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台烟霞

灵悟法师 | 作者:灵悟法师 [投稿]

  话说不觉又过了三年。某日,寺院里做大型法会人手不够,方丈大和尚从别处请来了一批僧人帮忙,令印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原莲花洞寺的师兄印礼竟然在其中!二人在法会场所不能多说话,最多只能打声招呼,但到法会完毕后自是少不得要作促膝之谈。印光首先问道纯的近况,印礼道:“师父身体尚好,只是常常念到你。”

  印光不安道:“我没有按他的意思去小南海,不知师父他……”

  印礼道:“这没什么,他要你去那里原是为了要你躲你的家人,其实去哪里参学都一样。”

  印光稍稍有所安心,又问到:“我走后家兄可曾来过?”

  印礼道:“他如何不来?每年都来几次,师父被他缠得没法,只好告诉了你的去处——”

  印光有点吃惊:“是吗?”

  印礼道:“如何不是?为这事儿师父不安了好一阵,后来接到光明大师回信说你没去那里方才放下心来。”

  印光道:“幸亏我没去,不然又要被家兄找到……”

  “可不是?师父说这是菩萨保佑显灵,也说明你与佛有缘。”

  印光又道:“时间过了这么久,家兄现在不会找我了吧……”

  印礼道:“那你就错了,前不久他还在打听你呢——对了,此地不能久留,他说过要来这里的!”

  三年前印光就有了去五台山之念,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行成,看来是不能再拖了。

  眼见两人分手在即,印光想起印礼曾去过小南海,于是向他打听那里的情况,没想到竟与他所梦全无两样……听后不胜嘘唏……

  印礼走后不久,印光就下决心上五台山了。

  说的是南五台乃终南山支脉,距离太乙峰只有四十来里路程,印光拜别方丈大和尚,前去南五台大顶拜谒,请求情愿伺奉大士香火。

  伺奉香火的事情很辛苦,每天当别的出家人还在酣睡的时候,就要在丑时早早起床洗漱,恭恭敬敬跪下叩首敬香,然后随同僧人早课;晚课结束的时候,当僧人各自就寝,可自己还得恭恭敬敬叩首敬香。说穿了,伺奉香火是用来考验僧人虔诚、磨练心性的事情,并非什么好差事,安排谁都是情非得已才不得不干的。印光主动请求给大士伺奉香火,住持欣然答应了他。

  住持和尚管理百十号僧人,对每一项事务都细心考察。他很快就发现,这个新来的印光每天起得最早,伺奉香火之后,不等早课的晨钟撞响,便老早跪在佛堂里念经了;就寝的暮鼓响过,他才恋恋不舍回到僧房,待别人睡着了,而他还盘腿坐在床上无声无息地不知念叨什么经文,不由得暗暗称奇。一天晚餐后在休息的空档里,住持将他叫到一旁,询问他夜间默念的什么经文,印光老老实实地说:“后学参习了《净土十要》,时刻铭记在心,每日不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暗自背诵,检查是否有生疏遗漏的地方。”

  住持听了半信半疑,有意考验让他背诵两段听听。印光将经书交给住持,请他指示背诵何处。住持点了两段,见他背诵如同行云流水无障无碍,便颠倒了次序让他背诵,结果仍然一字不差,不得不点头赞赏:“一部《净土十要》洋洋十数万言,全都装在你肚子里了,实属难能可贵!”

  印光谦虚地说:“后学囫囵吞枣,其实不过一知半解。如能让我得以拜读禅院珍藏经书,自当感激不尽!”

  住持沉吟片刻,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印光早晚虔诚伺奉大士香火,其余时间全用于一心钻研《阿弥陀经》。住持看到禅院人来人往的干扰颇多,破例准许他在按时伺奉香火之外,可以自己拿着经书寻找偏僻清静的所在专心研读。刘村西寺是南五台下院,其实没有寺院,最初名“湘子洞”,后来性天老人远道而来,原本想找一个大山洞寄居修行,发现南五台没有一个大洞可以住人,于是干脆将“湘子洞”改名为“无门洞”。光绪初年,发忍来到这里卜地而居,便将山洞修建成了寺院的模样。这个洞子在南五台后面,上下都是悬崖,接近山上圣泉,尤其难得的是冬暖夏凉,别说是游人,连远近樵夫都不愿意攀藤附葛上去。印光得知了反而喜出望外,当即不畏艰险,攀登上去,看到里面居然没有人居住,觉得确实是与世隔绝的最好道场,从此每日便利用闲暇坐在洞里虔心研读,每日都要待到光线昏暗了才出洞回去。

  一天上午,印光正打算出去,忽然听到几个游客在争执。一个说:“这里是观音大士的最早道场,这里的大士是最灵验,待我来上两炷香,求大士保佑全家平安。”

  另一个却反唇相讥:“你好糊涂!谁都知道天下四大名寺,地藏菩萨在九华,普贤菩萨在峨嵋,文殊菩萨在五台,观音大士的留云落脚之处在南海普陀山,这里的禅院只不过是冒名顶替哄骗村夫愚妇罢了,亏你还说什么最早最灵验!”

  先头那游客被说得如梦初醒,转身走出大殿扬长而去。印光蓦地想到曾几次听到这种说法,心里很是疑惑,便转身回去请教住持。住持听了喟然长叹说:“印光师,你听到的说法已流传好些年了,早就是我的一块心病啦!先师曾说,我们南五台禅院历经千年之久,然而不少人都说南海普陀山才是观音大士留云之所,诋毁禅院鱼目混珠,无奈我们自己偏偏拿不出证据来,实在无从辩驳。我忝为住持,明知长此以往禅院声誉必将极大受损,却孤陋寡闻无计可施,其他僧众更是懵懂无知,深感惭愧哪!你饱读经书,或许能从典籍中找到线索光大禅院声誉。若如此,当是功德无量,老衲对你寄予厚望哪!”

  印光诚惶诚恐地说:“儒家圣人孔夫子说过:‘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虽然学识浅薄,事关禅院兴衰大事,必当探幽索微,尽力解答疑难,不负住持栽培期盼。”

  他记在心里,四处向年高德彰的老人了解禅院的渊源。一个鹤发童颜的居士对他说:“欲知历朝历代典故,只能寻找古代碑铭。记得先祖曾说他见到过一块还是元世祖时代的碑刻,记载着南五台的大士禅院的缘起沿革,只是后来禅院毁于兵火,禅院僧人逃难离开,那块碑刻也就不知去向了。如果能找到那块碑刻,就能真相大白于天下啦!”

  印光闻讯大喜,存心四处留意碑刻,可惜都不是那块缘起沿革的碑刻。转眼几个月过去,恰巧秋冬干旱百日无雨,方圆几十里的溪流全都干涸,那天他过桥到刘村西寺去,只见那条四季水量旺盛的小河只剩涓涓细流,一群村妇村姑下到小河在洗衣,一个个手拿捣衣杵,就着水边的平整石头捣得水花四溅砰砰作响,还不时爆出清脆的笑闹之声。印光恪守僧规,慌忙低着头目不斜视匆匆而行。谁知他越是这样,那些洗衣的村姑村妇越要跟他取笑开心,大声对他说:“小师父,你快过来看看,这块石头上写的什么经文?”

  “阿弥陀佛!”印光不敢仰视,赶忙合掌躬身施礼,两只脚却迈得更快了,锐声说,“女居士取笑了,经文都写在经书上,石头上何能有经文?”

  一个中年妇女跳上去堵住他,手里的捣衣杵指指划划,说她看到一块石头上真的刻着字,如果不去看看就不准他通过。河边冷风飕飕,印光的脑门上急出了热汗,知道这些女居士是不能得罪的,只得低着头跟她走过去。不看则已,这一看,霎时两眼瞪圆了良久不晓得转动——原来,村妇说的石头是一块宽大厚实的石碑,上面长满绿油油的青苔,青苔上面还爬着细小的钉螺,一望而知石碑浸没在河里年代久远,蓦地想起老居士说过的古代碑铭,顿时满面笑容重新合掌躬身施礼:“阿弥陀佛!深谢女居士指点!”

  印光蹲下,他的身子躬得很低,以至于长长的僧服下摆垂进水里湿了大半截,那些洗衣的村姑村见了妇笑得前俯后仰,爆出一片响亮的哄笑:“这和尚疯魔了,见了一块石头就行大礼!哈哈哈!”

  印光也顾不得她们笑闹,在岸边捡了一块砖,将上面蒙满的水垢绿苔磨洗干净,然后双手搓擦清洗几遍,两眼睁得圆溜溜的细细辨认,忽然“扑通”一声跪下去大声宣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海观世音菩萨显灵,我终于找到啦!”

  那些洗衣的村姑村妇一个个莫名惊诧,不知他为什么突然疯疯癫癫嚷起观音菩萨显灵的话来,结结实实被他吓了一大跳。正想上前问个明白,谁知他突然又跳起来,一身水淋淋地朝着五台大顶飞奔而去。那中年村妇女不解地说:“这和尚确实疯癫!明明是一块石头,他又是下跪,又是嚷嚷观音菩萨显灵的,这下子又跑到山上去,真是个疯和尚!”

  住持看到印光半身湿淋淋的跑得气喘吁吁,忙问他怎么了。印光连忙说:“回禀住持和尚,后学今日下山,得洗衣村妇指点,在干涸的河床里发现一块长满水垢绿苔的石碑。磨洗干净,一看竟是至元七年铭刻的南五台缘起碑铭,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最初建寺的时间在隋朝仁寿年间,隋文帝曾御书牌额名曰‘观音台寺’,赐田方百里。唐代大历六年,改名‘南五台圣量寺’,五代时毁于兵火。宋代太平兴国三年出现祥瑞,敕奉‘五台山圆光寺’。弟子查过,普陀山建寺记载远在唐朝,如此说来,我南五台禅院建寺确实要比普陀山还早呢!”

  住持听了大喜,立即吩咐撞钟召集所有僧众,向他们宣布:“印光师几经周折,终于发现我禅院建寺缘起的重要碑铭,这是振兴禅院的重大契机。所有僧众备好法器,随同下山迎请至元重修碑铭!”

  那些洗衣女人叽叽喳喳,有说这和尚疯癫的,也有的说上面就是观音禅院,或许观音菩萨真个显灵,才让这和尚欢喜得疯癫的了。叽喳了半天不知就里,洗好了衣服正要回去,忽然听得上面敲锣打鼓,大家不约而同回头一望,竟然由刚才那和尚领头,走下来百十个出家人,他们径直走到那块平平整整的石头前面,弄得她们目瞪口呆的。半晌之后,只见那老和尚也疯癫了似地跪下去,惊喜间似是带出哭腔高声宣称:“顶礼三拜,恭迎圣迹碑铭!”

  这一声号令,百十个出家人齐刷刷跪下去,一阵叩拜之后,那些出家人拿出带来的绳索杠子,七手八脚将石碑抬起来,紧接着又是锣鼓喧天,一步步将石碑抬上山去。

  还是那个中年妇女胆大叫住了印光:“师父,你们把这块石头抬上去干什么?”

  印光感激她的指点,连忙合掌,说这是南五台禅院建寺缘起的碑铭,说罢转身,便随同上山而去。

  找到了碑铭,这是南五台禅院的重大事件,住持即刻派人报告长安府,并知会方圆寺院,作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还修建了一处亭子给碑铭遮蔽风雨。一时之间,前来南五台瞻仰朝拜的香客游人川流不息,每逢初一与十五,大士殿堂里烟雾缭绕好似连接着天上云霞,被誉为“五台烟霞”之奇观。住持着实感激印光的发现,当众宣布要给印光赏赐,印光连忙推辞说:“这都是大士显灵,弟子不过是机缘巧合,实在不敢居功邀赏!弟子别无他求,如蒙恩准拜读藏经楼经书,便感激不尽!”

  他的要求竟然如此之低,禅院僧众一个个钦佩不已:“这个印光,心里只有佛经!这份虔诚专注,我等万万不及!”

  从此,印光每日浸淫于藏经楼经书,禅院僧人遇到什么疑难,都向他虚心请教。有一天,寺里的比丘明悟找他,抠着光秃秃的脑门迟疑半晌不开口,印光忙问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明悟眼圈发红哽咽着说,自己俗家姐夫姐姐不幸相继去世,留下一个八岁的小外甥无人管教,不得已送到禅院来,承蒙住持慈悲收留,让暂且当一个驱乌沙弥,专门看管禅院周围的苹果柿子什么的别让鸟雀糟蹋了,以便待到成熟了分给僧人食用,同时也能给有功德的香客品尝。无奈那个小外甥从小娇生惯养十分顽皮,不但没能看管鸟雀,反而经常爬上树去随意摘取,尽管巡院僧值师几经训斥,明悟也早晚告诫,无奈就是油盐不进屡教不改,不是今天溜进厨房偷馒头,就是明天拿着佛堂的木鱼乱敲扰乱课读。禅院僧众谁都对他无可奈何,无奈之下僧值师只好禀报住持要将小家伙驱逐回家,住持正在踌躇未决……说到这,明悟抽泣起来:“印光师,他如果真被驱逐回去,家里没人管教,必定成为无法无天的地痞,说不定还会干出违法乱纪的勾当,我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姐夫姐姐呢?我自恨无能,想来禅院里只有你学识渊博,而且为人严肃,恳请你帮我严加管教,不知印光师肯不肯答应?”

  印光知道明悟是个老实懦弱的出家人,也见过他那顽皮的小沙弥外甥,整天就像猴子似的,除了睡觉,没有过安生的时刻,不过人倒是很机灵的。明悟懦弱无能管教,如果真的驱逐回家,那孩子注定一辈子毁了。沉吟片刻,只得答应下来,声言说:“要我管教不难,可我得事先说清楚,必须任凭我怎样调教,你都不能出面护短。你若心疼护短,就别怪我不肯教他,你若不舍,我就决计撒手不管,任凭他自生自灭!”

  明悟连忙答应决不护短,随后赶忙将他那个小沙弥外甥带过来。

  那小沙弥一进屋,两眼骨碌碌乱转,看见印光搁在床头的经书念珠,一下蹦过去伸手就要抓起来玩耍。印光顺手拿过自己留着的馒头给他,然后和颜悦色地说:“那是师父的经书念珠,你不能随便摸。待吃了这馒头,我再给你说道说道。”

  小沙弥狼吞虎咽吃了馒头,又伸手要抓取念珠,可印光眼疾手快,闪电般挡住他的手,说:“我刚才说过不能随便摸,你怎么吃了馒头就忘记了?照你这样,怪不得僧值师要将你送回去!我且问你,回到家里,爹娘还有馒头给你吃吗?”

  小沙弥一听到爹娘,禁不住抽抽噎噎哭泣起来,说爹娘死了,只有寄居在叔伯家,叔伯家人多时常饿肚子。村里人全都穷得发慌,讨饭都没谁家施舍得出。印光听他说完这才悲天悯人地说:你知道就好!你舅舅可怜你孤苦伶仃,不忍心让你饿死,才恳求住持和尚收留。住持和尚慈悲给你活路,让你看管鸟雀,怎么就只顾顽皮捣乱呢?再继续下去,禅院不会收留你,观音大士也会打发你到外面尘世遭受沿家乞讨恶狗追咬、饥寒交迫的种种痛苦磨炼!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规规矩矩看管鸟雀不许捣乱!如果违背一次,就重责戒尺十板,再犯一次,加责十板,直到彻底改过自新为止,你好好记住吧!

  那小沙弥看来早已经受过沿家乞讨恶狗追咬的苦楚,当即吓得抹着眼泪答应再不捣乱。印光点点头,让他出去看管鸟雀,再三警告说:“如若违背,绝不轻饶!”

  第二天中午,却见僧值师一手扭着小沙弥,气喘吁吁跑来告诉印光,说这顽劣居然爬进僧房,搞得僧房里面一塌糊涂,实在不可救药,干脆趁早逐出禅院,你就别再自讨苦吃啦!

  印光连忙向僧值师合掌赔罪:“请僧值师息怒!印光答应调教他,‘教不严,师之惰’,这都是印光管教不严的过错,请再让我教训于他!”

  僧值师对他敬重只得给他面子,长吁短叹走了。印光这时转过身来,声色俱厉喝令小沙弥跪下去,再拿起一块竹板来,厉声说:“昨天我对你说得明明白白,违背一次,就重责十板,没想到你今天就违犯规矩,可别怪我动用戒尺了!我还要给你加两条规矩:只能老老实实接受惩罚,如果闪避一下,就得加罚一板;倘若哭出声来,必当打到不敢出声为止!”

  这件事惊动了住持和尚,也惊动了小沙弥的舅舅比丘明悟。他们远远地看着,倒要看看印光怎样能让顽石点头。只见印光的戒尺虚晃一下,那小沙弥早已闪身避开了。印光高声说:“这是第一次,我还不加罚。如果再敢闪避,或者哭出声来,必定重责不饶!”

  欲知后事如何,自有下回分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