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二卷
○黄梅东山(法)演和尚语录(门人惟庆编)
师在海会受请。拈香示众云:“八十翁翁辊绣球。遂付维那宣疏毕。升座云:“三处住持只这滋味。这回冤家难为回避。白莲峰鼻孔。海会山出气。
当晚小参云:“一则三三则七。牧羊编畔女贞花。拒马河边望夫石。石击尺赤土画簸箕。従教眼搭痴。复云:“淮甸三十载。今作老黄梅。好是明明说。従教鸭听雷。
入院祖师塔烧香以手指云:“当时与么全身去。今日重来记得无。复云:“以何为验。以此为验。遂礼拜。开堂黄梅。宰公度疏。师拈起示众云:“见么?”差珍异宝尽在其中。若也不见。请表白对众拈出。宣疏毕乃云:“便与么散去。早是多事了也。若也不信。遂指法座云:“少间向上头撒沙撒土去也。便升座拈香祝圣罢。复拈香云:“此一炷香。在舒郡二十七年。三处住院。诸人总知。遂欲烧次复云:“不得也须说破。某十五年行脚。初参迁和尚得其毛。次于四海参见尊宿得其皮。又到浮山圆鉴老处得其骨。后在白云端和尚处得其髓。方敢承受与人为师。今日毽向炉中。従教薰天炙地。有耳朵者辨取。四祖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当观第一义。宝剑霜锋利掣电隔三千。最胜无伦譬。眼辨手能亲。出来相比试。”僧问:“旧店新开列宝珍。一回拈着一回新。师今已据卢能位。端的如何拂镜尘?”师云:“朝到西天暮归唐土。”进云:“已得轩辕辨端的。灵光従此照恒沙?”师云:“最初一句作么生?”进云:“不辞山路远。踏雪也须过。”师云:“你犹醉在。僧问:“灵山一会迦叶亲闻。未审今日一会。什么人得闻。师云:“与灵山无异。”进云:“古之今之尽是知音?”师云:“知音一句又作么生?”进云:“点头不吐舌?”师云:“无人孟浪过你。”进云:“忽遇拏云雾来时又作么生?”师云:“老僧打退鼓。”乃云:“适来四祖师叔白槌云:“当观第一义。只如第一义。且作么生观。要会么?”三世诸佛。若无第一义。将什么化度有情。西天四七唐土二三乃至天下老和尚。若无第一义。将什么建立宗风。只如当今圣帝。若无第一义。将什么统御天下。知郡学士知县宣德合座尊官。若无第一义。将什么为民父母。乃至在会施主。若无第一义。将什么崇敬三宝。然虽如是。也须各各自悟始得。
上堂举。古人道。夫为善知识。须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驱耕夫之牛。令他苗稼滋盛。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虚。众中闻举者。多是如风过耳相似。既驱其牛为什么却得苗稼滋盛。既夺其食因什么永绝饥虚。到者里须是有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底脚手。便与拶一拶逼一逼。赶教走到结角处便好。向伊道。福不重受祸不单行。
上堂云:“二月春中渐暖。吩歌频打拍板。乌鸡走入鹅群。鸭儿冻得觜匾。水上或浮或沉。何时解成瑚琏。子细好好思量。天地去此不远。复云:“频婆娑罗王。
上堂,今朝二月初五。行者先来打鼓。长老肚里茫然。思量说佛说祖。大地雪深三尺。禽兽吃泥吃土。今年必定丰熟。自然五风十雨。者里有个好处。且道有什么好处。遂作雷声云:“是什么?”复云:“雷乃发声。
上堂云:“夫为禅客。如出塞将军。你将得云门半片胡饼来。我便与半个须弥山。若不如是。焉敢称禅客。
上堂云:“夫为出家之人。须有出家之见。具择法眼。方为出家。如何是择法眼。破灯盏。毕竟如何?担板担板
结夏日上堂云:“孟夏渐热。伏惟首座大众。尊候万福。却似夹竹桃花锦上铺花。遍地花莫眼花。每年事例不用张查。下座人事。巡寮吃茶。
上堂举。永嘉道。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大众。这里若不具金刚眼睛。便见髑髅遍野。如何即是。剑阁路虽险。夜行人更多。
上堂云:“立雪断臂指喻后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是什么语。江城子。
上堂云:“时人住处我不住。时人行处我不行。毕竟作么生?牛角长三寸。兔角长八尺。四溟东海流。般若波罗蜜。
上堂云:“门外有大路。不肯大开口。腊月三十日。胡乱外边走。好大哥。
上堂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夜月严凝霜天凛冽。池里乌龟冻得成鳖。更说两句舌头成铁。
圣节上堂云:“十二月初八日。今上皇帝降诞之辰。不得说别事。乃高声云:“皇帝万岁皇帝万岁。
上堂云:“无边身菩萨。将竹杖量世尊顶。丈六了又丈六。量到梵天不见世尊顶相。乃掷下竹杖。合掌说偈云:“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然。若有能量者。穷劫不可尽。大众。无边身菩萨说偈且止。诸人还解自量也无。若教老僧自量。直是无下手处。不见古人道。斗充佛座功德难量。盏子烧香紫云胱犄。何故如是。别是一家春。
上堂云:“一年只余此月。天道未尝降雪。奉告三界龙神。各自递相报说。普天普地铺银。且要应时应节。更望大众慈悲。为念普贤菩萨。毕竟作么生?”摩诃萨。
郭朝奉祥正请上堂,朝奉于法座前烧香云:“此一瓣香。毽向炉中。为光明云遍满法界。供养我堂头师兄禅师。伏愿。于此云中方广座上。擘开面门。放出先师形相。与诸人描貌。何以如此。白云岩畔旧相逢。往日今朝事不同。夜静水寒鱼不食。一炉香散白莲风。师遂云:“曩谟萨怛哆钵冲野。恁么恁么?几度白云溪上望。黄梅花向雪中开。不恁么不恁么,嫩柳条金线。且要应时来。不见庞居士问马大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大师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你道。大众。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穷到底。掠搭不是赵州桥。明月清风安可比。
上堂云:“春雨挤无涯。乾坤已具知。东君行正令。梅柳一枝枝。祖师门下客。相见在今时。相见即不无。说什么事。”便下座。
上堂举。肃宗帝问忠国师云:“和尚百年后所须何物。国师云:“与老僧造个无缝塔。帝云:“请师塔样。国师良久云:“会么?”帝云不会。国师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却谙此事。请诏问之?”师云:“前面是真珠玛瑙。后面是玛瑙真珠。东边是观音势至。西边是普贤文殊。中间有一首幡。被风吹着。道胡卢胡卢。
上堂,顾视禅床左右。遂拈拄杖在手中云:“只长一尺。下座。
上堂云:“世有一物,亦不属凡,亦不属圣。亦不属邪,亦不属正。万事临时,自然号令。抵死要知,换却性命。”
上堂云:“担水河头卖,诸人尽笑怪。滞货没人猜,一似欠他债。昨夜三更半,石人斗礼拜。这个说话,莫道你理会不得,我也理会不得。”
上堂云:“古人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师云:“是即是。只是太旧。雪峰示众道。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大众。雪峰对面热瞒诸人不少也。然虽如是。还有与雪峰同步底么?”试出来与五祖相见。有么?”若无。遂拈拄杖卓一下举起云:“五祖今日与雪峰。同乘槎泛四大海。穿八大龙王髑髅。经过百千个须弥山。却回来法座上坐。又送雪峰归雪峰山。只是不曾动着一步。诸人还信得及么?”若信不及。遂举拄杖云:“岂不见先师翁道。放在卧床头。急要打老鼠。
上堂云:“凡心圣意露堂堂。念念无差即道场。向去莫言今日事。观音自在放毫光?”良久云:“莫瞒老僧好。
上堂云:“三月安居今已满。九旬禁足事如何?西天蜡验闻声久。此土鹅珠说者多。季运二千年远意。混流水乳积成河。林泉开士齐弘护。莫使囫颓着众魔。
上堂云:“时候季秋霜冷。皎洁银河耿耿。松窗一炷炉烟。颇称吾家好景。
上堂举。僧问投子。大藏教中还有奇特事也无。投子云:“演出大藏教?”师云:“投子被人一问,直得料掉没交涉。若是五祖即不然。或有人问:“大藏教中还有奇特事也无。老僧即向伊道。作礼而去信受奉行。然虽如是。与他投子白云万里。毕竟如何?”要你诸方眼作么上堂云:“悟了同未悟。归家寻旧路。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自小不脱空。两岁学移步。湛水生莲花。一年生一度。
上堂云:“频频唤汝不归家,贪向门前弄土沙。每到年年三月里,满城开尽牡丹花。”【归家】
上堂云:“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宫。出没太虚之中。自十九至二十三日。万余人来此赴会哄哄地。如今只见老汉。独自口吧吧地。若道多人是闹一人是静。直是白云万里。毕竟如何?”一人闹浩浩。多人静悄悄。不如归堂吃茶好。
上堂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云门道。观世音菩萨将钱买胡饼。放下手云却是个馒头。如此则随他脚跟转也。五祖有个随流认得性。快乐永无忧底因缘。举似大众。忽然于此省去也不定。良久唤侍者。侍者应诺?”师云:“我害痴。
上堂云:“仲冬严寒普遍世间。富贵即易贫穷即难。唯我林泉之人无易无难。为什么如此?”良久云:“无人处向你说。
上堂举。普化道。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虚空里来虚空里打。四方八面来连枷打。临济闻得。遣僧问云:“总不恁么来时如何?”化云:“明日大悲院里有斋。若是五祖即不然。有人问总不恁么来时如何?”和声便打。是他须道。五祖盲枷瞎棒。我只要你恁么道。何故。一任举似诸方。
上堂云:“应接无方唯是此。一毛端上廓心田。生枝延蔓魔家族。点点舒光曜祖天。
上堂云:“风和日暖,乔树莺啼。桃李妍而烂锦成行,芳草浓而铺茵作阵。花落一片两片。浮碎玉以雰雰。柳舞三回五回,曳长丝而冉冉。当是时也古人道:‘幽鸟语如簧,柳垂金线长。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潇然坐,澄心万虑忘。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良久云:“你且商量看。”
上堂举。”僧问雪峰云:“古涧寒泉时如何?”峰云:“瞪目不见底。”僧云:“饮者如何?”峰云:“不従口入。赵州闻得云:“不可従鼻孔里入也。”僧却问赵州。古涧寒泉时如何?”州云苦。”僧云:“饮者如何?”州云死?”师云:“若有人问五祖古涧寒泉时如何?”即向伊道。水饮者如何?”但云:“当下止渴。或有个人出来问道。与曹溪水是一是二。我即向伊道。分枝列派纵横自在。低处浇田高处泼菜。
上堂云:“赵州道。个柏树子。庐陵随后雪。白米中间有个白莲峰。一口吸尽西江水。喜美冲逻哩冲逻哩。我自我你自你。深村有个白额虫。吒腮鬣颔九条尾。良久云:“咦好怕人。
小参举。药山初参石头。”问:“云:“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访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石头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药山罔措。一日坐次。石头遂问云:“汝在此作什么?”山云:“一物也不为。头云:“恁么则闲坐也。山云:“闲坐则为也。头云:“你道不为。不为个什么?”山云:“千圣亦不识。石头遂有颂云:“従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易明?”师云:“大众,须是过得祖师关,会鸟道玄路,始会此般说话。石头恁么垂示。便类赵州庭前柏树子。洞山麻三斤。云门超佛越祖之谈。五祖亦有一颂。任运不知名。轻轻着眼听。水上青青绿。元来是浮萍。
四面专使文详。持法嗣书到。师于法座前授书。拈起问专使云:“这个是四面底。庠梨底在什么处?”使云:“验在目前。”师云:“几不问过。”遂升座云:“好事难逢。何不出来大家唱和。”时有僧出问云:“石头驰书犹是钝汉。玄沙白纸谩说同风。四面璞来有何祥瑞?”师云:“春气发来无硬地。”进云:“与么则冲开千顷浪。透过祖师关。”师云:“真个也无。”进云:“可谓是黄梅熟后无人识,独许东山一老师。”师云:“更有人在。”进云:“和尚也不要疑着。”师云:“也落在庠梨后。”进云:“只如四面无门。老和尚向甚处得这消息来?”师云:“你向甚么处去来。”僧指东畔云:“这个直岁得恁么黑。又指西畔云:“这个知客得恁么肥?”师云:“不得指东划西。”僧以坐具一划云:“者个不可唤作东西也。”师云:“看你乱走。”进云:“和尚低声。恐人闻得。”师云:“你适来也郎当不少。”僧以手掴口云:“是我招得。”师乃云:“大众。四面长老有书。对大众前。须当说过。四面大漆桶。详师分半桶。白莲峰下开。薰却我鼻孔。且道为什么如此。无你出气处。”
太平专使至。”上堂云:“万里无云点太清。祖天日月自分明。太平不许将军见。却许将军建太平。”
上堂云:“举则公案。事事成办。向外驰求。痴汉痴汉。”
上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古人恁么道。可谓锦上铺花。不妨奇特。诸人且作么生会。白莲今日曲顺后机。不惜眉毛。亦为颂出。有中有。无中无。细中细。粗中粗。”
上堂云:“今朝三月初五。老汉亦无所补。无字指路堂堂。枉见衲僧受苦。毕竟如何?如人学射。”
上堂云:“媚景中春暖色喧。尽尘沙界一般天。林峦蓊郁争苍翠。花柳芬芳斗色鲜。蝶弄牡丹飞势紧。蜂游芍药谩迟延。人生几度逢春景。何不于中种福田。【把握现境】
上堂举。兴化云:“我逢人则不出。出则便为人。三圣道。我逢人则出。出则不为人。”师云:“此二古德。一人文章浩渺。一人武艺全施。若道兴化是。文亦不得。若道三圣是。武亦不得。还于此辨得出么?若辨得出。许你通身是命。若辨不出。你自相度。”
上堂云:“如何是禅。阎浮树在海南边。近则不离方寸。远则十万八千。毕竟如何?禅禅。”
上堂云:“贱卖担板汉。贴称麻三斤。百千年滞货。何处着浑身。”
上堂云:“今朝八月二十。佛法两字难入。深村大小老翁。达磨祖师不及。”
上堂云:“未透祖师关。莫问大雪山。一步一万里。千难与万难。”
上堂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州云:为伊有业识在。”师云:“大众。你诸人。寻常作么生会。老僧寻常只举无字便休。你若透得这一个字。天下人不柰你何。你诸人作么生透。还有透得彻底么?有则出来道看。我也不要你道有。也不要你道无。也不要你道不有不无。你作么生道。珍重。”
吕宝文嘉问入山上堂,僧问:“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台旆光临于法席。愿师方便为宣扬。”师云:“六耳不同谋。”进云:“不于花上觅。扩赫自圆明?”师云:“好。”进云:“可谓独露无私,对扬有准。”师云:“是。”进云:“觌面知机又作么生?”师云:“不得与别人说。”进云:“和尚只知其一。且不知其二。”师云:“你作么生?”进云:“祖师却道知来也,归作盐梅正是时。”师云:“被你道着。”进云:“已得真人好消息。人间天上更无疑。”师乃云:“记得昔日僧问六祖。黄梅衣钵什么人得。祖云:会佛法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也无。祖云不得。僧云:为什么和尚却不得。祖云:我不会佛法。”又举:“僧问雪峰。和尚见德山后。得个什么道理便休去。峰云:我当时空手去空手回。”师云:“大众。此二尊宿一人是祖师。一人是禅师。及乎问着便道。我不会佛法。又道。我空手去空手回。你诸人还会伊恁么说话也无。若要会他恁么说话。须是透祖师关始得。若不透祖师关。辄不得正眼觑着。”
唐提举耜到院上堂,举三圣问雪峰。透网金鳞以何为食。峰云:待汝出网来即向汝道。圣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话头也不识。峰云:老僧住持事烦。众中或谓。雪峰与三圣宗派不同。故言不相契。或谓。三圣作家。雪峰不能达其意。如斯话会有何交涉。忽有人问五祖。透网金鳞以何为食。老僧向伊道。好个问头。”复云:“大众且道与雪峰是同是别。不能为你说得。听取一颂。洞里无云别有天。桃花似锦柳如烟。仙家不会论春夏。石烂松枯是一年。”
资福专使。持法嗣书至。师于法堂上受书。拈起问专使云:“本无名字。什么处得这个来。”专使拟议,师云:“因谁致得。”遂升座。举:“石头问长髭什么处来,髭云:岭南来。石头云:大庾岭头一铺功德成就也未?髭云:成就久矣。只欠点眼在。石头云:莫要点眼么?髭云便请。石硕垂下一足。髭便礼拜。石头云:你见个什么道理便礼拜?髭云:如红炉上一点雪。”师云:“红炉一点雪。知音瞥不瞥。龟毛扇子扇。泥牛一点血。”
△偈颂
投机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山居
床是柴棚哺是茅,枕头葛怛半中凹。
霜天索寞人投宿,睡到平明手脚交。
自贻
白云堆里古家风,万里霜天月色同。
林下水边人罕到,方知吾道乐无穷。
遣兴。
冉冉白云间,々微风起。至哉造化功。孰为究终始。究之既不能。従然自忧喜。
闻角。
幽幽寒角发孤城。十里山头渐杳冥。
一种是声无限意。有堪听有不堪听。
病起。
病来又病皮粘骨。抖擞起来无一物。
行不成步语声低。鼻孔依前空突兀。
山中四威仪。
山中行携篮。采蕨称幽情。牧童唱罢胡家曲。子规枝上一声声。
山中住万叠。千重谁伴侣。纵使知音特地来。云深必定无寻处。
山中坐月夜。霜天寒雁过。炉灰拨尽未成眠。报晓灵禽清耳朵。
山中卧一片。清光高鉴我。但得身心到处闲。多年布衲従教破。
赞白云先师真。
一月在天,影含众水。师真之真,非月非水。
青黄碧绿乱荼糊。看来半嗔半喜。
赞四祖演和尚。
桂花包里老黄梅。不向阴阳地上开。
蜂蝶岂知香远拆。难寻晨迹去还来。
自赞。
眼暗耳聋。行步龙钟。人前强笑。叉手当胸。
自述真赞二首。
以相取相都成幻妄。以真求真转见不亲。
见成公案无事不办。百年三万六千日。翻覆元来是这汉。我真我赞。唯已自知。面面相觑。有甚了期。
师室中常举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僧请问,师为颂之:
赵州露刃剑。寒霜光焰焰。更拟问如何,分身作两段。
示禅者二首。
学道先须得指归。闻声见色不思议。
长天夜夜家家月。影落澄潭几个知。
祖道何殊世路平。时人行处不须惊。
拟心未到先移步。直似玄沙问镜清。
示学徒四首。
学道之人得者稀。是非长短几时亏。
若凭言语论高下。恰似従前未悟时。
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滋味长。
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一片秋光对草堂。篱边金菊预闻香。蝉声未息凉风起。胜似征人归故乡。
终日谈玄第一宗。枯河道里觅鱼晨。直饶祖佛无阶级。须向奇人棒下通。
送已德二禅者之长安缘干。
二人同心其义断金。古今有此吾道堪任。
山之厚重海之渊深。白云留不住。祖佛莫能禁。极目少林峭峙。傍观华岳觅岑。分得维摩按指法。且弹一曲访知音。
悼四祖演和尚。
此病彼圆寂。吾门何得失。生死若空花。去来如鸟迹。
东涌忽西没。影挂寒堂壁。三十三天扑帝钟。普念般若波罗蜜。
悼投子青禅师。
寂住峰头云。洒落曹溪水。高张浮渡帆。直入大洋里。
运载既缘终。昨夜狂风起。{髟丫}角女子戴琼花。八十翁翁穿绣履。
悼浮渡圆鉴禅师。
浮渡岩前青瘦柏。丛林耸出标风格。
夜来寒影落西衢。谁唱胡笳十八拍。
吊崇胜大师。
苦雾罩庭轩。悲云锁暮天。师归真净界。影挂月孤圆。
去不去兮若之梦。来不来兮谁后先。谁后先。阎浮树在海南边。
悼陈吉先。
子既卜迁居。禅家第一机。有帆不挂树。无住坦然途。
世态那堪恋。恩情尽属愚。祖师门下客。到此辨锱铢。
访信和尚。
维摩之后室长开。立雪求心悟善财。木老花凋兮白云乱卷。波澄霜夜兮皎月徘徊。不二门高远相访。又骑羸马入尘埃。
送白首座回乡。
归心休问路多端。四海为家未足观。
只履清名思达磨。诸侯九合笑齐桓。
次韵甘露辂长老。
本自居山不厌山。水声山色异人间。
知音若会侬家意。任是危层亦共攀。
送仁禅者。白云岩上月。太平松下影。深夜秋风生。都成一片境。
送文禅人宁亲。
今生父母当亲觐。従本爷娘子细看。
动转施为全得力。一回举着骨毛寒。
送蜀僧。
相聚淮南四十年。而今归去路三千。
有人若问西来意。水在江湖月在天。
寄信上人。
一瓶一钵且随缘。此事时时强为宣。
知已不来春渐老。孤峰皎月对寒泉。
次韵黄龙图。
海会云山叠乱青。龙潭泻碧声冷泠。
使君乞与安闲地。时共禅徒终夜听。
次韵高台师兄。
每览嘉隐篇。清风益可爱。有时说向人。时人都不会。
回首望衡岳。岳山千里外。独步立斜阳。飒飒闻秋籁。
拟云送信禅者作丐。
春晴触石欲高飞。皖伯台前度翠微。
本自无心为雨露。何曾有意泄天机。
风雷倚势声光远。草木乘阴色泽肥。
莫谓功成空聚散。岩房潜约几时归。
送化主三首。
岩缝迸开云片片。半笼幽石半従龙。
为霖普润焦枯后。却入烟萝第一重。
莫论人情与道情。大都物理自分明。
皖公山下长流水。今古滔滔彻底清。
庭无立雪人。路有尘埃客。倾尽此时心。松间赠行色。
与瑰禅化麦。
水中捞得麦。恐悚瑰禅客。往复偃溪边。闻声隔不隔。
寄太平灯长老。
遍游五祖山。语笑令人爱。极目情量宽。礼貌多自在。
思乡便欲回。不虑他人怪。再见是明年。往来无偏碍。
寄高台本禅师法兄。
春山望极几千重。独凭危栏谁与同。
夜静子规知我意。一声声在翠微中。
迁住白云入院后示二三执事。
登山须拄杖。渡水要行船。有客开颜笑。无愁展脚眠。
万般存此道。一味信前缘。试比红尘里。清虚直几钱。
寄诸郡丐者。
坐一须赴七。古圣留纵迹。此土与西天。个个明格尺。
点铁化为金。喝石变成壁。大力那罗延。是谁亲中的。
寄旧知二首。
隔阔多时未是疏。结交岂在频相见。
従教山下路崎岖。万里蟾光都一片。
朔风扫尽千岩雪。枝上红梅包欲裂。
缥缈寒云天外来。吾家此境凭谁说。
送化士四首。
何事秋风入夜凉。稻花时复送余香。
要知此个真消息。末后殷勤味最长。
皖伯台前送别时。桃花似锦柳如眉。
明年此日凭栏望。依旧青青一两枝。
透出龙门未是难。几人得过赵州关。
白云片片青山外。为雨为霖去复还。
出自白云山。携艘步烟渚。心中几万端。唯我能相许。
寄旧三首。
木落高秋玉露垂。窗前黄菊渐离披。
白云片片迎新雁。不是知音说向谁。
寄书未到他先望。传语不来我未知。
度日林泉无世虑。敛眉偷看白猿儿。
梅花欲谢不谢。桃花欲开不开。
思君共听猿啼处。一片白云天外来。
偶作。
多时欲写天边雁。毛色观来苦未全。
号叫不妨知节令。养成飞去有何难。
雁雁雁塔当初占。古晨禅禅。
入理深渊。无形无状。千难万难。后生晚长心坚石穿。
赋祖花次李提刑韵三首。
此花迥与人间别。结果开花当处生。
要会祖师端的旨。未萌天地已先成。
此土西天祖佛名。双峰顶上铁花生。
世间无限丹青手。只恐吟成画不成。
造化之功品物情。正当生处不言生。
寻枝摘叶空劳力。一朵开时一佛成。
次韵酬彭运使留题七峰阁。
山腰营小阁。聊且寄生平。三四危峰顶。啼猿分外清。
次韵寄彭运使吏部。
纵使千回眼见。争如手亲一遍。透得此个重关。乃是平生方便。
次韵吴都曹
山家旨趣最幽微,路转峰回到者稀。
一钵黄菁消永日,满头白发已玄机。
绕岩瀑布窗前落,哭月狂猿岭上飞。
自得平生观不足。那知浮世是兼非。
次韵骞锦李朝奉。
谛当之言不在多。文殊不二问维摩。赵州眼烁四天下。赖有同参凌行婆。
题东颖西湖简太守李秘监。
笨竹乔松积翠阴。绿杨红蕊遍园林。
到头须让西湖水。淡静还如君子心。
东颖途中。
一宿成家步。孤云万里游。吾门随处静。世路几时休。
举首问明月。凭心寄斗牛。归期何太晚。犹尚往他州。
聚远亭。
眼观不足。耳听不尽。水碧山青。谁远谁近。
答凭希道。
老病疏慵不记心。应无狂梦到琼林。
水声山色长为伴。利害従教似海深。
俳钒两涧齐。泻碧垂双带。长沙波浪深。湍流转滂霈。
詶石秀才。
昨夜西风激怒涛。惊翻旧事没丝毫。
凭栏笑罢思量着。望断长天月色高。
送朱大卿。
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
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
送吕公辅。
送客别金沙。行行去路赊。淡烟笼碧汉。薄雾缀红霞。
百舌吟新树。千株长嫩芽。翻思分袂处。举首见桃花。
送黄景纯。
秋云秋水两依依。寒雁声声度翠微。
多向洞庭青草崖。楚天空阔不知归。
重会郭功甫。
净空居士久相知。三十年来只片时。今日白莲花下见。维摩元是旧容仪。
寄李元中。
寄尽千张纸。徒烦心手劳。人情如太华。争似道情高。
嘉隐堂。
一松一竹一溪云。时有清风伴月轮。
窗外泉声长似雨。迥然居者不知春。
黄梅东山演和尚语终。
○附录序文
葢闻。言语道断。而未始无言。心法双亡。而率相传法。有得兔忘蹄之妙。无执指为月之迷。故宗师起而称扬。若尺棰取之不竭。学者従而领悟。如连环解之无穷。教外别传道斯为美。演师和尚。游方浸久。询请无私。周旋黄檗之庭。践履白云之室。常心是道。信手成金。红粉佳人。发最上之机。金色头陀。无容身之处。念聪明咒唱太平歌。皆诸方之所未闻。后人之所警策。其他妙语不可皱论。广于简编。庶为龟鉴云耳。知台州黄岩县事。张景笨序。
粤自灵山拈出。糙岭传来。天下丛林。分枝布叶。石霜古月。海会重圆。介在祖山。隐若敌国。谁主兹地。演公其人。演公系本蜀川。令行淮甸。三提宗印二纪于兹。仁义道中空华结果。荆棘林内石敝抽条。莫疑优钵现前。翻作葛藤会去。克勤上人录其语要。俾之赞扬。兔角龟毛敢言有实。孤裘羔袖终愧非宜。绍圣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河间刘跋谨序。
海会演师。昔行脚至白云峰顶。逢一善知识。据师子座。现比丘身。为无所为说无所说。有时蝗云昌浪游戏自如。有时截铁斩钉纪干不可。诸方辐凑四众景従。罔测其由。举皆自失。师独熟视而笑。莫逆于心。曾未逾时。遂蒙受记。天人叶赞。自四面而住太平。父子相承。由太平而来海会。随机答问。因事举扬。不假尖新。自然奇特。其徒纂集。请余为之序。欲传于世云。绍圣二年十一月初十日。吴郡朱元衬序。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