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曰:众生无量,世界无边,今曰皆依识变,彼识差别凡几,有何特殊功能?
论曰:能变之识,约分三类:一者、生化体识,二者、意志性识,三者、了别境识。合之则成二种能变:一、因能变,属生化体识中之流注化能力与生命化能力。其流注化能力,由意志性识与了别境识,熏习生化体识令得生长。其生命化能力,由了别境识“有杂染善恶性业”,熏习生化体识令得生长。二、果能变,由前二种熏习功力,转诸识生,变诸相现。谓流注化能力以为因缘,种种识相差别而生,名曰流注化果,因相、果相等相似故。又生命化能力以为助缘,招生命体识酬报“引受生命体”之先业力,招了别境识酬报“满足生命体”之先业力。前者名真生命体,后者名生命体生。二者俱名生命化果,果性、因性不相似故。识为众生世界所依,识为众生世界能变,大义若此。
客曰:如何名为了别境识,识有几种?
论曰:照了别别境界事相,最为粗浅明显,故曰了别境识。约有二种:一者、依色根识,二者、依意根识。
客曰:如何名为依色根识,识复几种?
论曰:依各自净色根为不共增上缘发生之识,故名依色根识。别有五种:一者、眼识,以感觉照了青、黄、赤、白、等别别诸显色,或兼感觉照了显色上长、短、方、圆、大、小、远、近、明、暗、空、塞、屈、伸、往、来、别别诸形、表等色,为自身及行状。二者、耳识,以感觉照了别别音声为自身及行状。三者、鼻识,以感觉照了别别香臭为自身及行状。四者、舌识,以感觉照了别别滋味为自身及行状。五者、身识,以感觉照了坚、湿、暖、轻别别碍触为自身及行状。是故此五个识,亦得名为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有此五种别别感觉照了之时,同时同处及有此所别别感觉照了之色、声、香、味、触。了,所了相,俱依识自身上转变起故。诸有情者于玆五识,或完全有,或完全无,或复不完全有,然唯五种为定。
客曰:此五种识,其随顺和合而转之属性如何?
论曰:盲昧之警发,冥合之感应,领略之觉受,规摹之想象,动变之思力,此其属性之普遍着明者。他若欲望与信、惭、愧、及贪、瞋、痴等等皆得有之。于感觉照了别别诸色、声、香、味,触时,细心观察,便能获知。
客曰:此五识所照了别别诸色、声、香、味、触,究是如何境况?
论曰:譬如镜光照了显现镜像,镜像显现即是镜光照了,镜光照了即是镜像显现。光像各各亲冥自相,非是语言文字所可到着及可表示,乃是现证现实性境。内外、彼此、自他、物我等等对待所起假相,及依和合连续所变似人、牛、木、石等假相,于感觉中此皆无有,故此亦名感觉唯识。
客曰:此五识所了实境,无对待假相及和合、连续假相者,则诸假相属于何境,为何识之所了?
论曰:此诸假相属带质境及独影境,为依意根识之所了。
客曰:如何名为依意根识?
论曰:依意志性识为不共增上缘根而得发生之识,故名依意根识。以了知计度分别一切实境、带质境、独影境种种诸法为自身、行相,故亦名为法识。
客曰:此识如何了实性境?
论曰:一者、谓与前之五识同于初一刹那时间,依前五识感觉照了于色、声、香、味、触一一离言自相。二者、谓于离去散动昏乱,精一静明定慧所持心境。三者、谓全脱离计度分别,契会一切法真如性。此则即是转此依意根识成“妙观察智”矣。
客曰:此识如何了带质境?且又何为名带质境?
论曰:此识有殊胜功,具广大用,能于一切所有境界,周遍计度分别执取。内依意根及诸心不相应行法──名、数、时、方、同、异等等──过去所了行相名义,又常连合想念现前。因此依前五识所同觉照之色、声、香、味、触,一刹那间即转流入单独依意根识界中,变为一个一个实实在在之和合连续相。自他、人我、内外、彼此、一多、方圆、大小、远近、畛域毕足,封界完固,互相对待,安立名物;太阳、大地、群动、繁殖,莫非依意根识所了似带质境。何义名为似带质境?此中诸物似乎皆含带有前五识所了色、声、香、味、触;其实前五识所了色、声、香、味、触各住自相,与此了无交涉。此乃全由依意根识自家一边所生反映之影而已,故曰似带质境。更有由此依意根识所了其余诸现行识及识属性心等,由此识与彼所了诸识心相照中间所成心影,其影不但由此识生,亦由彼所了诸识心相对生起,故名真带质境。
客曰:此识如何了独影境?且又何为名独影境?
论曰:此由依意根识能用名言义相凭空捏造无有之境,及依想念推忆过去、悬观未来等境,故能完全脱离现实心境,而分别计度乎唯独虚影之境。一者、观想此地无有或此时无有或此中无有,而为宇宙所有之境。如十二月所想蛙声之类,名有质独影境。二者、若依马角、蛇毛等名或创造宇宙之上帝等名,由名所起想像之境而为毕竟无有之境,名无质独影境。此独影境,若细判别,义类繁多,玆姑从略。
客曰:此依意根识之特征,其即在于能了别计度带质、独影二境乎?
论曰:如是,因似带质与独影,唯属此识之境也。不宁惟是,盖诸识唯此识功用最宏,入定慧境及证真如法性,亦为此识特殊胜能。其依前五识觉了色、声、香、味、触,大致同前五识。然不先知有前五识,于此亦难知及。故世人祗知有此依意根识者,皆昧昧然而不能知有真现量。然此一刹那间之真现量,虽偶迸露,鲜能印定,遂仍即流转入带质、独影之意言界;故此非由定慧证会真如法性,莫得相应。然不能成就定慧契悟真如者,即由此识恒时流转驰逐于带质、独影之境故;迷唯识理,欲从心外寻求伺察推观计执不能已者,亦全因此。故唯识学第一步,当首先了解此中之似带质、独影诸境,唯是意言,绝无实物。故此亦名意言唯识。此意言唯识观得到亲切显明之际,即能真觉得世间同做梦一般。
客曰:此依意根识相随顺和合起之属性,较前五识如何?
论曰:此识之属性心,转化变易,尤极深广繁速:其普遍着明者可无论矣,他若欲望、胜解、忆念、静定、明慧等特别境界心,又若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大悲等净善性心,又若贪、瞋、痴、慢、疑、恶见等扰浊杂染性心,又若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染恶性心,又若寻求、伺察、懊悔、睡眠等不定性心;在诸时处,展转联带,分合生灭,飘忽难辨。而寻求、伺察之二心,功力尤伟,世间所流行之思想学术,要皆依此二心生起。此等诸属性心,须动静语默间刹那刹那反观内察,方可如看电影一般,明晰几微。
客曰:然则此之六种了别境识,其作善恶性业者,又如何?
论曰:此则征之其属性心即可了知,由依意根识表现为身之行动、口之语言、带信等诸属性心现起时,则作净善性业;带忿等诸属性心现起时,则作染恶性业;单带警发、欲望、寻求等属性心起时,则作善恶无可记别之业。但在生死流转位中之有情类,大都不离贪、瞋、痴、慢等属性心俱时现起,故皆是有所覆蔽夹杂染污之心行。必到契会真如,反照破意志性识时,乃能成就纯全净善心行;此则非复因袭的而属于创造的矣。
客曰:其于感受苦乐者,又如何?
论曰:感觉时之心境或相符顺,适悦身心则乐;或相乖违,逼迫身心则苦;或无符顺乖违之可区别,则领苦乐俱舍中容性受。此六了别境识,于此苦、乐及舍三受,随时变换,皆得有之。但苦、乐受,各有二种:苦受二种:一苦,二忧。乐受二种:一乐,二喜。苦乐但属现在,忧喜兼及过、未。前之五识,但有苦、乐、舍受;依意根识,则有苦、乐、忧、喜、舍受。细心内观,不难审知。
客曰:虽复明此了别境识,所了实性、带质、独影境相。即如前之五识同第六识感觉照了色、声、香、味、触、法,因何必于此时此处乃有如此如彼色、声、香、味、触之感觉?或于彼时彼处则无如彼如此色、声、香、味、触之感觉?且依意根识中亦常有时有处乃有如彼如此种种和合、连续、对待之相,有时有处则无如彼如此种种和合、连续、对待之相。而此种种色、声、香、味、触、法、与和合、连续、对待之相,此时此处则可与多数人同有如此如彼种种觉了识别,异时异处则又与多数人同无如彼如此种种觉了识别:若非离识之外别有为发生此等觉了识别之因者,如此种种差别之法,以何得成?
论曰:客亦尝作梦乎?梦中所觉了识别之境物,当在梦未醒时,梦为春日则亦但有桃花而无荷花,梦为沙漠则亦但有荒野而无豆麦,梦为家人离聚则亦各有悲欢涕笑,梦为男女交会则亦可有损遗精血之事。此诸梦境,亦皆宛转成就,如有自然规律,岂亦离梦心外别有所存在乎?然至醒时,叩之心内梦境犹能历历,若欲于自心外求其何所存在,岂能丝毫得有?梦既若是,醒亦应尔。
客曰:此虽能明梦境不离梦心,然彼梦心亦与梦境和合、连续、共同现起,合而谓之曰梦。而此梦者,其有虽幻,要非无所因藉而有。若其有所因藉,则离梦之外,既有起梦之本因;离识之外,岂无起识之本因欤?理既相齐,疑犹待决。
论曰:梦依心有,梦不离心,心虽不必为梦,且可永远离绝其梦。心正梦时,心亦不能离去梦心而别有心。梦境、梦心依梦而现,梦依本心而有。欲知梦依本心而有,是故当说生化体识。
客曰:如何名为生化体识?
论曰:此识广大含容,深幽玄微,观察难到,默认必有。约言其义:一者、曰含藏识:谓能容受意志性识、了别境识,种种熏修练习功力,悉皆包藏在内。若非一度经过使用化为他种功力,则必无有消失,此其为“能藏”者一也。又甚昧弱虚柔,无有自觉自决之能,每遇前一生命已失后一生命未得之间,辄为潜藏其中之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力,忽然突起引之趣得一种生命;用其为生命体而为之决定其生命,使其屈伏韬藏在彼业力所决定之生命之内。才出前一生命,便入后一生命,常被系缚隐藏,丝毫不得自由,此其为“所藏”者二也。又复被意志性识所爱注执着,占据作“自我体”,运前六识种种造作变化行相悉皆纳藏其内,此其为“我爱执藏”者三也。此含藏识,虽有三义,要以我爱执藏之义为主。二者、曰生体识:即前“所藏者识”之义。盖生命虽非由其决定,而为生命之主体者,实在此识,所谓“真生命体”是也。三者、曰种元识:即前“能藏者识”之义。由此识体所本具之种种能力,及由前之七识所熏习在此识中之种种功力,即为能各各差别互互连带发生诸心法。心相应法、心变现法、心不相应行法之本因种元者是也。此中“我爱执藏”之义可得离却,我爱执藏离却,生命主体之义渐渐亦可离却,犹之心可离却于睡梦也。种元功能依体之义,则无始无终而常在,故此亦名“依持本识”。离却我爱执藏、生命主体之后,此识亦名“清净无垢心识”。若能知此“生化种元功能依持本识”,则于来问便应可知。
客曰:此识中于一切现有法之种元功能,事究如何?
论曰:此含多义,略为分别:一者、刹那刹那变灭:前灭后生,有胜功力,不是凝住死定无用之法。二者、要与现有行相之果同时同处俱有:譬如血胞与吾肉身俱有,而彼血胞即为吾此肉身种元。三者、随所依识恒常转变:自类功能引续不断,故必依持本识。四者、性用决定:是何种元功能,必但生何现行果相,如土但成土器,不成金玉之器。五者、要待众多助缘,乃能生起现行果相:如谷种要待水、土、风、日等缘,乃能生禾稻。此诸种元功能势力,能直接亲自生自类现行果相,则为“生因”。势限未尽,能引摄残存之现行果相使不顿绝,则为“引因”。草木等种子,皆但能为胜助缘,非亲能生草木之真因本;其真因本即诸质力原素,而诸质力原素,即由无量有情共同业行熏习本识之所生长。依此以观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之理,不更明乎!
客曰:此中所云熏习之义,究又如何?
论曰:熏习须有能熏习及所熏习乃成就。其所熏习,须有永久之性,平等之性,自在之性,虚容之性,及有与彼能熏习者,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之和合性。据此故知唯“生化体识”乃能为“所熏习者”。其能熏习,须有生灭无常之性,力用胜盛之性,能作增减之性,及有与彼所熏习者,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之和合性。据此故知唯余诸识及其属性心乃能为“能熏习者”。熏习之事,譬如室本无香,一度然香,香已然灭,室中犹余香气。亦如我手曾习写字,虽不写时,习成写字功能依然存在。依此熏习之事,故令余识与此识互相为因果:谓此识之种元功能亲生余识,余识亦复熏习生长此识种元功能。可知识之生起,不须另有因藉之法,乃此识余识相互因藉生起耳。
客曰:生化体识了别行相,及所了别境相,大致如何?
论曰:此识所了别者,亦是现实性境。约为三种:一者、带过失之种元功力,谓依差别相及显彼相境义之名言种种分别熏习功力。二者、依共业成熟力所变成之器宇世界。此二种境,皆由此识领以为境,持令不坏。三者、依不共业之成熟力,变成自身“净色五根”及“根依处”。净色五根,略同近人所发明之神经细胞。根依处,即血肉之眼耳鼻舌身。此则不但领以为境,持令不坏,亦复摄为自体,令生觉受,安危与共,生命相连。此中器界根身,有四种别:一、为“共”之“相分种业”变成:有情命者无直接所可依资之界宇是也。二、为“共不共”之“相分种业”变成:有情命者所依资占有之地域;及随类不同各成受用之境界是也。三、为“不共共”之“相分种业”变成:若浮尘粗色根依处,亦能互相为受用之他身是也。四、为“不共”之“相分种业”变成:各各神经细胞之净色根是也。凡是皆依“流注化”套上一重“生命化”所成之果。此之种业、根身、器界,皆此识变现了别之“相分”。了别此相分者,则为“见分”。相分、见分皆依识起,识之当体曰“自证分”:识之本来性曰“证自证分”。有人用掌自量其腹,掌为能量,譬如见分。腹为所量,譬如相分。人即为自证分,掌、腹皆不离人。量过之后,虽复已息能量、所量之用,然以人故仍知腹之纵长、横广所量掌数,量之效果不至虚弃。然使其人本来不知纵横、广长数量多少之义,人虽由掌量腹,仍不能存在腹有几掌之量果,故须有其人本来知有数量之心为证自证分。因何今知数量?本来知数量故。因何知本来知数量?今得知数量故。此之二种互为所量、能量、及能量果,故不更须有第五分。此之四分心成,约量果义安立。约体用义,合证自证以为自证,安立三分:自证为体,见、相为用。约能所义,合证自证、自证为见,安立二分:见为能缘虑,相为所缘虑。约一心义,所见无故能见亦无,能所亡故唯是一心,无可安立。今此人生之根身,宇宙之器界,及根身器界之种元,既皆是此识之相分,为此识之自证分所变及见分所了,故此亦名宇宙人生的本体之唯识论也。
客曰:此识之属性心,与业性、受用及生化相如何?
论曰:此识行相既甚深隐,故其属性之心,亦极单微。但为普遍之感应心,警发心,觉受心,想象心,思力心而已。此识与属性心,悉皆非善非恶,虽有过患而无覆蔽。无苦,无乐,无忧,无喜,平平常常,窈窈冥冥。果生因灭,因灭果生,因果一时,果因同处,长流滔空,不断不住。万有与识非一非异,识与万有不即不离,故唯此识为万有之生化元也。
客曰:此识恒时流转,生灭相续,识与诸种元之现行,还应等同识与种元,以何乃有万有差别而与此识非一非即?
论曰:此识昧劣,无审决力,随识功能杂乱而起。起时即从“意志性识种元”俱起意志性识,由意志性识固执此识为内自我体,故此之“我爱执藏识”与“意志性识”乃互依俱有。以无始来有各各意志性识故,此识亦成各各我爱执藏。内既自成根身,外亦共变植矿。一生一生熏习在此识中,成一种生命化功力,用为增上助缘,能使之受种种差别生命;而万有差别所以然之故,即是意志性识。
客曰:如何名为意志性识?
论曰:意者,“思量”之义,志者、“恒审”之义。此识思量最胜,且唯此识能有恒审思量;有思量恒审性之识,故曰意志性识。了别境识之了别性最胜,生化体识之集起性最胜,意志性识之恒审思量性最胜。随胜立名,故名意志,非谓全无了别。此识不但依生化体识中此识种元而得生起,亦复依托现行生化体识为不共增上缘,犹如眼识之依眼根,亦如依意根识之依意志性识为根。而此识既依生化体识自证分为根,随逐流转而无间断,亦即审了生化体识见分为境,此境即所审执为内自我真体者也。乃为以心取心中间所生真带质境,恒思审量,不相离舍。故随我爱执藏识感受为何种生命体时,即系缚于何种之生命体。所谓了除生死,即由明了彼生命乃由此识固执生化体识成我爱执藏而有,遂开通解放此识而不为固执,因之即得解脱“分段生命之系缚”也。然至彼时,犹与“执法自性之见”相应,至证“平等性”圆满时,乃得完全开放都无所执,永与“平等性智”相应。恒审思量二无我真如性及余诸法,是为清净圆明意志性识,能随无边世界无量众生根性差别,示现种种佛化。
客曰:此识之属性心如何?
论曰:若至究竟觉地,诸识平等,皆唯感应、警发、觉受、想象、思力、愿欲、胜解、记念、寂定、明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不放逸、轻安、行舍、大悲、共二十一种属性心。无始时来在迷妄中,则此识除警发等五心皆有外,而以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种根本上之覆蔽,扰动浑浊昏昧杂乱染污心行,为此识极重要之属性心。我痴,即不明本心体法无实自性及命无实自我之真如理者是也。我见,则倒之固执为法有实自性及命有实自我也。一迷一执,遂成差别诸法、差别诸命彼此自他之界。更加我爱,随我见深贪着所执之我,集中扩充。复由我慢恃所执我,抗表高举,因是执益坚固,迷妄颠倒而不能已!生死流转而不能息!故此亦名万有唯识。而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邪知、审慧之九种心,与痴见等有共同关系故,亦常俱之同起。依此可见此识实为覆蔽之本;然因但向内心,深着专执,不能造作或善或恶粗显之业,故此识乃为有覆无记之性质。其感受亦无忧、喜、苦、乐之可分别也。
客曰:然则合计众识数乃有八,依色根识之类凡五,而依意根识与意志性识、生化体识各为一类,识之数类其有决定性乎?其互相依托而现起,亦有系统否乎?
论曰:八识皆从依持本识而为转变,无始时来我爱执藏识与意志性识恒转俱有,未始间断。前五依色根识,则因须待光、空、尘、根等缘乃能现起;其依本识,犹如波涛依水,若无风缘即便停止。而意志性识之挟我爱执藏识而起,譬如大海暴流;依意根识依之而常现起,如由暴流所起之浪,除生无想天,入无想定、灭尽定,及睡眠、闷绝,乃无不现起之时间。于此当知一切有情众生,最少必有二识恒时现起我爱执藏识与意志性识是也。依上二识更与依意根识俱起,则有三识同转。依上三识更与眼、耳、鼻、舌、身识随一乃至随五俱起,则有四识乃至八识同转。夫亦可以见其相依现起之系统欤。至识之类数有否决定性,分别其类随义无定。考核识体,原始要终决唯有八。此依隐劣显胜之相唯识,乃属道理世俗谛义;若依胜义谛说,则一犹非有,何有乎八哉!盖唯识即无执无得,若执唯识为有所得,则亦同乎法执而已。
如有颂曰:‘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谄,诳,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成唯识论译文 卷第一:外人难说:如果只有识的话,为什么世间的一般凡夫及诸外道和出世间的诸圣教都说有我、有法呢?论主回答说:《唯识三十颂》说:“我和法都是假设而有,有各种各样的相状,它们都是识变现的。能变之识只有三种:第八阿赖耶识为异熟识,第七末那识为思量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称为了别境识。”
暂无简介。
成唯识论是成立唯识之论。唯识学建立于无着世亲。佛教在释迦世尊涅槃之后,最初声闻乘流行,以证得出世的阿罗汉果为目的。后来乃有菩萨乘兴起。以声闻乘不求成佛,为未到究竟,且其度人的方便亦不广大,因目之为小乘。而自命为大乘,广度一切众生。同登无上佛道。大乘先有龙树提婆所倡导的中观系,后有无着世亲所建树的瑜伽行系,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
成唯识论讲解
题前概说 佛教唯识学,是门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有组织的学说,亦是一门极有高度,极有深度,极有广度的学说,不特在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中,难见有可与之相匹敌的,就是在世间各种思想学说中,亦少发现有像唯识学那样的。是以今日时代思潮,不论有着怎样飞跃的进步,各种学说思想,不论有着怎样高度的发展,但唯识学仍然值得吾人学习。
阿赖耶识是唯识学建立的根据,万法唯识是依据它而成立的。长期以来对阿赖耶识得理解存在着许多歧义,由此所带来的对唯识的解释也种种不同。《成唯识论》作为唯识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对阿赖耶识的解释也是最为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所以若境。
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此论依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
彼等倡言:【但应了解《成唯识论》之见道位判果标准与萧老师建立是有所不同;《成唯识论》意为先伏二执现行方入初地,入地则断除种子。】 彼等如是主张者实有大过,谓不知己过之后,复又诬责于人,更增大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一、《成唯识论》中的因果俱时 因果俱时是唯识学的特色理论,在《成唯识论》和《摄大乘论》等经典中有相关表述,为之前的佛教学说所不具备。《成唯识论》共十卷,为护法等造,唐代玄奘翻译。又称《唯识论》、
(韩国)高荣燮 着 张惠文 译一、 问题与构想 围绕佛教识、心展开的论辩成为7、8世纪东亚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心识之辩主要探讨人的意识究竟是八种还是九种,也称八识九识论或八九之辩。[1]这时期
佛学素被人认作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第二源泉”。在中国佛学的诸流派中,大乘佛教的“唯识论”以其精致和完备的理论体系而堪称中国佛教哲学的开山,也正是由于唯识论,才有了华严宗、禅宗等业已中国化的佛学的中兴,才有了宋明新儒学的崛起,也才有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在现代中国的凸现。本文的主旨是把唯识论作为一种东方式的现象学理论与西方
印度佛学经历过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产生过多样而丰富的义理系统,一般性、简单化的说法,将其概括为原始佛学、小乘佛学、大乘佛学几类。“原始”一词表时间,原始佛学即早期的佛学;但“小乘”、“大乘”,却并非表示佛学的先后阶段。吕澄先生指出:“小乘一名,是大乘成立并盛行后对部派佛学的贬称。”然而经久色褪,“现在用‘小乘’一词,
唯识论内部存在着种种分歧,这是历来唯识论研究者早就注意到的事实。《成唯识论》一书保留了当时十家唯识学者的不同观点,现代的研究者、如印顺法师等则论述了唯识思想前后期一些重要变化。而笔者以为,唯识论前后期除了学术观点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外,更有一种价值取向上的变化,即从《解深密经》到《成唯识论》,唯识论经历了从否定世俗世间、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 ——《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 作者简介:林国良,1952年生,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唯识学。 摘要:《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在三自性理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遍计所执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
《成唯识论》与《大乘起信论》熏习观的比较 秦 萌 一、《成唯识论》的熏习观 首先,我们先来看《成唯识论》的熏习观: 依何等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何等名为所
《成唯识论》十卷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是唯识宗核心典藉。《成唯识论》是《唯识三十论》的集注。《三十论》世亲菩萨撰。世亲是无著的胞弟,唯识学的集大成者,原在有部出家,不久便通达犍陀罗一带流行的有部教义,旋即研究经部,当时正统的有部思想在西北印的迦湿弥罗,由世友等领导的结集的《大毗婆沙论》保存那里,严禁外传
《成唯识论直解》观感漫谈 陈新 只要熟悉中国佛教史,乃至只要熟悉中国思想史的人,无不知道《成唯识论》的重要性。但由于该书的难解,历来对该书的注疏寥若晨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二OOO年四月出版,林国良先生撰写的《成唯识论直解》(以下简称《直解》),在文字的梳理、义理
佛教论书《成唯识论》的注释书。亦称《成唯识论疏》,略称《唯识述记》。窥基撰。20卷(或作10卷、60卷)。全书分五门。①辨教时机。主要说明法相宗的三时判教和五种姓说的思想;②明论宗体。主要阐述以识有境无的唯识思想为宗,以“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成唯识论也叫《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印度世亲写了一部叫《唯识三十颂》的著作,印度护法等十位佛学理论家,对它进行了注疏讲解。玄奘综合了这十位理论家的注释,翻译写成了这本《成唯识论》。十卷。该论的内容:
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家庭里,若碰到对我们不友善,或专门找我们麻烦的人,都将之归类为恶人。我们要如何面对恶人呢?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里,也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他的堂兄提婆达兜。提婆达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领袖,以种种方法来陷害佛陀;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的经藏。依现今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
《阿含经》属于印度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性典籍。一般认为,此经基本内容,在释迦牟尼逝世当年,佛教节一次结集时,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然而有的文献,又把它看成为声闻乘三藏里的经藏。“阿含”,有的书里也译成为《阿笈摩》等,可能成为“法归”,“传承的说
听经闻法,好比生活中需要吃饭一样重要,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吃饭,同样的,为了让慧命增长,就必须听经闻法。身体有病,医生会开药方为我们治疗;心里有病,则要靠佛法的阿伽陀药(能够普遍治一切病的药)来治疗。所以听经闻法时,要有「疗病想」。如:觉得自己有贪
三种恶的行为,衍生出来就是十恶行。这十恶行是身体犯杀、盗、淫;口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意犯贪欲、瞋恚、愚痴邪见等。在佛教讲,你不做十恶行就是十善行。有人说,我一生都没敢杀鸡、鸭,甚至一隻蚊子、一隻蚂蚁都没有敢打死,我不会杀生的。其实,一
布施有很大的功德,但布施若没有智慧或布施错误,就会有过失。例如:拿钱给小孩买刀剑玩具,玩惯以后,他可能会用真刀真剑去伤害人;买小鱼、小鸟给小孩子玩,一直玩到死,养成没有慈悲心,这也不好。买香菸送人、买酒送人、替人传递毒品、捕鸟送人、捕鱼送人、
什么叫「居家善知识」?家里的成员中,可以作为模范者,他就是家庭里的善知识;做先生的,因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识;贞节贤良的妻子,是我们居家的善知识;具有正见智慧的老师,是学校的善知识;从事社会公益的好人,是社会的善知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