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三卷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三卷

  ◎南亭老和尚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84愿

  行脚僧“见”到“无病”的“人”,起居自由,身心畅快,至为羡慕。随时发愿,“愿”一切“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真实慧即是根本智,与八三愿大致相同。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85愿

  “见疾病人”,四大不调,百一病生,是疾病人。疾病之来,皆由过去世恼害众生。如是因,感如是果,决无无因之果。相识的人中有相同的年岁、相同的生活环境,有的四肢痛、腰痛,易于感冒,可算终年无有平安无痛苦之日;有的则牙齿一颗不少,白发亦少,终年无病苦者。其因何在?亦可以知矣。所以有病的人,要知道此身四大假合,风寒暑湿,侵袭身心。四大相违,则百一病生矣。“知身空寂”,逆来顺受,泯“乖诤法”。常存佛心,或可转为健康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86愿

  “端正人”,相貌上五官端正、四肢完具,而且长短适中、皮肤白皙、齿白齐密、发长而漆黑、声音宏亮,皆端正相也。然而这不是无因而来的,皆由于过去生中言存端正、心地光明,才能感到如是果报。我们因端正人而“愿”一切“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因为佛、菩萨,固然相貌端正,同时佛、菩萨百劫千生志在利人,自然更有相貌好的果报。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着。87愿

  “丑陋人”,相貌残缺谓之丑,行为卑鄙谓之陋。丑陋的人和事,我们都可以知道。我们要研究他的宿因,那便是他们做了“不善事”。不善事的范围很广,遭丑陋的果报则一。所以我“愿”一切“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着”。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88愿

  父母、师长育我、教我,我们应当报恩,是为“报恩人”。我们应当进一步“于佛、菩萨能知恩德”。因为“诸佛、菩萨始自发心,普缘众生,难行、苦行”而能行,“不顾自身,垂形六道,随逐众生,见其造恶,如割肢体。迄成正觉,隐其盛德,以贫所乐法,诱摄拯救。见其憍恣,示现涅槃。留余福教,以济危苦”。我们自顶至足,从生至死,皆佛之庇荫。斯之恩德,何可不报耶?故经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所以唯有自利利人,如说修行,乃为报佛恩耳。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89愿

  忘恩负义者为“背恩人”,如子女不孝父母、弟子之不敬师长,或者在艰难困苦之中,受人救济之恩,时过境迁,亦忘记得干干净净。这一类忘恩负义之流,可以谓之恶人矣!然而下二句“于有恶人,不加其报”,就费解了。此中有恶之人,是否就是上文忘恩负义之流?如果是的,则当初施恩之人,对于亲戚、朋友中的施恩不望报,可以一笑置之,而显其胸怀坦荡;如果是子女不孝父母,当然也是恶人,而为其父母、师长、亲戚、朋友、邻里、乡党、皆置之不理,听其自然,则与风教大有关系,则我不敢置一言矣。如下二句于上文无关,则菩萨心肠,冤亲平等,犹有可说。但下二句不能与上二句无关,惟有置之,不加理解。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90愿

  “沙门”,或云桑门,译音之异;意云“止息”,止一切恶而息心静虑也。印度,凡出家者皆谓之沙门。佛法住世,出家者多,因为出家之通称。声闻乘有初、二、三、四果之别,亦称四沙门果。迨至佛法衰颓,沙门乃有胜道、示道、命道、污道沙门之别。又有胜道、说道、坏道、命道沙门的不同。此中惟有污道、坏道两种沙门,为犯根本大戒而犹混迹于清净出家众中之破戒者,使佛法不纯净也。“若见沙门”之“沙门”为清净众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调”者,调和,以四沙门果而言,他们已分断或全断烦恼障,而多少证得我空真理,不假做作而自然无诤,所以谓之调柔。既然无诤,则毕竟为人中第一。《金刚经》,须菩提自说:“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1”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91愿

  “婆罗门”2为印度四姓之一。据史书说:雅利安人3占据印度,因为雅利安人口少,印度土生人口多,恐难制伏。婆罗门因崇拜梵天,乃谬托梵天口生婆罗门—净行;臂生刹帝利—王族;4生毗舍—商贾;足跟生首陀—农、奴。四姓阶级极严,而婆罗门最清高,仅与王族通婚姻;与其他二姓,坐不同席、行不同道;职掌祭祀与教育。婆罗门中亦有出家离俗,处深山、修苦行,以升天而为涅槃者。这一类的婆罗门,修持净行,虽不究竟,亦至可贵。故“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待续)。

  【注】

  1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2婆罗门:雅利安人崇拜多数自然神,在五河地方最初形成之文化,代表性经典为婆罗门教根本圣典吠陀。

  3雅利安人为中亚之印欧族人,体型高大,面方正多须,鼻窄而高,黑眸。西元前二千年顷,分向东西移动,向西之支移入希腊、义大利北部,成为欧洲民族之始祖;向东有两支,一支移入波斯,成为伊朗人种;一支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地方定居,消灭其地之印度文明,创立雅利安系印度文化,故为印度雅利安人。

  4胸侧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