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九 学三

  ◎论知行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闳祖〕

  论知之与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公谨。

  圣贤说知,便说行。大学说"如切如磋,道学也";便说"如琢如磨,自修也"。中庸说"学、问、思、辨",便说"笃行"。颜子说"博我以文",谓致知、格物;"约我以礼",谓"克己复礼"。〔泳〕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如程子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分明自作两脚说,但只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端蒙〕

  问:"南轩云:'致知、力行互相发。'"曰:"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相发。今人知不得,便推说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说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没长进。"因说一朋友有书来,见人说他说得不是,却来说我只是践履未至,涵养未熟,我而今且未须考究,且理会涵养。"被他截断,教人与他说不得,都只是这个病。"〔胡泳〕

  汪德辅问:"须是先知,然后行?"曰:"不成未明理,便都不持守了!且如曾点与曾子,便是两个样子:曾点便是理会得底,而行有不揜;曾子便是合下持守,旋旋明理,到一唯处。"〔德明〕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要知得,守得。〔节〕

  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节〕

  学者以玩索、践履为先。〔道夫〕

  某与一学者言,操存与穷格,不解一上做了。如穷格工夫,亦须铢积寸累,工夫到后,自然贯通。若操存工夫,岂便能常操。其始也,操得一霎,旋旋到一食时;或有走作,亦无如之何。能常常警觉,久久自能常存,自然光明矣。〔人杰〕

  操存涵养,则不可不紧;进学致知,则不可不宽。〔祖道〕

  所谓穷理,大底也穷,小底也穷,少间都成一个物事。所谓持守者,人不能不牵于物欲,才觉得,便收将来。久之,自然成熟。非谓截然今日为始也。〔夔孙〕

  千言万语,说得只是许多事。大概在自家操守讲究,只是自家存得些在这里,便在这里。若放去,便是自家放了。〔道夫〕

  思索义理,涵养本原。〔儒用〕

  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相离。才见成两处,便不得。〔贺孙〕

  择之问:"且涵养去,久之自明。"曰:"亦须穷理。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如温公,只恁行将去,无致知一段。"〔德明〕

  人之为学,如今雨下相似:雨既下后,到处湿润,其气易得蒸郁。才略晴,被日头略照,又蒸得雨来。前日亢旱时,只缘久无雨下,四面干枯;纵有些少,都滋润不得,故更不能蒸郁得成。人之于义理,若见得后,又有涵养底工夫,日日在这里面,便意思自好,理义也容易得见,正如雨蒸郁得成后底意思。若是都不去用力者,日间只恁悠悠,都不曾有涵养工夫。设或理会得些小道理,也滋润他不得,少间私欲起来,又间断去,正如亢旱不能得雨相似也。〔时举〕

  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譬如人之两足,左足行,则右足止;右足行,则左足止。又如一物悬空中,右抑则左昂,左抑则右昂,其实只是一事。〔广〕

  人须做工夫,方有疑。初做工夫时,欲做此一事,又碍彼一事,便没理会处。只如居敬、穷理两事便相碍。居敬是个收敛执持底道理,穷理是个推寻究竟底道理。只此二者,便是相妨。若是熟时,则自不相碍矣。〔广〕

  主敬、穷理虽二端,其实一本。

  持敬是穷理之本;穷得理明,又是养心之助。〔夔孙〕

  学者若不穷理,又见不得道理。然去穷理,不持敬,又不得。不持敬,看道理便都散,不聚在这里。〔淳〕

  持敬观理,如病人相似。自将息,固是好,也要讨些药来服。〔泳〕

  文字讲说得行,而意味未深者,正要本原上加功,须是持敬。持敬以静为主。此意须要于不做工夫时频频体察,久而自熟。但是着实自做工夫,不干别人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语的当,更看有何病痛。知有此病,必去其病,此便是疗之之药。如觉言语多,便用简默;意思疏阔,便加细密;觉得轻浮浅易,便须深沉重厚。张先生所谓"矫轻警惰",盖如此。〔谟〕

  或问:"致知必须穷理,持敬则须主一。然遇事则敬不能持,持敬则又为事所惑,如何"?曰:"孟子云:'操则存,舍则亡。'人才一把捉,心便在这里。孟子云'求放心',已是说得缓了。心不待求,只警省处便见。'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快如此。盖人能知其心不在,则其心已在了,更不待寻。"〔祖道〕

  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门户之人,克己则是拒盗,致知却是去推察自家与外来底事。伊川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不言克己。盖敬胜百邪,便自有克,如诚则便不消言闲邪之意。犹善守门户,则与拒盗便是一等事,不消更言别有拒盗底。若以涵养对克己言之,则各作一事亦可。涵养,则譬如将息;克己,则譬如服药去病。盖将息不到,然后服药。将息则自无病,何消服药。能纯于敬,则自无邪僻,何用克己。若有邪僻,只是敬心不纯,只可责敬。故敬则无己可克,乃敬之效。若初学,则须是功夫都到,无所不用其极。〔端蒙〕

  学者吃紧是要理会这一个心,那纸上说底,全然靠不得。或问:"心之体与天地同其大,而其用与天地流通"云云。先生曰:"又不可一向去无形迹处寻,更宜于日用事物、经书指意,史传得失上做工夫。即精粗表里,融会贯通,而无一理之不尽矣。"

  为学先要知得分晓。〔泳〕(以下论知为先。)

  问致知涵养先后。曰:"须先致知而后涵养。"问:"伊川言:'未有致知而不在敬。'如何?"曰:"此是大纲说。要穷理,须是着意。不着意,如何会理会得分晓。"〔文蔚〕

  尧卿问:"穷理、集义孰先?"曰:"穷理为先。然亦不是截然有先后。"曰:"穷是穷在物之理,集是集处物之义否?"曰:"是。"〔淳〕

  万事皆在穷理后。经不正,理不明,看如何地持守,也只是空。〔道夫〕

  痛理会一番,如血战相似,然后涵养将去。因自云:"某如今虽便静坐,道理自见得。未能识得,涵养个甚!"〔德明〕

  有人专要理会躬行,此亦是孤。〔去伪〕

  王子充问:"某在湖南,见一先生只教人践履。"曰:"义理不明,如何践履?"曰:"他说:'行得便见得。'"曰:"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今人多教人践履,皆是自立标致去教人。自有一般资质好底人,便不须穷理、格物、致知。圣人作个大学,便使人齐入于圣贤之域。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交朋友不得不信。"〔榦〕

  而今人只管说治心、修身。若不见这个理,心是如何地治?身是如何地修?若如此说,资质好底便养得成,只是个无能底人;资质不好,便都执缚不住了。傅说云:"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古训何消读他做甚?盖圣贤说出,道理都在里,必学乎此,而后可以有得。又云:"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斅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自古未有人说"学"字,自傅说说起。他这几句,水泼不入,便是说得密。若终始典于学,则其德不知不觉自进也。〔夔孙〕?义刚录云:"人如何不博学得!若不博学,说道修身行己,也猛撞做不得。大学'诚意',只是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及到说修身处时,己自宽了。到后面也自无甚事。其大本只是理会致知、格物。若是不致知、格物,便要诚意、正心、修身;气质纯底,将来只便成一个无见识底呆人。若是意思高广底,将来遏不下,便都颠了,如刘淳叟之徒。六经说'学'字,自傅说方说起来:'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先生至此,讽诵'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曰:'这数句,只恁地说,而其曲折意思甚密。便是学时自不知不觉,其德自修。而今不去讲学,要修身,身如何地修!'"?

  见,不可谓之虚见。见无虚实,行有虚实。见只是见,见了后却有行,有不行。若不见后,只要硬做,便所成者窄狭。〔〈萤,中"虫改田"〉〕

  学者须常存此心,渐将义理只管去灌溉。若卒乍未有进,即且把见成在底道理将去看认。认来认去,更莫放着,便只是自家底。缘这道理,不是外来物事,只是自家本来合有底,只是常常要点检。如人一家中,合有许多家计,也须常点认过。若不如此,被外人蓦然捉将去,也不知。又曰:"'温故而知新',不是离了故底别有一个新,须是常常将故底只管温习,自有新意:一则向时看与如今看,明晦便不同;一则上面自有好意思;一则因这上面却别生得意思。伊川云:'某二十以前读论语,已自解得文义。到今来读,文义只一般,只是意思别。'"〔贺孙〕

  学聚、问辨,明善、择善,尽心、知性,此皆是知,皆始学之功也。〔道夫〕以下专论知。

  人为学,须是要知个是处,千定万定。知得这个彻底是,那个彻底不是,方是见得彻、见得是,则这心里方有所主。且如人学射:若志在红心上,少间有时只射得那帖上;志在帖上,少间有时只射得那垛上;志在垛上,少间都射在别处去了!〔卓〕

  只争个知与不知,争个知得切与不切。且如人要做好事,到得见不好事,也似乎可做。方要做好事,又似乎有个做不好事底心从后面牵转去,这只是知不切。〔贺孙〕

  许多道理,皆是人身自有底。虽说道昏,然又那曾顽然恁地暗!地都知是善好做,恶不好做。只是见得不完全,见得不的确。所以说穷理,便只要理会这些子。〔贺孙〕(以下穷理。)

  这个道理,与生俱生。今人只安顿放那空处,都不理会,浮生浪老,也甚可惜!要之,理会出来,亦不是差异底事。不知如何理会个得恁少,看他自是甘于无知了。今既要理会,也须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道夫〕

  人生天地间,都有许多道理。不是自家硬把与他,又不是自家凿开他肚肠,白放在里面。〔贺孙〕

  一心具万理。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季札〕

  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穷得理;不能穷得理,不能尽得心。阳。

  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淳〕

  虚心观理。〔方子〕

  或问:"而今看道理不出,只是心不虚静否?"曰:"也是不曾去看。会看底,就看处自虚静,这个互相发。"〔义刚〕

  而今看道理不见,不是不知,只是为物塞了。而今粗法,须是打叠了胸中许多恶杂,方可。张子云:"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人多是被那旧见恋不肯舍。除是大故聪明,见得不是,便翻了。〔夔孙〕

  理不是在面前别为一物,即在吾心。人须是体察得此物诚实在我,方可。譬如修养家所谓铅汞、龙虎,皆是我身内之物,非在外也。〔广〕

  "穷理,如性中有个仁义礼智,其发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只是这四者,任是世间万事万物,皆不出此四者之内。"曹问:"有可一底道理否?"曰:"见多后,自然贯。"又曰:"会之于心,可以一得,心便能齐。但心安后,便是义理。"〔卓〕

  器远问:"穷事物之理,还当穷究个总会处,如何?"曰:"不消说总会。凡是眼前底,都是事物。只管恁地逐项穷教到极至处,渐渐多,自贯通。然为之总会者,心也。"〔贺孙〕

  凡看道理,要见得大头脑处分明。下面节节,只是此理散为万殊。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若孟子,便已指出教人。周子说出太极,已是太煞分明矣。且如恻隐之端,从此推上,则是此心之仁;仁即所谓天德之元;元即太极之阳动。如此节节推上,亦自见得大总脑处。若今看得太极处分明,则必能见得天下许多道理条件皆自此出,事事物物上皆有个道理,元无亏欠也。〔铢〕

  今之学者自是不知为学之要。只要穷得这道理,便是天理。虽圣人不作,这天理自在天地间。"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流而不息,合同而化",天地间只是这个道理流行周遍。不应说道圣人不言,这道理便不在。这道理自是长在天地间,只借圣人来说一遍过。且如易,只是一个阴阳之理而已。伏羲始画,只是画此理;文王孔子皆是发明此理。吉凶悔吝,亦是从此推出。及孔子言之,则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谨乎!"圣人只要人如此。且如书载尧舜禹许多事业,与夫都俞吁咈之言,无非是至理。恪。

  这道理,若见得到,只是合当如此。如竹椅相似:须着有四只脚,平平正正,方可坐;若少一只脚,决定是坐不得。若不识得时,只约摸恁地说,两只脚也得,三只脚也得;到坐时,只是坐不得。如穿牛鼻,络马首,这也是天理合当如此。若络牛首,穿马鼻,定是不得。如适来说克己,伊川只说个敬。今人也知道敬,只是不常如此。常常如此,少间自见得是非道理分明。若心下有些子不安稳,便不做。到得更有一项心下习熟底事,却自以为安;外来卒未相入底,却又不安。这便着将前圣所说道理,所做样子,看教心下是非分明。〔贺孙〕

  人见得义理熟时,自然好。〔振〕

  心熟后,自然有见理处。熟则心精微。不见理,只缘是心粗。辞达而已矣。去伪。

  今人口略依稀说过,不曾心晓。〔淳〕

  学者理会道理,当深沉潜思。〔从周〕

  义理侭无穷,前人恁地说,亦未必尽。须是自把来横看竖看,侭入深,侭有在。〔士毅〕

  道理既知缝罅,但当穷而又穷,不可安于小成而遽止也。〔焘〕

  今只是要理会道理。若理会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理会得二分,便有二分受用。理会得一寸,便是一寸;一尺,便是一尺。渐渐理会去,便多。〔贺孙〕

  看得一件是,未可便以为是,且顿放一所,又穷他语。相次看得多,相比并,自然透得。〔德明〕

  道理无穷。你要去做,又做不办;极力做得三五件,又倦了。盖是不能包括得许多事。〔人杰〕

  太凡义理积得多后,贯通了,自然见效。不是今日理会得一件,便要做一件用。譬如富人积财,积得多了,自无不如意。又如人学作文,亦须广看多后,自然成文可观。不然,读得这一件,却将来排凑做,韩昌黎论为文,便也要读书涵味多后,自然好。柳子厚云,本之于六经云云之意,便是要将这一件做那一件,便不及韩。〔端蒙〕

  只守着一些地,做得甚事!须用开阔看去。天下万事都无阻碍,方可。〔从周〕

  大着心胸,不可因一说相碍。看教平阔,四方八面都见。〔方子〕

  理会道理,到众说纷然处,却好定着精神看一看。〔骧〕

  看理到快活田地,则前头自磊落地去。〔淳〕

  道理有面前底道理。平易自在说出来底,便说;说得出来崎岖底,便不好。〔节〕

  今日且将自家写得出、说得出底去穷究。〔士毅〕

  今人凡事所以说得恁地支离,只是见得不透。

  看道理,须是见得实,方是有功效处。若于上面添些玄妙奇特,便是见他实理未透。〔道夫〕

  理只要理会透彻,更不理会文辞,恐未达而便欲已也。〔去伪〕

  或问:"如何是反身穷理?"曰:"反身是着实之谓,向自家体分上求。"〔广〕

  今之学者不曾亲切见得,而臆度揣摸为说,皆助长之病也。道理只平看,意思自见,不须先立说。〔僩〕

  便是看义理难,又要宽着心,又要紧着心。这心不宽,则不足以见其规模之大;不紧,则不足以察其文理一作"义"。之细密。若拘滞于文义,少间又不见他大规模处。

  以圣贤之意观圣贤之书,以天下之理观天下之事。人多以私见自去穷理,只是你自家所见,去圣贤之心尚远在!〔祖道〕

  自家既有此身,必有主宰。理会得主宰,然后随自家力量穷理格物,而合做底事不可放过些子。因引程子言:"如行兵,当先做活计。"〔铢〕

  万理洞开。○众理参会。如说"思事亲"至"不可不知天",又事亲乃能事天之类,无不互备。〔方〕

  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方子〕

  "事要知其所以然。"指花斛曰:"此两个花斛,打破一个,一个在。若只恁地,是人知得,说得。须知所以破,所以不破者如何。"〔从周〕

  思索譬如穿井,不解便得清水。先亦须是浊,渐渐刮将去,却自会清。〔贺孙〕

  这个物事广录作"道理"。密,分毫间便相争。如不曾下工夫,一时去旋揣摸他,只是疏阔。真个下工夫见得底人,说出来自是胶粘。旋揣摸得,是亦何补!士毅。广同。

  只是见不透,所以千言万语,费尽心力,终不得圣人之意。大学说格物,都只是要人见得透。且如"杨氏为我,墨氏兼爱",他欲以此教人,他岂知道是不是,只是见不透。如释氏亦设教授徒,他岂道自不是,只是不曾见得到,但知虚,而不知虚中有理存焉。此大学所以贵穷理也。〔贺孙〕

  知,只有个真与不真分别。如说有一项不可言底知,便是释氏之误。〔士毅〕

  若曰,须待见得个道理然后做去,则"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工夫皆为无用矣!顿悟之说,非学者所宜尽心也,圣人所不道。〔人杰〕

  务反求者,以博观为外驰;务博观者,以内省为狭隘,堕于一偏。此皆学者之大病也!〔道夫〕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