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七章 解释分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字义】所谓显示正义,即显示大乘法义的正确的义理。所谓对治邪执,即斥破并治疗邪解异说。所谓分别发趣道相,道,梵语为菩提,新译为觉,即智慧,即佛果。发是发心,趣是趣向,即正确的方向。相是相状,言菩萨中有利钝,故趣向佛果时有种种相状。分别即说明,即向佛果之道而发心,说明进趋的相状之意。故所谓分别发趣道相,可解作分别发趣于道之相。

  【要义】前已说毕立义分,今续说解释分,说时须分三段。

  在立义分中,已揭示本论的大纲,用以说明一心二门三大的要义。今举解释分,欲更详细地说明此等法义。前文是略释略论,现在是广释广论。广释须分三段,一是显示正义,即就大乘的法义详细指示一心二门三大的正义。二是对治邪执,即就显示正义,而驱除所生的邪解异说,愈益淫挥真正的义理。三是分别发趣道相,使正解分明,更应如何,才能进趣于佛果菩提之道,乃说明其顺序过程。前二者是理论的,后一者是实践的。又,前二者的理论中,多数依照破邪显正的顺序,现在则依照显正破邪的次第。因为这是承接前面的立义分的,所以先提出正义的说明。

一、真如和生灭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字义】所谓依一心法,如立义分中已出,意思是在众生所具有的一心之法上。一心者,前已反复说过,所谓一决不是与二三相对的数字之意,如“笔削记”中所说,为欲显示不二,强名为一,但并非数字之一,乃显示绝对之意,即指绝对惟一的本体。以此托付吾等众生,故曰众生的一心。

  所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二者都有心字,乃表示一体的两面观。即从真如绝对的方面观看一心,和从生灭现象的方面观看一心,乃一体的两义。所谓真如者,真实如常之意,表示非虚伪,非变化之物,可名为绝对实体。所谓生灭者,乃有因缘则生,缺因缘则灭之意,表示宇宙万象的变化,可名为相对万有。门字有区别和通人两义,真如绝对一味平等方面,区别于生灭相对现象差别方面。又,真如和生灭互相通入,出真如入生灭,变成流转;由生灭入真如,变成还灭。出入自在,故名为门。各总摄一切法者,一切法是指宇宙森罗万有;总摄者,一尘一毛不遗地摄取全部。真如门中也悉数摄尽一切万有,生灭门中也悉数摄尽万有,因此曰各摄。二门不相离者,乃言真如门不离生灭门,生灭门不离真如门。故摄生灭门于真如门,摄真如门于生灭门,即互摄之义。

  【要义】在一心之法上开真如和生灭二门,更指示其关系,为显示正义的总标。

  首先,显示正义时,揭示总标之文,即就大乘法体的众生的一心观察,打开两面,其一是从绝对方面观看一心的真如门,其二是从相对方面观看一心的生灭门。无论从那一方面观看,都摄尽一切万有,无所缺少。盖就真如的通相方面观看,真如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故万有无不悉数融摄于真如中,犹如说到土时,摄尽土瓶、饭碗、磁壶、磁盆等一切土器。又就生灭的别相方面观看,生灭统领宇宙万象的因缘差别法,故万象无不悉数该摄于生灭之中,犹如说到陶器时,摄尽土瓶、饭碗、茶壶、磁盆。如此摄尽一切诸法于二门中,实因真如和生灭二门不相离之故。即真如为体,生灭为相。举真如之体时,不离生灭之相;举生灭之相时,不离真如之体。犹如土和陶器,离土即无陶器,离陶器即无土也。

  【详义】关于真如和生灭的关系论,虽然可作种种方面的研究,但古来最多用的,是不一不异的说明法。所谓不一,是把真如和生灭分别说明的形式,真如是宇宙的本体,生灭是宇宙的现象。就真如本体而言,是绝对平等,不变独立的,是不和合、不生灭的。从时间说,是无穷的;从空间说,是无边的,完全是超绝吾人的认识的。就生灭现象而言,是相对差别,是变易依立、和合生灭。从时间说,生灭不止;从空间说,差别无限。然而不能说完全超绝吾人的认识。如此将真如和生灭划然区别而观察,叫做不一门。好比把大海分别为水和波,又好比站在陶器店的门前,把一切物件看成土,又看成磁瓶、饭碗等器皿。其次,所谓不异,虽然也把真如和生灭分开,其实并非真如本体之外还有生灭现象,生灭现象之外还有真如本体。真如即生灭,生灭即真如。水之外无波,波之外无水;离土无陶器,离陶器无土。把真如和生灭作为同体无别而观察,叫做不异门。更把不一和不异约言之,用真如不变之义和生灭起动之义来说明不一。又,用真如不变之义和生灭体空之义来说明真如之外无生灭;用真如随缘之义生灭表象之义来说明生灭之外无真如,即不异。又,不一和不异,其言虽如冲突,但不一是就义而说有别,不异是就体而说无别,故毫无矛盾之处。今揭示义记中所载关于不一不异的说明如左:

二、离言真如

  以下,是把真生二门分开,而说其中的真如门。又把这真如门分开,成为离言真如和依言真如二者。其中所谓离言真如,是说真如之为物,乃宇宙之本体,故是不可知不可该说之物,实为离言绝虑的境界。这是消极的说明。实在,真理的极致,是不能用口说、不能用笔写的,是完全超越言说思想的东西。“如有人问真如为何物,答言墨绘中松风之音。”不能形容,其终极不外乎沉默耳。有人问维摩居士“不二法门即真如乎?”默然杜口,可谓意味甚深。因为这不是三寸口舌的境界,乃严肃的修养所能达到的范域。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字义】所谓心真如者,是承接立义分中“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之文,以下广释真如门。

  所谓一法界,一是说无二,是绝对。法是说宇宙间的万象。界字有体性、差别、原因的三义,现在是原因之义。要之,意思是说绝对无二的一心是一切诸法的第一原因,所谓一法界,毕竟就是一心。所谓大总相,总相是异于生灭的别相,真如限于通一切诸法方面,故曰总相。然此总相尽摄别相,故加一大字,曰大总相。所谓法门体,因为一法界,即一心,全体是生灭门,全体是真如门,故为一切万法之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乃言一心的相中可有变化,但其体性无论怎样悟,也不是新生之物,无论怎样迷,也不是灭没之物。

  【要义】今为说明离言真如,先述真如之大要。

  所谓真如,是怎样的东西呢?有总相平等和别相差别两方面,今属于总相平等方面,但此总相摄尽一切别相,故特加一大字,叫做大总相。然此真如乃真如绝对界和生灭相对界的一切法门的实体。然则从何处求这真如呢?答曰,不须求之于高处,不须求之于远处,吾等众坐所具有的一心,即是此物。可知这一心中的体性是不生不灭的,故悟亦不增,迷亦不灭。

  一切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校者按:心念,大正藏所据丽藏作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字义】妄念即虚妄的心念,即吾等众生日日夜夜生起的分别心。所谓心念,即虚妄的念头。所谓一切境界之相,是宇宙间的诸现象,即心的对象物。

  【要义】就前文的心性不生不灭,解说惑的妄见。

  前文说,心性是不生不灭的,绝对平等的。然纵观宇宙间森罗万象,杂然纷陈,毫无绝对平等之状。试看,空间中有山川草木禽兽虫鱼杂然存在,时间中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迁,一刻也不停止。宇宙间没有一物是不生不灭绝对平等的。于是有人怀疑地问:然则何以说绝对平等呢?答曰:“一切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别。”即如惑者所论,一切万有的现象,只是吾等众生的妄念妄情所造出来的幻影而已。犹如戴蓝眼镜看时,天地间事物尽呈蓝色。吾人戴了妄念妄情的眼镜而观春宇宙万有,因此不能捕捉其真相,而所见的尽是杂然纷然的差别相。

  然犹有不能无疑者:现在吾等一般地认识差别的相状,谁也不怀疑它。然则宇宙之相,究竟是绝对不二的,还是有差别的?尚有不明白之处。若说不能无疑,则答曰:“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若离虚妄的心念,则以前,映于我心的幻影的一切差别相,便隐然地灭没其影迹。犹似除去蓝眼镜,则天地间一切事物尽皆失去蓝色的影迹,其理一也。况诸圣者已离妄念妄情,故看不见一切差别的境界,是差别的境界,而欲成为真相,故圣者愈多认识差别的相状。可知没有此事,差别相便非宇宙的真相。因此可说,真如乃极度的绝对平等之物,其体性是不生不灭的。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如。

  【字义】离言说相者,用无论怎样的言说声音都不适当。离名字相者,用无论怎样的文句名目都不能形容。离心缘相者,用无论怎样的思考形式.都不能捕捉。毕竟平等者,无论何处,一味平等;真如在佛并不增多,在众生并不减少。无有变异者,从时间上说来,没有变异生灭之事。不可破坏者,和有为生灭法的可破坏者不同。

  【要义】更说真如的离绝妄念分别。

  如上所说,为一切诸法的本体的真如之中,无有差别相状。是故一切诸法的本体,本来无论怎样说述,无论怎样命名,无论怎样思索,都不适用。绝言说,离名字,超越思虑,所谓言亡虑绝者也。这三句坷说是解释真如的真字的何则?言说、名字、心缘三者,都是虚妄的,离此虚妄,即为真实故也。故真如之为物,言亡虑绝,不得用口,不得用笔,毕竟一味平等,无有生灭变化,因此不能和可破坏的有为生灭法同日而论。此三句显示常住不变之意,相当于如常之义,故可说是解释真如的如字的。要之,宇宙万有的一切诸法的体是何物?不外此一心耳。此一心如此真实而如常,故名为真如。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

  【字义】假名无实者,是假设的名目,决不是实体之意。随妄念者,即由虚妄分别付设的名目。不可得者,不可能获得其实体也。

  无有相者,相有名相和相状二义。说名相时,乃仅说其名。例如说家,说仓,都是假设之名。真如亦然,也是假设之名。说相状时,乃言宇宙的本体的真如之中,丝毫没有如吾等妄念别上所浮现的相。故此时当然连真如这名字也除去。

  【要义】此文乃解释对前文之疑。前文说,真如不可说不可知,是言亡虑绝的。然而也名之为真如,甚是矛盾,因有此疑虑,故今重说。吾人现在所用的言语或说明,都是假设的名目,非有实体的。因为这只是随看吾人的虚伪的妄念妄情而付设的名目,故决不能捕捉其实体,例如说水,说火,原是假设的。说火,不能烧,说水,不能解渴。今说真如,也不过是假设的名相,毫无吾人所想那样的相状。然则在言亡虑绝的言下命名为真如,也决不足前后矛盾的。

  谓言说之极,因言遗言。

  【要义】再行切实说明可名为真如之理。

  宇宙的本体是不可知不可说的,是亡言绝虑的极致,无论用何名目,都不能捕捉其真相,则勉强名之为真如。虽说用其他名称亦无不可,但决不然,真如二字实为许多名称中最适当者,除此以外别无可用的名称,故可称之为言语的极致。真字表示除去虚妄,如字表示不变,适于标榜本体也。

  虽然,既是无论何种适当含致的名称也决不能捕捉其真相,则当初就完全不付名称可也,何苦付名称呢?但若不付名称,则或言甲,或言乙,或言某某,无有底止了。在剧场中,观客说东说西,喧嚣不止之时,发一柝声,或叫一声“静!”便全场肃静无声。于今亦然,宣言一声真如,可使群盲之喧声静止。故曰,用真如这一言来排除其他一切言。但用真如这一言来否定了一切言,而获得宇宙本体的真相,则真如这一言也不可不否定。若再执著此言,则不如没有此言。好比剧场中众声已止,剧已开幕,何必还要连发柝声,连喊“静”呢。又好比用手指指点月亮,及既看到了玲珑的月亮,手指便无用了。至此便达到离言的极致。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要义】这一段示名相和本体的关系,以说明离言真如。

  看见前文中说真如的名和相都要除去,因而以为连真如的礼也是虚无的,这便陷于空见,是决不然的。因此现在要加以解释,说明虚妄分别的名和相虽然要除去,但真如的本体原是隐然地实在的,所以决不可除去。何则?因为从无漏清净的妙智观察起来存宙万有的一切法悉皆真实故也。然而听说真如的本体是实在的,因而以为完全是别的存在,当然是不可以的。无有以妄情固执者,因为一切诸法都是离妄情的“如”。这便是观心释,是从实践方面说的。

  又可从真生二门的关系上观看。即不可用真如平等之体来否定生灭差别的一切法。因为生灭差别的一切法,毕竟没有自性,犹如千波万浪只是一种海水,悉皆是真如故也。由此可知真如之外无生灭,亦无站在生灭法之外的真如。因为一切生灭差别之法,都同是真如故也。即上两句确定真如之外无生灭,下两句确定生灭之外无真如。结局是指示真如、生灭二门的不异,可说是显现绝对的真如本恒性。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要义】结束以前所说离言绝虑,指示离言真如。

  重复说明,为一切诸法的本体的真如,是不可说的,故为离言;是不可念的,故为绝虑。这是心思和言语都决绝的不可知的境界,只是勉强名之为真如而已。

  问曰: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字义】随顺得入者,随顺是方便观,得入是正观。所谓正观,是说用无漏清净的智慧来体达于真如。这是地上菩萨的能离分别而行真修之处。所谓方便观,是达到正观的豫备的加行,是说有几分近于真如之本体。这是地前三贤的菩萨的尚未离去分别的缘修。能说可说者,与能说所说相同,能说是指说明方面的言语文字等,可说是指被说明之物的品质。能念可念者,与能念所念相同,能念是主观的知识分别,可念是客观的对象。

  【要义】是离言真如,则已超越言语思考,既如此,如何实践躬行而礼达之呢?不能无疑,故用问答解决之。

  问:倘是离言说、绝分别之物,则有言语、有分别心的诸众生等,如何能随顺接近这真如,更进而能得入证真呢?答曰:所谓离言说、绝分别者,是说远离吾等众生的我他彼此的情执。因此,虽终日说述万法,但没有情执所能说的言语文字,也没有被说明之物的品质;虽终夜想念万法,但情执的主观和客观都没有。这就是方便观,名为随顺于真如。如此渐渐积集修养功夫,终于舍去一切情执,而达于真如之域。这就是正观,得入于真如。所谓离言真如,毕竟不外乎此。故离言绝虑,乃体达的方法,是俨然地存在的。

三、依言真如

  真如门中的离言真如,既已说明完毕。其次,为什么要说依言真如?是因为真如虽然本来是离言绝虑之物,但倘认为是不可知不可说之物,杜口默默,则吾等众生无由知之,终无信解之期,不能发挥自己所有的珍宝。于是有假借言说来作积极的说明的必要。有此说明,才能了解真如为何物。勉强用言语来说明不可说的真如,便是依言真如。要在一张白纸上画一只白路鹭,或一片雪景,因为无法表出而就此作罢,决不是好办法。于是用墨汁巧妙地烘托,白鹭或雪景就活现于纸上。现在也是如此,巧妙地借用言语来说明,真如就仿佛出现在眼前。但当然是不可执著于言语的。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要义】说明依言真如,分为如实空和如实不空二种。 真如本来是不可知不可说的,是离言绝虑的,但假借言语来说明,可有二种义相。其一是如实空。所谓如实,即真如。所谓空,是使妄染成空。不是说真如的本体空无,乃言真如上毫无虚妄分别,故能将妄染尽行除去,使之光明赫赫,毫无黑暗存在的真如的实体就显现出来。这样,真如中就没有妄染,故名为如实空。其二是如实不空,真如之中,与空同时有不空之义。即除去妄染,真如的本体就活跃地显现,然亦是真如本来的性质及属性,具足大智慧光明等的功德,故名为如实不空。

  如实空,如实不空,又名为空真如,不空真如。然如实空因为倾向否定妄染的方面,故可说是消极的说明;如实不空因为倾向有自体有属性的方面,故可说是积极的说明。禅宗用本来无一物来说明空之义,同时又说无一物处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用以表示不空之义。现在所说的空不空,可说恰当于此。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要义】在广泛说述空真如中,先略示空的意味。

  此处所谓空,是如何意味?真如超绝一切妄染不相应,故名为空。详言之,妄法之为物,根基于能分别的妄心和所分别的妄境,换言之,根基于区别主观和客观的两方面。然真如之为物,是除弃分别、超绝主观客观的,故这无分别无主客的方面称为空。即从客观方面看来,真如也是平等无差别的,更无一切妄染的差别相;从主观方面看来,也毫无像吾等众生的妄念分别,故名为空。又,若从另一方面解释,一切妄法,其体如何呢?毕竟是无体的。然真如是有体的。无体之物对有体之物,焉有相应之义?即一切差别的妄境,都是浮现于虚要的心念上的相状。然此虚妄的心念,本来不是实际存在,故妄境亦无存在之理。因此妄法之物,不相应于真如。如上所述,妄法没有能所主客,也没有体,不能相应于真如,其理自明。因此名为空。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要义】更广泛地说述真如的离去差别相。即吾等的思考是妄,真如离妄,用妄念来思考,无论如何皆非。以此意结合空字之义。

  须知真如自已的体性,是离妄的,故无论如何运用思考,也毫无合致。吾人思考的形式虽然千差万别,毕竟只是有无即实在不实在的见统,和一异即平等差别的见解。故用此形式来对付真如时,把真如想作有相(实在,)非也;想作无相(不实在,)亦非也;分别为非有相非无相(否定实在,同时否定不实在,)亦非也;认为亦有相亦无相(肯定实在,同时肯定不实在,)亦非也。又次,认为一相平等,非也;认为异相差别,亦非也,分别为非一非异,亦非也;亦一亦异,亦非也。如此,有无双非双亦,一异双非双亦。即使用吾人思考上所有一切形式来思考,没有一种可适合的。即使累积千言万语,从积极方面或从消极方面,皆非也。何则?因为吾等众生的思考分别,都不外乎虚妄的迷心。戴了这妄心的有色眼镜,二六时中常常逞分别,焉能契合于真如的真相呢?即在真如面前无论怎样的思考分别都无用,完全是空的,无的。故就此离妄而说真如之空。然若离去妄心的分别时,真如自己的体性本来是无可空的。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惟论证相应故。

  【字义】常恒不变净法满足者,据“义记”说,分为常、恒、不变、净法四者。有二释,一释根据“宝性论”顺次配合不生、不死、不老、不病四者。二释顺次配合常乐我净的四德。又,根据“笔削记”第三七丁之意,在过去不生,故为常;在未来不灭,故为恒;在现在不衰变,故为不变。在时间方面,表示真如的体性亘三世常恒不变;在空间方面,足净法满足,在真如中,显示大智慧光明等的净法圆满具足。

  【要义】既说空真如,次说不空真如。在这里,不空的意义如何?答曰:在空真如的一节中,已曾说明,真如的法体,扫除一切妄法,完全是离妄的。如此扫除妄法的密云,真心的本来面目便活跃,如天中皓月玲珑显现。然其德相是常,是恒,是不变,是净法圆满具足。因此积极地名为不空。虽因净法满足故名为不空,但也决不是吾人妄情分别上浮现的相状。何则?超绝吾人的妄情分别的真如离念的境界,是只能和积集策修之功、完全打破迷妄的无分别智(即证智)相应的境界。

  【详义】把一心分为真生二门,真如门为绝对界,生灭门为相对界。说明真如绝对界时,分为离言和依言二者。这离言和依言二者,其体本来是一心真如, 并非别物,只是一物的两面观,不过是同一真如的说明。然则如何异其说明呢?前文已略述其大要,今且比较对照,可分为理论和观行。就理论方面说,离言真如完全离去言说,故可说是实说。又因真妄不相对,净染不相对,直接说明实体,故可说是绝对的说明。又因如此直接举示实体,故可说是真如的出体释。反之,依言真如依靠言说,故可说是假说。又因真妄相对,染净相对,说真说净,故可说是相对的说明。又因如此说明妄空之理,说明净法满足之旨,故可说是真如义相释。其次,就观行说,义记中以离言为观智之境,依言为生信之境。即离言为真如的实况实说,非妄念的分别之所,只有完全扫除妄念的无漏清净的智慧能够体达,故称为观智之境。又,依言是说妄空之理,发起灭妄之心,便能立行,显示净法满足之旨,发生爱乐之心,便能起信,以诱导众生为主眼,故名为生信之境。

四、阿黎耶识

  既已说毕宇宙绝对无差别的本体又实体的真如门,现在更进一步,续说宇宙的相对差别的现象生灭门,此生灭门中,主要地阐明的,第一是生灭之心,第二是生灭的因缘,第三是生灭之相,第四是熏习之义,第五是三大的说明。此中前四者,相当于立义分中的所谓法,后一者相当于立义分中的所谓义。然在生灭之心的一节中,已示明生灭心之体和相,并举示阿黎耶识之名,其次说此识中有觉和不觉两义,其次说觉分为本觉和始觉,其次说不觉中分为根本和枝末,最后说明觉不觉的同异。故今说述阿黎耶识。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

  【字义】所谓心生灭者,承接立义分中“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之文,广泛地解释生灭门。所谓如来藏者,立义分中已说明其大要,乃存在于吾等众生的妄心中的真如,即生灭现象的本体。因此如来藏之名,只在立义分中出现一次,在真如门中完全没有,惟限用于生灭门中。所谓生灭心,即生灭现象,分别八识时相当于前七识。不生不灭者,即真如,即如来藏。所谓和合非一非异,和合并非两别体相合之意,乃言和与一相异的一方相和合。非一,乃言其义相别。非异,乃言其体不相别所。谓阿黎耶识,是真如一转而为生灭心的名称。阿黎耶是梵语,真谛三藏直译之为无没,新译家玄奘三藏意译之为藏。无没和藏,意味同一。种子,即开发宇宙万有的势力,悉数藏在此识中,毫无没失。分别八识时相当于第八识。

  【要义】以下将广泛地说明生灭门,先指示生灭心的体和相和名。

  在真如门中,既已指示,吾等众生的一心上,具有绝对平等之相。以下就说在生灭门中,其一心上具有相对差别之相。先论其大体:生灭心之体,是如来藏真如,就是说,因于如来藏真如,故有生灭心的现象差别界。此处所谓因,并非说真如有不生灭心和生灭心两别体。我们说因父母而有子,因地而有草木时,二者虽有别体,但现在好比是说因水而有波,如来藏真如不生不灭心自己活动而出现,成为现象差别的生灭心。详言之,静的真如不生灭心,被无明的缘所动,于是成为动的生灭心。好比湛湛的水,由于风的缘,卷起千波万浪,不生灭和生灭心,水和波,决不是别体。静止和活动,只是其义相异。因此说到其相,不生灭和生灭相和合,具有非一非异的关系。即不生灭真如的本体,自己活动而出现,成为生灭差别的现象。所以真如本体之外,没有生灭现象;生灭现象之外,没有真如本体。好比水之外无波,波之外无水,完全是非异的关系。这是就体而论的。然水和波,与静和动相异,不生灭是千古万古不易的真如本体,生灭是时时刻刻变化不止的差别现象界,故完全是非一的关系。这是就义而论的,如此不生灭和生灭,因有一和异的关系,故名为和合。并非二物相合之意。如此不生灭和生灭相和合,发生非一非异的关系,名为出发点,名为阿黎耶识,即不生灭的真如一转的地位。此识二转,三转,四转,五转,千变万化,而呈宇宙的诸现。以上所述,略言之,如来藏真如一转,成为阿黎耶识;阿黎耶识二转三转,渐渐由细变成粗,显出生灭差别的现相。这就是起信论名为真如缘起论、或如来藏缘起论的恨本起点。

  【详义】如上所述,如来藏真如一转而成为阿黎耶识,阿黎耶识二转,三转,千变万化而呈生灭差别的现相。这其实是竖的时间的缘起的看法。此时如来藏是阿黎耶识的体,阿黎耶识是如来藏的相。阿黎耶识是生灭现象的体,生灭现象是阿黎耶识的相。如此,如来藏和黎耶和生灭法,次第别立,称之为别的黎耶。但从横的,空间的、实相的方面看来,生灭现象界无一不是阿黎耶识,即阿黎耶中包含著如来藏和生灭法。好比大海是黎耶,此大海中有水有波,水好比如来藏,波好比生灭法。如此,如来藏和生灭法并不别立,皆藏于黎耶识中,称之为总黎耶。如此,别的黎耶和总的黎耶,即缘起论和实相论的两面看法。何以言之?著眼于依如来藏的依字,则为依他起的法,可说完全是缘起论。倘著眼于藏字,则可说实相论。若教天台家解释此文,必然说道:圆教的行者著眼于藏之一字,由此可达实相性具的生灭;别教的行者著眼于依之一字,以为法中有能依所依,故可看作但理随缘的缘起。如此,虽然竖的缘起论与横的实相论共存,二者当然丝毫不能相离,但现在起信论的主要点,在于竖的缘起论,是显然的事。其次,旧译家把阿黎耶的原语译为无没,新译家的玄奖三藏则用阿赖耶的原语,或译为藏字,此事前文已曾说明。现在把他比较一下,首先,起信论的阿黎耶识是真妄和合,非唯真,亦非唯妄。菩提流支译的“世亲十地经论”,以阿黎耶为唯真;玄奘的“成唯识论”,以阿赖耶为唯妄。故更详细地说,唯识的阿赖耶是依他起性的生灭法。虽可说是根据圆成贯性的真如的,但不说从真如缘起,即毫不带有不生灭真如的性质,全然作为有为生灭法中之物。因此“成唯识论”中说,恒转如暴流,这就是说有为生灭法像急流那样时时刻刻流动,恒常不止。这是限于有为生灭法的一方面,故不出生灭差别的相对界的范围。即使提唱万法唯识,以阿赖耶为宇宙开发的第一原因,但因没有不生灭绝对的性质,毕竟是各自门户的唯识,可说是相对的唯心论。反之,起信论的阿黎耶,是真妄和合的识,故宇宙开发的第一原因是如来藏,阿黎耶为第二原因,此识中具有不生灭绝对的性质和生灭相对的性质,故在生灭相对的一方面,虽然像是相对的唯心论,但论其根柢时,具有不生灭绝对的性质,故可说是绝对的唯心论。起信论之所以为彻底的缘起论,原因实存于此。讲到其由来的理由如何,则因为起信论在真如上建立不变、随缘二义,由于真如随缘之义,建立真如随缘为作诸法。虽说宇宙万有的开发,但唯识论不认识真如中有随缘之义,只从不理的一方面说,真如成为凝然不作诸法,不作为万有开发的第一原因。虽然如此,至于阿赖耶在生灭相对界中的详细的说明,则以唯识论为可珍。

五、觉不觉

  阿黎耶识是不生灭与生灭相和合,有非一非异的关系,是真妄和合的识。因此在时间上 是不生灭,在空间上具有绝对的真的方面。同时,在时间上是生灭,在空间上具有相对的妄的方面。因此在此识中,具有觉、不觉的两义。即所谓觉者,是不生灭绝对的真如清净之义,所谓不觉者,是生灭相对的无明妄法之义。然则何以不说此识中有真如、生灭的两义,而说有觉、不觉的两义呢?因为真如和觉,在品质上并无何等差异,只是置在绝对界时和置在相对界时,因其位置而异其名称耳。详言之,真如元来和一心同是绝对界的名称,故主要地限用于真如门;反之,现在是论述左灭相对界,故对于具有迷或暗的意味的相对的名称,用觉这个相对的名称。故可知所谓觉者,是表明生灭相对界中的本体的意味的用语。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要义】开示阿黎耶识中有觉和不觉两义。

  这阿黎耶识中,具有觉和不觉两种义相。所谓觉者,是觉照、觉察、觉明,乃明的智慧之用,即毕竟真如是也。所谓不觉者,与之相反,是隐覆明的智慧的暗之用,即毕竟无明是也。其实无论何物,都有觉的明了的作用和不觉的黑暗的作用。而譬如灯火,有明的方面,同时有暗的方面。今阿黎耶识中也具有觉和不觉的两义。阿黎耶中何故具有觉之义?如前所说,不生灭之法与生灭相和合,具有非一非异的关系,此实为阿黎耶识,故此识当然是由真如不生灭而显现的,因此具有觉之义。好比由土制成的陶器,具有土的性质;由黄金制成的器具,具有黄金的性质。同理,阿黎耶识虽然是生灭的迷心,但论其本体,不外乎具有大智慧光明等的功德。但今乃生灭相对界中之物,故不用真如之名,而言具有觉之义。又,所谓阿黎耶识中具有不觉之义者,如前所说,阿黎耶识是不生灭的真如被生灭的妄法所动而发生的,故当然具有不觉之义。虽具有此两义,但是生灭的迷心,故不觉的黑暗面显现于外表,而觉的光明面隐没于内部。阿黎耶识中具有觉和不觉的两义,故可用觉之义摄取真如本体的绝对界,用不觉之义摄取生灭现象的相对界,因此能摄取一切法。但前文说明真生二门各总摄一切法,与此大不相同,不可轻轻看过。即在真生二门,真如门中也尽摄绝对相对,生灭门中也尽摄绝对相对,但现在不同,觉中摄绝对,不觉中摄相对也。这是什么理由呢?乃因现在单说生灭法中存在的两义,故对于真生二门其意义甚狭故也。

  阿黎耶识中有能摄之义,又有能生一切法的能生之义。原来在真如中,有能摄之义,而无能生之义,真如被无明妄法所动而成为阿黎耶识。其中具有开始发生万有之义。何则?因为此识中,具有觉和不觉的两义,故生出迷悟染净向上向下流转还灭的诸法。这就是说,如果觉的力强大,则清净的觉的气息熏陶于不觉中,消灭不觉的忘成为悟界清净的向上的发展从声闻缘觉菩萨更进,遂至显现无上涅槃的佛果,还归于一心的本源。故名之为还灭门。又,如果不觉之力强大,则不清净的不觉的气息熏陶于觉,成为迷界染污的向下的堕落,出现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的境界,遂至六道轮回。故名之为流转门。如此出生悟界生灭的现象,和迷界生灭的象,开发缘起宇宙万有。说明根本的起点,如何山一心真如开发宇宙万有,对真如缘起即如来藏缘起作根本的说明,都可根据阿黎耶识中具有觉不觉两义之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