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禅宗五家 禅茶一味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禅宗典藏 佛理禅机

以禅定炼心

  禅定,为梵语禅那(dhyāna)与三摩地(samādhi)音、意译之合璧,或说为禅那的音意合译。禅那意译“思惟修”、“静虑”,意谓具寂静(定)与审虑两大特点的心理状态,一般说唯指色界四禅。三摩地意译“正受”、“正心行处”、“等持”,释义“心一境性”或“心住一处”,指心念专注于一善缘而不散乱的心境,今人或释为集中注意力。一般说三摩地包括所有从浅到深、从短时间到长时间的寂定心。

  佛教将禅定作为一种调制、锻炼自心的精微技术,称“增上心学”(巴adhicitta)——特别殊胜、高级的心灵之学。佛学认为,专注不乱的定心,不仅是获得出世间的如实智慧所必需,而且是成就世间的种种事业所必需的。《成实论》卷十四云:

  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而得。

  世间任何事业的成功,皆须专心致志,专心致志即是一种“心住一处”的定心。专心致志的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智商高低、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专注一处的定心有巨大的功用,《佛遗教经》中佛言:

  夫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禅定在佛学中地位十分重要,属“三学”中的定学、菩萨行“六度”中的禅那度所摄,被强调为进入堪断烦恼的智慧殿堂之必经台阶,所谓“由定生慧”。《法句经》谓“无禅不智”,《佛遗教经》载佛临终前教诲徒众善修禅定,比喻为修筑堤塘存储智慧之水。《摄大乘论》将以禅定遣除阿赖耶中一切烦恼种子比喻为“以楔出楔”。太虚《菩萨学处讲要》称静定工夫“是健康精神的大补品”。

  一、修定的资粮与“加行”

  修习禅定,必须先有资粮和“加行”(梵prayana)——正式修习(“正行”)的预备或准备条件。诸经论中所说修习禅定的资粮和加行主要有:

  1、衣食具足,没有饥寒之虞,不必考虑生计,中国佛教界有言:“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充足的衣食是修行的必要条件。

  2、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居处最好远离车马人声喧嚣,避风蔽雨,禅室宜关闭门户,隔断外界信息的干扰。坐处须避风吹日晒雨淋,空气清新,湿度宜人。停息一切俗务和坐禅之外的事务,谢绝宾朋往来,一心修定。起码在打坐时须如此。

  3、持戒、守护根门。约束身口意粗显的躁动,保持(对自己意念的)警觉,为进行细微调心工作的禅定之必要前提。持戒,被强调为禅定的基础。《中阿含·七车经》谓“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成实论》谓“禅定心城,以戒为柱”。《治禅病秘要法》佛言:

  若有七众,犯于轻戒,过二夜不忏悔者,是人现身虽行禅定,终不获道。

  《大智度论》卷十四论持戒生禅定说:戒为检粗,禅为检细,戒摄身口,禅止乱心。持戒能令诸烦恼的力量羸弱,心不放逸,使禅定容易生起,譬如“老病失力,死事易得”,又如人欲上屋顶,必须借助梯子,“不得戒梯,禅亦不立”。破戒之人烦恼风强,令心散乱,难得入定;持戒之人烦恼风软,心不大散乱,容易入定。

  实际上,持戒清净,仅是修习禅定最基本的要求,能否顺利进入正定,取决于个人整个的身心修养——包括信仰、见地、人格、自制力、意志力、人际关系等,张澄基教授说得对:佛教禅定修习“是一个整体的彻头彻尾的身心奉献和努力。因此必然牵涉到行者之整个人格及其宗教情操和言行。”

  4、排除五盖。“五盖”(巴nivarana),指五种能覆蔽禅定之光的障碍物:贪欲、嗔恨、昏沉睡眠、掉举与后悔、怀疑。贪欲,指对财色名利等的贪求,令人思虑营谋、躁动不安,无法寂静。嗔恨恼怒嫉妒则使血涌气乱,心波难平,对修定极其有害,怀嗔恨心修定,容易增长嗔恨,甚而令心理失常。掉举盖,指身好游走,口好吟咏及争辩聊天等,心波荡漾不能平静;后悔与掉举一样,都使心动荡不宁,难以入定。怀疑盖,特指对自己能否入定、对所修法及师父的狐疑不信,使人失去入定的信心,自然难以入定。

  5、初夜后夜寤瑜伽。寤瑜伽,是僧尼驱除睡意的方法,主要是在初夜入睡前和后夜睡醒后及在睡意袭来时,观想光明,经行(散步)以振作精神,不打瞌睡,以便精进修习禅定。

  6、近善知识。亲近堪指导、帮助自己修习禅定的良师益友,得到修定的诀要。佛教诸乘诸宗修习禅定,皆强调必须有明师指导,《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说:

  毗婆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又依善友之所摄受。

  谓止观的修习,都以依止善知识为要。密乘更强调修法有成就的上师之指导为密法最要之密意,语云:“只要找到成就上师,便是成就的一半。”禅定是一种调摄身心的精密技术,牵涉到对各种超常身心变化之正确处理,处理不当有伤身害命、导致疯颠之危险,须有过来人具体指导。汤玛斯·莫顿说得好:

  世上最危险的人是耽于禅修不受任何人指引的人。

  7、医治好心理创伤。这是当代西方佛教心理学家和禅师们一致强调的经验。《心灵幽径——冥想的自我疗法》一书中说:

  当我们尚未完成情绪上的基本发展课题,或仍未感到与父母、家庭的关联时,会发现我们仍然无法在精神修行上有所深入。在没有处理好这些事情之前,我们无法专注于禅修上,或无法将禅修上所学带入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二、身、心、息、食、睡的调和

  各种禅定的修习,在下手之先,皆须调和身、心、息、饮食、睡眠,《小止观》谓之“调和五事”。

  调身,旨在选取最有利于气血流通、排除身体上感觉干扰的姿势,以便于专心致志调摄心意。杂念纷纭,不能入定,往往与身体之不调有关。佛教的禅定姿势,有坐、行、立、卧、舞、跪、跑等,以坐姿为主,修习禅定被称为“坐禅”、“打坐”。坐姿有单跏趺、双跏趺、方便坐、莲花半月坐、垂足坐、匠工坐、仙人坐等一二十种,皆以脊柱端直自然、头不低不昂不歪、双肩平齐、舌抵上腭为要点,以保障身体中央的脉端直不曲,与天地垂直,为内气之通行无阻提供最佳渠道。应坐于柔软的厚垫子之上,盖好腿和足,以防受寒。摆好坐姿后,摇动肢体、颈项、头,从下至上缓缓放松全身。放松,是坐姿的诀要。坐式应与经行、立、礼拜、打拳等动姿相结合,动静相间,使气血流通,助益调心入定,以免坐久生滞。密乘禅定有类似柔软体操的“拳法”疏通气脉,与印度教诃陀瑜伽的体位法、道教的导引相近。

  调息,旨在排除呼吸对意念的干扰,有助入定。呼吸会成为进入深定的障碍,意念的活动总是与呼吸相伴随,呼吸徐缓,意念必然集中,呼吸停止,意念必然寂定,呼吸也成为衡量是否入定及入定深浅的一把尺子。调制呼吸令趋于徐缓微细乃至停息,是调心入定的一个要诀。《小止观》以“不涩不滑”四字总摄调息之要,不涩,谓呼吸出入没有阻滞,不因强制而感到不适;不滑,谓呼吸要深细绵长,不急促,不浮滑。深细绵长,可谓调息之要。

  调心,贯彻禅定修习过程的始终,是修习禅定最重要的法则。入坐初修时的调心,以不忆过去、不思未来、止息一切奔逸攀缘的念头为要。如《中阿含经·阿难说经》佛偈所言: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事未至。

  应明确杂念纷驰对修定的害处,用心止息诸念,令心平静专一,一心专注修定所缘的目标。《小止观》以“不沉不浮”四字总摄调心之要,不沉,谓清醒明白,不昏沉暗昧,昏沉的外在表现,是头不自觉地低垂;不浮,谓无杂念,不浮想联翩。初修定时,心有宽、急两种不调之相。急者,因用力摄心,用意过紧,致使气冲胸部与头部,使胸闷头痛,应以意领气往下行以对治之。宽者,因用意过于放松,致使心志散漫,身体弯曲倾斜,口中流涎,心中暗昧不明,应敛身摄念,努力振作精神,专注于所缘。

  饮食,应适度有节。《小止观》卷上说:

  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

  饱食后气血集中于胃肠,使人昏沉或饱胀不适,难以入定;进食太少,营养不良,疲惫乏力,也难以入定。须根据身体的需要调节饮食,不多不少。僧尼戒律规定过午不食,最有利于夜间坐禅时不致昏睡。藏密对调节饮食一事十分重视,强调需摄入足够的营养以利于成就“拙火”,瑜伽行者的食谱常由其上师亲自调配。

  睡眠,被看作修定的障碍之一,睡懒觉令人昏沉难以入定,佛教要求僧尼须尽量减少睡眠,但初修者应有充足的睡眠。

  三、入禅门径

  佛教诸乘诸宗有多种禅定,入手修止的门径非一。《楞严经》说选择六根的任何一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的任何一尘修止观,都可以上溯到心源,获得“圆通”(通达实相)。佛教经籍中讲得最多、佛教界修习最为普遍的禅法,有系心于呼吸、观想、念诵、心性及综合调息、观想、念诵于一的“三密相应”之密法凡五门。门径虽多,但皆遵循共同的法则,以“系心一缘”或“制心一处”为法要。系心一缘或制心一处,是利用第六意识及其思、念、三摩地等心所法的殊胜作用,使心意持续专注于一个境相而不散逸昏沉,逐渐达到心无分别、无波动的“等持”境界。这里只介绍当今佛教界主要修习、适合现代一般人的禅法。

  1、专注呼吸的禅定

  专注于呼吸以入定,主要是南北传佛教共同的安那般那,汉译“安般守意”、“持息念”,天台宗所传称“数息观”,修习分六步,故名“六妙门”。据《清净道论》等,南传佛教修安那般那分为七步:

  1、数息,数呼吸,可从一数到五、八或十,再从头数起,起初慢慢数,如人量谷,熟练后快快数,如牧牛者之数牛。

  2、随逐,意念随逐呼吸时,要对呼吸的长短粗细明明了了,如《大念处经》中佛所教导:

  入息长时,彼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彼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彼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彼知:我出息短。

  3、触,修随逐时,不能让意念随呼吸而流逸至身体内外,使心散乱,须专注于呼吸出入所触之处(鼻端与上唇)。

  4、安住,初步达到寂定。通过思惟、专念、注意、观察,下定决心使气息平静。随着呼吸的渐趋微细,会发生身心的轻安觉受,眼前出现如棉花、气流、星光、宝石光、珍珠、花环、薄雾、日月等“禅相”。当禅相出现、稳固不动时,可舍离随息,只微微专注禅相,久而久之,禅相会变得越来越明亮,心亦随之寂静,进入近分定(即北传禅学所谓初禅未到地定)乃至初禅以上定境。

  5、观察,从近分定或更深的定中出定,依佛法观察身心、出入息等,属修毗婆舍那,有四种观法,各有四项内容,凡十六种观。

  6、还灭,由修观而证真实,伏断烦恼。

  7、遍净,由断尽烦恼而得彻底清净心,及成就各种禅定。

  南传安般念的修习,依经中佛说,又有十六事。北传佛教称之为“十六特胜”或“十六胜行”。据《清净道论》,十六事为:

  1、出息(呼)长时,知“我出息长”,或入息(吸)长时,知“我入息长”。

  2、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或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

  3、明白觉知全部出入息。

  4、心随出入息的寂静而渐渐趋于寂静,达到出入息难以辨别的境界。

  5、觉知内心因禅乐而起的欢喜

  6、觉知身体因内气充盈而生的乐。

  7、觉知喜乐可能引起的贪欲。

  8、除心行——熄灭由喜乐所生的粗杂贪欲。

  9、觉知心的沉浮状态。

  10、令心喜——心若沉没,即以对喜乐的感受而振作之。

  11、令心等持——心若浮动,则摄持令归于寂静。

  12、令心解脱,舍离沉浮躁动而令心得到解脱。

  13、观无常。

  14、观离欲。

  15、观(寂)灭。此三事属修毗婆舍那。

  16、观舍——放弃对出入息的有意关注。

  密乘别有与印度教瑜伽、道教闭息行气法相类似的以制息令微细的“刚猛气”,主要者称“宝瓶气”,一译“瓶息”或“壶形气功”。据《大幻化网导引法》等,其修法分吸、满、消、散四诀,要点是深长吸气,吸入时令气盈满胸腹,提肛,令下气上提、上气下压于脐部,有如用水注满瓶壶,尽量延长住息时间,至不能忍受时呼气,呼出时留少许气于脐下。以每次持息时间达108弹指(约2分钟)为初步成就。这种方法旨在通过强制呼吸令深长乃至停息,使心意渐趋寂静,较快进入正定。此外还有健身、却老延年、增强御寒能力等目的,如法修习确有这些效果。但此法制息过于刚猛,调息的分寸较难把握,修习不当,容易伤身致病,故晚近传法者一般不轻易教人修习。

  各种修定门径中,数息一法,最容易入定,任何人都可以修习,缺点是只宜于在静坐中修,易陷入昏沉。

  2、由观想入门的禅定

  由观想入门,是佛教用得最多的禅法,种数亦最多,南传四十业处中的十遍、四梵住、十不净及十随念中的佛随念、身至念,专修神通的神变禅等,大乘的观想念佛,密乘禅的月轮观等,皆属此类。观想,略称“想”,乃利用想心所的作用,想象某种特定的视觉形象,以无论开眼闭眼,所观境像明白显现为成就的标志。最宜于一般人修习、修习者最多的观想类禅定,为十遍处中的光明遍和大乘的观想念佛、密乘的月轮观三门。

  据《清净道论》,观想类禅定的修习,最初最好借助实物或曼荼罗——模型或图像,并用语言暗示法促使注意力集中,加强对所观想境像的记忆。如光明遍以壁隙、窗口射过来的自然光或日光、月光、灯光为曼荼罗,一面观想,一面念叨:“光明,光明,光明……”修习光明遍,能离昏沉睡眠,开发天眼通,其实此法还有通过光能的增强而健身益智的效用。

  汉传佛教界修观想念佛者主要是净土宗信徒,多依《观无量寿佛经》所述十六观观修阿弥陀佛及其净土庄严:先想象西方落日如悬鼓;次想水澄清,结为冰,由冰联想西方极乐世界的琉璃地;次想彼国地上宝树;次想彼国八功德池水;次想彼国池边宝楼;次想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次想无量寿佛报身庄严;次想观世音菩萨报身庄严;次想大势至菩萨报身庄严;若不能观想报身庄严者观想丈六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三圣;次观上中下三品往生。实修者一般多修第十三杂想观或观无量寿报身佛眉间白毫。杂想观者,想象阿弥陀佛身高丈六,坐于莲台之上,身真金色,相好庄严,背有圆光,光中有无数变化出的佛,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随侍左右,皆相好庄严。白毫观者,想象无量寿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经云: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经中描述,佛的眉间白毫八楞中空,白色半透明,放各色光,盘成圆锥形,有如山岳。此相是无量劫修行功德的凝聚,专注观想者能除无量亿劫生死重罪。

  观佛三昧或观想念佛,也多从观佛像之曼荼罗入手。《菩提道次第略论》说初修止者,宜用一造型好的佛像置于对面平视处,从开眼观察、闭目想象佛像的某一部位修起,修成后逐渐扩大,最后观想全部佛像成就,即能证入奢摩他。汉传佛教界称之为“观像念佛”。经中还有多种观想念佛法,如《观弥勒上生经》述观弥勒菩萨法。

  藏密还有观想自心中有一芥子大小明点(明亮光点)的方法。《大乘要道密集·拙火定》所举修法中,有观想于眉间三角骨内或杵端、顶上梵穴观豆大明点之“风息归心法”,谓修之可以发生拙火,增强体质,引发身体上的大乐。这种方法可以看作火遍处的变相。当今泰国法身寺所传行的“法身法门”,以在胸腹中央观想一晶莹如露滴、水晶的明亮光点为门径,可看作光明遍与密法明点观的结合。

  观想类方法最能锻炼念力、发神通,然须想象力和形象记忆力强的人才好修,否则久观不现,容易疲懈。

  3 、由念诵入门的禅定

  从念诵入门,是大乘、密乘特有的禅法,这种禅系心于佛名、咒语、经文等,口念耳听或心念心听(默念),乃摄持耳根以入定之法。《楞严经》推尊此类禅为适宜于耳根功能圆通的地球人类所修习的法门。《文殊说般若经》说,欲入一行三昧者,应面朝某佛的方向端身正坐,系心此佛,专心称念其名号,念念相续不断,能于念佛中见所念佛及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见到诸佛共同的法身—— 实相。天台宗以此为该宗所修四种大乘三昧之一,称“常坐三昧”,以九十日为一期,闭关专修,常坐称阿弥陀佛名号。该宗所修另一种“常行三昧”,是依《般舟三昧经》所说般舟三昧(意译“佛立三昧”)修法,昼夜旋行不休息,口诵心念阿弥陀佛名号,亦以九十日为一期,汉地修此三昧者历来颇有其人。

  自唐释善导倡导以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持名念佛”,成为中、日、韩广大净土宗信徒的主要修持门径。 称念的方法,以《佛说阿弥陀经》“一心不乱”四字和《楞严经》“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为要。对“一心”和“净念”,有多种解释,智者《观音经义疏》卷上分一心称名为理、事二种,存念相续不断名事一心,心与空慧相应名理一心。后人对此颇有发挥,如明传灯《弥陀经略解圆中抄》云:

  事一心者,无分散意,念念无间,能排杂念;理一心者,了达能念之心及所念之佛皆无自性。

  这种念法又称事持、理持。 以圆解佛我不二或离能念所念的无分别心念佛,所谓“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名理持,念至实相、真心显现,名“理一心”。《大方广三戒经》谓“若不得心,是名一心”,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理持乃至念到理一心,才能叫做净念。憨山《梦游集》卷九谓“无念乃为净念”。保持这种净念不断不失,名曰“净念相继”。

  唐宋以来,称念佛名在中国、日本社会上最为流行,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者有唱诵念、出声念、默念、金刚持、记数念、随息念、光明念、追顶念、摄心念、实相念、直下念等。

  唱诵念,以佛名谱曲配乐,用引磬、木鱼等击拍吟唱,多用于集体共修。唐释法照的“五会念佛”,将佛名分五段谱曲,节奏逐渐加快,至今尚流行于各寺院。今人多播放五会念佛的磁带,摄心静听。

  出声念,声音有大小之别,大声念有驱散昏沉散乱之效,但久之容易伤气;通常多以仅可自闻的低声持念。

  默念,虽不出声,而意念专注于佛号的音声,所谓“心念心听”,默念太久,亦易伤血。

  金刚持,谓微动舌尖或唇吻而不出声的持念,密教谓之“金刚语言”,这种方法不会损伤气血。

  记数念,乃以记数摄心,有如数息观之数呼吸,念时掐念珠或心中默记数,规定一日念满若干遍;或以十念记数摄心,念一佛名记一数,从一数到十,再从头数起,记数的目的,是制心不令散乱,以每天须念满若干遍鞭策自己。

  随息念,谓随呼吸之出入念佛名,注意调和呼吸与佛名,是随息与持名念佛的结合。

  光明念,谓随每念一声佛名,观想佛的光明,或观光明随佛号从口中出入,为持名与观想的结合。

  追顶念, 倡导于明末汉月法藏, 其法以全部精神提起“阿弥陀佛”四字, “一句追一句,一声顶一声”,如提刀赶贼,步步紧追,如高山流水,遮拦不住,用力摄心,不令昏沉散乱间杂。念时“不可逼气动火,不可默努伤血,不可轻松养神,不可沉静堕昏”, 1 字字句句,念得明明了了。汉月对七日一期追顶念的法则,述说颇为周详。

  摄心念,为现代印光法师所提倡,依《楞严经》“都摄六根”,专以耳根一根摄余五根,称念佛名时只注意听其音声,字字句句听得清清楚楚,不可朦胧浮泛。

  实相念,谓以实相心或无着心持名,明袁宏道《西方合论》据宋真歇清了禅师之说,以“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有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四句话为实相念佛之要,意谓以离任何妄心分别的纯一真心念佛。

  直下念,谓从“念佛心即是佛”的见地出发,以不计是非、佛我的纯粹心“直下念去”,离能念、所念等分别心。

  持名念佛在经中只有简要的法则, 修持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多种禅法,注意调节好念佛与呼吸、内气的关系,灵活运用。

  依念诵入门修禅定,还有持咒、诵经二法。禅修所用咒语亦称“真言”、“陀罗尼”、“明”,多为佛菩萨名号或功德誓愿的概括及祈祷词,阿弥陀佛名号其实也是一种真言。持咒的方法与称念佛名相同,有出声持、默持、金刚持、随息持、摄心持等多种。持念者须对经中及上师所说真言的不可思议功德确信不疑,怀着深信和神秘感,一心不乱持念。密教最重默持和金刚持,汉传佛教界多强调以无分别心持咒,所持咒主要是“大悲咒”、“准提咒”、“六字大明咒”、“往生咒”等, 明清禅宗人颇有持准提咒为参禅之助行者。天台宗四种三昧中的方等三昧,修时旋行念咒一百二十匝,念毕礼十方佛,次端坐思惟实相。修法华三昧则专心念诵《法华经》,诵毕旋行持咒,次端坐思惟实相。这两种三昧皆以七日为一期,外相上坐、行、礼拜结合,故称“半行半坐三昧”。汉传佛教界颇有毕生以诵经为主要修行之径者,强调以虔敬心、无分别心念诵,念久功深,也有能进入禅定者。

  念诵法修习中最少弊端,行住坐卧、静闹闲忙,都可以修,但入定较慢,易生散乱。

  4 、由三密相应及系缘等入门的禅定

  密乘法以持咒为主的禅法,称“本尊瑜伽”。本尊,指修行者所尊奉的根本主尊,即某位佛、菩萨及金刚、空行母等。密乘认为本尊是众生心本具的清净功德圆满开发之表征,对虔心归敬的瑜伽行者具巨大加持力。本尊瑜伽共同的修习方法是“三密相应”——身依本尊的姿势而坐并结本尊的手印(身密) 2 ,口诵本尊的真言(口密),意观本尊的形象及菩提心(意密),如此则与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契合一致),本尊的加持力、自身的功德力、法界力三结合, 使本尊的清净功德在自身速疾显现,所谓“三密加持速疾显”。三密相应的本尊瑜伽,须经“灌顶”,依上师授予的仪轨修习,仪轨一般包括归依、发菩提心、供养上师三宝、观修四无量心、迎请本尊、观自身与本尊合一、诵真言、观实相等项目,凝缩了大乘所有的修行内容。

  密教的观想本尊法,观想佛、菩萨等本尊悦意境相。下三部密法从我之心性与本尊无二的见地出发,以绘、塑的本尊形象为曼荼罗(模型),先观想本尊在对面,再迎请本尊住于自己身中。无上瑜伽部密法从即身即佛的见地出发,观想自己即是本尊,每次修法之初于一刹那间顿观自己即是本尊,称“顿起佛慢”。不仅观想身同本尊,而且观想心同本尊;不仅在打坐修法时如是观想,下座后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也时时如是观想;不仅如是观想自己为本尊,而且观想所见一切众生皆是本尊,一切声音皆是本尊语言,一切境界皆是本尊净土。从心理学看,这是借助外在的榜样,通过观想,使之深入自己的无意识,成为自己的主人,将外在精神象征不断内化,转化凡夫型心理为圣智型心理。

  本尊法的持咒,与观想、调息、修气脉明点集合于一体,是各种禅法的综合,同时摄眼耳身意诸根。四部密法本尊法的修习, 又各有不同。 下三部密法本尊法分有相、无相二种瑜伽, 有“六义天”、“三平等”等方法。据空海《密藏记》,东密本尊法有五种持咒法:

  1 、莲花念诵,出声念,声音大小以仅可自闻为度。

  2 、金刚念诵,诵时唇齿相合,仅舌端微动。

  3 、三摩地念诵,观想对面本尊心间或自己心间有月轮,月轮上有莲花,莲花瓣上排列梵文真言,意观咒字,心中默念。

  4 、声生念诵,观想自心为莲花,花上有白色海螺(乐器),发出如铃声般的诵咒声。

  5 、光明念诵,持咒时观想口出光明。

  无上瑜伽部本尊法的诵咒,多是在自观为本尊的心轮(心脏附近身体中央)或脐轮(脐或脐下四指身体中央)观想一黄豆大或芥子大的月轮莲花,上列本尊真言,配合呼吸,一面持咒,一面观想咒字旋转。最重要的总持咒持诵法通常为:吸气时,观想诸佛加持之白色光明化为一“嗡”( om )字从头顶降下心间,变成一红色“阿”( a )字,住息久久,然后想“阿”字变成兰色“”( hon )字,将身中业障浊气从足底排出。此法称“金刚诵”。

  本尊法生起次第的持诵,重点在“随察渐收”—— 观想将整个世界收摄入我身,我身收摄于咒轮,咒字依次收摄于咒尾的“”字,字从下往上收摄于其顶上的小圆点(“空点”),在空无分别中久久入定。

  三密相应的综合禅定虽然事理圆满, 但实修难度太大, 近今修习者实际上多由口诵真言之一密相应入门。

  佛教摄心修定的门径,还有系缘法等。系缘,谓专注于一个注意点。注意点可以选在身内,如意守双眉之间的“缘中”、鼻尖、脐下二寸半处或脐间,或观想两眉之间有一豆大明点。注意点也可在身外,迦举派《涅道大手印》所述专一瑜伽,即有注意一物法,如注意面前的灯光、墙上的一个图钉、竖在地上的一根尖木桩、镜子等。聆听单调的钟表滴答声、雨声、泉水声、轻松的音乐,凝视远处、仰卧地上观看蓝天等,都可作为修定门径而达“心一境性”。

  三、修定的基本要点

  由各种门径系心修定,方法和所进入的境界虽有不同,而摄心的法则和入定的进程基本一致。《菩提道次第略论》依修止的进程,将各阶段的要点总结为念、知、思、舍四诀。

  念(正念),是初修时的诀要,意谓牢记所缘,不令须臾忘记,不令念头从所缘外驰及引起联想。

  知(正知), 谓对自己的心态时时保持明白的觉知,了知其是否入定。对障碍入定的散乱、掉举、昏沉、沉没,保持高度警觉,及时明察其未生、将生、已生,犹如警觉的战士时时觉察敌军的动向。

  思(正思), 谓在散乱、掉举、昏沉、沉没生起时,及时对治。禅籍中列举有多种对治方法。对治散乱、掉举,主要是及时收摄心念,令专注于所缘,若收摄不住,则应弄清散、掉生起的原因,用意过紧、坐姿紧张、用心上浮、要事扰心等,都能滋生散、掉。若因用意过紧、坐姿紧张导致,以放松治之;若由用心上浮导致,以意守脐下或足底治之;若因要事扰心导致,最好先处理完事务,再行打坐。若用以上方法犹治不住,可暂时放弃所修而转修数息观,或大声猛厉念佛、念咒,或修宝瓶气。若散、掉力量太大,用这些方法仍治不住,则应暂停止打坐,或礼佛,或观人生无常、观不净观,或修四无量心、菩提心等,调动禅修的动力以对治之。

  对治昏沉、沉没, 主要是提起精神专注于所缘。应及时弄清其起因,若由摄心太松及坐姿松弛伛偻所致,应提持;若由吃得过饱所致,应注意节食,并以经行、礼拜、打拳等活动以对治;若由气往下沉所致,应系缘眉间、头顶上以提气上行。还可用改修其它禅定、思惟所闻教法、背诵所闻教法、用力拉扯耳朵并按摩四肢、洗面、朝不同方向远眺仰望星空、作光明想、经行、转换身体姿势、住在露天下等方法对治。对治昏、沉的最佳方法,是观想日月光明、佛光、佛眉间白毫相等光明相及净土等美妙境物,令心(大脑活动)活跃振奋。

  舍,梵语曰优毕叉( upekā) , 一译“平等”、“持心平等”,意为放松、舍弃。当散乱、昏沉、掉举、沉没被降伏后,心能恒久专注一缘,渐趋寂静,此时要舍弃对所缘境的主动分别和对自心的有意摄制,止息故意摄心之念的扰动,让心自然放松,才能进入澄潭止水般的正定。如学骑自行车,已经学会后则是“不费力的集中注意”——“舍”。

  现代禅修者多强调禅修中不强硬制止念头,以乐观的旁观者身份注意自己的思绪,顺其自然,但不随波逐流让念头牵着走,想象自心如门窗洞开的房子,任思绪的鸟群自由飞出飞进,而自己却独自留在室内。

  1 《角虎集》卷二

  2 手印,又称“印契”,以手指做成种种形状,表示本尊的誓愿、功德等,有手势语言的意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