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里头在讲的是你的生命,它不是你外在的这些东西,而这个经文永远可以用,这个经文所记载的绝对没错。但是你只要用意识形态进来,这个经文你就很难体会。
我跟你再举个简单的文字就好,你在这里头你会常看到,但你就做不到,因为你的意识把你卡住了,使我们对经文的认知有困难。常有人讲,像我们知识分子,包括我在内:你怎么不用现在这种白话讲呢,老是要讲哪个……对不起你再过二千年,现在的白话还是文言。你现在用词二千年后一定不一样,现在叫“存折”,以后会叫存折吗?不会呀。可是“散尽家财”二千年前这样用,二千年后还可以用。所以我们人在做怪的是谁,就是你这个大脑。人类的大脑记忆性特别强,然后运用范围非常窄,它不广。你也不想想说,那些语言文字是一千几百年前写的,那么当时他们对这些语言文字的用法跟现在的用法根本就不一样,尤其他们的生活环境背影跟现在就完全不一样。
我再举个例子你看看:我们看经典或者高僧传记里头,常有这种情况:这个人等一下到那里,等一下到那里。可是你现在到这里、到那里,你会留意到:我从北京出发到西安,那我一定要再回北京。古人很奇怪,这一点你现在没有,他到西安以后,他不会想要再回北京来,你要留意啊,这在心情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只要离开北京就搬家了。因为他全部家当就是那个包袱而已呀,所以他走了就不会再回来了。现在你绝对没有这种概念。你买车票一定买往返票,买机票也是买往返有打折。古代没有票,他想到西安去就到西安去了,什么时候回来谁也想不到了。因为他只能去他不能回来了,这边没有家嘛。所以那个生活情境跟你现在的生活情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出家人,出了家出去以后就没有家,他到处为家。所以你要了解到,他们的离开这个地方跟我们离开这个地方的观念是不一样,今天叫你走不要回来,就几乎赶你走,古代人不要赶,出去就出去了。所以在整个生活情境不同的情况下,你对于经典的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先告诉各位,你要懂得:想要了解佛法,先了解生命,了解人生,否则你不懂。因此我们就要求各位,你想修行、想要改造你的生命、想要转凡成圣,那几个基本条件一定要具备。我在跟各位谈这些资粮道的问题,跟《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的资粮道不一样,它是意识形态的资粮道,古代、古文言时代的资粮道。我现在跟你讲的,是现实生活中你要具备的,而且是绝对有用,马上要用的,而且马上可以用的。所以你要的资粮道第一个就是人格性要健全,你的人格性不健全是不行的。你要去查资料这五大人格性要怎么样去健全。要健全这五大人格性,它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你要具备信心。做一个人,人生你要有信心。没有信心的人,他是没有办法人格性健全的,他会恍惚,他有严重的恐惧,因为他没有信心。要怎么具备信心呢?你一定能够做得到的,就是你要有处事的能力。假如你不会做事,你不会有信心的。什么叫做处事的能力?这个好像我讲的跟你想的也不太一样,从这个地方我要跟各位讲修行是怎么修的。
我讲是要具备处事的能力,那你一定想“我有呀”。你有吗?你所拥有的“那个”是不是我所讲的“那个”?那你就要求证了。比如讲我会煮饭。你会煮饭,真的吗?你说我会呀,不信你到我家来,你看我煮饭给你吃!那你要知道你所谓的煮饭这个字在每个人的诠释里头可能不一样。
有位太太五十岁,这太太福报很大,大到什么程度,你知道吗?她回娘家睡觉还睡在爸爸跟妈妈的中间。五十年来她没用过钱买东西,她不会用钱,包括她的内衣裤、她的袜子、她的鞋子、她的衣服,通通是家人买给她,她不需要买。小时候爸爸妈妈买,结了婚以后先生买,她先生对她体贴得不得了,身份证长什么样子她没见过,因为不需要。先生很能干,事业做得好,对她很体贴很照顾,家里又有佣人,煮饭打扫,她只负责张口吃饭。福报大吧。有一天发心了,她说人生不能这样,这就觉醒了。她在家里无聊就猛看电视,什么节目都看过了,看到我们的节目她很高兴,就来了。她说她要来学佛。搞了半天,说好吧发心当义工,到大寮去,她负责煮饭,就叫她洗米放进电饭锅里头。等到要吃饭的时候,她说我煮了。结果一打开还是米跟水,讲了半天就是没有按下去。她说啊我开悟了,原来煮饭要把那个按下去。煮饭,电饭锅要按下去她不知道。好了,电饭锅按下去了,她知道了。第二天她就按下去,还是没煮,因为每天晚上我们要把电源插座拔掉,她就按下去了,可是电源没插下去啊,好了她又开悟了,电源要插下去。学个煮饭要花好久时间。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你能够遇到算你的福报。有人一辈子恐怕还没有办法遇到这样的,我们都遇到好几个了。
不是煮饭这么一件事,真的会做事是你要会煮饭,这很简单吧。记载也大概记载这样,但是在现实实际修行的范围里,会煮饭这件事情就大事了。首先你要会买菜,种菜就不用讲了,至少你要会买菜嘛。结果到菜市场菜都挑了以后他才发现他没带钱:啊买菜要钱啊?哪有买菜不要钱的!啊对不起,我明天给你好不好?什么明天给我,你这个人从来我没看过!那他就想办法跑回去拿钱来,累得一身是汗。要会买菜。然后你知道他买什么?他只买萝卜,其它他不知道。他会说买那么多菜?你吃的不是那么多菜吗?!我怎么知道,我吃的萝卜是一块一块,怎么是这么一条啊。他没看过萝卜。所以你要懂得会做事不简单,它是整套系统。现在我们的人,做事做这么一件事,这么一块,豆干一样,你叫我做我就做了。你弄错了,你要懂得,不要说怎么种豆子,你要懂得怎么做豆干。同样的,厨房这件事,你要会完全料理,到菜市场买回来,到最后整理好,厨余怎么处理掉,这个才叫做会煮饭。现在你会煮饭,就只是电饭锅插下去,按下去,啊饭煮熟了。这样叫做会煮饭?那人家看到你实在会摇头啊,你就只会煮饭这样子嘛。会煮饭跟只会煮饭那就差很大了,会煮饭的人是可以修行的,只会煮饭的人是不能修行的。你要留意到。你看佛典记载高僧传记载,不是说只要煮饭就好嘛,那就不一样了。所以文字上的记载跟你脑袋里头所装的有很大的差距。
会处理事件,不管哪一件事,是指整个处事的程序、处事的流程,你会具足的话,这个人你就有信心。假如整个处事的流程你不知道,那你很麻烦,每件事你都要一直问,谁交待你谁倒霉,因为你会一直问嘛。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人家说师父要讲经了,桌上要供个花。好,这个我来,供花我会。搞了半天你就一直问,要供什么花、要哪里买、要红色的、白色的、要供几盆、要怎么样,给你烦死了嘛。所以处事就是“好,供花我来处理,我怎么布置、前面后面、桌上、供佛怎么样处理,整个我来”,你要会处理这些呀。
所以这里头就牵扯到整个流程。处事是处事的整个流程,这个流程里头牵扯到事,它也牵扯到人,因为整个流程里你会跟很多人接触,包括买卖,包括审美观。比如说花,我们大概都是花花绿绿的,有的人就供单色花,单色花不打紧;有的就喜欢白色花,你白色花一供,就有人说又不是死人,好了,这就来了。好了不要白色花,我们供黄色花,那跟出殡的现场差不多。因为有人有这种观感,他不是对不对的问题,那你要如何协调。搞了半天以后,好吧,还是五颜六色比较好,那就没有人讲话了。五颜六色一布置以后又麻烦来了,因为照相的时候太复杂了。又来了,那你怎么样摆平这些?这就是处事的流程,整个过程你要会处理,那你修行才有可能。
我要告诉各位,这个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处理事情是最具体最明显的,你这个都处理不好,你要到修行里面去,那是很抽象的。所以当这个人在处理事情一问再问的话,我告诉你,我不会叫他修行,因为要修行只有我倒霉。我要叫你修行,你会一问再问嘛,这么具体的事情你都弄不好,到那个非常幽暗、要完全迈向未知的领域里你更会乱问嘛。这么具体明显的事你都看不懂了,那个幽暗里面的抽象状况你会看的懂吗,你想想看,你怎么去修行嘛。
所以我们常讲说处事,你要整个流程、整个过程摸一遍,成败不论,成败不要紧。因为会成功是因为你有福报,它就会成功;那你没福报啊那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可是你不要在意你到底有没有福报,你在意整个流程你一定要走一遍,走过你就有信心。当整个流程各种大小事情,纵的横的事情,你都这样走过一遍的、大概不多啦,五次就够了,你现在活了几十岁,哪些事情你做过?告诉你,到现在都还没有成功经验的人,就是整个过程走过一遭的人,他的这一生永远是在逃避的。因为是逃避的人生,所以你就没有整个流程经历的经验,没有整个流程走过就是失败的。整个流程走过那件事你可能做失败了,也算成功,你要留意到。所以我在说成功的时候,是指你整个流程圆满走过,即使搞得一塌糊涂都不要紧,因为整个流程你知道嘛,这次算零分,下次来你也八十分,因为你整个流程流过了嘛。但是你没有经历过,你到处都在找理由,逃避逃避,夹缝中混,整个过程人家是做过的,但对你来讲你是完全失败,因为给你再来你没办法做,因为你没经验啊,你整个过程都在逃避嘛,有没有?你检讨你自己,检讨自己就好。所以你要是没有真正的这个过程,经历过的话,那你现在最重要的人生就是去经历它。经历几次以后,你对你的人生、对你的生命你绝对会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后,你跟人相对、与人相处,你会有信心,也容易取得人家对你的信任,而不止是好感而已。你要留意到。
那种逃避的人生他有一个专长,就是伪装。因为要逃避嘛,所以他要伪装。伪装他就有一种应对的模式,就是讲一些空洞的、虚浮的、应对的话,那这个在第一印象里,假如你这一部份训练得很成功的话,给人家第一印象是很好的,但是人家不会跟你长久相处。因为长久相处,你马上露馅。你注意看你周遭的朋友,你跟他们相处,你去留意看看,是不是这种状况。
所以你跟谁相处,那个人证明了你的水平、你的种类。一个有实力的人,他一定跟有实力的人相处,因为谈吐之间都拿实力在谈;一个虚应故事的人,他的朋友都是虚应故事的,因为大家在比较都如何虚应故事,因为他不需要实力。你留意到吗?所以你是个学佛人,很简单地你从这里就看到:人性的存在、生命的等级、与品种的不同,你马上就看出来了。所以我们说什么叫健全的人格性?“为人处事”四个字,就是“为人处事”。为人处事及格了,你的人格性就及格了;人格性及格了,资粮道就及格了。而修行最难的是这个部份。
我常跟各位讲,很多同修都说:“师父啊,你讲的我都照做了,每次你讲经我都差一点点就开悟了”。有没有?差一点点啊。我说你永远差一寸。“你看我都快了,我都差一点点。就差那么一点点,你说是不是这样?”那是你讲的,因为你差一点点,所以我只能说“是、对”,为什么?因为你永远差一点点,你再拿一尺的来垫起来,还是差一点点。你就是从一楼爬到五楼去,还差一点点;就算给你爬到十楼去,还差一点点,永远差一点点。那一点点在哪里?为人处事。你放心。没有为什么,你不是在修法上去计较那一点点,你要回过头来从为人处事上去看,你真正的关键就在为人处事上的不健全不及格。只要你把这部份具足,这个叫资粮道具足,那你要精进行法很快。我常常跟各位讲,要证阿罗汉不难,三个月就足够了。多少人想来啊,但是你要具足资粮道,恐怕要三十年。
你现在能不能找一件事情,你真的好好去经历一遍?你要有的话你早就有了,因为你是一个失败的模式在运作,所以你一直在逃避。假如你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在承担的话,而不是逃避,承担的人他有一个特质,你去注意看,遇到境界、遇到压力、遇到事件,他会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因为是机会,所以他有成功的可能。一个逃避的人,他马上说那不可能嘛,这个怎么样了,那个怎么样了。有没有?这就是逃避嘛。他找种种的理由,“这个有问题啊,这个说怎样啊、那个说怎样了”有没有?这就是失败的模式。他借着别人的理由、推脱来作为你自己的理由,那你就死定了。所以真的会处事的人,他很简单,就是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然后达成任务。留意到这一点。克服困难!一定有困难的。他要克服困难、要解决困难。他不克服困难、不解决困难,事情哪会现成的?现成的那就不是处事了。桌上拿桔子那不是处事啊。处事就是要你去克服困难嘛。而你要知道,克服困难跟解决困难是我们修行真实法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真正修行只有三个要件:疑情、摸索、解决困难。你不要看我讲这个都是古人没讲过的词,你自己看看修行是不是这三个东西?没有疑情就没有智慧,疑情越多智慧越多,疑情越大智慧越大,没有疑情就没有智能,就这么简单。你要有智慧干什么?智慧是为觉悟用的,所以没有疑情你就不可能觉悟。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疑情产生以后你要摸索。因为你要解决疑情,你就要去处理嘛,摸索就是在解决问题。所以疑情、摸索跟解决问题这三个是一个东西,同时发作的,它是修行上面的三个项度,是同一个,都在修行,没有疑情你不可能修行,你只是例行的惯性工作而已。
很简单讲,“礼佛一拜,罪灭恒沙”,你除了没把地板磕破以外,我看你礼佛不少,那请问你罪灭了没?因为你不带疑情,那么磕头如捣蒜。你带着疑情就不一样,你会一直进步,你礼佛是礼佛,第一拜到十万拜同样的行为在做,但是它的价值跟意义是不一样的。你带着疑情就不一样,你不带疑情,第一拜跟第一百万拜是一样的。它的答案叫无意义,没有意义啊,磕头如捣蒜。“念佛一声,福增无量”,人家又说“喊破喉咙亦枉然”,因为你不带疑情,你念佛哪有增福报?没有啊。念佛机一直在念,念佛机有福报吗?没有福报,因为它没有心,没有疑情。那为什么你念就会往生?因为你带疑情所以绝对往生。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是真实的。
当你在处事的时候,你都没有生命能量去激发你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你在修行里你会吗?所以不会处事的人,他在社会一定是个逃避者;因此他进来佛门想要修行也是逃避者,因为他模式是一样的,不会成功。因为社会不会成功,修行就不会成功。那我告诉你,你在社会成功的人来修行,一定会成功。因为你在社会上会成功,是你有解决困难的能力,因此在修行时你要解决困难就没问题!所以你在社会上表现是不是你进入佛门的资粮道?关键就在这里。它是一体的,不是对立的。所以你学佛把世间法跟佛法对立起来,基本上你弄错了。看谁教你的,你去找他算因果,我是不这样教你的,不会给你迷信的。外面是一切唯心造,社会生活是我们佛门修行的一种延伸,它是一种圆满的状况跟境界!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