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成唯识论 | 作者:杨惠南 [投稿]

四、成唯识论俱时因果说的困难

  《成唯识论》(及《述记》),不但没有成功地评破异时因果说,而且连它自己所主张的俱时因果论,也是困难重重的。据我人的研究,俱时因果的种熏说,会导至种识差别论和本识非无记论;这两种结论都不是主张种识非一非异和主张本识无覆无记的《成唯识论》所能同意的。

  我人之所以得到这两个结论,乃是基于一个自明的命题,那就是:变化必须在时间的延续当中才能进行。如果这个命题是对的,那么,《成唯识论》的俱时因果说,必定会导出上面所说的两种困难。底下是详细的论证:

  首先,我人要指出的是:如果种现、现种之间的关系是俱时因果的话,那么,流转、还灭的业力论即无法建立起来,因为世间是静止不动的。种现、现种之间的关系既然是俱时因果,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时间的前后延续,那么,当旧种子生起现行再回熏而成新种子时,旧种与新种之间必定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变化,因为它们实在“没有时间”产生变化。因此,当新种子再度生起新现行时,新现行也与旧现行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这样,此刻我人所看、所听、所嗅的世界,与百万年前或亿万年后的世界完全没有两样;事实上,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幕幕景色相同、人物相同、故事也相同,却又刹那生起、刹那谢落的影片。这样,地狱众生永远是地狱众生,五地菩萨永远是五地菩萨;做生意的永远做生意,举起一只手的永远举起一只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业力论,又如何才能建立起来呢?

  《成唯识论》的拥护者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因此必须赋给旧种子某种形式的力量,使它在现行、回熏当中,生起本质上的变化,以便熏成不同本质的新种子。然而,这种力量的来源在那里呢?这不外来自本识或本识所变的外在世界。

  如果是来自本识所变的外在世界,也就是来自种子所生起的现行果法的话,那也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这种改变种子本质的力量,乃佛菩萨或其他有情,透过现行果法(亦即外在世界的一花一草)而赋予的;也就是说,这种力量来自他力。这种可能就有情的“共业”来说,也许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此时的现行果法到底是共业所生,理应彼此相互交涉、相互影响。但是,这种可能如果摆在“别业”来看,那就难以会通了,因为“他力”之说,到底是违背“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则的。

  因此,如果改变种子本质的力量来自于外在世界,那只有第二个可能,那就是:这种力量不是其他有情所赋予,而是纯粹由自种子所生起的自现行法所赋予的。但是,新的困难又产生了。

  改变种子本质的力量既然来自于自种子所生起的自现行法,那么,这力量一定是来自于自种子;但是,这自种子的力量又来自何方呢?答案不外是说:来自旧现行果法。如此继续追问,即成无穷之过。所以,把那改变种子本质的力量,说成是来自于自现行法,也是不通的。

  至此,我人已得到一个结论:促使旧种与新种之间产生本质变化的力量,不可能来自外在的世界。

  新旧种之间产生本质变化的力量,既然不是来自外在的世界,那么一定是来自内在的本识(七转识也可算做外在的世界,故不论)。此时,我们第一个碰上的问题是:这力量有可能来自本识中的种子吗?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两个问题:其一是这力量有可能来自这一颗种子本身吗?另一是,这力量有可能来自其他的种子吗?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力量如果来自于这颗种子本身,那么,这颗种子的力量又从那里来呢?答案必然是说从旧现行来。如此,我人已在前文说过,这会产生无穷之过。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甲种子的力量如果来自乙种子,那么乙种子的力量又来自那那里?答案不外是来自旧现行或来自丙种子。这样追问下去,也同样会引生无穷之过。

  所以,如果促使种子产生变化的力量来自本识,那么,一定不是来自本识当中的种子,而是来自贮存种子的本识本身。这种结论明显地蕴含著本识与种子是不同的两种存在──这是“种识差别论”。

  种识差别论,在玄奘师资当中有很明显的倾向。例如,玄奘所译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二,对于种子六义中“引自果”义的解释是:“唯能引自果者,谓自种子但引自果,如阿赖耶识种子唯能引生阿赖耶识。”(29)这明显地说: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的种子并不相同。但是,真谛的译本只说:“是自种子能引生自果,若阿黎耶识能引生阿黎耶识果。”(30)这并没有说阿黎耶识的种子引生阿黎耶识。同样地,达么笈多的译本,也只说到“如阿黎耶识还引生阿黎耶识”(31)。这可见玄奘译本中的“种子”二字,是玄奘站在种识差别论的立场,而擅自加入的。

  其后,窥基的述记处处说到阿赖耶识有种子赖耶及现行赖耶两种,这是玄奘之种识差别论的更进一步。最明显的是在本识的四分说之上。例如,《述记》卷一在注释论文“变谓识体转似二分”乙句时,曾转述护法的主张说:护法等云,谓诸识体即自证分,转似相、见二分而生。此说识体是依他性,转似相、见二分非无,亦依他起。(32)

  这是说,每一识(包括阿赖耶识)都有自证、相、见三分,自证分是识的主体,相分与见分都由自证分(当中的种子)所变现出来。而且,自证分是种子的贮藏处(所熏处)(33),而变现出来的相分当中除了有根身与器世间之外,还有种子(34)。这明显地把阿赖耶识(的主体)──自证分与其所缘(所认识)的对象──相分中的种子(及有根身、器世间),硬生生地区分开来;其种识差别论的倾向,昭然若揭。

  种识差别论,如上所说,是玄奘师资所愿意承认的;但是,当它与俱时因果的种熏说相结合的时候,却可以导出一些玄奘师资所不愿意接受的结论,──那就是阿赖耶识不是无覆无记的。

  底下是详细的论证:

  首先,既然改变种子本质的力量不是来自现行,也不是来自种子,而是来自能够贮藏种子的本识自身,那么,本识必定蕴藏著一股力量,能使有情解脱成佛。这股力量从里来呢?不是佛菩萨或其他有情,透过外在的现行果法所给予的,因为那是违背“自作自受”这一因果法则的他力主张;这点已在前文破斥过了。

  其次,这股促使有情解脱的力量,也不是来自种子(例如唯识经论所说的“无漏种子”);因为,既不预设时间的延续性,这些种子尽管蕴藏著这股力量,也“没有时间”起本质上的变化而成熟。所以,这股力量一定来自阿赖耶识自身。这么一来,阿赖耶识岂不是有自我净化的功能,岂不成了“解性黎耶”或“如来藏”了吗(35)?诚然,有些唯识学者会把阿赖耶识看做是至善(而非无记)的如来藏,但这在像玄奘、窥基这样的学者看来,似乎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种识差别论所衍生出来的第一个困难是:阿赖耶识不是无记性的,而是含有至善的如来藏性;已如上述。它所衍生出来的第二个困难是:阿赖耶识含有至恶的“性恶”(如天台宗所说);这同样地也说明阿赖耶识不是无记性的。

  阿赖耶识含有性恶与含有性善的推论,是完全一样的。首先,促使种子起本质上之变化的力量,既然不在现行也不在种子,那么,它必定是在阿赖耶识自身。其次,如果这种变化不是往解脱成佛之道变化,而是往流转生死、甚至堕入地狱的方向变化,那么,试问这种堕落的力量从那里来?答案是很确定的:从阿赖耶识自身而来。这力量既然从阿赖耶自身来,那么,阿赖耶不得不蕴含著本质上的恶──性恶;这和天台宗智顗的“性恶说”是很相近的,但却是主张本识无记的《成唯识论》所无法同意的。

  智顗的性恶说,是站在“阐提不断性善”这一命题的相反立场而提出来的。在他看来,最大恶极的一阐提既然仍可成佛、不断佛性,那么,至善至尊的佛陀为什么非要断除其本性之恶呢?

  他说,善有修善和性善,阐提断除了后天累积的修善,但其本具的性善却依然存在,这是他还能成佛的原因;相反地,恶也有修恶与性恶,佛陀断除了后天习成的修恶,而其本性之恶却永远无法断除,这是他还能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的原因。智顗在其《观音玄义》中,对这性善、性恶之说,有很详细的问答说明;如说: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

  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

  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

  答,……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机缘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恶事化众生。(36)

  像智顗这样,把阿赖耶识看做既具性善又具性恶的心体,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这样一来,阿赖耶识就失去了它那“无覆无记”的本性,这是《成唯识论》的拥护者所万万不能同意的。然而,如果一方面坚持种识差别论,一方面又主张俱时因果,这种既善且恶的本识论,却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种识差别论即使排除了俱时因果的预设,仍然是与无著、世亲的原义相违背的,甚至也与《成唯识论》不相协论。

  无著的《摄大乘论》卷上说本识与种子是:“非彼种子有别实物此于此中住,亦非不异。”(37)《成唯识论》卷二说种识之间的关系是:“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38)这两段引文都说本识与种子是非一非异,并没有像玄奘师资那样地偏向种识差别论。而世亲的《摄论释》卷三,对前引摄论的“不一不异”乙文,有底下的注释:若有异者,彼诸种子应分分别,阿赖耶识刹那灭义亦不应成。有别异故,由善、不善熏习力故,种子应成善、不善性;然许无记。若不异者,云何有多?此不应理。是故二说俱有过失。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39)

  这明白地说到,如果主张种识差别论,那么:种子就失去其统一性,而成一分一分的散失状态,而无法摄持住;而且,阿赖耶识就失去了刹那性,成为常住不变的无为法;甚至原本属于无记性的各类种子,也成了有善有恶的种子了。所以,种子与本识非要“不异”不可。(40)

  窥基等人之所以主张种识差别论,已如上述,原因在他们主张种子属于本识的相分,而本识的自体分(自证分)则是受熏持种之处。依今人霍韬晦氏的研究,这种误解源自玄奘对世亲之《唯识三十颂》的误译与误解。玄奘所译之《唯识三十颂》第三颂第一、二句是:“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41)并在《成唯识论》卷二的论文里注释说:“此识行相、所缘云何?谓不可知执受、处、了。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执受及处,俱是所缘。”(42)这明显地把不可知的对象分成三大类,亦即:执受、处,以及了。前二是本识之所缘(所认识)的对象;而“了”则是本识的行相。(依玄奘看来,“行相”是一种取境的活动。)其中所缘中的执受,还包括了种子与有根身;换句话说,种子是本识所认识的对象。

  在玄奘这样把种子视为本识所缘的注释下,窥基之所以进一步说“种子属于本识的相分所摄”(详前文),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而种识差别论,不过是这种说法的更进一步罢了。所以霍氏评论说:窥基强调执受是指“一切有漏善等诸法种子”,即此种子,便是阿赖耶识的所缘(参看《述记》卷三,页二0至二二)。所以若顺窥基思路,很容易便会产生阿赖耶识转化为一切种子的观念(传统唯识家即以赖耶缘种子、有根身、器世间等三境作释,又说赖耶见分可以亲取前二者而不须别变影像而缘之。此即无异将赖耶与种子从一能所的关系上分隔,各为一独立之存在,失世亲转化义)。(43)

  霍氏还说,《唯识三十颂》第三颂第一、二句应只有两种不可知,那就是:执受及处了(他把“处了”译成“处表别”,并有详细的注释)。其中的“执受”是指本识所转化出来的有情自体,而“处了”(处表别)则指本识所转化出来的器世间;这二者对本识的认知作用而言,都是“不可知的”(没有明晰的觉受)。他说:玄奘把不可知译成执受、处、了三处,那是错译了;而窥基却根据错译,进一步开展出种识差别论来。(44)

五、结 论

  俱时因果的种熏说,既然会导出种识差别乃至本识既善且恶的结论,那么,我人就有必要检讨这种俱时因果论的是否必要了。

  自先,我人已在前文说过,《成唯识论》对于胜军等人的异时因果论,并没有成功地破斥。因此,到目前为止,异时因果论已处于较优的态势。其次,就胜军等人看来,无著和世亲所说的“果俱有”义(种子六义之一)和“俱生俱灭”义,并不一定非要解释蚱俱时因果不可。《述记》卷四曾叙述难陀、胜子──另外两个异时因果论者的主张如下:言果俱有者,此前后俱也。俱生俱灭者,二法(指因与果)俱有生有灭也,非谓因果同一时生同一时灭。(45)

  这明显地以异时因果论的立场,来说明“果俱有”义和“俱生俱灭”义。原来,难陀和胜子也有文证,他们引了《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二的一句话──“无种已生”(46),来证明他们的异时因果论的正确。难陀和胜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阿罗汉快要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其五蕴的种子已经灭去,而其五蕴(即五蕴种子的现行果法)却依然存于现在,所以叫做“无种已生”(五蕴种已没有了而现行五蕴却仍然存在)。这可见种子与现行之间不是俱时因果,而是异时因果。(47)

  不但《成唯识论》(及述记)没有成功地评破异时因果论,而且,《瑜伽师地论》也有很多段落,证明它有异时因果论的倾向;例如,卷52有一段描写种现关系的论文说:复次,种子云何?非析诸行别有实物名为种子,亦非余处。然即诸行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为种子,亦名为果。当知此中果与种子不相杂乱。何以故?若望过去诸行即此名果,若望未来诸行即此名种子。如是,若时望彼名为种子,非于尔时即名为果;若时望彼名果,非于尔时即名种子。是故当知,种子与果不相杂乱。(48)

  我人应特别注意“如是”以后的两句,这两句论文,不是很明显地暗示种子与现行(果)之间的异时关系吗?因此,既然俱时因果论会导出唯识学者所不能接受的结论,而异时因果论又有明显的文证,那么,成唯识论的拥护者,为什么还不放弃他们那种俱时因果的主张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