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心地法门成就一切陀罗尼三种悉地
尔时毗卢遮那佛。在莲华藏世界。与百千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说心地尸罗净行品教菩萨法证菩提道。尔时千百亿释迦。异口同音白言。法身世尊。一切众生。虽得心地法门。而不能专精修学。设有暂时存念。便即放舍。纵逸身心。恣行不善。或有思惟。我得诸佛深妙法门。不能精进。岂令退转重发道意。日夜精勤。一心修学。求无上道。或有退者。更造恶业。入生死流。不复思惟心地妙法。轮回恶趣。无有出期。如是众生。云何调伏
尔时毗卢遮那佛告言千百亿释迦牟尼佛。汝今谛听。吾为汝说调伏之法。令一切众生普得安乐。一切众生。于心地法。有闻不闻者。俱得调伏。闻者令遣勤精进加。若不闻者。令发道意。汝等当知。一切众生。得心地法。不勤精进。乐造诸恶随所好处。与作留难。令身不安。此等众主。为苦所逼。必解思惟。重发道意。日夜精勤。一切修学。何以故。譬如野马不调。惟加楚挞。然可禁制。或有众生。未闻佛法。承前生少福。今得人身。薄有衣食。乐造世间种种恶业。不求解脱出世之因。此等众生。无明炽盛。不知此身如幻如化。即生即死。唯造诸恶。死入地狱。受诸苦毒。无有出期。如此之人。佛深愍念。汝等当知。此人正造恶之时。汝等须知调伏之法。时时与作重病。世间方法无能救者。如此众生。为苦所逼。必发道意。乃可引摄令入佛道。时释迦闻是说已。心怀惭愧。顶礼辞退。至本源世界。坐道场处。作是恶惟。诸佛境界难解难入。不可思议。种种方便教导众生。凡夫无知。难可调伏。又告大众。汝等当知。心地尸罗净行法门。难可得闻。难可得见。汝等一切菩萨摩诃萨。及诸声闻。若天若龙。若鬼神等。应当修学。一心精勤。忆持不忘。当得作佛。尔时大忿怒金刚。从座而起。现大相好。放难思光。照十万刹。稽首作礼。白金刚言。大士我闻。诸佛坐道处。皆悉称赞陀罗尼门总持法要。建立无量难思之事。不可思议。惟念众生。薄福者多。设有受持。不得成就。惟愿大士。为此等人。设大方便。令得成就。云何当得三种悉地。云何造九种之坛。云何安置身心。诵念神咒。云何从初念诵。得见何相。自知当得悉地。云何择所居之处。云何择吃食。云何作诸供养。云何具诸威仪。行住坐卧。当怀思念。贫穷众生无供养物。当云何存相。当得摩诃悉地。时执金刚言忿怒军荼利。斯可问佛。我不能答。时二金刚同声白佛言。世尊佛说总持法门。众生云何修学。一一具如上问。尔时佛告[仁-二+告]二金刚言。此可致问毗卢遮那佛。能知此事。时佛即入三昧。作神通力。令诸大众若天若龙。若鬼若神。一切众会。俱到莲华藏世界。稽首作礼。白言法身世尊。我今众生总持法要者。多所不成。纵有少功。即彼毗那夜迦与作种种障难。令遣不成。复令其人即生本性。生厌离心。退意弃舍。斯等众生。即为不知心地妙法诸佛境界。是以不成三种悉地。返被鬼神之惑乱。唯愿世尊。怜愍众生。及为我等。说持法要清净轨则。云何当得三种悉地。云何安置身心。念诵不被诸恶鬼神与作留难
尔时毗卢遮那佛言。汝等当知。我念往昔。初发道意。在于阿兰若处。端坐思惟。修心地法门。为无智惠故。心不安定。诸法不现前。既不安定。种种妄想起诸攀缘。以是义故。即被鬼神之所惑乱。错入魔境。谓是佛法。贪生爱心。将作究竟。不觉不知。经无数劫。为魔所害。后忽得本心。知是魔魅非佛法也。虽然如此。无复方计。当大发声言。告言诸佛。佛有惠眼。何不见我为魔所恼。当时空中无数化佛即告我白言。善哉菩萨汝今谛听。为汝说去魔之法。有大神咒。名心地咒法。诵持之者。速得一切种智。不为诸魔得其便也。我闻是语。心大欢喜。白言。诸佛愿为我说。时诸化佛即为我说。我得闻之。忆持不忘。则时诸魔退散。我于此时。便得无生法忍。菩提大道自然圆满。汝等当知。此心地神咒。一切诸佛修心地法。不诵此咒而得成者。无有是处。坐道场时不诵此咒离诸魔难者。亦无有是处。诸佛不诵此咒具一切智者。无有此处。若不诵此咒诸法自在者。无有此处。若诸人天将诸余咒。若不先诵此咒得悉地者。无有此处。若先诵此咒。后将诸咒。不成验者。无有此处。诵此咒者。被毗那夜迦恼乱。无有此处。何以故。此咒是一切诸佛心地法要。但世间出世间法。不从心地而生者。从何而立。是故诸佛甚深境界无能入者
尔时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稽首白言世尊。世尊唯愿说之
尔时毗卢遮那佛。即与释迦说心地神咒。即说咒曰
唵苏底瑟吒缚折罗
说此咒已。天雨宝华。十方世界所有上妙香华反诸音乐。悉皆云集而为供养。诸天役乐满于空中。一切天龙皆曰未曾有也。时佛虽说法。众会有闻不闻者。何以故。心得解脱者。悟三空者。得法眼者。入诸佛境界无怖畏者。于心地法无障碍者。并得闻之。善知诸佛方便所说。了一切法如幻相者。亦得闻之。不具如上智者。并不闻之。由如醉人醉酒。而卧不觉不知
尔时毗卢遮那佛说此咒已。忽然不现。入于清净法界同一身。遍十方刹。如大虚空。等无有异。一切众会皆悉不见。时释迦牟尼佛。亦随毗卢遮那佛。入法界同一真体。一切众会亦复不见。时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金刚藏等五大菩萨。总随侍释迦。入深法界。听毗卢遮那佛说心地法要之门甚深境界。一切众会皆悉不知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大菩萨今在何处
尔时毗卢遮那佛。在于何清净法界。入无处所。惟与五大菩萨。说持心地神咒法门轨则威仪悉地之相。佛告言。汝等当知。若持此心地神咒。欲学禅定智惠。入一切三昧。证无生法忍者。当知先诵心地咒百万遍讫。然后结跏趺坐。右手押左手。闭眼观无处所。断一切念。亦不离于念。断一切诸缘。亦不离于缘。先观四大五阴无所有。作是观已。乃诵此心地咒二十一遍。即自然得入无量三昧。得无生法忍。如是境界证者。乃知不可说也。当诵此咒。不令口舌咽喉等动。令心念之。仍须入无念之念。是名真念。告言。汝等当知。乐大乘之人。修学禅定智慧者。若宿世无因钝根之辈。不能衣前次第安心者。但能空诵心地神咒。满百万遍。自性智惠性开。速证无生法忍。若先世曾修学。暂时废忘宿智惠故。更不烦多诵。但依前安置心地。诵二十一遍。即得禅定智惠。此人能入诸境界。无有怖畏。般若波罗蜜多自然圆满。如是境界诸者乃知。人言。汝等若有人。持三部神咒。欲得此心地神咒助法成者。我今为汝分别解脱之。持佛部咒者。当先诵心地咒百万遍。若持菩萨咒者。当诵心地咒二百万遍。若持金刚部咒者。当诵心地咒三百万遍。若人但依此遍数满者。随持本咒。皆得成就。何以故。此心咒是一切诸咒之母。是故诸咒神等无敢违逆。若所作者不遂心者。但心念心地咒二十一遍。当得大验。一切诸咒神奔星走来。无敢违不顺敕驱使。又言。汝等当知。若人持三部咒。未得悉地者。为是凡夫无明炽盛。忽生退转之心。造诸非法。贪着五欲。于所持咒而令间断。或经多时。于后忽然自发开悟菩提之心。重持本咒。我为此等说绪勋心神咒。令诸众生无间断性。共本不退一种。即说绪勋咒曰
曩牟波伽伐帝乌瑟尼沙唵部林盘陀曳娑婆诃怛他揭都娑婆曳娑婆诃钵头摩尼娑婆曳娑婆诃跋折罗摩尼娑婆曳娑婆诃摩尼摩尼摩尼俱罗曳娑婆诃怛侄他[合*牛]吽叭吒摩尼达哩[合*牛]叭吒唵[合*牛][合*牛]歌歌叭吒摩尼伐折哩[合*牛]叭吒
此是绪勋神咒。亦名心地根本神咒。能灭重罪。此罪业。能诵此咒。悉能灭之。亦能破一切诸咒功能。复成诸咒功能。不用具论。俱有诵持。获验无量。若人持咒。中间断绝。复欲诸理。随力先诵本持之咒。少多遍数纯。发愿稽首毗卢遮那佛。弟子某甲。先诵某咒若干遍数。中间废阙。今又诵得若干遍。请诸佛。与我前绪所诵功课。及今时所诵者。通洞无间断。即诵绪功神咒一千八遍。又重准前发愿。即共本来不退无有异也。毗卢遮那言。守持莫流转此咒于无智之人。何以故。此无智人见是诸佛方便所说。便生贪着懈怠。不勤精进。生五欲想。退菩提意。何以故。此人为根性不坚牢故。少智惠故。入生死流。复更修学。终无有益。何以故。如人故将新衣污恶已后复如洗之。何以本来不污。是故此咒亦如之也。若本来不退者。诵此咒助法速成
尔时观世音菩萨白言法身世尊。其持咒之人。求三种悉地相者云何。上悉地相云何。中悉地相云何。下悉地相云何。唯愿世尊。为我等说。令一切菩萨摩诃萨及诸人天普得成就。得不退转地大三摩地。证菩提道。成等正觉。度天人众。令入涅槃永离生死。不受诸苦
尔时毗卢遮那佛告。汝欲知三种悉地者。吾为汝说。汝等当知。三部共同上中下悉地相。三部各有三种悉地。若有善男子等。欲得成上悉地者。当复清净护净内外清净身三口四意三烦恼业清净者。先诵所持之咒。依本经上遍数满足。乃诵心地咒亦遍数满足。于闲静之所。净草座具上坐结跏趺坐。烧上妙香供养。广发大誓愿。启告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大金刚一切诸天冥宦众圣。普愿证明。弟子某甲。为欲受持其咒。唯愿世尊菩萨金刚天等。诚为证明。速得成就。三发是愿已。即闭目而坐。先诵所持之咒八百遍。自想本身是本咒神身。一一身分庄严相好。及身上有光无光。坐立形势。嗔喜举动。一一依本经上画像庄严。作如是观。想自身极须了了分明讫。次想无量诸神部落使者。前后围绕。恭敬随侍。一一依本土所说。作此想观。大顺分明。如是讫已。心诵所持之咒二十一遍。遍遍自口中有文理之光。从自口中而出。入诸神口中。光入尽已。想一切诸神。复总入自口中。至心王中安置。如是一日三时作想。必须明了。都满三七日。每日依次第作之。必得成就上悉地也。于后非但本经上说事。意欲作种种难思议之事皆得成就。所作事意举动运为。皆共本说神咒一种。得大自在。不可其说。学者知之。凡欲为事。每思惟心念。我是大圣自在之身。今且化作凡夫人。于俗众之中。度苦众生。令入不识。若须诸神驱使者想。从自心王。化作百亿万众。前后围绕。住敕所为种种无碍。此非是人之自力。是心地神咒之力。能令一切诸神与自在神识合为一体故知。如是若持佛部咒及菩萨咒。取上悉地。若持金刚已下咒。莫取上悉地。何以故。金刚诸天药叉神咒为性猛烈操恶。若能成就上悉地者。为得自在故。不生慈悲。伤一切鬼神故。若能起大悲。普愍一切不生害心。亦不嗔怒者。亦任取上悉地。若不能如身者。持莫违流佛语。当得大罪。知之。若持佛顶咒得上悉地者。即共诸佛一种。何以故。虽身是凡夫。心得自在辨才无碍。智惠无滞。能与一切天人世间为师。具一切种智一切神通。说不可尽。是故应知。与佛无异。更有难思议事。不可具说。证者乃知。若持菩萨部者。得上悉地者。随持本咒。与本说咒菩萨一种。无有异也。何以故。将此凡夫之心。以菩萨运度及咒力庄严种种方便。令此凡夫得共菩萨之心一种。菩萨有万行。饶益众生。及有神通大自在。此持咒之人悉得如是。当知即是菩萨一种无有异也。护持佛法。降伏诸魔。若持金刚咒得上悉地者。亦如本说法。金刚一种。何以故。金刚者不坏之身。持咒之人。身心不坏。所得神力。共本说咒金刚无有异也。能护持佛法。降伏诸魔。令入正道。持咒之者。悉能得如是。更有诸事不。尔时普贤菩萨白言法身世尊。持三部咒成悉地者。各得如本尊一种。何以凡夫能如是得以佛菩萨金刚之身在于凡俗之类。毗卢遮那佛告言普贤。汝等当知。诸佛化作凡夫。可真是凡夫。持咒之人得悉地者。亦复如是
尔时文殊菩萨白言法身世尊。其上悉地者已知。中悉地者云何。唯愿说之。普令众生而得安乐。毗卢遮那佛告言文殊。中悉地者。随持三部咒。各有本尊画像之法。一一复依本经所说。身分庄严。及诸洛眷属等。一一分明。记取先诵遍数满足。然又准前诵心地神咒。亦遍数满足。或于山间。或于广野。或在城郭市肆之中。或于伽蓝舍等之内。须闲静处。或于空地。或在房中。唯须静坐。烧众名香。供养诸佛菩萨金刚诸天等及本咒神。即发大誓愿悔过。先世之罪及今时所造之罪。住深心悔过。顶礼三实讫已。即诘跏趺坐。手把念珠。闭目定想。思念本尊神等。在于目前。对面而立。作此想观。必须分明。想观成已。诵诵所持咒八百遍。唯心念勿令口舌等动。遍遍想自口中有白光出。入本咒神口中。光无令断绝。持诵咒已满。必须分明。想观咒神口中光不令间断。诵咒毕已。又更发愿。作香华印。供养都了。即起礼拜。如法发遣神。如是一日三时夜三时。时别准此。都满七日。成中悉地也。若人持三部神咒得此中悉地者。若大不可思议。依本经上所说功能皆得成就。佛部中成者。三部总成。菩萨部中成者。诸菩萨咒总成。及金刚部中已下诸天夜叉鬼神等咒。无不自成也。金刚部中成者。非但本法。诸金刚已下天龙鬼神咒总成也。菩萨不成佛部咒金刚咒。不成菩萨咒。何以故。从心至顶为上。从脐至心为中。从是至脐为下。是故诸法不可逆行。持咒之人善须分明上中下咒。此是三部都说中悉地轨则知之
尔时观世音菩萨白言法身世尊。中悉地者已知。下悉地云何。毗卢遮那佛告言。汝等当知。若人持三部神咒欲得下悉地者。先诵遍数。及诵心地咒。神咒准前说之。诵遍数满已。于静处坐。烧安悉香供养。即诵大轮金刚印咒二十一遍。稽首告言。唯愿金刚速垂降此。弟子为持其咒。求某愿欲得成就大验。为弟子某乙贫穷。无诸供养。唯愿大圣为弟子。于此铺设大曼荼罗法坛。一一依经中。无令缺少。发是语已。闭目而坐。想观金刚。于前铺设大曼荼罗坛。上妙之物以为供养。想此坛已。次想四壁及地皆是七宝合成。即结手印。诸本咒神降起道场。授弟子供养。诵所持咒百八遍讫。自发心愿。如是日夜六时。一一次第想念分明。都二七日。成下悉地也。想此道场及坛。了了分明。不得错观。毗卢遮那佛告白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及五大菩萨等。此三种悉地成就之相。若人持三部神咒得此三悉地者。当知是人成佛不久。何以故。此是诸佛有大方便。说总持门最要之法甚深境界难解难入不可思议。又告之言。得悉地者所有功能德。不可具说。证者乃知。何以故。若我具说此法门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孤疑不信。何以故。诸佛境界等觉地位。不然知之。岂况凡天而不惊怖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
天地八阳神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已来。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识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神通者少。不神通者多。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交素篆。分途列道。门张户设。既昧断惑之境。未接息言之路。讵能探神测妙。苞总无边。有圣将应。灵因旷远。志遗发肤。施单城国。及繁星驻彩。夕马腾空。出四门以结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
(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
(一七)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只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如来信解游戏神变生大楼阁宝王。高无中边。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菩萨之身为师子座。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虚空生执金刚。被杂色衣执金刚。善行步执金刚。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哀愍无量众生界执金刚。那罗延力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禄食黍。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ロ 丑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粟。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粳米。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ニ 卯生酉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小豆。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南谟阿唎耶阿弭哆婆耶怛他孽多耶南谟阿唎耶跋嚧吉帝失筏啰耶菩地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迦嚧尼迦耶怛跌他唵阿慕伽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娑婆诃 如是所说不空陀罗尼自在王咒。即是一切秘密神咒之主。若有人能诵此神咒成就之者。即能通达一切神咒。但是咒法所有事业皆得圆满
护身命经 界比丘道真 佛说救护身命经济人疾病苦厄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间临般涅槃时。舍利弗阿难及无量无边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一切诸天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当入般涅槃。我灭度后五浊恶世中。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