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译文

法句经 | 作者:法增比丘 [投稿]

利养品第三十三

  利养品者,励己防贪,见德思义,不为秽生。

  得义品的大意是:砥码自己防止贪欲,向德看齐,以义为思,不使自己一生蒙受污秽。

  〔一〕芭蕉以实死,竹芦实亦然,驱驴坐妊死,士以贪自丧。

  译文:芭蕉因为果实之累因而死亡,竹子芦苇也是这样。驱驴因为生产小崽而死,士人因为贪图功名自趋死亡。

  〔二〕如是贪无利,当知从痴生;愚为此害贤,首领分于地。

  译文:如是看来贪婪并没好处,应当知道贪婪是从痴愚而产生的:愚闇之人因为贪婪而残害贤人,结果自己身首分离悲惨而死。

  〔三〕天雨七宝,欲犹无厌;乐少苦多,觉者为贤。

  译文:苍天像下雨一样降下七种宝物,贪欲之人仍然不能满足;世俗世界本来欢乐很少而苦痛极多,能够知觉这一道理便是贤者。

  〔四〕虽有天欲,慧舍无贪;乐离恩爱,为佛弟子。

  译文:即使有天界的享受,智慧之人也舍弃而无贪恋之意:快乐地离开恩恩爱爱,便能成为佛门弟子。

  〔五〕远道顺邪,贪养比丘,止有悭意,以供彼姓。

  译文:远离佛道顺从邪恶,内心贪婪却又供养比丘僧,只有悭吝之意,此乃供养他姓之人而已。

  〔六〕勿猗此养,为家舍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愚为愚计,欲慢用增。

  译文:不要倚靠此种供养的福报,为使家人舍弃罪恶,这不是最好的意念,反复使用又有何益?闇合之人又出愚蠢之计,欲望与堕慢因此日益增加。

  〔七〕异哉失利,泥洹不同;谛知是者,比丘佛子,不乐利养,闲居却意。

  译文:奇怪呀这种做法只能丧失利益,涅槃境界与此不同;真正知道一真理之人,便是比丘便是佛门弟子;他们不乐于利益和被别人供养,闲其所居退却意欲。

  〔八〕自得不恃,不从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

  译文:自己救度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不跟随他人所望;仅仅依靠比丘僧来救度之人,不能达到端正的禅定意念。

  〔九〕夫欲安命,息心自省;不知计数,衣服饮食。

  译文: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不知计较衣服的美丑,饮食的精美粗陋。

  〔十〕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取得知足,守行一法。

  译文: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获得什么就应知满足,贞守善行一以贯之践行佛法。

  〔十一〕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潜隐习教。

  译文: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犹如老鼠深藏于洞穴,潜隐其身习学佛之教导。

  〔十二〕约⑦利约耳,奉戒思惟;为慧所称,清吉忽怠。

  译文:简约利欲之心的简约标准,是全面奉守戒律去思考万相;受到智慧之人称赞之后,清净其心保吉勿怠。

  〔十三〕如有三明,解脱无漏;寡智鲜识,无所忆念。

  译文:如果具备了「三明」,解脱人生束缚没有任何烦恼,减少离析之智裁减尘世之识没有什么值得意想思念。

  〔十四〕其于饮食,从人得利:而有恶法,从供养嫉。

  译文:对于饮食,顺从信者的布施便能获乐利:可是有一些外道邪佞之徒,从供养之处产生嫉妒。

  〔十五〕多结怨利,强服法衣,但望饮食,不奉佛教。

  译文:怨愤太多又贪利,强行地穿上和尚的法衣:只是盼望他人供给的饮食,却不敬奉佛之教导。

  〔十六〕当知足过,养为大畏,寡取无忧,比丘释心。

  译文:应该知道这种过错,养欲是一件十分畏惧的事情;少取之于他人没有忧愁,比丘之辈可以放开心灵的包袱。

  〔十七〕非食命不济,孰能不搏食?夫立食为先,知足不宜嫉。

  译文:人不饮食不能保护生命,谁人能够不为饮食而劳碌?解决饮食供给是人生头等大事,知道此层道理就不应产生妒嫉。

  〔十八〕嫉先创己,然后创人;击人得击,是不得除。

  译文:护嫉首先损伤自己,然后才能损伤别人;打击他人必遭他人还击,这是不能免除的报应。

  〔十九〕宁瞰烧石,吞饮熔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

  译文:谁能吃下燃烧的石头,吞饮熔化的铜液?不以无戒之德,吞食信者向三宝的布施。

沙门品第三十四

  沙门品者,训以正法;弟子受行,得道解净。

  沙门品的大意是以正等的佛法训诫佛家子弟,并使其接受践行,然后得道解脱世俗烦恼直至清净。

  〔一〕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比丘行如是,可以免众苦。

  译文:端正视听嗅味等感觉,身行意念常常持守在正道之中:比丘所行若能这样,可以避免各种苦恼。

  〔二〕手足莫妄犯,节言顺所行,常内乐定意,守一行寂然。

  译文:手脚不要轻意妄动,节制言语使其言行一致;常常以禅定的意念为内在快乐,守住一心行为寂静安然。

  〔三〕学当守口,寡言安徐;法义为定,言必柔软。

  译文:学习佛法应当首先守住嘴巴,很少说话就可以平安和缓;以佛法和道义作为安定意念的准则,言语则必然柔和中听。

  〔四〕乐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费。

  译文:以佛法为乐以佛法为欲念的对象,思想专一地安于佛法;比丘之辈顺依佛法而行,行为端正而不漫无边际。

  〔五〕学无求利,无爱他行;比丘好他,不得定意。

  译文:学习佛法不要追求利益功利,不要羡慕其他行径;比丘如若羡慕他行,不能获得禅定之意。

  〔六〕比丘少取,以得无积;天人所誉,生净无秽。

  译文:比丘应该少取财物,从而保证没有积蓄;天界人间共同赞誉,一生清净了无污秽。㈥

  〔七〕比丘为慈,爱敬佛教;深入止观,减行乃安。

  译文:比丘应当行为仁慈,喜爱敬重佛之教导;深深进入「止观」之中,灭除各种世俗行为便可获得人生安乐。

  〔八〕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忧,乃为比丘。

  译文:无论身心两面,都不被外界所迷惑:不近「名色」没有忧愁,这样便可成为比丘。

  〔九〕比丘戽船,中虚则轻;除淫努痴,是为泥洹。

  译文:比丘应当不断戽出船舱中积水,舱中虚空则船身轻便:驱除身心之中淫怒痴意,犹戽出船舱中水身心轻盈这样便证涅槃境界。

  〔十〕舍五断五,思惟五根;能分别五,乃度河渊。

  译文:舍弃色界五上分结断灭欲界五下分结,思惟五善根,除灭贪、瞋、痴、慢、疑,从此度脱生死河。

  〔十一〕禅无放逸,莫为欲乱;不吞熔铜,自恼憔形。

  译文:应当禅定莫要放纵,不要使欲望扰乱心意;不因放逸堕地狱自吞熟铁丸,以致自我苦恼形容惟悴。

  〔十二〕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至泥洹。

  译文:没有禅定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是真正禅定;佛道之境要从禅智之中获得,了悟佛道便可进入涅槃境界。

  〔十三〕当学入空,静居止意;乐独屏处,一心观法。

  译文:应当学习进入「空」境,安静其居止息其意:乐于独处摒弃群聚,专一其心深观佛法。

  〔十四〕当制五阴,伏意⑩如水;清净和悦,为甘露味。

  译文:应当制伏五阴蕴,降伏意念犹如水静;思念清净心灵和悦,这样便可体味出佛法如甜美甘露般滋味。

  〔十五〕不受所有,为慧比丘;摄根知足,戒律悉持。

  译文:不接受世间所有之物之情,这样便是智慧的比丘;管摄五根知道满足,所有戒律悉皆持守不违。

  〔十六〕生当行净,求善师友;智者成人,度苦致喜。

  译文:活着时日应当行为清净,寻求好的老师和朋友;智慧之人可以使人完成人生意义,了脱苦难达致喜悦境地。

  〔十七〕如卫师华,熟知自堕;释踵怒痴,生死自解。

  译文:就像卫师花一样,花开成熟自然脱落;人若舍弃淫怒痴意,犹如花熟自堕生死之苦自行解脱。

  〔十八〕正身正言,心守玄默;比丘弃世,是为受寂。

  译文:端正身行端正言辞,心念坚守深深的沉默:比丘抛弃世间一切,这样便是进入寂静之道。

  〔十九〕当自餙身,内与心争;护身念谛,比丘惟安。

  译文:应当自己警策身体行为勿使放纵,内部与心念不断斗争坚持佛法;护守身体思念真谛,比丘至此住安乐。

  〔二十〕我自为我,计无有我;故当损我,调乃为贤。

  译文:我自然为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没有我;因此应当不断减损对「我」的执著,调顺了身心便是贤人。

  〔二十一〕喜在佛教,可以多喜,至到寂寞,行灭永安。

  译文:因闻佛教而欢喜,此种欢喜不嫌多;多闻佛教心静寂,进入涅槃永安乐。

  〔二十二〕傥有少行,应佛教诫;此照世间,如日无噎。

  译文:傥有些许修行,再勤修佛陀教诫,心性光明普照世间,犹如红日无云光明朗朗。

  〔二十三〕弃慢无余骄,莲华水生净;学能舍彼此,知是胜于故。

  译文:抛弃惰慢之情勿有骄狂心态,莲花虽生污水而自身净洁清香;学习佛法能够摆脱惰慢骄狂的污染自身净洁犹如莲华,知道此层道理因而能够战胜世俗的污染。

  〔二十四〕割爱无恋慕,不受如莲华;比丘渡河流,胜欲明于故。

  译文:割舍爱意无所留恋羡慕,不受外物污染犹如莲花一样:比丘渡过世俗欲望之河流,是因为战胜了欲望污染智慧明达的结果。

  〔二十五〕截流自忖,折心却欲;人不割欲,一意犹走。

  译文:截断欲流自思忖,守心退却贪染欲;割弃欲望若不尽,一意犹堕地狱中。

  〔二十六〕为之为之,必强自制;舍家而懈,意犹复染。

  译文:努力呀努力,二正要强行自我制伏放逸心;即使出家但却懈怠心意,意念还会染于世俗之情。

  〔二十七〕行懈缓者,劳意弗除;非净梵行,焉致大宝?

  译文:行道懈怠迂缓之人,外染尘缘没有清除干净,没有达到真正彻底的清净行道之境,怎么能获得涅槃的最大宝物?

  〔二十八〕沙门何行?如意不禁;步步着黏,但随思走。

  译文:沙门之辈为何修行?如果意根下加制禁,每步行动黏着表相,只会跟随思念随便乱走没有定止。

  〔二十九〕袈裟披肩,为恶不损;恶恶行者⒇,斯堕恶道。

  译文:表面袈裟披于肩上,作恶之行毫不减少;每种恶行都去践行,这等之人将堕恶道。

  〔三十〕不调难戒,如风枯树;作自为身,曷不精进!

  译文:不去调理心念难以持戒,犹如大风吹刮枯树极易摧毁;一切行为皆是为着自身幸福,为什么还不力求精进学习佛法?

  〔三十一〕息心非剔,慢訑无戒;舍贪思道,乃应息心。

  译文:止息心念并非表面剃去头发,怠慢松弛便无戒德;舍弃贪欲思念惟「道」,这样便符合止息心念要求。

  〔三十二〕息心非剔,放逸无信;能减众苦,为上沙门。

  译文:止息心念并非表面剃去头发,放逸便无笃实诚信;能够灭除世俗各种苦痛,便是上等沙门之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