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外篇第二十山木

  蘇輿云:“此亦莊徒所記,旨同於人間世,處濁世、避患害之術也。”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釋文:“夫子,謂莊子。”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釋文:“烹,普彭反,煮也。”王念孫云:“呂覽必己篇作‘令豎子為殺雁饗之'。據此,烹當作亨,即饗也。古書享作饗,烹亦作亨,故釋文誤讀為烹,今本遂改亨為烹。因元文作亨,故陸音普彭反,若作烹,則無須音注矣。”案:雁即鵝。說文:“鵝,雁也。”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 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宣云:“處世亦可謂近似,然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心乎道德,則不必言材與不材矣。無譽無訾,成云:“訾,毀。”一龍一蛇,或龍見,或蛇蟄。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成云:“何肯偏滯而專為一物!”一上一下,以和為量,俞云:“此本作‘一下一上',上與量為韻;今作‘一上一下',失其韻矣。古書往往倒文協韻,後人不知而誤改者甚多。此與秋水篇‘無東無西'同。”浮游乎萬物之祖;宣云:“未始有物之先。”物物而不物於物,視外物為世之一物,而我不為外物之所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黃帝、神農〔一〕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人類之相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有合、成,即有離、毀。廉則挫,有廉隅則被挫傷。釋文亦作“銼”,即嶢嶢易缺之義。尊則議, 俞云:“議讀為俄。詩賓之初筵箋:‘ 俄,傾貌。'謂崇高必傾側。古書俄字,或以議為之,或以儀為之,或以義為之。管子法禁篇‘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議亦俄也,謂法制不傾袤也。”有為則虧,賢則謀,成云:“賢以志高,為人所謀。”不肖則欺,以上言世事如此。胡可得而必乎哉?不能免累。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釋文:“鄉,如字,亦音許亮反。”

  〔一〕“黃帝、神農”,集釋本作“ 神農、黃帝”。

  市南宜僚見魯侯,釋文:“左傳:‘市南有熊宜僚,楚人也。'”俞云:“淮南主術訓高注:‘宜遼,姓也,名熊。'疑名姓字互誤。”魯侯有憂色。市南子曰:“君有憂色,何也?”魯侯曰: “吾學先王之道,修先君之業,吾敬鬼尊賢,親而行之,無須臾離居,釋文:“崔本無離字。 ”俞云:“崔本是也。呂覽慎人篇‘胼胝不居',高注訓居為止。無須臾居者,無須臾止也。”然不免於患,吾是以憂。”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術淺矣。夫豐狐文豹,棲于山林,伏於岩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饑渴隱約,隱約,潛藏也。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司馬云:“胥,須也。”蘇輿云:“ 旦當作且。”案:狐豹求食,何必待旦?蘇說是也。成云:“旦,明也。”則字訛已久。宣云:“疏,遠也。言獸雖潛藏,猶且須遠于江湖無人之地而求飲食,此其處所一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羅機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也。今魯國獨非君之皮邪?吾願君刳形去皮,灑心去欲,而游于無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倡狂妄行,成云:“ 倡狂,無心。妄行,混跡也。”乃蹈乎大方;其生可樂,其死可葬。郭云:“言可終始處之。”吾願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君曰: “彼其道遠而險,又有江山,我無舟車,奈何?”市南子曰:“君無形倨,司馬云:“無倨傲其形。”無留居,司馬云:“無留安其居。”以為舟〔一〕車。”君曰:“彼其道幽遠而無人,吾誰與為鄰?吾無糧,我無食,釋文:“ 我,一本作餓。”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郭云:“所謂知足則無所不足也。” 君其涉于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宣云:“獨往深造如此。” 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宣云:“人不相及。”君自此遠矣。郭云: “超然獨立於萬物之上也。”故有人者累,郭云:“有之以為己私也。”見有於人者憂。郭云:“為人所役用也。”故堯非有人,宣云:“有天下而不與。”非見有於人也。宣云:“忘帝力于何有。”吾願去君之累,除君之憂,而獨與道游于大莫之國。大莫,猶廣莫。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釋文:“惼,爾雅云:‘急也。 '”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其口開翕。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以此故也。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一〕“舟”,集釋本作“君”。

  北宮奢為衛靈公賦斂以為鐘,奢,衛大夫。賦斂,蓋謂募施。為壇乎國門之外,宣云:“為壇而登,因鑄於其所。”三月而成上下之縣。司馬云:“八音備,為縣,而聲高下。”宣云:“時不久,而斂之多。”王子慶忌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之設?”俞云: “慶忌,疑周之王子而仕衛者,與王孫賈同。”奢曰:“一之間,無敢設也。心在一鐘之間,非敢更設術也。奢聞之:‘既雕既琢,複歸於樸。'言末俗雕琢之後,宜反于樸,惟誠可以動之。侗乎其無識,釋文:“ 侗,無知貌。”案:言它無所識,唯冀其成。儻乎其怠疑;儻乎無所向,如怠如疑,又懼其不誠。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來;萃,聚也。芒,不辨也。送往迎來,言其多。來者勿禁,往者勿止;聽人自願。從其彊梁,從,讀曰縱。不願者聽之。隨其曲傅,釋文:“傅音附。司馬云:‘曲附己者隨之。'本或作傳,張戀反。”因其自窮。黽勉自盡者因之。郭嵩燾云:“如左昭傳‘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名為賦斂,而聽民之自致,故曰因其自窮。”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如未挫人毫毛者。而況有大塗者乎!”況處天下大通之塗者乎!謂道也。

  孔子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李云:“大公,大夫稱,任其名。 ”俞云:“廣韻一東公字注:‘世本有太公穎叔。'然則大公乃複姓,非大夫稱。”曰:“子幾死乎?” 曰:“然。”“子惡死乎?”曰:“然。”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宣云:“嘗,試也。言不至犯患而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翐翐,釋文:“翂音紛。翐音秩。司馬云:‘舒遲貌。一云:飛不高貌。'” 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李云:“不敢獨棲,迫脅在眾鳥中,才足容身而宿,避害之至也。”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王念孫云:“緒,餘也。讓王篇‘其緒餘以為國家',司馬注:“緒,殘也,謂殘餘也。'”是故其行列不斥,蘇輿云:“言為眾鳥所容。”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郭云: “才之患也。”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三語已見達生篇。故不免也。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成云:“大成之人,即老子也。”‘自伐者無功,伐,誇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郭云:“恃功名以為已成者,未之嘗全。”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宣云:“反同於眾。 ”道流而不明居,道流衍於天下,而不顯然居之。得行而不名處;得,猶德也。德行而不以自名自處。純純常常,宣云:“純一其心,平常其行。”乃比於狂;成云:“既不矜飾,更類於狂人。”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語見秋水篇,“至”作“道”。子何喜哉?”何大自喜?孔子曰:“善哉!”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于大澤;衣裘褐,食杼栗;不取美服珍味。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孔子問子桑雽曰:釋文:“雽音戶。又作□,音於。”俞云:“ 疑即大宗師之子桑戶。”“吾再逐于魯,伐樹于宋,削跡于衛,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吾犯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 ”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李云:“假,國名。”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林回,人姓名,即假人之亡者。國亡民散,負子而逃。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布,謂財貨。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彼,謂璧。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宣云:“言非天屬。”孔子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絕學捐書,弟子無挹于前,宣云:“無可挹取於前。”其愛益加進。真意相感。異日,桑雽又曰:“舜之將死,真泠禹曰:釋文:“真,司馬本作直。云:‘泠,曉也。'泠或為命。”王引之云:“直當為□。□,籀文乃字,形似直,故訛作直,又訛作真。‘真泠禹' ,當為‘乃命禹'也。”‘汝戒之哉!形莫若緣,情莫若率。成云:“緣,順也。形必順物,情必率中。”緣則不離,率則不勞;宣云:“不離於物,則不勞於安排。”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宣云:“天然真率,何求于禮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宣云:“又何求於外物!”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系履而過魏王。司馬云:“緳,帶也。王,惠王。”郭嵩燾云:“帶之名緳,別無證據;正帶系履,不得為憊。說文:‘潔,麻一專也。'與緳通。言整齊麻之一專,以束其履而系之。履無絇,系之以麻,故曰憊。”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宣云:“非,猶不。”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攬蔓其枝,成云:“攬蔓,猶把捉。”而王長其間,王長,猶言自大。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李云:“ 眄,或作睥。”案:言不能害之。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閑也,成云:“並有刺之惡木。”危行側視,振動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征也夫!”處亂世不安於憊,必遭戮辱,比干之見剖心,其明征也。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猋氏之風,猋氏,即焱氏,已見天運篇。有其具而無其數,宣云:“ 有枝擊木,而無節奏。”有其聲而無宮角,宣云:“有歌聲而無音律。”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于人心。宣云:“犁然,猶釋然,如犁田者其土釋然也。”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還目,回目。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愛己而造哀也,造,至也。自廣而至於自大,自愛而至於自傷,皆非所以處窮。曰:“回!無受天損易,郭云:“唯安之故易。”無受人益難。成云:“儻來而寄,推之即難。”無始而非卒也,郭云:“於今為始者,於昨為卒,則所謂始者即是卒矣。言變化之無窮。”人與天一也。郭云:“皆自然。”夫今之歌者其誰乎?”郭云:“任其自爾,歌者非我也。”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仲尼曰:“饑溺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饑渴也,寒暑也,窮因桎梏而不行也,皆天地之行,而運動萬物之所發見也。司馬云:“泄,發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 宣云:“惟順化,與之偕往而已矣。” 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宣云:“ 臣受君命,理不敢逃。”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順受以待天,則損不能損矣,故曰易。“何謂無受人益難?”仲尼曰:“ 始用四達,宣云:“始用,初進也。初進之時,即四達而無不利。”爵祿並至而不窮,宣云:“人益如此。”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宣云:“此物之利,於己性分無與。”吾命有在外者也。宣云:“此吾氣數之命偶有通於外者也。”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宣云:“虛叨爵祿,無異盜竊。此吾子賢人所不為,吾獨取之,何哉?”故曰:鳥莫知於鷾鴯,釋文:“知音智。或曰:鷾鴯,燕也。”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見不宜處者,不給於視,即已棄去,不待回翔也。雖落其實,棄之而走。銜實落地,亦不收取。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成云:“ 襲,入也。”案:其畏人也如此,而入居於人室。社稷存焉爾。”徒以所讬在此,無異國之有社稷,人不能離爾。君子居人國,亦當知社稷存焉,盡心所事。至爵祿之益,我性不加,當思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而知之者鮮,故曰難。 “何謂無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天化生萬物,日新不窮,而不知誰為禪代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故無始非卒。正而待之而已耳。”守正而俟之而已。“何謂天與人一邪?”仲尼曰:“ 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宣云:“ 人與天,皆天為之。天即理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宣云:“人或不能全有其天,以性分有所加損故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宣云:“天者日逝而不停,聖人安然體其日逝者而終其身,又惡有以己與天抗者邪!此所以人與天一也。

  莊周遊乎雕陵之樊,司馬云:“ 雕陵,陵名。樊,藩也。”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王念孫云:“運與廣對文,廣為橫,則運為從。目大運寸,猶言目大徑寸耳。越語‘廣運百里',韋注:‘東西為廣,南北為運。'是運為從也。”感周之顙而集于栗林。成云:“感,觸也。”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翼大而不飛去。目大不睹。 ”感人顙。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司馬云:“躩,疾行。留,伺便也。”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 據葉自翳,若執之然。見得而忘其形;忘形之為鵲所見。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宣云:“失其真性,故不逝不睹。”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郭云:“相為利者,恒相為累。” 二類相召也。”宣云:“蟬召螳蜋,螳蜋召鵲,皆自招害。”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成云:“虞人,掌栗園者。疑其盜栗,故逐而誶問之。”莊周反入,三月不庭。 釋文:“‘三月',一本作‘三日'。司馬云:‘不出坐庭中三月。'”王念孫云:“下文言 ‘頃間',則‘ 三日'是也。如司馬說,庭上須加出字,而義始明。下文‘甚不庭',若解為甚不出庭,尤不成語。庭當讀為逞。不逞,不快也;甚不逞,甚不快也。逞字古讀若呈,聲與庭相近,故通作庭。”藺且從而問之:司馬云:“莊子弟子。” “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守物形而忘己身。觀于濁水而迷於清淵。知物類之逐利,而不悟己之當避嫌。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俗。'成云:“夫子,謂老聃。言俗有禁令,從而行之。”今吾游於雕陵而忘吾身,與蟬類。異鵲感吾顙,游于栗林而忘真,與鵲類。栗林虞人以吾為戮,戮,辱也。吾所以不庭也。”

  陽子之宋,司馬云:“陽子,楊朱。”案:據寓言篇引列子。宿於逆旅。逆旅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自美而驕亢。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自惡而卑下。吾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二行去聲。安往而不愛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