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二卷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这是两种颠倒才轮回世间的;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当处发生,就说我们在任何时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任何时间都发生一切事情。这个不止六凡法界,一切二乘人,一切权教菩萨,也轮回世间,都是依正二报的在世间上,因妄,见妄和合,而产生的流转不息。为什么在世间流转?就是二种颠倒分别见。当处发生,当业轮转,随时的在地点,当处是指着世间,或者在人间、在天上,不论在什么地方,随着你所做的业轮回不息;自己迷惑,自己造业,自己受报,就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你在任何业上都有你的看法,那就是你起惑的、造业的,是这样子。举心动念都在造业,但是这个业有善有恶业、有共业有别业,有的是造生死业,有的是造的超生死业,修道的,业行不同,同属于业。当业流转属于这个别业,你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报。

  我们现在在座的,在这个末法时代两千多年了,咱们现在能在这共同学楞严经,那咱们这个业特殊了,这是共业当中的别业。咱们也得认识业,这个业是殊胜的,都不一样,就在这个业的当中,差别非常大。简单说吧!说我讲楞严经一年多了,停了一年多了。要是这一年多,用到一年讲完吗?用不到。为什么讲了又停了?业障发现,这个不是我一个人的业。你们说:老法师,你不讲,我们当然没法听了。那你听的业,你没有听的业,那我也没有讲的业,它出个小障碍,就给你一岔。假使说咱们大家的共业要不相续的话,我绝对没心再讲了,身体不好,老。那愈等愈老,明年比今年更老,还能讲吗?就是你在讲的当中,能听完吗?随时就有些人退席了。为什么?没有缘。或有一座的缘,或有两座的缘,他有些个事业把他障住了,这个无量差别,这叫业轮轮转。咱们看来很简单,他这座不听了,业障发现;那他业障发现给他障住了,听不成了,别是事情把他一干扰拉走了。说这是小事,一年都在身边不离开,等你一讲楞严经他离开了,这业障发现。这我说仁智(?),我的徒弟仁智(?)、隆般,隆般今天就开学下太原去了,这就是业障发现,你能止得了吗?他听不成了。看来是小事,这座跟他无缘,没有这个圆满的缘。才叫当处发生,随当处当时,当时就这个时间,当处就指这个地点说,这是很不可思议的,非常微妙的,人力所办不到的。咱们转业,说我勉强,我要把它听完。我要不讲,你听什么呢?听别人去讲去吧!那我的业就带动大家的业。这有两种看法,有同业,有别业,业有不同,有这两种见解。

  【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这个我们不详细分别它了,同业别业的。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迭。】

  那眼睛有病了,看着灯光上头,左一圈,右一圈。这咱们也有过,眼睛花了,夜见灯光颜色不同了,这是影子。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你怎么样想法呢?佛问阿难,于意云何,这个夜间灯光所现的圆光,是灯色、是你见色?灯光是为色,在你的意思,你以为如何?此夜的灯明,所现的圆光,那个灯光所现的圆影子,灯上有的吗?灯上没有。你眼睛有的吗?眼睛也没有。那这个圆光从什么地方出来的?不可思议。这个你可想,因为你的眼睛不好,或者灯的光线不好,那就像我们的人,拿佛说这个法是形容的,所现圆光是灯色、是你见的色?灯光出现的圆光圆色,有这个圆色吗?是你眼睛见到有这个圆色吗?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有的人没看见,有的人看见了。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没有几句,我们把这边讲完)。这个圆影,如果灯上实有这个颜色,眼睛好的人他没有看到,眼睛不好的人看见了。究竟这个是见的问题?还是灯的问题?佛有两个问号。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那不止灯,屏帐、床铺、几筵都有圆影出。没有啊!若是离开见别有的眼瞩,云何眚人,那是病眼的人所有见的,目见圆影。这是个比喻。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因此你要知道,这个色实在是在灯上,这个影子是你眼睛有病,影见俱眚,影也有病,见也有病,两个都有毛病了。终不应言,是灯是见。这灯上所起这个圆影,你不能说是灯,不是灯的;也不能说是见。如何理解?妄影,虚妄的影。见病,眼见病就是妄影。是故如果离开灯还有没有?没有了。离开见还有没有?就是这个含义。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咱们捏着眼睛看月亮,那就变成两个月亮了。那是你自己做的,是捏成的,不是月亮有两个。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方我们常开玩笑,捏眼睛看两个月亮,是形非形,离见非见,就把它合成你的见上头,一个是有体,一个是无体,在这体上来体会到灯光圆影就是这样子。那必须得有个灯光才说有影,没灯光了,影子又怎么说呢?道理就是这样意思。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是灯是见,不对的。你要再分别非灯非见,更不对了。这就叫别业的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这是佛在世所见的,这个咱们现在世界上头不是这样子了。在大海水的中间有大陆,咱们是四大部洲,佛说三千洲,咱们这只说咱们这四大部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有好多国家?二千三百多个国家。小洲呢?在这诸海之中,也有两三百个国。或一、或二,乃至三十、四十、五十。这是指着咱们四大部洲同说的。那专指南赡部洲,这个不解释它了,大家可以理解现在的情况。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惟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假设说这个里头有两国,惟有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太阳会出来两个,或见两个月亮,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这是灾。这一个国人造了恶业很多,所以感的恶缘,世界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有缘,有业缘,有业,有见;有的没业没这个缘,他不见。或者见到两个太阳出来了,或者两个月亮出来了,乃至那个月上种种的光环,就是月蚀日蚀,咱们还当吉祥,这在我们佛经讲是灾害,才有这种现象。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凡是一切的现象,有些个是有形相的,有些个是没有形相的。刚才念这三句话,就是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有缘就见,跟这个事情没缘的不见,而且很多人不闻。咱们在五台山里头,就是太原的事情,离我们这么近,很多发生的事情我们看见了?你也听不见。再远一点北京,所发生的事物事情,咱们见到了?同一个普寿寺的事情,我们在后院发生的什么事情,你们知道吗?你们前面发生的什么事情,我们也不知道。这说不通见。

  这个意思有两种意思,什么意思?同分、异分。同分就是同缘,业同,事情同,有一点事大家都知道了。事情不同,业不同,你就不知道;不但不见,听也听不到,没感觉。这是个标题,这含着说是一切诸法无实的,不是真实的,全是虚妄的。虚妄的法不是普遍性,有缘就见,有缘就知。你有这个业,你就一定知道;你没这个业,你没缘,你就不得知。同是一个国家,发生一个事情,有的见,有的闻到,有的不见不闻。佛为什么说这句话呢?这是标题,等于一个标题,要以以下的原文来解释的。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二事就是明和暗,就是见、不见;闻、不闻。就是同一个事业,一件事情,有的有业就闻到了、就感受到,或者乐受,或者苦受,或者不苦不乐受。彼跟此,彼此之间的事,这我们可能人跟人之间容易。像阎浮提,阎浮提就说咱们这个南赡部洲,这一个洲的事情。一切灾象,灾象,地灾就是地动,地灾就是地震;风灾,就是大家风所受的灾害。同时这个事情非常的微妙,在美国时候,我看那美国的龙卷风,看见了那个风,因为我们一定受灾难,那个风对着我们这方面来的;但是到了那海上突然间变化,它转了方向了,灾害转了。这是一个。同时有这么一条街,大火,这条街尽是什么呢?轮胎,都是易引火的木材,材料什么,全烧了。但是怎么救都救不灭,后面的救火的愈救火愈大,烧了几天几夜,这条街整个不存在了。但是中间有三间房子没烧,来回烧了,这三间房子没烧。什么原因呢?不知道。

  这个里头讲进退是两种含义,就是见跟不见,这是一个义;听跟不听,这是一个义。同是一件事情,同是一个地区,有见的,有不见的。所以佛跟阿难说,我以这么一个两件事做例子来跟你说。比喻什么呢?这个见跟那病态的见的影子,见,眚;眚就是病眼。一切灾害之事,一切形相之事,有见,有不见,把它进和退合明。说这些话是形容眼睛所见的病态,这是眚相,有病眼所见眚相。形容知见的,先要知道说这个形容什么呢?形容我们的这个见性、知见,这是比方,佛先假喻来说明,比方。

  说这个业,我们这个共业,同业,同业当中有别业,同中有别,别业也有同,也有同业,这个里头有异分跟同分。像我们同在一个寝室,就是一个佛堂法堂之中,我们各有各的业。例如说现在你闻法、讲法,这个业是同的,大家都同。这里头差别很大,有的闻了生了解悟,解悟同了,解悟的情况不同。这是形容我们这个知见的见,有的知见上有病,有病他不进入;就像们眼睛看一个事物,你把眼睛一捏,那看成两个影子。就是眼睛好的人,他能够清清楚楚、了了明白。眼睛不好的人,他见眚;见眚,他就有病了;有病,他一个看成两个。同是一件事情,我在这说,大家各个听,说跟听者是一个,我说,你听,说这件事;我说的时候没有差别,是一音,但是你们这几百人听的就不一样了。同,就是大家同是听,但是听的同的理解可就不一样了,就这含义。这都是相对法,有进,有退;有明,有不明;有正,有依;就是同分当中的不同。

  先把这个记到!因为下头显知见时候,就要来讲这些问题。同,大家同来在这听我讲;不同,你们各个人理解的不同、体会的不同。当然我们这里头没有有耳病的,要有耳病的听不见。像我现在耳朵聋,我戴上耳机了,我自己说话,我能听见一点点,不是完全能听得到的,有的就听不见了,这叫病态。我们现在是闻法的时候,就是个人的业。所以开悟的楞严,特别楞严经这一段跟前头这一段非常难懂,这一段文字你自己看你就懂得了,文字非常涩,文字很古老,你想把文字弄通了就费很大脑筋,再把文字所表示的道理你能领入了,领入了才能依着这个道理去修行。这里头就讲什么呢?就是烦恼、无明、业惑,辨别这个事的。拿这个眼睛有病跟没病,有病的时候就形容着把你那个性体给障住了,没病那就好好的,就是一听就明白了,明心见性。像一个人眼睛有病了,他看的就看不清楚;一个眼睛清楚了了的,他就看得清楚了。反反覆覆讲这个道理,我们不再说了,就介绍到这样子。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阿难,如彼众生,假设是这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的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我刚前头讲那段话,就是显示经文的。共业,别业;别业,就是我们个人所造个人的业,业不同,这叫别;但我们大家有个共业,这叫同。贪瞋痴我们都有,但是有轻有重,有的贪心特别重,有的人贪心不重,脾气很大,就是瞋恨心很重。那这个说各人各人的业都不同,就是他那个虚妄的知见差别就非常大了。这是佛跟阿难总说的,说那一切众生别业妄见,各有各的业。妄见是虚妄,但是都是有病者,他看见灯光所现有个圆影。这圆影就叫前境,虽然相似,见者不同,终彼见者,目眚所成。这个圆影哪来的?因为他见有毛病了,眼睛有病了,所以他看见灯光,有时看一个,有时看两个,有时看几个灯光,灯光上头又有个圆影。如果好眼睛看,什么影子都没有。但是这些影子决不是真的,影子是虚妄的。这个影子叫什么呢?就叫眚影。咱们前头不是说灯光所见的圆影,这个影子有毛病,是见者他眼睛上头有毛病。

  【眚即见劳,非色所造。】

  这毛病怎么产生的?眚者即是见劳,非色所造。这个影子是目眚,就是眼睛上的这个病,非色所造,不是色造的。劳,这个劳字就指着前头那个所现的圆影的劳相,本来没有。灯本来没有这个影子,他劳相所现这个影子,这就眼睛有病了,因病而产生的。见没有,就是眼睛没有,外相也没有,是劳相所见的。这种所现的圆影是前头的劳相,看似前境,实非没有。先说这个比喻,以下要合法的,形容词。因为在法上直接说,恐怕我们不能进入,所以先说一个比喻,完了再来合法。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见眚者,这个是眼睛的毛病吗?终无见咎。你那个真实的知见,我们的真心本来是没病的,是因为虚妄的妄见迷了这个真体,虚妄产生的。我们的心,真心原来是没病的,堕在业中。眼睛是没病的,堕在这个眚病之中,就在灯上又看成个圆影子,那个是假的,没有的。这是见的过错吗?不是的,是病态。因为以眚,不能离开见而有眚,那眚因为见上头出毛病了,眼睛出苗了才有眚。这个合法来说,体,我们那个真体本来是清净无染的,因为我们无量世所造的业,所以你这个业就成了病态,就是你这个烦恼、无明这些业态,所以把这个真性就给迷了。真性是没得病的,没错误的,你能见的这个见性也没错误的,举一切法你都是虚妄而见。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佛前头说都是比喻,说完了才合法。为什么先说这些话?是要说阿难的。例汝今日,说现在阿难你以目观见,当然你以眼睛看了,看见山河国土,还有一切人,见病所成,这就是你无始以来,就像那眼睛从无始以来,眼睛就有了病了。这绕了很大一个圈子,现在才说这件事。前头那些话都是主要的目的要对阿难说,你今天你以你的眼睛可看见的山河国土,还看见一切人,全是你无始那个见眚所成的。那前头一段话,就是认定阿难今日所有对问题没法能见性,反覆的启示,阿难还没法见得到。也不止阿难,拿阿难是当法者,就是所有与会大众不能进入。为什么?都是无始所来的见病所成。佛欲想让阿难开智慧,先破除他的知见的见。见上所起的毛病,就是见眚;见眚都是见着灯光上的一个圆影,这都解释那个的,见病所成。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这几句话包括很多义理,就是我们现在修道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心性,以假为真,以我们的妄识来认识的妄境,这个妄境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个都是妄境。“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妄境是有的,但是这个有相似似有的没有;说个相似似有的不是真实有,相似的有,这是相分。那我们能见的见,以我们的眼观见的见,这个眼见一切事物假缘才能见,就叫见缘。见缘就是我们所缘的这个相分,能见的见分缘所现相的相分;这个相分就包括多了,山河大地,国土众生。这个是我们能见的见分,所见的相分,就是见相二分。

  这个见相二分从哪来的?都从我们自证分而起的,叫自证分。这个属于依他起性,这叫依他,依着外缘所有的现相,这叫依他起性。从这两个见分跟相分,把它们都回归到元体的,才能达到圆成实,一切相归于性,能见所见皆是虚妄。把这个要能够你自己的思想、觉悟、明白,觉了,觉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什么呢?这一切见缘,见缘起境界,能见这个见是我的元觉明,元我的觉明。那见上缘所起的这些现相,这个叫眚,眚是影子。你的本来的这个心,本觉那个明心,觉这个缘;觉悟了,觉这个缘不是眚,觉缘非眚。解这句话,依他起的,依着自证分而起的,那叫依他起性。没有自体的体性,依他而起的觉性。这个是有吗?非有。但是非有又有形相,叫非有似有。本来没有,又相似有,这叫现前境界相。你这样来理解你现前境界相,非有;但是它又存在,似有。佛解释说这些个是我原来的真觉的觉明,堕在这个虚妄的妄明之中,堕落了。元觉的觉明,元我的真我,堕在了妄明之中。

  在楞严经的前四卷,觉明这两个字就是我们本体。性觉一定明,明即是觉,本性体性上也具足这个觉,这个觉悟的觉,必明。那个妄,本来是具足的性觉必明,把它妄为明觉。性觉就是自己的体,妙明就是体上所具足的德相,不要明,它自己就是明的。你要给它加个明,加个明于那觉体之上,这就是咱们所说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就产生了本来明的,你要去求明,这叫无明,从无明而生的业相、转相、现相,这渐渐烦恼就生起了。就这明的一念,这叫妄,开始妄。本来是明的,去求的一念,这叫无明。所以在大乘起信论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因为一生这个不明,咱们怎么迷的?迷的起因,这叫迷了,愈来愈深。等要还原证得断这个无明,那得到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才能断得到的,不是一般的地上菩萨一地一地的所能断。

  性觉必明,妄为明体,把这个本觉的元我觉明,把这个明觉,就是性觉的,咱们的自性的觉体,它本来具足的妙明,具足它的德相、它的用,不假明而它自然的就明了。一假明,假明于觉体之上,这一念就叫妄,这个念这一妄就叫无明,这无明再一生起,“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相叫业相、转相、现相。当初不觉什么相都没有,它要求知,生三细,业、转、现。等要恢复的时候,七地菩萨断现相,八地菩萨断转相,九地菩萨、十地菩萨才断业相,十一地才断无明,这样才能恢复了原来的觉悟;到成了佛了,恢复了元觉,就是本来就觉悟的。这是从生起到还灭,这个在大乘起信论一部论专讲这个生起起灭的因缘。本觉的明心本来是觉的,它要去攀缘,这一攀缘就生了病态了。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这发挥了,在别业当中发挥。前文只说是觉缘非眚一句话,这就解释那一句话的意思。解释那个见见非见,见见非见这个迷闷,这是迷了,迷闷。觉缘的见相分成两分,一个是见分,一个是相分。非字是非什么?非前头那个眚,就是眼睛见眚那个病态。第三个的觉字,那就是你的真体了,能觉所觉,就是能缘所缘,就是无明所熏。无明熏真如,妄心,无明熏真如就发生了见分的发见分。这一发展妄,妄不息。“无明不觉生三细”,它不止,不止就生了业相、转相、现相。其实这个都是真体当中的,所以我们能缘所缘都是无明熏习的,知见妄发见分,知见产生一个求知妄见,妄发见分,这一发生就变化了。无明不觉,这一发生就变化了,发妄不息,它不止,一发妄了就不止。劳见发尘相分,这个是没有相分的,它要发相分,能见要缘于所见。能见是见分,见分要想求个所见的相分,这就是眼睛本来没得病,生了病了,这就叫眚。你在真觉不觉的时候,真觉未觉的时候,就堕这个眚的当中。等一觉觉得是眚的时候,则此真觉就离了眚。一个入,一个离。堕在眚中,离眚之中,就显这个本觉明心。明心见性,见性就是本觉,见性明心,明心见性。但是这个觉缘,这个明心见性这个觉可不是眚了,不是前面的能见的那个眚了,见没有过错,就是自性照自心。这个非常要你思惟观察。

  像我们用禅宗的方式说,简单说,就是谁是我,要参它!能念佛的,念佛的是谁?谁是我?在我们一般的禅宗叫看话头。这个非常的深刻,看话头。看话头,能解释不能呢?我给你们解释一下。话头,在你没说话的前头就叫话头;等你一说话叫话尾巴了,不是话头了。在你没说话前头是什么?看话头,咱们把它解释说,一般的说,在父母没生之前,谁是我?我爸爸妈妈没生我,我在哪里,谁是我?生我了之后,我有个肉体了,我又是谁?这类故事太多了,我在哪里?哪个是我?当然不是指肉体了,肉体绝对不是我。我简略介绍这么一下子。这个时候你的见闻知见,这个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能见的见到所见的,这个所见的不是能见的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你能够见到所有这个,是从你见性起来的,发生这一切见;但是这一切见都不是你见性,它可是从你见性生起来的,带是它都不是见性,虚妄而起的。

  本觉明心,若那个觉缘心缘本觉,能见所见是一个,也没个能见者,也没个所见的见者,这个意思就是返本还源,能见所见就是一见、就是一性,这叫实见的见。带妄的见,真中带妄的见,那个叫见精,见精还没有纯洁到精见。众生,像我们执妄为真,把假的当成真的,所以我们见不着我们精明本体,见不着自性。现在我们都是以妄为真,我们的见闻觉知这个都是妄,我们把见闻觉知超出了、超脱了,所以就叫明心了,也叫见性了。这是一个过程。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两种,哪两种呢?真和妄。见我,就是我们观佛的相好,见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阿难,阿难的现在身。佛就举阿难例子,见你见我,这个是虚空、山、河、大地所有的十类众生。十类众生,有时候我们说的是十二类众生,那现在说十类,把那无色、无想除掉,圣凡、依正。这两种的见都是叫见眚,见上的病,见带眚病,有病;有病就是增加一些见惑,像我们有时惑业苦,这都是病。眼里头眼睛有翳,看不清楚了,看虚空有花,眼睛的眼病,叫见眚。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见眚非见眚者,这样子才能够彼见真精,性非眚者。那个见,真的真精是那个性体,不是病眼,所以不叫见,不名为见。彼见真精,性非眚者;就是你那个眼,你这个不是眼见,是性见,眼性那叫照,不叫见。因为一切众生不能达到心即是真心,不能达到这个心即是真心,所有别业而起的无明生三细,业相、转相、现相,这都是无实的。凡夫深生取着,圣人渐渐觉悟,他就不取着了。凡夫取着,二乘、菩萨他就深生厌离。凡夫是取着,二乘是厌离,都没能得到解脱。说这个见眚,还不能把这个眚去掉。像我们凡夫,我们知道。我们怎么知道的?学佛所说的经而能知道。知道什么?惑和业所现,起惑造业所现的一切,就是我们现在的妄体。但是这个妄体佛教授我们本来是空的,不要在这上生执着,要厌离,不要贪恋。我们不但不厌离,终日被这个贪恋、烦恼所染,就被妄所转。懂得这个义理,就叫见眚非见眚者。因为真精的性体,不是眚所能见那个见,不名为见。见眚那个见不是见,离开一切妄才叫真,纯一无杂才叫精。所以我们这个性体非眚者,性体是不变的,现在是随缘了;随缘了,体并没有变。就是我们一切众生那个见精,元明的见精没有变,就是在缠迷了,所以不名为见,就这个意思。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举个例,佛向阿难举个例,若有一个众生同分妄见,这个例子就是同分妄见,一切众生他为妄见所转,都如是。如果产生别业,就不同了。一切众生都如是,就叫同分妄见。容易知道的同分,众生不见的不容易知道的,那叫别分,这个是一个例问。前云举国大家同见到这个灾象,大家同见,共见了,当然同分了;但是这个国家有的众生不见,他就不同了。这是容易知道的。但是这个灾象之中,一个是妄因,一个是妄缘,就是个别业的人有这种业,有些人他没这种业,他就不见不闻;有业的人他就见闻,而且还身受。

  【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这个意思就举的例子说,一个病目的人,同彼一国,他就见着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就是同分容易知,别分略微解释一下。同分大家都感受到,但是有些个他不同,他感受不到,他没有这个业,那就不同。例如说那个业眼睛有毛病的,看见灯光上有圆影;眼睛没毛病的,他看见灯上没有圆影。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懂,有病的人看灯光有个光,没病的人他看见没有,这是见妄所生。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佛举这两个例子都是无始的,从无始以来就如是,见妄所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有人说四大部洲,这说三千洲;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举这个例子。一国同见了灾难,在这一国,阎浮提吧!有的三千洲,有的说四洲,咱们就说四大部洲吧!南阎浮提,四大部洲。娑婆世界就广了,娑婆世界就有三千,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他加个三千洲。三千洲的四大海,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这是来分进退、大小,有的受害了,有的出现灾情了,有的没有,分别这么个总说。有的地方是暂现的,有的是清净的;南阎浮提依正二报,正报是有情,依报是有情所依止的,有的清净,有的杂乱秽染,有的受苦,有的受乐,不同!不同就不是同分,各有各的业缘。此国富了,彼国穷了。这个国的人寿命活到八、九十岁,那个国家人寿命二、三十岁。就是我们同在这一个世界上,就现在来说吧!就是今年有十亿人口没有粮食吃,就是现在有十亿人口吃不到粮食。这吃不到粮食人这是别业,在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都有粮食吃。这个当然也不是说欧洲、也不是说亚洲,大概多数在非洲没有粮食。这是同是这个环境之中,这一切国,这一国都有业,什么业呢?漏,有漏为成国,生灭诸法。这一切众生,这个国一切众生都称为有漏。因是依着无明而建立起来的,而建立起的迷妄、虚空,依空而立的世界;当然是没空怎么立世界,因而立世界;因世界而有一切众生。这是总说,总说外头的环境。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但是所有这些国土这些世界人民,同是觉明,无漏的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妄生妄死,同和妄解释这个。在一个南阎浮提,这些众生他们的见闻觉知全是虚妄的、全都有病,这个都懂了,全是虚妄的、全是有病;但是全是依着无漏妙明真心而生起的,因为无漏的妙明真心与虚妄病缘合到一起了。觉明无漏的妙心有了病了,染了病的缘,见闻觉知虚妄的病缘,和合而生起的。和合妄生就和合妄死,虚妄和合的妄生,虚妄和合的妄死,都是那个根本无明所生起的。那些见闻觉知的病缘,依着这个根本无明,跟那个真妄和合就妄生,妄生就妄死。咱们都是这个妄生妄死之内的。本来是如幻如梦如泡如影,依着如幻,幻化;依着如幻,有生有灭,就是有生灭;和合的妄生,因缘和合了妄生起,因缘别离了,妄生妄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

  什么是它们的因?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无明是那根本性。性,就一念不觉生三细那性。境界为缘,它必须攀缘境界相,这个境界相要长六粗,这叫十法界。这个因为它不是实有的,只是因缘,因缘和合生起了,因缘别离消灭了,和合的终尽了,那就消灭了;说明这一切都是非实的,不是实在的,所以必灭。所以十法界的依正二报,全是因缘和合生灭虚妄之法。就是十方的依正,十方指着大世界说的。这里头又分,分什么?咱们说所谓的业召感、非业召感,由于业惑的思想召感,由于自心的无明,无明起的,总根是无明。无明又依何起?依着法界真心。一念不觉,就是那一念不觉。一念很短暂,就是那一念错了念头了。我们经常说你念头一错就迷了,迷了就是对于境界相执着境界相。在这个时间没有什么同、没有什么异,以后逐渐就分别了,就称异相、同相、转相、现相,那就复杂了,所以一直到众生。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你要能远离和合的缘及不和合的缘,复能消灭除生死根源,生死的因,离见。离见,咱们加上三个字,见闻觉知,离开见闻觉知,那你就回归元性。因为在这个同是觉明无漏的妙心所生起的,我们所有的见闻觉知,虚妄的病态。见闻觉知全是病态,因为和合妄生一切法,和合而生,和合而妄死,全是虚妄的。咱们生是和合生的,死也是和合死的,缘聚则生,缘散了、缘不具足了就灭,就这样来理解。我们要想了生死,你先把这些生死因灭了;没有生死因,就没有颠倒了。见妄,见的颠倒,妄的颠倒。轮回就是你别业妄见所产的,个人有个人的业,个人所造的业不同,在轮回当中就不同。一个根本,一个是枝末,本末的二种妄念都是妄,二种妄念而产生的一切颠倒不净之法。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所以在六道众生一切过程当中,不达一个问题,不能明心。为什么我们求明心见性?要想证得圆满菩提,圆满菩提是不生灭的,清净的本心,没有这些杂染的,本觉常住,这就是我们把一切惑业即消除了。圆觉经上讲,十二圆觉经上讲离幻,把幻相离开离掉了就是觉了,说你离妄即真。这个用简单的例子说,很简单很明了的说,好比拿个东西拿不动了,那业障很重的扶不起了,说你放下吧!你放下,说拿不起了,你放下吧!这东西你举不动了,你放下吧!别再举了。他就是放不下。那你放下了不就轻松了嘛!什么事都没有了嘛!意义很简单。我们经常劝人家道友们修行时,说看破了,放下吧!看破、放下,为什么加个看破呢?一切都是假的,你别认真了。两人打架,骂嘴吵架;别吵了,假的,你放下吧!放得下吗?有些人在他那个执着做一件事情,遇着困难的时候,你告诉他放下。你愈告诉他放下,他是愈执着。每位道友都这样子的。

  所以在语言上形容上头离开一切幻灭就是真实,圆觉经上讲,你没有一切幻想,放下,就是觉悟。我们说离妄即真,我们每位学佛的人出家道友都知道,肉体是假的,不是我,放下吧!说起来好容易,但是那个执着心怎么能放得下?所以圆满性,圆满的性体,那个性体是不生不灭的。你最后所能达到的,佛所证得的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是性,不生不灭的性就是涅槃。不生不灭的性是不生不死的,就叫涅槃,涅槃是翻不生不死。我们把它用到你生活当中,妄见,虚假的看问题,把它离开了。你把假的离开了,真的就现前了,真觉现前;你假的没离开,真的不现,这样达到菩提性。把这个妄境都离开,你认识它是妄境;认识它是妄境,你不沾妄境,不被妄境所缠,离妄了就即真了。

  生死即涅槃,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说,但是我们的生死就是生死,就是即不了涅槃。我们清净的本心本来是常住的,人人都圆满的,不假修证,何劳恳启,但是你迷失掉了。迷失掉了可不是丢东西,丢了没有了,迷失掉了是存在,而你不能产生妙用,就这样一个含义;你并没有失掉,失掉了就没有了。因为你没失掉,人人都能成佛。所以要复本心源,恢复那个原本清净无染的究竟妙心,那就是转妄成真,放下、自在。但是这个得经过修,观!观了之后才放得下,放得下,看得破,完了就自在了。怎么观?怎么修?心经上都告诉我们了,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全是空的。拿什么来照?智慧。智慧就是光明,智光一照,所有我们那虚妄假的都放下了;一切差别、一切相全是假的,就是你那个虚妄心念。我们和尚一开口就是万法唯心,一切法就是唯心。确实也是。这个不是,这是咱们分析,分析万法唯心,完了达到还是万法唯心。名词变化了,楞严经名词变化了,就是心法。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阿难向佛表达他的认识,这就是他的认识。世尊,你给我们说的因缘法和自然法,乃至因缘跟自然和合的相,但是我心还没能明白。现在更闻到见闻觉知,我们虽先悟了本觉妙明;阿难现在还没明白,他自己还不感觉,佛跟他说,阿难,这是佛的语气,汝虽先悟,本觉妙明,你懂得了本觉妙明的本心。咱们简单说就是心,就是明白了你的心了,知道这个心体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有的,非因缘,非自然,遣除!遣除他两种的思念,不让他产生这个不正确的思惟。这个性的体,你心的这个体性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但是你还不能够明了这个觉的根元,原来这个觉的元起,就是觉元,就是性,性体。这个真心,咱们简单说心,这个真心不是和合生的。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了?也不是不和合。这是因为在前头阿难问佛说,如来为我们说因缘法及自然法、和合相跟不和合相,现在我听到了见见非见;前头的还没明白,听到见见非见,更加增加他的迷惑了,更加增加他迷妄了。乃至于和合与不和合义,他还不能开也不能明白,迷闷不已。

  这一段文字就跟他,佛跟阿难说,你以前不是明白了吗?明白不是悟得了本觉妙明真心。但是这个悟得了不是真正的悟得了,不是真正的,不是真正的就相似。你先悟得了本觉的妙心不是和合生的,也不是不和合而有的,就是这么句话;不是和合生,也不是不和合而有的,离一切相说非和合有及不和合相。这是佛把阿难的怀疑先定下来,就是这一段文说非和合与非不和合,一切法和合的,不是和合的,和合也不对,非和合,非不和合,双遣!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那么我现在问你,这是佛说的语言,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的妄想和合,诸因缘性,一切的妄想和合的是有因有缘,那你产生了疑惑,是你自己疑惑,就说阿难是你产生了自己的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能够证得这个究竟的佛果的菩提心,心和合起者,就是前尘,六根六尘十八界这些法和合而有的,破这个因缘,破这个和合而有的,离开前头六尘境界相,离开一切尘境,说你的见,就是见性的见,见离开这个尘不显现了。佛问他的意思,今破和合,把这和合相,你所研究的和合相被破除了,佛以这个来问他,来问阿难。那我再以前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境界相,就是一切的世间的妄想、执着、计度,你疑惑这个见性为和合而有,这是不对的;疑这个和合相,此诚不当,就是这个问号不对。汝今犹以世间妄想和合,那是不对的;让他去观,观这个问题,观这个问题的错误。

  所以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现在就以这个前尘的境界相,尘者就是一切境界相;你现在犹以为世间的妄想和合,所有世间相都是妄想和合的,是因缘性而起的疑惑;诸法因缘生,而生起一切相,和你所证的菩提心是和合而起者。这句话是佛定阿难的疑惑,因为什么你产生疑惑呢?因为你认为一切世间相是妄想和合,诸因缘性生起的不理解,就是有疑问的话。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这是明暗通塞四种缘。见明不能见暗,通则不塞,塞则不通,这个是说你的真见的见。见精,见的精体拿这两种妄来解释。但是这个见精加个妙净见精,加上两个字。为什么突然间在这个经里头加个见精,加个见字?表示虽在染污当中,但是你见精不失,妙净的见精在这个明暗的尘境当中,它并没失掉。明时见精没失掉,暗时见精也没失掉,它也不与明和,也不与暗和,也不与塞和,也不与通和。明暗通塞就是我们所以观一切问题的时候,通达了,顺畅了;壅塞了,就不通了。像我们那个大马路、高速公路,车子挤了走不通了,或者出点障碍,车子出点车祸就不通了,这就叫塞,通塞。明暗呢?就咱们这寝室光明的时候,晚上没有灯光黑暗的时候,没有光就叫暗,有了光了就叫明。

  明暗通塞这些境界相,跟我们这个见精有什么关系呢?见明时候不能见暗,见暗时候不能见明,见通的时候不能见塞,见塞的时候不能见通。但是你这个见精是跟明和一起?还是跟暗和一起?这指责的意思。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如果与明和,汝观明的时候,你看跟明和了,你的见跟明和了,当你明现前的时候,何处杂见?你观明的时候明现前了,跟其他境界相就离开了。和是杂意思,杂就是和,何处离开见相。所以我们以前要说什么跟和,必须得两个东西和为一起,不是一个东西,是一个和到一起。这个话是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相是相分,见分跟相分两个是和了、是不和?这个我们大家看一切事物的时候,是跟它和、是不和?前头文讲过,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你那个能见跟你所见,所见不是见。你所看的什么东西,那个东西不是你,不是你的性,能见做你所见。我们能见着的肉体,这个肉体并不是你,就是这样一个含义。这是破执着的意思,这些个都是破。明和,凡是和必须得有两种东西加在一起才叫和,一个东西怎么能叫和呢?二物相投,和到一起不分了才叫和。你明相现前,暗没有了。明见一切物,并不是明跟一切物和,它不是和的,两个不是和的。

  汝观明时,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杂是杂体说的,杂就是和义。这个地方讲杂,当你明现,何处离见?这个离就是和。和没有离开,和在哪里?见相可变,那这个离、这个和相能见到吗?这个得要思惟、得想。这个是指法说的,说你的心跟外头界相不会和的。心不与境和的,心永远是心,它是不变的,外头境是常变的。是不是见有错误呢?不是这个意思,下头就讲了。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若非见者,没有个能见的见。因为要说和必须有两个东西,一个绝不能言和。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见不是见,你怎么见到明。若是是见,云何见见?就是是明不可以,非明更不可以,那义就不成了,见的圆满义不成了。见不与明和,因为它不与暗和,所以不与明和。见不与一切事物,明暗塞通都不和,见唯是见,明暗塞通一切境界相它不和。如你见到张三,咱们举咱们现前的例子说吧!你这个见见到到张三,见不跟张三和,见到李四也不跟李四和,见就是见,能见跟所见的不是和合的。那阿难意思要和合才算圆满,不和合就不是圆满了,所以以下就说圆满意思。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必见圆满,因为这都破和合体的。必见圆满,见有圆满的意思,何处和明?在什么地方跟明和了。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这个合跟下面那个和不一样的,这是合成的合,那是和合的和,融一体的合。若一定决定见相圆满的,那么什么时候在合跟明相和?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若明不圆满,何处和明?这两句话是翻来说的。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破什么呢?破和。和必须得二物,咱们见只有一物。比如说见不跟任何和,和不成,必须得两个东西合在一起才叫和,见跟其他都和不了。这个意思就说你见的见性跟你所见的相,见的明相,两个是不能和的,性跟相不和的,就是这么句话。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暗与明和,若明要与暗和,明不叫明,暗不叫暗,不是这样子吗?这屋子是黑暗的,拿个光明,黑暗没有了,也变成光明了;说这明和了,暗破了,跟明一样了;这个不叫和,叫破暗,破了暗了,显明了。通不是塞,塞不是通,明暗塞通都是如是的。通不是塞,塞不是通,通塞不能和,明暗不能和;明就是明,暗就是暗,通就是通,塞就是塞。这以下就合法了,这是破阿难说和的意思。佛上头这段经文破阿难所说和的意思。

  咱们举咱们现前的例子,大家可以思惟修。你的见跟你的体是一个、是两个?若是两个就和到一起了。若是一个,你的肉体没有的时候,你见存在。你肉体失掉了,你见性没失掉,它不是一个。那不是一个,又是两个了?但是又不是两个。你在这个人身上把他的见跟他肉体分开,能分得开吗?你自己分,你的见跟你的肉身能分开吗?这就是非常微妙。破妄显真,妄跟真不是两个东西。那就是一个了?一个里,究竟是真、究竟是妄?所以说开悟了,妙明真心悟的了,那不是一件事情,不是容易做到的。究竟一个、两个?一个也没有,两个更没有了。原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个得大彻大悟。六祖大师在五祖会下就证明他悟得很彻底,原来无一物,原来就什么都没有;何处惹尘埃,哪有个还能惹尘埃的!原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还惹出尘埃了呢?所以他全说这句齐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这就是见精,妙净见精。与暗也不和,与通也不和,与塞也不和,明暗塞通全不和,而又不离,这叫不即不离。即是错误的,离也是错误的,这才叫明。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若明合者,到暗时,明相没有了,那这个见也就没有了,跟暗和了;暗灭了,见也没有了。若见暗的时候,不与暗合。不与暗和,就应该与明和了。与明合了,又怎么叫见明?见明不是和。若和了就不叫见明了,就叫明了,还有个见明?见明见暗呢?能见的体性,所见的境界,明是境界相。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句话就是见不与明和,不是那个境界相;也不与暗和,不与一切境界相和。说和者不对,跟什么不和;也不离,离明不能见明。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彼暗通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佛把阿难所有的知见、想法,就是阿难所有的看法、想法,佛给他破除了,说你那个想法、看问题看法,不对。阿难这个想法又被佛破除了,他又转了,又想。把这个佛给破除,他又有个设想,就是这个意思。又想什么呢?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他说我又想了,我想的,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现在我想了,佛说和合不对,那我的思惟,就我想的想法跟妙觉元,还有一切尘境,诸缘尘境,还有我心念的思虑,不是和合的,非和合耶!意思阿难想我这个想法该对了吧?我说和合,佛破除了,不对。那我现在又一种思惟,与诸缘尘,我的心念思虑,非和合,就是不和合义。

  有时候我们学楞严经的可能大家看的注解都不一样,几十家的注解,注解跟注解就把你搞迷糊了。在家注的这么样说,他的知见。那位大德是那样注的,那个知见。你又何所适从呢?看原文,就照经的原文,佛说的你去思惟。祖师所说的,那些能注注解都是祖师,没有智慧他能给注吗?但是他一己知见。现在我们所能知道的,能找到注解的,大概有五十多家,五十多个著述,就光楞严经。都对,都不对。我说这个话含义是什么?应该跟到原文去思惟修。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佛又批示阿难所问的,心所表现的。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前头你说觉和,现在你又说觉非和合。那我就再问你,吾复问汝,复字当又字讲,我再问问你,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明暗通塞。佛说就照你说的这个觉性不是和合的,那这个见精不是和合的,是不与明和?还是不与暗和?还是不与通和?还是不与塞和?明暗通塞这四种缘,正破。破什么?破阿难的非和合。因为这种我们掌握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最基本的原则,见明觉精就是我们这个真心真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落到语言去就不实的了。与明和,与暗和,与通和,与塞和,不对;不和,也不对;非和非不和,也不对。这叫什么呢?离四句,绝百非。咱们经常遇到这种,不止楞严经了,其他各处也如是。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你说见精不与明和,若非明和,那见有见的边界,明有明的边界,必有个边畔。佛问阿难,你说不与明和、不与暗和,那什么是见的边缘?什么是见的边畔?汝且谛听,佛叫阿难注意,谛听,谛就是如理的听。你再好好观察一下子,谛观。听跟观是一个,谛观。如理审思,谛观。什么地方是明?你去观照一下,找一找。何处是见?自何为畔?什么是你自己的见,哪个是它的边,就是破的意思。若非明和,不和。那它自相有个边界,什么是它的边畔呢?边畔的意思,就是什么是明?什么是见?见的边畔是什么样子?它的边到哪为止?明的边又到哪为止?就是边际界相。明有边际界相没有?就这个意思。这是破的意思。

  现今,就指佛跟阿难谈话当时;谛实观察,你进入理性的,谛就是理性的,如实的观照来观察。明的样子,相状是什么样子,何处是明相?把明定个相,光明的相。何处是明相?能见明相的见,何处是见精?就是能见的见精跟所见的境界相的明相,这个中间找个边际,找个界畔,找个边。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明中间没有个见者,就能见的,能见的见于明是所见的,有边吗?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那你自己还不知道明相所在,怎么还能找个边呢?连明相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边从何来?与明和,那见与明得有个和的一个相,得有和的一个边畔;没有。暗也如是。根本就不知道,则不相及。连明相所在都不相及,畔云何成?畔就边畔的意思,咱们就说岸边的意思。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又者彼暗与通,明、暗、通、塞,及诸塞相,就是暗、通、塞也复如是。举这么一个例子,四相,明、暗、通、塞,明相如是,暗相也如是,通相也如是,塞相也如是,四相都如是。这是佛破阿难的非和。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阿难他明白了,说这个非和,就是他那个见性跟这些不和。佛就给他破除,和也非,非和也非,那个妙精本身非和合义。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都不合,是不合的。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这就很明显了,就翻过来,正面反面。就反面说,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确定的,说这见不与明合,那见与明一个属性、一个相,彼此乖违了、角立了,各个都不相顺。这是讲理,据理上来讲。既然非合,假使说非和合,既然非和合了,你耳根与明相了无关系。举例,举耳根例子,不相触合;合就是触,不触就是不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体跟相,乖就是相背,角是相互的争。那耳与明,了不相触。了不相触就不相合的意思,触就是合,不相触就是不合。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根本这个见还不知明相在哪里,还谈什么合跟不合呢?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都如是,明暗通塞四种相都如是。把四相破除独显真,破四相显真,破妄显真。我们的见闻觉知虚妄的病源都是病态,因为妄不离真,妄即是真。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妄没离开真体,妄绝不离开真来说妄,妄不离体。见闻觉知这些个都是病态,虚妄的病态,妄没离开真,妄即是真,同是觉明无漏的真心。这个道理要思惟。我们这个本觉的妙元的心,它非和合、非不和合,这个义理非常微妙。万法一心,万法唯心,这一切都属于万法,万法都是妄,心是真,真不离妄,妄即是真,说妄的时候真含在妄里头。密,大家经常说密宗,这就是密。所以说凡夫都能成佛,凡夫的佛性是真,它没离开你这个肉体,没离开妄,真不离妄。真要离开妄,何处去显真呢?真是对着妄说的,离开妄,哪还有真呢?但是妄绝对不是真,真也绝对不是妄,这叫密义。因此见闻觉知它这个真实的真正的妙明真心,本来的妙觉元明的,就是本觉的妙心与妄绝不和合,非和合;那又非不和合。所以密法就是万法一体,唯万法唯心。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这里就告诉我们了,你现在没明了一切浮尘所有这幻化境界相,当处出生,即是妙性;灭尽了,幻妄的相灭尽了,真性就显现了,其性为真。妄尽还源观,咱们讲华严经时候,妄尽还源。万法唯心,万法是妄,唯心,唯一真心,这就是万法唯心的含义。心唯万法,你的真心遍住在一切法上,法法皆真。所以在华严经境界,咱们讲过华严经这个义理,大家就很容易懂,随拈一微尘无非法界,法界之内包括万法。

  所以佛说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一切幻化相,当处出生那个生,出生的地点,随处灭尽,当生当灭,生灭;生灭灭已,就是寂灭。幻化的妄想成相,那它性呢?相尽还源观,就是妄尽还源,性为妙觉明体。

  我们见精的相是妄的,性是真的。这个特别注意,相是妄,性是真。一切诸法皆如是,所有一切看见的一切幻化之相,无非是真理,这个理解力要能够看见万法之相皆是本体。就是说一切六尘虚幻不实的那些个境界相,忽然有,忽然没有,就是幻化的。像空华,空华没有;有吗?镜里的相,梦中的境界,你作梦你富贵容华,梦里头境界相,全是没有的。当处的出生,不论什么物质,当处出生,生无来处。从什么地方生?生无来处。灭了呢?随处灭尽。灭要有灭处吗?灭无去处。灭到哪里去了?

  这个道理看文字上听到,你可以做实事想,这一切法的生灭法灭尽了,法灭尽了;就像空中的华,华没,尽了;镜中的里相,作梦所现一切境界相,梦里头境界相哪里来的?你醒了时候,境界相没有了,又灭了,又到哪里去了?生无生处,灭也没有去处,只有虚幻的名相而已。

  过去的历史留下来就虚幻名相,那事实哪里去了呢?没有了,灭了,这就叫浮尘幻化的相。但是这些个浮尘幻化相没离体,那就是我们现在楞严经所讲的众生的妙觉明体。一切众生的妙觉明体,没有相,它又能现一切相。无相而现一切相,一切相还归于幻灭,怎么理解?妙,这就叫妙,就叫不可思议。虽然现一切相,它的性,本觉湛然的性体是明净的,能现一切相,一切相还归于寂静,还归于妙明真体。所以明幻化即真,幻化空身即法身。咱们经常念就两句话,就是我们现在这幻化的肉体就是法身,幻化空身即法身。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在分析上头说,佛又对阿难说,如是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因缘和合了,缘成则聚,聚则能生;但是这个生因缘和合的,虚妄的有生;缘不具足了,虚妄的名字也灭掉了。人的生和死就是虚妄和合的生灭形相而已。假如说你看历史,唐宋元明清,近代史这一千多年,这算近代的了,最近代的满清这三百来年,将近三百年历史,咱们这民国也快进入一百年了,过去那些个名人都哪去了?幻化,都是虚幻不实的法。这叫什么呢?虚妄,虚妄是相,相是虚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因缘和合了,虚妄有生;因缘别离了,虚妄名灭,就是死了。

  相是虚妄的,而且这些法的性是真实的,不论阴、入、处、界都如是。这个名词很多了,这个名词咱们不一一的讲它了。说心迷了,心迷了就有种种这相。但是有时候是广说,有时候略说,有时候一说,有时候异说。一切色法,就是有形有相的就为色蕴。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六根入于六尘,根尘相入就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叫十二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着色声香味触法,而中间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到意识,三个六合到一起,这叫十八界。为什么加个界呢?各有各的界限,各有各的分际,叫因缘和合。因缘一和合的时候,这叫生法。因缘别离了,缘不具足了,这叫离法;虚妄的,不实的,因为虚妄不实就叫灭。因为虚妄的因缘和合的生,这叫生法;因缘别离了,这叫灭法。无论生与灭,都不离开因缘。

  大乘起信论上讲真如不守于自性,妄动为因。“一念不觉生三细”,生的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相为因,业、转、现为因。因为这个因它常时的,它是不动的,是寂然的,但是必须假缘,没有缘是不生的;不假因缘,不假六种的染心,眼耳鼻舌身意缘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缘,因必具缘。真如,我们的本体不守自性这叫因,加上外头境界的风一动;真如不守自性,遇见境界风的因缘,缘,因缘和合。所以在如来藏法之中,这有三种相应跟不相应的染心。不相应的染心,在大乘起信论上这样讲,以业识的内心熏无明为因。“一念不觉生三细”,业相、转相、现相,业相熏无明,业风熏无明,这产生了以无明为因,业风为缘,因缘和合了就产生了转,转就是转变了,转变就起业了,就起业造业了。无明这一熏转变叫业相,业相它不停,它愈变愈粗,它就转变了。业相,转相,就现境界相,业、转、现三相,得到了八地菩萨断现相,九地菩萨断转相,十地菩萨断业相,愈变愈粗。

  因缘和合了,虚妄有生了,就生起一切色法,就有形有相了,但是都不离开因缘。但是我们现在讲这个心是真心,真心离妄绝对待的;就是把业相停歇之后,把无明停歇,无明不觉妄动那个无明恢复于真,就叫真如妙心。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虚妄的名为灭,因缘的就叫别离,生离死别,就是这个样子。因缘别离了,因缘别离的时候也叫灭了。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因为这样子就不知道生灭法、去来法,这些法本来都是如来藏性;迷了,迷了不知道如来藏性了;要能知道如来藏性恢复,恢复就是反转来,那就是修行了。想从凡夫地,咱们所说的断烦恼、证菩提,你先得断见思惑;见思烦恼断了,咱们见什么迷惑什么,见什么都离开,见什么不迷了,断见惑。见惑断了,断思惑,完了才能说断无明惑。完了知道了生灭法、去来法都是如来藏性,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这个妙真如性性真常中,在这真常的理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就是在我们心中,想找个去、来,迷了、悟了,生、死,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没有,根本没有,都是虚妄的。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到这个地方跟阿难说,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是实,全妄即真,一切妄法就是真如实性。色、受、想、行、识五蕴,这是世间法。一旦你开了悟了,就是你修练的明白了,你明白了这个就是真如性。因为过去五盖把真性给盖住了,为什么叫盖呢?盖,它把你真性给你盖住,就是把我们真心给盖住了。你把这盖子揭开来,把它取消了,盖没有了,那真心就显现了。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举个题目,佛举这个题目。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清净眼观虚空,虚空没有华,什么都没有,原来就清净的。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病眼,你眼睛有毛病了,那你看虚空像翳,翳眼见虚空,空华乱舞。我们这一切法,总说生住异灭、苦集灭道、色声香味触,所有这一切法都是眼睛上起了毛病,起的翳,狂华,一切的狂乱假相。眼睛好了,就咱们说是明心见性了,什么假相也没有了。明白了,一切法虚空,那一切法都顿息了。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一切色阴全是虚妄的,没有真实的,等到色阴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咱们世间上说话,说死了死了,那个死了没了。因为五阴、十八界一切的色相,他狂妄的妄心没有明白没有歇。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狂心未歇呢?菩提没有。应当知道色阴法如是,一切法都如是。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若是从空中来,一切法皆空;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破这个因,因是从空中来的,没有因没有实体的,因从空中来的。华,在虚空中现的假华,因为你肉眼看见虚空华,这华是从空中来的,从空中来还入于虚空。那华有出入吗?华没有出入。若是有出入,不是虚空。若空不是空,空若非空,那个就不实了,非空就不是虚空了,不是实在的虚空了,就是实体了,不空就有实体了,那华相还能在空中起灭吗?这个眼翳所起的华相,还能起灭吗?阿难,阿难的体还能容个阿难吗?如阿难体,不容阿难,阿难是个假名而已。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拿这个做比喻的,若你的眼睛,目,眼睛的出,眼出,目中所看一切的是从眼里出的,那一切相还要入到眼睛,能入吗?眼睛向外看一切相,一切相要还入于眼中,有这个事吗?这是即可明了的相。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这个华的性从眼睛出来的才有个见,眼见,这叫眼见。若有见就没有华空,有见华就不空。合见眼,见跟眼相合了,有眼出见,见是还归于眼,这就相合了。若没有见,翳空,空中的华是眼上的病,眼有病了看空中有华,眼没病了没有,那你就应当治治这个眼睛。眼睛这空华,这个病眼叫翳,障碍眼睛那个浮尘;你把那浮尘扫去了,眼睛毛病没有了,空华就没有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这个眼睛见到华相的时候,能见的见,所见的华相,这个华的相从外边来的吗?从眼里出的吗?因为我们能见的见动的时候,没有毛病,这就号为清明眼。当你见到华的境界相的时候,你的眼睛没有障碍目应无翳,翳就是遮盖眼睛的虚妄的妄相,这个时候你的眼睛就是清明眼,这叫清明眼。这形容着,这是反难的意思,佛对阿难说你看见空的时候,空中没有华,纯空的,突然间眼睛看着有个光圈或者有个华,那就眼睛有病了,所以叫翳眼,翳眼就是眼有病。见到清明的,清净眼见清净明空,在这个时候还有见、还没有见?能见的是眼,所见的是外边虚空,那这个中间产生一种障碍,眼睛有毛病,看着空中有华;空中没华,这叫妄执,妄执这个空华从空中生的,不然怎么会空中有华呢?这就说明病眼。所以你眼睛如果没病的话,见华的时候是清明的;眼睛有病,见华就不清明了,就这样。

  这个意思就是形容着色阴的法,是故当知,前头是比喻,比喻了合法。法是什么意思?那个华是假的,是虚妄,不是真相。解归真相呢?见空时候就是空,没有空华,就是解妄归真了。是故当知,佛对阿难说因此你要明白,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五蕴都如是,让你都作如是观。五蕴非有,全是虚妄的,何况虚妄中生妄呢!例如说你眼睛看外头,看境界相的时候,看空,空没有华,那华相从哪来的?从空中来的吗?是从你眼里头出来的吗?这个意思就要你起智慧观察,应当有智慧的观察。所以你应当了解色阴一切法,色阴的本身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缘。那是什么呢?咱们前头讲过了,妙明真体随缘而染一切诸法。所以说非自然,就是我们的妙明真性的实性没有一些妄想的,都是虚妄见相,是假的。如果按文殊菩萨教导我们善用其心,就是你起到一种智慧来观察。智慧就不是照,我们慧照现前,观见色阴的根本就是实相。若见诸法无相,则见一切诸法实相。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很舒适的,就是身体很健康的;宴安是很清闲自在的,身体没有不舒服感,没有不适应感。在这个时候忽然忘生,起了念了,忘生念。性无违顺,性说体,就是那个藏性。这个是讲受的,讲五蕴,色阴完了讲受阴,说受阴;性无违顺,没有个善受、不善受,没有受的感觉。假使无缘无故的用两个手在虚空这么搓;咱们有时候有这个现象,拿手这么搓一搓,搓搓揉揉眼睛;两个手在空中这么一摩擦可就不同了。手这么一搓,生出一个滋润的润滑的现象,还是个涩滑的现象;有时这么搓搓的不大那么光润,有时候很光润。你两个手一相搓就热了,就发热;没搓的时候以前是冷,两手一搓就发热了;就产生了涩、滑、冷、热,产生这一切相。这是形容法的,说我们的这个藏性,本具那如来藏性在受阴所感受的时候,清清净净的、平平安安的,心无所著,也没什么颠倒的,这很自然的。

  受是领纳的意思,色受想行识这是讲五蕴,讲这五蕴法,五蕴法跟你的本性、跟如来藏性,一个是体,一个是相。在这个相上头,是受领纳为义。在你没有苦的受、没有乐的受、没有不苦不乐的受,就是无受的时候,很自然的时候。换句话说,没有顺境就没有苦境。无顺无逆,逆就是苦,顺就是自然的,就是乐境。当你这个体很适应,无苦无乐,没有苦相,也没有乐相。在这个中间心里头忆念当中,忆念过去,忽然想起烦恼事,那心里就不安了;想起快乐事了,随顺那个快乐妄境就产生妄心。这个是什么呢?这是心回忆有领受,产生的有苦受、有乐受。一个人在那坐着很舒服的,都很舒适的,他突然忘生了,忘生就是生起妄念,生起违境,或者生起顺境,但是自己性体没有违顺境界,这是法。你无缘无故两个手在空中这么搓,这是比喻形相,本来无有事,坐那很自然的;你两个手一搓,就生起来发热,又有光滑的柔滑的感,好比舒服感;搓搓不高兴、不舒服,现冷相,现热相,现诸相。这是形容词,我们法的本义。

  我们眼耳鼻舌身对着外边的色声香味触,身对境这时候产生一种受。受就是产生一种力量了,自心跟外境,自心就是五识,这个五识是受蕴,受是领纳,领纳义。举个例来说,前头这个文中就举例说,他在那宴安,坐着很安静的,调和很顺适的,这形容我们那真如的体性不动,我们本具的那个性德很自自然然、很舒适的样子;忽然间生起妄念,妄心这一动,随着妄产生了,两手相搓,其他动作就很多了;这一动就有苦有乐。觉得很自在的,自身很自在的,这就是受,这叫乐受。觉得这一动有苦,动时候不大舒服,这是妄执的,就违缘,这是苦。动的时候也没感觉苦,也没感觉乐,非苦非乐。因为受的时候,领纳的时候,必须得外境。你这个识跟自然的境界相两个相对了,中间所产生这个就叫受。有的很愉快,这个受就是高兴的,这叫乐受。有的不愉快,那叫苦受。也没什么感觉,也没什么愉快、不愉快,这叫不苦不乐受。

  这个受阴本来是虚假的,没有什么。但是一产生了思想分别,一对境的时候,它就产生问题了。这是身体上。咱们有时心里头,这个每位道友都有,或者回忆过去,或者想想未来;想到高兴的地方,思想很高兴,飘飘然了;想到你受人家责备或者不如意时候,那个接触的很不高兴,那就烦恼来了,烦恼来了就苦受,识上感觉不舒服。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是受阴,受的五蕴就是这样子,一切诸法从妄所生。受必须得接触,领纳为义。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佛就对阿难说,阿难,是诸幻触,这种虚幻的不实的接触,空中也没有,不是从空中来的,空中本来没有。你自己身识上头感觉着触,例如你感觉着冷,就是接触外边寒流很重;你接触着感觉着很温暖,热流很重。所以摩擦所生的触都是虚妄不实的,幻化的境界。哪里来的?不从空来;两个手掌摩擦,也不手掌出,手掌也没出。所有这个苦乐受的意思。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佛问阿难,如果是这个触空中来的,触来触掌,为什么不触身呢?不应虚空选择来触,是不是虚空还选择一下子,我触你的手,不触你的身。是这样子的吗?佛这种推破的意思,往前推就是除你此身之外,外头都是空的。那这触从空中来的吗?那触要从空中来的,这个空来的触能触你手掌,也触动你全身,是这样子吗?不是这样子,空没有知觉的。那也不应当虚空有选择,我要触你的手,我不触你的身。那这我想多愚痴的人也不相信的。那这触从哪来呢?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一个手就可以了,那必须等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一合了,掌就知道了。那离呢?离就没有了。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从哪里入的?入的时候要有个形相、有个痕迹。是从膀臂上入的吗?从手腕入的吗?从骨髓里头入的吗?那你的觉、你那个心能够觉知这个触的出入相,只有一个物件往来,那何又待这和合才知道呢?这讲触尘,要名为触,这就解释触的意思。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触是受尘的虚妄,是受阴。色受,色阴、受阴,不是自然的,也非因缘的,这是讲触受。触是接触,接触你有个感受,这个感受是从空中来的吗?是从手掌出的吗?虚妄。没有生的体,生无体就叫虚;循业发现,二掌相摩,就两手相搓的时候,这叫妄;虚妄。非自然的妙真如性。这是破五尘境界的,大家依着色、受、想、行、识,破这个境界相的。我们平常都在这个里头打转转,佛就破这个。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谈说梅子,谈说我们喝的酢,那口里就酸了,口中就出水,流口水,一说一想就口水来了。思蹋悬崖,足心酸涩。假使我们想到走那个悬崖绝壁,空中悬崖绝壁,这脚杆就发酸,这是正常人的现象。想阴,这就叫想阴。虽还没吃梅子,但是一想到梅子,口就发酸了。大家都知道曹操跟东吴作战的时候,赤壁鏖兵,曹操打败了,打败了退守往许城走的时候,这个兵走在路上又饥又渴又烦躁,想水喝。哪有水?行军的路上那个时候没有水喝。曹操就想了,说:你们大家想喝水,咱们到前头有个树林叫酸梅林子,到那树林子吃酸梅就不渴了。大家一听到说梅子,口里就发酸了,都流口水,就不渴了。这就思想作怪,这就叫想阴。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当你思想想到那个事物,跟你现在的法相合了,想阴就如是。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阿难,如是酢说。我们说这个酸是从梅子生的吗?是口里入的吗?当然没有梅。从口入的?也没有从口入。人只要一动思想,这是思想产生的。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是梅生的,梅自己说,不要待人介绍。若要从口出,自合口闻。口没听到,不是从口出,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口水不是从耳出的,从口里生的。这是一种。

  【想踏悬崖,与说相类。】

  佛又引一种,想踏悬崖,与说相类。只要你一想踏到悬崖时候,那个心里头,那个脚就发酢,脚心就发酸,想到悬崖那种境界。都是忆想所成的,虚妄,证明这个。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合法了。佛说这个比喻意思,让阿难知道这就是你思想里想,没有因缘,也不是自然,这叫妄想。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

  说那个大水,暴流是大水,大水不论它多暴,后头的总是在后头,前浪总是在前头,后浪推前浪,绝不相差的。水流如是,暴流的波浪是相续的,前际后际,不相逾越,绝不后头跳到前头去,不可能,没有这个事。

  如来藏性所有的行阴,行阴在我们法相里头讲,它叫心所法,就是思想,这个思想不停的运动叫行阴。咱们每人都如是,你那个行阴驱使你那个心,乃至你做的善业或者不善业,一切行动,行!咱们不是色、受、想、行吗?就那行阴,那个运动的意思,它摄的法最多,就是迁流不息的意思,永远不停的,那八识迁流不息的思念。第七末那,恒审思量。这个行阴属于末那,思量不停的。既不超前,也不落后。不从前头,前六识,也不从到后头的第八识,不相逾越,不相超越。但是这个行阴它有粗有细,究它的根本,潜伏的心的根本,潜伏之本,比较前受、想就细一点,就同分的生基。

  咱们现在举这个都是名相,现在这个讲都是名相,到以后了;咱们这才讲到第二卷,等到第十卷都讲这个问题,到八、九、十卷,九卷、十卷就讲这个,咱们一天的生活,咱们这五蕴的行动,你把这些认识清楚了,你才能开悟。开悟的楞严是什么?把这些分析明白了,你就知道你心的活动就你那些个妄想。你坐着突然间来个念头,就是想法,或者过去的,或者未来的,或者你想到你作梦,作梦多数都是前缘,前的五蕴境界,梦中所现的有时候不是现在的,潜伏的。我们那个根的心潜伏,完了才现现行,那是根本;以前受过的,现在它浮现,就这样子。这里头造业趣向果,那个相非常微细,而且很多很多。咱们有很多作梦的时候,咱们也没看见,不但没做过,连想都没想过;那梦里头出现梦的,梦了很多奇奇怪怪相;那不是现生了,那是我们无量生的。

  【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所以行阴,咱们讲完了受阴,讲行阴,受、想、行,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一个是离,一个是破。约空,约水,这是离,识离,这是暴流之性,这个暴流之性不因空生。暴流是指水说的,也不因水有的。暴流,不同空,也不同水。流性是指水说的。这个水性不因空才生的,这个流性不因为水才有的。不因为水,离开水,怎么叫水性呢?所以非水性,离空水。不空不离,又是即空即离,翻回来说。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这个水从空中生的,那十方虚空全成了流水,那就流无尽了,都在流。不是从空生的。要是那样一流,大自然界全都水泡了,全都淹没了。是这样吗?不是这样子。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那就因为水有。若因水有,这个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有所有相。因为水有,应该有个相。水有流动性,有流动的相,有相吗?有所有相,今应现在,现在还在流。意思就是不是水,此即非水。说暴流,暴流是水、还不是水?暴流是因为水有的吗?若因为水有,暴流之性,应非水而自性,它自己有个性。何故暴流之性是浑浊的,水性是澄清?这个暴流的时候,冲的泥沙水沫是浑浊的。但是跟水性不一样,水性是澄清的。如果是有暴流,是水性有的、还是流性有的?水性没有,流性也没有,所有二相,应明白现在;明白现在了,因水而有,暴流确实是因水而有。这是说明了行阴,色、受、想、行,这个行阴,行的阴是什么样子,这就讲的行阴的样子。受、想、行、识,讲了受了,讲了想,讲水的流性。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即非水性,暴流不是水性,因为它浑浊,不是水性。水性是澄清,浑浊没有了,才是清净的水性,那才是水的自体;有了浑浊不叫水了。行阴就是藏识,这点我们能理解。另外一种,如果在这上不理解,等到冬季了水成冰,冰是水、不是水?冰不是水。水是流动的,冰是静止的,冰是结固的;那离开水,哪里有冰?这个道理大家多思惟。冰即是水,冰化了就是水,水凝结起来就是冰;但是凝结起来的冰不是水,它是静止的,它不动的、不流了。这个问题要如是认识。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若离开空、离开水,哪还有个暴流?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水之外还有流吗?是水流。空呢?都是空的了,还有什么内外,空无外。那要离开空、离开水,那何又有显出水的体,又何是水的体?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知道佛的这些问答是显性的,假这一个比喻让阿难明白自己的清净妙心。现在你这所有用的都是虚妄的,幻化五蕴,色、受、想虚妄的,那行阴又何不是虚妄的呢?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亦非自然。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这是形容识阴,识阴就含藏义,阴就是蕴藏的,说识阴就是说我们含藏那个性体。识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了别为义的,能了别自分的境界。受、想、思分配在前七识。这个识,现在这个识独指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这个文的意思,这段文的意思,指着第八识,指第八识说的。拿形容词,拿什么形容?譬如一个瓶子,频伽瓶,举瓶子,把这个瓶子的两个孔,瓶内的两个孔道给它堵死的,形容词。瓶子堵住两个孔,形容什么呢?形容着我法二执。阿赖耶识它自己本身具足两种执着,一个我执,一个法执。空,拿虚空形容着虚空分内空和外空,瓶内叫内空,瓶外叫外空。喻什么呢?那这个就形容着阿赖耶识。外空就喻藏性。藏性,性含着两种障,二障,一个我执障,一个法执障,二种执着;二种执着就把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给遮盖住了,人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给障住了,这叫二空真理。

  我们起惑造了种种的业,因为起惑造了种种的业就要受报。业一定有业因,一定要受业果的,起惑造业。因为二执障,我执、法执。空也分内空、外空。瓶内的空喻那个识性,瓶外的空比喻藏性,识性跟藏性。由于我执障、法执障,法障这样子,所有障敝了二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依着这个根本起惑造业;一定要起惑的,起惑惑绝不停,一定就造业;造了业就要感果,感果就要受报。

  瓶擎着是空行,把它藏性里头隐在身中而成为识性,藏性跟识性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隔;但是藏性不是识性,由阿赖耶识发生的是藏,发诸于六识就叫识性。因此就讲出来了内空、外空。本来有没有什么内空、外空,因为执着,识性和藏性,识性本来一性,分成两个了,由执着分成两个。比喻瓶擎空,这个形容什么呢?轮回六道受苦。在苦中又来起业修行,迷位舍身受苦,轮回六道;就是三界之内的一切众生,依着善恶不动(禅定)而受的业苦。业苦,因为造了业了,造了身口意三业要受苦了。这个苦,苦中有乐,苦、乐等报,受苦当中的三业有苦有乐,有受苦,也有善业。但是总的合起来,八识是它的总报主,随业受生,就是随业受报;八识就是报主,受报的主人。业报身,我们平常这个业报身就把它形容为瓶子,瓶内是空的,是识性,这个识性因为造惑了起了业了,把你那个原来的藏性又转成了识性,随着识性所牵引的;识性,你造业就受报了;受报,它牵引你,牵引你到什么地方去呢?六道轮回,那随业了,看你是哪一业。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造的业最重的,天、人、修罗这三道咱们所谓的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

  这个是形容词,解释当中这样解释。你那个识性里头它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普遍性的,地、水、火、风这些个的影响,识性你就被这地、水、火、风把你局限住了。这是形容词,冷暖湿滑、地水火风,地是不动的窒碍性,水是流动性,火是热性,风是动性。所以这个千里远饷喻佛道长远的意思,说我们修行的趣行,我们修行的趣向,怎么样起修呢?信,信三宝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向如来果。所以修行就很多法门了,四加行、十地、十二因缘,等觉诸位,就像那个千里迢迢的路程一样。他国就是形容常寂光土。瓶子还有两孔,两孔就喻我执、法执。证得人我空,人我空就是人我执没有了,证得人空;证得法空,法执没有了。全部的佛教转八识成四智,咱们上来所说这些话,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整个的佛教的过程。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识阴,这个念蕴,不是阴阳的阴,念蕴,识阴。蕴者是含藏之义,譬如五蕴,五蕴是含藏,含藏无量诸法。识阴当知,若与法合,那个瓶子就喻我们所造的业,瓶就跟我们相合。识阴当知。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这个你应当知道虚空是什么样子,虚空是哪方来的?还到哪方去?就是我们说成了佛地,佛成佛了,到了佛地没有污染的,佛那个识叫无垢识,是哪里来的?是从凡夫同居土带来的吗?还是此方入的吗?不是到佛地无漏身的身中,这个识性是周遍的。只是说这识性,这个识性是周遍的,没有来去,也没有出入,随着因缘而异称。在佛的这是识叫如来藏性,在众生这个识叫遍计执、依他起,那就种种的随缘而不同了。这个识性变成藏性,在如来名为藏性,在众生名为识性。这些个文字上头你没办法入,你得思惟修,从那个名相显那个道理,把它跟你身心结合起来。同时佛又把这个比喻跟法合。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如果这个瓶子装了空,那么空就被瓶带去了,虚空就应该减少,有一部分被瓶子收摄了。没有这样子,你装一瓶子空去,彼空中并没减少一个瓶空,不是这样子。如果在别地方擎来这个瓶,那瓶的虚空到此处放出来,那此处虚空就该多。虚空不会的了,这个道理大家都会都很明了的,谁都懂得。若把本瓶既贮空去了,这装了一瓶空中走了,那我们这个地方虚空就应当少一瓶的虚空,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若在别的地方装了一瓶虚空,到这个地方,到此地把那瓶子孔打开,把瓶子倒出来,那应该见空出。你把瓶子打开有空出来吗?空非形相的。既不从彼方来,也不从此方入,若有出入还什么叫虚空?这个说故事,不是随便加这么个虚空来说它,做什么?形容法的,现在与法合,说完空与法合。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我们讲五蕴色受想行识,讲识阴,佛先说比喻而后才说法的。识阴是虚妄的,五蕴的识阴,蕴是蕴藏,蕴藏一切识。识阴没有个此来彼去,形容词,就像虚空一样,虚空拿瓶子能装走。此地被瓶子装走了一个虚空,这此地虚空减少了吗?到他地把那瓶子倒出来,他地虚空增加了吗?虚空本来没来去。我们的识阴是虚妄的,就像瓶子装虚空一样,我们的识阴是虚妄的,没有实体的。识有什么实体吗?即非因缘,也非自然。我们那个识不是因缘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

  五蕴说到这说完了,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有实体的、是没实体的?没有五蕴。没有五蕴,说五蕴,因为五蕴即是如来藏性,因为没实体故,虚妄不实的。既然虚妄不实的,有什么贪恋吗?有什么执着吗?咱们这整个的身心,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之体。这个道理我想我们诸位道友都明白了,以前我们每天所学的,我们每天所做的,你入了佛门之后,从你落发那天开始起,你就跟五蕴渐渐就断绝,色受想行识,你这个色身第一个就起变化,第一个落发,乃至衣服、形象全变了,不是这样子。

  五蕴一切虚幻不实是假的,根本没有,缘影!这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具足所承认的,先从身体来说、来破除。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五蕴合成的,五蕴不存在了,所以这肉体是假的、是变化的、是坏的,所以会死亡的,不是真实的,就破除我们的身见,不要执着这个肉体。一个是让我们心不随物转,这说如来藏心,我们的心不被肉体转,心能转境,让我们心转肉体;心被境转,那就堕落了,凡夫六道都堕落了。心能转境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你渐渐的就能成佛了;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就是凡夫。这讲完了虚妄不实的身,完了下头讲六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