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 定慧品 问题讲解

八.何谓“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所谓“善分别”,就是以般若智能如实认识、了解诸法实相,还以“本来面目”,而非妄想分别,更非被“虚假”蒙蔽所做的错误认识。“善分别”就如明镜照人,不论高、矮、胖、瘦,长、短、方、圆,镜子总是不假分别的如“实”呈现。“善分别”又如日月之光,不论高山深谷,它总是不假拣择的无私遍照。

  在世间上,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智能、思想、技术,达到“专家”、“行家”的水平,对于专业领域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这也可以叫做“善分别”。修道的人证悟“真理”,用“真理”来看世间,就是“善分别”。所以,能够契合“真理”,能够证悟“真实”,这就叫做“善分别”。

  经云:“但莫做作,只是平常。”“善分别”是一种平常心,一切用“平常心”,不矫揉造作,如此才能和“真理”契合。

  甚么是“平常心”?如何才能如实的认识世间真相?我提出几点说明:

  从凡夫“差别”的世界到圣贤“平等”的世界。凡夫所认识的世间是千差万别的;反之,圣贤看世间,一切皆平等,所谓“生佛平等、自他平等、有无平等、圣凡平等”,能用“平等心”看待世间,诚所谓“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平等”的世界,是最美好而真实的世界!

  从凡夫“动乱”的世界到圣贤“寂静”的世界。凡夫的世界因为有物欲尘劳,因此扰攘不安,“动荡”不已;相反的,圣贤追求的是禅悦法喜,是“寂静”无哗的生活。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静里,就能真实认识世间。

  从凡夫“生灭”的世界到圣贤“涅槃”的世界。凡夫世间,生灭无常,不但有情世间有“生老病死”,器世间也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如果我们能“善分别”圣贤的“涅槃”世界,亦即灭绝“时空”对待、“人我”对待、“生死”对待,所谓“不生不灭”的真如世界,也就能认识诸法实相。

  从凡夫“垢秽”的世界到圣贤“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充满杀盗淫妄。如果我们能身行“不乱杀”、“不偷盗”、“不邪淫”;口说“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想“不贪欲”、“不瞋恚”、“不愚痴”,就能从凡夫“垢秽”的世界,到圣贤“清净”的世界,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从凡夫“缺陷”的世界到圣贤“圆满”的世界。凡夫世间,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佛一火;魔一半。凡夫世界充满缺陷,如果我们“做人”圆满,“福慧”圆满,“修行”圆满,就能进入圣贤“常乐我净”的圆满世界。

  从凡夫“苦恼”的世界到圣贤“安乐”的世界。凡夫世间,充满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各种忧悲苦恼,如果我们能证悟真如佛性,就能与圣贤同登“禅悦法喜”的“安乐”世界。

  《华严经》云:“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善分别”主要就是让我们安住在“第一义”而不动心。

  怎样在“第一义”而不动心呢?第一、不为“财”动;第二、不为“情”动;第三、不为“名”动;第四、不为“谤”动;第五、不为“苦”动;第六、不为“难”动;第七、不为“利”动;第八、不为“气”动。尽管世界上“好好坏坏”。只要我“不动心”,一切就没事了。所以,要紧的是,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静”的“禅定”之中,过着“禅者”的生活,这才是最安乐的生活。

九.如何对治“尘劳妄想”?

  佛法重在对治,妄以真治,染以净治。凡夫居处世间生活,给我们压力最重、最难处理的就是“尘劳妄想”。也就是心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染污,心内有贪欲、瞋恨、愚痴等三毒的扰乱、迷惑。所以,为甚么要修行?为甚么要参禅?就是为了要作“心理建设”、“精神武装”,要增强心里的力量;心里有了力量,如同作战,有了“城墙”、“盔甲”,才能打仗御敌。

  如何对治“尘劳妄想”?《金刚经》一再昭示我们:“不于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要我们不要把心安住在“六尘”上面,不要在“相”上执着。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虚幻不实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都是染污的。因此,为甚么有的人始终迷而不悟,这是因为在“境界”上有了“贪心”,有了“执着”,有了“挂念”。“心念”上如果有了“人我”、“贪着”,就会生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自然由此产生。因此,《金刚经》又说“无住生心”,心能“无住”,才能抵挡“五欲六尘”,才能“随心自在”。

  有一位道树禅师,他和徒众建了一所寺院,正好与道士的庙观为邻。庙观里的道士放不下观旁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运用神通法术,时而“呼风唤雨”,时而“撒豆成兵”,用以扰乱、恐吓寺院里的修道者。寺院里一些年轻初学的沙弥都被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一住就是十几年。到最后,道士的法术用尽了,一气之下,只好把庙观迁移他去。

  有人就问道树禅师:“禅师!道士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你是如何能胜过他们的呢?”

  禅师说:“我没有甚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么能胜他们呢?”

  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有法术、有神通,‘有’是有限、有量、有尽、有边;而我无法术,我只有一个‘无心’,‘无’是无限、无量、无边、无尽。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的‘无变’当然胜过‘有变’了。”

  所以,“色不迷人,人自迷”,对付“尘劳妄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无心”,就是“不动心”。“无”心,就是“禅”心;有“禅”有“定”,自然一了百了。因此,只要“无心”,只要有“禅”的修持,有时面对荣华富贵,正好可以用来行“布施”,行“菩萨道”;有时候遭逢艰难困苦,正好可以给我们好好的学道。因为世间多“苦”、多“难”,更能让我们看淡“世情”,看淡“尘劳虚假”。所以,“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还同九月霜”,世间的一切,你不贪求、不执取,则面对“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的“风”,也就能不动心,因为自己有“禅”,有“力量”。

  “力量”是如何产生的?经典里告诉我们,有四种“力量”我们必须要具有:

  “胜解”的力量:胜解就是“了解”问题,对问题要“透彻”的,要“殊胜”的了解;能够真正“了解”问题,才能进而“实践”。所以,孙中山先生曾说:“知难行易。”真正了解以后,要实“行”就不困难了。因此,“胜解”就是力量。

  “静观”的力量:静观就是禅定的功夫,有了禅定,我们的心就不会轻易被“境界”所转。我们的心“不随境转”,就能“转境”,心能转境,就有力量。

  “欢喜”的力量:欢喜就是一种“乐观”的性格,读书,要“欢欢喜喜”地读书;工作,要“欢欢喜喜”地工作;服务,要“欢欢喜喜”地服务;布施,要“欢欢喜喜”地布施、因为“欢喜”才有力量,甚么事情都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就不会有“力量”了。

  “休息”的力量:俗语说:“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有时候担子挑久了,“休息”一下,就能恢复体力;打球,下场“休息”一下,就会有“力量”继续冲刺了。

  佛世时,有一位擅长弹琴的比丘。有一天,佛陀问他:“你弹琴,弦如果太紧,会怎样?”

  “弦太紧,容易断。”

  佛陀又问:“弦太松,又会如何?”

  “太松,就弹不响。”

  佛陀就说:“对了!修行也如弹琴,你要把弦调得不松、不紧,才能发出好的声音,弦才不会断。”

  所以,对治“尘劳妄想”,并不是要我们离开“尘劳妄想”,因为“逃避”不是办法,而是要在“尘劳妄想”里,面对现实,只要不被“尘劳妄想”动心,如佛经所说:“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尘劳妄想”不可怕,就怕我们没有“禅”、没有“定”、没有“力量”、没有“觉照”,那对修行而言,就有待加强了。

十.如何处理“见闻觉知”?

  所谓“见闻觉知”,就是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执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后产生的分别、认识。

  凡夫众生由于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感觉”、意“分别”,每天生活在“见闻觉知”中,不断造作诸业,引生烦恼妄想,因而在生死里流转不已。因此,如何处理“见闻觉知”,是学佛者必修的课程。

  经典形容六根如“六贼”;眼、耳、鼻、舌、身、意如六个盗贼住在我们身体的村庄里,时时劫取我们的功德法财,处处引领我们造作罪业。在日本的日光寺门口,有三只猴子的雕像,其中一只猴子矇着眼睛,一只矇着耳朵,一只矇着嘴巴。意思是告诉我们不当看的,不要看;不当听的,不要听;不当说的,不要说。这好比中国儒家所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六根接触六尘所引生的“见闻觉知”,虽然是妄想的根源,却也是觉悟入道的要门。所谓“迷”与“悟”之间的差别,只在于能否将见闻觉知转迷为悟,转识成智。

  有一位慧嵬禅师,一天在山洞里坐禅,忽然来了一名无头鬼,慧嵬禅师面不改色地对无头鬼说:“你没有头,所以不会头痛,好舒服啊!”

  又有一次,出现了一个没有身躯,只有手脚的无体鬼,慧嵬禅师又对此无体鬼说:“你没有身躯,所以不会被五脏六腑的疾病所苦,这是何等的幸福啊!”

  有时无口鬼现前时,慧嵬禅师就说,没有口最好,免两舌恶口,造业受罪;有时无眼鬼现前,慧嵬禅师又说,没有眼最好,免得乱看心烦;有时无手鬼现前,慧嵬禅师则说,没有手就不会赌钱,也不会打人了。

  尽管各种残缺鬼一再出现,丝毫惑动不了慧嵬禅师。所以,《般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并非真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而是教我们不要任由“眼、耳、鼻舌、身、意”执取六尘,不要让见闻觉知随境界而转。

  然而,如何才能让“见闻觉知”不随“境界”而转呢?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宝藏,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只是一般人往往不识自家宝藏,每天都随着“见闻觉知”不断追逐过眼云烟的功名利禄,执取虚幻不实的五欲六尘,任由我们的真心在五趣里流转,在六道里轮回,殊为可惜!所幸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因此,尽管流转生死,本我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

  甚么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如何认识我们的“真心本性”?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禅师:“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那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禅师反问:“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上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上一抓就抓起来了。请问你,问用甚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师兄!我懂了!”

  “你懂甚么?”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禅师疑惑的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云岩禅师正色的回答。

  “遍身是眼”,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通身是眼”,这是从无分别的智能上显现的。能够识这一点,我们每个人无不是“通身是眼、通身是耳、通身是鼻、通身是舌、通身是身、通身是心”,自然也就不会再去“心外求法”了。

  所以,一个真正会听的人,要听无声的声音;一个真正会看的人,要看无心的宇宙。心中没有声音,那才是“最大的”声音,如维摩居士“一默如雷”。因此,我们不要去追逐“心外”的色、声、香、味、触、法,所谓“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恁么飞,无取无舍无罣碍。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如何“见”?如何“闻”?如何“觉”?如何“知”?只有靠我们自己来参,靠我们自己来行了,因为修行是一门别人无法替代的功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