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刚经》是大乘般若重要经典,传到中国后深受欢迎,历来注者不断,其中荟萃众说之集注本亦不少,明成祖朱棣的《金刚经集注》便是之一,其编选之注家极为广泛,有帝王、禅师、文人士大夫,甚至还有道士,张无尽即为其中一家,本文拟从张无尽的生平和佛缘入手,了解其人,并就相关文献记载来考察其与《金刚经》之关系,以及略考其注解在《集注》中的注释特点。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共有六种汉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历来注释颇多,集注本亦甚,《金刚经集注》原有南宋绍定杨圭十七家释义四卷,后演变为五十三家注四卷,明成祖御本《金刚经集注》以鸠译本为底本,“摒除五十三家本中传为梁昭明太子所作三十二分目,略减注者数家,而益以三十余种经文或注文,写成一卷 ”。张无尽注在朱棣《金刚经集注》共有六处,注文没有经过删减,收入其中,也许正如他在序文中所说的“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 但是历来研究者对张注研究很少,甚至在相关专著也未提到其注解《金刚经》,故本文拟从张无尽的生平和佛缘入手,了解其人,并就现有相关文献考察其与《金刚经》的关系,以及考其注解在《集注》中的注释特点。
张无尽,原名张商英(公元1043——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州新津人,其一生历经三朝(神宗、哲宗、徽宗),官至宰相,张商英生活在北宋中后期,正值新旧党争,其政治倾向较为复杂,早年追随熙丰新政,倾向于新党代表性人物,颇有“忧国而不惜官”的贤士风范,因其敢于直言极谏,故不可避免受旧党集团攻击,但在某些特定时期其亦与旧党妥协交好,因此又屡屡与新党权利核心发生冲突,并多次遭受新党集团的挤压排斥,总之,鉴于其政治倾向的不确定性,历来对他的评价不太好,正史云“商英作相,适承蔡京之后,小变其政,譬饥者易为食,故蒙忠直之名。靖康褒表司马光、范仲淹,而商英亦赠太保。绍兴中,又赐谥文忠,天下皆不谓然”。
在思想上,张商英自幼浸淫儒学,终其一生不失其文人士大夫本色,他早年沾染道风,中年开始向佛,曾受黄龙派东林常总禅师的印可,最终得以列入黄龙派兜率从悦禅师的法嗣,是北宋中后期佛教乃至道教最得力的外护居士;他会通儒释道三教,主张三教融合,推动了宋代三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在儒、释、道三教中,张商英向来以“佞佛”著称,因此历来佛教文献对其评价较高,在佛教各种灯录中或为其立传或记其言行,他的《护法论》,为佛教作辩护,向来为佛教人士推崇,也因此有“护法丞相”之称。
其主要佛学著作有《护法论》(一卷)、《续清凉传》(两卷)、《法华经合论》均可见于《大藏经》。
张商英的禅学修养较高,被推举为“相公禅”。据《五灯会元》载,张商英初不信佛法,有一次他进入一寺庙,见到用金字整齐书写的藏经梵夹,非常愤怒地说到 “吾孔圣之书,不如胡人之教人所仰重?”,于是“夜坐书院中,研墨吮笔,凭纸长吟,中夜不眠”,他的妻子向氏问他夜深为何还不去睡,张把事情告诉了她,向氏说到“既是无佛,何论之有?当须着有佛论始得”,“公疑其言,遂已之。”
后来张商英在朋友家中见到《维摩诘经》,信手翻到“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 处,大为赞叹,借回家中阅读,为其内容折服,从而深信佛法。
张商英的佛界交游较广,最多且影响最大的是临济宗黄龙派,他首先得到东林常总禅师的印可,后在兜率从悦禅师下开悟,最终被列为临济宗南岳下十四世兜率悦禅师的法嗣。
张商英得到常总禅师印可后颇为自负,认为已经开悟,路上遇见兜率从悦禅师时讥讽说“闻公善文章”,从悦大笑道:“运使失却一只眼了也,从悦,临济九世孙,对运使论文章,政如运使对从悦论禅也。”从悦禅师说文章对于我来说正如禅对于运使你一样,意即张还未开悟,但是张商英“不然其语,乃强屈指曰‘是九世也’”,当夜张到兜率处拜访,谈话中颇为称赏东林,但从悦不肯定他的说法,张在寺庙后的拟瀑轩题了一诗,其中一句云:
不向庐山寻落处。象王鼻孔谩辽天。
意在讥讽从悦。悦禅师问张既然东林印可了他,那么他您对于佛祖的言教还有疑问吗,张坦诚说 “疑香严独脚颂,德山拓钵话。”。从悦便再问他“既于此有疑,其余安得无耶?祇如岩头言末后句,是有耶是无耶?”张说有,从悦大笑,便回了方丈室,但是张商英回去后一夜睡不稳,到五更下床,不小心触翻溺器,忽然大彻,猛省前话。于是作了一则偈颂:
皷寂钟沉拓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祇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
并立马去敲方丈门,说捉到贼了,从悦让他先回去,等第二天再说,第二天张商英把偈颂拿给从悦看,从悦于是对他说:
“参禅祇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
罗凌博士在其专著《无尽居士张商英研究》中对张商英的著作有一个详细的爬梳,但是未提到其关于《金刚经》的著述,其实张曾对《金刚经》做过注解或写过相关赞颂,并经编撰成为五十三家注之一,后也为明成祖朱棣编的《金刚经集注》选入。
最明显的文献证明是保存在明成祖朱棣选编的御本《金刚经集注》中的六处注解,其形式为“张无尽曰”
另外在《新纂续藏经》24册0465卷的宋·昙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采微余释》卷尾附有《金刚经四十二分说》一卷,宋张无尽述,但只有存目,没有原文。昙应是宋代人,离张商英的时代近,其说法应该比较可信。其他的关于《金刚经四十二分说》的记载还有:
《佛书解说大辞典》第三卷,小野玄妙,株式会社大东出版社,1933,P452。
《韩国佛教所依经典研究》李智冠,伽山佛教文化研究所,1969,P244。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刘扬忠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P372。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周裕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版,P47。
《禅宗语言》周裕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P146。
另外目前文献中能够找到的关于张商英《金刚经》的著述,有《金刚般若经三十二分说》,此篇是就梁昭明太子的金刚经三十二分命名由来的偈颂。
张无尽云。夫学道者。不可以温饱为志。本求无上菩提出世间法。若以事不如意为怨。而图衣饭为心者。又何益于事乎。
张无尽曰。不住色布施者。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菩萨无色可舍。名为布施。如药对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药俱遣。色空泯绝。中道皆亡。了无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色取空。为不住色而行布施。玄奘法师所译经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触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无住。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二边障碍。施心广大。犹若虗空。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故经中举十方虗空较量施福。即斯意耳。
张无尽曰。佛为无上法王。金口所宣。圣教灵文。若一诵之。则为法轮转地。夜叉唱空。报四天王。天王闻已。如是展转。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龙神悦怿。犹如纶言。诞布诏令。横流寰宇之间。孰不钦奉。诵经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摇。寻行数墨面已。何异春禽昼啼。秋蛩夜鸣。虽千万遍。果何益哉。池阳芗山因禅师遣僧往大通镇陈宅求经。颂曰。灯茏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谩。
张无尽曰。四序炎凉去复还。圣凡只在剎那间。前人罪业今生贱。倒却前人罪业山。
张无尽曰。非法无以谈空。非人无以说法。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生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谓之谤佛。但无生灭心。方可说法。
张无尽曰。傅大士庞居士。岂无妻子哉。若也身处尘劳。心常清净。便能转识为智。犹如握土成金。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若能如是。即为在家菩萨。了事凡夫。岂不韪欤。上根之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又何假如许开示耶。论语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法华经云。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
以上六处与明洪莲编的《金刚经注解》(世称五十三家注)除个别字出入外,均相同。
其中(3)和(6)处的在《护法论》中有相应的文字,但是又有所减少,(3)少了“池阳芗山因禅师遣僧往大通镇陈宅求经。颂曰。灯茏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谩。”,(6)处少了“论语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此外第(4)全条在《禅宗颂古连珠通集》有收入,是一则偈颂。
其余三处来源无法考释。
综上考察,张商英应该是对《金刚经》做过注解或写过偈颂,只是后来亡佚不传。
通过对以上六处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张商英的注释不局限于对经文字词解释,而是透过经文或以偈颂的形式来阐述其对经文的理解,如第一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其说“夫学道者。不可以温饱为志。本求无上菩提出世间法。若以事不如意为怨。而图衣饭为心者。又何益于事乎。”学道之人是求无上菩提出世间法,如果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只求温饱,对成道是没有益处的。再若“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说“四序炎凉去复还。圣凡只在剎那间。前人罪业今生贱。倒却前人罪业山。”则是以偈颂的形式来表达。
纵观《金刚经集注》的全文,张无尽六处注解一般放在中间或末尾,虽然不多但也起到了补充理解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张商英对《金刚经》做过注解或者相关的偈颂,且经选编成为五十三家之一,其为数不多的六处注解还被明朱棣本《金刚经集注》选入,并广为流传。
[1]罗凌.无尽居士张商英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第1版.
[2]罗凌.张商英生卒享年辨证[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2008年1月.
[3]元脱脱.《宋史·张商英传》[M].卷三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
[4]宋普济.《五灯会元》(下)[M].中华书局.1984年10月1版.
[5][明]朱棣.《金刚经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出自: 《青年文学家 》2009年3期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金刚经原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听不听,要看你自己的发心。《金刚经》确实不是让你用意识去懂的。《金刚经》讲的是空性法,所谓的懂,属于有为的差别相。所以,如果你想听大德讲法的视频,可以,因为你不能入这个法,你的根器不在上,而在下,那当然还是要积累功德。因为上根器也是从下根器积累功德来的,那么去听大德的讲法视频,这样能够不断地缘这个法。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道理呢?简单概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法空之理,就是诸法空性的道理,整部《金刚经》就说这个。这也空了,那也空了,如何达到空呢?破相了,就空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把这些心相破掉,这样一来自己就开悟了,证得了空性的道理。所以整部《金刚经》说得简单一点,就说这么一丁点道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