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雜篇第二十六外物

  外物不可必,凡物之自外至者,其利害皆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宣云:“善不可為。”惡來死,桀、紂亡。宣云:“ 惡不可為。”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成云:“忠諫夫差,夫差殺之,取馬皮作袋,為鴟鳥之形,盛其屍,浮之江水。”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成云:“萇弘放歸蜀,自恨忠而遭譖,刳腸而死。蜀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釋文:“見呂氏春秋。”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成云:“孝己,殷高宗之子,遭後母之難,憂苦而死。曾參至孝,父母憎之,常遭父母打,鄰乎死地,故悲泣也。”李云:“曾參至孝,為父所憎,常見絕糧而後蘇。 ”

  木與木相摩則然,俞云:“淮南原道訓亦云:‘兩木相摩而然。'但兩木相摩,未見其然。下句作‘金與火',疑此亦當作‘木與火'。下文多言火,益知此文當為‘木與火'矣。蓋金木二物皆畏火,故舉以為言,見火之為害大也。”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釋文: “音駭。”宣云:“駭,動也。”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司馬云:“水中有火,謂電也。焚,謂霹靂時燒大樹也。”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人亦有甚憂者,利害是也。害固害,利亦害也,故常兩陷而無所逃。螴蜳不得成,釋文:“螴蜳,郭音陳惇。 ”成云:“猶怵惕也。”案:言人視外物過重,雖怵惕恐懼,卒無所成。心若縣於天地之間,釋文:“縣音玄。”言馳情外物,極乎宇宙。慰睯沈屯,乍慰乍睯,乍沈乍屯。李云:“睯,悶也。”利害相摩,生火甚多,與物之生火同。郭云:“內熱故也。”眾人焚和。眾皆溺於利害,是自焚其心中太和之氣也。月固不勝火,人心之清明,譬猶月也,豈能勝此火乎?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釋文:“僓音頹。”宣云:“於是乎頹然隳壞,天理盡而生機熄矣。”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釋文:“說苑作魏文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成云: “待我歲終得百姓租賦封邑之物,乃貸子。銅鐵之類,皆名為金,非黃金也。”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成云:“西江,蜀江也。”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任公子李云:“任,國名。”為大鉤巨緇,司馬云:“大黑綸也。”五十犗以為餌,釋文:“犗,犍牛也。” 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釋文:“ 錎,字林云:‘猶陷字。'”騖揚而奮□,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郭慶藩云:“憚者,盛威之名。賈子解縣篇‘陛下威憚大信',(同伸。)與此同。”案:赫亦怒也,皆以魚言。任公子得若魚,若,是也。離而臘之,自製河以東,蒼梧以北,制同浙,浙江也。古“折”“制”字通。司馬云:“今在會稽錢塘。”蒼梧,山名,在嶺南。莫不厭若魚者。厭,飽食。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釋文:“李云: ‘輇,量人也。'本或作軨。軨,小也。本又或作輕。 ”夫揭竿累,司馬云:“累,綸也。”趣灌瀆,守鯢鮒,李云: “皆小魚。”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幹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成云:“幹,求也。縣,高也。令,謂令問。”宣云:“縣令,猶賞格也。 ”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

  儒以詩禮發塚。求詩禮,發古塚。大儒臚傳曰:釋文:“上傳語告下曰臚。”“東方作矣,司馬云:“謂日出。”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司馬云:“ 此逸詩,刺死人也。”接其鬢,成云:“接,撮也。”□其顪,釋文:“字林云:‘□,一指按也。'顪,許穢反,司馬云:‘頤下毛。'”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成云:“田恒資仁義以竊齊,儒生誦詩禮以發塚,由是觀之,聖跡不足賴。” 蘇輿云:“苟無詩禮,何至啟奸!此莊子一偏之論,猶謂堯、舜以仁義教民,其流至於人與人相食,而田恒又因之以盜齊耳。”

  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趨下,郭云:“長上而促下。”末僂而後耳,成云:“肩背傴僂。”司馬云:“耳卻後。”視若營四海,成云:“瞻視高遠,似營天下。”不知其誰氏之子。 ”老萊子曰:“是丘也,召而來!”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宣云:“躬矜,矜持之行。容知,智慧之貌。”斯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問曰:“業可得進乎?”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釋文:“驁,本亦作敖,同。”案:言孔子不忍一世之傷,而傲然貽萬世之患。抑固窶邪?抑子胸中固素無蓄備而為窶人邪?亡其略弗及邪?郭慶藩云:“亡讀如無。亡其,轉語也。史記范睢蔡澤傳:‘亡其言臣者賤不可用乎?'呂覽愛類篇:‘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韓策:‘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是凡言亡其,皆轉語詞也。”案:古言“ 亡其”,若今之言“無亦”。言無亦子智略弗及此邪? 惠以歡為驁,終身之醜,中民之行進焉耳,夫以施仁惠為事者,博眾人之歡欣,長一己之驕傲,此之謂以歡為驁,乃終身之醜,意惟庸人之行或及此焉耳。宣云:“中民,庸人也。”蘇輿云:“中民,亦見徐無鬼篇。”相引以名,相結以隱。俞云:“隱,訓為私。呂覽圜道篇高注:‘隱,私也。' 文選赭白馬賦‘恩隱同渥',李善引國語注曰:‘隱,私也。'相結以隱,謂相結以私恩。”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善惡兩忘,閉塞之使無可譽,則所非者亦止。語又見齊物論篇,下四字作“廢其道”。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 成云:“ 反於物性,無不傷損,擾動心靈,皆非正法。”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成云:“躊躇,從容也。聖人無心,應機而動,興起事業,恒自從容,不逆物情,故其功每就。”蘇輿云:“每與敏同。言興事不迫而成功自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奈何哉子載此仁義之跡,終於自矜爾乎!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釋文:“李云:‘元公也。'案:宋元公名佐,平公之子。阿門,司馬云:‘阿,屋曲簷也。'”曰:“予自宰路之淵,李云:“淵,名龜所居。 ”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餘且得予。”俞云:“史記龜筴傳作豫且。”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餘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餘且會朝。”明日,餘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蔔之,曰:“殺龜以卜,吉。”蔔詞。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每占必鑽龜,凡七十二次皆驗。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餘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 知同智,下同。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雖有至知,萬人謀之。蘇輿云:“言一物之智,不敵萬人之謀,山木篇‘賢則謀,不肖則欺',言賢則為人所謀,與此謀義同。”魚不畏網而畏鵜鶘。姚云:“網之害大於鵜鶘,人之用小智者,猶魚之不知畏網也。”去小知而大知明,郭云:“小知自私,大知任物。”去善而自善矣。”成云:“遣矜尚之小心,合自然之大善。”

  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釋文:“石,本又作碩。”案:“石”“碩”古字通用。宣云:“無知者有自然之能也。”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釋文:“廁音側。墊,下也,掘也。致,至也,本亦作至。”案:言地廣大無用者多,然使側足之外,掘之至於黃泉,則有用者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有能自適者,何所不自適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人而不能自適,何所得自適乎?夫流遁之志,決絕之行,浮游隱遁,決絕棄世。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真智大德之所任,殆不如此。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火馳,猶後世言火速、火急也。雖遇覆墜,猶疾馳而不返顧,此果於用世者。蘇輿云:“ 火馳,亦見天地篇。”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時之適然。易世而無以相賤。世代變易,二者相等。故曰:至人不留行焉。至人於此,絕無流滯。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且以豨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且以淳古之風,視今之世,夫孰能不動於中!波,動也。 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與世同遊而不僻處,與流〔一〕遁、決絕者異。順人而不失己。與覆墜、火馳者異。彼教不學,承意不彼。彼尊古卑今之教,我固不必學之,亦承其意而不必與彼分別也。

  〔一〕“流”原作“游”,據正文改。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成云:“顫,辛臭之事也。”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下知音智。徹,通也。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道乃人所共由,不欲壅滯,壅滯則必至哽塞,哽塞而不止,則妄行而相騰踐矣。郭云:“跈,騰踐也。”跈則眾害生。郭云:“生,起也。”物之有知者恃息,宣云:“息所以通一身之氣。”其不殷,非天之罪。殷,正也。其或不正,非天之過,天之賦性無不中和也。 天之穿之,日夜無降,成云:“ 降,止也。自然之理,穿通萬物,自晝及夜,未嘗止息。”人則顧塞其竇。成云:“竇,孔也。流俗之人,反于天理,雍塞根竅,滯溺不通。 ”胞有重閬,釋文:“胞,腹中胎。”郭云:“閬,空曠也。”成云:“人腹內空虛,故容藏胃;藏胃空虛,故通氣液。”心有天遊。宣云:“心必有閑處以適天機。”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司馬云:“勃溪,反戾也。”宣云:“勃溪,逼塞相乘也。謂室無餘地,則尊卑逼塞,相乘踐也。”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宣云:“六鑿,六根之鑿性者也。無閒適處,則六根用事而奪性。”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宣云:“夫心有天遊,則方寸之內,逍遙無際,何假清曠之處而後適哉!今人見大林丘山之曠,而喜以為善者,亦由平日胸次逼狹,神明不勝故也。”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郭嵩燾云:“德所以洋溢,名為之也;名所以洋溢,表暴以成之也。荀子富國篇:‘聲名足以暴炙之。'”謀稽乎誸,郭云:“誸,急也。急而後考其謀。”知出乎爭,宣云:“ 爭而後騁智。”柴生乎守,柴,猶獨也。有守而後獨立不懼。達生篇云:“柴立其中央。”官事果乎眾宜。官之設事,必眾皆宜之,而後果行。春雨日時,草木怒生, “日”疑“曰”之誤。銚耨於是乎始修,成云:“姚,耜之類也。耨,鋤也。”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釋文:“植,立也。司馬云:‘鋤拔反之更生曰到植。' ”盧云:“到,古倒字。”成云:“鋤罷到生,時節使然。故制法立教,必須順時。”

  靜然可以補病,宣云:“靜則神氣來複,故可以補病。”眥□可以休老,釋文:“□,本亦作搣。”郭嵩燾云:“廣韻‘搣,案也,摩也。'謂以兩手按摩目眥。”宣云:“此蓋養生之術,可以沐浴老容。”寧可以止遽。宣云:“寧定則心閑泰,可以止迫遽也。”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宣云:“姑教勞者以自息之方耳。”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宣云:“未能佚者不事此。”案:“非”字當衍。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聖人,如黃帝、堯、舜。神人,如廣成、大隗。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務光、申徒狄之輩,蓋賢人也。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駴國,蓋田恒之徒。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

  演門有親死者,釋文:“演門,宋城門名。”以善毀,毀、瘠。 爵為官師,宋君旌其孝行。其党人毀而死者半。郭云:“慕賞而孝,去真遠矣,斯尚賢之過也。”黨,鄉黨。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天下,務光怒之。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踆于窾水,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釋文:“踆,字林云:‘古蹲字。' 司馬云:‘窾,水名。'”成云:“他恐及己,與弟子蹲踞水旁。諸侯聞之,重其廉素,時往吊慰,恐其沈沒。狄聞斯事,慕其高名,遂赴河自溺而死。”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釋文:“荃,崔音孫,香草也,可以餌魚。或云:積柴水中,使魚依而食焉。一云:魚笱也。”盧云:“如或所雲,是潛也。見詩周頌。”案:成本作“筌”。在者,生致之。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釋文:“蹄,兔罥也。系其腳,故曰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