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之起缘--《楞伽经》和《金刚经》

金刚经 | 作者:网络 [投稿]

一、戒禅合一

  道信、弘忍门下开法传禅,都与戒有关。慧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兼授无相戒”,是戒禅一致的。神秀“五方便”的“离相门”,在授禅法以前,先发愿,请师,受三归,问五能,忏悔,受菩萨戒,完全是受菩萨戒的次第。如《大乘无生方便门》云:“菩萨戒是持心戒,以佛性为戒。性由心瞥起,即违佛性,是破菩萨戒。护持心不起,即顺佛心,是菩萨戒。”神秀所传“以佛性为戒”、“一念净心顿超地”的禅门,也达到了戒禅合一和境地。开法传禅而与戒相关联,不只是南能北秀,道信、弘忍门下宣什宗、净众宗也是如此。

二、“楞伽”与“般若”合一

  达摩禅由南至北,渐与般若法门原有风格趋向了一致。四祖道信在吉州时,早已教门下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了,至双峰开法,就将《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与《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融合起来,制为《入道安心要方便门》,而成就“楞伽”与“般若”的统一。

  般若法门的“一切皆空”,正如天台宗高僧所说:或见其为空,或即空而见不空,或见即空即不空,非空非不空。故达摩以《楞伽心》印心,而有“般若虚宗”之风格。道信的“楞伽”与“般若”相融合,都是悟解般若为即空的妙有,而不觉“般若”与“楞伽之如来藏”有任何的差别。

三、念佛与成佛合一

  念佛,是大乘经的重要法门,并不为净土宗所独有。

  达摩禅观壁入定,圣凡如一,与原念佛的方便不同。自道信引用了一行三昧,而一行三昧却是念佛三昧之一。“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即是息一切妄念而专心念佛,心心相续,念佛心就是佛心。道信之“入道安心方便”依念佛而成佛,故双峰禅门才能因极深而普及。

  五祖弘忍,俗姓周,黄梅人。东山法门从弘忍所住的恁墓山而得名。禅门的大兴隆,尤其于五祖的弘忍时代。《传法宝纪》中说:“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屡凑门,日增其倍。二十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教化,乃莫之过。”

  弘忍在东山乃至整个中国的禅林,虽师承双峰但却掩过了双峰。弘忍时代的禅门隆盛而独树一宗,独得了如来正法的信念。在弘忍时代,一、法统的承传被重视了。《大通禅师碑》(唐张说)载:“自菩提达摩天竺东来,心法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继明重迹,相承五光。”五代的法统相承,决定了东山的成就。二、教外别传。这是不立文字的、顿入法界的、以心传心的达摩禅。

  弘忍的东山法门,弟子遍及中国南北,并有现在所谓的外籍人士。以《楞伽资记》所说:“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道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华州慧藏,随州玄约,忆不现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杨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解说。”这就是传说的弘忍十大弟子,神秀居第一。

  

  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对于一行三昧的阐述:

 

  复有一行三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切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辨才。如是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禅学笔记四南宗——六祖曹溪慧能大师和坛经

  被尊为六祖的曹溪慧能大师,在禅宗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声望甚至高过了禅宗始祖(中国)菩提达摩。尤其是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一偈,几乎时人皆知。

  唐《略序》说:父严氏,讳行瑫,母李氏。诞师于贞观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时。《坛经》说:“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慧能是在龙朔元年时去黄梅礼五祖的,时为二十四岁。龙朔二年时始隐居,泛四年,至乾封元年在广州出家,时年三十岁。

  有关慧能,有二点为世人之最大疑问:一为不识字,二为弘忍付法。

  慧能不识字,更不会写字,这是《坛经》里的说法,也为大多数所认同。但慧能不识字,没读过经,听到有人诵念《金刚经》竟会心生感悟。并且在一见弘忍大师之时会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从《坛经》来看,慧能相当熟悉《金刚经》、《楞伽经》、《维摩诘经》、《无量寿经》、《法华经》及涅般经。从佛法来讲,慧能是成佛的利根,有先天的优势。《坛经》:(五)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付法,在宗教里有其古老而深远的意义。佛法三藏,尤其于戒定慧,是重传承的。达摩禅至中国,再至黄梅道信、弘忍,已经达五十多年的传弘。弘忍为传嘱法衣,咐门下弟子作一偈以证其道。神秀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观之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后慧能亦作一偈请“张别驾”书之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和神秀作偈呈心的过程在《坛经》里颇有戏剧性,但书者时为慧能门人,不免略存贬褒。

  慧能在黄梅得法后,当夜过长江,至九江驿。然后直向岭南而去。《坛经》载:“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因东山法门下知法衣付于慧能者,向南追慧能而来。在大庾岭,慧能碰到了来夺衣的慧明。“慧明俗姓陈,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慧能隐草莽中,慧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盘坐石上。慧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在慧能顺利至岭南后,才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隐居生活。因为即是躲避东山门下的寻法衣,恐被人害,又是依从弘忍的嘱托“三年勿弘此法”而为的。唐《别传》中说:“能大师归南,略到曹溪,犹被人寻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经于五年,在猎师中。”

  慧能在经过五年的隐遁生活之后,终因缘成熟而出家了。是年正月初八,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寺内方丈印宗正讲涅般经,慧能坐下参听。后“因论风幡语,而与宗法师说无上道”。印宗又知慧能是弘忍的法衣传嘱者,即于正月十五日亲为慧能落发。至二月初八,西京智光律师为慧能授具足戒。

  慧能住曹溪山宝林寺,在广、韶二州行化四十多年。禅者的生活是平淡的、安定的,所以能流传的事迹并不太多。慧能在梵寺说法,是《坛经》所明记的。时刺史韦据等到曹溪宝林寺礼请慧能出山,在韶州的大梵寺说法,听众达一千余人,是当时的盛会。慧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授无相戒”被记录下来,就是《坛经》的主体部份。《坛经》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弟子法海所集记。《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坛经》为南宗禅弘法之宝,也是修持开悟的无上法门。慧能四十多年的弘化,在禅宗史上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弟子们的旦夕请益,对顿教的未来开展,不但影响到社会,而且还影响到当时的唐皇朝。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中说:“既而道德遍覆,名声普闻。泉馆卉服之人,去圣历劫;涂身穿耳之国,航海穷年。皆原拭目于龙象之姿,忘身于鲸鲵之口。骈立于门外,趺坐于床前……故能五天重迹,百越稽首。修蛇雄虺,毒螫之气销。跳殳弯弓,猜悍之风变。畋渔悉罢,蛊鸩知非。多绝腥膻,效桑门之食。悉弃罟网,袭稻田之衣。”文人之词,虽有润饰,但我们看到慧能的德化范围却极宽广,对人文的贡献也是极大的。

  先天二年七月八日,慧能与大众话别。大众涕泪悲泣,慧能为大众说《真假动净偈》,直指离假即真,“动上有不动”。“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信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

  

  附、《坛经之般若品》慧能之大梵寺开法: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