这世间一切有生就有死。寿命虽然有长有短但是一定会有尽头。有盛就有衰,有合就有离。壮年很快就过去,完好的色身转眼就被病魔侵蚀。生命终会被死亡吞没,没有例外。帝王虽然有很大的势力,可是也无法改变死亡的结局。众生无边无际的痛苦,就是这样流转不息。三界无常没有快乐,所谓‘有’的本来面目皆是空无。都是可以被破坏的,充满了各种忧患。生老病死八苦的危险无处不在,这一切都无休无止,很快就被毁坏,被烦恼缠绕,就像蚕茧一样。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喜欢如此。这个身体聚集了各种苦,没有清净之处。被各种束缚和疮毒困扰,没有一点好处。甚至天人也是如此。所以我不贪着这些无常的东西。离开贪欲仔细思维去修证这世间真实的东西。为了彻断无常只有进入涅槃境界。我经历了无数的困苦到达了‘有’的彼岸,从今天起得到真正无上的快乐。因为这个原因驳斥执着‘无’的戏论。离开所有束缚进入涅槃境界。不再有生老病死,也就有了无尽的寿命。我今天进入涅槃境界就像扑灭了大火。纯陀啊,你不应该用自己的想法揣摩如来的意思。应当观想如来就像须弥山一样安住。我进入涅槃境界,享受无上的快乐,一切如来都是如此,所以你不应该悲伤啼哭。”
这时纯陀向佛进言:“正如世尊教导的一样,我的智慧就像蚊子飞虻一样浅薄。怎么能够思量如来涅槃的深意。世尊,我现在已经与诸大龙象菩萨摩诃萨一起断除有漏之身犹如文殊师利法王子一样。世尊,就好像小孩子出嫁,尽管没受具足戒也成为僧人。我也是这样,因为佛菩萨的神通力,成为大菩萨。所以我才希望如来住世,不要进入涅槃。好像饥饿的人没有东西可吐,希望世尊也是如此,常住于世不入涅槃。”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告诉纯陀:“纯陀,你不应该希望如来常住于世不取涅槃。好像饥饿的人没有东西可吐。你应该观察诸行(因缘生法)性相(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这样观察诸行所具有的‘空三昧’(三三昧之一)。欲求正法就要如此。
纯陀问道:“文殊师利。如来是天上人间之中最尊贵殊胜的。如来怎么能算作‘行’(此处应该做有为法解)呢?如果是行就是生灭法。就像水泡一样忽生忽灭。像车轮一样往来流转。一切诸行都是这样。
我听说天人的寿命很长,为何作为天中天的世尊寿命还不足百年?比如一个部落的大王有自在力,凭自在力制服他人。如果这人后来福报用尽变成贫贱之人失去了势力,就要被人轻蔑被他人驱使。世尊如果跟这些因缘所成一样,那就不能算作天中天了。因为诸行都是生灭法。所以文殊菩萨,不要认为如来跟诸行一样。
文殊菩萨,你是真正了解而如来跟诸行一样呢,还是根本就不了解就这么说呢?假设如来跟诸行一样,那就不能说如来是三界中天中天自在法王了。比如人间的帝王有大力士,力气能比的上千人,没有人能打败。所以称此人:一人当千。这样的力士被帝王宠爱,经常赏赐他。之所以称他做“当千人者”,不是因为他的力气能抵挡一千个人,而是因为他种种的武艺胜过千人,才称为当千。如来也是如此,能降服四魔所以称作三界尊,好像力士一人当千。因为这种因缘成就无量的真实功德,所以称如来为正遍知。
文殊师利。你不应该把如来等同于诸行。就好像大富长者亲生孩子。算命的认为有短命之相。父母听到后知道他不能光耀家族,就不再疼爱这个孩子。因为这样的短寿人没有福报也不能被沙门婆罗门所尊敬。如果如来等同诸行,也就不能被一切世间人天终生尊敬了。如来所说的不变不异真实之法也就没人相信了。所以文殊,不应该说如来同于诸行。
再者,文殊。比如贫穷的女子无家可归,加上病重饥渴。四处行乞,寄住在别人的地方生下一子。这家主人就把她们驱逐出去。她新产不久身体虚弱,打算抱着儿子投靠其它的国家,在路上遇到恶风暴雨,被毒虫叮咬,经过恒河的时候被河水吞没,也不放弃儿子,于是母子一起淹死了。这个女人因其慈悲功德,命终之后生在梵天。文殊师利,如果有善男子维护正法,就不能说如来等同诸行或者不同诸行。应该自责我们没有慧眼,如来正法不可思议。所以不能断定如来是有为还是无为。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因为在前一段时间,定中出现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但我感知令我承担一项重任,然后不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看见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见大德高僧时,也看到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从外形上一模一样。这个因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大经,40卷,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涅槃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白话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 常亲近同修 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这是我亲耳所闻。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全文共「374967」个字。《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字数如下:《涅槃经》序:1040;《涅槃经》卷第一:9609;《涅槃经》卷第二:10745;《涅槃经》卷第三:9683;《涅槃经》卷第四:7925;《涅槃经》卷第五:10194;《涅槃经》卷第六:9180;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所讲《大般涅盘经》略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略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六祖惠能大师与《金刚经》及《涅槃经》有大因缘。《金刚经》是他转凡成圣的根本,他的禅道却与《涅槃经》有很多的贴合之处,值得研究。 禅宗的禅定与一般的禅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的禅定讲的是四禅八定,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涅槃经》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佛祖一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传佛教依此思路修行:”无常“,”苦“,”无我“,”不净“。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
经文: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释义
涅槃思想之发展,到达中观和唯识的无住处义,已达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广义或全体大用说,还未达到综合完成的阶段,因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贯注在某一面的深阐发扬,未顾及到整个涅槃之完满胜义。完成此一胜义者,我以为应是大般涅槃经,虽然涅槃经之思想和唯识思想孰前孰后,还难断定,但涅槃经之内容,涵盖了中观和唯识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盘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盘经》的全译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一、僧妙、昙延一系的涅槃师 僧妙[①],河东蒲坂人。持戒精严,修习苦行,通览诸典籍,性格谦虚。后来,住蒲乡常念寺(即后来的仁寿寺),聚徒说法,得到周
大般涅槃经后分 卷上 憍陈如品之末 尔时,须跋陀罗从佛闻说大般涅槃甚深妙法,而得法眼,见法清净,爱护正法,已舍邪见,于佛法中深信坚固,即从如来欲求出家。 佛言:善哉!善哉!须跋陀罗,善来比丘
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虚玄非新非故。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种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为新。此经乃于非始之始。分别佛性三因之殊。还就无终之终。辨于涅槃三德极果之别。若佛性之因非因。涅槃之果非果。是则因如不异果如。果如不异因如。若因如不异果如。非止涅槃之
大般涅盘 (mahaparinivana) 的意译是大灭度、大圆寂,乃是指佛陀圆满诸德,寂灭诸恶的解脱境地。 有关佛陀大般涅盘的经典有三种:(1)小乘的《大般涅盘经》:此经在南传巴利藏中称为 maha-parinibbana suttanta, 收于长部尼柯耶 (digha- nikaya) 第十六经, 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的《游行经》。现存有三个《游行经》的异译本:(a) 《佛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