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唐朝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序》云:“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象入,入乃有所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于声律。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闻于世者相踵焉。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信禅林之葩萼,而戒河之珠玑耳。”
梵语中所言的“沙门”,就如同汉语中所说的“去欲”。如果能离欲,内心就清静空灵,那么万事万物就可以清明地映照入内心。心中有所感悟,就想抒发出来,于是就用文词来表达。文词精妙且意蕴深远的,一定会依照声律。所以从古到今,佛教出家僧人以诗闻名于世者,比比皆是。这些诗僧都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因为修习禅定的缘故,其心境纯洁而宁静;由定而生慧,他们以其慧心灵性而创作的诗文,非常脱俗、清雅和美妙。他们的这些诗文,真可谓是禅林中绚丽的花朵,戒河中珍贵的珠玑。
一
佛法包含了人天乘(世间法)和解脱道(出世间法),二者的分界线以是否具备出离心为标准。一个修行人,如果明白了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六道轮回具有无量痛苦的佛教道理,因此不再留恋轮回,并努力寻求解脱和走向解脱;同时,还必须要有解脱的智慧,没有智慧而一味盲目地寻求解脱,并不是完整的出离心。出离心的解脱智慧包括小乘里的苦、集、灭、道四谛法门,精通四谛法门后,就可以算具备了完整的出离心。具备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之后,所修的善法都将成为出世间的法。
出世间法分大乘和小乘,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菩提心。只有在如理生起出离心的前提下,才能生起菩提心。所以,出离心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所共同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出家为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佛修行人,首要的一点,是必须具有希求解脱的出离心。因此,与一般的世俗文学作品不同,很多僧诗呈现出超尘脱俗、清高雅净的意韵。
对一个清净持戒的僧人来说,出离,很重要的是对世俗情爱的出离。如东晋僧人竺僧度,《高僧传》称其人“天姿秀发,至年十六,神情爽拔,卓尔异人,性度温和,乡邻所羡。”他出家前曾有一位容貌端庄且善书文的未婚妻苕华。后因未婚妻父母相继去世,他的母亲也亡故,感世事无常而落发出家。苕华曾赠诗五首,力劝他不要出家,而圆了这门亲事:“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耀首……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但竺僧度皈依佛法和出离之志弥坚,他在答书中云: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万世因缘于今绝矣,劝苕华可另觅佳偶,并回报诗五首:“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宇宙万物都在不断的无常变化之中,就连孔子这样的圣哲,望着日夜不停地流逝的江河水,也叹息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个虔诚修道的人,虽布衣素食,然因法喜充满而身心快乐,如春秋时的隐士荣启期,虽衣食粗陋,然因修道的缘故,年已九十,仍然怡然快乐,鼓瑟而歌,为孔子所赞赏。一个人今生后世的善恶因果都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我已决志出家为僧,不会去考虑传宗接代的事情(指“恤后”一事)。
离别,是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 人们因辞亲别友而创作了大量充满感伤情怀的别离诗歌。早在《诗经》中就有“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润涕如雨的描叙。又如江淹《别赋》中云:“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其中有不少别离诗已成为传诵千古的经典,如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等等。
一个已生起出离心的僧人,虽然也免不了会有一些亲朋好友别离之类的事情。然而,与一般世俗文学不一样的是,同样是写离别题材的僧诗,体现出的常常是一种“离别人间事,何关道者情”恬淡超脱的境界。
如唐代高僧“禅月大师”贯休诗《春送僧》:“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在杂花生树,杜鹃鸣啼的春日,诗人在迷濛的细雨中来到江边送别好友;不必象世俗人那样去折取江岸的柳条以表留恋和挽留,而是真诚地祝愿友人和自己,以后都能长存一份如青青松柏般清净祥和的向道之心。
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僧人士可诗《送僧》:“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他年访禅师,宁惮路歧赊。”诗中表现了出家僧人以天地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随缘任运、自在无碍的境界,和访道不懈的精神。他们与大自然为友,竹笠上吴地的天空飘落的洁白的雪花,草鞋上楚地鲜花的芬芳,无不为行脚僧们的云水生涯增添了无穷的诗意与禅趣。
僧人们的别离诗,还常常会赞叹清净脱俗的出家修行生活,勉励自他离别之后都精进地闻思修行,而不作世俗生离死别、儿女沾巾之态。如南朝宋谢灵运十三世孙皎然,博览佛典,精通经史,为唐代最为著名的诗僧之一。其诗意境空灵,清机逸响。他所撰诗论《诗式》、《诗评》、《诗仪》等,对诗歌理论有着重要影响。其诗《送关小师还金陵》:“白鹭沙洲晚,青龙水寺寒。蕉花铺净地,桂子落空坛。持此心为境,应堪月夜看。”诗《送清凉上人》:“何意欲归山,道高由境胜。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永夜出禅吟,清猿自相应。”等,都表现了修道者融离别之情于禅意,清净脱俗,空灵澄澈的境界。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其开山祖师法号地藏,为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皇太子,俗名金乔觉。他出家后于唐高宗时来到中土大唐,择九华山胜境结茅而居,清修苦行,因其德行高妙卓著,为佛教信众公认为地藏菩萨应化之身,九华山也从此被尊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他写有一首诗《送童子下山》:“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又蕲州五祖禅师法演诗《送朱大卿》:“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诗《送蜀僧》:“相聚淮南四十年,而今归去路三千。有人若问西来意,水在江湖月在天。”黄龙慧南禅师诗《退院别庐山》:“十年庐岳僧,一旦出岩层。旧友临江别,孤舟带鹤登。水流随岸曲,帆势任风腾。去住本无著,禅家绝爱憎。”等等,都表现了具有坚固的出离心,虔诚修学佛法的僧人们超脱世俗名利是非荣辱,妙悟禅机,烟霞相伴,随缘自在,豁达大度的情怀与境界。
二
生起出离心之后的僧人们,在寂静处清净禅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不逐俗流,不染世累,内心也是洁净清澈且充溢法喜。他们的诗作也表现出超然世外,澄静闲淡、清净空灵的意境。根据众多佛教典籍,对一个生起菩提心的大乘菩萨道行者而言,独自一人在寂静地修行,与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愿并不相违,因为菩提心的力量能够使他的语默动静、乃至一呼一吸都能利益众生。
唐代禅宗高僧黄檗希运(其门人临济义玄,开创临济宗禅法),被当时的著名宰相裴休礼敬有加,裴休曾作颂偈:“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等来表示对禅师的敬仰。希运禅师有诗《尘劳迥却》云:“尘劳迥却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要真正出离各种令人心暗智昏的纷繁尘事和名闻利养,的确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修学佛道的人应该精进地修心养性;就如同雪地中盛开的梅花,如果没有经历一番彻骨的清寒,哪里能散发出如此沁人的清香。
谥号大明禅师的懒瓒诗《乐道歌》:“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就如同百花随风飘落,流水绕岸而逝,禅者忘却人世间的万种机心,任运自然,随缘自在。为唐昭宗赐紫袈裟,号“文智大师”的高僧可止诗《精舍遇雨》:“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卧向白云情未尽,任它黄鸟醉芳春。”微雨与清潺的溪流洗去了游历的客尘;高卧白云林泉间,欣赏着美妙的大自然,禅者也更心旷神怡,闲适安然。
唐代的天才诗僧灵一律师,律行高洁,兼具高僧的风范和名士的才华,为名士僧的典范。其诗《题僧院》:“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闲月引路,不觉间过了虎溪,在青山无限,雪满松枝、清雅绝尘的幽静境界中,白云深处多是德勋名宿的高僧在清净禅修;而修道者亦须有行尽青山之志,方可臻老僧栖云卧雾之达境。
宋代著名“九诗僧”之一简长诗《寄云水禅师》:“千峰耸寒翠,古刹凌秋云。高人敛幽迹,世事何由闻。禅石抱苍藓,祖衣含净氛。有时溪上步,自与鸟猿群。”在千峰耸立,寒松翠竹掩映的云雾中,有一位清净绝俗的世外高人敛迹在古刹中禅修。他坐禅的璞石,已然苍苔疏稀;他气貌闲静,祖衲僧衣都蕴含清寂之气;而他信步溪边时,因为他的身心已经是如此地宁静祥和,与大自然和谐一体,以致飞鸟与灵猿都相聚溪畔表亲敬之意。宋僧显万诗《庵中自题》:“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在万壑松风的山岭间,禅僧与清风白云为伴。白云在三更半夜还需去流云行雨,而老僧仍然禅心闲静如无尽的蓝天。
很多诗僧同时也是修行境界很高的高僧,他们对世间的财、色、名、利、称、讥、毁、誉都已看破放下,以高山流水,明月清风为伴,在寂静地虔诚清净修道。他们的诗作,也迥异于世俗文学作品,其意境高雅、脱俗而清隽美妙。
如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出身在一个教养良好的富贵优裕的家庭,出家前就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出家后,曾在天台山上隐修几十年,现存诗300余首。其诗深得佛法精奥,机趣盎然,至今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如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一代奇僧寒山,在天台山寂静无人的岩窟中清净修行,身心闲静自在,宛若不系之舟。世间的尘俗缘份都已了断,花开花落,寒来暑往,松风明月,在诗僧寂然无尘累的心灵的观照下,无不是美妙的禅境。有时他跨过千山万岭访师学佛,高僧指示的明心见性法门,使得学人回归返照本来清净、无染无著的自心;森然万物在心月的朗照下,更是万里空明,八方畅达。
禅宗宿德马祖道一的得意弟子大梅法常,为唐代高僧,机锋敏利,深谙“即心是佛”之妙,曾被马祖禅师诗意地认可他的禅境:“梅子熟了。”。他后来长期隐修于浙江大梅山。其诗:“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悟道者明了即心是佛,自己的心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福德与妙用,不会象世俗人那样竟日向外贪求驰逐以满足欲望享乐;禅修者远离红尘浊世,恬淡清静,以荷叶为衣,松花为食,亦是法喜充溢,其乐融融。
元朝高僧、临济宗第十八代禅师石屋清珙,长年在深山里禅修,为后人留下了十余篇沁发着山野清香的山居诗:“黄叶任从流水去,白云曾便入山来。寥寥岩畔三间屋,两片柴门竟日开。”“纸窗竹屋槿篱笆,客到蒿汤便当茶。多见清贫长快乐,少闻浊富不骄奢。看经移案就明月,供佛簪瓶折野花。尽说上方兜率好,如何及得老僧家。”禅师远离尘俗,虔心修道。清贫而闲适自然的山居修道生活,在身心洁净无染的禅修者看来,总是那么地富于诗意和禅趣,而禅师的行住坐卧流露出的,是身心与道合一的自信和法喜。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草木渐渐凋零,纷飞的落叶随逐溪涧流水逝去,而碧蓝的天空中,洁白的云朵正冉冉飘来:身心坦荡的禅师,在天地之间无有挂碍之物,岩畔的几间屋连门也无需关闭了。
三
僧人们往往把自己虔心向道的志趣和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的禅悦法喜,体现在自己的诗作当中。如:南宋宏智正觉禅师诗:“法喜为食,慈悲为舍,信佛是归,视身如借。”“住正念以唯勤,趣外尘而无暇。”以修学佛法的法喜禅悦作为食物,将对芸芸众生的慈悲作为房舍,相信佛法是生命的归宿,视自己这个暂寄于天地之间的无常的肉身为修道求解脱的借用之物;精勤地安住于正知正念,无有闲暇趋逐红尘浊世的名闻利养。
唐朝著名禅师百丈怀海,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制定《百丈清规》,其德风至今仍为丛林所宗仰,其诗:“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羸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正如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诗《归山词》(又名顺治皇帝出家偈)云:“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最为难。联乃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悔恨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去紫袈裟。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每日清闲自己知,红尘之事若相离。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栖。莫当出家容易得,只缘宿世种菩提。” 禅师庆幸自己能出家为僧,了无世事牵缠挂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法的修行当中,一如行云流水般任运自然,清净快乐。
隐栖在天台山中清修几十年的寒山禅师,写了很多表现修行人法喜充满的诗作。如:“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台湾著名学者陈慧剑在《寒山子研究》中赞叹此诗:“美得象仙境,静得象永恒,幽得象古庙,荒得象沙漠。”寒山的古道,幽静而深远,路旁清泠溪涧的流水声也显得更寂寥;林间群鸟婉啭的鸣啼,更衬托出山间的寂静;远离尘俗隐居山中修道的禅师,身心是那么地清凉自在,无有烦恼挂碍;春风秋月,夏花冬雪,岁月的更替,在超然世外、了悟物我一如、心静如水的禅师看来,无不是悟道的契机,与永恒的佛性真如的清净显现。在寒山禅师优美的诗笔下,禅悦之境是那么地妙趣盎然,充满生机,包罗万象,而又浑然美丽:“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众星罗列夜深明,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石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闲游华顶上,日朗昼光辉。回顾晴空里,白云同鹤飞。”禅师的心地一尘不染,明净清静,一如天空中圆满光明、朗照万物的秋月,和清澈晶莹的碧潭;心性的空明自在,无边无际,无相无著,实非世间之物所能比拟,而禅境的美妙与空灵,也不是世间语言所能述说的。
如宋朝此庵宗净禅师诗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扁界春。”禅修者应当无所住而生其心,远离妄想执著,就如同清澈的溪涧水奔流下山,和飘浮的白云回归山洞那样地自然任运,无执无碍;人生在世,若能不为尘俗欲望牵累,也象浮云流水那样随缘自在,清净自然,那就如同铁树开花一般珍贵稀有;而在这样身心清净安祥的修道者心中,世界也会如同美妙的春天一般风光无限。就如同宋朝著名高僧黄龙慧开禅师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天百花在山野烂漫竞放,夏日有习习凉风,秋季的月光皎洁如水,冬天可欣赏漫天飞舞的晶莹的雪花;如果心中没有烦恼挂碍,那么天天都是好天,日日都是好日,我们原本都可以如此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世间不少人也是身心苦苦向外驰求,希望能在身外的物境中寻找到永恒的幸福和安乐,然而往往是徒劳而已;而一旦人们知道返观自性,明了自心本地风光,自心中本具的恒沙福德智慧,会让禅修之人体悟到无尽的禅悦法喜。正如南宋梅花尼《悟道诗》所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尽日寻找春光,芒鞋踏遍了山岭间的白云,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归来之时笑拈盛开的清香梅花而嗅,才悟道原来春天在枝头已盎然十分了。如民国时期律宗高僧弘一法师诗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就如同道德高尚的君子,其交谊高雅纯洁如同清淡的净水;我们的自心真如本性,无相无著,如果执著于事相而孜孜以求,那么是咫尺千里,越求离得越远了;而一旦我们尽弃机心营谋,随缘任运自然,则可以领略到难以言传的美妙的本地风光和“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安祥和喜悦。
在当代社会,金钱和物欲享受成为越来越多人终生奋斗和追逐的目标,千千万万的人有如过江之鲫,不顾一切的涌向财富之门。诗僧们淡泊清静,法喜充满的美妙吟唱,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无限宽广的人生境界,也给现代人日益干涸的心灵荒漠带来了丝丝甘露妙雨。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印顺大和尚,字源利,湖北襄阳人。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次年依广东云门寺佛源长老圆具。印顺大和尚出生于湖北襄阳书香之第。父亲执教乡学,熟读经史,教书之余,兼习笔墨。六岁母亲去世,由继母扶养成人。印顺大和尚自幼聪慧,心慈悲怜,不忍杀掠,喜欢放生,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志向很高,喜欢探究天下宇宙与人生问题。小学期间成绩优秀,考入重点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县城高中,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