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难”的说法见于《校注》编号为387拟题为“一旦游尘境”的诗中:
一旦游尘境,念俗爱荣华。不觉三途苦,八难更来遮。飘流生死海,托受在毛家。食刍无厌足,头上著绳麻。
项楚先生为其中的“八难”作了如下的注释:“佛经中所说的阻碍见佛闻法的八种障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郁单越、五长寿天、六盲聋闇哑、七世智聪明、八佛前佛后。”并引《维摩诘经·佛国品》:“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途八难。”《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称扬赞叹释迦法,三途八难悉解脱。”在这个地方,“八难”是与“三途”连在一起说的,但项楚先生没有解释“三途”这个词语。在《校注》书后的语词索引里,我们看到这个词在另外两首诗中出现过,并依此在352首拟题为“法性大海如如”一诗的注释中看到有如下的解释:“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按照项先生对“八难”的解释,其中也有“地狱”“饿鬼”和“畜生”,显然与“三途”重复了。其实,王梵志诗和《维摩诘经》、《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中所讲的与“三途”相对的“八难”并不是项先生在这里提到的“八难”。虽然没有举出适当的书证,项先生的“八难”亦有所本,例如东晋·竺昙无兰译《五苦章句经》卷一:
八恶处者,一曰地狱;二曰饿鬼;三曰畜生;四曰边地;五曰长寿天;六曰虽得人身,盲聋闇哑、手足残跛不能听受;七曰虽得人身,六情完具,世智辩聪,学世经典,信邪倒见,祠祀鬼妖,或屠杀田猎,肆心放意,欺伪万端,不信三尊,从是后身,还入地狱,从冥入冥,无有脱时,时得为人,复不信正,不奉三尊,诽谤圣道;八曰生佛故处。是谓八恶,亦谓八难【《大正藏》卷十七,544a~b。】。
姚秦·昙摩耶舍等译《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九:
何谓八难处妨修梵行?有佛出世,……说寂静灭尽离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众生在地狱处,是名初难处妨修梵行;复次佛出世,……说寂静灭尽离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众生,在畜生处饿鬼处长寿天处,若边地愚痴人,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不至处,是名乃至第五难处妨修梵行;复次佛出世,……或有众生共生国中,然邪见倒见,邪见倒见果报纯熟故,毕生地狱,是名第六难处妨修梵行;复次佛出世,……或有众生共生国中,然聋盲闇哑,如羊手现语相,不知说善恶业报,是名第七难处妨修梵行;复次佛不出世,不名如来乃至佛世尊,不说寂静灭尽离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众生在国中,不聋盲闇哑,亦能分别善恶业报,然不值佛世,是名八难处妨修梵行【《大正藏》卷二八,654c。】。
这就是佛教所谓的阻碍见佛闻法的八难,但此“八难”并非彼“八难”:王梵志诗所说的是“三途八难”之“八难”。
“三途八难”是佛典常见的一种说法,泛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不好的生处。例如:
旧题东汉·安世高译《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教人杀者,知而故犯,……死入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三途八难,巨亿万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时。”【《大正藏》卷十四,755a。】
安世高译《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若有众生得闻是经,不堕三途八难之处,地狱休息,苦痛安宁。”【《大正藏》卷十七,452b。】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一:“于是世尊即说偈言:……佛说偈时,即放光明,烈照天地,三途八难莫不欢喜,各得其所。”【《大正藏》卷四,582a。】
东晋·失译《菩萨本行经》下:“佛告阿难:此婆罗门以清净心一偈叹佛,从是以后十三劫中,天上人中封授自然,常得端正,言辞辩慧,人所赞叹,不堕三途八难之处,却后皆当成辟支佛。”【《大正藏》卷三,121b。】
西秦·圣坚译《无崖际总持法门经》:“其人终无余行,亦无异意,……所生之处常识宿命,常得化生,不由胞胎,生诸佛刹莲华之中,永离三途八难之处。”【《大正藏》卷二一,842a。】
姚秦·鸠摩罗什译《禅秘要法经》下:“见此骨人者,虽未解脱,无漏功德,当知此人已免一切三途八难苦厄之患,当知此人世世所生不离见佛。”【《大正藏》卷十五,268a。】
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二:“愚者倒见,不知今世后世善恶之行,展转三途八难,无有出期。”【《大正藏》卷四,726b 。】
竺佛念译《菩萨璎珞经》卷八:“佛复问:云何,目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目连白佛言:三途八难,拷掠[扌+旁]笞,是谓恶报;泥洹永寂,无复生灭,是谓善报。”【《大正藏》卷十六,78c。】
东晋·帛尸梨蜜多译《灌顶经》卷十一:“又有众生不信三宝,不行法戒,……卒得病苦,缘此命终,或堕在三途八难之中,受诸苦恼,无有休息。”【《大正藏》卷二一,530a。】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卷二:“佛告阿难:敕诸四众,勤观佛眼,慎勿休废。……如是等众相光明,若能暂见,除六十劫生死之罪,未来生处必见弥勒,贤劫千佛威光所护,心如莲华,而无所著。终不堕于三途八难。”【《大正藏》卷十五,656a。】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佛语阿难:此经名轮转五道,亦名罪福报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讽诵宣传,功德无量,当见礼侍贤劫千佛,奉侍供养,不堕三途八难之处,得戒慧定。”【《大正藏》卷十七,564c。】
“三途八难”亦称“三界八难”。如:
西晋·无罗叉译《放光三昧经》卷十六:“当知是菩萨三界八难诸处永绝。”【《大正藏》卷八,111c。】
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六:“结无迹者,则不至三界八难之处。”【《大正藏》卷四,752b。】
亦作“三恶八难”。如: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八:“今蒙佛威神,三恶八难皆得解脱。”【《大正藏》卷二五,118a。】
那么“三途八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这在佛经中有明确的解释:“三途”就是地狱畜生和恶鬼三恶趣;八难则是人间的八种灾难,不同的佛经对其具体所指或小有不同。下面先来看“三途”。
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九:“说正法华经,或入地狱饿鬼畜生及诸八难,所在拥护而救济之。”【《大正藏》卷九,128b。】
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一:“是时世尊于师子座三昧,身放神足,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反震动,……诸有地狱饿鬼蠕动之类及八难处皆悉解脱,得生天上人中。”【《大正藏》卷八,1c。】
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地,皆六种震动,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即时解脱,得生天上。”【《大正藏》卷八,217c。】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八:“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即时解脱,得生天上。”【《大正藏》卷二五,117b。】
隋·阇那崛多译《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七:“菩萨摩诃萨具是忍已,以忍力故虽处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苦,不生惊怖,于八难中亦不惊怖。”【《大正藏》卷二一,690c。】
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又彼国土大富无量,唯受快乐,无有众苦,无地狱饿鬼畜生焰魔罗界及八难之报。”【《大正藏》卷十二,322a。】
以上的用例仍是“三途”与“八难”对举,不同的是作者没有用“三途”这个缩略词,而是将三途的具体所指列举出来。“三途”既然指地狱、饿鬼和畜生三恶道,那么对其对举的“八难”当中就不应再包括它们了。以下再看佛经是如何解释这“八难”的。
首先,“八难”指的是三途以外的苦难,也就是包括人道在内的“善道”中的苦难。
西晋·竺法护译《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二:“其界众生身体柔软,土地和良……无沙砾石荆棘之秽,无有恶趣勤苦之患,亦无八难不闲之剧。”【《大正藏》卷十五,13b。】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上:“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大正藏》卷十四,538b。】
鸠摩罗什译《佛藏经》上:“是人随恶知识,若生人中,父母生离,死亡丧失,亲里衰恼,国土破坏,生八难中,舍八乐处,多欲怒痴,常好戏调。”【《大正藏》卷十五,789a。】
失译《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三:“令其佛土无有八难及不善声,亦无苦声。”【《大正藏》卷三,252b。】
唐·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上:“若有众生,造众恶业不信三宝,……当堕地狱无有出期;设得为人,生八难处。”【《大正藏》卷十四,412c。】
宋·法护译《金色童子因缘经》卷六:“我今离佛世尊,当无救护,又若不离八难,虽得人身,虚无果利。”【《大正藏》卷十四,875c。】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八难”是发生在“三途”之外的,进一步说应是在生死轮回的“六道”中之“三善道”之一的“人道”中遇到的苦难。对其具体的内容,佛经里也有说明,但个别名称在不同的经里或有小异。如:
姚秦·佛陀耶舍等译《四分律》卷四六:“遮说戒时,众僧八难事一一难事起: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恶虫难。”【《大正藏》卷二二,906c。】
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五十:“有八种难,王难、贼难、火难、恶兽难、龙难、人难、非人难,是名八难。”【《大正藏》卷二三,368a。】
失译《羯磨》 “八难事起,及余缘,略说戒文”注:“八难者,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恶虫难,是为八难。”【《大正藏》卷二二,1056c。】
南朝陈·真谛译《律二十二明了论》:“偈曰:及解夏住八种难。释曰:若人已受夏月安居,有八难因缘,令弃舍安居而不犯罪。一王难,二贼难,三人难,四非人难,五胸行难,六火难,七水难,八梵行难。”【《大正藏》卷二四,670a。】
唐·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七:“又有八难事,谓王怖,贼怖,人、非人怖,猛兽、毒龙、水、火怖处,此不应居。”【《大正藏》卷二四,565b。】
至此已经十分明白,王梵志“一旦游尘境”诗中的“八难”应是指“尘境”亦即人间生活中的八种灾难。
二
“八字”一词见于《校注》编号为279拟题为“纵使千乘君”的诗中:
纵使千乘君,终齐一个死;纵令万品食,终同一种屎。释迦穷八字,老君守一理。若欲离死生,当须急思此。
项楚先生对“八字”的解释是:“指佛经所载苦行者(释迦牟尼前身)舍命所求之半偈八字:‘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北本《涅槃经》卷十四载其事,略云(引注:详下)。”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汉语大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7年起刊,1992年完刊。《佛光大辞典》(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未收此词。】“八字”条内容与此大体相同。项先生对“一理”的解释是:“关于‘一’的道理,为道教所崇奉。《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又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原道》:‘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 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据此可知,“一”在道教,是为根本。那么反过来,“八字”也应指佛教之根本才对,而“半偈八字”之说与此并不相合。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把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中的有关记载转录于下: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汝甚爱乐大乘经典,……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周遍求索大乘经典,乃至不闻方等名字。我于尔时住于雪山。……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尔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刹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宣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善男子,我尔时闻是半偈,心中欢喜。……即便前至是罗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大士,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我复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我闻偈已,当以此身奉施供养。……我今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不坚身以易坚身。”……罗刹复言:“汝若如是,能舍身者,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其余半偈。”……罗刹即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于尔时深思此义,然后处处若石若璧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上高树,……寻即放身,自投树下。……善男子,如我往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多藐三菩提【《大正藏》卷十二,449b~451a。】。
这是一则释迦牟尼前世的修行故事,只在证明作为苦行者的释迦牟尼修行的目的和执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舍命所求的八字只是半偈,加上前半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说,这个半偈“八字”与老君的“一理”显然不在同一个意义的层次上。因此,笔者以为与老君“一理”相对的释迦“八字”可能另有所指,似是陀罗尼字门之八字。
梁·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问经》上“字母品”有以下一段记载: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诸字母,云何说一切诸法入于此及陀罗尼字?”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法入于字母及陀罗尼字,文殊师利,如说阿字(a)是出无常声,说长阿字(⑥)是出离我声,说伊字(i)出诸根声,说长伊字(ī)出疾疫声,说忧字(u)出荒乱声,说长忧字(ū)出下众生声……
佛告文殊师利:“我当说八字。云何八字?跛(同波pa)字第一义,一切诸法无我悉入此中;罗(同逻la)字以此相好无相好,入如来法身义;婆(va)字愚人法慧人法如法度无愚无慧义;阇(ja)字度生老病死,令入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义;伽(ga)字度业果报,令人无业果报义;他字总持诸法众语言空无相无作,令入法界义;……文殊师利,此谓八字。是可受持入一切诸法。”【《大正藏》卷十四,498b。】
以上引文第一段列出的就是悉昙(siddham)所谓的“五十字门”,即梵语的五十个字母(音节[表])【引文括号中的是梵文字母的拉丁字母转写,由笔者加入。悉昙五十字门其实是梵文字母表(包括单辅音、单元音、复合元音,复辅音只收了一个代表),与梵文现代教科书49个字母的字母表相比,引文中列出的50字母多了一个复辅音的代表“”,有的经作“滥”,也有的经用“乞洒二合来代表,以下就有用例。】。梵语字母本来是表音文字,没有意义,但古代印度人为了便于记忆,通常会选择一个在开头或中间含有该字母的词作为“代表”,约定俗成后,字母就有了意义。当然,不同的学说选用的代表字是不同的,对字母的解释也就不同。例如“阿”,佛教的代表字是anutp⑥da,为无生、无常之意;“长阿⑥”,佛教的代表字,意思是空寂、无我;如此等等。不唯如此,根据上面的引文中“一切诸法入于字母”和“一切诸字入于此中”两句话可以看到,印度佛教认为字母是一切“字(词)”乃至一切“法”的根本。不过,五十字门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其中的八个陀罗尼字门【这是就字母表来说的,悉昙学说中还有“四十二字门”,亦称四十二陀罗尼字门,并不都是字母,内容和功用与此不同。请参看《佛光大辞典》“悉昙”条。】。
对陀罗尼字门的解释出现在第二段文字中,称作“说八字”。从内容上看,八字也是八个字母,由五十字门中选出。按照文中佛陀的说法,掌握(受持)了“八字”,可以“入一切诸法”。为什么这个“八字”能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呢?这要从陀罗尼说起。
陀罗尼为梵语音译,这个词的是由动词词根dh⑥变化来的,dh⑥有总摄的意思,类似汉语成语“提纲挈领”中的“提”和“挈”。一般说来,陀罗尼就是具有这样功能的一组音节,佛教认为它能“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十,《大正藏》卷二五,95c。】;可以“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唐]玄奘译:《佛地经论》卷五,《大正藏》卷二六,315c。】。陀罗尼八字门应当又是总摄所有字门的,就更成为一切经典的根本。因此,陀罗尼八字门又称作“入门陀罗尼”,例如:
隋·阇那崛多译《一向出生菩萨经》:“复有四法善能具足菩萨行故,得入如是入门陀罗尼。何等为四?所谓八种字门,若能善入此字义者,得入如是入门陀罗尼。何等为八?所谓跛字逻字莽字惹字迦字陀字舍字乞洒(二合)字,是八字。跛者即是真如,一切法无我入故;逻者相好非相好,如来法身入故;莽者凡夫法贤圣法,一如无二入故;惹者生老病死非生老病死,无生无灭入故;迦者业报非业报入故;陀者陀罗尼法本空,无相无愿法界入故;舍者定慧非定慧,一切法一如入故;乞洒(二合)者空一切法无尽不可破坏,本来寂静涅槃法入故。尔时世尊作如是言:如此八字若得意者,能入如是陀罗尼法本,如是陀罗尼法本修多罗,当善书写受持读诵半月若一月,复以此法本转教余人,令生欢喜,劝励修进,助其威力,令使专志策勤不退。”【《大正藏》卷十九,701a。】
八字陀罗尼字门之说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密教(Dantric Buddhism)经典中十分常见,以下再举几例。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出生无量门持经》:“菩萨复有四法,成就疾得是持。何等为四?一曰八字,是义随义,悉入其中。八字者,波、罗、婆、迦、阇、陀、赊、叉。波者第一义,一切诸法无我悉来入门;罗者相好无相,如如来身入于法性;婆者愚痴之法及智慧法随顺入义;迦者业行果报及非业行报,皆悉究竟随顺入义;阇者生缘老死皆悉随入不生不灭;陀者一切诸持悉随入空无相无愿;赊者一切诸持皆随顺入;叉者尽一切诸法悉入于如是。如是八字,是义悉入其中。”【《大正藏》卷十九,684a。】
南朝梁·僧伽婆罗译《舍利弗陀罗尼经》:“若菩萨成就四法得此陀罗尼。云何为四?入八字义。云何八字?婆字入一切诸法无我义;罗字入相好无相好法身义;娑字入二义愚人法智人法义;阇字入生老病死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生不灭义;舸字入度业果报义;他字入持陀罗尼法度空无相无作法界义;沙字赊摩他毗婆舍那,赊摩他毗婆舍那者,入如真实一切法义;屣字入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不尽不破本来寂静。故此八字义可知可入。……佛说此祇夜:书写及受持,思惟上八字,半月常习诵,教化诸众生。得近无上道,最胜智慧处。常见诸如来,亦闻说妙法。”【《大正藏》卷十九,697a。】
唐·智严译《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下:“复次舍利弗,若菩萨成就四法,得此陀罗尼。何等为四?所谓入于八字之义。云何八字?一者跛字,是第一义,一切诸法无我入义;二者后[扌+罗]字,入于如来无生法身,以非明照集智资粮无所入相,以无生相而为色身,以无尽相而为色蕴入义;三者么字,智慧愚痴法作同类入义;四者舸字,分别业报,亦无业报入义;五者阇字,悟生老病死不生不灭入义;六者驮字,悟陀罗尼法体空无相,无愿寂如涅槃开解入义;七者赊字,奢摩他住寂定相,鞞钵舍那正见诸法相,如何而得住于寂定?宜当精勤,昼夜无间,观佛禅像,不应取相……当知赊字与一切法无有差别,皆同法门入义;八者叉字,诸法皆空不生不灭,何以故?悟解诸法本来空寂自性涅槃入义。是八字义,如是受持。随何方所,有是经卷者,应当尊重恭敬供养。”【《大正藏》卷十七,962c~963a。】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除了半偈八字以外,佛教还有陀罗尼八字门的“八字”,可以总摄佛教的一切理论和经典,一般佛教辞书或不载,或载之未详。从用例来看,陀罗尼八字门的八字不完全固定,我们也不知道选择的根据是什么,或究竟有没有根据。也许这并不重要。从一个相信陀罗尼的佛教徒的立场,真正可与道教“一”的概念相对的并不应是半偈之八字,而应是陀罗尼八字门之八字。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有一段话,虽然不是就八字门说的,但其中对陀罗尼的作用的叙述,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假使得重宝,满于三千界,其价不可量,当奉上是宝,欲闻此法藏秘密陀罗尼八字真言义,亦不合为说。……三部圣者法,具含八字中;菩萨及金刚,诸天咒秘藏,皆属八字摄。”【《大正藏》卷二十,803b。】
至此,我们相信王梵志诗之“释迦穷八字”,意思是佛教的理论穷尽于八个陀罗尼字门,与“老君守一理”所表达的道教万物归“一”说相近。这反映了密教的影响,在唐代是毫不奇怪的。
(朱庆之,1956年生,江苏宜兴人。1990年获四川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有《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佛教混合汉语研究》等专著。)
要想翻身的人注意呵!“念佛的是谁?”说穿了即无意思。因为不是你自己的功力智慧成就,到底力量不大。所幸天地间的事都可以借钱来玩。“念佛的是谁?”“就是我!”骂人的是我!穿衣吃饭的是我!拉屎撒尿的也是我,喜怒哀乐的还是我。不是我,哪会参?不是我?还是谁?这顶天立地,孤零零,肃然独立的就是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一生下地来就告诉你,一句话就说完了。噫!你这不就翻过来了吗?提起即用,放下便休。提起是它,全水即波;放下亦是它,全波即水,波平了不就见海水?真笨!参来参去,这一点都不懂!但还有人千生万劫参不透哩!如果要瞒着你,念佛的到底是谁?你看那大丛林的老和尚坐在禅堂里,庄严肃穆,煞有介事地唱着“离--心意识--参!”像唱京戏的一样,听到就生气,使人抛家弃亲,痴儿痴女走天涯,你说惨不惨?但话说回来,这是个绝大的秘密,是大密宗,说穿不好的。你们将来还是要欺人一番,这是善骗,发善心骗人用功;参,参到后来,把人的业障都参完了,参通了,身心都转过来了,然后自己跳出来的,才是真的。现在时代不同,说明了再参--“恩生于害”--这是借力给你用功的办法。
儒家说圣人即是大人,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记得我在灵岩山下来后师友皆说我明白了此事。我自己也觉得对了。果然在此后,什么都懂了。这一点是根本智、无师智。凡是什么新旧学问,疑难杂症,不懂的,到了心中,只要一念回光,什么都众流归元,就都懂了。如石头投到大海中,连个波纹都不见,提起即用,放下便休。
其时有一清末举人,当时快八十岁了,他是袁老师的朋友,某日问我:“小兄弟!悟了的人,即入圣界。我穷数十年之力,由理学入禅,见袁先生后,于禅略知一二,对于上述《易经》之理犹未悟及,请你试说看。”我当时告以人人都是圣人,大家早已到达。他说:“我可不是圣人!”我说:你的“我”正是圣人。盖所谓与天地合其德者,未将天当作地,地当作天,亦未将白天当夜晚,夜晚当白天,此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也。夏天未穿皮袍子,冬天未穿单衣褂,即与四时合其序。你知道躲飞机、避炸弹,知道趋吉避凶,见鬼就怕,见神即礼拜,岂不是与鬼神合其吉凶吗?此时日本飞机丢炸弹,大家都知道躲,并没有去用头和它硬顶,如此皆自然合其道理,平常得很,人人都有知道,能做到,岂非人人可以为尧舜,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为大人?其实《大学》、《中庸》学说的源头,一千多年来,包括宋明理学家在内,都说错了,未找到出处。《大学》中大人的观念从何而来?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即从《易经》中的乾卦卦辞来的(见前段引述《易经》的一段话)。然如何才做到大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见到如此即为大人,即为圣人,出家即为佛。中庸则从《易经》中的坤卦卦辞来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黄中通理”即谓中之庸。大学、中庸的基本根源,是从乾坤两卦的涵义而来,说天地之正气、天地之大德,大学从理入而说到行证境界;中庸从身证而说入理地境界。老先生学理学,根源都找不到,还谈什么儒学?
这是说我少年的锋芒太露,但也是因为见了这个,信得过、见得切故耳。当时重庆耆宿余叔痴老先生也在旁边,听了抓住我,乐得眼泪直流,哈哈大笑。
所以喽!话说回来,不要以为叫你拜佛是拜这个泥塑的佛,信这个、信那个,是信你那个“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天真至性的自性佛,要你认得这个就是“我”。你说见了这个“我”以后,还要修什么呢?莫胡闹,见了“我”以后正好修行哩!如何修?佛经自始至终就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谁又能做到?念念为善,孜孜为善,孜孜去不善,随时随地这个“我”能孤零零地做主。当然后面还有问题慢慢再说。
“念佛是谁?”“是我!”但可千万不能随便认可,否则真正害死人。要念得把无始业障习气一起捆拢来,捆到一句佛号之下,最好由它自己“吧!”的一声跳出来,让它来打你两个耳光,说你为何要骗他,你就可以说“善哉!善哉!”我也可以为你印证,你行了。但首先必须要忍住,才能助人,你看我忍了这多少年,机缘未到,从未说过,不想说就不说。“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笑个什么?拈花的是谁?就是我!故他笑了,拈花就拈花,有什么意思?什么意思都没有,拈花即是我的妙用,可是环顾四周,又看众人都在干瞪眼。佛陀实在多事,故迦叶笑了,佛见他笑了,这一下可抓到他了,谁叫你懂得这个意思,这个责任就放到你的头上来了。所以害得迦叶一直到现在还走不了,这是一笑找出来的麻烦,所以快嘴菩萨实在不能多事。
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天哪!西江水哪能吸尽,根本就没有这回事。龙湖禅师(唐僖宗太子)问石霜“祖师别传”之意。石霜禅师说:“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要等对面的案山点头,才向你说。其实:“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哪有点头时。”庞居士也好,龙湖禅师也好,听人如此答案,当下即悟。“祖师别传”的那个意,什么意!屁的意都没有。说有意,早错了;说无意,也不对。
大根器,自己真知道了,真知道自己了,他就成功了。若是小根器就要问,见了“我”又如何呢?你看庞居士悟后,马上舍家弃财,优哉游哉地全家去修行了。那你又要问,为何不去弘法呢?彼时他的师兄弟们都是各居一方的大德、大禅师,要他出来干什么?若是情势需要,他还是照样出来弘法的。
老参菩萨们该翻身了罢!怕你们这个“我”认得不真,拣择得不够熟,这个“我”定不住,因此却把假“我”当真“吾”,如何能定得住呢?
你们天天想空念得定,却不能空。若到绝对空,一念不起,即罗汉境界。何谓绝对空?即摆到本来不动的本来面目处,其他妄想念头不起,永远定下去,即是无漏果。但你说罗汉应有神通。乱说!谁叫你们不通教理。《大智度论》上也告诉你们罗汉有两种:一种有神通,一种无神通,达此无漏果时,要修才有神通,不修则无,与道体无关,谁说当今无有罗汉?不通经教,武断!
当然,一念不生不容易永远保持下去,但生起念头,也不失罗汉果位,若能一念专精亦是定。如何定?譬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念下去,一个杂念忘想都没有,一心不乱,这个念的不就是我?我不是在念吗?“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就是定。你说你空不了,其实叫你有,亦有不了。念不到十句后,看你妄念来不来!你说妄想妄念不好,要丢了才对。但大家不是很穷吗?黄金美钞最喜爱,现在我就叫你念念都要妄想黄金美钞,不间断,看你妄想得成功否?你若真正能妄想得成功,那我就要恭喜你这个财迷,你已经得财迷心窍世间大定了。这也是“我”的起用。所以世间有净土,有坛场(密宗术语),只是你修行不得力,见证不了耳!故永明寿禅师悟道后,提倡净土,何则?因为深知众生慧根浅,不知念佛的好。如此修持,谓之顺道。所以说你们如光想学空,只知这边事,亦只落得担板汉。若是士农工商们走入世的路,而起心动念处,念念做主,明明觉性,则是大菩萨境界,将来成就更大,作用更大。所谓“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
但是你们居士们,叫你们大亦不敢,小又不能;叫你们有既有不了,空也空不掉。悠悠岁月,歧路徘徊,无常迅速,伊于胡底。此乃见地不正,非功夫上事也,亦即理上的问题。譬如大XX法师回去,人家问你,山上和这一班居士们混了些什么?因你是亲身经过的,因此事上即能说出如此之理,理即事,事即理。你们最喜欢申辩说此乃理边上的事,唉!你们有什么理,你们所看佛经皆是佛的理,看了即迷信了,盲目了,不肯自己做功夫,切身体验修证,无此智慧穷此理,你所有的理,充其量只是“圣教量”。都是“比量”妄推而已。告诉你,你就相信了,这是迷信,不是正信,所以不能成佛。温州寿昌绝照辉禅师有偈说:“功夫未到方圆地,几度凭阑独自愁。今日是三明日四,雪霜容易上人头。”
宣化上人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参话头,就是研究"念佛是谁?谁在念佛?"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参透"念佛是谁?"就是金刚王宝剑,能斩断一切欲念,只留有参话头的念,别的念一概没有了,这时道心就生出来。
"念佛是谁?"在没有打禅七之前,先打个佛七。打完佛七之后,再打禅七,比较有功效。先念佛,后参"念佛是谁?"参就是找,找这个念佛是谁?是鬼,是哪个鬼?是人,是哪个人?是我,我死了,还会不会念?装在棺材里,就没有人念佛。找究竟对"谁"念佛?念"谁"呢?找念佛是"谁"?"谁"在念佛?找不到。永远的找,也找不到。这个"谁"如果找到了,什么妄想也没有了。为什么还有妄想?因为没有找到"谁"的缘故。这个"谁"字,可以找上个大劫。
老修行坐在那里不动,就是在定中找这个"谁"字。因为专参这个"谁"字,一切妄想没有了,豁然开悟,在黑暗中现出光明,什么都看见了。所谓"迷时千卷少,悟时一字多。"这就是"念佛是谁?"的道理。所以,谁能不打妄想,谁就有功夫;谁要打妄想,什么功夫也用不上,这就是参禅的中心思想。
参禅的功夫,就是专一其心来参,行也参,住也参,坐也参,卧也参。总而言之,时刻在参,不放弃参的机会。所以,在打禅七的期间,不拜佛、不念经、不上殿,也不过堂。到时候去吃饭,吃完饭立刻回到禅堂,继续参禅。到时候去厕所,方便后即刻回禅堂,继续参禅,不可浪费一分一秒,不知在哪一分哪一秒时间内是开悟的时间?所以分秒必争。
所谓"不离这个。"不离哪个?不离"念佛是谁?"不离念佛是谁,那就是智慧剑,斩断七情六欲。这种习气毛病一除尽,本性就现前。本性现前,菩提道果就成就了。
我们在参禅时间,要面对现实,克服一切环境,抱定宗旨。苦,就是快乐的开始。我常对你们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古人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附。"就是说在不吉祥事情的后面,会有吉祥的事来;在吉祥事情的后面,会有不吉祥的事来。世间法都是相对待的。
我们在往昔的时候,不知造了多少业?所以要受果报。若能努力用功,勇猛精进,把业果受完,就会证道业。各位要注意!无论遇到"顺"的境界或"逆"的境界,都要忍受,忍受不了也要忍受。修道,就是修忍受。所谓"忍是无价宝",能忍受得住,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好像练过武术的人,没有经验,等打架的境界来了,就把所学的招式忘了;等境界过去了,想起招式,已经太晚了。参禅也是这样,等境界来了,要忍受,要吃亏,咬紧牙根,度过难关,便得到自在。
参禅,要朝于斯,夕于斯。在早晨也修这个禅定,在晚上也修这个禅定,修的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成就。要能忍耐,腰酸不要管它,腿疼不要管它,一心一意参"念佛是谁?"这样就时刻不会打妄想,能摄受身心,令其清净,一点妄念不生。心不离"念佛是谁?"四个字,时时提起来,刻刻不忘记,这就是用功的目标。
参话头,是一个妄想;杂念,是多个妄想。用以毒攻毒的办法,所以用参话头的妄想来控制多个妄想。慢慢将妄想一个一个消灭,不再起作用。这时候,无论什么境界来了,都不会迷惑。分析清楚,就不会走火入魔。古德说:"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着魔。"修禅定要谨慎小心,不可偏差,正大光明,不要给魔找机会。杂念,是替魔开门;而参话头,即是驱魔的法宝。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