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金刚经赞》,又名《金刚赞》。每首赞颂五言八句,共五十首赞颂。中国人撰,作者不详,一卷。
敦煌遗书中,题为《金刚经赞》的文献较多,经笔者调查,初步可分为三类:一为伯2039号背、俄弗323号等,如下文所介绍。二为俄дх00296号《金刚经赞一本》、伯3645号《金刚经赞文》、斯5464号《金刚经赞》等,七言四句为一赞,共二十个赞。三为伯2184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序并赞》等,四言十二句为一赞,共三个赞。以上三类,内容互不相同,无作者名,此处整理的为第一类。此类《金刚经赞》与敦煌遗书中的《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实为同类文献,但表现形态却有不同,应互为异本。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此种《金刚经赞》的异本甚多,共达八种。这些异本反映了该《金刚经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在此,将这八种异本按照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分为三个时期予以整理。
这三个时期、八种异本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早期诸本
可归为早期诸本的有三号:伯2039号背、俄弗323号、伯2277号。伯2039号背首题作“金刚经赞”,尾题作“金刚赞”。俄弗323号、伯2277号两号首尾均残,无首尾题。
在伯2039号背有题注“依无著论科判七义句者”,说明《金刚经赞》是根据无著菩萨造、隋代达摩笈多三藏翻译的《金刚般若论》中“七义句”而撰的。其中伯2039号背祗有赞颂;而俄弗323号将《金刚经赞》的赞颂与《金刚经》经文逐一相配,并注出每段经文的起讫文字。所用的《金刚经》为鸠摩罗什译本。除赞颂外,俄弗323号还列出十八住处的名目。所谓“十八住处”是七义句中的第三义句“行所住处”的具体内容,是凡夫从发心到成佛的十八个阶段。伯2277号也将《金刚经赞》的赞颂与《金刚经》经文逐一相配,并注明每段经文的起讫文字。
二、中期诸本
可归为中期诸本的有七号:敦研369号背、伯2629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斯4105号。可分为两种异本,前六号为一种;后一号为一种。
敦研369号背首残尾存,尾有题记:“金刚经注颂堪(勘)校释毕。”,细勘其内容,可见如下特点:第一、经文摘要:佛典注释,一般均把所注经典分段原文照抄。而本号则把一段经文中最重要或纲领性的句子抄录下来,所抄的经文,相当于“金刚经摘要”。第二、注文:经文之后,有一段双行小字,解释经文名相及内容。这段双行小字到底是“注”还是“疏”,原文没有明确标出。但从题记“金刚经注颂堪(勘)校释毕”,可知这部分文字应属注文。第三、释文:在注文之后,往往有用“释曰”领起的双行小字,内容为解释注文,故知为释文。但也有释文紧接在经文以下者。第四、赞颂:经文及注文、释文之后,用“赞曰”领起《金刚经赞》。因残缺,本号只余十六个赞颂。这些赞颂的内容、形式与伯2039号背《金刚经赞》最相近。
根据上述特点及该号题记,可知该号原名应作“金刚经注颂释”。
伯2629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等五号首尾均残,故无首尾题,但内容与敦研369号背相同,可知应为同一文献的不同抄本。《甘肃藏敦煌文献·第二卷》发表了敦研369号背的图版,定名为《金刚经注疏》;《敦煌宝藏》将伯2629号背定名为《金刚经赞疏》,将北图4446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7号背等四号定名为《金刚经赞释》;应予改正。此外,北图4446号的正、背两面所抄均为本文献,且文字连贯,背面文字在前,正面文字在后,而《敦煌宝藏》顺序颠倒。根据写卷的内容及书法特征,北图4447号的正、背两面与北图4446号的正、背两面原来亦属同一写经,它们的次序应该是: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
斯4105号情况与前不同。第一、该号也将赞颂与《金刚经》的经文逐一相配,但所出注经文的方式比较复杂。有的注明该段经文的起讫;有的引用该段经文的中心词;有的撮略大意,简略表述。第二、与敦研369号背相比,没有注文与释文。第三、每段经文用“颂”字领起。如前所述,早期传本名作“金刚经赞”,但文中无“赞曰”这样的领起词。中期传本中的敦研369号背等号,出现领起词“赞曰”。如下文所述,后期传本的领起词为“弥勒颂曰”或“颂曰”。从这一点讲,斯4105号体现出该《金刚经赞》从早期向后期过渡的特征。第四、早期传本伯2039号背中有一首赞颂,称“一大阿僧祇”云云。但在后期诸本中,这首赞颂变成“三大阿僧祇”云云。这一变化反映了《金刚经赞》在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宗派的影响。而斯4105号亦为“一大阿僧祇”,从这一点讲,斯4105号也体现出《金刚经赞》从早期向后期过渡的特征。
三、后期诸本
可归为后期诸本的有敦煌遗书伯3325号、上图004号、斯1846号、斯3373号、斯4732号、斯5699号、伯2997号、伯4823号、伯2756号、斯110号、伯2286号背、伯3094背等12号。另有《房山石经》本。总计十三号。可分为三种异本,情况如下:
伯3325号为第一种。该号首尾完整,中间缺金刚经开头部分及智者颂的第一颂,首题作“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无尾题。有序文,并有题记,作“广顺三年(953)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笔手”。它的特点是:第一、所引《金刚经》的经文无三十二分。第二、与中期诸本相比,增加“三性颂”三首。第三、传为傅大士所作的49颂,均用“颂曰”领起。第四、首有《〈金刚经〉道场前仪》,末有三个真言。第五、于“三大阿僧祇”一颂前注“别颂初地菩萨理行之义”。第六、序文中称:“傅大士……唱经歌四十九颂,……有一智者,不显姓名,制歌五首。”上述特点,说明该本是后期传本中较早的本子。
上图004号等十一号为第二种。此本与伯3325号一样,均有序文、前仪、三性颂、三真言。在序文中,均称共54颂,其中傅大士作49颂,智者作5颂。不同的是:第一、该本所引《金刚经》为三十二分本。第二、传为傅大士所作的49颂,均用“弥勒颂曰”领起。需要说明的是,斯110号、伯2286号背、伯3094背均为杂抄,所存文字与其他诸号大体相同,没有校勘价值。因此,这里没有把它们列入校勘本。而列入校勘的八号,引用《金刚经》的方式不同:一为逐段引用三十二分本《金刚经》全文;一为仅说明该段文字在“三十二分”本中为第几分及标注经文所至处数字。引用方式虽有不同,基本内容不变,故列为同一种传本。此外,《敦煌宝藏》将斯3906号定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其依据大约是因为该号首部有前仪“云何梵”。而“云何梵”不仅出现在《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首部,也出现在普通的《金刚经》抄本上,仅凭“云何梵”,还不能判定该号一定是《傅大士颂》。所以,这里也未将斯3906号列入校勘本。斯5699号是把残缺的碎片一段一段编在一起,前两段所缺的内容正好是斯5499号,二者为同一卷号,其相接顺序应是:斯5699号的前部分“发愿文……极乐国”、斯5499号的前部分“云何于此经……奉请金刚语菩萨”→斯5699的中部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善哉!善哉!须”→斯5499号后部分“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斯5699号“三大僧祗劫……”。《敦煌宝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均将斯5499号署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张勇博士判其为“金刚经颂文与斯5499号系同一人所抄”,但未指出斯5499号与斯5699号为同一卷号。但斯5499号唯有经文,而没有颂文,所以这里也没有把它们列入校勘本。
《房山石经》本为第三种。该本无千字文帙号,收在中国佛教协会印行的《房山石经·辽金刻经》部分的“俊义密勿多宁”字卷内,它的特点是:第一、有序文、前仪;但没有三性颂、三真言。有刻经题记。第二、所引经文亦为三十二分本。且每分均有赞颂。第三、序文称有六十八颂,即傅大士四十九颂、‘不显姓名’的智者十五颂、清凉大法眼禅师四颂,总共六十八颂。但文中其实只有六十一颂。第四、文中有“此经并依音疏正定”云云,并有对“为”、“为”两字的发音说明。
整理时按照时期先后,对八种异本分别校勘。为了全面体现该文献的原貌,文中所引的《金刚经》也一并录入。由于诸本所引《金刚经》均为鸠摩罗什译本,故校勘时,凡有异文,亦均以《大正藏》鸠摩罗什译本校正,一般不出注,唯有第六种异本出入较大,而给予注明。
一、《金刚经赞》
底本:伯2039号背;
无校本。
二、《金刚经赞》
底本:俄弗323号;
无校本。
三、《金刚经赞》
底本:伯2277号;
无校本。
四、《金刚经注颂释》
底本:底本由伯2629号背、敦研369号背拚合而成,具体情况随文说明。
校本:甲本:北图4447号;
乙本:北图4446号背;
丙本:北图4446号;
丁本:北图4447号背;
戊本:敦研369号背。
五、《金刚经颂》
底本:斯4105号;
无校本。
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底本:伯3325号;
无校本。
七、《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底本:上图004号;
校本:甲本:斯1846号;
乙本:斯3373号;
丙本:斯5699号;
丁本:斯4732号;
戊本:伯2997号;
己本:伯4823号;
庚本:伯2756号。
八、《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底本:《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无校本。
上述无校本的诸本,整理时根据需要参校其他诸本。具体情况,随文说明。
一、《金刚经赞》一卷
依无著论科判七义句者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根酬。先答云何329住,后教330如是修。
胎生湿卵化,咸令悲智收。若331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一大阿僧祇,万行俱齐修。既332悟人无我,长住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逐无忧。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333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忍心如幻梦,嗔境若龟毛。常能作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惠刀。
进修名焰地,良为惠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334,随眠335渐渐除。观心如不间336,何啻至无余。
禅河随浪净,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337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由338来假立名。若339了依340他341起,无别有圆成。
惠灯342如朗日,蕴界若干城343。明来暗便谢,无复暂时停。
妄344心犹未灭,仍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虚名345。
施门346通六度,六度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347。
二边俱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性,背348境向心看。
若349论无相施,福德极难量。慈悲济贫乏350,果报不相忘。
凡夫情351行劣,初请略称扬。欲知檀相352貌,如空遍十方。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亦空声。有身353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因354深果亦深355,理密356实难寻。当来末代后,唯恐357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358,闻359义恐难任。如能作此观,定是晓人心。
信根成一念,诸佛尽能知。修因于360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361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362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363若飘蓬。欲证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有为无假号,无为有假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364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外取空声。
渡河须用筏,至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诠。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但365取一,即被污366心田。
菩提离言说,曾来无得人。须367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368俱是妄,无执乃为真。若369悟非非法,高步出情370尘。
人法俱名执,了即371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悟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经中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372为海,须乘般373若船。
舍凡修得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一去更不归。
无生亦无死,无我亦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374起贪嗔。少悲偏用智,业果独能真。
昔时称善惠,今日号能人。看缘缘似妄,识体体无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375因。后376得燃灯记,方知是377旧身。
扫除心里垢,名为净土因。378无论福与智,先自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乃名379真。断常380俱不得,迥脱出嚣尘。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俱是妄,无相乃名真。
恒沙为比量,分别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381。
法门游处多,供养382感修罗。经中称最上,尊高似佛陀。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383真智,能破恶坚贞。
波罗称彼岸,入理出迷情。智人于内觅,愚人外求声。
积尘成世384界,析界作微尘。界385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386不387实,界果果388非真。因果知如幻,超389然物390外人。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391菩提相,能障菩提心。
如猴投水月,莨菪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经中称四句,应知不离身。迷人看是妄,智者见唯真。
法性非前后,如中非故新。蕴空非实法,权示敬经392人。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示同今始393悟,方便劝人持。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394境亡心亦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妙理悟能深。证真395唯有佛396,小圣讵能任。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397此法,如火398出莲花。
恐人生二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399入法王家。
如能发心者,应当离二边。涅槃400无有相401,菩提402离所诠。
无来亦无去,人法两俱捐。欲达无生路,终须识本源。
波罗403称彼岸,于中十种404名。高卑犹妄405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406,今始号圆成。
异处谁无道,时称歌离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乘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菩萨行深智,何曾不带悲。投身饲饿虎407,割肉济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行此行,皆作408人天师。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如幻梦,迷情见有409无。
真410言言不妄,实411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法性本来如。
证空便谓实,执我乃成虚。非真412亦非假413,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414,病尽药还祛。常依般若415观,迥脱出无余。
众生与人我,蕴上假名真。如龟毛不实416,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417为迷情。未离人我执,何日证圆成。
所作皆418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取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利己,小圣讵能任。
先身有罪障,今日受持经。暂419被人轻420贱421,重障复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422虑不圆成。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登菩萨者,当见现423前因。
行悲直似妄424,用智425乃言426真427。度生权有我,证理428即无人。
人与法相称,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429祛。
人法430俱不实,授记可431非虚。心色432皆433同幻,谁言得有无。
天眼通非碍434,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435,惠眼直436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谁能作此观,直入法王宫。
依他一念起437,俱为妄所行。见分六十二,烦恼乱纵横。
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修此观,真妄438坦439然平。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身,理中非一异。
人法双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理中何彼此,法上岂440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应除。了斯441平等性442,同共入无余。
涅槃含443四德,唯我契真常444。齐名八自在,独一最灵445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难量。看时不可见,无见亦真常。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446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情尘。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447然。非因亦非果448,谁后复谁先。
事中通一合,理即两俱捐449。欲达无生性,当须达本源。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450修因果,谁能得久长451。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452八万劫,终竟453落空亡454。
金刚赞一卷
二、《金刚经赞》455
……(前残)
忍心如幻梦,嗔境若龟毛。常能作此观,逢456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惠刀。457
进修名焰地,良为惠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随眠渐渐除。观心458不染著,何啻至无余。
禅河459随浪净,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志虑灭迷460情。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461。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462
惠灯如朗日,蕴界若干463城。明来闇便464谢,无复暂时停。
妄心犹未灭,仍见我人形。妙465智圆光照,唯得一虚名466。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
二边纯467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468无生福,背境向心看。
若论无相施,福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报果不相忘469。
凡夫情行劣,施者著称扬。若论檀相貌,如空遍十方。
第三欲得色身住处从“可以身相”至“即见如来”。
如来见身相,为破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号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470觉体,无相乃真形。
第四欲得法身住处从“彼有众生”至“以此为实”。
果因俱称妙,理密471秘难寻。当来末世后,唯恐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闻472义畏难任。如能信此说,一念佛知心。
从“当知是人”至“净信”。
信心成一念,诸佛悉皆知。克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473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从“若唯法相”至“我人众生寿者”。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474不通。
真如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证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从“不应取”至“不应取非法”。
有因无假号,无因无实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从“以是义故”至“何况非法”。
渡475河须用筏,至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能诠。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但取一,即被污心田。
从“如来所说法”至“非法非非法”。
菩提离言说,曾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然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476可名真。若悟非非法,高步出情尘。
从“一切贤”至“而有差别”。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悟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从“若人以七宝”至“不如一四句偈为他人说”。
宝满三千界,赍特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经中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第五于修道中得胜无慢住处从“须陀洹于意”至“是名须陀洹”。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一去剩无归。
从“阿罗汉能作是念”至“阿兰那行”。
无生亦无灭,无我亦无人。断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少悲偏用智,逍遥独任真。
第六不离佛出时住处从“如来在燃灯佛所”至“实无所得”。
昔时称善惠,今日号能仁。寻缘缘似妄,识体体无真。
法性非因477果,如理不从因。后得燃灯记,应知是旧身。
第七愿净佛土住处从“菩萨庄严佛土”至“而生其心”。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执乃名真。断常俱不得,自在脱嚣尘。
第八成熟众生住处从“譬如有人身如须弥”至“是名大身”。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为邻。
四色成山相478,慈悲作佛因。有身非圣体,无相乃名真。
第九远离随顺外散乱住处从“如恒河中”至“如来无所说”。
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四句偈,七宝讵能过。
弘扬随所在,供养感479修罗。经中称最上,尊高似佛陀。
第十色及众生身搏取观破相应行住处从“三千大千世界”至“是名世界”。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因果皆如480幻,超然物外人。
第十一供养如来给侍住处从“若人以恒河沙身命施”至“其福甚多”。
施命恒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无障涅槃心。
猕481猴投水月,莨菪取花针。爱482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经中取四句,应知不离身。迷人看似妄,智者了唯真。
法性无前后,知非故复新。蕴空无实法,权示敬经人。
从“涕泪悲位”至“得闻如是之经”。
闻经深解意,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乘因今始悟,方便劝人持。
第十二远离利养疲恼不精进及退等住处从“得闻是”至“说名实相”。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亡483心亦灭,心灭境非侵。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484能深。证真唯有佛,小圣岂堪任。
从“我今得闻”至“甚为希有”。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言此说,同火出莲花。
恐人生异见,大圣预开遮。若能离此相,定入法王家。
从“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如能发心者,应当离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诠。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无生性,应当绝本源。
从“佛言如是”至“第485一波罗蜜”。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昏情。
焰里寻求水,琴中觅曲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第十三忍苦住处从“如我昔为歌利王”至“应生嗔恨乃至无寿者”。
行因求圣果,修道在山藏。逢王出游猎,无殃横被伤。
频经五百代,前后极时长。乘先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从“离一切相”至“发阿耨多罗”。
如能发心者,应当离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有无终不著,中道二须蠲。欲达无为路,唯当识本源。486
从“不应住色487生心”至“不应住色布488施”。
菩萨行深智,何489曾不带悲。投身饲饿虎490,割肉济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作死生师。
从“真语”至“不异语”。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心知是幻,迷情见有无。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从“如来所得法”至“无实无虚”。
证空便谓实,执我乃成虚。非真复非假,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病愈491药还除。常依般若观,凝寂契真如。
第十四离寂静味住处从“初日分以恒河身命布施”至“其福胜彼”。
众生与人我,蕴上执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缘妄识,施命为愚情。未离人我执492,何以证圆成。
从“如来为发大乘”至“最上乘”。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灭,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493广大494,用智智495能深。利他兼自利,永不被升沉。
第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住处从“受持读诵此经”至“当得三菩提”。
先因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却为轻。
若灭依他起,先除遍计情。常能作此观,何愁道不成。
从“云何应住”至“无有众生乐灭度者”。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今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智照乃名真。度生权有我,证现即无人。
第十六求教受住处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号释迦牟尼”。
人法两相待,二法本来如。住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齐俱寂,受记可非虚。心色皆如幻,须言法有无。
第十七得圣道住处从“肉眼”至“佛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惠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廓尘界,无碍不含容。
从“过去心”至“未来心”。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见分六十二,烦恼乱纵横。
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修此观,真妄坦496然平。
(后残)……
三、《金刚经赞》497
……(前残)
经云:“有持戒修福者”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但依离垢498地,当证法王身。
……(残)大圣……(残)定入法王家。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如能发心者,应当远二边。涅槃无有相,菩萨离能诠。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无生忍,应当绝大源。
经云:“如是”至“第一波罗蜜”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琴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乃号圆成。
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至“应生嗔恨”
暴虐谁无道,时称歌离王。逢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已经五百岁,前后极时长。乘斯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布施”
菩萨行深智,何曾不带悲。投身饲饿虎,割肉济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行此行,皆作四生师。
经云:“真语,不异语”
众生与499蕴界,名别体非500殊。了心知是幻,迷情见有无。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易,性相本来如。
经云:“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
证空便为实,执无乃成虚。非真亦非假,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须药,病愈501药还除。常依般若观,凝寂契真如。
经云:“初日分”至“其福胜彼”
众生与人我,蕴上执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缘妄识,施命为愚情。未离人无我,何以证圆成。
经云:“如来为发大乘、最上乘者”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灭,唯……(残)
用智,用智智慧深。利
(下残)……
四、《金刚经注颂释》502
……(前残)
应生无所住心。譬如□路,其程503一百余里,一日可达,在路□□空舍而行懈怠,欲生其中,此属皆是怖畏之房中有恶鬼及有毒蛇,行人若住,必有伤咅,于此不得生有住之心,行人住法,亦复如是,若住一法,即被法缚,不免生死。是故菩萨于诸法中应生无所住心。下文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释曰:真如之心,本自无住,若不住诸法,则与道相应,若住一法,即连正教既末,正教肯不是非,故云则为非住。为利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精进之人,不见身心相,于一切毒蛇道路,乃至见一切虎狼、夜叉、罗刹,不生一念怖畏之心,此是布施之义。口说空,心有怕惧,即不名布施。心口相应,行解不二,即是利益。所言利益众生,应祗是利益自心中众生,若能依前行解,即道心壮大。既得如是之用,虽具见闻觉知,不染万境,既得不染,即一切解脱,更有何不知□耶?
赞曰:菩萨怀深智,何曾不带悲。投身忧饿虎,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大师。
真语者。说一切性本无所说,即是真语。实语者。说一切法无所有,即是实语。如语者。说一切诸法,本来不动,有何不如?不诳语者。一切众生闻如是说,皆得解脱,云何得诳?不异语者。有是说有,无是说无,真是说真,假是说假,何得有异?又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性自空,将何为异?下文云是法平等,何得有异?
赞曰: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心如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佛性本来如。
此法无实无虚。虚是一边,实是一边,二边俱遣,故言无实无虚。此法真空之理,二乘之人灭色归空,犹是生灭,亦名外道空。空色俱遣,不立有无,语嘿(默)双亡,是非荡尽,非心所测,非口所宣,有不能有,无不能无,故言无实无虚。
赞曰:证空便为实,执我乃名虚。非空亦非我,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常观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此是背明向暗,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是菩提。二乘之人,背菩提路,行凡夫道,如人背明向暗,犹如迷人,如此之人,盖不可言。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释曰:二乘不见色住色,譬如不见坑落坑,菩萨见色不住色,如人见坑不入坑。504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为无惠目,不辩虚假。菩萨有目,能辩真假,见种种色,悉皆无相。达摩大师云:“不见色是见色”。受持读诵。常见自性名为受持,口常记之名为读诵。初日分乃至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若约事相解者,祗是一日之中三时舍身命505,求无上菩提,亦云三世舍身命506,求菩提道507,亦云508三大509阿僧只劫舍身命,求菩提道。此皆为迷,说于因地,非为悟者,顿持此经。若约悟人,观三世空,即是三时舍身命,初日分是过去世,后日分是未来世,中日分是现在世,虽作三世观,亦不及常见自性义。曰:三世自空,何假于观?常见自性者,即常见佛。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此即是信心不逆。书写。了了见性,目之为书,开示于人,故名为写,众生得悟,记之于心,念念时中更无妄失,故名书写。受持。万法在性名之为受法清净,故目之为持,故名受持。读诵。在心曰读,在口曰诵,心口相应,故名读诵。
赞曰:众生与510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犹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大乘之人色空俱遣,不著二边,二边既无,中道何立?一切不拘、不染,万境即是大乘。最上乘者。无遣可遣,亦不言无511遣,亦不言拘与不拘,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名最上乘。大乘,是菩萨所行之路512。最上乘者,即是诸佛位地。
赞曰:所作皆依513性,修成514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堪任。
荷担如来阿耨菩提。即是大乘之人,担者是荷负之义也。依法修行即名荷担。乐小法者。即是二乘之人,故说著我见、人见。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此人前世有罪合堕恶道,今世持经。时有人语曰515:汝前既作了如许重罪,今时持经有何所益?持经之次被人轻贱516,持经之人不听是语已,贪经故不听余声,此人虽有重罪,其罪消灭。更一释,前心起妄,合结罪业,后心觉悔,轻贱前心,即业结不成,故云:消灭。此人不久当得菩提。
赞曰: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重罪转为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执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次下如来说因地修行,已曾供养无量亿佛,虽即如是,不如有人于末劫世中得悟者,如来于过去劫中供养功德百分不及末劫时修行之一分功德。狐疑不信。二乘之人,惠目不开,不见如来平等之性,不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信生死与涅槃等,不信烦恼即菩提一相,不信无持无犯,乃至不信男子女人同于一相,亦不信一切众生是一切诸佛,为小乘之人无目,不见无二之法,诸佛慈悲恐堕二乘凡夫,故不具说,须看诸经。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空生为后代众生重更问佛,佛答:当生如是心。释还是前四生义,如者,是空之异名,为众生执色,佛即说空,是为众生治病尔!我应灭度一切众生517。众518生即是妄念,意欲灭妄念,意欲灭妄取真,为众生执妄故灭,众生随佛语,519遂即灭之,既得灭已,即云我无妄想。经云520:灭度一切众生已。释曰:如此之语并教初心,故令灭妄归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是菩萨第一义空,见一切众生本来涅槃,无众生相。下文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即非菩萨。
赞曰:空生重请问,无心自为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乃为真。度生权用我,证理即无人。
521燃灯佛即智惠性是,借灯为喻,智惠光照无余世界,故号燃灯。佛问空生:汝谓如来于智惠中,有法得菩提不?空生答:佛于智惠中,无有法得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智惠即是一切法,不可以法得故,无有法得菩提。下文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菩提。此即是受记义522,若离智惠,别有法可得,即是虚妄,如何得523受记?经云:若有法如来得阿耨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受记。释曰:若有法得菩提,即是人法俱存,既有人法,即同凡夫,如何得受记耶?无记可记是名受记。
赞曰:人与法相持,二相本来如。法空人似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受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释曰524:见一切法本来不生,即是如义,如义即如来。胜天王经云:众生如如,佛亦如如,无一无二。净名云:一切法皆如也,众圣贤亦如也,夫如者,不二不异。诸法若生,即有一有二,既有一二,何得不异?祗是诸法空相,即无有异。金刚三昧经云:相性如如无所动。以要言之,因缘若是有,诸法应不如;因缘既本空,诸法自然如。故知诸法即如525义。下文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释曰:一切法若生,即非佛法。一切法本来不生,云何不是佛法?法若有佛即有生,佛既526无生,法527何生耳?下文云: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释曰:诸法若生,即有名字,名字依名而呼528,故名一切法。今明529诸法本来不生,何有名字?名字与法,二俱空故,故言即非一切法。下文云:是名一切法。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530,是故名一切法。涅槃第十四531卷云:佛即是法,法532即是佛,故知一切法本来不生,佛亦不生。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释曰:众生即是妄想,亦名烦恼。若有妄想烦恼,即533同外道,灭色归空,不了色性自空。起心灭妄,如此见者,即非菩萨。净名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见众生者,如人食莨菪子,空眼见针花,空中无针,病眼妄见,如此之人,同凡夫外道,盖不可言,故534言不名菩萨。下文云:无有法名为菩萨。释曰: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生死,不见涅槃,不见烦恼,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无可见,即是菩萨,故云无有法,名为菩萨。下文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释曰:一切诸法535皆无自性。各各不能自名,故说无我,诸法若生,即有我相,法既536不生,谁言有我,了无我者即是通达。次明五眼,肉眼。释曰:见色空寂,名为肉眼,此为初心,先用肉眼。天眼前既见色性本空,一切皆无,有一切法,能有者,既若如是,一切法平等,即是天眼所见。惠眼前既见一切平等,即无二相,即无分别。思益经云:惠眼见无物可见,故名惠眼。法眼见世间无世间,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无一切相,见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此是法眼。佛眼见一切法,本来不动不生,无取无舍,如是见者名为佛眼。此537五眼者,无论凡圣共同有之。在圣名为五眼,在凡名为五无明,亦名538五十恶,亦名五无间。
赞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惠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
尔所国土中。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心有起处,皆是国土。所有众生者,即是妄念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来者,即是本心,一切妄念皆从本心而生,何得不知?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妄从本心起而起,此是主客之心,本心是主,妄心是客,不可将客为主人,不可将郎主以为奴,不可为奴以为郎主,不可将贼为子,如此说者,皆约五阴而论,约化用之处,辩其是非,定其宗旨,分拆邪正,拣练假真,恐学者徒然,故作是说。是名为心。见妄念不生本无,妄念即是本心,故言是名539为心,即是菩萨心540,亦名涅槃心,亦名道心,亦名佛心,亦名菩萨心,微上语。所以者何?答: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释曰:说了名过去,今语名541现在,未语名未来,说此三身者,为约五阴身,若推五阴空,即无过去、未来、现在等心,故言三心不可得。
赞曰: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542横。
过去灭已灭,当来生不生。常作如543此观,真妄坦然平。
以福得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此是无心破有心,为凡夫起心受福,起心作福,此是妄心,故云无福。若了人法二空,心即不起,心若不起,即无心作福,亦无心受福,无心即是佛。故云得福德多。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释曰:如来色身具足三十二相,身长丈六,紫磨金色。佛问空生:此身如来是不?答: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此是色身,非是如来;如来无相,色身有形;如来无生,色身有生;如来无灭,色身有灭,所以我不将色身以为如来。如来说色身非是色身。此色身者是推方便,应化是方便之身544,是名具足色身。即是妙色之身,妙色之身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身,法身能合万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故云是名具足色身。
赞曰: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报545万般身,理中非一异。
人法两俱遣,色身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若人言如来有说法,即为谤佛。释曰:佛身者即法身也,法身作何形相,而言有说,故知如来无所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释曰:若对五阴色身即有所说,若了色是空,空中无说。若对法身,法身具合万法,546是名说法。更有一释,约世谛而言,为色身是妄,说亦是妄,空有547名故云是说548法。更有一释,若约化境,即是化身说法。若约理而言,即是法身说法。法佛说法549,
惟佛与佛乃能知之。非诸二乘凡夫之所能解,已下可知。是法平等,无有550高下551。二乘之人为佛是高,众生552是下,此是妄识分别,依识而解,菩萨了人法空,本来无妄识,无所分别,即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二乘无目,不见553自心,自生高下想,为涅槃是高,生死为下,菩提是高,烦恼是下。一切万法,实无高下,人心自有高下554相,是故螺髻梵王言:人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惠。二乘之人,亦复如是,心有高下,不依正法,故见有高下。
赞曰: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理中何彼此,法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知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555即是般若波罗蜜法,即是菩提556。下文云557: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558善559法。释曰:非者云空了人法二空,即无恶无善,既不作恶,即无地狱。若不修560善,即无天堂。能如是知,即不被二境所摄,即无561所拘,即是菩提之路。故下文云:是名善法。次下较量更无别562义。实无众生如来度者释曰563:众生者,祗是汝心,妄想分别;种种颠倒,即是众生;佛出于世,祗汝妄心。思益经564云:佛出于世,为度妄想。尔不了人法二空,为定有如是烦恼众生可度。若了人法二空565,即无妄想566众生可度。如是度者,即名真度。若度外众生,即合总度尽,云何即今有如许567众生受流浪生死?故经云:迷即568众生,悟即是佛。佛出于世,教示人:自制六根,降断三毒,舍贪嗔痴。凡夫用佛语,如此等事渐渐轻微,即是度众生,若证真空之理,实无可度。下文云: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释曰:如来若有形相,即可言:如来度众生。如来既无相569貌,谁见度众生?众生无570形相,佛亦无形,二俱无相,不可以571无相度无相。下文云: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572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释曰:二乘、凡夫,执有我相,所以离生死而求涅槃573,舍烦恼而求菩提,舍一边,取一边,故名凡夫。下文云: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释曰:凡夫亦空,迷者妄执。但无执心,一切清净。转轮圣王乃是西国天子,亦有三十二相,佛亦有三十二相,如何分别?佛恐众生不能分别,故作是问。空574生解空第一,佛所以将如来名字相,或故问汝: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果然执相而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即问道:若以575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576是如来。空生忽悟: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释曰:三十二相即是色身,亦是相貌;如来无色,亦无相貌577,不可将相貌以为如来,亦不可将音声以为如来,若以音声为如来578者,风声、水声、鸟声、兽声,则合是579如来。如来无色无声,是故偈云580: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释曰:我者是自性之义,是名真我。音者是灵之别名,亦名神灵。离此而581求,皆落邪道。色亦是苗,声亦是苗。末法时中,所有修学者,皆认相及认音声者,多如是之人,尽不契真理。
赞曰: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音名八自在,独一最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即形彰。
莫作是念,佛恐空生落断灭见,故示合离两边。前既云:观如来不得以具足相观。今又恐空生执著不作具足相,故道: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582,得阿耨菩提。又向空生道:如若作是念发菩提者,说诸法断灭。释曰:若作有相观,即是一边见;若作无相观,亦是一边见;若583作有无观,即是断灭法。下文云:于法不说断灭相。释曰:真如法性,非是有无;真如之心,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起作;起作之心,元是生灭,故言莫作是念。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释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谁言有我、无我?如是见者,即名为忍,忍即无生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释曰:如是见者,胜七宝布施功德。
赞曰:施584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情585尘。常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不受福德。见身相是有,即受福德。身尚自无,教谁受福德?次明法身,亦辩如来之义。世间之人,皆云:如来行住坐卧,此是邪见。行住坐卧者,非是如来,如来无形无相,不可言行住坐卧是如来。如来者,不来不去,即是如来。故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释曰:佛性无生,故名无来;自性不灭,故云无去;不生不灭,即是如来。若言行住坐卧者是如来,即属生灭,云何名佛?微尘者。即是妄心之异名。世界者,即身之别字,此身乃是妄心之所成立。若身是有,乃至心有者,则是一合相,身心俱无,将何为一合相?故云:则非一合相。下文云:一合相者,则不可说。释曰:夫言一合者,无一可一,无合可合,万法无名,更有何可说?下文云: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释曰:若见有一事,即不名一合相,即有差别。若有差别,即有生死,以有生死,故号凡夫。次牒见:前一牒是声闻,次一牒是缘觉,下一牒是大乘修学之人。应作如是知,莫取前二种见,此见著二边,后见不属有无。下文云:应如是586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释曰:但不作有见,不作无见,即不住法相。下文云587: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释曰:一切法尚自空无,何况有相?是名法相。了法及相,二俱空故,即是法相。一切诸法,本自如如,无有动相。为众生说如是法,即是正说。不取于相。无相可取,非是起心,若有心不取,还是有取。不取者,本来无心,故云不取于相。相亦是空,心亦是空,无心复无相,有何可取?故云耳。一切有为法。但是世间有情,青、黄、赤、白,皆是有为;起心、不起心,亦是有为。若是作相,即有为;言我不作不取,亦是有为。如梦幻泡影。即今妻子、儿女、父母、姊妹、兄弟、车马、钱财、金银、琉璃,乃至自身高贵、聪明、智惠皆是梦相见。譬如梦中得富贵,种种宝物、宅舍,及其觉后,一物亦无。即今现世,亦复如是,迷时三界有,悟罢十方空。如今见有者,如水上泡,如痴儿见水泡,为言是宝珠。现在身即是影,无有真实,名之为影。幻者,是不定之意。如露亦如电。一切有为法,如草顶露,须臾即消;如云中电,须臾即灭。以要言之,祗是观五蕴空:观色如梦,观受如泡,观想如影,观行如露,观识如电。此五种观,亦是幻化,化未有是实。若为初心,要用是观,尽其观已,究竟无观。下文云:应作如是观588。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能得久长589。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竟落空亡。
经曰:佛说是经已。今则不然,佛说是空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释曰:须菩提是空义,从本已来,未曾暂有,故名长老。比丘者,此名自性无恶。比丘尼者,此名自性空。如是了义,即是说经已。优婆塞、优婆夷者。此是梵音,此土名信。优婆塞,名清信;优婆夷者,此名久信。一切世间,天、人。此名清净行。阿修罗。不定心。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释曰:若约事相,即是许多听众,亦名同闻众。今约理会,义即不然。许多尽是行位,未悟之时,许多行位,及其悟了,尽同法身,故言欢喜奉行。若约事相解者,如许多人,不解欢喜,番投自归,名为奉行。又有人言:依法修行,名为奉行。若如理者,如今即不分,更有天、人、阿修罗等。若作相解,无有是处,如来设教,皆约当身,自化自度。祗不能自悟,要须大善知识指示,然始见路。佛教如是590,普愿勿疑,故以记耳。
金刚经注颂勘591校释毕。
五、《金刚经颂》592
……(前残)
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593
颂菩萨应无所住檀波罗蜜是彼岸下六度如颂受之
一大阿僧祇,万行俱齐修。既悟人无我,长依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亡忧。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忍心如幻梦,嗔境594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我,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惠刀595。
进修名焰地,良为惠光舒。二智心中尽,三空境上祛。
无明596念念灭,随眠渐渐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
禅河随浪净,定水逐波清。心地生觉性,智照灭迷情597。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性,无别有圆成。
惠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明598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
妄心犹未灭,仍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烛,唯得一虚名。
总颂六度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599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不相干。
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处,背境向心观。
颂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勿须望。
凡夫情行劣,先且略称扬。欲知檀600貌状,如空遍十方。
颂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如来举身相,为破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601乃真形。
颂颇602有众生闻说是经法生实信不
因深果亦深,理密实难寻。当来末后世,唯虑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闻603义恐难任。如能信此说,定是觉人心。
颂乃至一念生实信者
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604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颂无复我相众生相
人空法亦空,二相体还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颂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渡河须用筏,至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605理讵劳诠606。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但取一,即被污心田。
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离言说,曾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可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颂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
人法俱名执,了即亦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何疑。
颂三千大千七宝布施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持经四句607福,与圣作良缘。欲达无为路,须乘般若船。
颂须陀洹至阿那含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一去不知归。
颂阿罗汉608
无生亦无死,无我亦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少悲609便用智,萧然独任真。
颂如来昔在燃灯佛所
昔时称善惠,今日号能人。看缘缘似妄,识体体无真。
法性非因610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燃611灯记,焉知号旧身。
颂严佛土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612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乃成真。断常俱613不得,颖脱出嚣尘。
颂须弥山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果,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言真。
颂恒河中所有沙
恒河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为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履处,供养感修罗。经称法最胜,尊高似佛陀。
颂当何名此经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复坚贞。
波罗称彼岸,入理出迷情。不解心中觅,向外逐614空声。
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莨菪聚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颂受持四句偈
经中四句偈,应知不离身。迷人看似妄,智者乃唯真。
法性非因果,如中非故新。蕴空无实法,焉得有尘人。
颂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示同今始悟,方便劝人持。
颂则生实相
未有无心境,曾无了境心。境无心亦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圣讵堪任。
颂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空生问此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说,因火出莲花。
恐人生二见,大圣预615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颂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616名。高卑犹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损坏,今始号圆成。
颂离一切诸相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617有相,菩提离所诠618。
非我及我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颂歌利王
暴虐离无道,时称歌619利王。逢伊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代,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颂利益一切众生
菩萨怀深智,何曾不带620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颂实语真语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心知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易,性相本来如。
颂如来所得此法无实无虚
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须药,无病药还无。常依二空理,颖脱出无余。
颂三时舍身命
众生与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621为迷情。未离人我执,何日证圆成。
颂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622智智慧深。利他兼利己,小圣讵勘任。
颂为人轻贱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欺贱,转重罪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颂应云何降伏其心
空生重请623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乃成真。度生权用我,证理即无人624。
颂如来于燃灯所于法有所得不
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无。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空。
人法俱不625实,受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颂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惠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照法界内,无处不鉴容。
颂过去心不可得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四,九百乱纵横。
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颂具足相见不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身,理中无一异。
人法双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颂是法平等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作斯平等观,咸共入无余。
颂若以色见我
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齐名八自在,独一取虚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无见乃形彰626。
颂恒河沙七宝布施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颂无我得成于忍及一合相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627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前。
事中通一合,理上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颂如翳灯幻
如星翳灯幻,皆喻为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能得久长。
(下残)……
329“何”,原无,据《房山石经》本(以下简称石本)补。
330“教”,原作“教法”,据石本删。
331“若”,原作“善”,据石本改。
332“既”,原作“法”,据石本改。
333“权”,原作“推”,据石本改。
334“灭”,原作“咸”,据石本改。
335“眠”,原作“眼”,据文意改。
336“间”,原作“闻”,据石本改。
337“息”,原作“志”,据石本改。
338“由”,原作“犹”,据俄弗323号改。
339“若”,原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340“依”,原作“于”,据俄弗323号改。
341“他”,底本此字右边有“谈迅”二字。
342“灯”,原作“证”,据石本改。
343“城”,原作“成”,据俄弗323号改。
344“妄”,原作“忘”,据俄弗323号改。
345“一虚名”,底本于此下有“十八住处”四字,属衍文故删。
346“门”,原作“一”,据俄弗323号改。
347“干”,原作“千”,据石本改。
348“背”,原作“皆”,据俄弗323号改。
349“若”,原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350“乏”,底本写作“辶+氏”,据俄弗323号改。
351“情”,原作“坏”,据俄弗323号改。
352“相”,原作“状”,据俄弗323号改。
353“身”,原作“有”,据俄弗323号改。
354“因”,原作“因缘”,据石本删改。
355“深”,原作“彩”,据石本改。
356“密”,原作“察”,据石本改。
357“恐”,原作“虑”,据俄弗323号改。
358“达”,原作“远”,据俄弗323号改。
359“闻”,原作“文”,据石本改。
360“于”,原作“如”,据俄弗323号改。
361“大”,原作“德”,据石本改。
362“熏”,原作“勋”,据俄弗323号改。
363“转”,原作“传”,据俄弗323号改。
364“妄”,原作“忘”,据俄弗323号改。
365“但”,原作“俱”,据俄弗323号改。
366“污”,原作“巧”,据俄弗323号改。
367“须”,原作“渭”,据俄弗323号改。
368“心”,原作“无”,据俄弗323号改。
369“若”,原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370“情”,原作“请”,据俄弗323号改。
371“了即”,原作“即与”,据俄弗323号改。
372“无”,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73“般”,原作“波”,据俄弗323号改。
374“复”,原作“后”,据俄弗323号改。
375“从”,原作“犹”,据俄弗323号改。
376“后”,原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377“是”,原作“见”,据俄弗323号改。
378右边有“福慧”二字。
379“名”,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80“常”,原作“当”,据俄弗323号改。
381“讵能过”,原作“不遮”,据俄弗323号改。
382“养”,原作“亻+养”,据俄弗323号改。
383“喻”,原无,据石本补。
384“世”,原作“也世”,据俄弗323号删。
385“界”,原作“果”,据俄弗323号改。
386“因”,原作“俱”,据俄弗323号改。
387“不”,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88“果”,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89“超”,原作“箫”,据俄弗323号改。
390“物”,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91“掩”,原作“称”,据俄弗323号改。
392“权示敬经”,原作“凭得有虚”,据俄弗323号改。
393“始”,原作“时”,据俄弗323号改。
394“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395“真”,原作“知”,据俄弗323号改。
396“佛”,原作“一”,据俄弗323号改。
397“信”,原作“言”,据俄弗323号改。
398“火”,原作“大”,据俄弗323号改。
399“定”,原作“走”,据俄弗323号改。
400“涅槃”,原作“菩萨”,据俄弗323号改。
401“相”,原作“彼”,据俄弗323号改。
402“提”,原作“萨”,据俄弗323号改。
403“罗”,原作“罒”,据俄弗323号改。
404“种”,原作“称2”,据俄弗323号改。
405“妄”,原作“彼”,据俄弗323号改。
406“失”,原作“实”,据俄弗323号改。
407“虎”,原作“虍+巾”,据石本改。
408“作”,原作“德”,据俄弗323号改。
409“有”,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410“真”,原作“无”,据俄弗323号改。
411“实”,原作“宝”,据俄弗323号改。
412“便谓实,执我乃成虚。非真”,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413“假”,原作“有”,据俄弗323号改。
414“对病应施药”,原作“有无俱不得”,据俄弗323号改。
415“依般若”,原作“能作”,据俄弗323号改。
416“实”,原作“宝”,据俄弗323号改。
417“施命”,原作“命若”,据俄弗323号改。
418右下有“谈迅”二字。
419“暂”,原作“转”,据俄弗323号改。
420“人轻”,原作“轻人”,据俄弗323号改。
421“贱”,原作“贼”,据俄弗323号改。
422“何”,原作“河”,据俄弗323号改。
423“现”,原作“业”,据俄弗323号改。
424“妄”,原作“亡”,据俄弗323号改。
425“智”,原作“之”,据石本改。
426“言”,原作“方”,据石本改。
427“真”,原作“便”,据俄弗323号改。
428“理”,原作“现”,据俄弗323号改。
429“亦”,原作“易”,据俄弗323号改。
430“法”,原作“祛”,据俄弗323号改。
431“可”,原作“所”,据俄弗323号改。
432“色”原作“绝”,据俄弗323号改。
433“皆”,原作“声”,据俄弗323号改。
434“通非碍”,原作“无碍通”,据俄弗323号改。
435“唯观俗”,原作“为唯观”,据俄弗323号改。
436“直”,原作“真”,据俄弗323号改。
437“起”,原作“去”,据俄弗323号改。
438“所行。见分六十二,烦恼乱纵横。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修此观,真妄”,原无,据俄弗323号补。
439“坦”,原作“恒”,据石本改。
440“岂”,原作“起”,据石本改。
441“了斯”,原作“诈言”,据石本改。
442“性”,原作“观”,据石本改。
443“含”,原作“称”,据石本改。
444“常”,原无,据石本补。
445“灵”,原作“能”,据石本改。
446底本于此处有“随身不得喜,了即贪须嗔。但能忍辱力,会得金刚身。”二十字,据敦研369号背面及北四四四七背面《金刚经注颂释》,可能是衍文,故删之。
447“同”,原作“非”,据石本改。
448“果”,原作“异”,据石本改。
449“捐”,原作“缘”,据石本改。
450“识”,原作“尽”,据石本改。
451“长”,原作“常”,据斯4105号改。
452“饶经”,原作“经饶”,据石本改。
453“竟”,原作“境”,据敦研369号背面《金刚经注颂释》改。
454“亡”,底本不清,据石本改。
455“金刚经赞”,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56“忍心如幻梦,嗔境若龟毛。常能作此观,逢”,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57“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惠刀”,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58“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随眠渐渐除。观心”,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59“河”,原作“何”,据伯2039号背改。
460“随浪净,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志虑灭迷”,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1“名”,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62“他起,无别有圆成”,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3“惠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原残,据石本补。
464“便”,原作“更”,据伯2039号背改。
465“犹未灭,仍见我人形。妙”,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6“一虚名”,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7“声色勿相干。二边纯”,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8“安。欲觅”,原残,据伯2039号背补。
469“不相忘”,原作“勿承坚”,据伯2039号背改。
470“非”,原作“悲”,据伯2039号背改。
471“密”,原作“蜜”,据石本改。
472“闻”,原作“文”,据石本改。
473“大”,原作“僧”,据石本改。
474“碍”,原作“寻”,据伯2039号背改。
475“渡”,原作“济”,据伯2039号背改。
476“执”,原作“报”,据伯2039号背改。
477“因”,原作“犹”,据伯2039号背改。
478“相”,原作“果”,据伯2039号背改。
479“感”,原作“阿”,据伯2039号背改。
480“如”,原作“智”,据伯2039号背改。
481“猕”,原作“弥”,据文意改。
482“爱”,原作“受”,据伯2039号背改。
483“境亡”,原作“谤心”,据伯2039号背改。
484“妙理”,原作“理妙”,据伯2039号背改。
485“第”,原作“希”,据文意改。
486此赞与“第十二住处”的“如能发心者,应当离二边”相比,只相差两句,其余基本相同,似抄写之衍。
487“色”,原作“至”,据文意改。
488“布”,原作“希”,据文意改。
489“何”,原作“阿”,据伯2039号背改。
490“虎”,原作“虍+巾”,据石本改。
491“愈”,原作“逾”,据文意改。
492“我执”,原作“无我”,据伯2039号背改。
493“悲”,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94“大”,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95“用智智”,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96“坦”,原作“怛”,据石本改。
497“金刚经赞”,原无,据伯2039号背补。
498“垢”,原作“恬”,据伯2039号背改。
499“与”,原作“百”,据伯2039号背改。
500“非”,原作“能”,据伯2039号背改。
501“愈”,原作“逾”,据文意改。
502“金刚经注颂释”,原无,据尾题补。
503“程”,原作“呈”,据文意改。
504甲本自此开始。
505“命”,甲本作“令”。
506“命”,甲本作“令”。
507“道”,甲本无。
508“亦云”,甲本作“亦云道”。
509“大”底、甲本作“代”,据文意改。
510“与”,底本作“与蕴”,据甲本删。
511“无”,甲本作“不”。
512“路”,甲本作“行”。
513“皆依”,甲本作“依他”。
514“修成”,底本作“能依”,据甲本改。
515“曰”,甲本作“者”。
516“人轻贱”,底本无,据甲本补。
517“众生”,甲本残缺。
518“众”,甲本残缺。
519“妄故灭,众生随佛语,”,甲本残缺。
520甲本至此结束。
521乙本自此开始。
522“义”,乙本无。
523“得”,乙本无。
524“释曰”,乙本作“如义释曰”。
525“如”,乙本无。
526“既”,乙本作“即”。
527“法”,乙本无。
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
金刚经歌者,梁朝时傅大士之所作也。武帝初,请志公讲经。志公答言:“吾不解诲,自有傅大士,善解讲之。”帝问:“此人今在何处?”志公曰:“见在鱼行。”于时即诏傅大士入内。帝问大士曰:“讲经要何高坐?”大士答曰:“不用高座,祗须一具拍板。”大士得板,即唱经歌四十九颂,终而变去。志公问武帝曰:“识此人不?”帝言:“不识。”志公言:“此是弥勒菩萨,分身下来,助帝扬化。”武帝闻大惊讶,深加珍仰,因题此颂于荆州寺四层阁上,至今现在。
夫金刚经者,圣教玄关,深奥难测,诸佛莫不皆由此生,虽文疏精研,浩汗难究,岂若兹颂,显然目前!遂使修行者不动足而登金刚宝山,谛信者寂灭识而超于涅槃彼岸。故书其文,广传无穷,凡四十九篇,列628之于后。
有一智者,不显姓名,制629歌五首630,以申智也。所谓惠日流空,照如来之净土;禅刀入手,破生死之魔军。既而人法双祛,有无俱遣,快哉斯义,何以加焉?
其层阁既被焚烧,恐文隳堕,聊请人贤,于此阁见本,请垂楷定。
净口业真言:
修利修利631摩诃修利修修利娑婆诃
虚空藏菩萨普供养真言曰:
唵(言+我)(言+我)曩三婆(口+缚)袜日啰斛
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奉请辟毒金刚奉请黄随求632金刚奉请白净水金刚633
奉请赤声金刚奉请定除灾634金刚奉请紫贤金刚奉请大神金刚635
……(残)四菩萨奉请金刚眷菩萨奉请金刚……(残)金刚语菩萨……(残)
……(残)大众中即
……(残)善护念诸菩萨
……(残)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
……(残)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
……(残)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
……(残)
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残)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残)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残)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颂曰: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颂檀波罗蜜布施: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
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处,背境向心观。
颂尸波罗蜜持戒: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636。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颂羼提波罗蜜忍辱:
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
颂毗离耶波罗蜜精进:
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
颂禅波罗蜜禅定:
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
颂般若波罗蜜智慧:
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明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
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知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别颂初地菩萨理行之义:
三大637僧祇劫,万行具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忘忧。
须菩提638,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639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640,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颂曰:
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
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641。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颂曰: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颂曰:
因深果亦深,理密奥难寻。当来末法世,唯虑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颂曰:
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642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颂曰:
人空法亦空643,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颂曰:
有因名假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644。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颂曰:
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645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颂曰:
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颂曰: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难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颂曰: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646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647,是故名阿那含。
颂曰: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趣寂不知归。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648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649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颂曰:
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650,萧然独任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651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颂曰:
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士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652,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颂曰: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653须弥山王654,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颂曰: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655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656佛,若尊重弟子
颂曰:
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657。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颂曰: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
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颂曰: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颂曰: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658心。
猿猴探水月,莨菪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颂曰:
经中持四句,应知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
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法,凭何见有人。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惠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颂曰: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惠,方便659劝人持。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颂曰: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圣讵堪任。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特,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颂曰: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
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颂曰: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颂曰: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660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颂曰:
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代,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颂曰:
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661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颂曰: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662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惠悉知悉见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颂曰:
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颂曰:
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663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664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颂曰:
所作依他性,修成665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
复次须菩提,若666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667,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颂曰: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颂曰: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如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颂曰:
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颂曰: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668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颂曰: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生。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
过去灭不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669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颂曰: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
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惠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670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颂曰: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无彼此,理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颂曰: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671。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颂曰:
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齐名八自在,独我最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则形彰。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672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673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颂曰: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
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674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675、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颂曰: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676、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颂遍计:妄计因成执,迷绳为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花。
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颂依他:依他非自立,必假众缘成。日谢树无影,灯来室乃明。
名因共业变,万像积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去有名。
颂圆成: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方。
智入圆成理,身同法性常。证真还了俗,不废示津梁。
大身真言:那谟薄伽筏帝,钵罗壤波罗蜜多曳,唵,伊利帝,伊室利,输卢驮毗舍耶,毗舍耶娑诃。
随心真言:那谟薄伽筏帝,钵罗壤波罗蜜多曳,怛侄他,唵,吽,跋折罗袜丽,娑婆诃。
心中心真言:唵,呜伦泥沙,娑婆诃。
广顺三年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毕手。
七、《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
金刚经歌者,梁朝时傅大士之所作也。武帝初请志公讲经,志公对677曰:“678自有傅大士,善解讲之。”帝问:“此人今在何处?”志公对679曰:“见在鱼680行。”于时即诏681大士入内。帝问大士682:“欲请大士讲金刚经683,要何高座684?”大士对曰685:“不用686高座687,祗须一具拍688板。”大士得板,即唱经歌四十九颂,终而便689去。志公问武690帝曰:“识此人不691?”帝言:“不识。”志公告帝曰692:“此是弥勒693菩萨,分身下来,助帝扬694化。”武帝忽695闻,情696大697惊讶,深加珍仰,因题698此颂,于荆699州寺四层阁上,至今现700在。
夫金刚经者,圣教玄关,深奥难测701,诸佛莫不皆由此生。虽文疏精研,浩汗难究,岂若兹702颂,显然目前。遂703使修行者,不动足而登金刚宝山;谛信者寂灭识而超于涅槃彼岸。故书其文,广博无穷,凡四十九篇,列704之于后。所谓慧日流空,照如来之净土;禅刀入手,破生死之魔705军。既而人法双祛,有无706俱遣,快哉斯义,何以707加焉!708
有709一智者,不显姓名,资扬710五首,711以申助712也。713其层阁既被焚烧,恐文隳714堕715,聊请716人贤,于此阁见本,请垂楷定。
若有人持诵717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718,先须至心念净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
净口业真言: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
虚空菩萨普供养真言:
唵(言+我)(言+我)曩三婆(口+缚)袜日啰斛。719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720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十方无量佛。我今发弘愿721,持此金刚经。上报722四重恩,
下济723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724身,同生极乐国。725
奉请八金刚:
第一奉请青除灾金刚第二奉请辟毒金刚
第三奉请黄随求金刚第四奉请白净水金刚
第五奉请赤声金刚726第六奉请定除灾金刚
第七奉请紫贤金刚第八奉请大神金刚
第一奉请金刚眷菩萨第二奉请金刚索菩萨
第三奉请金刚爱菩萨第四奉请金刚语菩萨727
72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729间。阿难没忧海,悲恸730不能前。
优波731初请问,经首立何言。佛教如732是著,万代古今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座。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733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734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弥勒颂曰: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735。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檀736波罗蜜737布施738弥勒颂曰: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739。资生无畏法740,声色勿741相干。
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处,背境向心观。
尸742波罗蜜743持戒弥勒颂曰: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744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羼745提波罗蜜746忍辱弥勒颂曰747:
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748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749
毗离耶波罗蜜750精进弥勒颂曰:
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751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752。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753。
禅波罗蜜754禅定弥勒颂曰:
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755成。
般若波罗蜜756智惠弥勒颂曰:
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757。明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
妄758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759三大760僧祇劫,万行具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761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忘忧762。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弥勒颂曰:
若论无相施,763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
凡夫情行劣,初且略764称扬765。欲知766檀貌状,如空遍十方。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弥勒颂曰: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弥勒颂曰:
因深果亦深,理密767奥难寻。当来末法世,唯虑法将沉。
768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弥勒颂曰:
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769经多劫,六度久安施。770熏771成无漏种772,方号不思议。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弥勒颂曰: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773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性774,心外断行踪。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弥勒颂曰:
有因名假号,无相有775驰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弥勒颂曰:
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776有无如取一,即被污777心田。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弥勒颂曰:
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弥勒颂曰: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难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弥勒颂曰: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778终不离人天。
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一切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弥勒颂曰: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779者乃知非。七返780人天后,趣寂不知归。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781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弥勒颂曰:
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萧782然独任真。783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弥勒颂曰:
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784。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士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弥勒颂曰: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785
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786染,颖脱出嚣尘。787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弥勒颂曰: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何,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弥勒颂曰:
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弥勒颂曰: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788贞。
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弥勒颂曰:
积尘成世界,析789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790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弥勒颂曰: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莨菪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弥勒颂曰:
经中持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
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法,凭何见有人。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弥勒颂曰: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791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弥勒颂曰: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792。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乘讵勘任。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特,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弥勒颂曰: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
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793相,定入法王家。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弥勒颂曰: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弥勒颂曰: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794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忽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弥勒颂曰:
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代,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弥勒颂曰:
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
精795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796、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弥勒颂曰: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797。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弥勒颂曰:
798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799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800无余801。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弥勒颂曰:
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802,似兔803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弥勒颂曰:
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804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805他兼自利,小圣讵能806任。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807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弥勒颂曰: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弥勒颂曰:
808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如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809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士,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士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弥勒颂曰:
人与法相待810,二相本来811如。法空人812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授813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弥勒颂曰: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814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815容816。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弥勒颂曰: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817
过去灭不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弥勒颂曰: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
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弥勒颂曰: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无彼此,理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818等性,咸共入无余。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弥勒颂曰: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弥勒颂曰:
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齐名八自在,独我自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819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则形彰。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弥勒颂曰:
界尘何一异820,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
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弥勒颂曰: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颂遍计:妄计因成执,迷绳为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花。
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821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颂依他:依他非自立,必假众缘成。日谢822树无影,灯来室乃明。
名因共业变,万像积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去有情。
颂圆成: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方。
智823入圆成理,身同法性常。证真还了俗,不废示津梁。
大身真言:那谟薄伽筏824帝,钵喇壤,钵罗弭多曳,唵,伊利底,伊室利,输卢驮,毗舍耶,毗舍耶,娑婆诃。
随心真言:那谟婆伽筏帝,钵喇惹,婆825罗蜜多曳,怛侄他,唵,吽,筏折罗,袜丽,娑婆诃。
心中心真言:唵,呜伦泥沙,娑婆诃。
金刚经一卷826
528“呼”,乙本作“乎”。
529“明”,乙本作“名”。
530“法”,乙本无。
531“十四”,底本作“十三”,乙本作“三十”,据《大正藏》NO:三七四《大般涅槃经·圣行品第七之四》第十四卷“如来即是法……法即如来”改。
532“法”,乙本无。
533“即”,底本作“灭即”,据乙本删。
534“故”,乙本无。
535“诸法”,底、乙本均作“法诸”,据文意改。
536“既”,乙本作“即”。
537“此”,乙本作“此是”。
538“名”,乙本无。
539乙本至此结束,丙本自此开始。
540“心”,丙本无。
541“名”,丙本无。
542“纵”,丙本作“踪”。
543“作如”,丙本作“能作”。
544“应化是方便之身”,丙本无。
545“报”,丙本作“物”。
546“法身,法身具合万法”,底本残,据丙本补。
547“有”,丙本作“假”。
548“名故云是说”,底本残,据丙本补。
549“法佛说法”,底本无,据丙本补。
550“有”,丙本无。
551“下”,底本残,据丙本补。
552“二乘之人为佛是高,众生”,底本残,据丙本补。
553“二乘无目,不见”,底本残,据丙本补。
554“人心自有高下”,底本残,据丙本补。
555戊本自此开始。
556“即是般若波罗蜜法,即是菩提”,底本残。
557“下文云”,底、丙本无。
558“善法者,如来说非”,戊本残。
559底本至此结束,以下敦研369号背为底本。
560“修”,戊本残,据丙本补。
561“所摄,即无”,底本残,据丙本补。
562“无别”,丙本作“别无”。
563“释曰”,丙本无。
564“经”,底本无,据丙本补。
565“空”,丙本无。
566“想”,底本作“念”,据丙本改。
567丙本至此结束。
568“即”底本作“既”,据文意改。
569“相”,底本作“想”,据文意改。
570丁本自此开始。
571“以”,底本作“如”,据丁本改。
572“文云: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丁本残。
573“生死而求涅槃”,丁本残。
574“空”,丁本作“为空”。
575“以”,丁本无。
576“则”,丁本作“即”。
577“无相貌”,底本残,据丁本补。
578“若以音声为如来”,丁本无。
579“是”,丁本无。
580“如来无色无声,是故偈云”,底本残,据丁本补。
581“而”,丁本作“如”。
582“故”,丁本无。
583“若”,底本作“若不”,据丁本删。
584“施”,底本作“施命”,据丁本删。
585“情”,丁本作“贪”。
586丁本至此结束。
587“云”,底本无,据文意补。
588“应作如是观”,底本字体与“注”、“释”同,比前面“经”的字体小号。
589“长”,原作“常”,据斯4105号改。
590“是”,底本残,据文意补。
591“勘”,底本作“堪”,据文意改。
592“金刚经颂”,原无,据文意补。
593“还同著相求”,底本残,据伯2039号背补。
594“忍心如幻梦,嗔境”底本残,据伯2039号背补。
595“惠刀”,底本残,据伯2039号背补。
596“明”,原作“无”,据伯2039号背改。
597“情”,原作“清”,据伯2039号背改。
598“明”,原作“昭”,据伯2039号背改。
599“束”,原作“来”,据石本改。
600“檀”,原作“推”,据伯2039号背改。
601“相”,原作“想”,据伯2039号背改。
602“颇”,原作“破”,据《金刚经》改。
603“闻”,原作“文”,据石本改。
604“大”,原作“德”,据石本改。
605“悟”,原作“性”,据伯2039号背改。
606“诠”,原作“筌”,据伯2039号背改。
607“句”,原作“勾”,据伯2039号背改。
608“罗汉”,原作“漠罗”,据文意改。
609“悲”,原作“非”,据伯2039号背改。
610“因”,原作“由”,据伯2039号背改。
611“燃”,原作“然”,据上文改。
612“土”,原作“王”,据伯2039号背改。
613“俱”,原作“拘”,据伯2039号背改。
614“逐”,原作“遂”,据文意改。
615“预”,原作“影”,据伯2039号背改。
616“种”,原作“称”,据石本改。
617“涅槃无”,原作“炎无俱”,据石本改。
618“诠”,原作“全”,据伯2039号背改。
619“歌”,原作“哥”,据上文改。
620“带”,原作“戴”,据伯2039号背改。
621“命”,原作“善”,据石本改。
622“用”,原作“周”,据伯2039号背改。
623“请”,原作“情”,据伯2039号背改。
624“无人”,原作“人天”,据伯2039号背改。
625“俱不”,原作“两俱”,据伯2039号背改。
626“彰”,原作“障”,据石本改。
627“同”,原作“非”,据石本改。
628“列”,原作“烈”,据文意改。
629“制”,原作“离”,据伯2756号改。
630“首”,原作“道”,据伯2756号改。
631“利”,原无,据石本补。
632“随求”,原残,据石本补。
633“金刚”,原残,据石本补。
634“灾”,原残,据石本补。
635“奉请大神金刚”,原残,据石本补。
636“不染尘”原无,据石本补。
637“大”,原作“代”,据石本改。
638“菩提”,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39“北方四”,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40“菩提”,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41“扬”,原作“杨”,据石本改。
642此处重复一段经文及一个颂:“得如是无量福德。颂曰: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
643“亦空”,原无,据石本补。
644“有无情”,原无,据石本补。
645“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46“阿”,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47“而实无不来”,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48“人”,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49“世尊,我”,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50“智”,原作“知”,据石本改。
651“不也”,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52“者”,原作“者者”,据罗什译本删。
653“如”,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54“王”,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55“诸”,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56“有”,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57“是名般若波罗蜜”,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58“槃”,原作“般”,据石本改。
659“便”,原无,据石本补。
660“五”,原作“吾”,据罗什译本改。
661“语”,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62“此”,原作“无此”,据罗什译本删。
663“为”,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64“三”,原作“三菩”,据罗什译本删。
665“成”,原无,据石本补。
666“若”,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67“须菩提”,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68“沙”,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69“德”,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70“众”,原作“众众”,据罗什译本删。
671“是名凡夫”,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72“持用”,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73“何以故”,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74“不也”,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75“众生见”,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76“比丘”,原无,据罗什译本补。
677“对”,庚本作“答”,
678庚本于此处有“吾不解讲”四字。
679“对”,庚本无。
680“鱼”,庚本作“莫”。
681“诏”,甲本作“照”,庚本作“诏傅”。
682“士”,庚本作“士曰”。
683“欲请大士讲金刚经”,庚本作“讲经”。
684“座”,甲、庚本作“坐”。
685“对曰”,庚本作“答言”。
686“用”,庚本作“要”。
687“座”,庚本作“坐”。
688“拍”,甲、乙、庚本作“柏”。
689“便”,庚本无。
690“武”,庚本无。
691“不”,庚本作“否”。
692“告帝曰”,底、乙、戊本作“告帝”,庚本作“言”,据甲本补。
693“弥勒”,乙本作“沙弥”。
694“扬”,甲、乙、戊本作“杨”。
695“忽”,庚本无。
696“情”,庚本无。
697“大”,乙本无。
698“题”,庚本作“提”。
699“荆”,戊本作“经”。
700“现”,底、乙、戊本作“见”,据甲本改。
701“测”,诸本作“恻”,据《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改。
702“兹”,甲本作“慈”。
703“遂”,庚本作“若”。
704“列”,甲、庚本作“烈”。
705“魔”,甲本作“磨”。
706“有无”,甲本无。
707“以”,底本作“以故”,戊本作“次”,据甲本删。
708“所谓慧日流空,照如来之净土;禅刀入手,破生死之魔军。既而人法双祛,有无俱遣,快哉斯义,何以加焉”,庚本无。
709“有”,庚本作“更有”。
710“资扬”,甲、乙本作“资杨”,庚本作“制歌”。
711庚本于此处有“都合成五十四篇”七字。
712“助”,庚本作“智”。
713庚本于此处有“全久处之情莫已,长居生灭之性弥增,实未由若遇善友,遂使玄宗旨教妙义,真言开心悟智”三十六字。
714“恐文隳”,甲本作“恐文随”,庚本作“文将”。
715“堕”,乙本作“坠”,戊本无。
716“请”,庚本作“更请”。
717“若有人持诵”,底、乙、戊本无,庚本作“凡欲受持”,据甲本补。
71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底、乙、戊本无,庚本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据甲本补。
719“先须至心念净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净口业真言: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虚空菩萨普供养真言:唵(言+我)(言+我)曩三婆(口+缚)袜日啰斛。”以上一段,底、乙、戊本无,据甲、庚本补。
720“云何梵: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蜜,广为众生说”,余本无,据甲本补。
721“我今发弘愿”,戊本无。
722“报”,甲、戊本作“宝”。
723“济”,底本作“齐”,据甲、乙、戊本改。
724“报”,甲本作“宝”。
725“发愿文:稽首三界尊,十方无量佛。我今发弘愿,持此金刚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庚本无。
726“奉请八金刚:第一奉请青除灾金刚第二奉请辟毒金刚第三奉请黄随求金刚第四奉请白净水金刚第五奉请赤声金刚”一段,底、乙、戊本无,庚本作“奉请八金刚:第一奉请青除灾金刚3(能除一切众生宿殃,悉令消灭,主大海)第二奉请辟毒金刚(形能除一切温毒病苦除尽,主灾毒)第三奉请黄随求金刚(能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愿,主功德)第四奉请白净水金刚第一青除灾金刚(赤色能除一切温毒病)”,据甲本补。庚本到此结束。
727“第六奉请定除灾金刚第七奉请紫贤金刚第八奉请大神金刚第一奉请金刚眷菩萨第二奉请金刚索菩萨第三奉请金刚爱菩萨第四奉请金刚语菩萨”一段,底、乙、戊本无,据甲本补。
728丙本自此开始。
729“树”,底本无,据余本补。
730“恸”,乙本作“动”。
731“波”甲本作“婆”。
732“如”,丙本作“女”。
733丙本自此断。
734丁本自此开始。
735“善逝应机酬”,底本缺,据余本补。
736“檀”,丁本作“颂檀”。
737“蜜”,戊本作“密”。
738“檀波罗蜜布施”,底本无,据余本补。
739“檀”,戊本作“坛”。
740“法”,甲本作“地”。
741“勿”,乙、丁本作“物”。
742“尸”,丁本作“颂尸”。
743“蜜”,戊本作“密”。
744“依”,甲、乙本作“于”,戊本作“衣”。
745“羼”,丁本作“颂羼”。
746“蜜”,戊本作“密”。
747“曰”,戊本无。
748“欲”,丁本作“若”。
749丁本到此结束。
750“蜜”,戊本作“密”。
751“智”,戊本作“知”。
752“除”,甲本作“知”。
753“余”,甲本作“为”。
754“蜜”,戊本作“密”。
755“圆”,戊本作“终”。
756“蜜”,戊本作“密”。
757“城”,甲本作“成”。
758“妄”,甲本作“忘”。
759丙本自此续。
760“大”,诸本作“代”,据《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改。
761“遨”,戊本作“敖”。
762“常乐遂忘忧”,甲本作“常乐逐忘忧”,乙本无。
763丙本自此断。
764“略”,乙本作“毗”。
765“扬”,诸本作“杨”,据《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改。
766“知”,底本作“智”,据余本改。
767“密”,乙本作“蜜”。
768丙本自此续。
769“大”,诸本作“代”,据《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改。
770丙本自此断。
771“熏”,戊本作“董”。
772“漏种”,戊本作“满众”。
773“碍不”,甲本作“不碍”。
774“性”,甲本作“忍”。
775“有”,甲本作“乃”,戊本作“无”。
776丙本自此续。
777“污”,乙、丙、戊本作“污”。
778丙本自此断。
779“今”,戊本作“人”。
780“返”,戊本作“送”。
781丙本自此续。
782“萧”,甲本作“业”。
783“无悲空有智,萧783然独任真”二句,丙本无。
784“仁”,甲本作“人”。
785丙本自此断。
786“不”,底本作“人”,据甲
787戊本至此结束。
788“坚”,底本作“贤”,据甲、乙本改。
789“析”,甲、乙本作“折”。
790“尘因”,诸本作“因尘”,据《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改。
791乙本至此结束。
792“境无侵”,甲本作“无境心”,丙本自此续。
793“诸”,底本作“知”,据甲、丙本改。
794丙本自此断。
795“精”,底本作“情”,据甲本改。
796丙本自此续。
797“虚”,甲本作“空”。
798己本自此开始。
799“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己本残。
800“入”,底本作“人”,据甲、丙本改。
801“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己本残。
802“名。如龟毛不实”,己本残。
803“兔”,己本作“土”。
804“群”,己本作“郡”。
805“利”,己本作“理”。
806“能”,己本作“勘”。
807丙本自此断。
808丙本自此续。
809丙本至此结束。
810“待”,诸本作“侍”,据《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改。
811“来”,底本无,据余本补。
812“人”,底本作“入”,据余本改。
813“授”,甲本作“受”。
814“直”,己本作“真”。
815“无处不鉴容”,己本残。
816“容”,底本作“客”,己本残,据甲本改。
817己本至此结束。
818“平”,底、甲本作“中”,据《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改。
819“能”,甲本作“难”。
820“异”,甲本作“以”。
821“兹”,甲本作“慈”。
822“谢”,底、甲本作“榭”,据文意改。
823“智”,甲本作“知”。
824“筏”,甲本作“跋”。
825“婆”,甲本作“波”。
826“金刚经一卷”,底本无,据甲本补。
八、《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武帝请志公讲经时,志公对曰:“自有大士,见在鱼行,善能讲唱。”帝乃诏大士入内,问曰:“用何高座?”大士对曰:“不用高座,祗用拍板一具。”大士得板,遂乃唱经,并四十九颂,唱毕,便乃辞帝去之。帝遂问志公:“此是何人?”志公对曰:“此是弥勒菩萨,化身下来,助帝扬化。”帝乃闻之,龙颜大讶,深加珍仰,遂题此颂并经,见在荆州寺四层阁上,至今见在。续有智者不显姓名,相次复制一十五颂,清凉大法眼禅师,又制四颂,总成六十八颂,今略撮序文,广传灵验,将俟后来崇信,显示玄通,兴般若之教。
(此经并依音疏正定)
金刚经启请(为字平声为字去声)
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志心念净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
净口业真言: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度噜地尾萨婆诃
虚空藏菩萨普供养真言:
唵(言+我)(言+我)曩三婆(口+缚)袜日啰斛
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能除一切众生宿世灾殃)
奉请辟毒金刚(能除一切众生温毒之病)
奉请黄随求金刚(能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愿)
奉请白净水金刚(能除一切众生热恼之苦)
奉请赤声金刚(能令一切众生常得见佛)
奉请定除灾金刚(能除一切众生灾难之苦)
奉请紫贤金刚(能令一切众生心开悟解)
奉请大神金刚(能令一切众生智牙成就)
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奉请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归命十方佛。我今发弘愿,持此金刚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持经梵音: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颂曰:
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阿难没忧海,悲恸不能前。
优波初请问,经首立何言。佛教如是著,万代古今传。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颂:
希有希有佛,妙理极泥洹。云何降伏住,降伏住为难。
二仪法中妙,三乘教喻宽。善哉今谛听,六贼免遮栏。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颂曰: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六般颂曰:檀波罗蜜布施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
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处,背境向心观。
尸波罗蜜持戒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羼提波罗蜜忍辱
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
毗离耶波罗蜜精进
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827,何啻至无余。
禅波罗蜜禅定
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
般若波罗蜜智慧
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明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
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总颂六度,应经文六波罗蜜名不备所已,七颂并随檀波罗蜜六至耳。颂曰:
三大僧祇劫,万行具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逐忘忧。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颂曰:
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
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貌状,如空遍十方。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颂曰: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颂曰:
因深果亦深,理密奥难寻。当来末法世,唯虑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颂曰:
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颂曰: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颂曰:
有因名假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颂曰:
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
中流乃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颂曰:
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颂曰: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难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颂曰: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一切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颂曰: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趣寂不知归。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颂曰:
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828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萧然独任真。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颂曰:
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士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颂曰: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颂曰: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何,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颂曰:
河沙数甚多,沙数更难量。将沙齐七宝,能持布施浆。
有相皆为幻,徒言智慧强。若论四句偈,此福未为量。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颂曰:
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颂曰: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
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颂曰: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颂曰: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莨菪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颂曰:
经中持四句,应当不离身。愚者看似梦,智者见唯真。
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法,凭何见有人。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颂曰: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颂曰: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乘讵能任。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特,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颂曰: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
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颂曰: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颂曰: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忽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颂曰:
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颂曰:
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颂曰: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颂曰:
说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颂曰:
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颂曰:
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颂曰: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
名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颂曰: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如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士,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士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颂曰:
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颂曰: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颂曰: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生。便分七十二,九百乱纵横。
过去灭不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颂曰:
三千大世界,七宝满其中。有人持布施,得福也如空。
由胜悭贪者,未得达真宗。须修四句偈,知觉证真空。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颂曰: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
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幽冥禅师新加六十二字)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颂曰:
不言有所说,所说妙难穷。有说皆为谤,志道处其中。
多言无所解,默尔得三乘。智觉一刹那,无生无用终。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颂曰:
诸佛智明觉,觉性本无涯。佛因有何得,所得为无邪。
妙性难量比,得理则无差。执迷不悟者,路错几河沙。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颂曰: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颂曰: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829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颂曰:
众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圆。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人牵?
恰似捕鱼者,得鱼忘却筌。若道如来度,从来度几船?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颂曰:
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齐名八自在,独我自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则形彰。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颂曰:
相相非有相,具足相无凭。法法生妙法,空空体不同。
断灭不断灭,知觉悟深宗。若无人我念,方知是志公。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颂曰:
布施有无相,三生却彼吞。七宝多行慧,哪830知舍六根?
但离诸有欲,旋弃爱情恩。但且无贪相,应到法王门。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颂曰:
如来何所来,修因几劫功?断除人我见,方用达真宗。
见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往来无所著,来去尽通通。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颂曰: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
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颂曰:
非到真如理,弃我入无为。众生及寿者,悟见总皆非。
若悟菩提道,彼岸更求离。法相与非相,了应如是知。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颂曰: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施主易州涞水县坊市俗弟子张嗣兴舍己净财将造《夹颂金刚经》一卷831。
皇统二年二月日成造。
827“间”,底本作“闲”,据上图004号改。
828“辞”,底本作“思”,据上图004号改。
829“要”,底本作“恶”,据上图004号改。
830“哪”,底本作“那”,据文意改。
831类似这样的刻经题记,每一板都有,位于板边,内容大同小异,此次未校录。请参见《房山石经体积汇编》第六一六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8月北京。
古籍经论
A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七卷。
《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九卷。
B
《百论疏》,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二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窥基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C
《禅源诸诠集都序》,宗密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成实论》,诃梨跋摩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成唯识论》,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成唯识论述记》,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卷。
D
《大宝积经》,菩提流志译,《大正藏》第十一卷。
《大悲经》,那连提耶舍译,《大正藏》第十二卷。
《大般涅槃经》,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宝亮等撰,《大正藏》第三十七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窥基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罽宾国三藏般若译,《大正藏》第三卷。
《大乘法苑义林章》,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卷。
《大乘义章》,净影慧远撰,《大正藏》第四十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罽宾国三藏般若译,《大正藏》第十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智俨撰,《大正藏》第三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澄观撰,《大正藏》第三十六卷。
《大唐西域记》,辩机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大庄严论经》,马鸣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四卷。
F
《梵网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四卷。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法藏撰,《大正藏》第四十卷。
《方广大庄严经》,地婆诃罗译,《大正藏》第三卷。
《佛本行集经》,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大正藏》第三卷。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克勤评唱,《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安世高译,《大正藏》第十五卷。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法护等译,《大正藏》第十一卷。
《佛说佛名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四卷。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法贤译,《大正藏》第三卷。
《佛祖统纪》,志磐撰,《大正藏》第四十九卷。
《佛祖历代通载》念常集,《大正藏》第四十九卷。
《父子合集经》,日称等译,《大正藏》第十一卷。
G
《高僧法显传》,法显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义净三藏译,《大正藏》第二十四卷。
《观经玄义分》,善导撰,《大正藏》第三十七卷。
《过去现在因果经》,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三卷。
H
《弘明集》,僧祐撰,《大正藏》第五十二卷。
《华严经探玄记》,法藏撰,《大正藏》第三十五卷。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裴休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J
《解深密经》,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六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明本),无著菩萨造,达磨笈多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世亲菩萨造,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宗泐、如玘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金刚般若经疏论篡要》,宗密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金刚般若经旨赞》,昙旷撰,《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金刚般若论》(宋元本),无著菩萨造,达磨笈多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金刚般若论会释》,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卷。
《金刚般若疏》,吉藏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震初集,佛陀教育基金会印。
《金刚经道场前仪》,佚名撰,《卍续藏经》第二十四卷,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金刚经集解》,杨圭集,《卍续藏经》第二十四卷,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金刚经集注》,朱棣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刚经赞》,《敦煌宝藏》相关卷号。
《金刚经注解》,洪莲集,《卍续藏经》第二十四卷,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金刚经注颂释》,《敦煌宝藏》相关卷号。
《金刚经宗通》,曾凤仪撰,《卍续藏经》第二十五卷,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子璇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金刚略疏》,元贤撰,《卍续藏经》第二十五卷,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金光明最胜王经》,义净三藏译,《大正藏》第十六卷。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慧沼撰,《大正藏》第三十九卷。
《景德传灯录》,道元撰,福州东禅寺版。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法照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L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卷。
《楞伽师资记》,净觉集,《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楞严经》,般剌蜜帝译,《大正藏》第十九卷。
《联灯会要》,悟明集,《卍续藏经》第一三六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房山石经·辽金刻经》,中国佛教协会编印,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出版,1991年9月版。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六度集经》,康僧会译,《大正藏》第三卷。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宗宝编,《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龙舒增广净土文》,王日休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洛阳伽蓝记》,杨炫之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M
《弥勒上生经宗要》,新罗元晓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卷。
《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九卷。
《妙法莲华经玄义》,智者讲,《天台藏》,湛然寺印行。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湛然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妙法莲华经玄赞》,窥基撰,《大正藏》第三十四卷。
《明觉禅师语录》,惟盖竺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卷。
《摩诃僧祇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大正藏》第二十二卷。
《摩诃止观》,智者讲,《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湛然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N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法海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释》,世亲菩萨造,义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颂》,无著菩萨造,义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P
《鞞婆沙论》,尸陀槃尼造,僧伽跋澄译,《大正藏》第二十八卷。
《菩萨本生鬘论》,绍德慧询等译,《大正藏》第三卷。
《菩萨善戒经》,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大正藏》第三十卷。
R
《仁王般若经疏》,吉藏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良贲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智者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仁王经疏》,圆测撰,《大正藏》第三十三卷。
《入楞伽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卷。
S
《三论玄义》,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卷。
《僧伽罗刹所集经》,僧伽跋澄等译,《大正藏》第四卷。
《善慧大士语录》,楼颖录,《卍续藏经》第一二○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少室六门》,达摩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摄大乘论》,阿僧伽造,佛陀扇多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摄大乘论本》,无著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神僧传》,《大正藏》第五十卷。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二卷。
《释门正统》,宗鉴集,《卍续藏经》第一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释氏稽古略》,觉岸编,《大正藏》第四十九卷。
《四教义》,智者撰,《天台藏》,湛然寺印行。
《宋高僧传》,赞宁撰,《大正藏》第五十卷。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灌顶撰,《大正藏》第五十卷。
W
《唯识二十论述记》,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卷。
《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四卷。
《文殊师利耶曼德迦咒法》,法贤译,《大正藏》第二十一卷。
《无量寿经义疏》,净影慧远撰,《大正藏》第三十七卷。
《无门关》,宗绍编,《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五灯会元》,普济集,《卍续藏经》第一三八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X
《贤愚经》,慧觉等译,《大正藏》第四卷。
《显扬圣教论》,无著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新华严经论》,李通玄撰,《大正藏》第三十六卷。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智者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虚堂和尚语录》,妙源编,《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续高僧传》,道宣撰,《大正藏》第五十卷。
Y
《永嘉证道歌》,玄觉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优婆塞戒经》,昙无谶译,《大正藏》第二十四卷。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卷。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道氤撰,《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Z
《杂阿含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卷。
《杂宝藏经》,吉迦夜共昙曜译,《大正藏》第四卷。
《增一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二卷。
《正法华经》,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大正藏》第九卷。
《止观义例》,湛然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卷。
《中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一卷。
《中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卷。
《众经撰杂譬喻》,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四卷。
《诸佛要集经》,月氏三藏竺法护译,《大正藏》第十七卷。
《撰集百缘经》,支谦译,《大正藏》第四卷。
《宗镜录》,延寿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最上乘论》,弘忍撰,《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坐禅三昧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五卷。
现代论著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印顺著,印顺文教基金会。
《敦煌古抄“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之考证和校订》,陈祚龙撰,载《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1981年10月。
《佛教志》,方广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傅大士研究》,张勇著,巴蜀书社,2000年7月。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著,印顺文教基金会。
《唐五代禅宗史》,杨曾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
《中国禅思想史》,葛兆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中国禅宗史》,印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中国居士佛教史》,潘桂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周叔迦佛学论著集》,周叔迦著,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类书、辞书
《大正新修大藏经》,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敦煌宝藏》,黄永武主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8月初版。
《敦煌学大辞典》,季羡林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华书局,1983年6月新一版。
《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房山石经》,中国佛教协会编印,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出版,1991年9月版。
《佛光大辞典》,电脑版。
《甘肃藏敦煌文献》,甘肃人民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世界佛学名著译丛》,蓝吉富主编,华宇出版社。佛历2531年9月初版。
《天台藏》,湛然寺印行。
《卍续藏经》,白马精舍印经会印。
《卍续藏经》,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方广锠编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藏外佛教文献》,方广锠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震华法师遗稿,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电脑版。
《宗教大辞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关于敦煌发掘的〈傅大士颂金刚经〉》,小林雪峰撰,载《密教》卷四·一,1914年。
《关于〈傅大士金刚经序〉及其颂文》,中村不折撰,载《密教》卷四·二,1914年。
《鸣沙余韵·解说篇》,矢吹庆辉编,岩波书店,昭和11年(1936)版。
《金刚般若经传承的形式——敦煌、吐鲁番出土关于〈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若干资料》,井ノ口泰淳撰,载《国译一切经·印度撰述部》月报《三藏》21,大东出版社,昭和45年(1970)12月5日发行。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川崎ミチコ撰,载《敦煌佛典と禅》,《敦煌讲座》之八,筱原寿雄、田中良昭编,大东出版社,昭和55年(1980)11月出版。
《傅大士和金刚经》,松崎清浩撰,载《宗学研究》第24号,1982年3月。
[AnIntroductionTo``TheDiamondSutraEulogies``ByMahasattvaFuOfTheLiangDynasty,AndItsTranslationintoEnglish],衍空撰,伦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4年。
中秋满庭月,独自倚僧楼。
新世纪的第一轮中秋明月来到我的窗前,那么宁静,那么透亮,那么圆满!令我对生命产生了虔诚的回顾和无限的遐想!此时,父母脸上的年轮,恩师身上的慈祥,师友生活的声影,苍生心中的苦难……,都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纵似无情的我,也不无兴叹,不无回肠!真所谓:恩爱由来牵魂魄。
回想起刚出家时对上佛学院的歧视,钻在象牙塔里沾沾自喜的心情,而如今却整整上了十年的佛学院。十年前,福建柘荣广福寺的世乐法师劝我上学,帮我准备了去鼓山读书的各种证件和手续,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春日清晨,步行送我到数里路之外的车站,那鼓励后学和期望早日成材的慈悲眼神,始终伴随著我千里万里的求学生涯,频频回首,久久萦怀。抚今追昔,真是感慨万千!且不说此中的种种心路历程,就祗说在这修学过程中,直接影响我生命道涂的几位恩人吧。
首先扶我进入修行正路的是达寿法师,他对佛法的总持和对净土的向往,令人景仰!在我们共同相处那段时间里,他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从威仪举止到处理事务,都给予了悉心的指正,引导我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至今他还一直关心帮助着我的道业。假如没有他的启蒙,不敢想象我将会是什么样的。
元音上师使我认识了生命根本,从此,我的修行进入了新的阶段,生命出现了光明和宁静的景象。自那时起,我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终于没有白出家!上师圆寂将两年了,他给予的教导使我尽此生世,乃至生生世世受用无穷。在此,向常寂光中的诸佛菩萨,致以虔诚的法界礼!
导师方广锠教授领著我迈进了真正的学海,他的为人处世和治学态度,令我钦佩赞叹!让我窥探了一眼学术殿堂的庄严和神圣,并希望在这无涯的学海中遨游。他批改我的文章,从整体布局到段落安排,从文献处理到资料取证,从逻辑思维到文言句逗,都认真细致地审阅;有时通篇被改得满目纵横,几乎等于重写。就在他这样的锤炼下,愚钝的我才得以有所长进。真想永远都随他学习!
自出家以来,恩师上了下识长老一直以慈悲喜舍的恩情,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至今,他老人家还以年近八十的高龄,领众薰修,带头劳动,过午不食,精进苦行。真是法身父母,恩德犹如汪洋大海,沐浴无尽,欢喜无尽,感恩无尽!
还有许多在学业上、道业上、生活上给予指导、策励、帮助的诸位师友,如传印法师、白光法师、理证法师、隆相法师、湛如博士、王新老师、姚长寿老师、刘大鸣老师等前辈,戒修法师、容通法师、宗性法师、智海法师、隆恩法师、通了法师、妙智法师、印空法师、曙光法师、达贤法师、达空法师等道兄,以及诸位护法居士等。假如没有他们辛勤的栽培和无限的付出,我将得不到顺利而快乐的修学生涯。于此,献上我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四恩重山岳,锱铢未能酬!
十年来的佛学院学僧生涯就此告一段落,将这篇轻如锱铢的小文章印刷出版,作为对重如山岳的大恩德绵薄回应,是我此刻的真实心情。愿诸位恩人,及一切众生,象今宵中秋的明月一样宁静,一样透亮,一样圆满。
本文是在方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写成的,老师在百忙之中又给本文作了全面的审定!还为本文撰写序言。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乃至毕业后的日子里,方老师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每当动笔要写文章的时候,老师沉潜笃实的治学态度和真诚坦率的为人性格,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激励著我。我常想:父母给了我生命,佛陀又使这生命有了美好的向往和究竟的归宿,而老师便促成了我体会到生命经历的一种庄严!使我为此感动不已!努力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报答这无限的深恩。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馈赠研究信息,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吕铁钢先生惠赠相关书籍,访问学者齐藤隆信先生相赠从日本收集并复印的研究资料,闽南佛学院灵正法师寄赠相关材料,该院研究生定源法师、法缘法师复印并赠予该院学报,《浙江佛教》编辑惠寄贵刊,智光居士提供了系统软件,导师的女儿留学日本的方芳小姐帮忙查找了信息资料。还得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李际宁、黄霞及敦煌文献中心林世田等老师的帮助,在查阅敦煌文献时,提供了不少方便。智海法师陪同到上海图书馆查找原始文献,隆恩法师一起到国家图书馆查阅相关信息。任钢和叶懋两位居士代为翻译英文资料。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曾文教授的宝贵意见,四川大学张勇博士的书信鼓励!出版之际又得到北京徐心颖、王一平等居士的赞助。于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忱!
通过本文的写作,我才感觉到佛教文献的整理是一件繁杂、艰巨的工作。其涉及面之广,覆盖了历史、宗派、教理、信仰、语言、文学等等层面。本文虽然已经“大胆地设想”,但是由于水平所限,却未能“小心地求证”。尽管已经非常努力地去求证了,还是难免会挂一漏万的,甚至于从一个误区出来,又掉进另一个误区。种种不到之处,祗好留待日后继续努力,再作深入的探究了。
本文是三年来笔者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院学习“佛教文献学”的成绩汇报。井蛙之见,谬误难免。期盼教界大德、学术方家,慈悲斧正,不胜感激!
2001年中秋(国庆节)文成达照于普陀山佛学院妙莲华关房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金刚经原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听不听,要看你自己的发心。《金刚经》确实不是让你用意识去懂的。《金刚经》讲的是空性法,所谓的懂,属于有为的差别相。所以,如果你想听大德讲法的视频,可以,因为你不能入这个法,你的根器不在上,而在下,那当然还是要积累功德。因为上根器也是从下根器积累功德来的,那么去听大德的讲法视频,这样能够不断地缘这个法。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道理呢?简单概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法空之理,就是诸法空性的道理,整部《金刚经》就说这个。这也空了,那也空了,如何达到空呢?破相了,就空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把这些心相破掉,这样一来自己就开悟了,证得了空性的道理。所以整部《金刚经》说得简单一点,就说这么一丁点道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