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五 生禅品 问题讲解

六.何名禅定?禅定是甚么意思?为甚么有这一个名称?

  参禅修定,这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法门;透过禅定功夫,以开显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自古以来就是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

  说到禅定,六祖大师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的名称、种类很多,平时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有以下数种:

  ◆凡夫禅:一般凡夫为了锻炼身体,为了澄心静虑,每天打坐十分钟、二十分钟,这叫凡夫禅。

  ◆小乘禅:怀抱出世的思想,但求自己解脱生死,以此小乘心态参禅,叫做小乘禅。

  ◆大乘禅:以救度众生的菩提心参禅,故能与佛道相应,此为大众禅。

  ◆如来禅:指佛地的禅定,即入于如来地,证得圣智法乐,为利益众生而示现不思议的广大妙用者,称如来禅。

  ◆祖师禅:特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而至六祖惠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系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见性成佛,故称祖师禅。

  ◆生活禅:六祖惠能大师主张,禅乃“识自本心,具自本性”,禅宗诸祖亦强调“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禅,不离生活,这就是生活禅。

  ◆鹦鹉禅:自己不懂禅法,也没有真参实学,只是学会了几句禅的术语,便如鹦鹉学人讲话般到处炫耀,这是鹦鹉禅。

  ◆三关禅:指禅宗将参禅证悟境界,分为三关,即:破本参、破重关、破牢关。

  ◆老婆禅:在禅宗的公案里,有的老婆心切,叮咛嘱咐,一而再,再而三,拖泥带水,不能干净俐落,称为老婆禅。

  ◆文字禅:有的人参禅,不是从心地上用工夫,而是着书立说,透过文字三昧,从文字里慢慢体会禅的意境,是为文字禅。

  ◆止观禅:指系心于所缘境,继而运用正觉智观察、思惟的止观双修禅法。

  ◆野狐禅:一个禅者为了一句“不落因果”,堕野狐身五百世,后于百丈禅师处得一法语“不昧因果”,因而脱离野狐之身。由此公案,比喻没有根据,说走了样的名为野狐禅。

  ◆棒喝禅:禅门提倡棒喝,一声霹雳,破除黑暗无明,照见真性情。像“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像黄檗禅师和临济禅师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从棒喝里透露禅的消息,是为棒喝禅。

  ◆一指禅:俱胝禅师遇信徒请示:“如何是道?如何是佛?怎么样入佛?”无论甚么问题,他只竖起一个手指来回答,这是一指禅。

  ◆一味禅:世间百川流归大海,同为咸味;出世间的百千法门,同归方寸。再多的问题,禅的一味就可以调和了。

  ◆一字禅:比方说,你参一个“无”,语默动静,行住坐卧,都是一个“无”。在行住坐卧之间,都不离一个“无”,这就是一字禅。

  ◆看话禅:临济宗大慧宗杲禅师所提倡,专就一则古人的话头,牢牢的看紧,历久真实参究,以致于悟道的观行方法。例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念佛是谁?”“狗子有佛性吗?”这都是有名的话头。

  ◆默照禅: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觉禅师所倡导。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以慧监照原本清的灵知心性。就是在沉默寂静里观照自己。

  ◆南宗禅: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分为惠能、神秀两支,惠能弘法于南方,举扬“一超直入如来地”的顿悟禅法,是为南宗禅。

  ◆北宗禅:与“南宗禅”相对称。五祖圆寂后,神秀迁至江陵当阳山,力主渐悟之说,其教说盛行于长安、洛阳等北地,故称北宗禅。

  其实,禅的种类还有很多,甚至可以说,世间上的一切无一不是禅。花开了,是禅,花谢了,也是禅;世间上的生灭是禅,不生不灭也是禅。

  禅的种类讲过,接着以十二种譬喻来说明禅像甚么:

  ◆禅如一张薄纸,捣破即空:薄薄的纸,捣破即空;禅不可说,一说即不中。

  ◆禅如空手拳头,手松即了:禅是甚么?禅就是拳头。你以为拳头是禅吗?手一松,没有了。禅不可说,说出来的都不是禅。

  ◆禅如空中云雾,一扫即空:早晨的蒙蒙薄雾,笼罩虚空,经晨风一吹,一扫即空。

  ◆禅如三冬冰冻,一热即水:严寒的冬天,水结冻成冰,冰一遇热,就溶化成水,不是冰。

  ◆禅如大地黑暗,日出即明:夜晚的大地一片黑暗,太阳一出,刹时光亮。

  ◆禅如真相不明,一疑即悟:真理不能明白,你用疑心参究,觉悟了,那个就是禅。

  ◆禅如镜上灰尘,抹净即见:镜子蒙上灰尘,拂拭干净,光就会显现。

  ◆禅如芭蕉中心,剥了即无:空心的芭蕉,剥到最后甚么也没有。

  ◆禅如春天花朵,风吹即谢:春天的花朵,和风一吹,就会凋谢。

  ◆禅如柴中火星,一拨即熄:木柴中的火星,只要轻轻一拨,火星即熄。

  ◆禅如众生妄想,一明即了:众生无始劫来的无明,只要一悟,洞然明白。

  ◆禅如无迷无悟,证者了知:迷悟是对待的,禅不是迷,也不是悟,禅是了知自性,你能够了知自性,那就是禅。

  我们认识了禅的种类,也知禅像甚么,现在继续讲禅的层次:

  ◆外道禅:禅不是佛教专有,外道也有禅。外道禅由于没有佛学素养,对于佛法的根本,所谓慈悲、持戒,并没有实际的参修体验,因此容易有贪心,例如贪执我很安乐,我很有境界,我感到很愉快等,成为一种执着。而且由于对佛学没有很深的认识,一知半解,容易引生邪见、傲慢,这是外道禅的三种过患。

  ◆声闻禅:比外道禅的层次稍微高一点,声闻的小乘禅中,也有过患,小乘罗汉以出世的思想放下一切,远离世间,入山修道,闭关参禅。如此一来,声闻禅也有了三种过患:第一、慈悲不够。小乘罗汉不发大乘的菩提心,没有深厚的度众悲心。第二、独善其身。小乘罗汉只顾自己,自度自了。所以,大乘佛法要有出世的思想,也要有入世的精神;有了小乘禅的出世思想,没有大乘的入世精神、事业,这也是一种过患。第三、断除佛种。因为不发大乘心,没有弘法度众的发心,也没有成佛、做菩萨的愿心,只是自己在禅定中享受轻安自在。这是第二种禅的层次。

  ◆菩萨禅:菩萨禅是追求圣法;菩萨发心普济众生,不但不舍弃一法,不舍弃一个众生,乃至一只昆虫、蚂蚁、蚊子等,他都常加慈悲爱护。这就是大乘禅。

  所以,参禅的动机要正,发心要大;参禅的动机不正,容易有过患。因此,参禅的时候,禅的障碍必须去除。在经典里,将参禅的果报依其动机、正邪、大小,分为下列十类:

  ◆为利养心而参禅──堕地狱。

  ◆为邪见心而参禅──堕鬼神。

  ◆为逃避眷属而参禅──堕畜生。

  ◆为了嫉妒别人,以胜负心参禅──堕修罗。

  ◆为得世间智能而参禅──堕外道。

  ◆为了善心安乐而参禅──堕欲天。

  ◆为得势力而参禅──堕魔界。

  ◆为了生天而参禅──堕色界、无色界。

  ◆为断老病死而参禅──堕二乘。

  ◆为了悟道而参禅──生而为人。

  所以,真正发心参禅,应该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所谓“寸香能消斗金”、“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过去,曾经有一个信徒供养很多金钱给赵州禅师,请赵州禅师替他诵一卷《法华经》。赵州禅师下了禅床,绕了一圈,《法华经》诵好了。

  这并不是赵州禅师走了禅床一圈,就把七卷数万言的《法华经》诵完,而是赵州禅师一念禅心的功德,足以回向信徒有相的布施。所以,能够一念归于无念,一滴归于大海,一心包容虚空,才是真正的禅定。

七.禅者如何才能内外一如?

  “内外一如”,就是表里一致,身心合一的意思。

  现在,有的人参禅是修身不修心,他端身正坐、威仪庄严,但是心里面的贪瞋痴烦恼、人我,一点都没有去除。有的人参禅只重视心里的净化,对于外表的庄严、威仪,一点也不注重,例如金山活佛、济公禅师等,他们“内秘菩萨行,外现罗汉相”,他们禅的境界很高,但是表现在外的是怪异的样子。所以,在《坛经.坐禅品》里,六祖大师昭告参禅的人,参禅要紧的是,要能内外一如,也就是表里一致。

  如何才能内外一如呢?一个禅者参禅用功,在他还没有证悟真如法身的时候,心是跟着身体的变化而浮动,所谓心随境转。例如,眼睛痛,心里就随着眼睛痛而不能自在;有时腿酸脚麻,心里就随着痛苦不堪。反之,当他证悟到真如自性的时候,不但心不随境转,而且心能转境。也就是从心不苦,而做到身也不苦,管它牙齿痛、肠胃痛,他自己的心性已经很有力量,也就不以为苦了。就如挑担的人,有的人挑了三、五十斤,他就“好重喔!好重喔!”有的人挑了一百斤、二百斤,还不觉得辛苦。因此,一个人的力量是可以训练的,我们的心本来就具备有这种本能,具有这种力量。所以,参禅可以把心里的力量训练得自如,所谓“心能转境,不为境转”。

  甚么是内外?如果我们不能了解禅的真义,外面的五欲六尘,里面的真如法身,我们认为是分开的。真正证悟以后,所谓真如法身、五欲六尘,都是一体的两面。在五欲六尘里,你能够觉悟的话,它就是真如法身。

  有一位南泉禅师,有一天,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他说:“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里慢慢长大了,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现在我们要把这只鹅放出来,但是不得毁瓶,也不可伤鹅。请问,鹅如何才能出来呢?”

  陆亘大夫对这个问题茫然,不知如何以对。正当他犹豫、思考的时候,南泉禅师大叫一声:“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回应:“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说:“这不是出来了吗?”

  这是甚么意思?鹅代表的是佛性,瓶子代表的是身体,你以为我们悟道,证到真如法身,一定要把这个身体消灭、毁坏了以后,另外还有一个真如法身吗?不是的,就在这四大五蕴假合的色身上,你如果懂得内外一如的话,那就是真如自性。

  悟道的人,不要说身体没有内外,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和我都不是两个。

  禅宗还有一则公案:一天夜晚,有个秀才错过了住宿的客栈,愈走夜愈深,到了深夜时分,实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隐隐约约,路边有一间茅屋,有一户人家。秀才好欢喜,上前敲门,“我是一个旅人,错过了旅店,想在你们这里借住一宿。”

  里面有一个妇女回答说:“我们家里没有人。”

  秀才说:“你答话的不是人吗?”

  “我们没有男人。”

  他说:“我就是。”

  你说你里面没有人,“你就是”;你说没有男人,“我就是”。所以,有一个禅师便为这件公案写了一首偈语:“舍内分明有个人,无端答应没有人,客人寄宿非他也,你我原来都是人。”

  我们心里因为有你我的分别,有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内外的分别;由于有了这个分别心,因此世间上便有了是是非非、好好坏坏、苦苦乐乐,这都是因为分别心所产生的。现在,我们的社会更有地域的观念,党派的分别,所以制造了很多事端。禅,能泯灭这许多的分别,能让我们把心安住在无内外、无表里,乃至无身心的世界里,如《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叫做内外一如,那就是身心一致,那就是一个统一的人生、统一的世界,那就是一个绝对超越、安乐、平等自在的世界。

  说到内外一如,有的修行人,他内心没有工夫,只懂得装模作样;装模作样是一时的,不是出于自然。禅要自然,早也如此,晚也如此,内也如此,外也如此,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本来面目。

  赵州从谂禅师,有一天,赵王特地去拜访他。这时赵州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于是就躺在床上对赵王说:“大王!我现在已年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一点都不介意,非常欢喜,和赵州谈得很开心。回去了以后就派遣一位将军,准备了很多礼品,送来给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一听,立刻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前天赵王来时,您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您为甚么反而下床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迎接他。”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看起来是有三等,实际上,赵州禅师从差别里认识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调和的人生观。

  就因为这么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苏东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访佛印禅师,苏东坡便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他说:“禅师!我要到金山寺拜访,请你也用赵州禅师对待赵王的方法来接待我。”

  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在金山寺的山门外迎接苏东坡了。苏东坡哈哈一笑,他说:“禅师!你的工夫到底不及赵州禅师,你的境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这回禅师必然屈居下风,而佛印禅师却吟了一首偈语说:“当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就是说,当年赵州禅师不够谦虚,不到门外去迎接赵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样了,你那里能懂得金山寺无量无边庄严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我的禅床。也就是说,你以为我佛印到山门外来迎接你吗?没有!我还是睡在床上,因为大千世界是我的禅床。

  另外又有一段公案:有师兄弟两个人一起修行,师兄持戒严谨,威仪庄严,平时参禅打坐,讲经说法,非常受到信徒的尊重。可是师弟正好相反,不重威仪,生活放荡,不拘小节,人家都认为他不修行,因此都看不起这个师弟。

  有一天,师兄路过师弟住的房子,师弟一看,师兄从门外经过,“师兄啊!师兄啊!来喔!来喔!来喝杯酒。”

  师兄一看,很生气:“哼!不修行,不持戒律,做一个出家人还喝酒!”

  师弟听了以后,就回说:“你连酒都不会喝,真不像个人。”

  师兄听了这句话,非常生气,就站下来指责他:“你自己不修行,不持戒,还喝酒,现在竟敢骂人。”

  师弟就说:“我甚么时候骂你啊?”

  “你刚才不是说我不像人吗?”

  “是啊!我说你不像一个人啊!”

  “你说我不像人,你不是骂我吗?我不像人,像甚么?”

  师弟说:“你当然不像人,你像佛祖嘛!”

  所以,表面看起来,师兄修行的功行深厚;不过,师弟虽然看起来放浪形骸,其实也算是一个“内外一如”的人,所谓“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地悟心空?若能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参禅打坐,不光是注意一个身体,不是光靠打坐就能明心见性,所谓“磨砖不能作镜”。又如牛拉车子,不走了,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子呢?车子是身体,牛就是我们的心,参禅不能光靠打坐,你要明心,“心一明,身自然正”。所以,参禅悟道,最要紧的,要能空有一如、生佛一如、身心一如、你我一如,自然就内外一如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