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是盛唐时代的着名诗人,子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王维之父处廉,官至汾州司马;其家迁于浦(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浦人。开元八年(720)王维京兆府试,得中解头;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为官太乐丞。后因伶人擅舞黄狮(只准舞给皇帝观看)而收到牵连,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居济州四年后,王维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隐居生涯,其中包括在蓝田经营他的辋川别业和作一些游历。开元二十三年(734),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当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御史他便有一段前往边塞的经历。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病殁,王维又回长安任侍御史。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以侍御史知南选,并到了襄阳。天宝元年(742),王维官左补阙,迁库部郎中。次年,他因丁母忧而离开长安了,直至天宝五载(746)才还朝复职。天宝十一载(752),王维为文部郎中。天宝十四载(755),王维官给事中。次年安禄山反,长安被陷贼中:玄宗出走,王维扈从不及,被拘禁在菩提寺;后即押往洛阳授以伪官,但仍遭囚禁。当王维还在长安时,写有《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诗。待唐军收复两京,朝廷对陷贼官员分三等定罪时,因王维被俘后有“服药取痢,伪称暗疾”之举;而上述《凝碧池》诗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之句早已传至行在而受肃宗上市;加之王维胞弟王缙这时官位已高,愿削官以赎兄罪,故得从宽发落,于乾元年(758)责授太子中允。不久,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又拜给事中。乾元二年(759),转为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卒,世称王右丞。
唐开元天宝间是诗人辈出、佳作如林的诗歌创作蓬勃发展时期,王维博学多艺,于诗歌、音乐、绘画兼擅而成了诗坛巨匠。然而因其经历较为曲折和笃信佛教的原因,他的思想也随其生平际遇而有着复杂的变化过程。这部《王维全集》,便是这位重要诗人一生活动及其思想的绝好写照。
王维15岁开始写诗,早期作品《题友人云母障子》诗,已显示了他的绘画天才。《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少年行四首》、《桃源行》、《李陵咏》等名篇,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在这些诗里,他以高超的艺术才华为人们所注意。加之他仪表出众,在游京华时深受王公贵族的青睐,宁王、岐王对他待为上宾。王维无拘束地与诸王交往,在当时被传为美谈。如对宁王看中邻居一位饼师的妻子,以其金钱和权势将她霸占到手一事,王维作《息夫人》诗讽曰:“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反映了他于事之无所顾忌。又从《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等诗中,也可略知他常随从岐王一切游宴赋诗,备受岐王的赏识。王维21岁作《燕支行》,有几首与之风格相同的如《陇头吟》、《夷门歌》、《老将行》,亦为此时所作。“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取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从这些借历史题材咏赞古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青年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怀和他早期的思想感情。
王维23岁进士及第,官太乐丞,可是不久即遭贬谪,赴济州任司仓参军,作《被出济州》诗云:“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诗人的满腹委曲,溢于言表。谓舞黄狮子一事,皇帝并不将它放在心上;全是执政者的苛求,所指为当时的宰相张说。于是王维在济州四年,此后又隐居八年。
在隐居期间,王维得原宋之问在蓝田的辋川别业,就在那里住下,并重新经营。他的母亲崔氏是个佛门信徒,早在王维十五六岁时就带发修行,师事大照禅师。当时在辋川别业有她的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园,环境极为幽静。王维还经常外出游历,与一些道士、高僧过从甚密;而其志同道合的诗友裴迪,则已成了辋川别业的常客。除辋川别业外,王维还有终南别业一处,《戏赠张五弟湮》诗云“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答张五弟》云“终南有茅屋”。王维因妻子早逝,无家室之累,故终南别业也是他常去的地方。他的《终南别业》诗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便是他隐居时期的思想与生活的真实表白。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维36岁时,因得张九龄的赏识擢右拾遗,这是他从消极出世转变为献身朝廷的开始。次年张九龄晋封始兴县伯,王维作《献始兴公》诗云:“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食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此诗从被贬后隐居林下、漠视权贵说起,表达了自己傲然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转而又仰慕张九龄正直无私的为人。结末四句,反映了他愿为国家效力的急切心情。当时张说已罢相,张九龄为中书令兼知政事。这段时期,王维在朝为官,右拾遗虽是个闲官,但从离开朝廷十多年到再度复出,其思想也随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39岁,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幕府,这是他生平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当时崔希逸率军与吐蕃战于青海的世间是在三月,在这场保卫河西走廊的战斗中唐军大获全胜。王维是在秋天到大凉州的,其任务主要是去慰劳前线将士。王维此去,不但扩大了眼界,且因分享了胜利的喜悦,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条件。《使至塞上》、《出塞作》以及《送元二使安西》等不少作品,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崔希逸于次年病死,王维便回长安任侍御史。
此后王维所任的侍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都是品味较低的小官。李林甫于天宝元年(742)加尚书左仆人射,开始得到玄宗的赏识。这时王维也写过一些应制诗,这些歌功颂德之作,作为一名封建官吏本来不足为奇;然而他对李林甫也有《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春日门下省早朝》等诗,反映了他处世态度的另一侧面。在王维的朋辈中,郭慎微、苑咸两人乃李林甫的亲信,与王维也有诗歌唱和。其中王维与苑咸的关系尤为密切。苑咸《酬王维诗》云:“莲花梵字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禅。三点成伊犹有想,一观如幻自忘筌。为文已变当时体,入用还推间气贤。应同罗汉无名欲,欲作冯唐老岁年。”而诗序又云:“王员外兄以予尝学天竺书,有戏题见赠。然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枉采知音,形于雅作,辄走笔以酬焉,且久未还,因而嘲及。”王维称苑咸“能书梵字,兼达梵音,曲尽其妙”。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出于政治原因,而是宗教信仰的共通和佛学禅机的相知。我们再从王维字摩诘中略知他于佛家的渊源。维摩诘为释迦牟尼同时代人,曾向佛弟子舍利弗、弥勒、文殊、师利等讲说大乘教义。王维之字摩诘,与南朝梁萧统的小字维摩相类,均与信仰有关。故王维诗中时藏禅理,在观察事物时,他又往往有独特的悟性。
王维事母崔氏以孝闻,45岁丁母忧时悲痛欲绝。后来上表愿将其母生前的山居施舍为佛寺。王维与王缙(代宗时为相)等兄弟间的情义很深。王维作《冬笋记》宣扬孝悌。他62岁在尚书右丞任上,其弟缙为蜀州刺史,王维上《责躬荐弟表》,称己有五短,缙有五长,自己愿放归田野,让缙返回京师。
王维丁母忧后直至临终的十多年中,思想渐趋消极。他因当时始终是个闲官,便有条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天宝之末的未能慷慨就义而被迫接受安禄山的伪署,使他感到无比内疚;且因收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又曾萌发过出家为僧的念头,但未能如愿。其《叹白发》诗云:“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晚年就是在这种矛盾和消极思想的交织中度过的。因此我们在阅读王维作品的时候,必须按其生平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加以考察分析。
王维以写景诗最负盛名,苏轼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赞喻。就写景诗而言,如欲作更细的区别,则可按所咏内容分一般的风景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诗,以及描绘祖国山河的山水诗三类。他自编的《辋川集》为其写景诗的代表之作。《辋川集》收诗40首,咏其所居之辋川别业中的20个风景点,内王维20首,裴迪同咏20首。在这组五言绝句中,山林闲适之趣跃然纸上,它以尺幅小景组成了世外桃源式的“辋川全景图”。王维在创作这些诗时,以诗人之灵感和画家设色布局的构想结合得非常完美;时而以白描手法,状无我之景;时而置身诗中,写有我之景;时而寄慨于内,情景交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一诗,但闻人语是有声,返景复照是有色,写鹿柴的空山,不从无声无色下笔,偏从有声有色处写来,愈间其地之幽深。又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这种秋雨与石上急流相杂而下,使栖身濑间的白鹭惊起复下的景象,是以写动来表现静,使意境显得更为幽致。“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南垞》),写舟行南垞,被盈盈一水相隔,乃可望而不可即,所状渺漫之景,如在目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写有我之景,首句静境,次句动境,上下浑然天成,把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融成一体,读来有肺腑若洗之感。此外,《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也是典型的写景诗,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咏春夜鸟鸣涧的美景,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带有动态的刻画,烘托出此涧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又如《莲花坞》:“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蒿莫溅水,畏湿红莲衣。”在这堪称色彩鲜艳的《采莲图》中,因诗人对莲花作了拟人化的描绘,读来更是耐人寻味。至于《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则捉住水面绿萍因垂杨飘动而屡开屡合的情景,写出待舟欲回者的怡然自得之趣。
王维的田园诗数量并不算多,因其创作年代大致在唐王朝尚出于经济发展的阶段,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反映了承平时期一派融融乐乐的太平景象。从艺术角度和美学价值来衡量,王维的田园诗因含蕴着诗人本身所持那种乐在山林的观点,以悠闲自适的心情去领略和赞美田家风光,从而创造出不少画意很浓的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着名的《田园乐》七首,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杏树坛边渔夫,桃花源里人家”(《田园乐》其三);“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田园乐》其四》);“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其六》);“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田园乐》其七》)。在这些诗里,我们只要从“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等句中,就不难发现作者是在庄园主的位置上去欣赏田园风光的。如果说《田园乐》写的有点像桃花源般的农村景象,寄寓着诗人向往的理想社会,那末《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新晴晚望》、《淇上即事田园》、《田家》诸诗,则较形象地写出了农村的真实情景。如《渭川田家》云: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诗前八句一句一景,描绘了春日田家在农忙时日暮歇工前的情景。诗人从夕阳西斜,临照于眼前的村落下笔,使穷乡僻壤的农村显得生机勃勃。尤其是二、三联,以朴素的语言把村中这位老汉的心神与动作以及田间农夫荷锄归来依依相语的情态,写得极为传神。结末两句,则对此情此景羡慕不已,唱起了“式微,式微,胡不归”的感叹,表达了诗人意欲弃官归田的愿望。王维还有一些作品,字里行间也谈到田家与农忙之事,但整体而言,当是咏景为主。这类介乎两者之间的诗歌,写得也很出色:“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春风动百草,兰惠生我篱。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桃李虽未开,荑萼满其枝。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赠裴十迪》)诗以明快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春已降临的喜悦心情。写景由远及近,感情色彩非常浓烈;并借农家之口,形象化地列举了田间野外的种种景象,以嘱农事,使诗的基调显得轻松自然真切感人。
山水诗是王维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祖国的江河山川,一经诗人的妙笔赞美,便会形成各种神奇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王维笔下的山水诗,有的借助观察与感悟,有的运用巧妙的比喻,有的通过合理的遐想,有的加以提炼与夸张,也有的纯取白描,创造出一个个源于自然又美于自然的艺术境界。王维山水诗歌的数量要比田园诗多,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读后会使人产生联想,引起共鸣。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等等。王维是个画家,在作诗时还常把作画构思技能融于诗中。在一幅山水画中,如只写山水,就显得单调;若在适当部位配以樵夫或山僧,就会增色不少。王维有些山水诗,也往往采用此法,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如着名的《终南山》诗: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极写终南山的高峻雄奇,谓主峰接近天都;继而说它从西到东绵亘无际,直抵海隅。中间两联咏终南山的奇观,从白云、青霭的出没变化,谓此山横跨数州,众壑之间气候的差异悬殊。结末转而写实,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在山水中点出人物。对于这种虚实相间的安排与通篇作品的关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九中称赞说:“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实际此诗之妙,就妙在这里,它体现了王维山水诗无与伦比的高超境界。又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此诗意境宽大,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汉江临泛时的景象作了描绘。其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状难言之状如在眼前。
以田园山水诗而享有盛名的王维,在边塞诗和酬赠诗的创作中也有不少佳作。
王维的边塞诗虽然写得不多,但他怀有建功边陲、报效国家的愿望和讴歌前线战士为国征战的热情,决定了这类作品的总体基调是积极奋进和意气昂扬的。同时又因王维擅长写景,故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描绘边塞自然风光和反映民风习俗的篇章。《出塞作》是歌颂崔希逸所率将士战功的:“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度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首诗用方植之的话说,“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棉”,“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而《观猎》也是写塞上风光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诗在章法、句法、字法上可称得上是完美绝伦,为盛唐诗中少有的佳作。将军射猎时的英武雄姿,千里草原的初冬景象,跃然纸上。《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只有在一望无边的塞外才能见到。《送张判官赴河西》诗中的“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既写出了塞外特殊景色,又以高亢的语调和奋发向前的情怀去激励征人的奔赴边疆。《凉州赛神》和《凉州郊外游望》所咏为塞外风俗,如“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也都形象生动,趣意盎然。可与边塞诗同读的,还有诗人早年所写的作品,如《夷门歌》、《陇头吟》、《燕支行》、《少年行》等在意气风发、慷慨激昂中,显示出诗人的壮怀与抱负。
与亲友交往的骤增之作,是王维诗中所占比重最多的部分。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名作。王维的酬赠诗大多写得委婉情深而不露怨尤,有时运用比兴手法传情达意,不但使酬赠双方通过感情的交流获得慰藉,而且后世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友情,获得教益。如《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把离别相思之情与无边春色结合在一起,显得亲切而无感伤情调。《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使送别诗与当地的风土景观和人文故事融合起来,令人向往。《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往留下了值得怀念的可贵篇章,诗人与这位日本朋友依依难舍的感情溢于言表。
此外,王维还有一些咏妇人题材的作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痛苦和悲哀。《洛阳女儿行》在讽刺贵族女儿及其丈夫豪奢淫逸之后,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作了鲜明的对比。《失题》云“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切嘱,归雁来时数寄书”,以闺妇长夜难眠所作的回忆,道出了征人去后十多年的相思之苦。又如《息夫人》、《班婕妤》、《偶然作六首》(其五)“赵女弹箜篌”等诗,也都对有关妇女的遭遇,发出了同情的感叹。
就王维诗的分体情况来说,他擅长五言,其田园山水诗之成为一代诗宗,大多用五言写出,包括五古、五律和五排;着名的《辋川集》则为五言绝句。七绝佳作除《送元二使安西》和《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花落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等,在唐人七绝中有其他地位外,其他见称者则较少。王维的七古也很有成就,除前已提到的《老将行》、《陇头行》、《燕支行》、《洛阳女儿行》,都一气流贯,非常纯熟;其《桃源行》则尤为出色,诗中叙事状景,极臻完美。高〔木秉〕《唐诗品汇》的评价是:五古、七古,以王维为名家;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不无见地。
本书收王维文十三卷,体裁包括赋、表、状、书、记、序、赞、碑铭、哀辞、祭文、连珠词等。由于其文久被诗名所淹,历来不受重视。但在赋、书、记、序之类的文体中,也不乏文采斐然、有其特色者。其中《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便是他的代表作。它既是一封书信,又是一篇绝妙的游记。短短200来字,把作者悠然独游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笔调细腻,引人入胜。所记为辋川山中的景色,又可与《辋川集》诗人裴迪的唱和诗同读。文中不但记述了当时的清游,而且还写到了春天来临时的景色,以此盛邀裴日后同游。这确实是一篇白读不厌的佳作。
王维好佛,在他的各类文章中涉及这方面内容的有十多篇,这是研究王维思想的重要资料。他在《与魏居士书》中把自己心目中的高人贤者的标准归纳为“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他说:“君子以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此近于不易。”又自称:“上不能原本理体,裨补国朝;下不能殖货聚谷,博施穷窘。偷禄苟活,诚罪人也。”这便是佛家所宣扬的普济苍生的观点。在《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中,王维又进一步据沙门惠干之说,提倡“实际以无际可示,无生以不生相传”等佛家无生无灭的虚无观点。作者的这些思想,再与其近30首与僧道、寺院有关的诗中所反复咏赞的“无生”观点,如“愿以无生奖”(《谒璇上人》)、“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端坐学无生”(《游感化寺》)联系来看,王维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到了晚年便愈加严重。他的《偶然作》(其六):“老来懒赋诗,唯有老相随。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馀习,偶被世人知。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自我写照和极为谦虚的评价。然而他所留下的这些诗文,堪称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应传之不朽。
王维的有关诗文,最早是由其弟王缙整理成书的。《旧唐书》本传云:“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辍,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此为代宗宝应二年(736),说明王维的诗文当时散佚已多。宋刻王维集见于着录的有《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丞文集》等,均为十卷本。但这些刻本,在诗文的编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在着录《王右丞集》时说:“建昌本与蜀本次序皆不同,大抵蜀刻《唐六十家集》多异于他处本,而此集编次尤无论。”顾广圻后来在《王摩诘文集》的跋中说:“题《摩诘》者,蜀本也;题《右丞集》者,建昌本也。”迄今编次较为合理者为清乾隆元年(1736)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赵的笺注与整理,自雍正六年(1728)开始,历八年之久才告竣事。当时赵殿成曾见到的有庐陵刘须溪本、武陵顾元纬本、句吴顾可久本、吴兴凌初成本四种,谓“唯须溪评本为最善”,“今须溪本所载者,仅三百七十一篇,则已非宝应中进御原本矣”,但他却未见到蜀刻本《王摩诘文集》。经赵殿成整理的《王右丞集笺注》正文二十八卷,计诗十五卷,文十三卷;又附录一卷,置卷末。乾隆本《王右丞集笺注》在由叶葱奇先生勘校后,于1961年8月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断句本。我们这次出版的简体横排本,是在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断句基础上改为新式标点的。今按白文本的体例,删去了原书中的校记、笺注和卷末的附录。赵殿成在其《笺注例略》中说:“洪兴祖谓王涯在翰林时,与令狐楚、张仲素所赋宫词诸章,俱误入王维集中。今吴兴、武陵二本所载游春辞三十余首,即事涯等作。须溪本独无此误,以此知其本为最善也。是编自十四卷以前之诗,皆须溪本所有者,虽颇亦间杂他人之作,然概不敢损益。其别本所增及他籍互见者,另为外编一卷。”(按:即卷十五外编诗)又说:“《画学秘诀》一篇、关中石刻二则,系后人伪造,驾名右丞者,宜弃勿录。然古今援引者,多云是右丞语,且久为绘画家所宪章,去之似觉可惜。因存之卷后,并资好学者博览。”对此,读者自可多加辨析。今蜀刻本《王摩诘文集》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我们这次在整理出版《王维全集》时,对当初赵氏已发现而因无版本依据的错字,则据蜀刻本作了订正。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金刚经原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听不听,要看你自己的发心。《金刚经》确实不是让你用意识去懂的。《金刚经》讲的是空性法,所谓的懂,属于有为的差别相。所以,如果你想听大德讲法的视频,可以,因为你不能入这个法,你的根器不在上,而在下,那当然还是要积累功德。因为上根器也是从下根器积累功德来的,那么去听大德的讲法视频,这样能够不断地缘这个法。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道理呢?简单概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法空之理,就是诸法空性的道理,整部《金刚经》就说这个。这也空了,那也空了,如何达到空呢?破相了,就空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把这些心相破掉,这样一来自己就开悟了,证得了空性的道理。所以整部《金刚经》说得简单一点,就说这么一丁点道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