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雜篇第二十四徐無鬼

  徐無鬼因女商見魏武侯,釋文:“ 徐無鬼,魏隱士。司馬本作‘ 緡山人徐無鬼'。”成云:“女姓,商名,魏宰臣。”武侯,名擊。武侯勞之曰:“ 先生病矣!苦於山林之勞,故乃肯見於寡人。”徐無鬼曰:“我則勞於君,君有何勞於我?君將盈耆欲,長好惡,釋文:“長,丁丈反。”則性命之情病矣;情,實。君將黜耆欲,掔好惡,釋文:“掔,苦田反,又口閑反。崔云:‘引去也。'”則耳目病矣。我將勞君,君有何勞於我?”武侯超然不對。司馬云:“超然,猶悵然。”少焉,徐無鬼曰:“嘗語君,吾相狗也。嘗,試。下之質,執飽而止,材質下者,甚飽而止。 是狸德也;俞云:“廣雅釋獸:‘ 狸,貓也。'秋水篇曰:‘騏驥驊騮,捕鼠不如狸狌。'此本書以狸為貓之證。御覽引屍子曰:‘使牛捕鼠,不如貓狌之捷。'莊子言狸狌,屍子言貓狌,其義一也。狗取飽而止,與貓同,故雲是狸德。”中之質,若視日;宣雲“ 凝然上視。”上之質,若亡其一。釋文:“ 一,身也。精神不動,若無其身。 ”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馬也。吾相馬,直者中繩, 成云:“謂馬前齒。”曲者中鉤,成云:“謂馬項。”方者中矩,成云:“謂馬頭。”圓者中規,成云:“謂馬眼。”是國馬也,國君得之為上品。而未若天下馬也。天下馬有成材,釋文:“自然已足,不須教習。”若恤若失,釋文:“失音逸。司馬本作佚。李云:‘恤、失,皆驚悚若飛也。'”成云:“眼自顧視,既似憂虞;蹄足緩疏,又如奔佚。”若喪其一,成云:“觀其神彩,若忘己身。”若是者,超軼絕塵,不知其所。”所,謂止所。武侯大悅而笑。徐無鬼出,女商曰:“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說同悅,下同。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說之則以金板、六弢,釋文:“司馬、崔云:‘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或曰秘讖也。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版,本又作板。” 成云:“橫,遠也;從,近也。武侯好武而惡文,故以兵法為從,六經為橫也。”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為數,而吾君未嘗啟齒。笑也。今先生何以說吾君,使吾君說若此乎?”徐無鬼曰:“吾直告之吾相狗馬耳。”直,特也。女商曰:“若是乎”?成云:“怪其術淺。”曰:“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蓋當日相傳越之流人有是言也。去國數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或旬或月。見其所嘗見於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似鄉里人也。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滋,愈。夫逃虛空者,司馬云:“ 故壞塚處為空虛也。”案:謂墟旁有空處也,故下雲“ 位其空”。藜、藋柱乎鼪、鼬之逕,其地但有鼪、鼬往來徑路,藜、藋森立如柱,極言其荒穢也。藜,蒿也。爾雅“拜,商藋”,郭注:“商藋似藜。”踉位其空,踉蹌而處其空地。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成云: “跫,行聲。”而況乎兄〔一〕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李云:“謦欬,喻言笑也。”案:喻武侯有狗馬之好,驟聞而喜,不異流人之見鄉人,逃者之聞骨肉言笑也。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乎!”正人之言,則莫以進君側也。徐無鬼見武侯,武侯曰:“先生居山林,食芧栗,郭慶藩云:“芧,即櫟也,一名栩,一名□,一名采。其實謂之皂,亦謂之樣。今書傳樣皆作橡。芧、□、杼三字通。此篇‘芧栗',山木篇作‘杼栗'。”厭蔥韭,厭,足。以賓寡人,賓同擯。久矣夫!今老邪?其欲幹酒肉之味邪?李云:“幹,求也。”其寡人亦有社稷之福邪?”李云:“謂善言嘉謀,可以利社稷也。”徐無鬼曰: “無鬼生於貧賤,未嘗敢飲食君之酒肉,將來勞君也。 ”君曰:“何哉?奚勞寡人?”曰:“勞君之神與形。 ”成云:“形勞神倦,故慰之。”武侯曰:“何謂邪?”徐無鬼曰:“天地之養也一,宣云:“天地之生人皆同。”登高不可以為長,居下不可以為短。高、下,貴、賤也。君獨為萬乘之主,以苦一國之民,以養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許也。宣云:“心神當有不自得處。”夫神者,好和而惡奸。宣云:“和同物。奸,自私。”夫奸,病也,故勞之。唯君所病之,何也?”宣云:“何故自蹈此病?”武侯曰:“欲見先生久矣。吾欲愛民而為義偃兵,可乎?”偃息兵戈,是為裁制之義。徐無鬼曰:“不可。愛民,害民之始也; 名為愛民,而實役之,是愛即害之始也。為義偃兵,造兵之本也。號稱偃兵,敵國潛伺,是偃即造之本也。君自此為之,則殆不成。自名入實,近於不成。凡成美,惡器也。凡欲成美名者,惡其滯於器也。君雖為仁義,幾且偽哉!雖欲成仁成義,不且滯於名器而為偽哉!形固造形, 無形之形,可以造眾形。成固有伐,其名之成,則有功自誇。變固外戰。其事之變,則日與外戰。君必無盛鶴列於麗譙之間,無徒驥於錙壇之宮,李云:“鶴列,謂兵如鶴之列。麗譙,樓觀名。”案:徒驥,猶言步騎。錙壇,宮名。蓋魏有此宮。麗譙之間,錙壇之宮,非可列兵走馬之地,喻令毋騁心兵也。無藏逆於得,順得可也,毋非理妄取,而藏逆於得。無以巧勝人,無以謀勝人,無以戰勝人。三者皆藏逆於得之事。夫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養吾私與吾神者,養吾私體,與吾心神。其戰不知孰善?無所謂善。勝之惡乎在?無所謂勝。君若勿已矣,若有不已於斯民之故。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在吾修己之誠,以順應天地,而勿有所攖擾。夫民死已脫矣,君將惡乎用夫偃兵哉!”如是則民已脫於死亡矣,何用偃兵?

  〔一〕“兄”,集釋本作“昆”。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釋文:“大隗,神名。司馬云:‘具茨,在滎陽密縣東,今名泰隗山。'”方明為禦,昌宇驂乘,張若、謵朋前馬,司馬云:“先馬導。”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成云: “汝州有襄城縣,在大隗山南。”七聖皆迷,無所問塗。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亦若此游於襄城之野而已。又奚事焉?不必更欲多事。予少而自游於六合之內,予適有瞀病,釋文: “瞀,莫豆反。李云:‘ 風眩貌。'”有長者教予曰: ‘若乘日之車,司馬云:“以日為車也。”郭云:“日出而遊,日入而息。”而游於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複游於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言非我所事也。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見害于馬者去之,使馬得全其天也。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已見大隗矣。

  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俞云:“禮鄉飲酒鄭注:‘察,猶察察,嚴殺之貌。'老子‘俗人察察',河上公注:‘察察,急且疾也。'察有嚴急之意,故以淩誶為樂。李云:‘淩,謂相淩轢。'廣雅: ‘誶,問也。'”皆囿於物者也。務自見其能,此為物事所囿也。招世之士興朝,招致世人,相與共濟,此務興其朝者也。中民之士榮官,士僅中庸,持祿保位,此但榮其官者也。筋力之士矜難,筋力強壯,遇難則矜。勇敢之士奮患,性情勇敢,見患則奮。兵革之士樂戰,久於兵革,以戰為樂。枯槁之士宿名,山林枯槁,留戀名高。法律之士廣治,講求法律,思廣治術。禮教之士敬容,束身禮教,敬飾容儀。仁義之士貴際。施用仁義,貴在交際。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成云:“比,和樂。古者因井為市,故謂之市井。”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庶人偶有旦暮與共之事,相聚為業則競勸。百工有器械之巧則壯。器械巧便,工良費少,其氣自壯。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誇者悲。尤,異於眾。誇,矜驕也。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物,事也。逞勢生事之徒,喜樂禍變,遭時而後有所用,其人不能安靜。此皆順比於歲,不物于易者也,順歲時相追逐,無一息之停,各自囿於一物,不能相易。馳其形性, 二者並馳。潛之萬物,宣云:“潛,汨沒也。”終身不反,悲夫!

  莊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謂之善射,成云:“期,准的也。射無期准而誤中一物,即以為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惠子曰:“可。”莊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堯也,可乎?”成云:“各私其是,故無公是。”郭云:“若謂謬中者羿也,則私自是者亦可謂堯矣。莊子以此明妄中者非羿,而自是者非堯。”惠子曰:“可。”宣云:“惠子亦自是者,故以為可。”莊子曰:“然則〔一〕,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為五,果孰是邪?成云:“儒,姓鄭,名緩。墨名翟。楊名朱。秉者,公孫龍字。增惠施為五,各相是非,用誰為是?若天下皆堯,何為五複相非乎?”或者若魯遽者邪?李云:“姓魯,名遽,周初人。”案:下引魯事。其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 '成云:“冬取千年燥灰以擁火,須臾出火,可以爨鼎;盛夏以瓦瓶盛水,湯中煮之,縣瓶井中,須臾成冰也。”魯遽曰:‘是直以陽召陽,以陰召陰,成云:“千年灰,陽也,火又陽也,此以陽召陽;井中,陰也,水又陰也,此以陰召陰。”非吾所謂道也。吾示子乎吾道。'於是為之調瑟,廢一於堂,廢一於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宣云:“ 舉宮角以該五音。弟子言氣之相召者,遽示以音之相動者。廢,置也。置一瑟於堂,置一瑟於室,相去異地,鼓之而宮角相應,律無不同。此遽自謂是道者也。”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未始異於聲,而音之君已。宣云:“莊子駮魯遽之道未足為異也。言無論二瑟五音相應,姑就一瑟言之,當其本調既成,五音各有定弦,今或改調一弦,而為變調,則於本調之五音移動而無當也,宜不相應矣。乃鼓之而二十五弦亦隨之而變,無不相應,此豈於五音之外有異聲哉?蓋五音可旋相為宮,今所改一弦,便是變調之宮,如君主然,則余弦自隨之而動也。夫一瑟之閑,又是變調,無不相應如此,則二瑟五音之上,其相應尤理之常然,何足異乎?今遽以此誇其弟子,自謂積微,不知五音之相動與二氣之相召有以異乎?可見在人則見以為非,在己則見以為是,究之相等耳。”且若是者邪?”宣云: “惠與四人各是所是,究無公是,毋乃如魯遽邪?”惠子曰:“今夫儒、墨、楊、秉,且方與我以辯,五家相與辯論。相拂以辭,相鎮以聲,以言辭相拂拭,以聲譽相鎮定。而未始吾非也,則奚若矣?”宣云:“言四家皆不以我為非,則何如矣?”郭云:“未始吾非者,各自是也。惠子便欲以此為至。”莊子曰:“齊人蹢子于宋者,其命閽也不以完,宣云:“蹢與躑同。齊人殘其子足,使蹢躅于宋,命為彼閽人,蓋為閽不以完人也。”郭云:“此齊人之不慈,然亦自以為是,故為之。”其求鈃鐘也以束縛,釋文:“字林云:‘鈃,似小鐘而長頸。'又云:‘似壺而大。'”郭云:“乃反以愛鐘器為是。束縛,恐其破傷。”姚云:“鈃上求字衍。”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遺類矣夫!郭云:“唐,失也。失亡其子,而不能遠索;遺其氣類,而未始自非。人之自是,有斯謬矣。”俞云:“夫字上屬,與左襄二十四年傳‘有令德也夫'、‘有令名也夫'句法相似。”今從之。楚人寄而蹢閽者,俞云: “蹢,當讀為謫。方言:‘謫,怒也。'廣雅:‘謫,責也。'楚人寄而謫閽者,謂寄居人家而怒謫其閽者也。”案:自來注家,就本文解釋,與下文連為一事,萬無可通之理。此“蹢”字緣上“蹢”字而誤。今斷從俞說。夜半于無人之時而與舟人鬥,未始離于岑,而足以造於怨也。”郭云:“岑,岸也。齊、楚二人所行若此,未嘗自以為非。今五子自是,豈異斯哉!”宣云:“離同麗。”案:夜半無人之時,舟未著岸而與舟人鬥,將有性命之虞,與寄而謫閽之事,皆足以造怨也。

  〔一〕“然則”二字,據集釋本補。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釋文:“慢,本亦作漫。‘郢人' ,漢書音義作‘獿人',服虔曰:‘獿人,古之善塗塈者,施廣領大袖以仰塗,而領袖不汙,有小飛泥誤著其鼻,因令匠石揮斤而斫之。'獿音饒,韋昭乃回反。” 成云:“堊,白善土也。漫,汙也。”案:聽而斫之,祇是放手為之之義。當局本極審諦,旁人見若不甚經心,故雲聽耳。而郭象以為“暝目恣手”,失之遠矣。石,匠人名。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宣云:“質,施技之地,謂郢人也。”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夫子,謂惠。莊、惠行事不同,而相投契,惠死而莊無可與縱言之人,是以歎也。

  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列子力命篇作“疾矣”,言病甚也。可不謂雲,力命篇作“可不諱雲”,言不可複諱而不言也。“謂”字誤。至於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管仲曰:“ 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曰:“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不似己清潔者不與為友,嫉惡太嚴也。力命篇作“不比之人”,不以人比數也。下文“又”字,蓋“人”字之誤。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念舊惡。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釋文:“鉤,反也。亦作拘。”宣云:“亦逆意。”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公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則隰朋可。其為人也,上忘而下畔,力命篇“畔”上有“不”字,是。此脫。宣云:“上忘者,不自矜其能,故在己上者與之相忘。下不畔者,泛愛眾,故在己下者不忍畔之。” 張湛注:“居高而自忘,則不憂下之離畔。”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張注:“慚其道之不及聖,矜其民之不逮己,故能無棄人也。”以德分人謂之聖,以財分人謂之賢。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臨人而自賢,人所不與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張注:“與物升降者,物必歸。”其于國有不聞也,其於家有不見也。宣云:“不事察察。”勿已,則隰朋可。”

  吳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逃於深蓁。成云:“恂,怖懼。蓁,棘叢。”有一狙焉,委蛇攫□,見巧乎王。釋文:“□,本又作搔,素報反。徐本作□,七活反。司馬本作條。”成云:“委蛇,從容。攫□,騰擲也。” 王射之,敏給搏捷矢。俞云:“ 敏、給二字同義。後漢酈炎傳〔一〕‘言論給捷',李注:‘ 給,敏也。'敏給當以狙言,謂狙性敏給,能搏接矢也。舊注以敏給屬王射言,非。捷、接古字通。”王命相者趨射,狙執死。司馬云:“相,佐王獵者也。執死,見執而死也。”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 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捷也。 以敖予,敖、傲同。以至此殛也。殛,死也。戒之哉!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色,猶言意態。 顏不疑歸而師董梧,釋文:“董梧,有道者也。”以助其色,釋文:“助,本亦作鋤。”成云:“除去也。”去樂辭顯,屏去聲樂,辭謝榮顯。三年而國人稱之。

  〔一〕“傳”原誤“注”,據後漢書改。

  南伯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南伯,即南郭,伯、郭聲近通用字。事又見齊物論篇,“ 幾”作“機”。顏成子入見曰:“夫子,物之尤也。宣云:“言其出類拔萃。”案:齊物論篇作“何居乎”。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齊物論篇作“槁木”,庚桑楚篇作“槁木之枝”。此與知北遊作“槁骸”,猶言槁枝也。以下異。曰:“吾嘗居山穴之中矣。當是時也,田禾一睹我,而齊國之眾三賀之。釋文:“齊君尊德,故國人慶之。”盧云:“田禾,即齊太公和。”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賣之,彼故鬻之。我名先著,彼乃知之,是我賣而彼鬻之也。若我而不有之,自有其名。彼惡得而知之?若我而不賣之,彼惡得而鬻之?嗟乎!我悲人之自喪者,宣云:“ 逐外喪真。”吾又悲夫悲人者,宣云:“又自喪也。”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宣云:“亦自喪也。”其後而日遠矣。”宣云:“眾心盡遣,乃有此槁木死灰之象。”

  仲尼之楚,楚王觴之,孫叔敖執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於此言已。”釋文:“左傳,孫叔敖是楚莊王相,孔子未生。哀公十六年仲尼卒後,白公為亂,宜僚未嘗仕楚。又宣十二年傳,楚有熊相宜僚,與叔敖同時,去孔子甚遠。蓋寄言也。”成云:“古人飲必先祭,宜僚瀝酒祭,故祝聖人。 ”宣云:“燕會之際,正乞言憲道時也。蓋二子導孔子使言。”曰:“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於此乎言之。前此未嘗言不言之言,乃今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司馬云:“宜僚,楚勇士也,善弄丸。白公將作亂,殺子西。子期、石乞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往告,不許;承之以劍,不動,弄丸如故,曰:‘吾亦不泄子。'白公遂殺子西。子期歎息兩家而已,宜僚不預其患。”案:言“ 難解”,非也。或記載有異。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司馬云:“ 叔敖安寢恬臥,養德於廟堂之上,折沖於千里之外,敵國不敢犯,郢人投兵,無所攻伐。郢,楚都也。”釋文:“羽,雩舞者之所執。”案:淮南主術訓“昔孫叔敖恬臥而郢人無所害其鋒”,與此文意同。(“害”,王氏雜誌正作“用”。)丘願有喙三尺。”能言之具,願有之而已。引孔子語畢。彼之謂不道之道,彼,謂宜僚。叔敖難解兵投,不煩論說,是不言之道也。此之謂不言之辯〔一〕。故德總乎道之所一,無論行德若何,期於合道,一而已矣。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上知音智。止其分,即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宣云:“非見德者所能同。”知之所不能知者,辯不能舉也。宣云:“ 非善辯者所能舉。”名若儒、墨而凶矣。宣云:“以名相標,凶德也。”故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聖人並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郭云:“有而無之。”死無諡,成云:“生既以功推物,故死亦無可諡。”實不聚,郭云:“令萬物各知足。”名不立,此之謂大人。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而況為大乎!郭云:“大愈不可為而得。”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郭云:“唯自然乃德耳。” 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天地何求,自無不備。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宣云:“己貴於物故也。”反己而不窮,自然不窮。 循古而不摩,順古道而行,無須摩飾。大人之誠。實也。

  〔一〕“此之謂不言之辯”句,據集釋本補。

  子綦有八子,陳諸前,召九方歅曰:“為我相吾子,孰為祥?”九方歅曰:“梱也為祥。”子綦瞿然喜曰:“奚若?”曰:“梱也將與國君同食以終其身。” 子綦索然出涕曰:索然,涕下連綿之貌,“ 吾子何為以至於是極也!”哀其不幸,九方歅曰:“夫與國君同食,澤及三族,而況父母乎?今夫子聞之而泣,是禦福也。釋文:“禦,距也。”子則祥矣,父則不祥。”子綦曰:“歅!汝何足以識之?而梱祥邪,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言汝何謂梱祥邪?夫所謂祥者,特鼻入酒肉之香,口入酒肉之味,二者盡之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其所自來,皆虐取於民者。吾未嘗為牧而牂生於奧,未嘗好田而鶉生於宎,若勿怪,何邪?釋文:“爾雅云:‘牂,牝羊也。'奧,西南隅,未地也。宎,字又作窔,司馬云:‘東北隅也。'一雲東南隅。”盧云:“ 釋宮:‘東南隅謂之窔。'東北隅乃宦也。”案:牂所自來,牧也;鶉所自來,田也。未田、牧而有牂、鶉,雖非如國君之取于民,亦必有由而至,汝未嘗一怪問,何邪?吾所與吾子游者,游於天地。逍遙遊也。吾與之邀樂於天,吾與之邀食於地;邀同徼。義具庚桑楚篇,彼“邀”作“交”。吾不與之為事,不與之為謀,不與之為怪;庚桑楚篇大同。吾與之乘天地之誠而不以物與之相攖, 上文“ 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 ”,與此義相應。吾與之一委蛇而不與之為事所宜。吾一與之順應,而不必擇事所宜者為之。凡此皆與吾子修道之實也。今也然有世俗之償焉!吾子不為世俗酒肉之人,而今也居然有世俗酒食之報,可怪也!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宣云:“此常事也。”殆乎!非我與吾子之罪,幾天與之也!吾是以泣也。”宣云:“今無怪行,而有怪征,殆非我與吾子之罪,幾于天危我家乎!是以泣也。無幾何而使梱之于燕,盜得之于道,全而鬻之則難,不若刖之則易,郭云:“全恐其逃,不若刖之易售也。”於是乎刖而鬻之于齊,適當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終。宣云:“渠公,蓋齊所封國,如楚葉公之類。適當君門之街為閽者,故曰與國君同食也。”

  齧缺遇許由,曰:“子將奚之?”曰:“將逃堯。”曰:“奚謂邪?”曰:“夫堯,畜畜然仁,王云:“畜畜,愛恤勤勞之貌。”吾恐其為天下笑。後世其人與人相食與!釋文:“言相〔一〕馳走于仁義,不復營農,饑則相食。”案:語又見庚桑楚篇。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郭云:“仁義既行,將偽以為之。”且假乎禽貪者器〔二〕。且以利器假禽貪者。宣云:“ 如禽者之貪得,猶貪漁也,即重利盜蹠意。”是以一人之斷制利天下,譬之猶一覕也。釋文:“司馬云:‘覕,暫見貌。'又甫邪反,又普結反。”宣云:“一人之斷制,所見有限,猶目之一瞥,豈能盡萬物之情乎?”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夫唯外乎賢者知之矣。”宣云:“惟不矜賢者,始知有心之賊天下。”

  〔一〕“相”,釋文及集釋所引均作 “將”。

  〔二〕“器”字,據集釋本補。

  有暖姝者,釋文:“暖,柔貌。姝,妖貌。”有濡需者,釋文: “濡需,謂偷安須臾之頃。”有卷婁者。釋文:“卷婁,猶拘攣也。”所謂暖姝者,學一先生之言,則暖暖姝姝而私自說也,說同悅。自以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成云:“不知所學,未有一物可稱。”是以謂暖姝者也。濡需者,豕虱是也。擇疏鬣,成云:“疏長之毛鬣。”自以為廣宮大囿,奎□曲隈,乳閑股腳,自以為安室利處,釋文:“ 奎,本亦作睽。”郭慶藩云:“曲隈,蓋謂胯內。淮南覽冥訓高注:‘隈,曲深處。'左僖二十五年傳杜注: ‘隈,隱蔽之處。'是知言隈者,皆在內曲深之謂。” 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而己與豕俱焦也。此以域進,此以域退,進退滯於境域。此其所謂濡需者也。卷婁者,舜也。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膻也。舜有膻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釋文:“向云:‘鄧,邑名。'虛,本又作墟。”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向云:“童土,地無草木也。”曰冀得其來之澤。雲望得舜來而施澤也。舜舉乎童土之地,年齒長矣,聰明衰矣,而不得休歸,所謂卷婁者也。是以神人惡眾至,超世之神人,則不願眾附。眾至則不比,眾至則不與親比。不比則不利也。宣云:“不與親比,則人亦不以為利而就之。”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釋文:“煬,徐餘亮反。李云:‘煬,炙也。為和氣所炙。'”以順天下,此謂真人。于蟻棄知,于魚得計,於羊棄意。郭嵩燾云:“蟻之附膻也,有利而趨之,即其知也;羊之膻也,與以可歆之利,即其意也。蟻無知而有知,羊無意而有意,當兩棄之。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于道德,何膻之可慕哉!故曰于魚得計。”

  以目視目,不外視。以耳聽耳,不外聽。以心複心,不外用。若然者,其平也繩,成云:“無心而正物。”其變也循。循,順也。與變推移。

  古之真人,以天待之,成云:“ 用自然之道,虛其心以待物。”宣云:“之,當作人。 ”是。不以人入天。成云:“不以人事變天然之知。”古之真人。姚云:“覆言真人以美之。”

  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得自然則生,失自然則死;得外榮則死,失外榮則生。藥也,其實堇也。司馬云:“烏頭。”桔梗也,雞□也,司馬云:“即雞頭,一名芡。”豕零也,司馬云:“一名豬苓。”是時為帝者也,藥有君臣,此數者,視時所宜,迭相為君。何可勝言!

  句踐也以甲楯三千,棲於會稽。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宣云:“明于謀國。”唯種也不知身之所以愁。暗於全身。故曰:鴟目有所適,成云:“適夜不適晝。”鶴脛有所節,解之也悲。以長為節,去之則悲。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宣云:“吹曬能令水耗。”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攖也,恃源而往者也。試請風、日常守河上,而河以為未始擾而損之,何也?以河源長遠,有所恃而往也。釋文:“恃,本亦作持。”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物各守其類,言皆止而不移。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用有時而竭。凡能其於府也殆,凡藏府之有能者,亦皆危殆。殆之成也不給改。不能自反,及殆之已成,雖欲改而不給矣。禍之長也茲萃,禍患之長,多聚於人身。其反也緣功,其反于自然,皆緣功力。其果也待久。其果決自反,亦待積久。而人以為己寶,而人以耳目心藏府為身之寶,務竭其用,而不悟其日損。不亦悲乎!故有亡國戮民無已,所以亡國戮民相續於世。 不知問是也。皆由於此,不一審問也。姚云:“是者,源也。”故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踐、蹍,皆履也。博,廣遠也。言足得地踐之,雖地任其踐,恃有不蹍者在,而後能善致其博遠也。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人之於知,每苦其少,然知雖少,恃有不知者在,而後知天道之自然。不知,即真知也。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宣云:“知此方為真知,他何足雲!”大一通之,成云:“大一,天也。能通生萬物,故曰通。”大陰解之,成云:“大陰,地也。”宣云: “解紛擾。”大目視之,務見其大。大均緣之,成云:“緣,順也。”郭云:“順其本性,令各自得,則大均也。”大方體之,郭云:“體之使各得其分,則萬方俱得,所以為大方也。”大信稽之,成云:“稽,至也。循而任之,各至其實,斯大信也。” 大定持之。郭云:“真不撓則自定,故持之以大定。”

  盡有天,成云:“上七大,未有不由自然者。”循有照,成云: “順其自然,智自明照。”冥有樞,窈冥不言中,自有樞機。始有彼。大始之中,而彼我之端已見。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郭云:“解之無功,故似不解。”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成云:“能忘其知,故似不知也。”不知而後知之。不知而後為真知。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問道無方。而不可以無崖。為道固有方。頡滑有實,向云:“頡滑,謂錯亂也。”案:物物各有實理。古今不代,郭云:“各自有故,不可相代。”而不可以虧,郭云:“宜各盡其分。”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成云:“其道廣大,豈不謂顯揚妙理而搉實論之乎?”闔不亦問是已,奚惑然為!宣云:“闔同曷。”案:言曷不推問此理,為惑然為乎!姚讀“盡有天循”句,“有照冥”句,“有樞始”句,“ 有彼則”句,釋云:“天循者,常無以知其妙也;照冥者,常有以知其徼也。天循為體,故有樞始;照冥為用,故有彼則。言因彼為則,無常則也。此非必其人也,人盡有之,特知解者鮮耳。而又不可以知解求也,故問者難而又不可不問。此理真實不虛,盍不問而終身惑乎!”今並取之。以不惑解惑,複於不惑,是尚大不惑。今以我之不惑,解人之惑,以反於不惑,是尚為大不惑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