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二卷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二卷

  南亭法师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远“离”去“贪爱”,则无生死之“忧怖”矣!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园苑”:园,可以说是花园;苑,畜养禽、兽处也。今人亦有谓之苑落。四隅以砖为柴、竹围之,用以培植花木。然亦须芟草、施肥、灌溉,花木始能茂盛。行脚僧见此,亦有警觉,“当”即发“愿”,愿一切“众生”和我,当如管理园苑诸人,“勤修诸行,趣佛菩提”。诸行即四摄、六度、四无量心等,以为趣佛菩提之根本。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以下有二十四愿,即三、所遇人物。今第一愿也。

  “严饰人”是衣冠整洁、履袜光洁,这是人身上的庄严。行脚僧见之,则不屑一看。他以为人身庄严得如何妙好,终是革囊众秽,无一可爱。不如修行佛果“三十二相”的因,为成佛而后的庄“严”妙“好”。那是香洁的、永恒的。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无严饰”,当然是贫苦人,或不爱修饰的人。行脚僧见之却引为知己。随时发愿,“愿”诸“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舍诸饰好”,就是众生中的富有者身上装饰了珍宝珠玩。我“愿”一切“众生”将这些饰好一齐弃舍,去除贪爱,而来修头陀行。头陀亦云杜多,苦行也—三衣、一、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众生尽管不能,菩萨不能不发此愿。佛教徒将生活享用减到最低程度,也就是以身作则。

  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乐着人”的“乐”,读要。乐着人,也就是贪着的人。贪着的人,什么都归我,他才称心。不知道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我“愿”一切“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以法”的“法”,当然是佛法。举例以言:譬如现在的电视,无有人不喜爱;但我们要考虑、考虑,那都是假的。即使是美丽的女郎,身材窈窕、歌喉美妙,那不是真的吗?但一转眼就没有了,你得到了个什么?年轻的男人,那就心烦意乱,想入非非,不知所云。不如我们在佛堂内,上一枝香,手持数珠,坐下来念几百声或几千声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心地工夫,是带得走的。假如有人体会到这一点,他就会“欢爱不舍”了。

  见无乐着,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无乐着”的人豁达大度,看世间的有为诸法如过眼烟云,值不得我们钩心斗角,用全力去争取。行脚僧遇到这一类的人,钦佩他的风度,赞成他的见解,所以发愿,“愿”一切“众生”于“有为事中,心无所乐”。佛陀不是老早就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了吗?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欢乐人”,什么人是欢乐人呢?身理上、心理上、道德上都没有负担,知识上也还过得去的人即是。行脚僧见到这一类的人,满心欢喜,这是一个可以教化的对象。同时,“当愿”一切“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乐供养佛”的“乐”,读要,爱好也。欢乐的人!我告诉你,你不要以为身无负担,乐天知命,就满足了。人们的知识、道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我所说的欢乐,不同凡响。因为世间的欢乐犹如昙花一现。你看嘛!历史上最欢乐的人,莫过于秦始皇1。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华,登泰山而勒石,你看那种不可一世的威风,多么令人欣羡,但不几年就死了。二世胡亥没几年将秦国也弄亡了。毛泽东诡计多端,窃占了全中国大陆,消灭了中国五千年道德文化、二千年的佛教文化,杀死了六千万人。中国同胞有七亿人,在他铁蹄下被蹂躏,真是盖世英雄,威风凛凛。但也不过二十几年就死了。死了以后,连老婆都保护不了,而被关起来了。天长地久的快乐,唯有“乐供养佛”,供养佛当然包括了学佛。学佛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苦”有三苦、八苦、种种诸苦。苦者,逼迫义,能逼迫我们的身心,是为恼乱,故名“苦恼”。未出三界的众生,无一能脱离苦恼。然则,如之何方能脱离呢?“获根本智”。在法相宗,智有根本智与后得智的不同。根本智证真,后得智断惑。惑又有烦恼障的惑、所知障的惑。二障又各有分别与俱生。二障之分别惑在地前断,俱生惑在登地以后分断。此时则三恶道苦灭,三苦、八苦,亦皆随灭。七地断烦恼障俱生种习,金刚后心断所知障俱生种习,死及取蕴皆灭而成佛。所以说“灭除众苦”。(待续)

  【注】

  1秦始皇:庄襄王之子。姓赢,名政。有雄才。父死,嗣立为秦王。立二十六年,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又北逐匈奴,南收闽、越,四方畏服,疆土大扩;于是罢封建,置邵县;筑长城,治驰道。自以为功盖三皇,德过五帝,故兼称皇帝,自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不用谥号。惟秉性刚戾,从政以刑杀为威,诽谤者族诛,焚书坑儒,世称浩劫。恐天下叛己,乃收聚天下兵器于咸阳,销为钟鐻,铸为金人。又盛营宫阙,穷极奢侈;棋征苛役,民不聊生,世有暴秦之称。数出巡幸,崩于沙丘,在位三十七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