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解深密经语体释

新加坡·演培法师

序一竺摩

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初读佛经,真不知从何读起?这部解深密经,原为研究佛法者最好的读品;唯其为印度后期佛教的大乘圣典,后期佛教所净论的如缘起的有无自性、三乘和一乘孰为究竟、外境到底有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与否、佛智是否常住、真如缘起能否成立等问题,都涉及此经的理论。这在初读佛经者看来,不免感其陈义过高,不宜阅读;但我以为稍有研究过佛学的人,相信来读此经,还是很适当的!因佛法虽然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但在说明上,可以性相因果四字来摄括了它;而现在此经,正是把性相之理,因果之事,都分析得很清晰,叙说得很有条理,使人读后,对全部佛法可获得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我想我们不宜把它当做唯识宗的专书读,要把它当作一部佛法概论读,亦无不可。太虚大师曾说:“深密一经,木铎沙界,玄奘翻文,独超众师,研究法相,舍斯奚归”!(见深密纲要)。本经文理精妙,研究法相唯识,自应奉为依归;因法相唯识所宗的六经十一论,如华严、楞伽、密严等都是义兼他宗的,唯此经从瑜伽师地论中别录出来,侈谈法相唯识的教义。唯识学上重要的教义如八识、二谛、三相、三无性、外境非有、三乘究竟等,都依本经的所说而善巧安立的。故研究全部佛法的学者,固然需要阅读此经,而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欲于唯识教理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尤非多读此经不可。

此经为研究法相唯识的重要典籍,说研究法相唯识者需要阅读,这是众所共喻的;而我现在要说研究佛法的人都应该读,或当做一部佛法概论读,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因全部佛法是寄存在全体佛经的,全体佛经有一个个有组织的共同的说明,是在境行、果;而此经五卷八品,对于境行果的义理,从首至尾,作有组织的、有系统的、重要的发挥:除第一序品外;第二胜义谛相品明般若真空的义理;第三心意识相品和第四一切法相品明法相唯识的义理;第五无自性相品说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无二,把空有圆融,会归中道。这些都是说明大乘佛法的理境。第六分别瑜伽品,凭止观修胜解行;第七地波罗密多品,依戒度修如实行:都是说的大乘妙行。第八如来成所作事品,则说佛果上的境界与事业,属于大乘胜果所起的妙用。古来诸师,尝依这所悟境、所修行、所证果来分判本经的各品;今演培法师,则本此义而摄之于教理行果。复据佛说胜义了义、瑜伽了义、地波罗密了义、如来成所作事了义的四教,强调本经所说的七品,都为大乘了义之教,说来更为有力,更为生动。又揭示此经的四个特胜点:一、如来说本经,乃大悲善巧,为劣慧者隐空扬有,化向所不化的有情;二、后期佛教的许多问题,在本经的探讨,可以获得一个大乘佛法的核心;三、会通本经和智论的异同点,两者各有破除乐空爱有者的功能,以扫我国一向说般若是龙树的中观学的所依,深密是弥勒的瑜伽学所据的偏差;四、衡量各经都有其中心思想之所在,而以龙树根分利钝、理无二致之说,以本经为解释一切无自性空的般若教,使般若与瑜伽,内容尽管相同,而方法何妨异致。这四点中,尤重在从各经自有立场观点,而会通各学派思想的差异,使全体佛法不因割截而更见其圆满的生动和灵活,同时亦显得本经在佛法中的重要位置,而为学佛者所必读的妙品。

本经不但在唯识学上有重要地位,在全部佛法中亦有其重要地位,故古往今来的大德,亦多重视此经,多所讲解。前人已不胜举,近如太虚大师讲“深密纲要”时,亦曾从各经比较上,揭发本经有四个特点,为他经所不及。一、分齐隐显:如金刚般若等经,文义囫囵;而本经虽文言幽颐,密义甚深,但条段晰然,如镜眉目。二、叙说事理:如法地藏经,多述本生本事诸部;此经则属于论议方广,事少而理多。三、土众秽净:诸经所明听众居处,,或净或秽,或从秽入净,由净至秽;此经虽不离娑婆,而会众居处皆在出过世间之上。至众机则多属大根,不同他经或小或大。四、诠旨偏均:如来一代时教,应病施药,有偏有均,如般若等偏于境,华严等偏于行;此经则于境行果三,平等总施,事理双显。这与演师所说的四特胜点,可以后先辉映;于此,更见得本经在佛法中的重要性,而为学佛者所必读的宝典了。

我对于全部佛法,认识甚少;对于本经,尤乏深刻的研究。十年前偶以时缘,曾与东莲觉苑毕业诸生,依文解义,略讲一过,并无心得。且讲时参考书亦感缺乏,真谛和笈多的摄论释,佛陀扇多所译摄论和本经有关的叙说,都不曾寓目;仅凭圆测疏及无着之注和世亲之释,略资讲说;而圆测疏至如来成所作事品后半佚去,无从参考,幸有虚大师此品的讲录,以补其缺。但前人注疏,义深言简,学者每苦不易领悟,今得演培法师为学勤恳,手不释卷,本弘法利人的怀抱,以深入浅出的笔法,采撷精英,化为大众,释成语体文字,便利研究本经的学者,悲智功德,叹未曾有!法师远道来书,嘱为一序,因自忘其谫陋,草此聊以赞喜!

中华民国四十一年岁次壬辰腊入佛成道日序于香港沙田南圃别业之无灯亲志社

序二李炳南

宇宙万法,简言可该之曰:法性真空、名相假有而已。惟其性空,则言语道断,冥蒙湛寂,无由觉其所,以之开示于人,必藉名相以章之。观夫浩浩三藏,旨在法性,而文句不皆为名相乎?欲得鱼,必先筌也。顾其间而有通专,解深密经,是其专者,且为法相学之滥觞焉。

经四译,畅流以唐译为广,旨固深密,而文亦聱牙难读。曩见内学院注,三复,不得消文义,遂并注而畏之。世之治法相者,每多趋于规矩颂,二十三两颂,相宗八要,成唯识论等,已云博矣,而少有务此经经者,乌得谓之深植本也。求其法缘之障,似有格于文字者矣。

演培上人者,太虚大师之再传法嗣,广额丰颐,气度沉默而温。乘与戒俱急,行与解相应,锡钵遍海内外,舌日讲,笔日述,芒鞋蒲团无完者,佛法际()净之运,上人皆避不与焉。闻之,有德者不必有言,兹虽有言,仍是德也。其师顺公经筵,多其所记,而自讲著者,几等诸身。释经,迥异乎己所欲言,行语体,自有其孔艰,勉行之,随顺风尚所知也。经无人说不解,亦非说已皆解,况义奥文深者,一闻能即解乎?此经语体之释,罔非悲心之切也。

予壮岁,习法相学,受业于南昌梅撷芸大士,授以解深密入楞伽二经,诲之曰:必由是而树焉,若利小径,终恐无根力。唯而拜,久读,以根钝,虽困无得。呜呼,大士杳矣,解惑何人?倘是经释早出,予或不皓首茫然也。

今世崇西学,斥形上之道,纵宿根厚者,不乏向道之士。然必察所习,因其势,方不掖其进,反致其退。彼信者,原子、逻辑、相对律、一元论等,而法相类括无遗,故凡来学者,每是宗之归。果信乎阿赖耶识,能窃之,见性证道,已在其中矣。而摄折权巧,宁能舍文字般若耶?此释也,可谓正应乎时。

上人嘱予为序,谨以闻诸梅大士者,及予所困于经,所畏于注,追而录之,贡之来者,俾知前难于后,今幸于昔也。若夫加我数年,犹将开帙日诵之,时彦俊父,览是序,见是经释,感如之何?

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岁次己酉孟秋上浣,李炳南敬序。

自序

凡对整个佛法有所体认的学者,大都知道大乘佛法的内容,有不同的三大思想体系的存在,就是古德的判教,也多有见于此的。近代我国的佛学者,其真能对全体佛法作有条理而系统的研究,发见大乘佛法三大思想理路,以自成统贯而不落前人窠臼者,在出家的大德中,不得不推尊我太虚大师及印顺导师。虚公大师从马鸣、龙树、无着的一贯大乘中,将大乘佛法,分为法性空慧、法相唯识、法界圆觉的三大宗,而以真常先于性空的流出。印公导师从印度佛教思想流变的进展中,将大乘佛法,分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的三大系,而以性空先于真常的流出。二公对于性空、真常两大思想的谁先谁后,虽曾一度展开争辩,但三大思想体系的划分,大体是相同的。这与一分学者,否认印度佛教思想家系中,有真常唯心的一系存在,其看法是很不同的。他们站在妄识变现的立场上,观察真常唯心的显现诸法说,觉到与自己的思想、理论不合,于是就竭力的破斥他,说他是违背正法的妄谈。其实,说真常唯心的思想,多少有点离开佛法的正宗,不是佛法正常的开展,固然是可以的;但若根本否认这一思想的存在,那实在是不可以的。因为,从印度佛法思潮的递进方面去看,大乘佛法中,实有这一思想体系存在的。假使有人觉得他不合佛法的正义,尽可以起而抉择他、洗炼他、净化他,使他成为纯正的佛法,这才是道理,如果说是否认,老实不客气的说,那是否认不了的。解深密经,是唯识学的根本所依,在三大思想体系中,属于唯识的一系。

我国历来的佛学者,大都认为经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不论是小乘经,抑或是大乘经。因从这立场出发以观察一切佛法,所以就把一切佛法局限在如来住世的短短数十年的一时代中。如天台学者开口就说:“我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东流一代时教”。判教,本为对整个佛法的浅深先后之辨别,因为佛陀说法,是有先后次第、浅深差别的。学者对于时教,如不予以抉择判别释,将对汪洋似的法海,不特无以知其涯畔,亦将先后失序,浅深倒置。所以我国大乘各派中,属于教下的数家,虽各自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以判教的方式,判释如来一代时教,彼此却是一样重视的。不过,我们应当知道:以时教判释一切佛法,并非我国古德所特创,印度空有二宗的学者,早就有了判教之谈了。如空宗所判的方便*轮与究竟*轮;有宗所判的先有、次空、后中道的三时。若再进一步的探讨,不特空有二宗的学者,有判教之说,在后期大乘经典,就屡多判教之谈了。“印度之佛教”一书中,举几部最明显的经说:“如法华之初令除粪,次教理家(指般若经等),后则付业。陀罗尼自在王经、金光明经、千钵经,并判先说有,次说空,后说真常(中)之三教。理趣经举三藏、般若、陀罗尼”。此外,如解深密经所判的我空法有、我法皆空、中道了义的三教。从佛法的思潮递进方面去看,法华等经的判教,是佛法的主流,解深密经的判教,是佛法的旁流。虽说是旁流,但在佛法思想的演进中,却占有极重要的一席。虚妄唯识系的判教说,完全是依于解深密经而论说的。关于他的三时教说,在经的无自性相品中,有极详尽的说明。就解深密经而言解深密经,初二时教是有上有容的不了义教,第三时教是无上无容的真了义教。欲知虚妄唯识者的判教如何,应从本经中去研求。因此,在解释三时教时,特别给予较详细的说明。

三性三无性,也是唯识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讲唯识学而不明三性三无性义,那是不可思议的。以唯识而言唯识,我们知道,唯识是非空非有的中道了义教,但所谓中道,就是在三性上显的。其实,不但中道烛以三性显的,就是空有、真妄、染净、迷悟、生死流转涅槃还灭,无一不可由三性来说明的。所以唯识学者,对于三性三性无性义,特别重视。空有二宗的诤论焦点,也就在对三性的不同说明。唯识者从世俗谛出发,认为假名安立的遍计执,固可说是空无自性的,但那自相安立的依他起,却不能说他空无而是实有的。至在依他起上,离去虚妄的遍计执,所显示出来的圆成实,也是因空所显而不空的。中观者不承认这种说法,以为世俗谛中一切唯假名,遍计执固无自性,依他起同样是无自性,胜义谛中毕竟皆空,没有一法是实有而不空的,根本否认有什么实有的圆成实的存在。于是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一直到今天,两个阵营中的学者,似还没有妥协的余地。其实,空有是一贯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融贯他,融贯得当,自然是即空即有的空有无碍,融贯不当,虽自以为是空有圆融了,而实是空有隔别不融的。这在本经的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中,有详尽的说明,学者可于此中求之。

此外,在无自性相品中,还谈到三乘一究竟的问题;在心意识相品中,广谈心意识的问题;分别瑜伽品中,建立唯心无境之理;如来成所作事品中,详究如来镜智是否常住等。总之,举凡唯识学上的要义,在本经中,差不多都涉及到。唯识所依的六经,就译来我国者说,华严、楞伽、密严,是否不共他宗所依,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唯有此解深密经,我敢说,是唯识学不共他宗所依的一部最根本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爱好唯识者所必须研究的唯一宝典。学唯识学,不究解深密经,不能得唯识的心要。

最后,一谈本书的写成:民国三十年的夏天,笔者奉虚大师命,随侍印顺法师去合江法王寺创办法王学院。印公为该院最高导师,兼为研究班授解深密经一课,讲完无自性相品为止。时我虽担任教务一职,但亦每日恭听讲授。随职随记,得其大意而已。三十七年,笔者在上海玉佛寺,为该院的高级班讲解深密经,乃将过去所记的笔记,当时所搜集的材料,加以整理,就成了本书。现在我要说明的,就是本书前四品的主要思想,都得自于印公,实不敢据为己所独创。后面的几品,则是由笔者一手所完成的。

四十一年春,来自由宝岛,偶与慈航法师谈及此书,当蒙出资倡议助印,继蒙李子宽、陈慧复二居士赞成,全力支持,始寄港付印。至于校印工作,则请老友续明法师负责。财施力施,功德无量!统此志谢!

民国四十二年一月十六日序于新竹灵隐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