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尔时薄伽梵告尊者阿难说:「阿难,汝等中若有人作如是思维:『导师的教言已毕,我们无复有导师。』实非如此,不应作如是观。阿难,我为汝等所建立的法与戒,于我去世后应为汝等的导师。」
02.「阿难,「朋友」一词为现时诸比丘互相沿用的称呼,于我去世后不应再用。阿难,年长的比丘应呼年幼比丘的名或姓,或称「朋友」;但年幼者应称年长者为「大德」或「尊者」。
03.「阿难,于我去世后,若僧团同意可以舍微小戒。」
04.「阿难,于我去世后应向疆那比丘施行梵罚。」「但,世尊,何名梵罚?」「阿难,听任疆那比丘随意说话,诸比丘不应与之交谈,不劝告他,亦不教训他。」
05.尔时薄伽梵告诸比丘说:「诸比丘,若比丘心中于佛法僧正道等有所惑疑,即当谘询,不应后业自责说:『当面对导师时,我等未能亲向如来谘询!』」他如是语已,诸比丘皆默然。第二及第三次薄伽梵告诸比丘说:「诸比丘,若比丘心中于佛法僧正道等有所惑疑,即当谘询,不应后来自责说:『当面对导师时,我等未能亲向如来谘询!』」至于第三次诸比丘仍皆默然。于是薄伽梵告诸比丘说:「诸比丘,若你们是为了尊师,故不发问,可令其友人互相转达。」他如是语已,诸比丘仍皆默然。
06.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诚奇妙不可思议!我深信此大众中没有一比丘于佛法僧正道等有所惑疑。」「阿难,你之所说是出自净信。但如来也确知此事:在此大众中没有一比丘于佛法僧正道等有所惑疑。阿难,于此五百比丘中连最落后者亦取得预流果,将不堕恶趣,亦决定证取正觉。」
07.尔时薄伽梵语诸比丘说:「诸比丘,现在我劝告汝等:诸因缘法含固有毁坏。大家应自精勤,证取道果!」此为如来的最后遗教。
08.于是薄伽梵即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定。尔时尊者阿难语尊者阿□楼驮说:「大德阿□楼驮,薄伽梵已入圆寂!」「朋友阿难,如来尚未圆寂,他是入于灭想定。」
09.于是薄伽梵从灭想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起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如来立即入于涅槃。
当佛陀逝世时有大地震甚可惊怖,并有天雷响震。于佛陀灭度时梵天沙航拔谛以偈颂曰:世间诸有情皆当舍诸蕴;导师亦若此世间无比伦。昔贤承继者,智慧知见深,而今竟涅槃。于佛陀涅槃时帝释因陀罗以偈颂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而复灭,寂灭为乐。于佛陀涅槃时尊者阿□楼陀以偈颂曰:已舍诸贪欲,得证净涅槃。大贤损寿时,心安隐坚定。心定不可摇,战胜死痛苦。正如明灯灭,心解脱亦然。于佛陀圆寂时尊者阿难以偈颂曰:有大恐怖,毛发为竖。诸事圆成,佛取灭度。于佛陀涅槃时彼诸未离欲比丘或伸臂而哭,或自投地宛转悲泣说:「薄伽梵取涅槃何如是其迅速!慈尊取涅槃何如是其迅速!世界之光熄灭何如是其迅速!」但彼诸离欲比丘念及:「诸因缘法皆无常,不要其解离,此何可能!」遂摄抑其心以忍受悲戚。
11.尔时尊者阿□楼陀语诸比丘说:「止止,诸友,不用哭泣悲恸,是否往昔薄伽梵曾告诉我们:万物实性如此,其与我们最亲近者将要与我们分别隔离。当一物既生而成形即具分离必然性。不要其解离,此何可能,且必无此理。诸比丘,天神将责怪我等。」「但大德阿□楼陀,此诸天神属何种类?」「朋友阿难,天上诸神还有世念,他们或披发而哭,或伸臂而哭,或自投地宛转悲泣说:薄伽梵取涅槃何如是其迅速!慈尊取涅槃何如是迅速!世界之光熄灭何如是其迅速!「朋友阿难,地上诸神还有世念,他们或披发而哭,或伸臂而哭,或自投地宛转悲泣说:薄伽梵取涅槃何如是其迅速,慈尊取涅槃何如是其迅速!世界之光熄灭何如是其迅速!「但彼诸离欲天神念及:『诸因缘法皆无常,不要其解离,此何可能』,遂自摄心忍受之。」
12.尔时尊者阿□楼陀与尊者阿难议论佛法以度残夜。其后尊者阿□楼陀语尊者阿难说:「朋友阿难,你去拘尸那罗通知该地的马拉说:『瓦舍塔们,薄伽梵已入涅槃。请行所应行!』」「是,大德。」尊者阿难回答说,即于清晨著衣持钵,有另一比丘作伴,走向拘尸那罗。尔时拘尸那罗的马拉正为该事集于议事厅,尊者阿难走向该处语诸马拉说:「瓦舍塔们,薄伽梵已入涅槃,请行所应行!」闻尊者阿难语已,马拉们与其少年、少女及妻子皆悲哀惨凄,中心忧伤。他们或披发而哭,或伸臂而哭,或自投地宛转悲泣说:「薄伽梵取涅槃何如是其迅速!慈尊取涅槃何如是其迅速!世界之光熄灭何如是其迅速!」
13.尔时拘尸那罗的马拉命其侍从说:「聚集拘尸那罗所有的香、花环及音乐。」于是拘尸那罗的马拉们携带香、花环,各种音乐及五百套衣著走向乌帕瓦塔那、娑罗树林佛陀的遗体所在处。他们以歌舞,音乐,花环,名香等向如来的遗体致敬,并以其衣著作成天幕及编扎花环悬挂其上,如此他们遂度过第一天。尔时拘尸那罗的马拉如是思维:「今日已太晚,且于明天举行焚葬佛之遗体。」于是拘尸那罗的马拉们以歌舞,音乐,花环、名香等向如来的遗体致敬,并以其衣著作成天幕,及编扎花环悬挂其上。如此他们遂度过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及第六天。
14.于第七日拘尸那罗的马拉们如是思维:「让吾人举持如来遗体南向外出至城外之南边地点,以歌舞、音乐、花环、名香等向如来的遗体致敬已,遂于城南举行火葬典体。」尔时有八名领袖洗头著新衣并如是思维:「我们将举持如来的遗体。」但他们不能举起。于是拘尸那罗的马拉们语尊者阿□楼陀说:「此八名马拉领袖洗头著新衣并如是思维:『我们将举持如来的遗体。』但他们不能举起,是何因缘?」「瓦舍塔们,因为你们有一意向,但诸天神又有另一意向。」
15.「大德,云何为天神的意向?」「瓦舍塔们,你们的意向是:『让吾人擎持如来遗体靠南方外出至城外之南边地点,以歌舞、音乐、花环、名香等向如来的遗体致敬已,遂于城南举行火葬典礼。』但天神的意向是如此:『让我们擎持如来的遗体靠北方至城北进北门,经城之中区达其中央,从东门出,我们以歌舞、音乐、花环、名香等向如来的遗体致敬。其后移至位于城东马拉们之「系宝冠寺」遂举行火葬典礼。』」「大德,诸天神的意向既如此,且听从之。」
16.尔时天上曼陀罗花散布拘尸那罗全境,连废物堆,垃圾箱也在内其--深过膝。于是天神及拘尸那罗的马拉们以天上和人间的歌舞、音乐、花环、名香等向如来的遗体致敬。他们擎持佛之遗体靠北方至城北,进北门,经过城之中区达其中央,从东门出,遂移至位于城东马拉们之「系宝冠寺」停放之。
17.尔时拘尸那罗的马拉们语尊者阿难说:「尊者阿难,我们对如来的遗体当如何处理?」「瓦舍塔们,如人处理转轮圣王的遗体,对如来的遗体也应如此。」「大德阿难,如何是处理转轮圣王的遗体?」「瓦舍塔们,他们以新布包裹转轮圣王的遗体,继以新净棉,再以新细布缠之。如是一层布,一层棉,至各有五百层为止,然后将其安放在有油之金棺内。复以另一金棺盖之;用诸种香□作火葬场以焚烧转轮圣王的遗体。于十字街头为之建塔。此为人们处理转轮圣王的遗体之法。「瓦舍塔们,人们如此处理转轮圣王的遗体,对如来的遗体也应如此,也应在十字街头为如来建塔。若有人对之奉献花香、图绘、或礼拜肃敬,其人将获永久福利及快乐。」
18.尔时拘尸那罗的马拉们命其侍从说:「聚集马拉们所有的新净棉。」于是拘尸那罗的马拉们以新布包裹如来的遗体,继以新净棉,再以新细布缠之。如是,一层布,一层棉,至各有五百层为止。然后将其安放在有油之金棺内,复以另一金棺盖之;用诸种香□作火葬场,遂将如来的遗体置于其上。
19.尔时尊者大迦叶与大比丘僧众五百人从波婆向拘尸那罗,正在途中旅行。其后尊者大迦叶离开公路就座一树脚下。尔时有一露体外道,手持在拘尸那罗所拾得之曼陀罗花正向赴波婆之公路走来。尊者大迦叶遥见该外道向彼走来。既相见已,语该外道说:「朋友,你应知我们的导师?」「诚然,朋友,我知之,沙门乔达摩涅槃以来已经七日。以是因缘,我获得此曼陀罗花。」(闻是语已)彼诸未离欲比丘当一念及:薄伽梵取涅槃何如是其迅速!慈尊取涅槃何如是其迅速!世界之光熄灭何如是其迅速!遂立即伸臂而哭,或自投地宛转悲泣。但彼诸离欲比丘念及:诸因缘法皆无常,不要其解离,此何可能!遂摄抑其心以忍受悲戚。
20.尔时有一年老出家比丘名苏跋陀在大众中坐。彼语诸比丘说:「止止诸师。不应哭,也不应悲恸!我们从该大沙门获得解脱!他常以『当应行是,不应行是』来烦扰我等。今后我们为所欲为。其不欲者则不为之!」但尊者大迦叶语诸比丘说:「止止,诸比丘,不应哭,也不应悲恸,是否往昔如来曾向我们说:万物实性如此,其与我们最亲近者将要与我们分别隔离?当一物既生而成形,即具分离的必然性,不要其解离,此何可能?且必无此理!」
21.尔时有四名马拉领袖洗头著新衣如是思维:「我们去燃佛之火葬场。」但香□不著火。于是拘尸那罗的马拉们语尊者阿□楼陀说:「有四名马拉领袖洗头著新衣如是思维:『我们去燃佛之火葬场。』但香□不著火,是何因缘?」「瓦舍塔们,天神别有意向。」「但大德,云何为天神别有意向?」「瓦舍塔们,天神的意向是如此:『尊者大迦叶与大比丘僧众五百人从波婆向拘尸那罗,正在途中旅行。香□将不会著火,不直到尊者大迦叶能顶礼佛足。』「大德,天神的意向既如此,且听从之!」
22.尔时尊者大迦叶走向拘尸那罗马拉们的系宝冠寺--佛□的所在处,到已,褊袒右肩,合掌恭敬□佛□三匝。其后,将佛足揭开,他向佛足顶礼。同时五百比丘亦褊袒右肩,合掌恭敬,□佛□三匝,向佛足顶礼。当尊者大迦叶与五百比丘顶礼既毕,佛□遂自动著火。
23.如来的遗体于火化后,其皮肤肉筋及骨节液汁既不见炱,亦不见灰,唯骨存在。正如酥油焚尽后,既不见炱,亦不见灰。因此,薄伽梵的遗体于火化后,其皮肤肉筋及骨节液汁,既不见炱,亦不见灰,唯骨存在,亦复如是,而五百张细布,其最初与最后尽皆燃化。薄伽梵的遗体既火化已,天降甘霖熄佛□火;地出涌泉熄佛□火;而拘尸那罗的马拉们以诸香水熄佛□火。尔时拘尸那罗的马拉们于其议事厅内以弓作壁垒来环□佛骨。七日中均以歌舞、音乐、花环、名香等致其恭敬供养。
24.尔时摩竭陀阿□世王--韦提希之子闻悉薄伽梵已于拘尸那罗入涅槃。于是该王遣使向拘尸那罗的马拉说:「薄伽梵是刹帝利,我亦是刹帝利。我应获得舍利一份。我将为之起塔并兴供养。」□舍离的隶车闻悉薄伽梵已于拘尸那罗入涅槃。于是彼等遣使向拘尸那罗的马拉说:「薄伽梵是刹帝利,我们亦是刹帝利。我们应获得舍利一份。我们将为之起塔并兴供养。」迦□罗卫的释种闻悉薄伽梵已于拘尸那罗入涅槃。于是彼等遣使向拘尸那罗的马拉说:「薄伽梵是我族中之荣誉。我们应获得舍利一份。我们将为之起塔并兴供养。」阿拉喀巴的补里闻悉薄伽梵已于拘尸那罗入涅槃。于是彼等遣使向拘尸那罗的马拉说:「薄伽梵是刹帝利,我们亦是刹帝利。我们应获得舍利一份。我们将为之起塔并兴供养。」罗摩村的柯里闻悉薄伽梵已于拘尸那罗入涅槃。于是彼等遣使向拘尸那罗的马拉说:「薄伽梵是刹帝利,我们亦是刹帝利。我们应获得舍利一份。我们将为之起塔并兴供养。」韦塔低巴的婆罗门闻悉薄伽梵已于拘尸那罗入涅槃,于是彼等遣使向拘尸那罗的马拉说:「薄伽梵是刹帝利,我是婆罗门。我应获得舍利一份。我将为之起塔并兴供养。」波婆的马拉闻悉薄伽梵已于拘尸那罗入涅槃。于是彼等遣使向拘尸那罗的马拉说:「薄伽梵是刹帝利,我们亦是刹帝利。我们应获得舍利一份。我们将为之起塔并兴供养。」
25.闻如是语已,拘尸那罗的马拉向集会诸人说:「薄伽梵是在我们的村地入涅槃。我们将不以佛之舍利让给他人。」说是语时有婆罗门名东那向聚会大众说:诸君,请听我一言,容忍为我佛之教训。因分众中尊之舍利,而起战门,残害,殊为不应。我等应融洽和好将其分为八份。让佛塔远遍诸国,人类将依赖此世界之光。「既如此,婆罗门,你且平均分舍利为八份。」「诚然,诸君。」东那婆罗门回答在会的大众。平均分舍利为八份已,他语众人说:「愿诸君能以此□与我?我将为此□起塔并兴供养。」彼等将该□给与东那婆罗门。
26.□拍里瓦那的莫里闻悉薄伽梵已于拘尸那罗入涅槃。于是彼等遣使向拘尸那罗的马拉说:「薄伽梵是刹帝利,我们亦是刹帝利。我们应获得舍利一份。我们将为之起塔并兴供养。」「已再无舍利,佛之舍利已全被分尽。」当其闻如此回答,他们遂取其灰烬而归。
27.尔时摩竭陀阿□世王--韦提希之子,于王舍城为舍利起塔并兴供养。□舍离的隶车于□舍离为舍利起塔并兴供养。迦□罗卫的释种于迦□罗卫为舍利起塔并兴供养。阿拉喀巴的补里于阿拉喀巴为舍利起塔并兴供养。罗摩村的柯里于罗摩村为舍利起塔并兴供养。韦塔低巴的婆罗门于韦塔低巴为舍利起塔并兴供养。波婆的马拉于波婆为舍利起塔并兴供养。拘尸那罗的马拉于拘尸那罗为舍利起塔并兴供养。□拍里瓦的莫里亦于□拍里瓦那为灰烬起塔并兴供养。如是,舍利塔有八;第九为□塔,第十为灰烬塔。往事如斯云。
【人中尊,远视眼之舍利有八份,七份于阎浮提被人礼敬,一份在罗摩村被龙王瞻仰一牙在天国受敬礼,另一则在犍陀罗城;□凌伽有其一,另一则被龙王顶礼。藉其光荣使大地增辉及供献源源而来。以如斯供品,大师之舍利受诸被敬者之最高礼敬,诸如天、龙、国王,以及人群中之最高尚者--佛是万劫难遭遇,汝今合掌顶礼!】--据佛音尊者的注释,此偈系后来在锡兰为人添入,非最初结集时所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因为在前一段时间,定中出现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但我感知令我承担一项重任,然后不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看见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见大德高僧时,也看到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从外形上一模一样。这个因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大经,40卷,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涅槃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白话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 常亲近同修 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这是我亲耳所闻。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全文共「374967」个字。《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字数如下:《涅槃经》序:1040;《涅槃经》卷第一:9609;《涅槃经》卷第二:10745;《涅槃经》卷第三:9683;《涅槃经》卷第四:7925;《涅槃经》卷第五:10194;《涅槃经》卷第六:9180;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所讲《大般涅盘经》略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略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六祖惠能大师与《金刚经》及《涅槃经》有大因缘。《金刚经》是他转凡成圣的根本,他的禅道却与《涅槃经》有很多的贴合之处,值得研究。 禅宗的禅定与一般的禅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的禅定讲的是四禅八定,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涅槃经》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佛祖一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传佛教依此思路修行:”无常“,”苦“,”无我“,”不净“。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
经文: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释义
涅槃思想之发展,到达中观和唯识的无住处义,已达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广义或全体大用说,还未达到综合完成的阶段,因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贯注在某一面的深阐发扬,未顾及到整个涅槃之完满胜义。完成此一胜义者,我以为应是大般涅槃经,虽然涅槃经之思想和唯识思想孰前孰后,还难断定,但涅槃经之内容,涵盖了中观和唯识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盘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盘经》的全译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一、僧妙、昙延一系的涅槃师 僧妙[①],河东蒲坂人。持戒精严,修习苦行,通览诸典籍,性格谦虚。后来,住蒲乡常念寺(即后来的仁寿寺),聚徒说法,得到周
大般涅槃经后分 卷上 憍陈如品之末 尔时,须跋陀罗从佛闻说大般涅槃甚深妙法,而得法眼,见法清净,爱护正法,已舍邪见,于佛法中深信坚固,即从如来欲求出家。 佛言:善哉!善哉!须跋陀罗,善来比丘
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虚玄非新非故。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种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为新。此经乃于非始之始。分别佛性三因之殊。还就无终之终。辨于涅槃三德极果之别。若佛性之因非因。涅槃之果非果。是则因如不异果如。果如不异因如。若因如不异果如。非止涅槃之
大般涅盘 (mahaparinivana) 的意译是大灭度、大圆寂,乃是指佛陀圆满诸德,寂灭诸恶的解脱境地。 有关佛陀大般涅盘的经典有三种:(1)小乘的《大般涅盘经》:此经在南传巴利藏中称为 maha-parinibbana suttanta, 收于长部尼柯耶 (digha- nikaya) 第十六经, 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的《游行经》。现存有三个《游行经》的异译本:(a) 《佛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