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十三 学七

  ◎力行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祖道〕以下践行。

  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为一,则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自我。〔节〕

  人言匹夫无可行,便是乱说。凡日用之间,动止语默,皆是行处。且须于行处警省,须是战战兢兢,方可。若悠悠汎汎地过,则又不可。〔升卿〕

  若不用躬行,只是说得便了,则七十子之从孔子,只用两日说便尽,何用许多年随着孔子不去。不然,则孔门诸子皆是呆无能底人矣!恐不然也。古人只是日夜皇皇汲汲,去理会这个身心。到得做事业时,只随自家分量以应之。如由之果,赐之达,冉求之艺,只此便可以从政,不用他求。若是大底功业,便用大圣贤做;小底功业,便用小底贤人做。各随他分量做出来,如何强得。〔僩〕

  这个事,说只消两日说了,只是工夫难。

  人于道理不能行,只是在我之道理有未尽耳。不当咎其不可行,当反而求尽其道。〔璘〕

  为学就其偏处着工夫,亦是。其平正道理自在。若一向矫枉过直,又成偏去。如人偏于柔,自可见。只就这里用工,须存平正底道理。虽要致知,然不可恃。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振〕

  问:"大抵学便要践履,如何?"曰:"固然是。易云:"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既探讨得是当,又且放顿宽大田地,待触类自然有会合处。故曰:'宽以居之。'何尝便说'仁以行之'!"〔谟〕

  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僩〕

  书册中说义理,只说得一面。今人之所谓践履者,只做得个皮草。如居屋室中,只在门户边立地,不曾深入到后面一截。〔人杰〕

  放教脚下实。〔文蔚〕

  人所以易得流转,立不定者,只是脚跟不点地。点,平声。〔僩〕

  问学如登塔,逐一层登将去。上面一层,虽不问人,亦自见得。若不去实踏过,却悬空妄想,便和最下底层不曾理会得。〔升卿〕

  学者如行路一般,要去此处,只直去此处,更不可去路上左过右过,相将一齐到不得。〔寿昌〕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夔孙〕以下理欲、义利、是非之辨。

  "天理人欲分数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问:"莫是本来全是天理否?"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榦〕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椿〕

  大抵人能于天理人欲界分上立得脚住,则侭长进在。〔祖道〕

  天理人欲之分,只争些子,故周先生只管说"几"字,然辨之又不可不早,故横渠每说"豫"字。〔大雅〕

  天理人欲,几微之间。〔焘〕

  或问:"先生言天理人欲,如砚子,上面是天理,下一面是人欲。"曰:"天理人欲常相对。"〔节〕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节〕

  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焘〕

  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道夫〕

  天理人欲,无硬定底界,此是两界分上功夫。这边功夫多,那边不到占过来。若这边功夫少,那边必侵过来。〔焘〕

  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凡人不进便退也。譬如刘项相拒于荥阳成皋间,彼进得一步,则此退一步;此进一步,则彼退一步。初学则要牢札定脚与他捱,捱得一毫去,则逐旋捱将去。此心莫退,终须有胜时。胜时甚气象!〔祖道〕(儒用略)

  人只是此一心。今日是,明日非,不是将不是底换了是底。今日不好,明日好,不是将好底换了不好底。只此一心,但看天理私欲之消长如何尔。以至千载之前,千载之后,与天地相为始终,只此一心。读书亦不须牵连引证以为工。如此缠绕,皆只是为人;若实为己,则须是将己心验之。见得圣贤说底与今日此心无异,便是工夫。〔大雅〕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今去读书,要去看取句语相似不相似,便方始是读书。读书须要有志;志不立,便衰。而今只是分别人欲与天理,此长,彼必短;此短,彼必长。〔寿昌〕

  未知学问,此心浑为人欲。既知学问,则天理自然发见,而人欲渐渐消去者,固是好矣。然克得一层,又有一层。大者固不可有,而纤微尤要密察!〔谟〕

  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须事事与剖判极处,即克治扩充功夫随事着见。然人之气禀有偏,所见亦往往不同。如气禀刚底人,则见刚处多,而处事必失之太刚;柔底人,则见柔处多,而处事必失之太柔。须先就气禀偏处克治。〔闳祖〕

  义理身心所自有,失而不知所以复之。富贵身外之物,求之惟恐不得。纵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闳祖〕

  徐子融问:"水火,明知其可畏,自然畏之,不待勉强。若是人欲,只缘有爱之之意,虽知之而不能不好之,奈何?"曰:"此亦未能真知而已。"又问:"真知者,还当真知人欲是不好物事否?"曰:"如'克、伐、怨、欲',却不是要去就'克、伐、怨、欲'上面要知得到,只是自就道理这边看得透,则那许多不待除而自去。若实是看得大底道理,要去求胜做甚么?要去矜夸他人做甚么?'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怨个甚么?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惟分是安,欲个甚么?见得大处分明,这许多小小病痛,都如冰消冻解,无有痕迹矣。"〔贺孙〕

  "今人日中所为,皆苟而已。其实只将讲学做一件好事,求异于人。然其设心,依旧只是为利,其视不讲者,又何以大相远!天下只是'善恶'两言而已。于二者始分之中,须着意看教分明。及其流出去,则善者一向善,但有浅深尔。如水清泠,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恶者一向恶,恶亦有浅深。如水浑浊,亦有极浑处,有稍浑处。"问:"此善恶分处,只是天理之公,人欲之私耳。"曰:"此却是已有说后,方有此名。只执此为说,不济事。要须验之此心,真知得如何是天理,如何是人欲。几微间极索理会。此心常常要惺觉,莫令须刻悠悠愦愦。"大雅云:"此只是持敬为要。"曰:"敬不是闭眼默坐便为敬,须是随事致敬,要有行程去处。如今且未论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截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说,此行程也。方其当格物时,便敬以格之;当诚意时,便敬以诚之;以至正心、修身以后,节节常要惺觉执持,令此心常在,方是能持敬。今之言持敬者,只是说敬,非是持敬。若此心常在躯壳中为主,便须常如烈火在身,有不可犯之色。事物之来,便成两畔去,又何至如是缠绕!"〔大雅〕

  学无浅深,并要辨义利。〔祖道〕

  看道理,须要就那个大处看。须要前面开阔,不要就那壁角里去。而今须要天理人欲,义利公私,分别得明白。将自家日用底与他勘验,须渐渐有见处。若不去那大坛场上行,理会得一句透,只是一句,道理小了。〔义刚〕

  人贵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恶念去之。若义利,若善恶,若是非,毋使混殽不别于其心。譬如处一家之事,取善舍恶;又如处一国之事,取得舍失;处天下之事,进贤退不肖。蓄疑而不决者,其终不成。洽。

  或问义利之别。曰:"只是为己为人之分。才为己,这许多便自做一边去。义也是为己,天理也是为己。若为人,那许多便自做一边去。"

  须于日用间,令所谓义了然明白。或言心安处便是义。亦有人安其所不当安,岂可以安为义也!〔升卿〕

  义利之辨,初时尚相对在。若少间主义功深后,那利如何着得!如小小窃盗,不劳而却矣。〔祖道〕

  事无大小,皆有义利。今做好底事了,其间更包得有多少利私在,所谓"以善为之而不知其道",皆是也。〔祖道〕

  才卿问:"应事接物别义利,如何得不错?"曰:"先做切己工夫。喻之以物,且须先做了本子。本子既成,便只就这本子上理会。不然,只是悬空说易。"器之问:"义利之分,临事如何辨?"曰:"此须是工夫到,义理精,方晓然。未能至此,且据眼前占取义一边,放令分数多,占得过。这下来,纵错亦少。"〔大雅〕

  才有欲顺适底意思,即是利。〔祖道〕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焘〕

  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敬仲〕

  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僩〕

  且以眼前言,虚实真伪是非处,且要剔脱分明。〔祖道〕

  "只是理会个是与不是,便了。"又曰:"是,便是理。"〔节〕

  凡事只去看个是非。假如今日做得一件事,自心安而无疑,便是是处;一事自不信,便是非处。〔寿昌〕

  闲居无事,且试自思之。其行事有于所当是而非,当非而是,当好而恶,当恶而好,自察而知之,亦是工夫。〔士毅〕

  讲学固不可无,须是更去自己分上做工夫。若只管说,不过一两日都说尽了。只是工夫难。且如人虽知此事不是,不可为,忽然无事又自起此念。又如临事时虽知其不义,不要做,又却不知不觉自去做了,是如何?又如好事,初心本自要做,又却终不肯做,是如何?盖人心本善,方其见善欲为之时,此是真心发见之端。然才发,便被气禀物欲随即蔽锢之,不教它发。此须自去体察存养,看得此最是一件大工夫。〔广〕

  学者工夫只求一个是。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两端而已。从其是则为善,徇其非则为恶。事亲须是孝,不然,则非事亲之道;事君须是忠,不然,则非事君之道。凡事皆用审个是非,择其是而行之。圣人教人,谆谆不已,只是发明此理。"十五志学",所志只在此;"三十而立",所立只在此;"四十而不惑",又不是别有一般道理,只是见得明,行得到。为贤为圣,皆只在此。圣人恐人未悟,故如此说,又如彼说;这里既说,那里又说,学者可不知所择哉!今读书而不能尽知其理,只是心粗意广。凡解释文义,须是虚心玩索。圣人言语,义理该贯,如丝发相通,若只恁大纲看过,何缘见得精微出来!所以失圣人之意也。〔谟〕

  所谓道,不须别去寻讨,只是这个道理。非是别有一个道,被我忽然看见,攫拏得来,方是见道。只是如日用底道理,恁地是,恁地不是。事事理会得个是处,便是道也。近时释氏便有个忽然见道底说话。道又不是一件甚物,可摸得入手。〔〈萤,中"虫改田"〉〕

  学,大抵只是分别个善恶而去就之尔。〔道夫〕

  论阴阳,则有阴必有阳;论善恶,则一毫着不得!〔节〕

  学者要学得不偏,如所谓无过不及之类,只要讲明学问。如善恶两端,便要分别理会得善恶分明后,只从中道上行,何缘有差。子思言中,而谓之中庸者,庸只训常。日用常行,事事要中,所以谓"中庸不可能"。〔谟〕

  凡事莫非心之所为,虽放僻邪侈,亦是此心。善恶但如反覆手,翻一转便是恶。只安顿不着,亦便是不善。〔道夫〕

  人未说为善,先须疾恶。能疾恶,然后能为善。今人见不好事,都只恁不管他。"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不知这秉彝之良心做那里去,也是可怪!与立。

  有问好恶。曰:"好恶是情,好善恶恶是性。性中当好善,当恶恶。泛然好恶,乃是私也。"〔谦〕

  圣人之于天地,犹子之于父母。以下系人伦。

  佛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圣人亦是为这一大事出来。这个道理,虽人所固有,若非圣人,如何得如此光明盛大!你不晓得底,我说在这里,教你晓得;你不会做底,我做下样子在此,与你做。只是要扶持这个道理,教它常立在世间,上拄天,下拄地,常如此端正。才一日无人维持,便倾倒了。少间脚拄天,头拄地,颠倒错乱,便都坏了。所以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天只生得你,付得这道理。你做与不做,却在你。做得好,也由你;做得不好,也由你。所以又为之立君师以作成之,既抚养你,又教导你,使无一夫不遂其性。如尧舜之时,真个是"宠绥四方"。只是世间不好底人,不定叠底事,才遇尧舜,都安帖平定了。所以谓之"克相上帝",盖助上帝之不及也。自秦汉以来,讲学不明。世之人君,固有因其才智做得功业,然无人知明德、新民之事。君道间有得其一二,而师道则绝无矣!〔卓〕僩同。

  问:"圣人'兼三才而两之'。"曰:"前日正与学者言,佛经云:'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圣人亦是为一大事出现于世。上至天,下至地,中间是人。塞于两间者,无非此理。须是圣人出来,左提右挈,原始要终,无非欲人有以全此理,而不失其本然之性。'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只是为此道理。所以作个君师以辅相裁成,左右民,使各全其秉彝之良,而不失其本然之善而已。故圣人以其先得诸身者与民共之,只是为这一个道理。如老佛窥见这个道理。庄子'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释氏所谓'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他也窥见这个道理。只是他说得惊天动地。圣人之学,则其作用处与他全不同。圣人之学,则至虚而实实,至无而实有,有此物则有此理。僩录此下云:"须一一与它尽得。"佛氏则只见得如此便休了,所以不同。"又问:"'辅相裁成',若以学者言之,日用处也有这样处否?"曰:"有之。如饥则食,渴则饮,寒则裘,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作为耒耜网罟之类,皆辅相左右民事。"〔卓〕僩同。

  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底道理。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则为君必仁,为臣必忠之类,皆是自有得于己,方解恁地。尧所以修此道而成尧之德,舜所以修此道而成舜之德,自天地以先,羲黄以降,都即是这一个道理,亘古今未常有异,只是代代有一个人出来做主。做主,便即是得此道理于己,不是尧自是一个道理,舜又是一个道理,文王周公孔子又别是一个道理。老子说:"失道而后德。"他都不识,分做两个物事,便将道做一个空无底物事看。吾儒说只是一个物事。以其古今公共是这一个,不着人身上说,谓之道。德,即是全得此道于己。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若离了仁义,便是无道理了,又更如何是道!〔贺孙〕

  圣人万善皆备,有一毫之失,此不足为圣人。常人终日为不善,偶有一毫之善,此善心生也。圣人要求备,故大舜无一毫厘不是,此所以为圣人。不然,又安足谓之舜哉!〔寿昌〕

  圣人不知己是圣人。〔振〕

  天下之理,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存;至无之中,有至有者存。夫理者,寓于至有之中,而不可以目击而指数也。然而举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且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目之视,便有明之理;耳之听,便有聪之理;貌之动,便有恭之理;言之发,便有忠之理。只是常常恁地省察,则理不难知也。〔壮祖〕

  学者实下功夫,须是日日为之,就事亲、从兄、接物、处事理会取。其有未能,益加勉行。如此之久,则日化而不自知,遂只如常事做将去。〔端蒙〕

  "父子欲其亲"云云,曰:"非是欲其如此。盖有父子,则便自然有亲;有君臣,则便自然有敬。"因指坐门摇扇者曰:"人热,自会摇扇,不是欲其摇扇也。"〔雉〕

  问:"父母之于子,有无穷怜爱,欲其聪明,欲其成立。此谓之诚心邪?"曰:"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

  叶诚之问:"人不幸处继母异兄弟不兼容,当如何?"曰:"从古来自有这样子。公看舜如何。后来此样事多有。只是'为人子,止于孝'。"〔贺孙〕

  "君臣之际,权不可略重,才重则无君。且如汉末,天下唯知有曹氏而已;魏末,唯知有司马氏而已。鲁当庄僖之际,也得个季友整理一番。其后季氏遂执其权,历三四世,鲁君之势全无了,但有一季氏而已。"贺孙问:"也是合下君臣之间,其识虑不远?"曰:"然。所以圣人垂戒,谓:'臣弑君,子弑父,非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这个事体,初间只争些小,到后来全然只有一边。圣人所以'一日二日万几',常常戒谨恐惧。诗称文王之盛,于后便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峻命不易!'此处甚多。"〔贺孙〕

  用之问:"忠,只是实心,人伦日用皆当用之,何独只于事君上说'忠'字?"曰:"父子兄弟夫妇,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世之人便自易得苟且,故须于此说'忠',却是就不足处说。如庄子说:'命也,义也,天下之大戒。'看这说,君臣自是有不得已意思。"〔贺孙〕

  问:"君臣父子,同是天伦,爱君之心,终不如爱父,何也?"曰:"离畔也只是庶民,贤人君子便不如此。韩退之云:'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此语,何故程子道是好?文王岂不知纣之无道,却如此说?是非欺诳众人,直是有说。须是有转语,方说得文王心出。看来臣子无说君父不是底道理,此便见得是君臣之义处。庄子云:'天下之大戒二:命也,义也。子之于父,无适而非命也;臣之于君,无适而非义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旧尝题跋一文字,曾引此语,以为庄子此说,乃杨氏无君之说。似他这意思,便是没奈何了,方恁地有义,却不知此是自然有底道理。"又曰:"'臣之视君如寇雠',孟子说得来怪差,却是那时说得。如云'三月无君则吊'等语,似是逐旋去寻个君,与今世不同。而今却是只有进退,无有去之之理,只得退去。又有一种退不得底人,如贵戚之卿是也。贾生吊屈原文云:'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又为怀王傅,王坠马死,谊自伤傅王无状,悲泣而死。张文潜有诗讥之。当时谊何不去?直是去不得。看得谊当初年少,也只是胡说。"〔赐〕

  臣子无爱身自佚之理。〔升卿〕

  问:"妻有七出,此却是正当道理,非权也。"曰:"然。"〔卓〕

  蜚卿问:"安卿问目,以孝弟推说君臣等事,不须如此得否?"曰:"惟有此理,固当有此事。如人入于水则死,而鱼生于水,此皆天然合当如此底道理。"问:"朋友之义,自天子至于庶人,皆须友以成,而安卿只说以类聚,莫未该朋友之义否?"曰:"此亦只说本来自是如此。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乃是后来事,说朋友功效如此。人自与人同类相求,牛羊亦各以类相从。朋友乃彝伦之一。今人不知有朋友之义者,只缘但知有四个要紧,而不知朋友亦不可阙。"〔贺孙〕

  朋友之于人伦,所关至重!〔骧〕

  问:"与朋友交,后知其不善,欲绝,则伤恩;不与之绝,则又似'匿怨而友其人'。"曰:"此非匿怨之谓也。心有怨于人,而外与之交,则为匿怨。若朋友之不善,情意自是当疏,但疏之以渐。若无大故,则不必峻绝之,所谓'亲者毋失其为亲,故者毋失其为故'者也。"〔淳〕

  问:"人伦不及师,何也?"曰:"师之义,即朋友,而分则与君父等。朋友多而师少,以其多者言之。"又问:"服中不及师,何也?"曰:"正是难处。若论其服,则当与君父等,故礼谓'若丧父而无服';又曰:'平居则绖。'"〔卓〕

  李问人伦不及师。曰:"师与朋友同类,而势分等于君父,唯其所在而致死焉。"曾云:"如在君旁,则为君死;在父旁,则为父死。"曰:"也是如此。如在君,虽父有罪,不能为父死。"〔贺孙〕

  教导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方得。只恁严,徒拘束之,亦不济事。〔道夫〕

  某尝言,今教导之法,皆失真,无一个人晓得。说道理底,尽说错了,说从别处去。做文章底,也只学做那不好底文章;做诗底,也不识好诗;以至说禅底,也不是他元来佛祖底禅;修养者,也非老庄之道,无有是者。〔僩〕

  古人上下之分虽严,然待臣仆如子弟,待子弟如臣仆。伯玉之使,孔子与之坐。陶渊明篮舆,用其子与门人。子路之负米,子贡之埋马,夫子之钓弋,有若之三踊于鲁大夫之庭,冉有用矛却齐以入其军,而樊须虽少能用命也。古之人执干戈卫社稷,躬耕稼,与陶、渔之事,皆是也。后世骄侈日甚,反以臣子之职为耻。此风日变,不可复也。士君子知此,为学者言之,以渐率其子弟,庶几可少变乎!〔人杰〕

  耳目口鼻之在人,尚各有攸司,况人在天地间,自农商工贾等而上之,不知其几,皆其所当尽者。小大虽异,界限截然。本分当为者,一事有阙,便废天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推是心以尽其职者,无以易诸公之论。但必知夫所处之职,乃天职之自然,而非出于人为,则各司其职以办其事者,不出于勉强不得已之意矣。〔大雅〕以下杂论立心处事。

  有是理,方有这物事。如草木有个种子,方生出草木。如人有此心去做这事,方始成这事。若无此心,如何会成这事。〔夔孙〕

  事无非学。〔文蔚〕

  或说事多。曰:"世事无时是了。且拣大段无甚紧要底事,不要做;又逐旋就小者又拣出无紧要底,不要做。先去其粗,却去其精,磨去一重,又磨一重。天下事都是如此。且如中庸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先且就睹处与闻处做了,然后就不睹不闻处用工,方能细密。而今人每每跳过一重做事,睹处与闻处元不曾有工夫,却便去不睹不闻处做,可知是做不成,下梢一齐担阁。且如屋漏暗室中工夫,如何便做得?须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处做起,方得。"〔明作〕

  且须立个粗底根脚,却正好着细处工夫。今人于无义理底言语侭说了,无义理底事侭做了。是于粗底根脚犹未立,却求深微。纵理会得,干己甚事!〔升卿〕

  多是要求济事,而不知自身己不立,事决不能成。人自心若一毫私意未尽,皆足以败事。如上有一点黑,下便有一扑黑;上有一毫差,下便有寻丈差。今若见得十分透彻,待下梢遇事转移,也只做得五六分。若今便只就第四五着理会,下梢如何!〔贺孙〕

  圣贤劝人做底,必是人有欠阙处;戒人莫为底,必是自家占得一分在其间。〔祖道〕

  要做好事底心是实,要做不好事底心是虚。被那虚底在里夹杂,便将实底一齐打坏了。〔贺孙〕

  须是信得及。这件物事好笑,不信,便了不得。〔士毅〕

  这一边道理熟,那一边俗见之类自破。

  常先难而后易,不然,则难将至矣。如乐毅用兵,始常惧难,乃心谨畏,不敢忽易,故战则虽大国坚城,无不破者。及至胜,则自骄胆大,而恃兵强,因去攻二城亦攻不下。〔寿昌〕

  今人未有所见时,直情做去,都不见得。一有所见,始觉所为多有可寒心处!〔砥〕

  今人多是安于所不安。做些事,明知事不好,只说恁地也不妨,正所谓"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者也。〔贺孙〕

  作事若顾利害,其终未有不陷于害者。〔可学〕

  无所为于前,无所冀于后。〔焘〕

  古人临事所以要回互时,是一般国家大事,系死生存亡之际,有不可直情径行处,便要权其轻重而行之。今则事事用此,一向回互。至于"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欤"?是甚意思!〔璘〕

  问:"学者讲明义理之外,亦须理会时政。凡事当一一讲明,使先有一定之说,庶它日临事,不至墙面。"曰:"学者若得胸中义理明,从此去量度事物,自然泛应曲当。人若有尧舜许多聪明,自做得尧舜许多事业。若要一一理会,则事变无穷,难以逆料,随机应变,不可预定。今世文人才士,开口便说国家利害,把笔便述时政得失,终济得甚事!只是讲明义理以淑人心,使世间识义理之人多,则何患政治之不举耶!"〔柄〕

  因论人好习古今治乱典故等学,曰:"亦何必苦苦于此用心。古今治乱,不过进君子,退小人,爱人利物之类,今人都看巧去了。"〔扬〕

  某看人也须是刚,虽则是偏,然较之柔不同。易以阳刚为君子,阴柔为小人。若是柔弱不刚之质,少间都不会振奋,只会困倒了。〔贺孙〕

  天下事亦要得危言者,亦要得宽缓者,皆不可少。随其人所见,看其人议论。如狄梁公辞虽缓,意甚恳切。如中边皆缓,则不可"翕受敷施,九德咸事"。圣人便如此做。〔去伪〕

  今人大抵皆先自立一个意见。若其性宽大,便只管一向见得一个宽大底路;若性严毅底人,便只管见得一个廉介底路,更不平其心。看事物,自有合宽大处,合严毅处。〔贺孙〕

  "人最不可晓:有人奉身俭啬之甚,充其操'上食槁壤,下饮黄泉'底,却只爱官职;有人奉身清苦而好色。他只缘私欲不能克,临事只见这个重,都不见别个了。"或云:"似此等人,分数胜已下底。"曰:"不得如此说。才有病,便不好,更不可以分数论。他只爱官职,便弑父与君也敢!"〔夔孙〕

  李问:"世间有一种人,慈惠温厚,而于义不足,作事无断制,是如何?"曰:"人生得多般样,这个便全是气禀。如唐明皇为人,他于父子夫妇君臣分上,极忍无状,然终始于兄弟之情不衰。这只缘宁王让他位,所以如此。宁王见他有功,自度不可居储嗣,遂力让他。缘这一节感动得他,所以终始恩重不衰。"胡兄说:"他见他兄让他,所以如此友重。"曰:"不是如此,自是他里面有这个道理,得他兄感动发出来,得一个物事承接得在耳。若其中元无此道理,如何会感动得来。人之气禀极多般样,或有馀于此,不足于彼。这个不干道理事,皆气禀所为也。"

  古人尊贵,奉之者愈备,则其养德也愈善。后之奉养备者,贼之而已矣!〔方〕

  容貌辞气,乃德之符也。〔焘〕

  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焘〕

  为气血所使者,只是客气。惟于性理说话涵泳,自然临事有别处。〔季札〕

  须是慈祥和厚为本。如勇决刚果,虽不可无,然用之有处所。因论仁及此。〔德明〕

  周旋回护底议论最害事。〔升卿〕

  事至于过当,便是伪。杨丞通老云:"陆子静门人某人,常裹头巾洗面。"先生因言此。〔焘〕

  学常要亲细务,莫令心粗。江西人大抵用心粗。〔祖道〕

  向到临安,或云建本误,宜用浙本。后来观之,不如用建本。谓浙俗好作长厚。〔可学〕

  避俗,只是见不透。〔方〕

  问:"避嫌是否?"曰:"合避岂可不避?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岂可不避?如'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皆是合避处。"又问:"世有刑人不娶,如上世不贤,而子孙贤,则如何?"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所谓不娶者,是世世为恶不能改者,非指一世而言。如'丧父长子不娶'一句,却可疑。若然,则无父之女不复嫁,此不可晓。"〔义刚〕

  叔蒙问:"程子说:'避嫌之事,贤者且不为,况圣人乎?'若是有一项合委曲而不可以直遂者,这不可以为避嫌。"曰:"自是道理合如此。如避嫌者,却是又怕人道如何,这却是私意。如十起与不起,便是私,这便是避嫌。只是他见得这意思,已是大段做工夫,大段会省察了。又如人遗之千里马,虽不受,后来荐人未尝忘之,后亦竟不荐。不荐自是好,然于心终不忘,便是吃他取奉意思不过,这便是私意。又如如今立朝,明知这个是好人,当荐举之,却缘平日与自家有恩意往来,不是说亲戚,亲戚自是碍法,但以相熟,遂避嫌不举他。又如有某人平日与自家有怨,到得当官,彼却有事当治,却怕人说道因前怨治他,遂休了。如此等,皆蹉过多了。"〔贺孙〕

  因说人心不可狭小,其待人接物,胸中不可先分厚薄,有所别异,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放令规模宽阔,使人人各得尽其情,多少快活!"〔大雅〕

  问:"待人接物,随其情之厚薄轻重,而为酬酢邪?一切不问而待之以厚邪?"曰:"知所以处心持己之道,则所以接人待物,自有准则。"〔人杰〕

  事有不当耐者,岂可全学耐事!〔升卿〕

  学耐事,其弊至于苟贱不廉。〔升卿〕

  "学者须要有廉隅墙壁,便可担负得大事去。如子路世间病痛都没了,亲于其身为不善,直是不入,此大者立也。"问:"子路此个病何以终在?"曰:"当时也须大段去做工夫来,只打叠不能得尽。冉求比子路大争。"〔升卿〕

  耻,有当忍者,有不当忍者。〔升卿〕

  "人须是有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今有一样人不能安贫,其气销屈,以至立脚不住,不知廉耻,亦何所不至!"因举吕舍人诗云:"逢人即有求,所以百事非!"人言今人只见曾子唯一贯之旨,遂得道统之传。此虽固然,但曾子平日是个刚毅有力量、壁立千仞底人,观其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底言语,可见。虽是做工夫处比颜子觉粗,然缘他资质刚毅,先自把捉得定,故得卒传夫子之道。后来有子思孟子,其传亦永远。又如论语必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然后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必先教取舍之际界限分明,然后可做工夫。不然,则立脚不定,安能有进!又云:"学者不于富贵贫贱上立定,则是入门便差了也。"〔广〕

  人之所以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只缘不见这个道理。若见得这个道理,贫贱不能损得,富贵不曾添得,只要知这道理。

  若沮人之轻富贵者,下梢便愈更卑下,一齐衰了。〔升卿〕

  学者当常以"志士不忘在沟壑"为念,则道义重,而计较死生之心轻矣。况衣食至微末事,不得未必死,亦何用犯义犯分,役心役志,营营以求之耶!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大雅〕

  困厄有轻重,力量有小大。若能一日十二辰点检自己,念虑动作都是合宜,仰不愧,俯不作,如此而不幸填沟壑,丧躯殒命,有不暇恤,只得成就一个是处。如此,则方寸之间全是天理,虽遇大困厄,有致命遂志而已,亦不知有人之是非向背,惟其是而已。〔大雅〕

  因说贫,曰:"朋友若以钱相惠,不害道理者可受。分明说:'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若以不法事相委,却以钱相惠,此则断然不可!"〔明作〕

  味道问:"死生是大关节处。须是日用间虽小事亦不放过,一一如此用工夫,当死之时,方打得透。"曰:"然。"

  贪生畏死,一至于此!〔可学〕

  以小悺相濡沫,觉见气象不好。〔方〕

  某人立说:"不须作同异。见人作事,皆入一分。"先生曰:"不曾参得此无碍禅。天下事,安可必同?安可必异?且如为子须孝,为臣须忠,我又如何异于人?若是不好事,又安可必同?只是有理在。"〔可学〕

  作事先要成,所以常匆匆。〔方〕

  每常令儿子们作事,只是说个大纲与他,以为那小小处置处也易晓,不须说也得。后来做得有不满人意处,未有不由那些子说不要区处处起。〔义刚〕

  问:"见有吾辈临终,多以不能终养与卒学为恨。若大段以为恨,也是不顺理否?"曰:"也是如此。"因言:"'悔'字难说。既不可常存在胸中以为悔,又不可不悔。若只说不悔,则今番做错且休,明番做错又休,不成说话。"问:"如何是着中底道理?"曰:"不得不悔,但不可留滞。既做错此事,他时更遇此事,或与此事相类,便须惩戒,不可再做错了。"〔胡泳〕

  轻重是非他人,最学者大病。是,是他是;非,是他非,于我何所预!且管自家。〔可学〕

  品藻人物,须先看他大规模,然后看他好处与不好处,好处多与少,不好处多与少。又看某长某短,某有某无,所长所有底是紧要与不紧要,所短所无底是紧要与不紧要。如此互将来品藻,方定得他分数优劣。〔焘〕

  今来专去理会时文,少间身己全做不是,这是一项人。又有一项人,不理会时文,去理会道理,少间所做底事,却与所学不相关。又有依本分,就所见定是要躬行,也不须去讲学。这个少间只是做得会差,亦不至大狼狈。只是如今如这般人,已是大段好了。〔贺孙〕以下论科举之学。

  义理人心之所同然,人去讲求,却易为力。举业乃分外事,倒是难做。可惜举业坏了多少人!〔贺孙〕

  士人先要分别科举与读书两件,孰轻孰重。若读书上有七分志,科举上有三分,犹自可;若科举七分,读书三分,将来必被他胜却,况此志全是科举!所以到老全使不着,盖不关为己也。圣人教人,只是为己。〔泳〕

  或以不安科举之业请教。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二者不能两立。知其所不安,则反其所不安,以就吾安尔。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前日科举之习,盖未尝不谈孝弟忠信,但用之非尔。若举而反之于身,见于日用,则安矣。"又问:"初学当读何书?"曰:"六经语孟皆圣贤遗书,皆当读,但初学且须知缓急。大学语孟最是圣贤为人切要处。然语孟却是随事答问,难见要领。唯大学是曾子述孔子说古人为学之大方,门人又传述以明其旨,体统都具。玩味此书,知得古人为学所乡,读语孟便易入。后面工夫虽多,而大体已立矣。"〔大雅〕

  专做时文底人,他说底都是圣贤说话。且如说廉,他且会说得好;说义,他也会说得好。待他身做处,只自不廉,只自不义,缘他将许多话只是就纸上说。廉,是题目上合说廉;义,是题目上合说义,都不关自家身己些子事。〔贺孙〕

  告或人曰:"看今人心下自成两样。如何却专向功名利禄底心去,却全背了这个心,不向道理边来?公今赴科举是几年?公文字想不为不精。以公之专一理会做时文,宜若一举便中高科,登显仕都了。到今又却不得,亦可自见得失不可必如此。若只管没溺在里面,都出头不得,下梢只管衰塌。若将这个自在一边,须要去理会道理是要紧,待去取宝名,却未必不得。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非礼义,是专道礼义是不好。世上有这般人,恶人做好事。只道人做许多模样是如何。这是他自恁地粗暴了,这个更不通与他说。到得自弃底,也自道义理是好,也听人说,也受人说,只是我做不得。任你如何,只是我做不得。这个是自弃,终不可与有为。故伊川说:'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拒之以不信,只是说道没这道理;绝之以不为,是知有道理,自割断了,不肯做。自暴者,有强悍意;自弃者,有懦弱意。"今按:自暴谓粗暴。及再问,所答不然。〔贺孙〕

  语或人曰:"公且道不去读书,专去读些时文,下梢是要做甚么人?赴试屡试不得,到老只恁地衰飒了,沉浮乡曲间。若因时文做得一个官,只是恁地卤莽,都不说着要为国为民兴利除害,尽心奉职。心心念念,只要做得向上去,便逐人背后钻刺,求举賝荐,无所不至!"〔贺孙〕

  专一做举业工夫,不待不得后枉了气力,便使能竭力去做,又得到状元时,亦自输却这边工夫了。人于此事,从来只是强勉,不能舍命去做,正似今人强勉来学义理。然某平生穷理,惟不敢自以为是。〔伯羽〕

  "若欲学俗儒作文字,纵攫取大魁",因抚所坐椅曰:"已自输了一着!"〔力行〕

  或谓科举害人。曰:"此特一事耳。若自家工夫到后,那边自轻。"〔自修〕

  士人亦有略知向者。然那下重,掉不得,如何知此下事。如今凝神静虑,积日累月如此,尚只今日见得一件,明日见得一件,未有廓然贯通处。况彼千头万绪,支离其心,未尝一日用其力于此者耶!〔方〕

  说修身应举重轻之序,因谓:"今有恣为不忠不孝,冒廉耻,犯条贯,非独他自身不把作差异事,有司也不把作差异事,到得乡曲邻里也不把作差异事。不知风俗如何坏到这里,可畏!某都为之寒心!"〔贺孙〕

  不赴科举,也是匹似闲事。如今人才说不赴举,便把做掀天底大事。某看来,才着心去理会道理,少间于那边便自没紧要。不知是如何,看许多富贵荣达都自轻了。如郭子仪二十四考中书,做许大功名,也只是如此。〔贺孙〕

  科举累人不浅,人多为此所夺。但有父母在,仰事俯育,不得不资于此,故不可不勉尔。其实甚夺人志。〔道夫〕

  问科举之业妨功。曰:"程先生有言:'不恐妨功,惟恐夺志。'若一月之间着十日事举业,亦有二十日修学。若被他移了志,则更无医处矣!"〔大雅〕

  以科举为为亲,而不为为己之学,只是无志。以举业为妨实学,不知曾妨饮食否,只是无志也。〔方〕

  或以科举作馆废学自咎者。曰:"不然,只是志不立,不曾做工夫尔。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自是不当怨尤,要你做甚耶!伊川曰:'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正为此也。若志立,则无处无工夫,而何贫贱患难与夫夷狄之间哉!"〔伯羽〕

  举业亦不害为学。前辈何尝不应举。只缘今人把心不定,所以有害。才以得失为心,理会文字,意思都别了。〔闳祖〕

  尝论科举云:"非是科举累人,自是人累科举。若高见远识之士,读圣贤之书,据吾所见而为文以应之,得失利害置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然岂能累孔子邪!自有天资不累于物,不须多用力以治之者。某于科举,自小便见得轻,初亦非有所见而轻之也。正如人天资有不好啖酒者,见酒自恶,非知酒之为害如何也。又人有天资不好色者,亦非是有见如何,自是他天资上看见那物事无紧要。若此者,省得工夫去治此一项。今或未能如此,须用力胜治方可。"〔伯羽〕

  宜之云:"许叔重太贪作科举文字。"曰:"既是家贫亲老,未免应举,亦当好与他做举业。举业做不妨,只是先以得失横置胸中,却害道。"〔可学〕

  父母责望,不可不应举。如遇试则入去,据己见写了出来。〔节〕

  或问科举之学。曰:"做举业不妨,只是把他格式,隐括自家道理,都无那追逐时好、回避、忌讳底意思,便好。"〔学蒙〕

  谭兄问作时文。曰:"略用体式,而隐括以至理。"〔节〕

  南安黄谦,父命之入郡学习举业,而径来见先生。先生曰:"既是父要公习举业,何不入郡学。日则习举业,夜则看此书,自不相妨,如此则两全。硬要咈父之命,如此则两败,父子相夷矣,何以学为!读书是读甚底?举业亦有何相妨?一旬便做五日修举业,亦有五日得暇及此。若说践履涵养,举业侭无相妨。只是精神昏了。不得讲究思索义理,然也怎奈之何!"〔淳〕

  向来做时文,只粗疏恁地直说去,意思自周足,且是有气魄。近日时文屈曲纤巧,少刻堕在里面,只见意气都衰塌了。也是教化衰,风俗坏到这里,是怎生!〔贺孙〕

  今人皆不能修身。方其为士,则役役求仕;既仕,则复患禄之不加。趋走奔驰,无一日闲。何如山林布衣之士,道义足于身。道义既足于身,则何物能婴之哉!〔寿昌〕(以下论仕。)

  "诸葛武侯未遇先主,只得退藏,一向休了,也没奈何。孔子弟子不免事季氏,亦事势不得不然,舍此则无以自活。如今世之科举亦然。如颜闵之徒自把得住,自是好,不可以一律看。人之出处最可畏。如汉晋之末,汉末之所事者,止有个曹氏;晋末之所事者,止有个司马氏,皆逆贼耳。"直卿问:"子路之事辄,与乐正子从子敖相似。"曰:"不然,从子敖更无说。"〔贺孙〕

  当官勿避事,亦勿侵事。〔升卿〕

  人须办得去。托身于人仕宦。〔升卿〕

  名义不正,则事不可行。无可为者,有去而已。然使圣人当之,又不知何如,恐于义未精也。〔方〕

  三哥问:"汀寇姜大老捉四巡检以去,人当此时如何?"曰:"'事君则致其身',委质为臣,身非我有矣。有道理杀得他时,即杀之。如被他拘一处,都不问,亦须问他:'朝廷差我来,你拘我何为?'如全无用智力处,只是死。孟子言舍生而取义,只看义如何,当死便须死。古人当此,即是寻常,今人看着是大事。"〔扬〕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