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四十 山西二

◇太原府东至直隶赵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辽州三百四十里,南至沁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二百里,西至陕西吴堡县界五百五十里,北至大同府朔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师一千二百里。

《禹贡》冀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属赵。秦置太原郡。两汉因之,兼置并州治焉。魏为太原国,并州仍旧。晋因之,后为刘渊所据,旋没于石勒,又为慕容燕所据,苻坚复取之。后魏仍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废郡置并州《隋志》:开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年,改为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大业初,改曰太原郡。唐初,曰并州初置大总管府,又改大都督府,武后长寿元年,置北都,旋复曰并州。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又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唐书》:至德初,命李光弼为北都留守。史盖因旧称书之,非是时又改京为都也。宝应初,始复曰北都。五代唐为西京,又改为北京。周时,为刘崇所据。宋太平兴国四年,改置并州,嘉?中,复曰太原府亦曰太原郡河东军节度。金因之改军曰武勇,寻复曰河东。元曰太原路。大德九年,改冀宁路。明初为太原府,领州五、县二十。今仍曰太原府。

府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也。周封叔虞于此,其国日以盛强,狎主齐盟,藩屏周室者,几二百年。迨后赵有晋阳,犹足拒塞秦人,为七国雄。秦庄襄王二年,蒙骜击赵,定太原,此赵亡之始矣。汉高二年,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此所以下井陉而并赵代也。后置并州于此,以屏蔽三河,联络幽、冀。后汉末,曹操围袁尚于邺,牵招说高?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速迎尚以并力观变,犹可为也。及晋室颠覆,刘琨拮据于此,犹足以中梗胡、羯。及琨败,而大河以北,无复晋土矣。拓跋世衰,尔朱荣用并、肆之众,攘窃魏权,芟灭群盗,及高欢破尔朱兆,以晋阳四塞,建大丞相府而居之。胡氏曰:太原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是以谓之四塞也。及宇文侵齐,议者皆以晋阳为高欢创业之地,宜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便可一举而定。周主用其策,而高齐果覆。隋仁寿末,汉王谅起兵晋阳,遣其党余公理出大谷、趣河阳见河南重险,綦良出滏口、见河南磁州,趣黎阳见直隶?县,刘建出井陉见直隶重险、略燕赵,乔钟葵出雁门、略代北,又遣裴文安等入蒲津,径指长安,寻为杨素所破败。大业十三年,李渊以晋阳举义,兵遂下汾、晋,取关中。唐武德二年,刘武周自马邑南侵,其党范君璋曰:晋阳以南,道路险隘,悬军深入,无继于后,进战不利,何以自全?武周不听。时世民言于唐主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请往讨之。武周败却,其后建为京府,复置大镇,以犄角朔方,捍御北狄。李白云:太原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是也。及安史之乱,匡济之功,多出河东,最后李克用有其地,与朱温为难。天复元年,朱全忠攻李克用于太原,遣其徒氐叔琮入自太行,张文恭以魏博兵入自磁州新口,葛从周以兖、郓、成、德兵入自土门即井陉也,张归厚以?州兵入自马岭,王处直以义武兵入自飞狐,侯言以慈、隰、晋、绛兵入自阴地,并抵晋阳城下,而不能克也。迨释上党之围,奋夹河之战,梁遂亡于晋矣。石敬瑭留守晋阳,遂易唐祚,而使刘知远居守。开运初,郭威谓知远曰: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知远果以晋阳代有中原。刘崇以十州之众,保固一隅。周世宗、宋太祖之雄武,而不能克也。宋太平兴国四年,始削平之,亦建为军镇。刘安世曰:太祖、太宗,尝亲征而得太原,正以其控扼二虏谓辽人,夏人也,下瞰长安谓开封,才数百里,弃太原则长安京城不可都也。及靖康之祸,金人要割三镇地三镇,太原、河间、中山也,李纲等以河北河东为国之屏蔽。张所亦言:河东为国之根本,不可弃也。时张孝纯固守太原,女真攻之不能克。及太原陷,敌骑遂长驱而南矣。蒙古蹙金汴京,亦先取其河东州郡。明初攻扩廓于太原,别军出泽、潞,而徐达引大兵自平定径趋太原,战于城下。扩廓败走,于是太原以下州郡,次第悉平。夫太原为河东都会有事关河以北者,此其用武之资也。

阳曲县附郭。本秦太原郡狼孟县地。汉置阳曲县,属太原郡。魏、晋因之。后魏属来安郡。隋郡废,县属并州。开皇六年,改曰阳直。十六年,又改曰汾阳。大业末,仍曰阳直。唐武德三年,析置汾阳县。七年以阳直县并入,复改为阳曲县,仍属并州。宋太平兴国三年,改置并州于榆次,七年,复徙治阳曲县之唐明镇。金天会中,始移县置郭下。元、明因之。今编户八十三里。

○阳曲故城府西北五十里。魏晋时县治此。《志》云:汉置阳曲县,在今忻州定襄县境,西南去府城八十里。或曰非也,汉城盖今府西北百余里。应劭曰: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后汉末,移治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魏复徙于狼孟县南,即此城也。晋永嘉末,刘琨为并州刺史,刘聪遣兵袭破晋阳,琨请兵于拓跋猗卢,复收晋阳,琨因徙居阳曲。太元末,拓跋?伐后燕,军至阳曲,乘西山,临晋阳。是也。其地有阳曲川,后魏长广王初,高欢与尔朱兆破河西贼帅纥豆陵步蕃于秀容。兆德欢,欢因诡兆得统六镇降众,欢恐兆悔之,遂宣言受委统州镇兵,可集汾东受号令,乃建牙阳曲川陈部分。《水经注》:汾水自汾阳县南流,经阳曲城西。阳曲在秀容南也。《五代史》:后魏移阳曲县复治故城,盖即太原县北故城。近《志》云:今府东四十五里有石城,亦曰石城都,后魏尝移县治此。误也。隋文帝开皇六年,以杨姓,恶阳曲之名,因改曰阳直。十六年又移于汾阳故城,改曰汾阳。大业末,复曰阳直,后治于木井城。旧《志》云:县东北七十里有阳曲川,其地有木井城。唐武德三年,于故汾阳城复置汾阳县,七年,省阳直入焉,仍改汾阳曰阳曲,入徙治于阳直故城。盖即木井城矣。大历十三年,回纥寇河东,镇兵逆战,大败于阳曲,即是城也。魏收《志》:县有阳曲泽,即阳曲川也,西南注于汾水。金人移县于今治,而谓木井为故县城。《城邑考》:今府城,宋太平兴国七年所筑,偏于西南。明洪武九年,展筑南北三面,?以砖石,环以大濠。嘉靖十九年,复并南城而新之。万历二十五年以后屡经修葺。今城周二十五里。景泰初,又筑南关砖城,周五里,门五。嘉靖十九年、四十四年皆修治。又有北关。

狼孟城府北七十里。本赵邑。秦庄襄王二年,攻赵狼孟。又始皇十五年伐赵,军至太原,取狼孟。是也。寻置县,属太原郡。两汉因之。晋属太原国。后魏省。俗名黄头寨。《括地志》:狼孟城,在故阳曲城东北二十六里。○汾阳城,在府北九十里,汉县,属太原郡。后汉省。隋开皇十年,移阳直县于此。十六年,因改曰汾阳,寻复改废。唐初复置汾阳治此,后又并入阳曲。近《志》:汾阳城在今府西七十里。

大盂城府东北八十里。《春秋》昭二十八年,晋分祁氏之邑为七,盂其一也。胡氏曰:汉置盂县,盖本治此。后魏时谓之大祁城,其城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亦曰狼马涧。隋开皇中,置盂县治此。大业初,并入汾阳县。○洛阴城,在府东北七十里,或曰隋置洛阴府,为屯戍之地。唐武德七年,置罗阴县于此。贞观初省。又燕然城,在府西北七十里。唐贞观六年,以苏农部落置燕然县,属顺州。八年,侨治阳曲,属并州。十七年,省入阳曲县。

三交城府北五十里。相传晋大夫窦鸣犊所筑城也。旧有三交驿,路通忻州。宋《长编》:河东有地名三交,契丹所保,多由此入寇。太平兴国中,诏潘美屯三交口,潜师拔之。美积粟屯兵,寇不敢犯。又雍熙三年,贺怀浦将兵屯三交,即此城也。《一统志》城在府北五里,误。又废白马府,在府西北五十里,隋置,屯兵之所也。

○罕山府东五十里。其山层峦起伏,异于他山,因名。山南接榆次县界。又方山,在府东六十里,山形如削,南面正方,其西接清源县界。○汉栅山,在府东北六十里,相传汉时尝置栅屯兵于此,因名。其北接盂县之鸦鸣谷。

系舟山府北九十里。俗传禹治水曾系舟于此,至今有石如环轴。《志》云:山北去忻州六十三里。又阪泉山,在府东北八十里。相传旧名汉山,晋文公卜伐楚,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北,因改今名。又亭子山,在府西北五十里,俗名北山头。

龙销谷府东南五十里。明初大兵下泽、潞,扩廓遣兵驻此,以为声援。又乾烛谷,在府西北,即天门关。《通典》:阳曲县有乾烛谷,即羊肠坂也。○汾水府西二里。源自静乐县管涔山,流入境,又西南入太原县界。宋天?中,陈尧佐知并州,因汾水屡涨,于东岸筑堤,周五里,引水注之,四旁植柳万株,今城西一里柳溪是也。又有汾河渡,在城西南十里,路通太原,夏秋置船,冬春为木桥以渡。余详大川汾水。

洛阴水府北三十里。源出忻州南界,南流经废洛阴城,有真谷水流合焉。又南会石桥河,注于汾水。《志》云:石桥河在城西南,自盂县流入界,合于洛阴河,上有石桥,因名。○扫谷水,在府西北三十里,出府西北百二十里之扫谷,南流出天门谷,入于汾水。《志》云:府西北百五十里静乐县界有龙泉,流至横渠,合扫谷水。宋天圣二年,夏水大涨,郡守陈尧佐筑新堤捍之,患始免。又府东北五十里有涧河水,亦西南流入于汾水。

○天门关府西北六十里,路通旧岚管州。其东北崖,隋炀帝为晋王时所开,名杨广道。宋靖康初,金人围太原,朔州守臣孙翊将兵赴援,由宁化、宪州,出天门关,败没。时府州帅折可求,亦统麟府之师三万涉大河,由岢岚、宪州赴援,将出天门,寇据关拒之,不能克。复越山取道松子岭,至交城,为寇所败。麟,今陕西神木县。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也。今有天门关巡司,余见下。

石岭关府东北百二十里,北去忻州四十里,甚险固。唐武德三年,突厥窥晋阳,自石岭以北,皆留兵戍之。八年,命姜行本断石岭道,以备突厥。既又命张瑾屯于此。长安二年,突厥破石岭,寇并州。宋开宝二年,车驾至太原,契丹来援,何继筠屯阳曲驿,契丹攻石岭关,继筠败却之。太平兴国二年,太宗围太原,命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以断契丹之援。元至正二十年,命孛罗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北,察罕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南,时孛罗驻大同,欲争晋、冀也。二十三年,孛罗以察罕儿既卒,复争晋、冀,引兵至石岭关,扩廓帖木儿大破之,孛罗由是不振。杜佑曰,忻州定襄县有石岭关,甚险固。定襄,本阳曲地也。今有石岭关巡司。百井镇府西北十里。唐大历十二年,回纥入寇,河东留后鲍防御之,大败于此。广明元年,河东将张彦球追沙陀于代北,至柏井,军变,还晋阳。即百井也。中和元年,李克用陷忻、代,河东帅郑从谠遣兵军百井以备之。五代唐清泰初,云州奏契丹入寇,河东帅石敬瑭请军于百井为之备。周显德六年,命李重进自土门击北汉,败北汉兵于百井。宋雍熙三年,契丹逼代州,潘美将兵自并州往救,至百井而还。即此。

虎北口在府西北。五代唐清泰三年,张敬达攻河东,遣兵戍虎北口,而围石敬瑭于晋阳。契丹来救,骑兵自扬武谷而南,至晋阳,陈于汾北之虎北口,唐兵陈于城西北山下,战于汾阳曲。唐兵大败,契丹寻还营虎北口,敬瑭出北门,见契丹主于此。○乌城驿,亦在府北,唐所置也,为晋阳、代州往来之道。《志》云:今府治南活牛市有临汾驿,南有临汾递运所。又城北七十里有城晋驿,西北八十里有陵井驿。皆马驿也。太原县府西南四十五里,西至交城县七十里。周叔虞始封地,春秋、战国皆曰晋阳。秦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汉、晋以后因之。隋改曰太原县。唐徙县治汾水东。宋初以县为平晋军,寻罢军为平晋县,后又徙治永利监,属太原府。金因之。元属太原路。明初复移县于汾水西,洪武八年,复为太原县。今城周七里,编户五十五里。

○太原故城在今县治东北。古唐国也,相传帝尧始都此。又夏禹之初,亦尝都焉。《左传》:帝迁高辛氏子实沈于大夏主参,金天氏之裔允格、台骀,以处太原,皆此地矣。周成王灭唐,而封其弟叔虞,虞子燮,以唐有晋水,改国曰晋,亦谓之太卤。《春秋》昭元年,荀吴败狄于太卤,即太原也。中国曰太原,北狄曰大卤,又谓之大夏,齐桓公曰:西伐大夏,涉流沙。亦谓之曰鄂。隐六年,晋人逆翼侯于随,纳诸鄂,谓之鄂侯。桓八年,王又命立哀侯弟缗于晋。杜氏曰:鄂即晋也。《索隐》:唐侯之后封夏墟,而都于鄂,亦谓之大夏。盖大夏、太原、大卤、夏墟、晋阳、鄂,凡六名,其实一也。《左传》:定十三年,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其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及知伯攻赵,襄子走晋阳,知伯与韩、魏围而灌之,沉灶产蛙,民无叛意,卒灭知伯。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司马耿北定太原。庄襄王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拔赵晋阳,置太原郡。又汉高十一年,封子恒为代王,都晋阳。《史记》云:都中都。如淳曰:文帝三年,幸太原,复晋阳中都二岁,似迁都中都也。《都邑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晋阳城也。左氏谓董安于所筑。城东有汾水,南流与城西之晋水汇,故《史记》曰:智伯引汾水以灌城。《春秋后语》谓决晋水也。高齐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其城门曰五龙门。齐主纬以周师逼晋阳,夜斩五龙门而出,欲奔突厥,不果。唐姚最《述行记》:晋阳宫西南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静帝武定三年,于此置晋阳宫,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东面连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丈,周八里,唐义旗初建,高祖使子元吉居守,即斯地矣。《唐会要》:旧太原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宫城在都城西北,即晋阳宫也。隋大业三年,北巡,还至太原,诏营晋阳宫。高祖起晋阳,故宫仍隋不废,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三年,长史李?所筑,西城间曰中城,武后筑以合东城。《崔神庆传》:武后擢神庆为并州长史。初,州隔汾为东西二城,神庆跨水连堞,合而一之,省防御兵数千。所谓太原三城,谓东、西、中城耳。至德二年,史思明寇太原,诸将议修城以待之。李光弼曰:太原城周四十里,贼垂至而兴役,是未见敌,先自困也。乃率士卒及民于城外凿濠以自固。光弼所云四十里者,止言都城也。建中四年,马燧为河东节度,以晋阳王业所基,宜因险以示敌,乃引晋水架汾而属之城,潴为东堤,省守陴万人,又酾汾环城,植柳以固堤。《唐志》:宫城东有大明城,故宫城也。又有节义堂,有受瑞坛,元吉留守时获瑞石,因筑坛祠之。宋平刘继元,城邑宫阙尽皆毁废。及靖康初,金人围太原,久不下,于城下筑旧城居之,号元帅府,中外断绝,城中大困。平晋城县东北二十里,城周四里。宋平河东,毁旧城,置新城于此,曰平晋军。又置永利监,雍熙二年,改为平晋县。熙宁三年,县废。政和五年,复置。金废永利监,元因之。明改建太原县于汾西,此城遂废。○龙山城,在县西北,北齐分晋阳县,置龙山县于此,因山为名。或曰:齐移晋阳县于汾水东,而于城中置龙山县也。隋开皇十年,改龙山曰晋阳,移入郭下,改旧晋阳县为太原县。唐并为州治,宋毁。《志》云:西南外有罗城,以御西山之水,俗呼为长龙城。今有罗城镇。唐城在太原故城北一里。《都城记》:尧所筑,叔虞始封此,子燮父徙居于晋水旁,并理故唐城。是也。又晋阳旧有东城,高齐天保初,宇文泰来伐,军至建州,高洋自将出顿东城云。建州,今见绛县车箱城。○三角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城三面,一名徒人城,亦曰捍胡城,相传赵襄子所筑。又有王陵城,《志》云:在旧县东汾水侧,今讹为黄林村。

竹马废府在太原旧府城中。又太谷县有宁静府,榆次有洞涡、昌宁二府,盂县有信童府,凡为府十八,皆唐府兵所居也。又天兵军,亦在旧府城内。唐开元五年,突厥九姓内属者,皆散居太原,并州长史张嘉祯请宿重兵以镇之,于是置天兵军于并州,集兵八万,以嘉祯为天兵军大使。《会要》:天兵军,圣历二年置,大定元年废,长安元年又置,景云元年又废。开元五年,张嘉祯又置。十一年,改为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又有和戎军,亦在晋阳北。开元初,薛讷为并州长史,和戎、大武等军州节度使,或谓时改天兵为和戎也。大武,见代州。

○蒙山县西北五里。《隋志》:晋阳有蒙山,其山连亘深远,或以为西山,或以为北山。晋永嘉六年,刘聪使刘曜等乘虚寇晋阳,取之。并州刺史刘琨请救于猗卢,曜等战败,弃晋阳,逾蒙山而归。又后周保定二年,杨忠会突厥自北道伐燕,至恒州,三道俱入,从西山而下,去晋阳二里许,为齐将段韶所败。唐天复二年,河东将李嗣昭等取慈、隰二州,为汴军所败,汴军乘胜攻河东,嗣昭等依西山得还。又后唐清泰三年,张敬达等围石敬瑭于太原,契丹救太原,敬达等陈于城西北山下,战于汾曲,为契丹所败。皆蒙山也。胡氏曰:蒙山跨晋阳、石艾二县界,今平定州别有蒙山,非一山矣。

悬瓮山县西南十里。一名龙山。晋水所出,山腹有巨石如瓮,水出其中,亦曰汲瓮山,又为结绌山。《水经注》: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铜。《通志》:县西八里为龙山,北齐因以名县。又西一里为悬瓮山,皆晋水所出也。又有风谷山,亦在县西十五里,道出交城、楼烦,唐时为驿道所经。又尖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产矾炭。诸山盖皆蒙山之支陇矣。○婴山,在县西北三里,《隋图经》:婴山,并州主山也。又有驼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状若驼峰,一名黑驼山,亦产煤炭。

蓝谷在县西南。胡氏曰:蒙山西南有蓝谷。永嘉六年,刘曜自蒙山遁归,拓跋猗卢追之,战于蓝谷,曜兵大败。建兴初,刘琨复与猗卢谋讨刘聪,琨进据蓝谷。是也。《志》云:今县西十八里有黄芦谷,又县西北二十五里有井谷,西南二十五里有苇谷。又有槐子谷,在县西南十五里之?石山。

○汾水在县城东。自阳曲县流入界,又南流,与城西之晋水会,西南入清源县界,或谓之南川,以流经太原之南也。晋永嘉六年,猗庐救刘琨,前锋败刘曜于汾东,曜扶创渡汾,入晋阳,大掠而还。唐武德五年,突厥寇并州,襄邑王神符破之于汾东。五代梁贞明二年,王檀将河中、同华诸道兵乘虚袭晋阳,昭义将石君立赴救,朝发上党,夕至晋阳,梁兵扼汾河桥以拒之,为君立所败。后唐清泰三年,张敬达攻石敬瑭于河东,契丹来救,败唐兵于汾曲。石晋开运三年,契丹入汴,分军自土门西入河东,军于南川,既而引还。宋开宝二年,亲征太原、壅汾、晋二水灌其城,北汉大恐,汾水寻陷其南城。太平兴国四年,伐太原,驻跸汾东。及城下,引汾河、晋祠水灌之,隳其故城。盖太原有事,汾河其必争之地也,今引为十一渠,分灌县境民田。

晋水在城西南。源出悬瓮山。《水经注》:昔知伯遏晋水以灌之晋阳,因分为二流,北渎即知氏故渠也。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周围灌溉,东南出城,流注于汾。其南渎经城南,亦注于汾。后汉元初三年,修理太原旧沟渎,灌溉公私田,谓晋水也。唐贞观中,李?为并州长史,以太原井水苦,不堪饮,乃架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名曰晋渠,此即知氏渠也,俗谓之北派。其余复分二派,中派亦曰中河,又分流为陆堡河。南派亦曰南河,会流为清水河,以注于汾。今晋水入城之流已涸,余流分为南、北、中渠及陆堡渠,并溉民田。又沙河,亦在县西,源出风谷,经晋阳故城南隍中,东流入汾,雨潦则盈,旱则涸。○洞涡水,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乐平县西褄泉岭,经平定州及寿阳、榆次诸县,下流经此入汾。今分为四渠,引流溉田。台骀泽在县南十里,即晋泽也。旧为晋水汇流处,蒲鱼所钟。广二十里,今堙为民田。《水经注》:晋祠南有难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冻,溉田百余顷。又有泉出祠下,曰滴沥泉,其泉导流为晋水,潴为晋泽,今泽已湮涸。

○晋安寨在故晋阳城南,亦曰晋安乡。薛居正曰:在晋祠南。唐清泰三年,石敬瑭以河东叛,诏张敬达讨之,营于晋安乡,寻进围太原,为契丹所败,退保晋安。契丹就围之,置营于晋安南,长百余里,厚五十里,以绝援兵之路,唐兵赴援者,皆屯团柏不敢进。唐主忧之,廷臣龙敏曰:今选精骑,自介休山路夜冒虏骑入晋安寨,使敬达知大军近在团柏,则事济矣。唐主不能用,晋安遂为契丹所陷。又阳兴寨,在县东南,或云:宋取太原时置。

铜壁戍在县西南汾水上。晋升平初,苻秦冀州刺史张平来降,引兵掠秦境,苻坚自将击之,前锋军于汾上,坚至铜壁,平败降。胡氏曰:河、汾间有铜川,其民遇乱,筑垒壁自守,因曰铜壁,时平据晋阳,铜壁盖近晋阳也。柳林在县东南三十里。契丹围敬达于晋安寨,置营于晋安南,又移帐于柳林,游骑过石会关。既而筑坛于柳林,立敬瑭为天子处也。又甘草地,在县南,宋开宝二年,围太原,顿兵甘草地,会暑雨,军士多疾引还。

晋祠《志》云:在县西南十里悬瓮山南,祠叔虞也。高齐天保五年,尝改为大崇皇寺,寻复故。宇文周建德五年,围齐晋州,齐主高?集兵晋祠,自晋阳趋救。又唐天复二年,汴将氏叔琮围晋阳,营于晋祠,攻其西门。宋熙宁八年,太原人史守一修晋祠水利,溉田六百余顷,盖晋水源其祠下云。○讲武台,《唐志》:在晋阳县北十五里,显庆五年筑。又县西南三十里有避暑宫,高欢避暑处。榆次县府东南六十里。东北至寿阳县百二十里,南至太谷县七十里。春秋时,晋之涂水邑。涂,音涂。汉置榆次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因之。北魏太平真君中,并入晋阳县。景明中复置。北齐省入中都县。隋改中都曰榆次,寻复移治故城,属并州。唐因之。宋太平兴国中,尝为并州治,后仍属并州。今编户七十里。

○榆次故城在今县治西北。杜佑曰:晋、魏榆地也。《左传》:昭八年,石言于晋魏、榆。服虔曰:魏,晋地;榆,州里名。后谓之榆次。《史记》:秦庄襄二年,使蒙骜攻赵,拔榆次,取三十七城,还定太原。是也。汉置县于此,今故址犹存。

中都城县东十五里,汉置县,属太原郡。文帝为代王,都中都,即此城也。后汉亦曰中都县。晋属太原国。永兴初,刘渊遣别将寇太原,取中都。即此。后魏仍属太原郡。隋并入榆次。○武观城,在县西南二十里陈侃村,一名武馆城。晋人谓之故郛城。卢谌《征艰赋》所云经武馆之故郛,即此也。又信都城,在县东十八里,盖南北朝时所侨置。

○麓台山县东南三十里。又东南五十里有鹰山。○黄蛇岭,在县北。唐武德二年,刘武周引突厥入寇,军于黄蛇岭,袭陷榆次,即此也。又盘肠岭,在县东南五十里,危峻多产巨木,盘曲如肠。

○涂水有二:一曰大涂水,发源县东南百二十里八缚岭下,西北流,至县东十五里合流村入洞涡水。一曰小涂水,源出鹰山,西流入大涂水。《水经注》:涂水出阳邑东北大?兼山涂谷,西南与蒋谷水合,而入榆次县界。或曰:大?兼山,今在县东南境,一作大廉山。洞涡水在县东十五里。自寿阳县西南流,经此合涂水。又西五里,合源涡水。又西经徐沟、清源、太原县界,而注于汾水。唐光化二年,汴将氏叔琮侵晋阳,周德威拒之于榆次,战于洞涡河,擒其骁将陈章。五年,氏叔琮等分道侵河东,出石会关,营于洞涡驿,进抵晋阳,不能克。既而河东将李存审败汴军于洞涡,汴军引退。宋开宝初,李继勋等侵太原,与北汉战于洞涡河,大破之,进薄太原。魏收《志》:洞涡水一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县东九里原,过祠下,四水合流故曰同过,后讹为洞涡云。

木瓜水源出县东南六十里木瓜岭下,西流二十里,经八缚岭,一名八缚水,西流合洞涡水。又源涡水,在县东八里,其泉自平地涌出,南流会洞涡水。唐贞观中,县令孙湛尝令民引渠以溉田。○涧河,在县西,一名赤坑水,源出县东北三十里之罕山,其地名赤坑村也,西南流,为二渠以溉田。又县东北五十里有芹谷水,西流合涧河,注于洞涡水。又牛坑水,出县东南三十里悬泉谷,亦西流入洞涡,居民引渠以溉田。

万春渠县南三里。引洞涡水西流溉田,凡百二十余顷。又聂店渠,在县北十五里,引涧河水溉田,凡五百余顷。

○凿台在县南四十里。洞涡水侧。《战国策》:黄歇说秦昭王书:知伯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又云:知氏伐赵,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之于凿台之下。《唐书》:代宗初,仆固怀恩叛,其子礏攻榆次,郭子仪将白玉焦辉击杀之于凿台下,今为洞涡水所湮。又废台,在县东南五十里,相传冉闵为并州刺史所筑。

长宁寨《志》云: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后魏将李长宁所居,亦曰长宁驿。又福堂寨,在县东南十里,亦曰区堂驿,相传后魏人区堂所居。○土桥,在县东北六十里,又东五十里为大安驿,乃寿阳西走太原之通路。又有鸣谦驿,在县北三十里,西去府城五十里。

太谷县府东南百二十里。北至榆次县七十里,西至祁县五十里。本晋大夫阳处父邑。汉为阳邑县,属太原郡。后汉及魏、晋因之。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省。景明中,复置。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太谷县。唐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废,以县属并州。今编户八十三里。

○阳邑城县东南十五里。汉县治此。后周建德四年,始移今治。隋曰太谷。唐武德八年,李高迁屯太谷以拒突厥,既而并州总管张瑾与突厥战于太谷,军没。即今县矣。又县西北十五里有洛漠城,即《水经注》所云涂水出大?兼山,西南径萝罄亭者也。《郡国记》谓之萝摩亭,俗因讹为洛漠城,相传秦将王翦伐赵时所筑。唐玄宗幸太原,置永丰顿,兼立青城于此。

箕城县东三十五里。《左传》:僖十三年,晋败狄于箕。昭二十三年,晋执叔孙昭子馆于箕。杜预曰:箕在阳邑南。又《郡国志》:县西南七里有副井城,战国时,赵戍守处,今曰副井村。○秦城,在县界。唐广明元年,河东官军击沙陀于太谷,至秦城,战不利。或曰:今县西南七里有咸阳城,秦伐赵时,以咸阳卒戍此,因名。今犹谓之咸阳村,疑即是秦城矣。

○凤凰山县南十里,稍东十里曰凤翼山,即凤凰山左翼也。山下耐泉出焉,北流合咸阳谷水,谓之交合水。又灰泉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其泉潴而为池。县南七十里,又有白壁岭。

马岭县东南七十里。又东南至辽州榆社县九十里,路通直隶顺德府。唐光化二年,汴将葛从周救魏博,败幽州兵,自土门进攻河东,其别将氏叔琮自马岭入拔辽州乐平,进军榆次,为河东将周德威所败。三年,李克用遣李嗣昭自马岭而东,与汴军争邢、?,以救刘仁恭,时仁恭为全忠所攻也。又五年,朱全忠大举侵河东,使张归厚以?州兵入自马岭,至辽州,州降。今马岭关在其上。

太谷在县南十三里,即咸阳谷也。秦筑城于谷口,以置戍军,谷亦因城以名。《水经注》:太谷在祁县东南,亦即是谷矣。又有奄谷,在县东南十里,俗名千佛崖。又东南二十里曰四卦谷,有泉四派分流。又东南十里曰回马谷,道亦出顺德府。又有象谷,在县东北五十二里。○回马水在县东南。《志》云:源出榆次县界黄花岭,流经回马谷,因名。又咸阳谷水亦流合焉,经清源祁县界,注于汾水。又象谷水,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源亦出榆次县界恤张岭下,流经象谷,名象谷水。合徐沟县之金水河,经清源、祁县界,注于汾水。《水经注》:涂水经萝罄亭南合于蒋谷水,即象谷水矣。○胡谷水,在县西南,西北流入祁县界,合于隆舟水。又奄谷水,出奄谷中,东北流,合象谷水。金河水在县东北,出县界大塔山,众泉合流,经榆次徐沟县境,合象谷水。○马岭关在马岭上。俗作马陵关,谓庞涓死处,误矣。其地控扼要险,自昔为戍守处,今有巡司,属辽州榆社县。○武林堡,在县东,北临象谷水,三面石崖,势极险阻,唐武德初筑,为戍守处。又王班堡,在阳邑故城东十余里,内有九级浮图。万年顿县西北十里。本名龙泉顿。唐开元十年,幸太原,道经此,改曰万年。

祁县府南百五十里。东至太谷县五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介休县九十里。春秋时,晋大夫祁奚邑。《左传》:昭二十八年,晋灭祁氏,分为七县,魏献子以贾辛为祁大夫。是也。汉置祁县,属太原郡,后汉、魏、晋因之。后魏仍属太原郡。高齐废。隋复置。唐初属太州,寻还属并州。宋因之。金改属晋州。元属冀宁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四十五里。

○故祁城县东南七里。汉县治此,后魏徙今治,今曰故县村,亦曰祁城。又东南八里有古祁城,《志》以为古祁氏之邑也。○郜城,在县西七里。《志》云:《左传》:成十三年,晋侯使吕相绝秦曰,焚我箕、郜。谓此郜城也,恐误。或谓之鹄城,今其地名高村城,盖音讹也。又赵襄子城,《志》云:在县西六里,赵襄子所筑,今名赵武村。又沙村城,在县西五里,相传慕容垂所筑也。

隆舟城县东南三十里,或谓之隆州城。五代周初,刘崇据河东十二州,隆州其一也。既而刘继元筑城以拒周师。宋太平兴国四年,伐北汉,命行营都监折御卿分兵攻其岢岚军,下之,遂取岚州。汉人于隆舟依险筑城拒守,为宋军所拔。王氏曰:折御卿自府州会兵先克岢岚,次克隆州,次克岚州。隆州盖晋、汉间所置,其地当在岢岚间,非即隆舟城也。又县东北十五里有秃发城,或以为后魏时置。

○?责山县东南六十里,东接大谷县界,南接武乡县界。其相近者,又有麓台山,一名顶山,又名蒙山,亦曰竭方山。南跨平遥,迤逦接武乡、沁源、灵石三县界。

团柏谷在县东南,即隆舟城之地,今曰团柏镇。唐末,石敬瑭及契丹兵围晋安寨,唐主自河阳遣将康思立进援,赴团柏谷,既而卢龙、魏博诸军,皆屯团柏谷口,去晋安才八里,声闻不通。及晋安不守,契丹与河东兵进至团柏,唐兵遂溃。周广顺初,北汉主发兵屯团柏。又显德初,北汉主遣其将李存环自团柏进攻晋州,又自团柏南趋潞州,进屯梁侯驿,昭义帅李筠壁于太平驿,为北汉兵所败,遁归上党。宋乾德四年,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伐北汉,汉主刘继恩遣刘继业等扼团柏,为继勋前锋将何继筠所败,遂夺汾河桥,薄太原城下,焚其延夏门,会契丹来救,乃还。又开宝三年,北汉主刘继元置宝兴军于此。《九国志》:北汉主以僧刘继?知国政,继?游华岩,见地有宝气,乃于团柏谷置银场,募民凿山采取,北汉主因置宝兴军。是也。梁侯、太平等驿,俱见潞安府长治县。

○隆舟水在县东南。《志》云:本名龙舟水,源出县东南百六十里胡甲山西,亦名胡甲水。北流出龙舟谷,名龙舟水,其支渠东北出为昌源渠,西南出径平遥县界,为长寿渠,皆有灌溉之利。又径侯村旁,名侯甲水,至介休县北张南村溉田,流入汾水。《水经注》:侯甲水发源胡甲岭。蔡邕曰:侯甲,邑名,在祁县。今沁州武乡县西北有胡甲岭,盖旧为祁县地。

胡谷水在县东。《志》云:出太谷县,流入县境。或曰:即通光水也,出县东南四十里胡城谷中,亦谓之胡城水,北流溉田,为利甚溥。昭余祁薮县东七里。其水久涸。元至元十一年,浚凿得细水,溉田及浸隍下树木。《周·职方》:并州,薮曰昭余祁。《水经注》:侯甲水又西北流,径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即《尔雅》所谓昭余祁矣。○隆州谷关县东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沟县,两壁皆山,道旁有水,即胡甲水也。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亦曰隆州谷北关。

盘陀戍县东五里。宋靖康初,金人败种师中之兵于榆次,乘胜趋威胜军,与姚古遇于盘陀山,兵溃,退保隆谷。今为盘陀驿。徐沟县府南八十里。南至祁县七十里。本清源县之徐沟镇。金大定二十九年,析平晋、榆次、清源三县地置。今县属太原府,城周九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洞涡水在县北,自榆次县流入界,又西入清源县界,今县有洞涡驿,盖因水以名焉。○金水河,在县东。《志》云:源出太谷县东北大塔山,下流合众泉,经榆次县之东阳镇,流入县界,合象谷水,又西入清源境。

象谷渠在县城下,流分三道,环绕东西,分灌民田,盖居民引象谷水为渠也。

清源县府西南八十里。东至徐沟县五十里,北至太原县四十里。春秋时,晋之梗阳邑。汉为榆次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始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大业初,省入晋阳。唐初复置。宋因之。金尝置晋州于此,寻还属太原府。今编户二十八里,城周六里有奇。

○梗阳城在今县治南,故晋邑也。《左传》:襄十八年,晋中行穆子见梗阳之巫皋。又梗阳人有狱,魏献子不能决者。《史记》:赵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阳。即此。故城周六里。○涂水城,在县南二十里,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魏献子以知徐吾为涂水大夫是也。今名屠贾村,有谷曰屠谷,谷夏则水涨,冬则涸。《志》云:谷在县南十五里。又县东南四十里有陶唐城,旧《经》:陶唐氏自涿鹿徙居此,俗谓之姚城。鹅城城东南二十三里。晋阳秋永嘉元年,洛阳步广里地陷,有二鹅飞出,苍色者冲天,白者止此。苍色胡夷象,刘渊以为己瑞,筑城应之。又印驹城,《志》云:在县西南二十三里,相传汉文帝置牧于交城县,筑此城以印驹。今县西北十五里有马名山,亦以文帝牧苑而名。○中隐山县西北八里。四围高峰,山独中隐,亦曰中隐谷。又白石山,在县西五里,亦曰白石谷,中多白石,因名。洪武中,筑堰于此,以御暴流冲啮之患,至今城无水灾。

○汾水县东五里。自太原县流入界,又南经此,有米阳渡,流阔八十余步,路出徐沟。又县东十二里有永济渠,则引汾灌田处也。汾水又西南流入交城县界。清源水县西北五里。自平地涌出,亦曰平泉,一名不老池,引流溉田,水溢则东南注于汾。又白石水,源出白石谷,流合平泉水。又中隐水,出中隐谷,并流注于汾。交城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九十里。汉晋阳县之西境,北齐置牧官于此。隋开皇十六年,置交城县,属并州,以县界有古交城而名。唐因之。宋置大通监,金废监,县仍属太原府。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十二里。

○故交城县东北七十里。隋、唐时县置于此。《志》云:古交城又在其东北二十里,当孔水、汾水交流之处,隋所取以名县者也。《旧唐书》交城县西北有古交城,县初治交山,天授元年,移置却波村。先天二年,于故县分置灵川县。开元二年省。却波村,即今县治也。又《寰宇记》云:县西北四十里有大通监,管东西二冶烹铁务,东冶在绵上县,西冶在交城县北山义泉社,取狐突山铁矿烹炼。宋白曰:大通监本古交城地。又县西北八十里有大通铁冶,宋设都提举司及铁冶所巡司,今俱废。

下马城县北百六十里,接静乐县界。相传元魏孝文往来避暑下马处。又马兰城,在县北九十里孔河上,今名马兰村。孔水南流经此,东注于汾。汉、魏、北齐,皆尝牧马于此。又有榆城,在县西北百三十里文谷水上,亦故戍守处也。其地多榆,因名。

○狐突山县西北五十里。有晋大夫狐突庙,因名。县之镇山也,产青铁,宋因以置监。一名马鞍山。○锦屏山,在县西北五里,红崖绿树,灿若锦屏。又县北五里有万卦山,有六峰峙立其旁,众峰交错,因名。又县西北二十里有石壁山,四围小山,相向如壁。

羊肠山县东北百里。石磴萦委,如羊肠然,后魏立仓于此,名羊肠仓。隋大业四年,经此幸汾阳,改名深谷岭。岭上有故石墟,相传魏太武避暑之所,亦谓之万根谷山。《元和志》:羊肠山在交城县东南五十三里,以旧城言也。○交城山,在县北百二十五里,《志》云:古交城治此。周显德三年,北汉主钧葬其父崇于交城北山,即此。又黑石楼山,在县西北百五十里,黑石攒起,如楼阁然。其相近者,曰独泉山,洞穴中有石如盆安,泉出其中。或云:北汉石盆寨盖置于此。宋乾德四年,石盆寨来降,是也。

文山在县西北九十里。文水历榆城,又南径文山下,山因以名。又谷积山,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山形侧竖如谷积,一名滑集山,与永宁州吕梁山相接。又有龙王?军山,亦名刘?军山。相传刘渊都离石时尝游此,因名。近《志》作刘伶?军山。二山西南去永宁州八十里,盖境相接也。又孝文山,在县西北二百里,连永宁及静乐县界。相传魏孝文临幸汾阳,置行宫于此也。

○汾水在县东南。自清源县折而西,流经县界,又西南入文水县界。○文水,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永宁州北境之万山,流经狐突山下,又西南流入文水县境。下流至汾阳县,入于汾水。亦谓之文谷水。

孔河在县东北。源出县西北百二十里之龙树山,南经故马兰城,东流至太原县界,注于汾水。○步泽水,在县城东,出狐突山南之步泽谷。又城东南有塔沙水,亦出县狐突山南之塔沙谷,俱流注于汾河。又福泉水,出县东北百七十里之福泉山,亦东南流入汾。

文水县府西南百六十里。西至永宁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汾州府介休县八十里。春秋时,晋平陵邑。汉为大陵县地,属太原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置受阳县。隋开皇十年,改曰文水,以文谷水名也。唐武德三年,改属汾州。六年,还属并州。明年,又属汾州。贞观初复故。天授初,改为武兴县。神龙初,仍为文水县。今城周九里,编户七十九里。

○大陵城县东北二十里,即晋之平陵也。昭二十八年,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使司马乌为平陵大夫。赵曰大陆,亦曰大陵。《史记》:赵肃侯六年,游大陆,至于鹿门。又武灵王十六年,游大陵,梦处女鼓瑟而歌。刘昭曰:大陵即大陆也。汉置大陵县,晋时为南单于所居。永兴初,东瀛公腾遣将聂玄击刘渊于大陵,为渊所败。后魏迁治于城西南十里,改曰受阳。隋曰文水,今县东十里故文水城是也,子城周二里有奇。宋元丰间,因水患徙置南漳蛇村高阜处,即今县治。《城邑考》:大陵故城周十余里,后魏废,今为官田。平陶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汉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改曰平遥,避太武嫌名也。《水经注》:西胡内侵,徙居京陵。魏收《志》:平遥有京陵城,今汾州府属县,即魏末所迁也。○栅城,在县北二十五里,后魏宣武时所筑,当文谷口,今名开山村。又云州城,在县北三十里,后魏末所筑,云州寄理于此,今曰云州村。又大干城,在县南十里,旧《经》:晋时刘元海所筑,令其兄延年居之,俗谓兄为阿干也。

○隐泉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在平陶故城南,亦名陶山。石崖绝险,壁立险固,中有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十余顷,有泉东流,注于山下,亦名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雨泽丰注,则通入文水。《志》曰:隐泉一名谒泉,其石窟曰隐堂洞,亦曰子夏室,昔子夏退居西河之上,即此地也,故山亦兼子夏之称。宋靖康元年,金人围太原,使李纲督诸道兵赴救,折可求之师,溃于子夏山,时可求自汾州而进,取道山下也。双峰山县北二十里,两峰壁立。县西北三十里又有熊耳山,亦以两峰并峙而名,一名崇山。

○汾河县东四十五里。自交城县流入境,又南入祁县及汾州府平遥县界。

文水在县东十五里。自交城县南流入县界,经县北三十里。由文谷口微折而东南流经此,又南入汾州府界,合于汾河。又泌水,在县北八里,自山下涌出,东南注文水。《寰宇记》谓之神福泉也。又有甘泉水,在县西南四十里,下流亦注于文水。

猷水县东北三十五里。古大陵城之东南,周十余里,或谓之邬泽。《水经注》:汾水经大陵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水自汾出为汾陂,东西四里,南北十余里,陂南即邬县也。《汉志》注:邬县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吕氏春秋》所谓区夷之泽也。邬县见介休境内。○武涝泊,在县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赐名朱雀泊。又县东南三十里有伯鱼泊,或以为即九泽余迹也,今皆涸。

栅城渠县西北二十里。唐贞观三年,县民相率开此渠以引文水,溉田数百顷。《唐志》:县西十里有常渠,武德二年,汾州刺史萧?凿,以引文水南流入汾。又县东北五十里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荡沙渠,二十里有灵长渠、千亩渠,俱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皆开元二年县令戴谦所凿,今多湮废。○鸿唐寨在县南。北汉据河东时所置戍守处。宋乾德四年,北汉石盆寨、鸿唐寨来降。石盆寨,今见交城县交城山下。寿阳县府东百六十里。东至平定州百十里,东北至盂县九十里。春秋时晋之马首邑。汉为榆次县之东境。晋置寿阳县,属乐平郡,后废。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而于故受阳城置今县,属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属辽州。六年,移受州治此。贞观八年,州废,县仍属并州。宋因之。金兴定二年,改属平定州。元仍属太原路。今城周四里,编户三十里。

马首城县东南十五里。春秋时,晋分祁氏,魏献子使韩固为马首大夫。是也。今仍名马首村。又贺鲁城,在县西三十五里,相传赵简子所筑,一名胡芦城。又县西二十五里有燕州城,《县志》云:北齐置州于此,今又名烟竹村。

广牧城在县北。汉广牧县,本属朔方郡。后汉建安中,移治陉南,属新兴郡,晋因之。建兴四年,刘琨遣箕淡等救乐平太守韩据于沾城,琨屯广牧为声援,后废。

○方山县西北三十五里,顶方一里。一名神福山,或以为寿阳山。晋永嘉六年,拓跋猗卢引兵救刘琨复晋阳,追败刘曜于蓝谷,因大猎寿阳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寿阳山北史作牢山,《郡县志》:牢山在晋阳东北四十五里。或曰:今阳曲县罕山之讹也。○双凤山,在县北五十里,两峰状若伏凤,山之东有剽水泉。

涡山县南八十里。洞涡水经其下,因名。亦曰过山,以高过群山也。又芹泉山,在县东二十里,泉源有二,出南山鸦儿谷,曰南芹。出北山木平谷,曰北芹。二泉合流,东入平定州界。亦曰琴泉。《志》云:县北十五里有尖山,圆秀迥出群峦。后有神武村,亦名神山。

杀熊岭县西六十里,接榆次县界。宋靖康元年,种师中自真定趋援太原,抵寿阳之石坑,为金将完颜活女所袭,五战三胜,回趋榆次,至杀熊岭,去太原百里,败死石坑。或曰:在县东南。又黄岭,在县西北五十里,岭皆黄沙。又西北二十里为却略岭。

鸦儿谷县东南三十里,东北去盂县百二十里。亦曰鸦鸣谷。唐乾符五年,昭义帅李钧与沙陀战于岢岚之沙谷,败死,兵还至代州,士卒剽掠,州民杀之殆尽,余众自鸦鸣谷走归上党。石晋天福九年,契丹入犯,南至黎阳,别遣兵入雁门,寇太原,刘知远败之于秀容,乃自鸦鸣谷遁去。《图经》:谷径幽邃,昔有迷谷中者,见鸦飞鸣得路,因名。

○洞涡水县南五十里。自平定州流入境,又西南经此。一名冷泉河,以其地有冷泉,亦西南流,至榆次界入洞涡水也。又有黑水,源出县西四十里黑水村之西山,三源合流,至县南五十里,入洞涡水,并流入榆次县境。

寿水县南二里。有二源并道合流,至县西南十里,合于黑水。又童子河,在县北二十里,一名曾河,流经县西南四里,合于寿水。又有龙门河,在县西北三十里,亦有二源,合流而南,入于寿水。○西张寨县西北五十里。高五丈,周仅十亩许,五代时所置也。《金志》:兴定四年,以寿阳西张寨置晋州,后为蒙古所毁,州亦废。

太安驿在今县西五十里,马驿也。

盂县府东二百四十里。东至直隶真定府二百里,东南至直隶井陉县百五十里,西北至代州五台县百二十里。春秋时仇犹国,后并于晋,魏献子使盂丙为盂大夫。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盂。战国时,为赵之源仇城。汉置盂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省入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复分置原仇县,属辽州。大业初,改曰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置受州于此,六年,州移治寿阳,县属焉。贞观八年,仍属并州。宋因之。金兴定中,升为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二里。

○仇犹城在县东北一里。韩非子曰:智伯欲伐仇犹道不通行,因铸大钟遗之,仇犹大悦,除道而纳之,国遂亡。其遗址尚存。《寰宇记》:汉盂县城在阳曲东北八十里,隋改置原仇县于故仇犹,县城西南,即今治也。寻曰盂县。五代唐同光四年,李嗣源为魏州乱兵所推,遂与朝廷相猜贰,自魏县南趋相州,李从珂时戍横水,遂将所部兵由盂县趋镇州,与别将王建立合兵倍道从嗣源。又五代周显德初,伐北汉,其盂县降。即今城也。今县北七里有仇犹山。

乌河城县西南二十里。隋义宁初置县,唐初属并州,贞观元年省。或云:隋末置抚城县,唐武德初,改曰乌河。又有皋牢城,在县东二十里,亦故戍守处。○白马山县东北二十里。宋太平兴国四年,征太原,契丹来援,至白马岭,与郭进遇,契丹将耶津沙欲阻涧以待后军,其监军敌烈不从,渡涧迎战,大败。《图经》:白马之山,白马水出焉。○藏山,在县北五十里。相传程婴、公孙杵臼藏赵孤处,岩垒环堵,石溜灌熔。旁有泉曰圣水,《志》云:县西五里有重门山,一名慈民山。○滹沱河县北七十里。源出繁峙县之太戏山,经代州崞县、忻州定襄,及五台县境,又东南流经县境,而东入直隶平山县界。详见直隶大川滹沱。

牧马水县北七十里。源出白马山,北流入于滹沱。又龙化河,在县西四十五里,一名兴龙泉,北流至榆枣关口,入于滹沱。又县西南有细水河,流至平山县境,亦注于滹沱。

白鹿浤在县西。孔颖达曰:盂县西有白鹿浤,出自西北鹿山南渚。《史记·赵世家》:肃侯十六年,游大陵,出于鹿门。鹿门盖在此水之侧。

○伏马关县东北七十里,亦名白马关。或云:后魏时置路,通直隶平山县。○榆枣关,在县东北百十里,路亦通平山县,滹沱河所经也。《志》云:今县南五十里有芹泉马驿。

静乐县府西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岚县五十里。汉汾阳县地,北齐置岢岚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汾源,又置岚州于此。宋白曰:后魏尝置岚州,隋因之。仁寿末,岚州刺史乔钟葵以汉王谅举兵并州,将兵赴谅。大业初,州废。四年,改县曰静乐,又置楼烦郡治焉。唐武德四年,改置管州。五年,又改为北管州。八年,州省,以县属岚州。宋太平兴国六年,置静乐军,寻废军,徙宪州治此。熙宁四年,州废。元丰初复置,亦曰汾源郡。金仍改曰管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省州入县。今编户三十里。

○楼烦城县南七十里。《志》云:故楼烦胡地。赵武灵王曰:吾国西有林胡、楼烦之边。《史记·赵世家》:主父行新地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汉置楼烦县,属雁门郡,有楼烦王城。高祖九年,周勃击韩王信,军于硰石,破之,还攻楼烦王城。后汉仍为楼烦县,灵帝时废。曹魏青龙初,并州刺史毕轨遣将苏尚等击鲜卑轲比能,战于楼烦,败没。县故有盐官,晋及后魏皆为牧苑地,后魏主?和平六年,如楼烦宫。盖地近平城,往往游猎于此也。隋、唐亦为监牧地。《旧唐书》:楼烦监先隶陇右节度使。至德后,属内飞龙使。监城,开元四年王毛仲所筑也。贞元十五年,始别置监牧使。中和二年,李克用自鞑靼还据忻、代州,数争楼烦监。龙纪初,李克用表置宪州于此,仍置楼烦县,兼领玄池、天池二县。宋咸平五年,以州地卑隘,多水潦,移治静乐县,后又省玄池、天池二县入焉,惟楼烦改属岚州。金因之。元省县置巡司。今为楼烦镇,仍有巡司戍守。《志》云:镇东临汾水,西抵周洪山,通交城县。胡氏曰:楼烦,本匈奴所居地,在北河之地,此盖因汉名,或后代所侨置,非即故地也。

天池城《旧唐书》:天池县在楼烦城西南五十里,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初属岚州,后属宪州,宋省。又玄池废县,《旧唐书》:在楼烦城东六十里,即李克用所奏置也,宋废。又有汾阳废县,在今县东北。《唐书》:武德四年,分静乐置汾阳,六度二县,隶管州。六年,仍省入焉。○赵武灵王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东山,下临汾水,城垒犹存。

三堆城今县治。后魏初,尝置三堆县。太平真君七年,省三堆属平寇县,有三堆戍。西魏大统三年,宇文泰使柔然侵魏三堆,高欢击走之。又齐主洋天保四年,山胡围离石,洋讨之,胡走,因巡三堆,大猎而归。盖即三堆戍也。隋筑城置郡于此。宋白曰:今城内有堆阜三,俗犹名三堆城,平寇见忻州。

硰石城在县东北。汉初,韩王信反,灌婴击之,破胡骑于硰石。又周勃击信于硰石,破之。《正义》曰:在楼烦县西北。似误。又襄阳城,《志》云:在县北九十里,故宁化军南十八里。盖南北朝时所侨置。又林溪镇城,在县西北百五十里。相传隋大业中,尝避暑于此。金天会间,改为圣寿寺。

宁化城县北八十里。北汉刘崇置宁化军。宋太平兴国四年,置宁化县为军治。熙宁三年,军废,元?初复置。崇宁三年,又废为镇。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仍置县为州治。元州县俱废。明洪武二年,改置守御千户所。

○岑峰山在县治东。城跨其上。城南三里有天柱山,以后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尝经此而名。○石硖山,在县南六十里,石硖如门,有石硖泉,流注于汾。相传晋人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盖出于此。又有石门山,在县西南百里,楼烦镇西北二十五里,两山耸立,其状若门。○周洪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巍峨奇秀。其西北十里有渥洼泉,或曰:山盖与石峡山相接也。又西南五十里有龙和山,峭壁嵯峨,环绕左右,山东去楼烦镇三十里。

管涔山县北百四十里,北去朔州百二十里。其山中高而旁下。《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今山下有天池,有龙眼泉,即汾水之源也。一名燕京山,一名林溪山,相传刘渊尝读书山中。隋以汾源名县,唐曰管州,皆以此山也。又芦芽山,在县北百五十里,其南有神林山,其西南有荷叶平山,俱形势险峻,迤逦抵岢岚界。

屹嵯山县东北六十里。北接刁胡山,西通唐官谷,谷中有磨川水,亦流注汾水。又刁胡山,在东北八十里,路从磨官谷入,称为险隘。又有悬钟山,在县东七十五里,上有石寨,名曰马寨。○汾水在县城西。自管涔山发源,流经宁化所东五里。又南流经此,至楼烦镇东南,而入阳曲县界。汾流曲折处,谓之汾曲,其所经州县,多引以溉田,民被其利。岚河县西南六十里,与岚县接界,东流入汾。又羊儿河,出县西南五十里鹿绽岭下,亦东流入汾。○碾河,在县南二里,源出县东北百二十里巾子山,流悬钟山焉,寨水流合焉,西流入汾。又监河,在楼烦镇南一里,源出县南百四十里之独石河村,北流经此,注于汾水。

天池在管涔山北原上。池方里许,常盈不涸,澄渟如鉴,即汾水之源也。北人谓天为祁连,亦谓之祁连泊。元魏孝文屡游畋于此,高欢亦尝游焉。高洋天保九年,自邺如晋阳,至祁连。高演皇建初,自将伐厍莫奚,至天池,厍莫奚闻之,出长城北遁,高炜亦尝猎于天池。胡氏曰:晋阳至天池三百七十余里,相传其水潜通桑乾,盖即桑乾上源矣。池东更有一池,清澈与天池相似,二池通流。池西有沟,名老马沟。《通志》:天池在宁化所北百四十里。似误。○温泉,在县东十五里北山下,出石罅中,流分数派,注于碾河。

○汾阳宫在管涔山北原上。隋大业四年,诏于汾水之原,营汾阳宫,遂营建宫室,环天池之上,并筑楼烦城。《隋志》:静乐县有汾阳宫。是也。唐废。两岭关县东南六十五里,路出阳曲。明初,调太原左卫官军戍守。洪武八年,改置故镇巡司,缭以土城,周一里有奇。又楼烦关,在县北,隋大业三年,北巡至突厥牙,还入楼烦关,至太原。《唐志》:静乐县管涔山北有楼烦关。娑婆岭隘县东八十里。洪武初,调太原左卫官兵戍守。七年,置巡司,兼筑土城。其南十里有悬钟岭隘口,通忻州牛尾寨。东北十里有石神岭隘口,亦通忻州界。又有马家会隘口,在娑婆隘西五十里。桥门岭隘口,在娑婆隘西北三里。○鹿径岭隘,在县西北六十里,南接岚县界,西出岢岚州,旧置巡司,今革。

马陵戍在县北。魏武定元年,高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东至土?登。马陵盖是时戍守处。土?登,见崞县。○龙尾庄,在县西。明初,元孽屯静乐岢岚山中,结寨自固,旋寇武州,太原守将击败之,追至龙尾庄,擒其三太子脱忽的。即此。又窟谷镇,在县西北六十里,本属宁化县,旧为戍守处。

下马营堡《志》云:在宁化所北三十里。又北七十里即宁武关也。又支锅石堡,在宁化所西北二十里。《边防考》:所城虽近腹里,而支锅石、小岭儿,敌骑可通,亦称要害。○康家会驿,《志》云:在县治西,马驿也。

河曲县府西北四百八十里。西南渡河至陕西府谷县百十里,南至保德州百二十里。唐岚州宜芳县地。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改置火山军,移治于镇西三十里。治平四年,又置火山县,县寻废。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寻又改为?奥州。贞元初,置河曲县,取河千里一曲之意。元初州县俱省入保德州。明初洪武二年,仍置河曲县。六年复废,十四年又置编户七。景泰初,展筑县城。万历十四年增修,周六里。

○河曲城旧城在今县东北八十里。金兴定二年,尝以?奥州改隶岚州。四年,以旧城残破,徙治于黄河滩许父寨。明初因之,始筑土城。万历十三年增修,城周四里。《边防考》:县西倚洪河,东南两面,皆深沟陡峻,惟北面石梯口受敌为最。嘉靖四十五年,河冻,寇自陕西黄甫川过河,经石梯口突犯。又有曲峪等处,为滨河极冲,边外正对陕西焦家坪等处,直接青草湾,皆为寇境。

○火山在县西五里,黄河东岸。山上有孔,以草投孔中,烟焰上发可熟食。不生草木,上有硇砂窟,下有气。○砂窟山,高四五丈,黄河过此,如遇覆釜,而河流为之曲折云。○黄河县西北六里。自故东胜州境,转而西南流八十里,至平泉村。又西流九十里,至天桥子,又南流入保德州界。县西北六十里,有唐家会渡,为津济要口。《边防考》:大河流入老牛湾,过县西南经保德州,中间有娘娘滩、太子滩,皆在县北九十里,套贼渡河处,最为险要。嘉靖四十四年,抚臣万恭言:山西冬防,滨河打冰,以防贼渡,朔气严凝,随打随结,劳而无济。计沿河最冲,自险?达阴湾,凡二十里,自阴湾达石门,又二十里,筑墙拒守,以为得策。

关河在县北百十里。源出朔州界,流经偏头关,西北入黄河。又大涧水,去县城百步,西流七里,入于黄河。又有平泉,在县西北八十里,平地涌出,亦西流入河。○菜园沟,在县西北。近时贼王嘉允渡河掠菜园沟,即此。又有倒回谷沟,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流入河,上有倒回谷口桥。

○偏头关县北百十里。古武州地。东连鸦角山,西通黄河。其地东仰西伏,因名偏头。宋置偏头寨。金因之。元升为关。明初,属镇西卫守备。洪武二十二年,始建土城。宣德、天顺、成化、弘治间,皆修筑。万历二年,复改筑关城,周五里有余,备兵使者驻焉。《志》云:大边在关北百二十里,起大同之崖头,至黄河七十里,无墙而有藩篱。成化二年,复于关北六十里,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筑墙百四十里,号二边。而三墙在关东北三十里,起石庙儿,至石梯墩,凡七十里。四墙则在关北二里,起鹰窝山,至教场百二十里,后复以时增修,比之二关,尤为严固。盖山西惟偏头亦称外边,与宣、大角峙。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省也。《边防考》:偏头所辖边,东起宁武界椒茅,西至河曲界寺前墩,延袤二百三十二里。本关孤悬寇境,西边大河,实为冲要。近口有关河口、浦家湾等冲,边外则银安口、青太口及丰州滩、归化城等处,皆逼虏巢。而关城四面皆山,形若覆盂,设敌登高下瞰,城中历历可数。且山谷错杂,??望难周,防维不易。弘治十三年,寇犯偏头关。隆庆初,寇由西北驴皮窟入犯岢岚、岚县、石州、汾州。明年,复由好汉山入,夜薄老营堡。此前车也。

桦林堡在偏头关西二十里。万历二十年,建土堡。二十九年增修,周一里有奇,西去黄河三里,与套寇东西相望,边外红漕等处,即贼巢也。○韩家坪,在偏关东二十里。隆庆二年置,万历十四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又东二十里为马站堡,正德十年置,隆庆初及万历六年增筑,周四里有奇。堡介偏头、老营之中,为东西应援之地,城北即土山,戍守尤切。

八柳树堡在偏关东六十里。景泰二年建,万历十五年修筑,周二里有奇。堡西北红水沟为最冲,寇每由此深入,犯偏头、老营,一时声援难及。嘉靖四十一年,寇又从鸦角山、五眼井入犯老营及本堡,至宁武一带,故增修此堡,藉为保障。然堡内无水,设有寇警,不可不虑。

老营堡在偏关东北八十里。成化三年营筑,弘治十五年、万历六年增修,周四里有奇。近边有鸦角山、镇胡墩、五眼井等冲。边外王家庄、银川城诸处,皆敌驻牧地也。《边防考》:本堡设在极边,与大同接攘,山坡平漫,寇骑易逞。嘉、隆间,数从马头山、好汉山入犯河曲,是也。而堡城东北去山止数十步,敌若登山,下射城中,则守陴者危矣。此不可不虑。○小营儿堡,在老营堡西二十五里,嘉靖初置。又西二十五里为寺坞堡,本民堡也,嘉靖四十年,为寇攻毁。四十二年,改为官堡。万历十五年增修,周不及一里,在山脊之上。西南通偏关,东北通水泉堡,为两城脉络所关。《志》云:堡南至偏关四十里,北至草垛山堡二十里。

柏杨岭堡在老营堡西北。万历二年置,周不及一里。沿边破虏营、好汉山等三十一处,皆极冲。边外昭君墓诸处,即虏酋驻牧。《志》云:堡旧设于柏杨岭,后因山高无水,移于窖儿坞,仍存故名。而新堡亦复无水,取汲于塌崖沟。且士马单弱,幸老营伊迩,缓急可恃。○贾家堡,在老营东二十里,嘉靖初,边臣陈讲言:老营堡东界有东长峪,去大同最远,应援常疏,此两镇受祸之由。四十五年,因创筑此堡,即大同东长峪地,而堡属偏头。盖老营运饷,向来仰给云朔,贼常于乃河道中扑掠,老营坐困,故设此堡,以连两镇之声援也。万历十八年增修,城周一里有奇,东去大同乃河堡二十里。

水泉营堡在偏关北六十里。宣德九年置,万历三年增修,周二里有奇。二十四年,又创筑附堡一座。二十八年增修,一面连旧城,三面周一里零。其北为红门隘口。隆庆五年,马市成,设市堡于其处。沿边有兔儿お等处为最冲。边外兔毛河、归化城、宁边河诸处,即虏酋驻牧。《边防考》:堡逼邻敌巢,为偏关肩背,山坡平漫,最易驰突。其西为驴皮窑。嘉靖中,石州之变,实由于此。正北三百里曰归化城,青山负焉,酋首之巢穴也。堡内止一井,汲引甚难云。青山,见大同府。草垛山堡在水泉营西二十里。弘治十五年置,万历二十三年及二十八年增修,周二里有奇。边口有东坡墩、驴皮窑、杨家庄等冲,边外双墩子、鹞子沟、白塔儿一带,即虏酋驻牧。堡势极孤悬,山谷错杂,防维宜密。又黄龙池堡,在草垛山堡西十里。弘治十五年置,万历十九年废,二十三年复置,二十九年修筑,周一里有奇。沿边杨家庄为最冲,边外鹞子沟一带,即酋首驻牧。又堡西十五里为滑石涧堡,宣德九年置,万历八年增修,周一里有奇。边口水门等处为最冲,草垛沟次之。边外白塔儿一带,即酋首驻牧。堡孤悬一隅,咫尺虏境,沿边石磴纡回,寇每缘之以入犯。至水门迤西,即接河套,冬深冰结,防御尤切。《志》云:滑石涧堡南去偏关六十里,北去边六里,西去大河二十五里。永兴堡在偏关南四十里。正德十年置,嘉靖四十二年、万历十八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南五十里,为八角堡,去边虽远,而地稍平旷,寇易驰骤,守此以连内外之声援云。○楼沟堡,在永兴堡西南,隆庆初置,万历十七年增修,周不及一里。堡密迩龙霸山,寇尝据此,偏关饷道几绝,故设此堡以遏龙霸之冲。万历三十一年,又增筑土堡一座,与旧堡相连。

河曲营堡在县东北二十里。宣德四年置,万历二年及七年增修,周二里有奇。二十六年,又增筑东关土堡,三十六年增修,亦周二里有奇。沿边鲁家口诸处为最冲,边外榆树滩、白泉子沟、大灰沟等处,俱酋首驻牧。隔河即陕西黄甫川清水营矣。《边防考》:隆庆三年,营城设参将驻守,东北起楼子营界寺前墩,西南抵县北石梯隘口,长百三十一里。又南抵兴县黑峪口,止黄河东岸,沿长二百十里,皆分辖处也。扬兔堡在县北。南去石梯儿十里,堡北十里为得马水营,其西即黄河娘娘滩也。又北十里为五花营堡,又北十里为唐家会堡。《边防考》:唐家会堡在县西北六十里,有唐家会渡,为官军往来津要。宣德二年置堡,万历十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当黄河渡口之冲。○河会堡,在唐家会堡东南,万历二十五年建,城周二里有奇。边口有曲谷等处为最冲,边外正对陕西焦家坪、弥罗胡同、马家会等处,直接敌巢。东北泉子沟,西北柴关儿坌、霸王庙,俱部酋驻牧。堡地势平坦,四平通衢,河冻时,备御尤切。

灰沟营堡在偏关西六十里,去唐家会堡十里。又东北二十里为罗圈堡,又东北五里为楼子营堡。堡宣德四年置,万历五年修筑,周一里有奇。二十二年革。边口有羊角尖、吴峪口等处为最冲。成化十八年,抚臣何乔新败敌于灰沟,是也。嘉、隆间,寇每由此入犯董家庄、辛家坪等处,边外山羊会、小水口一带,皆酋首驻牧。河西即陕西黄甫川清水营,正对敌巢。《边防考》:堡东南至偏头关六十里,逼近黄河,当北寇套寇之交,沿河有大峪村等处,居民向称繁庶。

下镇寨在县北。宋置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槔、护水六寨,属火山军,后废。元丰中,止领下镇一寨。○杨家寨,在县西北七十里,明初调镇西卫官兵戍守,今革。《志》云,县有得马水巡司万历中裁。附见:宁化守御千户所即静乐县北宁化故城也。洪武二年置所于此,旧城周六里有奇。明初,东畔依山坡改筑,周二里有奇。

偏头守御千户所详见上偏头关。成化十一年置。

老营守御千户所详见上老营堡。嘉靖十五年置。

平定州府东二百八十里。东北至直隶平山县九十里,西至辽州二百二十里,北至代州三百三十里。

春秋时晋地。战国属赵。秦为太原、上党二郡地。汉属太原郡,后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后魏因之。隋属辽州,后属太原郡。唐初亦属辽州,寻属并州。宋置平定军太平兴国二年置。金曰平定州。元因之,以州治平定县省入。明初,亦曰平定州编户二十三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东迫常山,扼井陉之重险;西驰汾曲,据太原之上游。并、冀有事,州其必争之地也。且前控漳、滏之流,后距勾注之阻,山川环绕,道路四通,居然雄胜矣。

○平定废县今州治。汉为上艾县,属太原郡。后汉改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后魏太平真君九年废。孝昌六年复置,改曰石艾。隋因之。唐武德三年,县属辽州。六年,改属受州。贞观八年,还属并州。天宝初,改曰广阳县。至德二载,史思明寇太原,遣人取攻具予山东,以胡兵送之,李光弼遣兵歼之于广阳是也。宋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平定县,平定军治焉。金为州治。元省。《城邑考》:州有上城、下城。上城谓之榆关,相传韩信伐赵时,尝驻兵于此,因高阜为寨,以榆塞门,因名。宋初增筑其东北隅,谓之下城,元时尝修筑之。今城周九里有奇。

广阳城州东南三十里。五代时,北汉置寨于此,宋初取其地,改属镇州。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平定军,四年,移治平定县。《志》云:汉上艾县,唐广阳县,旧皆治此。似误。又有广阳古城,《志》云:在州西八十里,唐因以名县,今废为广阳村。○平潭城,在州西北二十五里,相传赵简子所筑也,今为平潭马驿。《城冢记》:州西北三十里有赛鱼城,唐武德八年,受州尝治于此。今亦名废受州城。

○冠山州西南八里。以高冠群山而名。又州西八里有嘉山,山下有黑水泉,流经城东,西合于洮水。○蒙山,在州东北十五里,孤峰耸秀,高出众山。

绵山州东北九十里。一名紫金山。泽发水出焉。《志》云:故关山在州东八十五里,两山险隘,关居其中。州东北九十里又有承天山。○四角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山势四起,下出三泉。又西南十里有七里岭,岭高七里,因名。又东浮化山,在州东五十里。州西八十里曰西浮化山。

○泽发水州东九十里。源出绵山,一名毕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妒女泉。上有妒女祠,俗以为介子推妹也。泉色青碧,妇人?句服至此,必兴雷雨。今泉突起平地,下赴绝涧,悬流千尺,俗谓之水帘洞。东北入直隶井陉县界,为治河之上源。

洞涡水在县西南五十里。自乐平县流入界,合浮化水,又西入寿阳县界。《志》云:浮化水在州西南八十里,出西浮化山,流入洞涡水。○洮水,在城东,其上源即寿阳县之芹泉也,经州西九十里,谓之洮水,下流注于泽发水。又故关水,在州东五十里,东流入井陉故关,合于冶水。

南川水在州南五里。源出七里岭,东流合于洮水。又有阳胜川,在州南三十五里,出州西南侯神岭,亦东流合于南川水。

○故关州东九十里,道出井陉之要口也。《通志》谓之井陉关,今关与直隶井陉县接界。洪武三年,置故关巡司于此。苇泽关州东北八十里,即唐之承天军,俗曰娘子关,以妒女祠而名。自昔为太原、恒山之界。胡氏曰:承天军至太原府三百五十里。是也。今为承天镇。详见直隶井陉县。○盘石关,在县东北七十里,与苇泽关相接,并为设险处。又有甘淘口,亦在州东,接井陉界。《通志》:苇泽关在井陉北十里,甘桃口在井陉南三里。误也。今详见直隶井陉县。又董卓垒,在州东北九十里,魏收《志》谓之董卓城。《一统志》云:唐于此置承天军。盖垒与苇泽关相近,皆唐时承天军所戍守处。

乐平县州东南六十里。南至辽州和顺县七十里,东南至直隶顺德府二百四十里。汉沾县地,属上党郡。后汉因之。三国魏析置乐平县,为乐平郡治。晋及后魏俱属乐平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于县置辽州。大业初州废,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五年,复置辽州治此,寻徙州治辽山,以县属受州。州废,仍属并州。宋乾德初,伐北汉取之,升为平晋军,旋复故,改属平定军。金兴定四年,升为皋州。元复故。今编户十里。

○沾县城县西南三十里,汉沾县治此。《晋志》:泰始中,置乐平郡,治沾县。建兴四年,石勒围乐平太守韩据于沾城,刘琨救之,为勒所败,乐平陷并州,亦降于勒。后魏真君九年,郡废,县属太原郡。孝昌二年,复置郡,仍治沾城。隋初郡废,县并入乐平。

昔阳城县东五十里。《左传》:昭十二年,晋荀吴入昔阳灭肥。杜预曰: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此肥子所都之昔阳也。俗误为夕阳城。七国时,赵置戍于此。又县东有东山废县,隋开皇初置,大业初废。《志》云:县南三十里又有仓角城,一名阳豪城。建置未详。

○少山县西南二十里,清漳水所出。《淮南子》:清漳出揭戾山。高诱曰:山在沾县,俗谓之漳山。《水经》:清漳水,出少山大龟谷。郦道元曰:其山亦曰鹿谷山,出大要谷,南流经沾县故城东。《山海经》:少山亦名河逢山。《福地记》:山在乐平沾县,高八百丈,可避兵,恒山之左支也,亦曰沾岭。

皋落山县东七十里。《左传》:闵二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杜氏曰:皋落,赤狄别种也。盖邑于此山下,亦谓之皋落墟。又山亦名灵山,下有皋落水,南流入于鸣水。○石梯山,在县东南六十里,石磴陡绝如梯。又十里为横山,山势横亘,西入寿阳县界。又白岩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下有杨赵水,北流合沾水,其麓据马岭隘口,接直隶邢台县界,五代末为河东守险之地。松子岭在县南四十里,接和顺县界。小松水出其北,又有松溪水出焉,西流经平定州界,又北入直隶井陉县界,注于冶河。○黄沙岭,在县东南二十里。又县西四十里有陡泉岭,洞涡水出焉,流入平定州界。

○清漳水在县西,源出沾岭,北流十八里,复折而西南流,名为溯流水。又南入辽州和顺界,乐榆水流入焉。详见直隶大川漳水。

沾水在县西南,源亦出沾岭,东流合鸣水及小松水,过昔阳城,东北流,入泽发水。○鸣水,在县西陡泉岭,亦名陡泉水,流经县南三十里,与石马水合流,东北入于沾水。《志》云:县西南二十里有石马谷,石马水所出也。○小松水,在县南,发源松子岭,东北流,入于沾水。

洞涡水在县西,源出陡泉岭,西北流入平定州界。《水经注》:洞涡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注洞涡水。

○静阳镇在县东南九十里。宋乾德四年,北汉侵安国军,节度使罗彦瑰等追败之于静阳镇。安国军,即今直隶顺德府。○百井寨,在县东北七十里,亦谓之东百井镇,以阳曲县有百井也,今设柏井马驿于此。《舆程记》:柏井驿东去故关四十里。

忻州府北百六十里。东北至代州百七十里,东南至平定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岢岚州三百四十里。

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为太原郡地。汉因之。后汉末,为新兴郡地。晋因之。北魏兼置肆州。永安中,又改郡为来安郡。后周徙州于雁门郡。隋开皇初,复改置新兴郡,旋废。十八年,置忻州因忻口为名。大业三年,州废,属楼烦郡。义宁初,复置新兴郡。唐武德初,又改为忻州。天宝初,曰新兴郡。乾元初,复故。宋仍为忻州。金因之。元初改为九原府,旋复故。明初仍曰忻州,以州治秀容县省入编户六十三里,领县一。

州翼蔽晋阳,控带云、朔,左卫勾注之塞,南扼石岭之关,屹为襟要。○秀容废县今州治。本汉阳曲县地。后汉末,置九原县,属新兴郡。晋为新兴郡治。后魏天赐二年,分并州北境为九原镇。真君七年,置肆州,以九原县并入定襄县,而改置平寇县,后高齐复置。隋开皇十年,废平寇县,移秀容县治焉。十八年,为忻州治。大业初,属楼烦郡。自唐以后,皆为忻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周九里有奇。秀容故城在州西北百里,后魏时所谓南秀容也。又有北秀容,在汉定襄郡界,去南秀容三百余里。晋太元末,慕容垂伐西燕,西燕主永求救于拓跋?,?遣兵东渡河,屯秀容以救之,此北秀容也。魏收《地形志》:永兴二年,置秀容郡,属肆州,领秀容等县。又立秀容护军于汾水西北六十里,徙北秀容胡人居之,此南秀容也。又《尔朱荣传》云:秀容川酋长尔朱羽健之先世,居尔朱川,因以为氏。魏主?以羽健从征晋阳、中山有功,以南秀容川原沃衍,欲令居之,且环其所居,割地三百里,以为封邑。羽健曰:北秀容既在礕内,差近京师,岂以沃瘠更迁远地。?许之。是尔朱氏本居北秀容,其地近平城也。又云:羽健之孙代勤官肆州刺史,子新兴嗣。新兴卒,子荣嗣。世为秀容酋长,是代勤以后,又居南秀容矣。长广王初,河西贼帅纥豆陵步蕃败尔朱兆于秀容,南逼晋阳。兆惧,引兵南出,步蕃游兵至乐平。既而高欢与兆合击步蕃,大破之于秀容之石鼓山。孝武帝修太昌初,高欢自邺讨尔朱兆于晋阳,兆大掠晋阳,北走秀容,分守险隘,出入寇掠,欢定谋袭之。遣其将窦泰自晋阳趋秀容,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自以大军继之,遂入其城,兆走死。皆南秀容也。《志》云:后魏末,恒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盖南秀容多故以后,而北秀容之名益晦矣。今州治之秀容,则出自隋以后,不可不辨也。《寰宇记》: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即后魏肆州治。

九原城在州西。汉置京陵县,属太原郡。师古曰:即古九原也。《记》曰:赵武从先大夫于九原。后汉末,改置九原县。《十三州志》:九原山,其仞有九,故曰九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建安中,曹公集荒郡之户以为县,聚之九原界,立新兴郡,领九原等县。《三国志》:建安二十年,集塞下荒地,置新兴郡。魏黄初二年,迁于陉岭之南。是也。后魏置肆州,治九原城。即此。《寰宇记》:州南三十里有新兴城,魏曹公所筑,亦名建安城。或曰非也,此盖隋开皇初所置新兴郡城。○平寇城,《志》云:在州东十五里,后魏改置平寇县,属永安郡,盖治于此。魏收《志》:真君七年,并三堆、朔方、定襄,入平寇。盖皆初置县也。隋开皇中改废。又州西有铜川废县,隋开皇初置,属新兴郡。郡旋废,县属并州,寻属忻州,大业初,县废。

○九原山在州城西。汉末以此名县。今州城跨冈上,三面俱临平畴。亦曰九龙冈。又独担山,在州东南二十里,产云母石。○程侯山,在州东北三十五里,相传以程婴得名。山甚广饶,旧有采金穴,一名金山。又西北十五里有云中山,下有谷,云中水出焉。或曰:晋置云中县,属新兴郡,盖治于山下。山之北即崞县界。又有大岭山,在云中山西二十里。

○滹沱河在州北五十里。自崞县流入界,经忻口山下,又东历程侯山北,入定襄县界。○云中水,在州北七十里,一名肆卢川,亦曰忻水,与州南牧马水合,流入滹沱。牧马水州南七里,源出州西南五十里白马山东北,流经三交村,有牛尾庄水流合焉。又东经州南,而东北入定襄县界,合三合水,下流注于滹沱,有灌溉之利。《志》云:州西南旧有渭渠,宋郭谘知忻州,开渠以导汾水,兴水利,置屯田,公私利之,今湮。○赤塘关州西南五十里。相传后魏时有刘赤塘者隐此而名。《唐志》:忻州白马山下有赤塘谷,关因以名。○牛尾庄寨,在州西南九十里。《志》云:寨在白马山西,南路通静乐县。洪武七年,置巡司于此。又州西北五十里有寨西隘口,《志》云:即故云内镇,一名云内堡。又西北二十里有沙沟寨,洪武中,置寨西、沙沟二巡司戍守。忻口寨在州北五十里忻口山上。《土地记》:汉高出平城之围,还师至此,六军忻然,因名。旧有忻口城,相传即汉高所筑。隋大业十一年北巡,突厥围帝于雁门,援军至忻口,突厥解围去。五代周显德元年,攻北汉,符彦卿入忻州,契丹兵在忻、代间,为北汉声援者,退保忻口。《九域志》:秀容县有忻口寨,今半为民居,其半筑堡,为戍守之所。○猫儿寨,在州北忻水东,亦曰猫寨,元时戍守处也。明正统末,北寇深入,官军拒守于寨口,寇不能陷。

定襄县州东五十里。东北至代州五台县六十里。汉阳曲县地,晋置晋昌县,属新兴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省入定襄县。隋为秀容县地。唐武德四年,分秀容县地置定襄县,属忻州。宋熙宁五年省。元?初复置。今编户二十里。○定襄城在县西南。刘?句曰:汉阳曲县故城也。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界,于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以处塞下遗民。晋因之。惠帝析置晋昌县。后魏真君七年,省晋昌入定襄。永安中,为来安郡治。高齐郡县俱废,唐改置定襄县于今治。

肆卢城在县西北。后魏置县,以西近肆卢水而名。后齐省。又有三会城,在县西南,亦后魏所置。魏收《志》:肆卢县治新会城。太平真君七年,并三会入焉。魏主嗣泰常八年,如三会观屋侯泉。即此。

○圣阜山县东北二十里。又东北去五台县三十八里为接境处。其山挺然孤峙,上有温泉,圣阜水出焉。又丛蒙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山甚高峻。山下有泉三穴,流合为一,曰三会水。○七岩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其岩有七,故名。又东南十里为居士山,山有居士台,台上有浮图七级。○滹沱河在县北。自忻州流入,又东入五台县界。《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滹水渠,东北有通利渠,引滹沱水经县东北十五里神山下,又东南接牧马河,灌溉民田。

三会水在县南,出丛蒙山,东北流合圣阜水,又牧马水自忻州流合焉,同注于滹沱河。《水经注》:三会水出九原县西,东流经定襄,入滹沱水。是也。

○胡峪寨在县东北。向有巡司戍此,今革。《宋志》:代州有胡谷寨。

代州府东北三百五十里。东至蔚州三百六十里,东南至直隶真定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忻州百七十里,北至大同二百六十五里。春秋时晋地。战国时赵地。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两汉、魏、晋因之。后魏亦为雁门等郡地。后周移肆州治此。隋改为代州。大业初,曰雁门郡。唐复曰代州。天宝初,亦曰雁门郡。乾元初,复故。中和二年,置雁门节度治此。五代末,属于北汉后周显德初,侵北汉得其地,置静塞军,旋复失之,刘继元尝改置建雄军于此。宋仍曰代州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