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8课丨修行后脾气暴躁,多半是这事没做好

第28课丨修行后脾气暴躁,多半是这事没做好

  好大家一起来读一下,首先读第一段,从阿难到违其现业,一起来。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好,就这一段。这第一句是承接上一卷的,说阿难,你看这十二类的众生中,一一类中也又各各具了十二类的颠倒种子,其实就是我们说这些念头我们是同时播种的,就像捏目一样,于空中妄见为狂华一般。

  那么这十二类众生呢,都是由于这个无明一念不觉颠倒以来,于妙圆真净的心中具足了这样的一种虚妄乱想。那么这里指的一类中,互摄了其余的十一类,如卵生类里边现起的就是可以说,这个怎么讲呢?就是起动这个颠倒,就一念就起到无明壳中了。

  那么比如说卵生,生起轮回的时候先是受卵生,那么受这卵生的时候,其他的十一种生不是不具足了,是先冥伏在那里,就是先把这个帐给我先还了,然后还有胎生,湿生,化生,一样一样的,周而复始,这就是前面讲的十二,这个怎么说来着,穷十二变为一旋复。那么这个真心本来是清净的,由于展转而起到这个十二类生,就好像我们眼睛里面没有那个狂华出现,由于捏了一下眼睛就出现了。

  那么虽然这个华虽不实,不是真实的,可是你要灭这个华,需要干什么?要灭掉眼里的华需要干嘛?需要干嘛?需要放手呀。这个想念虽然是虚妄的,但是你除这个想需要什么呀?需要离念,离开这个妄想的念头,控制不住的这个妄想。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有时候平常用点功夫呢?你们现在觉得这个离念离得了吗?不好离,离不了。你就是越能够在通途上修一点,你就确确实实你才越知道,这赶紧就往生极乐世界吧。

  为什么离不了?也有祖师里面都是,人家就修到那儿了,他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了,说得好呀,说你不要理它就行了,随它去。随它去不了呀!它陪伴着你越伴越紧,你受不了呀。有时候就是这种烦恼特别,不修也罢,修得稍微清净点了,这是一个过程,就是一念烦恼,就是今天就这么一丢丢的不是个事的事,不是个念的念,一旦起来了,其它的地方比较清静,它就能够把这个其它的清净空间给你占满。

  所以为什么有的修行人最后就一下子能发起火来发狂发癫,甚至跟你玩命呢?就是这上面,就是这是一个阶段过程。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给我们有三渐次,虽然你说放手离念,说得好听,那放不下呀。跟你过去没什么关系了,你觉得离得远了,那就算了。那他有的过去的这种亲因助缘一下子扑面来了,你根本就左躲右闪你躲不开,那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是要知次位,二一个能安忍。就是想方设法,实在不行了发作一下,居多时候还是得看着,要念佛,那就是在这个刃上来转嘛。

  所以这里开始就是佛给我们讲的,就是开始要,说你看,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怎么样?就是说从这个本因元所乱想,你现在就是要依着这个本元所起的这个乱想,你想恢复它,最初的这个不觉妄动的本因,你想恢复到这个清净的三摩提地步,怎么办呢?需建立三种修行次第,方能除灭。有说法的,有步骤的,有科学的操作方法。特别是这里你看: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那么这个是一个比喻,我们把下一段,就下面的这一句讲完了你就知道,这个比喻非常贴切。这是讲到说,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就是第一,如果你要修习这个耳根圆通,那么除其助因是什么?

  当先除去助长恶业的因缘。这是外围的,先把恶给止了,才能修善。那么第二,真修刳其正性,就是你决定要真修了,必须刳除杀盗淫妄这些正业,就是这些业行,你得不干了,去除掉了。

  第三,增进违其现业,就是你要欲增进禅那禅定,证到圣位的话,必须违其现行,就是你要相违,跟它对着干,你现在的六根攀缘取着六尘的业行,你要跟它对着干,要违,相违。所以从这三种增进来讲,你看从这三种次第来讲,第三种增进就是,其实就是指的耳根圆通了,第三种增进就是违其现业,那不就是入流亡所嘛,对吧,到空寂圆明嘛。那么第二个就是说,你决定真修了必须刳其杀盗淫妄这些呢,这就是指的圆通之方便。圆通之方便,前方便是什么?你得认真持戒才为真修,绕不过去的。

  那么认真持戒,你要知道,虽然这个真修方便是持戒,可以持戒不容易呀,非常不容易,持戒不是那么好持的。那么在此之前你先什么呀?除去你犯戒的助因,就是你让,什么情况下容易犯戒,你把容易犯戒的这些根子苗头先给它砍掉。这就是第一个,修习除其助因,就是砍掉犯戒的助因。第二个真修,这样才能够持好这个不容易持的戒。第三个增进违其现业,才能够慢慢增进到耳根圆通,趋向于那儿。

  所以我们现在除其助因是最初入手的方法,就是有一些东西有可能会让你毁犯戒律,那首先得不去干这些东西。这是这么一个,所以这里比喻得特别贴切,大家看: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这也是一个修行次第,打了个比方,什么叫做净器呢?就是我们根中的这个不生不灭的妙真如心,明白吧,就是如来藏,圆通境界。那么你去除这个毒蜜呢,就是我们现在马上要讲的,要怎么样呢?要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就是下面我们讲的三次第,就是等于说要除去毒蜜。那么后面才有以这个汤水并杂灰香,汤水就是指的定,圆通中的定力,灰香就是指的圆通中的慧力。定慧等持才能够洗涤其器,以定慧力拔除我们宿世的这种念呀想呀合呀离呀,一切刚才那十二种业习种子,都把它弄干净。弄干净以后才能够后贮甘露,就是说这个时候你才能够盛满这个上乘法味,你才能够迈入圆通,才能够有五十几种那个修证次位。

  所以这是最初的三种方便,违其现业。那好,我们下面再读一段,再读一段,讲一讲这个食法。首先你看第一个,云何助因,从这儿讲起,一直到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好,一起来。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好,我们今天大概能把这一段的前部分能讲完。说云何助因,你看这里开始讲了,什么是助恶的因缘呢?因为我们第一个不是要除其助因嘛,就是助长我们恶业的因缘。

  大家这个搞清楚,不要觉得很简单,但是有时候搞反了你看。不是,这个助因不是助长我们修行,是除去我们助长造恶业的因,是这个道理。那么这世界中的十二类生呢,我们刚才讲到的这十二类生,说了以后说,都不能够自全性命,就是这十二类生相呀,都不能够自全性命,必须依赖着四种食类,食相,就是四种食的状态才能够相续活命住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段食、触食、思食和识食。所以这里佛讲到一句说,你看,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这句话是有根据的,为什么说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这也是有缘起的,有典故的。

  就是佛成道以后呢,当时有一种外道,他是修什么行呢?他自己不吃饭,饿,就不吃饭,自饿苦行。有这么一种外道,天天自己饿自己,就不吃饭。那么佛就说众生皆依食住这个道理,就是所有的众生都得有食嘛,滋养嘛;而且佛还说了,这个道理只有正觉正说,就是只有无上正觉的,就是意思是佛陀我才能说,其他的愚不能知,都不知道。

  结果这个外道当时听了还不屑,非常嗤之以鼻,说谁说的,说愚者也能知道人饿了要吃饭。结果佛就借机,因为他说愚痴的人也能够,谁都知道,傻瓜都知道人饿了要吃饭,你说唯正觉能知,说你说错了。佛就问他说,既然你知道,你告诉我有几种食?他说一切众生有几种食?这个外道就答不上来了,他只知道人的段食,像另外的触食、思食、识食,他根本就不知道,所以当时他就答不上来了。

  后来这里引了一句说什么呀?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这是有经典论据的,曾经有过这么一档子事,所以这里引证的。那么我们要知道,一般在这四种食里边,所谓段食就是一段一段地分段而食,这是咱们好像是在人间。那么这个触食好像只有鬼神等,触气就饱了嘛,这是在鬼道。

  那么思食是指的这个禅思,就是用禅法的这个思惟来养续他的命,因为色界天人他就离开我们欲界的欲望了,他没有食欲、淫欲和睡欲,所以他不需要吃,但是他需要禅思来维系他的性命,他的色身之养是用这个方法体现的,所以叫思食。那么识食就是指的无色界的天人了,进入到这个禅定渐深以后,把前七识全给伏住了,只有第八阿赖耶识,唯以这个心识的定力来维持生命。这是一般的粗类划分。你比如说地狱饿鬼也是由业识滋养生命的,地狱饿鬼的众生不是化现过去的么,唯有他的业力,业由哪儿来的,由阿赖耶识里面的贮藏的种子变现的,所以其实地狱饿鬼的众生都属于识食的范围。

  所以这个讲的话在唯识学上,唯识学上非常微细的,我们大概粗浅地这样划分一下。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这主要是从显现上而论的,就是你主要显现在用什么来食,不是绝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呢,这种食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们的贪著,我们的依赖,对不对?你的烦恼多了,所以你的依赖多,你的贪著多,你滋养所需的东西就多。所以越发是低级的粗陋的生命,他的这个食的面一定是越表现得多,越表现得广。

原标题:修行后爱发火暴躁,多半是没做好这件事丨《楞严经·卷七》28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