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外篇第二十二知北遊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釋文:“弅音紛。李云:‘隱出弅起,丘貌。'”而適遭無為謂焉。成云:“此章並假立姓名,寓言明理。”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汝也。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居處服習。何從何道則得道?”從,隨從。道,由也。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宣云:“本無名言。”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丘,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之,此也。狂屈曰:“唉!釋文: “李音熙,云:‘應聲。'”予知之,將語若,汝。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宣云:“ 皆言自然乃合道也。”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無為謂與狂屈。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成云:“引老子經為證。”道不可致,郭云:“道在自然,非可言致。”德不可至。郭云:“不失德,故稱德,稱德則不至也。”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為仁可也,虧仁以為義亦可也。禮相偽也。禮文而偽。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郭云:“損、華,偽也。”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郭云:“華去而朴全,則雖為而非為也。”成云:“引老經重明其旨。 ”今已為物也,宣云:“樸散為器。”欲複歸根,宣云:“欲反於道。”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宣云: “死生迴圈無窮。”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宣云:“死生為一氣。”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宣云:“萬物之生死,總一氣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宣云:“以生為神奇而美之,以死為臭腐而惡之。”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氣耳。'郭云:“死生彼我豈殊哉!”聖人故貴一。”宣云:“以上皆言道也。”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宣云:“近於無知。”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宣云:“道本不容言。”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宣云:“無為謂終於無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宣云:“利及萬物,不言所利。”四時有明法而不議,宣云:“氣候明分,不須擬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宣云:“各有成性,不煩詞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原,本也。以覆載為心,其本原與天地同,又萬物各有生成之理,因而達之。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以天地為法。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上彼,彼天地;下彼,彼物。姚本“今”作“舍”,云:“從劉得一本改。”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物自變異,莫知根原。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扁然,猶翩然。自古以來,永永固存。六合為巨,未離其內;秋豪為小,待之成體。宣云: “大無外,小無間。”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 成云:“浮沈升降,新新相續。”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郭云:“不待為之。”惛然若亡而存,成云: “惛然如昧,似無而有。”油然不形而神,油然而興,不見形跡,化馳若神。萬物畜而不知。萬物被畜養而不自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於天矣。 達其本根,可與觀自然之天矣。

  齧缺問道乎被衣,釋文:“被音披,本亦作披。”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宣云:“體靜神凝,則和氣自複。”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俞云:“淮南道應〔一〕篇、文子道原篇並作‘正汝度' 。此文一當作正。度,猶形也。”案:言心斂形正,神明自歸。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自然道德在身。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成云:“瞳焉,無知直視之貌。”案:初生之犢,天性純一,故以為況。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釋文:“體向所說,畏〔二〕其視聽以寐耳。受道速,故被衣喜也。”曰:“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成云:“形同槁木之骸。”案:徐無鬼篇亦作“槁骸”,齊物論作“槁木”,庚桑楚作“槁木之枝”。人百骸猶木眾枝,是“ 槁骸”即“槁枝”矣。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郭云:“與變俱也。”媒媒晦晦,釋文:“媒音妹。”案:陸讀為眛也。無心而不可與謀。宣云:“彼既無心,我不容有言。 ”彼何人哉!”郭云:“獨化者也。”

  〔一〕“道德”,原誤“道德”,據淮南子改。

  〔二〕“畏”原作“謂”,據釋文改。

  舜問乎丞曰:李云:“丞,舜師。一云:古有四輔,前疑後丞,蓋官名。”“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俞云:“齊策高注:‘委,付也。'左成二年傳杜注:‘委,屬也。'天地之委形,謂天地所付屬之形也。下並同。”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宣云:“形形相禪,故曰蛻。”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一生之中,行則有往,而究不知所往;處則有持,而究不知所持;食則有味,而究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宣云:“就氣之健動言之。”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齊戒,疏□而心,釋文:“ □音藥。”成云:“疏□,猶灑濯。”澡雪而精神,成云:“澡雪,猶精潔。”掊擊而知!釋文:“知音智。”成云:“ 打破聖智。”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崖,猶邊際也。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有倫序之事,皆自無形生之。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宣云:“本,質幹。”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人獸。八竅者卵生。禽魚。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宣云:“無門不知所出,無房不知所歸。”四達之皇皇也。宣云:“大通溥博。”邀於此者,成云:“此,謂道。”俞云:“ 說文無邀字。彳部:‘徼,循也。 '即今邀字。又曰:‘循,行順也。'然則邀亦順也。邀於此,猶言順於此。郭訓邀為遇,非。”四肢彊,思慮恂達,成云:“恂,通也。”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郭云:“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以、已同。成云:“博讀經典,不必知真;宏辯飾詞,不必慧照。故老經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則聖人斷棄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保其分定。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複始也,釋文:“魏魏,魚威反,讀作巍巍。”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蘇輿云:“運量萬物,猶有治化之跡,故曰外。萬物往資,猶易‘資生資始'之資,此天地自然之功用也,故曰道。”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宣云:“渾乎陰陽之際。”處於天地之閑,直且為人,稟兩閑之氣,特姑且為人耳。將反于宗。終將反其本宗。自本觀之,生者,暗醷物也。李云:“喑音飲。醷音意。喑醷,聚氣貌。”案:言自其本宗觀之,生者,特一聚氣之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同在百年之中。須臾之說也。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共此須臾,何分堯、桀!

  果蓏有理,釋文:‘蓏,徐力果反。”宣云:“木實草實,種類不亂,各有倫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人之倫雖難齊,其所以生者自相齒次。聖人遭之而不違,宣云:“順應。”過之而不守。與為推移。調而應之,德也;調和而應之,即是上德。偶而應之,道也。偶然無心而應之,即契聖道。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郭云:“如斯而已。”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釋文:“本亦作隙。隙,孔也。”忽然而已。為時甚暫。注然勃然,莫不出焉;宣云:“興起而生。”油然漻然,莫不入焉。釋文:“漻音流。”宣云:“歸虛而死。”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宣云:“對死者曰生物,別於物曰人類。”解其天弢,墮其天□,釋文:“弢,字林云:‘ 弓衣也。'墮,許規反。”成云: “□,束囊也。”案:喻形骸束縛,死則解墮。紛乎宛乎,成云:“紛綸、宛轉,並釋散之貌。”魂魄將往,逝也。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不形之形,宣云:“不形者,形所自出。”形之不形,宣云:“ 形者,不形所為。”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宣云:“非將至於道者之所務也。”此眾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成云:“彼至聖之人,忘言得理,故無所論說;若論說之,則不至於道。 ”明見無值,雖明見之而無所值。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不如塞耳。此之謂大得。”成云: “能知此意,可謂深得於大理矣。”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郭云:“欲令莊子指名所在。”莊子曰:“在螻蟻。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 “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足質。成云:“質,實也。固答子之問,猶未逮真也。”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李云:“正,亭卒也;獲,其名也。監市,市魁也。狶,大豕。履,踐也。市魁履豕,履其股腳,狶難肥處,故知豕肥耳。問道亦況下賤,則知道也。”成云:“正,官號,今之市令也。”宣云: “況,顯譬也。”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言汝莫期必道在何處,無乎逃於物之外也。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成云:“至道,理也。大言,教也。”周、遍、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周、遍、鹹三字一恉。嘗相與遊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宣云:“游心於虛際,則見道之同合而無窮極也。”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郭慶藩云:“漠亦清也。釋詁:‘漠、察,清也。'樊注:‘漠然,清貌。'”調而閑乎!和調而閒逸也。寥已吾志,寥然虛寂者,吾之志。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本無所往,而己不知其所至極。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去而複來,而又不知其所住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倏往倏來,初無終極。仿徨乎馮閎,郭云:“ 馮閎者,虛廓之謂。”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大聖智者入焉,恣變化之所如。物物者與物無際,物物者,道也。物在即道在,故與物無涯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成云:“一物則各有涯際,特謂之物際耳,烏可言道!”不際之際,道本不際,而見於物際。際之不際者也。見於物際,而仍是不際也。 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 彼,彼道也。成云:“富貴為盈,貧賤為虛,老病為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成云:“終始為本末,生來為積,死去為散。”

  婀荷甘與神農同學于老龍吉。神農隱幾闔戶晝瞑,婀荷甘日中奓戶而入,釋文:“奓音奢,司馬云:‘開也。'”曰:“老龍死矣!”神農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上言 “隱幾”,此“隱幾”二字衍。釋文:“嚗音剝,李云:‘放杖聲。'”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成云:“老龍有自然之德,故呼曰天。”釋文:“訑,郭音但。”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成云:“狂言,猶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為狂也。”弇堈吊聞之,李云:“弇堈,體道人;吊,其名。 ”宣云:“弇堈來吊也。”曰:“ 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郭云:“言體道者,人之宗主也。”今於道,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宣云:“今謂神農析秋豪之端,為萬分猶未得處一,極言其少也。”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宣云:“知老龍也。”又況夫體道者乎!宣云:“ 道本不在言。”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宣云:“論者終不能明道。”所以論道,而非道也。”郭云:“冥冥而猶非道,明道之無名也。”

  於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 “吾不知。”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 “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曰:“其數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成云:“貴為帝王,賤為僕隸,約聚為生,分散為死,數乃無極。”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之猶是。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於是泰清中而歎曰:釋文:“崔本中作卬。”“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上雲“不形之形,形之不形”。知形形之不形,則知道不當指名也。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應者固非,問者亦未是。道無問,問無應。郭云:“絕學去教,而歸於自然之意也。”無問問之,是問窮也;本無可問而強問,是問窮也。無應應之,是無內也。 無可應而強應,是徇外也,故曰無內。 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不知事理在六合,不知道本在己身。是以不過乎昆侖,不遊乎太虛。”何以超昆侖而遊太虛乎?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光曜不得問,俞云:“淮南道應訓此句上有‘無有弗應也'五字,當從之。此脫,則義不備。” 而孰視其狀貌,孰同熟。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宣云:“有□無質,是能有無矣,未能若竟無之為愈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宣云:“及為無而猶未免於有矣,何從至乎無無之境哉!”

  大馬之捶鉤者,成云:“大馬,楚之大司馬也。捶,打鍛也。鉤,腰帶也。”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司馬、郭云:“玷捶鉤之輕重,不失豪芒。”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曰:“臣有守也。王念孫云: “守,即道字。達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是其證。道字古讀若守,故與守通。九經、楚詞、老、莊諸子用韻之文,道字皆讀若守。說文:‘道,從辵,首聲。'今本無聲字者,二徐不曉古音而刪之。”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蘇輿云:“此即不以萬物易蜩翼之旨。”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成云:“所以至老長得捶鉤之用者,假賴於不用心視察他物故也。”而況乎無不用者乎!不用善矣,乃並此不用而亦無之,所謂無無也。物孰不資焉?”故萬物皆資其用也。

  冉求問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郭云:“言天地常存,乃無未有之時。”冉求失問而退,成云:“失其問意。”明日複見,曰:“昔者吾問‘ 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昔者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郭云:“虛心以待命,斯神受也。”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不神者,跡象也。滯於跡象,故複求解悟。無古無今,無始無終。皆一氣之化。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宣云:“子孫可自無而有,天地不可自無而有乎?”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末應矣!成云:“未對之閑,仲尼止令無應。”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者自死,其生也,非以生此死者也。生者自生,其死也,非以死此生者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死生不相待,各有成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者猶之。物物者非物。物物者,道也,不得謂之物。物出不得先物也,萬物並出,物不得先物。猶其有物也。猶然萬物皆有也。猶其有物也,無已。猶然萬物皆有,而且至於無已,以有物物者在也。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聖人以愛人為心,終無窮已者,亦取法天地之道也。

  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成云:“將,送也。聖人如鏡,不送不迎。”回敢問其遊。”宣云:“遊心何處?”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宣云:“與物偕逝,天君不動。 ”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心神搖徙,凝滯於物。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郭云:“常無心,故一不化;惟一不化,乃能與物化耳。 ”安化安不化,成云:“安,任也。聖人無心,隨物流轉,化與不化,皆安任之。”安與之相靡,成云:“靡,順也。”案:任與之相靡順。必與之莫多。成云:“雖與物相順,而亦各止其分,彼我無損。”狶韋氏之囿,黃帝之圃,有虞氏之宮,湯、武之室。世愈降則所處愈隘,聖人順時而安之。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故以是非相□也,而況今之人乎!釋文:“□,子兮反,和也。”郭云:“儒、墨之師,天下之難和者,而無心者猶故和之,而況其凡乎!”案:言君子于今世之人,皆能隨而化之。聖人處物不傷物。宣云:“無心是非。”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無將、迎可,將、迎亦可。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皋壤,平原。樂未畢也,哀又繼之。成云:“情隨事遷,哀樂斯變。是知世之哀樂不足計也。 ”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郭云:“不能坐忘自得,而為哀樂所寄耳。”案:為外物客舍也。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遇有窮,知亦有窮。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知以能為能,而不知以不能為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宣云:“知能無涯,則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此人之常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宣云:“乃欲勞心推測,以冀盡知盡能。”豈不亦悲哉!成云:“愚惑之甚。”至言去言,至為去為。成云:“至理之言,無言可言;至理之為,無為可為。”齊知之所知,則淺矣。”宣云:“必欲以知之所知齊之,使皆無不知,豈見道者之為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