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南传大般涅槃经 第四章

南传大般涅槃经 第四章

  01.尔时世尊于清晨著衣持钵去□舍离乞食。行乞后,饭食已毕,从城中托钵归来时,他以象视--回身转顾□舍离,告尊者阿难说:「阿难,此为如来最后顾视□舍离。来,阿难,我等去班达镇。」「是,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于是佛与大比丘僧众向班达镇进行。到已,如来即住在镇上。

  02.尔时佛告诸比丘说:「诸比丘,因不了解四种法,我与汝等长期奔陟于生死之途。何者为四?诸比丘,是圣戒、圣定、圣慧及圣解脱。诸比丘,若能了解及证悟此四种法,,则世欲已尽,尘缘已绝,永久不受后有。」

  03.薄伽梵作如是语已,慈喜之导师复以偈曰:戒定慧与无上解脱,此为乔达摩所证最著之法。智者以所知之法宣示诸比丘,导师以天眼使苦尽而证涅槃。

  04.佛陀在班达镇时亦向诸比丘如是宣说圆满法语:「此为戒,此为定,此为慧。修戒则定有很大利益与果报,修定则慧有很大利益与果报,修慧则心从漏得解脱--欲漏、有漏、见漏及无明漏。」

  05.尔时薄伽梵在班达镇随宜住已,语尊者阿难说:「来,阿难,我等去哈谛镇、□果镇、江捕镇及波□城。」

  06「是,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于是佛与大比丘僧众向上列诸处进行(每处均复述上列之二、三、四各节)。

  07.到已,佛陀即住在波□城之阿难陀神舍。彼告诸比丘说:「诸比丘,我将宣说四大教法,且专心谛听!」「是,世尊。」诸比丘回答说。

  08.薄伽梵说:「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语:『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我从佛亲口闻受。』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较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诸比丘,此是第一大教法,应当学。

  09.「复次,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语:『于某寺宇有僧伽及其长老与导师居住,我从其僧团亲口听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较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诸比丘,此是第二大教法,应当学。

  10.「复次,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语:『于某寺宇住有众多博学多闻、深具信仰、深入于法、精娴□尼及通晓律尼的僧团长老。我从诸长老亲口听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较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诸比丘,此是第三大教法,应当学。

  11.「复次,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语:『于某寺宇住有一博学多闻、深具传统信仰、深入于法、精娴□尼及通晓律仪的比丘。我从该长老亲口听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较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诸比丘,此是第四大教法,应当学。「诸比丘,此是四大教法应当学!」

  12.薄伽梵在波□城阿难陀神舍住时,亦向诸比丘如是宣说圆满法语:「此为戒,此为定,此为慧。修戒则定有很大利益与果报;修定则慧有很大利益与果报;修慧则心从漏得解脱--欲漏,有漏,见漏及无明漏。」

  13.尔时薄伽梵在波□城随宜住已,告尊者阿难说:「来,阿难,我等去波婆。」「是,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于是佛与大比丘僧众向波婆进行。到已,佛住于铁匠穷达的□果林。

  14.铁匠穷达闻佛已到达波婆,且住于彼之□果林。于是彼走向如来的住处,向佛作礼,就座其侧以后,薄伽梵向其宣示法要,使之欢喜愉快。

  15.穷达对佛所开示的法要甚为喜悦,他白佛言:「唯愿世尊慈允于明天与大比丘僧众赴舍间午餐。」佛陀默然受请。

  16.穷达知佛已许可,即从座起,向佛作礼,右□而去。

  17.尔时铁匠穷达于其夜清旦在自己家裹备办甜粥糕饼及□檀树耳1,即白佛言:「世尊,诸事已备,唯圣知时。」1巴利原文为Sukara-maddava似为菌类植物)

  18.尔时薄伽梵于清晨著衣持钵,与大比丘僧众走向铁匠穷达家裹。到已,坐于敷座后佛告穷达说:「穷达,凡是你所备办的□檀树耳尽奉献与我,其他食物如甜粥等则分给比丘僧众。」「是,世尊。」穷达回答说。于是他将所备办的□檀树耳献佛,其他食物如甜粥等,则分奉给比丘僧众。

  19.尔时薄伽梵告穷达说:「穷达,所有余剩的□檀树耳应埋藏一小孔裹。穷达,我不见地上任何人、或魔、天、与梵天、或沙门婆罗门、或神、或人,除如来外,若服食该物能有适宜的消化。」「是,世尊。」穷达回答说。他将余剩的□檀树耳埋藏一小孔后,走向佛前向佛作礼。他就座其侧以后,佛陀向穷达开示法要,使之发心喜悦,即从座起而去。

  20.尔时薄伽梵于服食铁匠穷达所设斋供后,匆患严重性血痢,剧痛几濒于死。但彼摄心自持,忍受而无怨言。于是薄伽梵语尊者阿难说:「来,阿难,我等去拘尸那罗。」「是,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我闻彼服食铁匠穷达的斋供以后,彼忍受几濒于死的剧痛。因进用□檀树耳,慈尊所以患此严重性疾病。薄伽梵于清泻后说:「我等去拘尸那罗城。」

  21.尔时薄伽梵离开大路而去坐于一树下,告尊者阿难说:「阿难,你将我衣迭为四摺并敷设之。我疲乏已甚,宜稍休息。」「是,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他遂将衣迭为四摺。

  22.薄伽梵坐于敷座后语尊者阿难说:「阿难,请取水与我,我甚渴,欲饮水。」于彼作如是语后,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有五百牛车渡河,车轮扰水,流水既浅又混浊。不远即是卡枯塔河,其水清凉净洁,入水甚易,令人欣悦。佛陀既可饮水,又能凉身。」

  23.第二次薄伽梵语尊者阿难说:「阿难,请取水与我,我甚渴,欲饮水。」第二次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有五百牛车渡河,车轮扰水,流水既浅又混浊。不远即是卡枯塔河,其水清凉净洁,入水甚易,令人欣悦,佛陀既可饮水,又能凉身。」

  24.第三次薄伽梵语尊者阿难说:「阿难,请取水与我,我甚渴,欲饮水。」「是,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彼即持钵诣该小河。尔时该小河刚被车轮扰水,流水既浅又混浊。但恰好在尊者阿难抵达时,河水立即变为澄清净洁。

  25.尔时尊者阿难自念:「诚然,如来的大威神力是奇妙不可思议。此小河刚被车轮扰水,流水既浅又混浊;当我到来时,河水立即变为澄清净洁。」彼遂用钵取水,回到佛陀的住处,白佛言:「世尊,如来的大威神力是奇妙不可思议。因该小河刚被车轮扰水,流水既浅又混浊;当我到达时,河水立即变为澄清净洁。世尊,请饮水!慈尊,请饮水!」薄伽梵遂饮水。

  26.尔时有一马拉少年系阿拉罗.卡拉马的弟子名蒲枯沙者,旅行于从拘尸那罗赴波婆的道上。马拉少年蒲枯沙见佛陀坐于树下,即走到佛前向佛作礼,就座其侧以后,白佛言:「世尊,彼诸出家者度时于如是和平心境,此事实为不可思议!」

  27.「世尊,往昔阿拉罗.卡拉马是沿路步行,后来在热气正盛之际,他坐于路侧树下休息。世尊,尔时有五百牛车逼近阿拉罗.卡拉马络绎驶过。时有一人尾随诸车辆之后,走向阿拉罗.卡拉马住处。到已,他向阿拉罗.卡拉马说:『师尊,你曾见五百牛车驶过?』『不,我不曾看见。』『师尊,你曾闻其声音?』『不,我不曾闻其声音。』『师尊,你是否入睡?』『不,我不曾入睡。』『师尊,你是否有知觉?』『是,我有知觉。』『师尊,你是清醒而有知觉,对那逼近你络绎驶过的五百牛车,既不见,又不曾闻其声音,甚至灰尘飘坠在你的衣服上?』『正是如此。』「尔时其人如是思维:『彼诸出家者度时于如是和平心境,此事实为奇妙不可思议。虽然说他是清醒而有知觉,但对那逼近他络绎驶过的五百牛车,既不见,又不曾闻其声音,甚至灰尘飘坠在他的衣服上。』于其表示对阿拉罗.卡拉马有甚深信仰以后,即告辞而去。」

  28.「蒲枯沙,汝意云何?此两事中谁为较难举行与应付?是那清醒而有知觉,对那逼近他络绎驶过的五百牛车,既不见,也不闻其声音的人,抑是那清醒而有知觉,既不闻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也不见电光的闪灼的人?」

  29.「若作一比较,此五百牛车,或六百、七百、八百、九百、一千,甚至百千万牛车能算什么!当一人既清醒而有知觉,既不闻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也不见电光的闪灼,实是较困难而不易举行与应付。」

  30.「蒲枯沙,往昔我住于阿吐马打谷场。当时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和电光的闪灼,打谷场有农夫兄弟二人和四头牛被击毙。蒲枯沙,尔时有一人群从阿吐马赴该农夫兄弟和四头牛被击毙之处。」

  31.「蒲枯沙,尔时我离开打谷场,只在打谷场门首空地上往来经行及思维。时有一人从该人群中向我走来并行礼。他侍立一面后,我告其人说:『朋友,为何群众集会?』

  32.『世尊,适才有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和电光的闪灼,有农夫兄弟二人和四头牛被击毙。因此,群众聚集。但世尊,您是在何处?』『我一向在此。』『世尊,您曾见此事?』『我不曾看见。』『世尊,您曾闻其声音?』『我不曾闻其声音。』『世尊,您是否入睡?』『我不曾入睡。』『世尊,您是否有知觉?』『是,我有知觉。』『世尊 ※,您是清醒而有知觉,对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和电光的闪灼,是既不见,又不闻其声音?』『正是如此』

  33.「蒲枯沙,尔时其人如是思维:『彼诸出家者度时于如是和平心境,此事实为奇妙不可思议。虽然说他是清醒而有知觉,但对那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和电光的闪灼,他是既不见,又不曾闻其声音。于其表示对我有甚深信仰以后,他即向我顶礼,告辞而去。」

  34.于彼作如是语后,马拉少年蒲枯沙白佛言:「世尊,现今我对阿拉罗.卡拉马的信仰如迅风扬尘,如河中急湍的冲洗。世尊之言最为佳善!此正如倾者扶之,晦者显之。迷途者示以道路,住黑暗者示以明灯,因而有眼者能视外物。佛陀用种种方便对我宣说真理亦复如是。世尊,我今以佛法僧为依归,请薄伽梵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至于命终。」

  35.于是蒲枯沙语其从人说:「朋友,请携取两件制就的金缕衣来。」「是,先生。」其人回答说。彼即携来两件制就的金缕衣。蒲枯沙将该两件金缕衣奉献与佛说:「世尊,伏维垂愍,请接受此两件制就的金缕衣!」「既如此,你给我穿上一件,另一件则给阿难穿上。」「是,世尊。」蒲枯沙回答说。他即给佛陀披上一件,另一件则给阿难披上。

  36.薄伽梵遂向马拉少年蒲枯沙宣示法要,使之发心喜悦。当其对佛陀所示法要表示发心喜悦后即从座起,向佛作礼,右□而去。

  37.尔时尊者阿难于马拉少年蒲枯沙去后不久,即将该两件制就的金缕衣披上佛身。当佛披上后该衣即失去光彩。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的肤色是如此明皙!此诚奇妙不可思议!当两件制就的金缕衣披上佛身后,该衣即失去光彩。」「阿难,诚然,如来的肤色有两次是异常明皙。何为两次?一次为如来证无上正等觉之夜,另一次则为如来证无余涅槃界之夜。阿难,此两次如来的肤色是异常明皙。」

  38.「阿难,今夜三更时分,在拘尸那罗之鸟帕瓦塔那,马拉之娑罗树林,娑罗双树间,如来将取涅槃。来,阿难,我等去卡古塔河。」「是,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两件制就之金缕衣,为蒲枯沙所携来;慈尊披上后,放光如金色。

  39.尔时薄伽梵与大比丘僧众走向卡古塔河。到已,他入河洗浴和饮水。既达彼岸,他走向□果林并语尊者穷达卡说:「穷达卡,请将衣迭为四摺,我甚倦,欲躺下。」「是,世尊。」尊者穷达卡回答说。彼遂将衣迭为四摺。

  40.尔时薄伽梵偃卧右侧,将双足迭并。彼静寂入定,存念将再起来。尊者穷达卡即坐于佛前。

  41.佛陀既到卡古塔河,其水清鲜澄静地流□。彼投身入河流,疲倦已甚,如来是世间无比。洗浴及饮水后,导师达于彼岸,比丘众追随其后。时薄伽梵宣转大法,圣尊遂抵达□果林。彼语穷达卡比丘说:「将衣迭为四摺,我欲卧。」穷达卡为圣尊所敦促,遂迅速迭衣四摺于地上;慈尊偃卧甚为疲乏,穷达卡亦坐于其前。

  42.尔时薄伽梵告尊者阿难说:「阿难,若有人向铁匠穷达引起悔憾说:『穷达,此是对你不吉及遭受损失。当如来用过彼之最后一餐饭遂入涅槃。』阿难,此种悔憾于铁匠穷达应如此纠正说:『穷达,此对你甚善及有利益。当如来用过彼之最后一餐饭遂入涅槃。穷达,我从佛亲口闻受:此两次的斋供有同样果报、同样利益,比其他大果报、大利益为更大。云何为两次?一次是当如来进餐后成无上正等正觉,另一次是当彼进餐后入无余涅槃界而取涅槃。这两次斋供有同样果报、同样利益,比其他大果报、大利益为更大。铁匠穷达已种下了得长寿、得端正相貌、得幸福、得美誉、得生天、得为君胄的善业。』「阿难,若有此种悔憾于铁匠穷达应如此纠正之。」

  43.尔时薄伽梵念及此事,以偈颂曰:布施者其福德增长,自制者忿怒不能起,行善者捐弃一切恶。灭尽贪镇痴,彼得证涅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