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人士及年青人常见的身体疾病有颈椎病、腰椎病、胃病、脂肪肝、眼病、前列腺炎、痔疮等,而这些疾病大多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方式则主要表现在行、立、坐、卧四个方面,即佛教所说的四威仪。四威仪首先是指我们身体的行、立、坐、卧四种形态,其次要求这四种身体形态要具足一些仪态,及由此体现出相应的威德,故名四威仪。如中国古德所说的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即是说四种威仪的姿势要求与精神状态。另外,《长阿含?九?众集经》中说四威仪为“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卧知卧”,这说的是四威仪更高的层面,即在日常四威仪中培养利益正知与适宜正知。利益正知是正知言行的利益与过患,偏向于世间人的智商;适宜正知是正知言行在时间、场合、方式上是否适宜,偏向于世间人的情商。对于世间人,这两种正知不仅可以成就、圆满生活智慧,还可以修身、养生,避免由不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所引发的种种身体疾病。
日常生活中的四威仪若损害到身体健康,通常是因为过劳损与习惯性的不良姿势。对于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有益之四威仪,即使没人要求我们做,我们自己也当主动去做;对于不必要的有害之四威仪,即使有人要求我们去做,我们自己也不应当去做。
四威仪中的行,其狭义为行走,广义则包括身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任何方式的移动。佛教中行威仪所要求的“行如风”,是说行走时如风行水上、无有滞碍,即不急不躁、从容自在,避免左顾右盼、摇头晃肩、扭腰摆臀。另外经典中说的“可行知行”,是说可行则行、当行能善行,避免不善巧的有害之行与时间、场合上不必要之行。
很多从业者需要通过一定的行走来完成工作,如农民的耕地施肥、搬运工的肩扛背驼、投递员的穿街走巷、业务人员的出差应酬等,他们都要付出相当的体力。还有生活中的散步、溜狗、旅游、运动等休闲活动,也是不同方式的行走。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内由于工作量大、加班加点而透支体力,这会导致身疲力乏或身体局部劳损;如果长年累月的透支体力,则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身体损害,
农村妇女与城市中体力劳动者的腰椎都容易劳损,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现代投递员、邮递员、送货员及其他经常上门服务的人员,容易患三大职业病:一、关节痛,是由长时间上下楼、蹬自行车造成的;二、前列腺炎,是由长时间骑自行车、摩托车造成的;三、肠胃病,是由长时间饮食不规律造成的。
有些工作既需要体力又需要脑力,如长期需要奔走的律师、记者、公关员、销售员及其他业务型人员,多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可能会造成神经紧张和过早衰老。同时,他们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多数易患失眠和胃病。经常出差的人更容易便秘或腹泻。业务繁忙的白领阶层通常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最容易得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他们又经常觥筹交错、劝酒拼酒而伤身,容易导致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另外很多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晚上夜生活丰富,这些都会造成睡眠障碍。
当长期外出、觉得疲劳时,此时则适宜暂缓工作,放松一下自己的神经。如在坐车时可全身放松、闭目养神,步行累了可找个公园坐下休息,口渴了可找个茶馆、咖啡厅边消渴边听听音乐,肚子饿了可找个中意的菜馆尝尝可口菜肴。工作繁忙者,更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与睡眠习惯。有胃病的更应当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要偏食,尽量不抽烟、少喝酒,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努力避免暴饮暴食。好的睡眠习惯在卧威仪中会讲到。
有不少人误认为在工作之余可通过大量的运动来增强体质、调节身心,他们却不知道过量的运动会使体内耗氧量急剧增加,并产生大量“活性氧”,更使人易感疲劳、过早衰老;此外剧烈的运动也会加剧身体一些组织器官的劳损、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甚至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损。对于工作繁忙者,则要多多提倡适宜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舞蹈、瑜伽、太极拳、伸展运动等,会很好的调节身心并促进健康。
立,经典中又作“住”,即是站立、住立。佛教中立威仪所要求的“立如松”,是说站立时要头项正直、全身挺拔,避免耷拉着头、含腹垮腰。另外经典中所说的“可住知住”,是说可立则立、当立能善立,避免不善巧的有害之立与时间、场合上不必要之立。
如因工作,需要长期站立者易患下肢静脉曲张,并致下肢常感酸胀、乏力,踝部、足背可出现水肿,从事服务行业者最为常见。为避免下肢静脉曲张,感觉疲劳时可两条腿轮换支撑全身重量,也可以踮起脚后跟一起一落地活动一下,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或做腿部按摩。另外游泳是防治静脉曲张的最佳运动方式之一。
长期站立者更不宜常穿高跟鞋。女人穿上高跟鞋以后身体会前倾,全身的重量基本落在脚掌上。加上鞋前部紧窄、脚趾受力不均匀,长期穿高跟鞋者不仅容易造成脚趾长水泡、前脚掌起茧、脚掌或脚跟长“鸡眼”、脚部酸痛、踝部易扭伤,还往往导致足部变形、足拇囊炎、跖骨骨折、膝关节痛及腰酸背痛等症状。
如果工作确实需要穿高跟鞋,鞋跟不宜太细,最好不超过5厘米,而鞋头宜稍宽松,让脚趾有舒展的空间。平时穿高跟鞋时可在脚前掌做个软鞋垫,缓冲脚掌所承受的压力。下班之后则换穿一双舒适的平底鞋,回家后同样用温热水至少泡脚5分钟,每天注意脚踝与足部按摩。
另外青春期女性不适宜穿高跟鞋,实在爱美要穿的就穿坡跟鞋及鞋跟不超过3公分的鞋子。因为15-16岁的女性足骨正值发育成熟时,过早穿高跟鞋会使足骨按高根鞋角度来完成骨化过程,易发生畸形;并使未定型的骨盆负荷加重、导致骨盆口狭窄,因此直接影响成人后的分娩。
坐于任何可坐之处即为坐。佛教中坐威仪所要求的“坐如钟”,是说坐时上身端正、下盘稳固,避免歪头垂头、前俯后仰、东倒西歪、倚墙靠柱、翘腿抖腿。另外经典中说的“可坐知坐”,是说可坐则坐、当坐能善坐,避免不善巧的有害之坐与时间、场合上不必要之坐。
经常久坐不动,因脊椎骨承担全身重量,会导致脊椎骨变形而诱发多种脊椎病;另外肩颈部长时间不动,会引起颈椎僵硬。在需要经常坐班的职员中,位居榜首的职业病是颈椎病。经常久坐不动者另外还容易引发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或者有的人坐姿不良,而产生腰肌劳损、根性坐骨神经疼痛等。久坐者因缺乏全身运动,会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日久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脘腹饱胀等症状;也会使脂肪堆积在下腹部和腰背部,导致向心性肥胖;有时还会引起便秘、痔疮与坐板疮;久坐者还容易得前列腺炎,长期坐班者患此病高达30%。
长期静坐操作电脑者,极易出现颈椎代偿性增生。此外还容易出现各种眼病,如眼睛干涩、发痒、灼痛、畏光、视觉模糊和视力下降,有的人还感到头晕、头疼,这在医学上称为电脑眼病。还有,经常使用电脑时,手腕关节因过度劳累,比较容易患“鼠标手”,主要表现为腕部肌肉和关节、食指和中指僵硬疼痛、麻木,及拇指肌肉无力感。天天面对电脑屏幕的人,容易被屏幕的荧光辐射与静电吸附的灰尘刺激脸部皮肤,使脸部干燥、衍生皱纹、长出痤疮和粉刺、生出色斑,同时变黄变黑。
现代办公室通常装有空调,经常开空调会导致房间空气不新鲜、空气中微生物增多、温湿控制不当、室内外温差太大和室内负离子浓度降低,久居其中的工作人员易患上呼吸道疾患,如感冒、鼻炎、咽炎和气管炎等。所以上班时应适时到阳台上呼吸新鲜空气,下班后应让空调房间自然通风。另外夏季在空调房中,要注意肩颈部保暖。
久坐不动者平时要注意适时的放松,比如喝杯茶同时伸伸懒腰、去阳台上呼吸新鲜空气并看看远景、找同事闲聊几句顺便活动一下手脚、去卫生间方便时也顺便给朋友亲人打个电话,这样适当开会儿小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同时能有效暂缓疲劳、放松身心。平时操作电脑时要端正坐姿,眼睛与屏幕保持不少于70厘米的距离。工作中间适当闭目养神,最好一小时离开电脑休息10分钟,站到窗口远眺3分钟。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伏案工作一段时间后可暂离座位活动一下全身。
卧,指全身躺卧。佛教中卧威仪所要求的“卧如弓”,是说卧时右侧,上身挺直,两腿相累稍曲,是为“吉祥卧”;并注意避免扭身睡、半坐半卧睡。又《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五谓不得阿修罗卧(仰卧)、饿鬼卧(伏卧)、贪欲人卧(左侧卧),而只许右侧卧,但恶眠而于不自觉间翻动者及老病者、右胁痈疮者则属例外;《十诵律》卷四十五则谓不得在灯明中卧,无病者不得随意昼卧;《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说不得向壁卧。另外经典中说的“可卧知卧”,是说可卧则卧、当卧能善卧,避免不善巧的有害之卧与时间、场合上不必要之卧。
许多上班族经常需要加班熬夜,另一些人则夜生活丰富,在外留连忘返。这些人长此以往,会导致人体生物钟颠倒,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紊乱,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以及头晕、头痛、腰膝酸软、手脚冰冷等症状,进而诱发神经衰弱、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
睡眠时间也不能过多,过度睡眠对人体健康不利。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如果有赖床不起的习惯,会使机体的患病器官日趋衰退,导致病情加重。经常睡懒觉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和人体激素的分泌,如白天激素上不去、夜间激素降不下,则让人夜间睡不着,白天却精神萎靡、反应迟钝。
人体在长期卧床、活动减少的情况下,骨骼中的钙就容易脱落,尿钙增多则容易发生结晶,久之可能会形成肾结石。有些病人因长期卧床、极少起床活动,身体的重量长期压迫某处组织,容易产生很多相关并发症,如褥疮、便秘、尿结石、高血钙、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泌尿系统感染、肺炎、肺栓塞、心血管疾病、口腔疾病、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硬化、生存意志明显降低,从而导致最终治疗失败。
另外睡眠不规律通常会导致饮食不规律。如夜生活丰富者夜间通常过量进食,易引起肥胖、失眠等。睡懒觉的人通常不吃早餐,胃肠经常发生饥饿性蠕动,久之易得胃炎、胃溃疡病。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身心健康,在日常生活的行、立、坐、卧中,一方面要注意姿势、威仪,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劳损。《大智度论》卷十中说人身“常病常治,治故得活,不治则死……复有身四威仪:坐卧行住,久坐则极恼,久卧、久住、久行皆恼”。《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也说道:“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面对“五劳”,《黄帝内经》提出了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的养生原则。久立者宜卧,久卧者宜行,久行者宜坐,久坐者宜动,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要避免过劳损,宜通过四种威仪相互调节,这样才可以保证身心健康。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