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经藏的内容,有巴利语系的南传五部(nikāya)以及与之相当的汉语系的北传四阿含。阿含,梵语ā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阿含经即指传来的圣教,分《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四部类。
在佛灭第一年夏,大迦叶发起召开王舍城(城外的七叶岩)的结集大会。第一次结集,并没有形成文字经典,只是参加结集的五百位阿罗汉通过口头传诵审定、结集了佛所说的法与律,公推阿难尊者结集“经”,公推优婆离尊者结集“律”。至于阿含经,如说一切有部的《根有律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下)说:
“若经与伽他相应者,(于伽他品处而为建立):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若经长长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中阿笈摩。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为增一阿笈摩。”
四阿含的中国译本是从东晋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短短的五十年中间陆续译出的。《中阿含》和《增一阿含》译出最早。《中阿含经》系于东晋隆安二年(398)由僧伽罗叉诵出,僧伽提婆译为汉语,六十卷,现存。《增一阿含经》于建元二十一年(385),由昙摩难提诵出,竺佛念翻译,昙嵩笔受,共四十一卷,现存(但后改成五十一卷)。《长阿含经》在其次译出,乃于后秦弘始十五年(413)由佛陀耶舍诵出,竺佛念翻译,道含笔受,译于长安,共二十二卷,现存。《杂阿含经》译出最后,时在刘宋元嘉中(435~453),由求那跋陀罗口宣梵本,宝云传译,慧观笔受,译于建康,共五十卷。
除去这些整部的译本而外,现存各种阿含的部分翻译,还有三国时代(220~265)失译的《杂阿含经》一卷,收二十七经。又三秦时代(351~431)失译的《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收三百六十四经。又安世高译《杂经四十四品》一卷。此为《增一阿含》的一部分,收四十四经,但现行本和《七处三观经》、《积骨经》夹杂在一起,改题为《七处三观经》。至于四阿含中各经单本,从后汉到北宋,历代都有翻译,现存的还有一百三十余种。
《杂阿含经》为一切事相应教,九事所摄,分为五个部分诵出,由五十二种相应共一三六二经组成。此九事为:有情事(五阴诵)、用事(六入处诵)、生起事、安住事、染净事、差别事、说者事、所说事、众会事。
《中阿含经》共十八品,收集了二二二经。十八品分别是七法品、业相应品、舍利弗相应品、未曾有法品、习相应品、王相应品、长寿王品、秽品、因品、林品、大品、根本分别品、心品、双品、大品、晡利多品、例品。
《长阿含经》共三十经分为四分。第一分包含大本经、游行经、典尊经、阇尼沙经等四经。第二分包含小缘经,乃至大会经等十五经。第三分包含阿摩昼经,乃至露遮经等十经。第四分,世记经一经,包括阎浮提洲品、郁单曰品等十二品。
《增一阿含经》除了‘一法’(第二~十四品)外,仅依‘法数’类集,约每十经成为一品,依每品第一经之主题作为品名,同时各经各自独立,并无经义关连。全经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经。
阿含经教法朴素、现实、简约、实用,具有生活的人间性、关怀的人本性、信仰的理智性、修学的次第性、教法的原始性、理论的根本性等特点。
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杂·五五》,>p.13.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杂·六一》,>p.15.3 ~ p.16.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谓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谓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谓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谓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离如实知。
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离欲向。是名正向。若正向者。我说彼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如实见。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在。是名苦边。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四一》,>p.9.2 ~ p.10.1)
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眼是内入处。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云何眼是内入处。
佛告彼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
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意是内入处。
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复问。如世尊说。色外入处。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云何。世尊。色外入处。
佛告比丘。色外入处。若色四大造。可见有对。是名色是外入处。
复白佛言。世尊说声是外入处。不广分别。云何声是外入处。
佛告比丘。若声四大造。不可见有对。如声。香.味亦如是。
复问。世尊说触外入处。不广分别。云何触外入处。
佛告比丘。触外入处者。谓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见有对。是名触外入处。
复问。世尊说法外入处。不广分别。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杂·三二二》,>p.91.3)
无上修根、贤圣修根、学人(指向初果者)修根(觉见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
时。有年少名郁多罗。是波罗奢那弟子。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为汝等说修诸根不。
郁多罗言。说已。瞿昙。
佛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云何说修诸根。
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78.2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
尔时。尊者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尊者阿难语郁多言。如波罗奢那所说。聋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聋者耳不闻声。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异于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
阿难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贤圣修根”)。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贤圣修根”)。
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贤圣法.律为贤圣修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无上修根”)。
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顷。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78.3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耳识闻声。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大力士夫弹指。发声即灭。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圣弟子如是如实知。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莲荷。水所不染。如是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舌端唾沫。尽唾令灭。如是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圣弟子如是如实知。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铁丸烧令极热。小渧水洒。寻即消灭。如是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79.1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速灭。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断多罗树头。如是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阿难。是为贤圣法.律。为圣弟子修诸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无上修根”)。
云何为圣法.律觉见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学人之行道”)。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阿难。是名贤圣法.律觉见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学人之行道”)。(《杂·二八二》,> p.78.1 ~ p.79.1)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种种诸界。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种种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杂·四五一》,>p.115.3 ~ p.116.1)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云何缘种种受生种种爱。谓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触生受。缘眼触生受生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界缘生意触。缘意触生意触生受。缘意触生受生意触生爱。诸比丘。非缘种种爱生种种受。非缘种种受生种种触。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要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是名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 (《杂·四五二》,>p.116.1)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
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
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缘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死。是名缘起义说。 (《杂·二九八》,>p.85.1 ~ p.85.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增法.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增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增法
云何灭(减)法。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减法。《杂·三五八》,(>p.100.1)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杂染逆观)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杂染顺观)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清净逆观)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清净顺观)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杂·二八七》,>p.80.2 ~ p.81.1)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及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毗婆尸佛。如是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亦如是说(《杂·三六九》,>p.101.2 ~ p.101.3)
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谓缘起法为世尊作。为余人作耶。
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杂·二九九》,>p.85.2 ~ p.85.3)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实有不虚。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诸有众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无色者。有想.无想者。如来最上。然成此四谛。故名为四谛。是谓。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尔时。
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 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 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 以觉以晓了 以断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众。不得此谛。不觉不知。便随五道。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成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增·二一五》,>p.631 ~ p.631.2)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
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诸贤。说生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生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诸贤。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生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老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诸贤。老苦者。谓众生老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老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病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病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风喘.咳嗽.喝吐.喉啤.癫痫.痈瘿.经溢.赤胆.壮热.枯槁.痔[病-丙+匿].下利。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是名为病。诸贤。病苦者。谓众生病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病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此爱习。苦习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是爱习苦习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习苦习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习苦习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习苦习圣谛。
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灭苦灭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灭苦灭圣谛。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 (《中·三一·分别圣谛经》,>p.467.2 ~ p.469.3)
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
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淫。
何等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
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
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杂·七八四》>p.203.1)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处。欲得免死。各归所奔。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是故。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初法本。当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谓第二法本。当共思惟。一切法无我。此第三法本。当共思惟。灭尽为涅槃。是谓第四法本。当共思惟。如是。诸比丘。当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增·二六八》,>p.668.2 ~ p.668.3)
①外道常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变易法。如尔安住。 (《杂·一五二》,>p.43.3)
②无常观
(世尊告劫波曰:)劫波。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所以者何。爱欲断故。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时。劫波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尔时。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杂·二二》,>p.4.3 ~ p.5.1)
①凡见:爱生喜乐
众多市郭博戏儿闻已。语曰。梵志。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梵志。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中·二一六·爱生经》,>p.801.1)
②诸受皆苦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是比丘作是念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知诸行无常 皆是变易法 故说受悉苦 正觉之所知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倾动 于诸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悉知诸受已 现法尽诸漏 身死不堕数 永处般涅槃 (《杂·四七三》,>p.121.1)
①外道神我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如是我.彼。一切不二.不异.不灭(《杂·一五三》,>p.43.3)
《增·九六经》说二十五种我见:色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痛(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杂·五八》:比丘问: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
《杂·六四》: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有。
②无我观
尔时。尊者罗[目*侯]罗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佛告罗[目*侯]罗。善哉。善哉。能问如来。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耶
罗[目*侯]罗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罗[目*侯]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罗[目*侯]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罗[目*侯]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罗[目*侯]罗。比丘若如是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杂·二三》,>p.5.1 ~ p.5.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若无五欲娱乐。是则见法般涅槃。若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第四禅。是第一义般涅槃。(《杂·一七○》,>p.45.2 ~ p.45.3)
舍利弗言。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杂·九四〇》,>p.126.2)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时。 (《杂·二八》,>p.5.3 ~ p.6.1)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学及无学。谛听。善思念之。
何等为学。谓学正见成就。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为学。
何等为无学。谓无学正见成就。无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无学。 (《杂·七六一》,>p.200.1)
云何学者成就八支。学正见。至学正定。是为学者成就八支。
云何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是谓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中·一八九·圣道经》,>p.736.2)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尸婆。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云何为学。所谓学者。云何学。
佛告尸婆。学其所学。故名为学。
尸婆白佛。何所学。
佛告尸婆。随时学增上戒。增上意。学增上慧。
(《杂·九七六》,>p.252.2 ~ p.252.3)
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杂·八一七》,>p.210.1 ~ p.210.2)
①为何制戒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梵行久住。如大师已为声闻制戒。谓摄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学戒者。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杂·八二六》,>p.211.3 ~ p.212.1)
②戒德
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中·四二·何义经》,>p.485.2)
③类别
a、别解脱律仪(波罗提木叉律仪)
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杂·八一七》,>p.210.1)
b、根律仪
云何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杂·二七九》,>p.76.1 ~ p.76.2)
c、活命遍净戒
若见邪命是邪命者。是谓正命。若见正命是正命者。亦谓正命。云何邪命。若有求无满意。以若干种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谓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无满意。不以若干种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则以法也。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则以法也。是谓正命。(《中·一八九·圣道经》,>p.736.1 ~ p.736.2)
d、资具依止戒
云何有漏从用断耶。比丘。若用衣服。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蚊虻.风雨.寒热故。以惭愧故也。若用饮食。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令身久住。除烦恼.忧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疲惓得止息故。得静坐故也。若用汤药。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除病恼故。摄御命根故。安隐无病故。若不用者。则生烦恼.忧戚。用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用断也。
(《中·一〇·漏尽经》,>p.432.2 ~ p.432.3)
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杂·八一七》,>p.210.1 ~ p.210.2)
①云何为定
法乐比丘尼答曰。若善心得一者。是谓定也。(《中·二一〇·法乐比丘尼经》,>p.788.3)
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若有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中·一八九·圣道经》>p.735.3)
②九次第定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谓分别意行经。如意行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意行生。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佛地经论》卷五:梵身天者,离欲寂静,故名为梵。身者,众也。)中。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初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梵身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晃昱天中。诸晃昱天者。生彼住彼。受定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二禅。受定生喜.乐。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晃昱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遍净天中。诸遍净天者。生彼住彼。受无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三禅。受无喜.乐。此二无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遍净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果实天中。诸果实天者。生彼住彼。受舍.念.清净乐。及比丘住此。入第四禅。受舍.念.清净乐。此二舍.念.清净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果实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空处天中。诸无量空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量空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量空处想。此二无量空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量空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识处天中。诸无量识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量识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量识处想。此二无量识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量识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所有处天中。诸无所有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所有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所有处想。此二无所有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所有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想。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诸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者。生彼住彼。受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及比丘住此。受非有想非无想处想。此二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智。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犹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如是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得此定.依此定.住此定已。不复受生老病死苦。是说苦边。 (《中·一六八·意行经》,>p.700.2 ~ p.701.2)
③三明六通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变化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还合为一。身能飞行。石壁无碍。游空如鸟。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卄/積]。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譬如陶师善调和泥。随意所造。在作何器。多所饶益。亦如巧匠善能治木。随意所造。自在能成。多所饶益。又如牙师善治象牙。亦如金师善炼真金。随意所造。多所饶益。摩纳。比丘如是。定心清净。住无动地。随意变化。乃至手扪日月。立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胜法。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彼天耳净。过于人耳。闻二种声。天声.人声。譬如城内有大讲堂。高广显敞。有聪听人居此堂内。堂内有声。不劳听功。种种悉闻。比丘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净。闻二种声。摩纳。此是比丘第四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彼知他心有欲无欲.有垢无垢.有痴无痴.广心狭心.小心大心.定心乱心.缚心解心.上心下心。至无上心皆悉知之。譬如有人以清水自照。好恶必察。比丘如是。以心净故。能知他心。摩纳。此是比丘第五胜法。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宿命智证。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至无数生。劫数成败.死此生彼.名姓种族.饮食好恶.寿命长短.所受苦乐.形色相貌皆悉忆识。譬如有人。从己村落至他国邑。在于彼处。若行若住。若语若默。复从彼国至于余国。如是展转便还本土。不劳心力。尽能忆识所行诸国。从此到彼。从彼到此。行住语默。皆悉忆之。摩纳。比丘如是。能以定心清净无秽。住无动地。以宿命智能忆宿命无数劫事。此是比丘得第一胜。无明永灭。大明法生。闇冥消灭。光曜法生。此是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无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处。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彼天眼净。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形色好丑.善恶诸果.尊贵卑贱.随所造业报应因缘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诽谤贤圣。言邪倒见。身败命终。堕三恶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以天眼净。见诸众生随所业缘。往来五道。譬如城内高广平地。四交道头起大高楼。明目之士在上而观。见诸行人东西南北。举动所为皆悉见之。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处。见生死智证。以天眼净。尽见众生所为善恶。随业受生。往来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闇冥。出智慧光。此是见众生生死智证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不动地。一心修习无漏智证。彼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有漏集。如实知有漏尽。如实知趣漏尽道。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鱼鳖水性之属东西游行。有目之士明了见之。此是木石。此是鱼鳖。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受后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闇冥。出大智光。是为无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长·二○·阿摩昼经》,>p.85.3 ~ p.86.3)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杂·八一七》,>p.210.1 ~ p.210.2)
①云何为慧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知如是故说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如是故说智慧。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智慧有何义。有何胜。有何功德。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智慧者有厌义.无欲义.见如真义 (《中·二一一·大拘稀罗经》,>p.790.2 ~ p.790.3)
慧根
世尊告诸比丘。……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杂·六四六》,>p.182.2)
慧力
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力。信力.念力.慧力。…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杂·六六六》,>p.184.3)
②闻思修慧
不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思所成慧;乃至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闻所成慧;入定者的一切慧都是修所成慧。(《分别》,Vibh.p.324)
③五种慧体
见清净:立于无痴之地如实而见名色,当知为见清净。
度疑清净:以把握名色之缘,而越度了关于三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名为度疑清净。
道非道智见清净:明了道与非道所建立的智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先于见清净,以确定名色而确定了苦谛;次于度疑清净以把握于缘而确定了集谛;更于此道非道智见清净以决断正道而确定了道谛。)
行道智见清净:以八智而到达顶点的观及第九谛随顺智是名行道智见清净。
智见清净:在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的四道智为智见清净。
④渐次修慧(七清净次第)
(满慈子答曰:)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施设无余涅槃。(《中·九·七车经》,>p.431.2)
满愿子报曰。戒清净义者。能使心清净。心清净义者。能使见清净。见清净义者。能使无犹豫清净。无犹豫清净义者。能使行迹清净。行迹清净义者。能使道清净。道清净义者。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义者。能使入涅槃义。是谓于如来所得修梵行。(《增·三五四经》,>p.734.3)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杂·七九七》、>p.205 ~ p.205.3)
所谓圣众者。四双八辈.十二贤圣。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此是世间无上福田。(《增·一七八》,>p.603.1)
(波斯匿王白佛:)与向须陀洹食者。获福不可计。况复成须陀洹乎。况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况向阿那含.得阿那含道。况向阿罗汉.得阿罗汉道。况向辟支佛.得辟支佛。况向如来.至真.等正觉。况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称计。(《增·一九五》,>p.609.2)
①佛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面前问讯。相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佛者。云何为佛。为是父母制名。为是婆罗门制名。
时。婆罗门即说偈言
佛者是世间 超渡之胜名 为是父母制 名之为佛耶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佛见过去世 如是见未来 亦见现在世 一切行起灭
明智所了知 所应修已修 应断悉已断 是故名为佛
历劫求选择 纯苦无暂乐 生者悉磨灭 远离息尘垢
拔诸使刺本 等觉故名佛 (《杂·一○○》,>p.28.1)
②辟支佛
天(山中诸神)报王曰。辟支佛者无师自觉。出世甚难。得现法报。脱于恶趣。令人生天上。由此因缘。辟支佛应起偷婆。(《增·四五六》,>p.816.3)
③佛与辟支佛的区别
恒沙过去佛 弟子清净心 皆是诸佛法 非今释迦文
辟支无此法 无岁无弟子 独逝无伴侣 不与他说法
(《增·二八○》,>p.676.3)
④佛与阿罗汉的同与不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名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若复比丘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解脱者。是名阿罗汉慧解脱。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诸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于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导。然后声闻成就随法随道。乐奉大师教诫.教授。善于正法。是名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种种别异。复次。五学力.如来十力。何等为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何等为如来十力。谓……(《杂·六八四》,>p.186.2 ~ p.186.3)
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中·一四五·瞿默目犍连经》>p.655.3 ~ p.656.1)
云何正解脱。比丘者。欲心解脱。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
云何正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脱。知恚.痴心解脱。是谓正智也。
(《中·一八九·圣道经》,>p.736.2)
云何五证法。谓五无学聚。无学戒聚.定聚.慧聚.解脱聚.解脱知见聚。(《长·一〇·十上经》,>p.54.1)
云何比丘有俱解脱。若有比丘八解脱身触成就游。已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有俱解脱。……若有比丘非俱解脱。有慧解脱者。云何比丘有慧解脱。若有比丘八解脱身不触成就游。以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有慧解脱。(《中·一九五·阿湿贝经》,>p.751.2)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汝正应为离贪欲故。于我所修梵行。离瞋恚.愚痴故。于我所修梵行。比丘。贪欲缠故。不得离欲。无明缠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于欲离欲心解脱。离无明故慧解脱。若比丘于欲离欲心解脱身作证。离无明故慧解脱。是名比丘断诸爱欲。转结缚。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杂·一○二七》,>p.268.2)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于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云何比丘智慧解脱。于是。比丘观苦谛。习.尽.道谛。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
(《增·四〇九》,>p.776.1)
忆念无常者则胜解多,而获得无相(汉译又作“无想”)解脱;忆念苦者则轻安多,而获得无愿(汉译又作“无作”、“无欲”)解脱;忆念无我者则知多,而获得空解脱。(《无碍解道》,Pts.Ⅱ,p.58)
舍利弗言。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杂·九四〇》,>p.126.2)
见法涅槃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时。 (《杂·二八》,>p.5.3 ~ p.6.1)
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小部·如是语经·四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二涅槃。何之为二?为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
诸比丘!有余依涅槃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住于[梵行],办应作之事,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脱。彼五根安立,无伤彼事,故经验喜与不喜,能感乐与苦。彼为灭贪、灭嗔、灭痴者,诸比丘!说彼为有余依涅槃界。
然,诸比丘!无余依涅槃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住于[梵行],应作已办,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脱。诸比丘!然于此生所觉知者已为无喜悦而清凉,诸比丘!说彼为无余依涅槃。诸比丘!此为二涅槃界。”
涅槃道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杂·九四〇》,>p.126.2)
云何十法向涅槃。谓十直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诸比丘。如是十法。得至涅槃。(《长·十二·三聚经》,>p.60.1)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