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六十 陕西九

◇临洮府东至巩昌府二百里,南至洮州卫三百十里,西至河州卫百八十里,北至庄浪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四千六十里,至南京三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六十里。

《禹贡》雍州地。春秋、战国时,为西羌所居。秦属陇西郡。汉属陇西金城郡。晋初因之。惠帝时,分置狄道郡。前凉张骏又改置武始郡。其后西秦、南凉,代有其地。后魏亦属武始郡。西魏又增置临洮郡。后周废临洮郡。隋初,并废武始郡,以县属兰州。炀帝时,属金城郡。唐初,亦属兰州。天宝初,属金城郡。三载,分金城郡置狄道郡。乾元初,改为临州《寰宇记》:久视元年,置临洮军于临州。宝应初,陷于吐蕃,号武胜军。宋熙宁五年收复,改为镇洮军,寻改熙州治狄道县,亦曰临洮郡。《金志》云:宋又更镇洮军为德顺军。金改曰临洮府。元因之。明仍为临洮府,领州二,县三。今仍旧。府襟带河湟,控御边裔,为西陲之襟要。蜀汉末,姜维数出狄道以挠关陇。魏人建为重镇,维不能以得志。晋之衰也,河西扰乱,大约据狄道,则足以侵陇西,狄道失而河西有唇齿之虑矣。拓跋魏兼有秦凉,以狄道为咽喉之地,列置郡县,恃为藩蔽。唐拒吐蕃,临州其控扼之道也。临州不守,而陇右遂成荒外矣。宋承五季之辙,王官所莅,不越秦、成。熙宁以后,边功渐启。议者谓欲图西夏,必先有事熙河。及熙河路建,而湟、鄯之域,以渐收举,虽于本计似疏,而武略未尽乖也。《志》曰:郡土田膏腴,引渠灌溉,为利甚博。其民皆蕃汉杂处,好勇喜猎。故徐达亦云:临洮西通蕃落,北界河湟。得其地,足以给军储,得其人,足以资战斗也。

狄道县附郭。汉置县,为陇西郡治。后汉因之。晋属陇西郡,惠帝改置狄道郡治此。又尝改县为降狄道,寻复旧。后魏属武始郡。隋属兰州。唐因之。天宝三载,置狄道郡治此。宝应以后,废于吐蕃。宋熙宁五年,收复。六年,仍置狄道县,为熙州治。九年省。元丰二年,复置。今编户二十五里。

○狄道故城在今府治西南。汉所置也。吕后六年,匈奴寇狄道。七年,复入寇。文帝十二年,匈奴寇狄道,即此城矣。蜀汉延熙十八年,姜维围魏王泾于狄道,不克。寻又引军出狄道,不克而还。《水经注》亦谓之降狄道。盖县之别名也。隋、唐以来,州郡皆治此。宋改筑熙州城,即今治也。《志》云:今郡城周九里有奇,门四:东大通,南建安,西永宁,北镇远。武始城在府北七十里。汉狄道县地。前凉张骏以狄道置武始郡,置城于此。西秦亦为武始郡治。宋元嘉四年,武始羌叛,炽磐遣其左丞相昙达招慰。羌执昙达,送于夏主昌。后魏太平真君八年,改置勇田郡,寻改勇田县为属武始郡治。时又析置杨素县,与狄道并属武始郡。隋开皇初,俱废入狄道县。

临洮城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汉县,属陇西郡,南部都尉治此。后汉因之。建初二年,羌豪布桥等围南部都尉于临洮。马防讨破之。永初三年,钟羌破临洮县。永建初,校尉马贤大破钟羌于临洮。于是凉州复安。钟羌,盖羌之别种,居临洮谷者。蜀汉延熙十七年,姜维自狄道进拔河关临洮,是也。晋亦为临洮县,属陇西郡。惠帝改属狄道郡。前凉属武始郡。后魏太平真君六年,改为临洮郡,置龙城县为郡治。后周郡县俱废。隋开皇二年,突厥寇兰州,总管叱列长之守临洮,为所败。即此城矣。又俱城,在临洮故城西南。晋太元十一年,前凉张天锡子大豫攻姑臧,不克。自西郡入临洮,掠民五千余户,保守俱城,为吕光所败灭。即此。

安故城府西南百六十里。汉县,属陇西郡。元鼎五年,西羌反,攻安故,围?罕城。盖与河州接境也。后汉仍属陇西郡。晋省。惠帝复置,属临洮郡。《晋志》:张茂分武兴、金城、西平、安故四郡,置定州。盖张氏分金城、西平二郡置安故郡,即治安故县。后魏废。《水经注》:洮水自临洮县东流,又屈而北流,径安故县故城西,又北径狄道县故城西。唐初,复置安固县。武后久视初,以吉顼为安固尉是也。寻废为镇。宋白曰:安故,在兰州南。《一统志》在兰州西八十里,误。唐时为安固镇。五代周广顺中,自安固镇至凉州,立三州以控扼诸羌。三州,临、河、兰也。

安乐城在府西三十六里。唐武德中,分狄道县置安乐县,属兰州。天宝中,属狄道郡。乾元中,改为长乐县。后废。宋熙宁六年,置康乐寨于此。金升为县,属临洮府。元废。桑城在废安故县西南。《水经注》:洮水东北经桑城东,又东径安故县西。晋大兴三年,刘曜攻拔陈仓诸城戍。晋王保惧,自秦州迁于桑城。胡氏曰:保欲自桑城奔河西也。亦谓之桑壁。晋永昌初,休屠王石武以桑壁降刘曜。石武,亦匈奴别种也。时据桑壁,自称休屠王。大宁初,刘曜自陇上西击凉州,遣其将呼延晏攻凉宁羌护军阴鉴于桑壁。即此。巩令城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吐蕃所置城也。宋熙宁六年,王韶图武胜,使德顺将景思立分兵制番酋于南路,自南甲趣巩令城。或云,南甲在府南三十里。又鸣鹤城,在府西南,唐至德后,吐谷浑所筑。又有三足城,亦吐谷浑所筑也。宋废。○安羌城,在府西。本名溢机堡。宋宣和中,赐名安羌城。金废。

长城在府西北。《史记》:秦始皇遣蒙恬发兵三十万北筑长城,起自临洮。唐因置长城堡。开元二年,陇右节度使王?等追破吐蕃于洮水,又败之于长城堡,杀获数万,是也。

○岳麓山在府城东二里。上有超然台。又东八里有滴水岩。岩东二十里有玉井峰,以峰头有井而名。○夏牟山,在府西三十里。《志》云:山下牟麦特盛,因名。其相近者曰卧龙山,山势蜿蜒,如龙偃卧。又有朱翠山,在府西五十里。抹邦山府南二十五里。宋熙宁五年,王韶自通远军攻西羌。羌据险自保。韶曰:既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径趣抹邦山,压敌军而陈。羌乘高下斗,韶击败之。其相近者有岚关坪,《志》云:坪在府南二十七里。关口险隘,坪上高敞,延袤可十余里。

常家山府西南六十里。宋元?二年,羌酋鬼章与西夏相结,谋复故土。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锋绝通远境。鬼章驻常家山,大城洮州,以待师期,为宋将游师雄所破。《志》云:山与西倾相接。又有龙湫,甚深广,衍为九曲十八湾。天都山,见前平凉府固原州。○西倾山,在府西南百五十里。或以为《禹贡》之西倾,非也。盖陇右诸山,多以西倾名。

十八盘山在府东南百里。山高险,有石级一十八盘。又莲华山,在府南百五十里。山耸数峰,宛如莲华。马寒山在府北九十里。其山绵亘数百里,势极高峻,虽炎夏,冰雪不消。亦名马衔山。又太平原,在府北三十里。其地平原百顷,可以屯军。○摩云岭,在府北百五十里。雄峻参天,有摩云岭关,设巡司戍守于此。《志》云:山北去兰州六十里。

竹牛岭在府东。宋熙宁五年,王韶知通远军,图武胜,进筑乞神平堡,引兵度竹牛岭,破番酋抹耳等兵,洮西震动。继而韶破吐蕃于抹邦山。吐蕃帅木征度洮河来援。韶戒别将繇竹牛岭路张军声,而潜师越武胜破其前军,遂城武胜,是也。锁林峡府南六十里。洮水所经。诸峰耸削,两崖悬绝,林木森郁,宛似封固,因名。又石井峡,在府北百二十里。中有泉水,四时不竭。

通谷府西六十里。其谷东西出入,中容千百人往来。不逾数十步,上有大窍,可见天日。宋熙宁中,置堡于谷口,曰通谷堡。又赞嘉谷,在府南六十七里。中有灵湫池。

○洮河在府西南二里。自岷州卫流入府境,经西倾山、常家山、锁林峡及莲华、夏牟等山,盘束千数百里,至府城南,始豁然奔放,声如万雷。又北经石井峡,而合湟水。唐会昌二年,吐蕃国乱,洛门川将论恐热举兵入渭州。吐蕃大将思罗发等合诸部兵保洮水,焚桥拒之,寻为恐热所并。又宋熙宁八年,提点秦凤郑民宪请于熙州南关以南,开渠堰引洮水,并东山,直北道,下至北关,是也。今详大川洮水。

东峪河府东二里。源出渭源县西十五里之分水岭,流入境,至城东,又西南流入于洮河。宋王韶自东峪径趣武胜,克之,是也。○抹邦河,在府南三十里。源出莲华山,流经抹邦山下,因名。府北三十里有打壁河,源出石井峡,西南流。抹邦河西北流合焉,共入于洮河。邦金川府南六十里,西流合于洮河。宋元?中,种谊等击鬼章,夜济邦金川,至铁城,黎明,大破之。即此。铁城,即岷州卫之铁州城也。○三岔河,在府西北十里。又府北六十里有结河,为三带水交结处,俱流入于洮河。○南关在府城南。城北又有北关。俱宋熙宁五年置,以保障近郊。今有墙垣,与府城壕相连,俗名藩城。又三岔关,在府西三十里。又府北三十五里有打壁峪关,俱宋置。○结河关,在府北六十里。宋熙宁七年,于此置堡,后改为关。又摩云岭关,在府北摩云岭,最为高险。

下衬关在府南百里。又府南百十里有八角关。又十八盘关,在府南百二十里。诸关皆宋置,今俱属临洮卫卒戍守。○临洮堡,在府北七十里。宋置。金废。

永宁桥府西二里。宋熙宁中,熙州洮河浮梁成,赐名永通。明初,更名永宁。有关在焉。○和平驿,《舆程记》:在府西六十里。又六十里至河州卫。又沙?驿,在府北九十里,又北百十里至兰州。又有柳树递运所,在府东九十里。《通志》:府治东北有洮阳驿。

渭源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巩昌府九十里。汉为首阳县,属陇西郡。后汉因之。晋仍属陇西郡。后魏亦曰首阳县。西魏改渭源县,仍属陇西郡。隋属渭州。唐因之。开元二年,吐蕃将岔达延等寇临洮,军兰州,至于渭原。临洮,谓今洮州也。未几,复寇渭源。至德后,遂陷于吐蕃。宋熙宁中,置渭源堡,属熙州。金因之。元升为县。今城周二里,编户四里。

○武街城在县西。《水经注》:武阶城,在汉狄道县东白石山西北。或曰,即武街也。晋惠帝置武街县,属狄道郡。前凉张骏因前赵之亡,收河南地,至于狄道,置武街、石门、侯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后赵为界。晋永初二年,石虎将王棹击张重华,袭武街。即此。《唐志》:武街城为武街驿,属渭源县。开元二年,陇右防御使薛讷拒吐蕃于此。○鸟鼠山县西二十里。俗呼为青雀山。渭水经其下。其地鸟与鼠同穴,亦曰鸟鼠同穴山。《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尔雅》:鸟鼠共穴,其鸟名鵌,其鼠名鼵。是也。

南谷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上有高城岭。蜀汉延熙十八年,姜维败魏将王经于洮西,进围狄道。魏征西将军陈泰驰救,从陇西潜渡高城岭,至狄道东南高山上,举烽火,鸣鼓角,维遁去。唐大中三年,吐蕃叛将论恐热自落门遣兵略西鄙,鄯州将尚婢婢遣将拓跋怀光击破之于南谷。即此。旧《志》:岭上有城曰渭源城,渭水出焉。三川合注,东北径首阳县西,与别源合。郦道元云:渭水出南谷,在鸟鼠山西北,大禹只自鸟鼠同穴导之。是也。

七峰山县东北五里。有七峰错峙,因名。又五竹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多细竹,峰峦奇秀,有岩曰秀峰岩。山下有谷,曰银沟谷。○霍谷山,在县南五十里。山高峻,为南面之胜。又南百余里有白桦岭,路通岷州。岭上多白桦树,因名。

大来谷在县西北。唐开元二年,吐蕃将岔达延等寇渭源,屯大来谷。陇右防御使薛讷军至武街,距大来谷二十里,与陇右节度使王?军合击之,寇败走。追至洮水,复败之于长城堡,是也。

○渭河在县北二里。源出南谷山,至鸟鼠转而东流,经县北,入巩昌府界。又东经凤翔、西安府境,东流入于黄河。详见大川渭水。

清源河出县西南之五竹山,东流入渭。其水甚清,因名。○东峪河,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分水岭,西流入狄道县界,又西南入于洮河。

○分水岭关在县西十五里分水岭上。自岭以西之水,悉入洮河,以东之水,悉入渭河。置关于此,为县境之襟要。《志》云:今县西二百里有石井递运所。

乞神平堡在县西南。《宋史》:熙宁五年,王韶知通远军,击降番部,得地二千余里,城渭源堡。又破蒙罗角,筑乞神平堡,是也。○庆平镇,在县南。宋置庆平堡。金改为镇。元因之,后废。《通志》:今县治东有庆平驿。

附见:

临洮卫在府城内,洪武三年建,辖千户所五。兰州府北二百十里。东南至巩昌府四百二十里,东北至靖远卫三百五十里,西北至庄浪卫二百七十里,西南至河洲卫三百二十里。

古西羌地。秦陇西郡地。汉属金城郡。后汉、魏、晋因之。前凉张?增置广武郡又石虎时,于金城郡侨置凉州。后魏仍属金城郡。后周因之。隋初,置兰州。大业初,复曰金城郡。唐又为兰州。天宝初,亦曰金城郡。乾元初,复故。后没于吐蕃。宋元丰四年,复置兰州。金亦为兰州,以州治兰泉县省入。元因之。明初,改州为兰县。成化十四年,复升为州编户七里,领县一。今仍曰兰州。

州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岂非以介戎夏之间,居噤喉之地,河西陇右,安危之机,常以金城为消息哉?晋元康而降,河陇多事,金城左右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隋、唐盛时,驰逐河湟,未尝不以兰州为关要。及广德以后,兰州没于吐蕃,而西凉不复为王土。大中间,兰州亦尝顺命,而仅同羁属矣。宋元丰四年,李宪败夏人,始复城兰州。元?初,夏人求复得之。朝议欲割以畀敌。孙路言:自通远至熙州,才通一径,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关濒大河,城兰州,然后可以捍蔽。若捐以与敌,则一道危矣。穆衍言:兰州弃,则熙州危,熙州危,则关中震动。唐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今若委兰州,悔将无及。遂不果弃。明自州以北,常为寇冲,往往设重兵驻此,保障西垂。州诚自古捍围之地矣。

○兰泉废县今州治。本汉金城县,属金城郡。后汉及魏晋因之。后废。西魏置子城县,金城郡治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曰金城县,仍为郡治。义宁二年,改曰五泉县。唐咸亨二年,复曰金城。天宝初,又为五泉县。后废于吐蕃。宋元丰中,收复。崇宁三年,置兰泉县,为兰州治。金废。《志》云:州城北黄河滨有石如龟,伏城垣下。今州城亦谓之石龟城,周六里有奇。广武城在州西百二十里。汉金城郡枝阳县地。西晋末,张?分金城之令居、枝阳二县地,立永登县,又合三县置广武郡,盖治于此。永和二年,石赵将麻秋等攻凉金城,张重华使将裴恒拒秋于广武。太元末,南凉秃发乌孤据广武,攻后凉之金城,是也。后魏郡县俱废。隋因之。唐复置广武县,属兰州。宝应中,没于吐蕃。《水经注》:广武城在枝阳县西。今枝阳,见靖远卫。又杜佑、刘?句皆云:广武郡,隋废为广武县,属兰州。今《隋志》不载。令居,见西宁镇。永登,或曰亦在州西。前凉广武郡,盖治永登县云。

允吾城在州西北二百里。汉县,始元六年,置金城郡,治允吾,是也。应劭曰:允吾,读曰钅公牙。后汉亦为金城郡治。永平初,谒者张鸿击羌烧当滇吾于允吾,败绩。晋徙郡治榆中,县废。前凉复置,属广武郡。太元十年,后凉吕光以主蒲尉?为金城太守。?至允吾,袭据其城以叛。光别将姜飞击破之。寻为乞伏乾归所得。隆安四年,乾归为姚兴所败,走保允吾,降于秃发利鹿孤,是也。后魏亦曰允吾县,属武威郡。西魏改为广武县,又置广武郡。隋初,郡废,县属凉州,寻改曰邑次,后又改曰广武。大业初,复曰允吾县,属武威郡。唐废。《汉志》注:浩?水东至允吾入湟,湟水亦东至允吾入河。汉允吾县盖在兰州西。杜佑曰:允吾在广武西南。一云在今州西南五十里,是也。其在州西北者,则隋时改广武郡所置之允吾县,在枝阳故县境,与庄浪卫接界,非汉允吾县故治也。

晋兴城在州西南百七十里。《晋志》:永宁中,张轨表请分西平界置晋兴郡,领晋兴、χ罕等县。郡盖治浩?,或曰此其故城也。张骏又分置兴晋等郡,其后屡为刘曜子虎所攻略。盖今之河州。阚る云:城在允吾县西四十里,亦谓之小晋兴城,后亦讹兴晋曰晋兴。晋隆安中,乞伏乾归为姚秦所败,降于利鹿孤。利鹿孤置之于晋兴,即小晋兴城云。今见西宁卫废浩?县及河州注。

河关城在州西南。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属陇西郡。蜀汉延熙十七年,姜维自狄道攻拔河关,是也。晋废惠帝时,复置,属狄道郡。后废。或曰,后凉吕光三河郡,盖置于河关县。

榆中城州西百里。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因之。中平二年,董卓破群盗边章等于美阳,章走榆中。即此。晋为金城郡治。后魏因之,寻又为建昌郡治。后周废。杜佑曰:榆中,即故大小榆谷。误也。《水经注》:河水过大小榆谷北,又东径河关县北,又东径允吾县北,又东过榆中县北。似为得之。又太子贤曰:榆中在金城县东。杜佑亦曰:在五泉县东。俱误也。○阿干城,在州南四十五里。宋元丰中,置阿干堡。金升为县,属兰州。元因之,寻省。今置关于此。

河会城在州西。晋太元初,苻秦遣将梁熙等伐凉张天锡,济自青石津,攻河会城,降之。《水经注》:湟河至允吾,与大河会。河会城,盖在二河之会也。○西市新城,在州东南七十里,宋时夏人所置也。元丰四年,宦者李宪败夏人于此,又袭破之于女遮谷,遂复古兰州,城之。又大定城,在州北,亦夏人所置。元丰中,与宋分界处也。近代议边事者,谓复大定城,则可屯矿兵以守河北。盖其地常为寇冲云。

○皋兰山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下地势平旷,可屯百万兵。《汉书》: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击匈奴,屯兵皋兰山下。即此。山峡有五眼泉。相传去病屯兵时,士卒疲渴,以鞭卓地,泉涌者五。隋因以山名州,后又以五泉名县。山后又有蛾眉湾,《志》云:在今州东南三十里。又瓦埠山,在州南十里。又州西南十五里有第一原。俱皋兰之支阜矣。龙尾山,在州南三里。山形如龙尾,落黄河之?Й。《志》云:即府北马寒山之支陇也。又九州台山,在黄河北五里。山形峭拔,直上如台,登之可以望远。

白石山州东南八十里。《汉志》注:狄道有白石山。即此山也。宇文周将梁晖引军至此,为羌所围。山无水,晖祷于山,飞泉涌出,兵士取给,因呼为梁泉。其水北与湟水合,注于河。○桦林山,在州南三十里。山高耸,与马寒、皋兰二山并峙。又天都山,亦在州南三十里。《一统志》:宋宦者李宪遣苗绶自兰州伐夏,尝逾此山。误也。今固原西安所有天都山。

琵琶山州西百三十里。险峻曲折,如琵琶首,因名。杜佑云:广武县有琵琶山。是也。又石门山,在州西南。《水经注》:漓水东北经石门口,山高峻险绝,对岸如门。○青岩山,在州西北。《隋志》允吾县有青岩山。《五代志》亦云青岩山在允吾县。山盖近河滨。苻秦将梁熙等伐凉,自青石津攻河会城。胡氏曰:津当在青岩山下。

?康?良山州南百七十里。晋义熙四年,西秦太子乞伏炽磐畏姚秦之逼,筑城于?康?良山而据之。七年,乾归置武威郡,镇?康?良城,以其子木奕干为武威太守,镇之。八年,乞伏公府弑乾归,奔?康?良南山,炽磐讨杀之。宋元嘉三年,夏主赫连昌遣其将呼卢古败西秦将昙达于?康?良山,进攻χ罕,是也。一名可狼山,俗呼为热薄汗山。沃干岭在州西南。晋建兴末,刘曜等逼长安,凉州张?遣贾骞等逾岭入援。即此岭也。咸和二年,前凉张骏遣兵攻刘曜秦州诸郡。曜遣其子胤屯狄道。骏将韩璞赴救,度沃干岭而军。既而璞遣将辛岩督运于金城。刘胤袭败之于沃干岭,进至璞营,璞众大溃,胤乘胜追奔,济河至令居。旧《志》云:岭在晋兴郡大夏县东南,洮水西北。自凉州济河,必度沃干岭,乃至狄道。令居,见西宁镇。大夏,见河州。扪天岭《志》云:在允吾东南。晋隆安中,乞伏乾归败降秃发利鹿孤,居于晋兴。利鹿孤闻其谋,遁去,遣其弟吐雷屯扪天岭以备之。宋元嘉六年,乞伏暮末遣将王伐送沮渠成都还北凉。蒙逊使沮渠奇珍伏兵于扪天岭,执伐以归。即此处也。女遮谷州东三十五里。宋李宪与苗绶城兰州,败夏人于此。又李麻谷,在州西四十里。《志》云:路通甘州。又有荔谷,在废允吾县界。后汉建初二年,烧当羌迷吾等反,败金城太守郝崇于荔谷,崇轻骑得脱,即此。○东冈坡,在州东二十五里。相传唐太宗为秦王时,获褚亮于此。又州南四十五里有?沙洞,洞产?沙。。

葵园峡在州西。后汉灵帝初平二年,张温遣周慎追叛羌边章等于榆中,围之。章分兵屯葵园峡,断慎运道。慎惧,弃车重而退。○石?口峡,在州东二十五里。两崖悬立,黄河经其中,东流入金县界。○黄河在州城北。自河州流入,经州城下,洮、漓、湟三水入焉。夹河有滩,宜播五谷,引河灌溉,甚为民利,亦谓之金城河。胡氏曰:河流径金城郡界,自允吾以西,通谓之金城河。汉武元狩初,浑邪王降,自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神爵元年,赵充国击西羌,至金城,欲度河,恐为敌所遮,夜遣三校衔枚先度,度辄营陈,会明毕度,是也。后汉光和六年,金城河水溢出二十余里,亦即今州境矣。

洮水在州南三十里。自狄道县界北流,入于黄河。晋咸和二年,凉将韩璞与刘曜子胤夹洮相持七十余日,是也。又漓水,在州西南十五里。源出塞外,流入州境,合洮水,又流经皋兰山下,东北入于河。即河州之大夏河矣。《志》云:皋兰水出皋兰山,在州西南三里,左右翼注漓水。

湟水在州西一百八十里。自西宁卫大小榆谷东流入境,与浩?河合流而注于黄河。晋太元十九年,苻登败死,登子崇奔湟中,即帝位。盖谓湟水之西也。或谓之金城河。

阿干河州西三里。源出马寒山,至分水岭分为二:南流入金县,为阁门河;北流入兰州阿干峪,为阿干河。自峡奔流至州城,灌溉之利甚溥。今州西五里曰溥惠渠,引阿干水灌田百顷。

笋萝河州西南六里,东流入黄河。又西南里许有黄峪沟,亦流入于河。又柳沟,在州东三十里,北流入河。州东二十里又有曲柳泉,亦东流入于大河。○莲塘池,在州西七里。其地有神泉,俗呼为狮跑泉。洪武二十三年,肃藩移驻此。潴神泉为池,周回数十里,为游赏之胜。

石城津在州西境。阚る曰:石城津在金城西北。晋太元初,苻秦伐凉,军于西河,梁熙等济自青石津,苟苌等济自石城津,会攻凉缠缩城,是也。缠缩城,见庄浪卫。一云石城津,即河州之积石渡。○马兰滩,在州东大河南岸。明初,扩郭围兰州。别将于光自巩昌驰救,至马兰滩,为扩郭所袭,兵败被执处也。

○金城关州北二里当黄河西北山要隘处。本汉置。阚る《十三州记》:金城郡有金城关。是也。后废。宋绍圣四年,复置关于此,据河山间,筑城为固。崇宁二年,王厚请移关于北境之斫龙谷。不果。今设巡司于河南岸。京玉关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本名把A3桥。宋元符三年置关,赐今名。金因之。元废。今有卫卒戍守。又关西四十里有通川堡,又西四十里为西宁卫境之废通湟堡,俱宋置。金废。○阿干镇关,在州南四十五里,即故阿干县也。明初置关,有兰州卫卒戍守。

东关堡州东十八里。宋元丰四年置,本名巩哥关。六年,改为东关堡。金因之。明景泰初,重筑。又西关堡,在州西,亦宋元丰五年置,寻废。金复置。《金志》云:关逼临黄河,与夏人接界。元废。

皋兰堡州西南九十五里。宋元丰四年置,六年废,寻复置。又西古城堡,在州西八十里,又西四十里为积滩堡,俱宋置。金废。○质孤堡,在州东五十里。宋元丰五年置。元?以后,废置不一。金亦为质孤堡,属兰州。元废。又盐场堡,在州北。又有把石堡,皆在黄河北岸。宋元丰中置。金废。《通志》州西北二十里有大岔堡,正统十四年置。

安宁堡在金城关西四十里。又西三十里为沙井峡,北抵庄浪之道也。○候马亭,《志》云:在州西北十五里。相传汉武遣李广利伐大宛,候龙马于此,因名。《通志》:州南一里有兰泉驿。州东五里又有兰州递运所。

镇远浮桥旧在州西十里。明洪武十八年,移置城西北二里金城关下,用巨舟二十四,横亘黄河中。入甘肃,通西域,路皆出此,为咽喉重地。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通矣。又西津桥,在州西二里,永乐中建。

金县州东九十里。西南至府城百八十里。本宋兰州地。金为龛谷县地,属兰州,寻属会州。正大间,置金州,治龛谷县。元省县入州。明初,改州为县,又移今治,属临洮府。后又改属兰州。今县城周三里,编户十里。

○龛谷城县南二十里。本宋之龛谷寨。元丰四年置。元?七年废。绍圣中,复修为堡。金升为县,寻置金州治此。元县废。明又改置今县。

定远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唐置。宝应间,陷于吐蕃。宋熙宁中,种谊筑城,以屯戍兵。后废。元?七年,复筑。政和四年,夏人攻拔之,迁其民筑臧底河城。五年,宋将王厚等攻之,大败而还。六年,渭州将种师道攻克之。金大定中,升为县,属兰州。后改属会州。正大间,属金州。元废为镇。今为定远驿。

一条城县东七十里。亦谓之一条城堡。相传宋狄青巡边时所筑。又平地城,《志》云:在县北四十里。唐戍兵所筑。

○马衍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雄秀甲于郡境,即马寒山也。盘亘深远,与狄道县及兰州接界。龛山县南二十里。宋人置寨于此,因以为名。其下有小龛河。又有尖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猪觜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金于此置猪觜镇。又县东南三十里有驼项山,县东四十里有鸡爪山,县南七十里又有马尾山,皆以形似名也。又县南二十里有白草原,平坦可以屯军。

乱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其山绵延数百里,稠叠数百峰,参差远近,乱如列戟。黄河经其中。亦郡境之襟要也。○黄河县北六十里。自兰州东北流,越乱山中二百余里,入靖边卫界,始泻落巨川,始瀑布然。土人沿山引水,灌田甚广。

浩?河在县城南。源出马寒山峡中,东流入黄河。亦曰阁门河。有阁门河桥在县南门外。按《汉志》:浩?水出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盖名同而实非也。

小龛河县南十五里。源出龛山,东流与浩?河合。又有清水河,在县东三十五里。○连达沟,在县北十五里。皆繇浩?以达于黄河。

○十字川堡县北八十五里。又买子堡,在县西三十里。俱宋置。金废。《舆程记》:兰州东六十里为买子堡。又东百里为一条城。又东九十里为平滩堡。又九十里而至靖边卫。○清水驿,在县东三十里。亦东出靖边之道也。《通志》:县北四十里有把石沟仓,八十九里有什字川仓,又县北百九十里有积滩堡仓、一条城仓。

附见:

兰州卫在州城内。洪武三年建。初置州治东北,后移置州东,辖千户所五。又甘州中护卫,亦在兰州治东北。旧在甘州,洪武三十二年,从肃藩移建于此。弘治十四年,改属固原卫。河州府西南百八十里。南至洮州卫三百十里,西至生番界七十里,西北至西宁卫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兰州三百二十里。

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后汉属陇西郡汉末,为宋建所据,称河首平汉王。曹操遣夏侯渊讨平之。晋惠帝永宁中,张轨奏置晋兴郡《晋志》:χ罕县,张轨分属晋兴郡。《十六国春秋》:晋咸康元年,张轨分兴晋郡属河州。自是河州为兴晋,非晋兴也。前秦苻坚始置河州《晋志》:张骏分晋兴、金城、武始、南安、永晋、大夏、武成、湟中等郡为河州。是河州,张骏所置。杜佑以为始于苻秦。《十六国春秋》:苻坚建元三年,克χ罕,以彭奚念为凉州刺史,镇之。七年,以李辨为河州刺史,领兴晋太守,镇χ罕,徙凉州治金城。后为西秦乞伏乾归所据乞伏氏置北河州,镇χ罕。《十六国春秋》:乾归太初二年,χ罕羌彭奚念来归,以为北河州刺史。九年,奚念入朝,以翟?р为兴晋太守,镇χ罕。炽磐永康元年,迁于χ罕。暮末永弘二年,焚城邑东走,故地皆入吐谷浑。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置χ罕镇,寻改为河州宋元嘉二年,χ罕为吐谷浑所据。二十年,魏主焘伐吐谷浑,别将封敕文等取χ罕,置镇于此。寻为河州治。后周兼置χ罕郡。隋郡废,仍曰河州。炀帝又改为χ罕郡。唐复曰河州开元二十六年,置镇西军于城内。天宝初,曰安乡郡。乾元初,复为河州,寻没于吐蕃。宋熙宁六年,收复,仍置河州。金因之,亦曰平西军。元曰河州路《元志》:吐蕃等处宣慰司亦治此。明洪武初,置河州卫。五年,设河州府辖宁河一县。七年,建陕西行都司。十年,立河州左右二卫。十二年,省行都司及河州府县,改置河州卫以左卫调洮州,改右卫为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六,守御千户所一,隶陕西都司。景泰二年按:《会典》作成化九年,《通志》作七年,复分置河州编户四十里,属临洮府。今因之。州控扼番戎,山川盘郁。自昔西垂多衅,χ罕尝为战地。盖犄角河西,肘腋陇右,州亦中外之要防矣。明初,置茶马司于此,以制番命,资国用。其后渐弛《一统志》:洪武七年,于河州治东南立茶马司。永乐九年,于洮州治西亦立茶马司。《四裔考》:洮、河二州茶马司,盖洪武二十五年所置。初曹国公李景隆奉使市马,以茶五千余斤,得马一万三千五百余匹。正统十四年,遣行人四人视茶政。成化二十四年,以御史一人代之。又洪武二十六年,制金牌信符颁给诸番,遇有差发,合符乃应。正统十四年,停金牌。成化十七年,给乌思藏诸番王及长河西鱼通宁远等宣慰司敕书勘合,令贡时,四川陕西验入。后因亦不剌之乱,金牌散失。嘉靖二十八年,兵部议金牌不可数给,宜给勘合,如成化故事。从之。乌思藏等,详四川诸番。弘治末,都御史杨一清言:唐时回纥入贡,即以马易茶。宋熙宁间行之,所谓摘山之产,易厩之良,无害而有利者也。我朝纳马,谓之差发,如田之有赋,身之有庸,非虐使于番。因纳马而酬茶,体尊名顺,非互市交易之比。且西番为中国藩篱,其人本非孝子顺孙,徒以资茶于我,绝之则死,故俯首服从。此制番控〔夷〕之上策,前代略之而我朝独得之者也。顷自金牌制废,私贩盛行,失利垂六十年,岂徒边方乏骑乘之用?将来番夷无资于我,跳梁自肆,将生意外之忧。撒藩篱之固,甚非计也。请申明旧制,使番族各供差发。盖河、洮二州,实为西番之噤要。故茶马二司,特设于此,至今藉其利云。○χ罕废县今州治。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属陇西郡。应劭曰:χ罕,羌侯邑也,汉因以置县。建安十九年,曹操遣夏侯渊讨宋建于χ罕,破斩之。蜀汉延熙十八年,姜维伐魏,自χ罕趣狄道,是也。晋废。永宁中,张?复置,属晋兴郡。张骏时,为河州治。永和三年,石虎将麻秋等来攻,不能克。苻秦亦置河州于此。义熙三年,姚秦叛将彭奚念据χ罕。五年,西秦乞伏炽磐攻拔之。后魏太平真君四年,败吐谷浑,取χ罕城。七年,置χ罕镇,寻置州。隋唐时,州郡皆治此。宋熙宁六年,置χ罕县,而州治宁河县。盖析χ罕增置也。九年,俱省入河州。崇宁四年,升宁河寨为县。金贞元二年,复置χ罕县,仍为州治。元复省。《通志》今州西七十里有χ罕废城,疑宋所置。今州城周九里有奇。

大夏城在州东北八十里。汉县,属陇西郡。后汉因之。永元九年,烧当羌迷唐寇陇西,杀大夏长。即此。晋县废。惠帝时,张轨复置,属晋兴郡。张骏又置大夏郡治焉,取县西大夏水为名。永和二年,石虎将麻秋克金城,进取大夏。又攻χ罕不克,退保大夏。太和二年,凉张天锡击叛将李俨,克大夏、武始二郡。俨自陇西退屯χ罕。后魏皇兴三年,亦置大夏郡于此。寻复为县,属金城郡。隋初,郡废,县属河州。唐初因之。贞观初,县废。五年,复置。广德后,没于吐蕃。会昌三年,吐蕃乱,其将论恐热屯大夏,谋并鄯州。鄯州帅尚婢婢遣将庞结心等击之,至河州南,伏兵险阻。论恐热来战,大败。宋复河州,县废。《志》云:大夏城西南二十里有金剑山及金剑城。前凉张骏时,尝置金剑县于此。《水经注》:大夏故城在χ罕西南,北临洮水。似误。○叠兰城,旧《志》云:在大夏城西南。晋时,前凉张轨所置。义熙七年,乞伏乾归徙羌众于叠兰,以兄子阿柴为兴国太守,镇之。八年,乞伏公府弑乾归,走保大夏。炽磐使其弟智达讨之,公府奔叠兰城,就其弟阿柴。智达复攻拔之。后为吐谷浑所废。白石城在州西。汉县,属金城郡。阚る曰:白石城,在狄道县西北二百八十里。有白石山在其东,因名。元帝永光二年,陇西羌彡姐旁种反。遣冯奉世率任立、韩昌到陇西,分屯三处。立为右军,屯白石。昌为前军,屯临洮。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前军到降同阪,先遣校尉在前与羌争地利,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谷。兵少,皆为羌所败。乃益兵破走之。后汉白石县,属陇西郡。永元十年,刘尚等讨叛羌迷唐等,不克,征还。谒者王信、耿谭代领其兵。信屯χ罕,谭屯白石,叛羌以次降附。晋废。惠帝时,张轨复置,属晋兴郡,改为永固县。太和二年,张天锡攻叛将李俨于χ罕。俨求救于苻秦。王猛自略阳驰救,使别将姜衡屯白石。即此城也。后魏,县废。隋末,李轨复置永固县,属河州。唐贞观七年,废县,改置乌州。十一年,州废,置安乡县,仍属河州。天宝初,改为凤林县,后废于吐藩。其地有凤林关。《唐书·吐蕃传》:咸通中,尚延心献款,高骈收凤林关。是也。彡姐,读曰兖紫。

治城在州西北百十里。晋时,前凉张氏所置城也。宋元嘉六年,西秦南安太守翟伯承等据罕?谷以叛。西秦王暮末击破之,进至治城。既而西河王蒙逊至χ罕,遣子兴国攻定连。暮末逆击兴国于治城,擒之。八年,赫连定灭西秦,畏魏人之逼,拥秦民自治城济河,欲击河西王蒙逊而夺其地。吐谷浑王慕?贵使其弟慕利延等乘其半济,击之,执定以归。后魏时,分金城郡置建昌郡,治城县属焉。后又析置东泾郡于此。后周,郡县俱废。○谭郊城,在治城西北。晋义熙七年,西秦乞伏乾归克秦水洛城,徙民三千余户于谭郊,因城其地。八年,徙都之。宋元嘉六年,西河王蒙逊遣子兴国攻乞伏暮末于定连。暮末击擒之于治城,追击蒙逊至谭郊,是也。

定连城在州东南。或曰:晋时后凉吕光所筑。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炽磐为夏主昌将呼卢古所攻,自χ罕迁保定连。呼卢古入χ罕南城。秦将赵寿生战却之。六年,河西王蒙逊伐秦。秦王暮末复自χ罕迁保定连。既而所署西安太守莫者幼眷据?川以叛。暮末讨之,败还定连。七年,吐谷浑慕?贵袭秦定连,不克,寻没于吐谷浑。胡氏曰:?川,亦χ罕左右地也。

列浑城在州西南百八十里。宋永初二年,西秦乞伏炽磐遣乞伏孔子率骑击铁汗秃真于罗川,大破之。寻以乞伏是辰为西胡校尉,筑列浑城于汁罗以镇之。汁罗,即罗川矣。又武成故城,在州南。前凉所置武成郡也。西秦乞伏国仁亦置武城郡于此,后为吐谷浑所废。○赤水城,在州南。晋义熙八年,西秦乞伏乾归击吐谷浑阿若干于赤水,降之。《水经注》: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魏收《志》:魏真君六年,改故临洮县为临洮郡,领赤水县。即此城矣。后周废。

临津城在州西北百二十里。下临河津。晋时,前凉置临津县,属兴晋郡。后为吐谷浑所废。《水经注》:河水自浇河东流,经邯川城,又东径临津城北、白土城南,为缘河津渡之处。是也。隋曰临津关。大业五年,自将伐吐谷浑,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即故临津城矣。浇河、邯川,俱见西宁卫。○石泉城,在州西北。晋义熙十二年,西秦乞伏炽磐攻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漒川,沮渠蒙逊攻石泉以救之。炽磐闻之,引还,遣兵救石泉,是也。漒川,见洮州卫。盐泉城在州西百八十里。唐开元二十六年,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将鄯州之众,夺吐蕃河桥,筑盐泉城于河左,置镇西军治焉。后没于吐蕃,亦置镇西军于此。会昌三年,吐蕃乱,其洛门守将论恐热举兵谋篡,忌鄯州镇将尚婢婢,引兵击之,至镇西。即此。○天成城,在州西八十里。唐天宝十三载,于索恭川置天成城,又于州西百余里置雕窠城,为戍守处。至德初,陷于吐蕃。

宁河城在州南六十里。吐蕃所置香子城也。宋熙宁六年,王厚攻拔香子城,遂平河州,因置宁河寨。崇宁四年,改置宁河县。金仍属河州。元因之,后废为镇。明初,复置县,寻废。又宋置宁河县,复于州东四十里置宁河寨。金废。元至元九年,复于吐蕃西界立宁河站云。○安乡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吐蕃所置城桥关也。宋熙宁中,收复。元符二年,赐名安乡关。金因之,亦曰安乡城。元升为安乡县,属河州。元末,废。

定羌城在州南九十里。本吐蕃所置阿诺城。宋熙宁六年,改曰定羌。八年,吐蕃木征复围河州。王韶自熙州驰救,诸将议趣河州。韶曰:贼围城,恃有外援耳。乃直趣定羌城,破西番结河川族,断夏国通路,进临宁河,分命偏将入南山。木征知援绝,拔栅去。金亦曰定羌城。元升为县,河州路尝治此。元末,废。○木藏城,在州西南,吐蕃所置。宋熙宁中,王韶破吐蕃阿诺木藏城。此即木藏城也。

讲朱城在州西南百里。本番族所置。宋熙宁中收复。元?二年,熙河将姚兕破鬼章于此。寻复为蕃族所据。元符二年,复取之,寻弃不守。崇宁二年,复修筑讲朱城。金废。又循化城,在州西南百三十五里。本名一公城。宋元符二年收复,寻废。崇宁二年,改曰循化城。又州南有当标城,亦番族所置。元符中收复。崇宁二年,改为安疆寨。金废。《宋志》:讲朱、错凿、一公、当标四城,俱在州南。○来羌城,在州西北三十里。又有怀羌城,在州西南九十里。俱宋崇宁二年王厚开边所取番地,因筑城戍守,寻俱废。

踏白城在州北,亦吐蕃所置。宋熙宁七年,吐蕃首领鬼章诱知河州景思立、偏将王宁会于踏白城,伏发,二将俱没。八年,王韶解河州之围,复还熙州,以兵循西山,绕踏白城后,烧贼庐帐,木征穷蹙来降,是也。

平夷城州西南四十里。唐开元二年,置平夷守捉于此。后废。又渔海城,亦在州境。郭子仪破χ罕十寨,取渔海等五县。盖吐蕃所置县也。○历精城,在州西,近西宁卫境。《宋史》:治平中,?角厮?子瞎毡居龛谷,瞎毡子长木征居河州,少瞎吴叱居银川,而?角厮?少子董毡与其母乔氏居历精城,即此。龛谷,见前金县。

○积石山州西北七十里。两山如削,黄河中流,俗所谓小积石也。附详名山积石。○凤凰山,在州东十二里。山形若凤,故州亦有凤林之名。又牛脊山,在州南二十里。又南四十里有惊骢岭,俱以形似名也。

雪山州西南百五十里,接洮州蕃界。四时皆有积雪,一名雪岭。又山石如骨露,一名露骨山。宋熙宁六年,王韶复河州,会洮岷降羌复叛,韶回军击之,吐蕃木征遂据河州。韶进破阿诺木藏城,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道狭隘,释马徒行,木征复自河州尾官军,韶击走之,即此。

○万顷原在州北二里。四望宽平,居民稠密。其上又有重台原。《志》云:原东西百里,南北五十里。唐及五代俱名广大原,昔时番汉所驻牧地也。

葵谷在州东。晋太和二年,凉张天锡击叛将李俨于陇西,别将常据败俨兵于葵谷,即此。亦谓之奴葵谷。义熙八年,西羌彭利发袭据χ罕,乞伏乾归讨之。至奴葵谷,利发弃众南走,乾归遣将追斩之于清水。清水,在今金县界。○罕?谷,在州西。宋元嘉六年,河西王蒙逊伐西秦,西秦南安太守翟承伯等据罕?谷以应河西。《水经注》:陇西白石县东有罕?渡,又东则χ罕故城也。

沙阜在州东。晋永和三年,石赵将麻秋等据大夏,略凉河南地。张重华使谢艾等拒之。别将杨阜败赵将刘宁于沙阜,宁退屯金城。

○黄河在州北。《志》云:黄河下渡,直州北六十里之剌麻川,路通庄浪,谓之剌麻川渡。黄河上渡,直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积石关,路通西宁,谓之积石渡。积石渡,亦谓之石城津。晋太元初,苻秦将苟苌济自石城津,盖谓此。

大夏河在州南三里,即漓水也。一名白水,其上源为白石川。《水经注》:白石川水,南经白石城西,而注漓水。漓水又经白石城南,东至χ罕,下流入于河,是也。今有大夏桥,在州西三里,跨水上。《志》云:大夏川在故大夏县西,县以此名。唐会昌三年,吐蕃叛将论恐热屯大夏川,即此。○洪河,在州西南二里。又州南二十里有牛脊河,州东六十里有广通河,俱合大夏河,入于黄河。

湫池在州西北积石关西。周回三十里。池岸万木森然,雅著灵异,土人号为显神池。《一统志》:州西北六十里有龙湫,即湫池矣。又州东三十里有浅湖桥。相传上古时州地皆湖,禹疏凿入于河,湖始为陆。今州东十里有?桥,开凿之迹犹存。王象之曰:州东有地名河川,川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即旧湖地云。

○积石关州西北百二十里。明初,置茶马司于河州。此为市易之处,有官军戍守。东去积石山五十里。○土门关,在州西九十里。又州西北九十里有老鸦关。二关俱有官军防戍。

杀马关州西南百二十里。《舆程记》:州西南六十里为宁河驿。又西六十里为杀马关。其林麓控搤足以守御,自此而西举足浸高。又行一日至岭西,其地益高,盖与西域相出入处。元遣都实访河源,路出于此。

鸡项关在州西北。唐大中四年,吐蕃叛将论恐热遣兵于鸡项关南造桥,以击尚婢婢于鄯州。胡氏曰:关在河州界。又河蓝关,亦在州西北,近黄河岸。《唐志》:河州有河兰关。○通会关,在州东南五十里。《宋志》:熙宁七年置。《通略》云:绍圣五年置。金置寨于此。元废。又凤林关,在州西凤林废县,见上白石城。又安乡关,在州西北安乡废县。临津关,在州西北故临津城。俱见前。又州西有绥远关,亦宋崇宁三年置。金废。

曲柳戍在州东北。前凉张氏置戍处。晋永和三年,石赵将麻秋等击凉,据大夏,攻χ罕,进军屯河南。别将刘宁、王棹,略地晋兴、广武、武街至于曲柳。胡氏曰:曲柳,在洪池岭北。似误。时赵军未渡河而北也。赤岸戍在州西北。《水经注》:河水自左南而东径赤岸北,亦谓之河夹岸。《秦州记》:χ罕有河夹岸,盖戍守要处也。晋永和三年,石赵将麻秋等克凉金城、大夏诸郡。张重华使谢艾拒之,进军临河秋,败退。既而重华使章瑁屯于河夹,麻秋袭败之。河夹,即赤岸戍也。

南川寨州西南七十里。宋熙宁七年,置南川堡,寻改为南川寨。元符二年,羌酋鬼章城洮州以居,引兵攻宋之南川寨。即此。金仍为南川寨。元废。又回乐寨,在州南境。宋熙宁六年,吐蕃木征复入河州。王韶遣将度洮,略定南山地,筑回乐寨、结河、当川二堡,破诃讷城。又城香子,尽逐南山诸羌,遂取河州,城之。诃讷,即阿诺城之讹矣。

东谷堡州东十五里。唐会昌四年,吐蕃叛将论恐热攻鄯州,为尚婢婢所拒,退保东谷。婢婢为木栅围之,绝其水源。恐热突围走保薄寒山,众皆降于婢婢,是也。宋熙宁七年,置东谷堡于此。薄寒山,见巩昌府。

通津堡州西南百六十里。本蕃境之南达堡。宋熙宁中收复。崇宁三年,改名通津堡。其东四十里,即安疆寨矣。西北至西宁卫境之大通故城,亦四十里。○来同堡,在南川寨东九十里。番名甘扑堡。熙宁中收复。崇宁中,改筑,赐名来同。又临滩堡,在安乡关西四十里。堡北至黄河四十里。《宋志》:州西南又有阎津堡,亦宋崇宁中置。《通志》:今州北百八十里有大通河堡,州西北百二十里有弘化寺堡,俱为戍守处。堡各有仓。

银川驿在州西六十里。旧《志》云:踏白城东有银川站,黄河所经。驿盖因旧名也。又西六十里曰长宁驿。又和政驿,在州南六十里。又南六十里有定羌城驿,与州治西南之凤林驿为五驿。

附见:

河州卫在州治西。详见河州沿革。又河州茶马司,在卫治东南。详亦见前。

归德守御千户所在卫城西七百里。永乐四年建,隶河州卫。

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岷州卫一百五十里,南至废叠州生番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生番界九十里,北至河州三百十里。自卫治至京师四千二百二十里,至南京四千里,至布政司一千六百七十里。

《禹贡》雍州地。秦汉以来,皆诸戎所居《括地志》:秦地西至临洮,即洮州也。后属吐谷浑,为沙州地李延寿曰:吐谷浑部内有黄沙,周数百里,因号沙州。晋太元中,乞伏乾归以吐谷浑视罢来降,拜为沙州牧,是也。后魏败吐谷浑,取其地置洪和郡,属河州。后复没于吐谷浑。后周武帝逐吐谷浑,以其地置洮阳郡,寻立洮州。隋初,郡废,而州如故。大业初,改州为临洮郡。唐复为洮州。开元十七年,并入岷州,旋复置临州。二十七年,又改为洮州《通典》:仪凤二年,置漠门军于城内,属陇右节度。天宝初,亦曰临洮郡。乾元初,复曰洮州。后没于吐蕃,号临洮城。后唐长兴四年,内附,置保顺军置军于洮州,兼领鄯州。寻复为西番所据。宋元符二年,收复,寻弃不守。大观二年,复得临洮城,仍置洮州《宋史》:大观二年,收清臧川以为洮州。金、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置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六,皆在卫城内,隶陕西都司。弘治中,改属固原镇。今为洮州卫。卫西控蕃戎,东蔽湟、陇,据高临深,控扼要害。明太祖尝言:洮州,西番门户。今卫西南两境,皆接生蕃,而人性劲悍,善凭险阻。西偏保障,有攸赖矣。

○临潭城卫西南七十里,即古洮阳城也。亦谓之鲁城。《沙州记》:嵹城东北三百里有鲁城。城临洮水。汉章帝建和三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帝遣马防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蜀汉景曜五年,姜维伐魏,侵洮阳。即此。晋惠帝时,尝置洮阳县,属狄道郡,后为群羌所据。宋元嘉四年,洮阳羌叛,西秦乞伏炽磐使其将吉毗招慰之,为羌所败。既而吐谷浑据之。后魏太平真君中,败吐谷浑,置洪和郡,吐谷浑附属焉。太和十五年,吐谷浑王伏连筹辄修洮阳城,魏攻拔之。其后魏乱,遂有其地。后周初,贺兰祥伐吐谷浑,拔其洮阳、洪和二城,置洮阳郡,兼置洮州。隋废郡,州治美相县,以洮阳县并入。唐贞观四年,置临潭县,属旭州。八年,废旭州,以县属洮州。是年,徙州治焉。后没于吐蕃,曰临洮城。宋大观中,仍置洮州。开禧二年,金人以?胄败盟,遣将分道入寇,完颜纲出临潭,亦此城也。元移州于今治,故城遂废。宋白曰:唐临洮郡城,本名洮阳城。前临洮水,甚险固,即吐谷浑故城云。今卫城,盖明初所修筑,周九里有奇。

美相城在卫南,即侯和城也。《水经注》云:洮水经洮阳城,又东经共和山南,城在四山中。又东经迷和城北。蜀汉景曜末,姜维侵洮阳,魏邓艾与战于侯和,维败绩。晋咸和中,凉张骏因前赵之乱,收河南之地至于狄道,置武街、石门、侯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后赵分境。侯和以下,皆在今卫境。又太和二年,苻秦将王猛讨叛羌敛岐于略阳。岐奔白马。猛遣将追之,使别将王抚守侯和。后魏太和十五年,吐谷浑王伏连筹辄修洮阳、泥和二城,置戍。χ罕镇将长孙百年攻拔之,置洪和郡,领水池、蓝川、覃川等县。后周改置美相县,属洮阳郡。按:侯和、迷和、泥和、共和,即一城也,音转耳。隋为洮州治。唐贞观八年,移州治洮阳川。仍置美相县,属洮州。天宝中,并入临潭。○水池城,在卫北百六十里。后魏真君四年,伐吐谷浑,置水池郡。寻改为县,属洪和郡。神龟初,河州羌却铁忽反,自称水池王。诏源子恭讨平之。是也。西魏以覃川县省入。后周改县曰覃川。隋初,郡废,县属河州。唐废。卫北又有覃川城,后魏延兴四年置,属洪和郡。西魏废入水池县。

洮源城在卫南。后周置金城县,并立旭州,又置通义郡治此。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为美俗。大业初,州废。又改县曰洮源,属临洮郡。唐初,亦置旭州。武德五年,吐谷浑寇洮、旭、叠三州,岷州总管李长卿击破之,是也。贞观八年,州废,县并入临潭。《后周书》:武帝置旭州于河州之鸡鸣防。即此城矣。

广恩城卫西百六十里。后周置广恩县,并置广恩郡。隋初,郡废,县属洮州。仁寿初,改县曰洮河。大业初,又改洮阳。唐县废,置广恩镇。天宝十三载,陇右节度哥舒翰奏于所开九曲地,置洮阳、浇河二郡。洮阳郡,盖置于此。后没于吐蕃。又卫境有泛潭废县。后周置。隋开皇十一年,改曰临潭,亦属洮州。唐初,废。浇河,见西宁卫。

叠州城卫南百八十里。历代为羌戎地。后周武成三年,逐诸羌,始置五香郡。寻又置叠州,治叠川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以县属临洮郡。唐复置叠州,治合川县。天宝初,曰合川郡。乾元初,复曰叠州。《志》云:以群山重叠而名也。后没于吐蕃。○合川废县,唐叠州治也。后周置叠州,治叠川县,而于合川县置西强郡。隋开皇初,郡废。唐为州治。又有乐川县,亦后周置,属叠州。隋属洮州。唐初,亦属叠州。贞观五年,又置安伏、和同二县,以处党项。寻俱省入合川县。刘?句云:合川城,旧治吐谷浑马牧城。武德三年,移于交戍城云。常芬城在卫南。后周置,又立恒香郡治焉。隋初,郡废,以县属扶州。大业中,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置芳州于此,兼领恒香、丹领二县。神龙初,废芳州,以常芬县隶叠州,又以恒香、丹领二县省入。后废。宋白曰:后周武成三年,逐吐谷浑,乃于三交筑城,置甘松防,又为三川县,隶常香郡。建德三年,始改三川为常芬县,置芳州。以地多芳草而名也。○封德城,在卫境。西魏置,又置芳州及深泉郡治焉。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同昌郡。唐武德初,以县省入常芬。又理定废县,在封德故城西。西魏置。隋初,废入封德县。

甘松城在卫西南。蜀汉景耀末,姜维败于侯和,退屯沓中。司马昭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志》云:甘松本生羌地,张骏置甘松护军于此。乞伏国仁时,置甘松郡。后魏以白水羌朝贡,亦尝置甘松县,以甘松岭为名。今四川松潘卫境之甘松山,是也。《新唐书》:甘松山在洮水之西。吐谷浑居山之阳。

漒川城在卫南。晋义熙十一年,西秦炽磐攻姚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漒川。元熙元年,复遣将攻之,利和奔仇池,因置益州镇漒川,是也。亦谓之南漒。宋元嘉三年,西秦征南将军吉毗镇南漒。陇西人辛澹据城逐之,澹旋奔仇池,磐磐因移置梁州于南漒。亦即此城矣。七年,没于吐谷浑,城废。

○西倾山卫西南二百五十里。此即《禹贡》之西倾也。桓水、洮水皆源此。亦曰嵹台山。详见名山西倾。

东陇山在卫城东。番人于此耕种。明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长汪舒朵儿等叛,沐英讨之。贼遁去。筑城于东陇山南川,留兵戍之。疏闻上曰:洮州为西番门户,城之是扼其喉矣。命置洮州卫于此。英进讨叛酋,悉破擒之。玉笋山,在卫北五里。《志》云:山高耸,登眺可见数百里外。石岭山在卫北十五里。山势峭拔,草木不生。上有关曰石岭关。又白石山,在卫西九十里。山多白石。《卫志》云:洮州形胜,白石峙其西,黑石距于东。是也。今卫东有黑石关。素罗汗山在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黑松岭,在卫东三十里。上多松树。松岭关在其上。

哥龙峪在卫东北。宋元?二年,种谊自洮东击鬼章,使岷州蕃将为前锋,繇哥龙峪宵济,进至洮州,壁青臧峡,大败鬼章兵,遂克洮州。青臧峡,或云在卫城东。今卫城亦曰青臧城。○五牟峪,或云在卫北境。宋熙宁九年,吐蕃鬼章寇五牟峪,败去。即此。又冷地峪,在卫东五十里,与岷州卫分界处也。○洮河卫南三十五里。源出西倾山。其上源亦曰漒川,东北入岷州卫境,下流合湟水入于大河。详见大川洮河。○南河,在卫城南。源出白石山,亦东北流,入于洮河。白水江在卫西南五百里。源出香臧族,东流经废叠州,又东入岷州境。《纪胜》云:西倾山绵亘深远,接番族中,白水江出其阳,即《禹贡》之桓水云。

朵的河卫西三百里。源出川撒儿朵的族,南流入洮河。又纳怜河,在卫西七百里。源出哈藏族,西北流,入于黄河。○野?河,在卫西。源出西倾山,经西蕃东境,北流五百余里,入黄河。

莫何川在西倾山北。晋义熙初,吐谷浑为乞伏乾归所败。其王大孩走死,树洛干嗣立,帅众奔莫何川,沙、漒诸戎悉附之。又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炽磐为沮渠蒙逊及赫连昌所败,徙其境内老弱畜产于浇河及莫何仍寒川,是也。仍寒川,或曰在西倾西南。胡氏曰:州境又有莫何山,在西倾东北。

磨环川在卫西。唐天宝十三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于临洮西关磨环川,于其地置神策军。宋祁云:军置于洮州西磨环川也。《会要》云:时置洮阳郡于此。又于郡内置神策军,去临洮郡二百里。至德中,沦于吐蕃。沈括曰:宋熙宁五年,王厚平河州,又出马兰川,擒木征母弟结吴叱,破洮州。马兰,即磨环之讹矣。

度周川旧《志》云:在临洮塞外,龙涸之西。晋隆安二年,乞伏乾归弟益州败吐谷浑王视罴于此。视罴走保白兰山,遣子为质以请和。白兰山,见西宁卫,又后西番。

长柳川在卫西南。晋义熙九年,乞伏炽磐击吐谷浑支旁于长柳川,破之。又击破吐谷浑别统掘逵于渴浑川。其地亦在洮州西南。又乞伏乾归破鲜卑于渴浑川,应在今靖远卫界。

泣勤川在卫南。晋义熙九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兵击吐谷浑别部句旁于泣勤川,大破之。又尧杆川,在州西南。晋义熙十三年,炽磐遣其子安乐将军木奕干击吐谷浑树洛干,破其弟阿子干于尧杆川。树洛干走保白兰山。或曰:川盖洮水支流,随地易名也。

○石岭关在卫北石岭山上。又松岭关,在卫东黑松岭上。○洮州关,在卫西南三十里。又旧桥关,在卫东南四十里。新桥关,在卫西南四十里。诸关俱有官军戍守。

黑石关在卫东四十里。又卫东四十五里有三岔关,卫东五十里有高楼关。○羊撒关,在卫北六十里。又卫北九十里有大岭关,卫北百四十里有八角关,亦俱有官军防守。

沓中戍在卫西南。姜维与邓艾战于侯和,败绩,退住沓中。既而司马昭侵汉,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艾奉命遣王颀等攻维于沓中。胡氏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漒之地。晋义熙十一年,乞伏炽磐攻后秦漒川,师次沓中。即此地也。通岷寨卫东南四十里,宋置。又卫南有甘沟寨。○定秦堡,在卫东北,吐蕃所筑。唐大历三年,凤翔帅李晟出大胜关,至临洮,破吐蕃定秦堡,是也。又札龙沟堡,在卫东南百里。明成化十年,栗林等番族常攻此。栗林,见岷州卫。《志》云:卫东六里有鹤城镇,吐谷浑所置。

纳邻站在卫西。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长三副使汪舒朵儿、瘿嗉子、阿卜商等叛,据纳邻七站。命沐英讨擒之。即此。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东北至巩昌府二百四十里,南至阶州六百三十里,西至洮州卫百五十里,北至临洮府百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十里,至京师四千一百里。

《禹贡》雍州地。后为西羌所居。秦属陇西郡《一统志》云:为临洮县地。汉、晋因之。西魏始置岷州及同和郡其地名渠株川。《北史》:大统十六年,宕昌国乱,羌酋傍乞铁忽据渠株川。史宁讨平之,因置岷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属临洮郡。义宁二年,复置岷州。唐因之。天宝初,改曰和政郡。乾元初,复曰岷州,后陷于吐蕃。宋熙宁中,收复,仍置岷州亦曰和政郡。绍兴初,没于金,置?州。十二年收复,改置西和州徙治长道县之白石镇,即今巩昌府西和县。元复置岷州于此。明洪武十一年,置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四,守御军民千户所一,隶陕西都司。弘治中,改属固原镇嘉靖二十四年,增设岷州。四十年,复故。今仍为岷州卫。

卫东连秦、陇,西达河湟,北阻临、巩,南控阶、文。虽僻在一隅,而道路四通,一纵一横未易当也。岂惟形援河、洮,为西偏之翼蔽而已哉?

○溢乐城今卫治。本秦临洮县地。西魏置溢乐县,为岷州及同和郡治。隋改为临洮县。大业初,属临洮郡。义宁二年,复改为溢乐县。唐为州治。宋省入?川县,其城遂废。明初建卫,因旧基筑城二,东西相连,周九里有奇。《志》云:今卫城即秦时临洮故城。误。

?川城在卫东五十里。本西魏溢乐县地。后周置?川郡,治基城县。隋郡县俱废。唐初,复置基城县,属岷州。又置?川府,屯兵于此。先天二年,避玄宗讳,改曰?川。后废。宋崇宁三年,复置?川县,为岷州治。绍兴中,属西和州。元废。○和政城,在卫东八十里。后周置洮城郡,郡寻省。保定初,置和政县。隋初,属岷州。大业初,属临洮郡。唐复属岷州。后没于吐蕃。当夷城在卫西。后周置县,又置洪和郡于此。郡寻废,以县属同和郡。隋改属岷州。炀帝初,改属临洮郡。唐仍属岷州。神龙初,并入溢乐县。又卫境有博陵城。后周置博陵郡,领博陵、宁人二县。隋初,俱省入当夷县。宕州城卫南百二十里。古西羌地。晋末,西羌别种保聚于此,曰宕昌国。宋元嘉初,宕昌王梁弥忽遣子弥黄入贡于魏,寻为仇池所并。九年,杨难当以兄子保宗为镇南将军,镇宕昌,是也。既而羌复有其地。升明二年,宕昌王梁弥机初立,魏主宏遣使拜为征南大将军、梁益二州牧、河南王。齐永明初,亦拜弥机为河、梁二州刺史。三年,弥机死,国乱,魏拜弥机兄子弥承为宕昌王。六年,齐以弥承为河、凉二州刺史。梁天监四年,魏以宕昌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既而梁亦以弥博为河、凉二州刺史、宕昌王。大同七年,宕昌王梁?定为下所杀,弟弥定立。大宝初,国乱。西魏遣将宇文贵又宁讨定之。后周保定四年,梁弥定屡寇周边。周将田弘击灭弥定。天和初,置宕州,兼置宕昌郡。隋初,郡废。大业初,复改州为宕昌郡。唐复曰宕州。天宝初,曰怀道郡,郡治怀道县。旧《志》云:怀道县亦后周置,兼置甘松郡于此。隋初,废郡,以县属宕州唐始移宕州治此。乾元以后,没于吐蕃。宋熙宁六年,王韶拔宕州,通洮山路,吐蕃木令征以岷州降,因置宕昌堡,属岷州。时运蜀茶市马于岷。及金人据洮州,遂并番市于此,岁市马数千。今卫南百二十里有宕昌驿。《一统志》云:宋纲马憩息之所也。

阳宕城在卫东南百十三里。后周所置,县为宕昌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良恭县。大业初,仍为郡治。唐属宕州,后没于吐蕃。大中间,收复,废县为镇。宋建隆三年,以良恭镇并入大潭。熙宁中,复为良恭镇。元废。又和戎城,在卫东南。亦后周置,属宕昌郡。隋属宕州。唐因之,后废入良恭县。○阶陵城,在卫东南二百八十里,近巩昌府成县界。《后魏志》:太平真君四年,置阶陵县,属仇池郡。后周并入仓泉县。仓泉,今成县之废上禄县也。索西城在卫东北九十里。后汉建初二年,金城陇西羌反于临洮。车骑将军马防讨之。道险,车不得方驾,防设奇破之,索西迷吾等羌降。防乃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戍之,悉复诸亭候。元和三年,迷吾乃退居河北之归义城。《水经注》:洮水自临洮县东北流,过索西城,又北出门峡,又东北径桑城东。《通典》:索西城,一名临洮东城,又名赤城。今桑城,见狄道县。

麴城在卫东百里。其地名翅上,亦曰乌翅。盖翅讹为麴也。蜀汉延熙十二年,姜维出陇西伐魏,因麴山筑二城,使其将句安等守之。魏雍州刺史陈泰曰:麴城虽固,去蜀险远,当须运粮,虽维来救,山道险远,非行兵之地也。遂围麴城,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维来救,不能达,麴城降于魏。因置戍守于此,为拒蜀要地。后废。

铁城在卫东北。宋熙宁六年,收复岷州。明年,置铁城堡。元置铁州于此,与岷州并属脱思麻路。后废。明太祖命李文忠讨西番,从洮州铁城取道而出,是也。《一统志》:西和州东十八里有铁城。○梅川城,在卫东北三十里。今为梅川寨,兼置递运使于此。又酒店城,在卫东北四十里。今为酒店子寨,并置驿于此。又有颠角城,在卫南百三十五里。亦曰颠角寨。《一统志》:梅川、酒店与颠角为三古城。今俱有官军戍守。又下城,在卫北。宋嘉定十二年,四川帅安丙遣王仕信、宋质俊等伐金,发宕昌及下城。宋质俊自下城克来远镇,是也。来远镇,见巩昌府宁远县。

○岷山在卫城北。山黑无树木,洮水经其下,州以此名。相传禹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此。又城南里许有金通山,山势嵯峨,亦名金童山。○崆峒山,在卫西二十里。《通典》:秦蒙恬筑长城,起于崆峒山。自山傍洮水而东,今州境有古长城云。宋祁曰:汉武帝逾陇西,登崆峒,盖在此。误矣。

冷落山卫东五十里。盛夏阴晦即雨雪,因名。今有冷落山寨,为官军戍守处。又卫东百二十里有遮阳山,以日影为山所蔽也。又贵清山,在卫东百五十里。顶平衍,可耕种。

牛头山在卫东南。魏收《志》:阶陵县有牛头山。《五代志》:牛头山在成州上禄县界,又东北即麴山也。姜维伐魏,依麴山筑城,使将守之。魏陈泰围麴城。维引兵救之,出牛头山,与泰相对。泰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使郭淮转趣牛头,截维还路。淮进军洮水。维惧,退走,麴城遂降于魏。胡氏曰:牛头山在洮水南,以形似名。

普鲁岭卫东七十五里,为岷巩冲要处。或云,即左要岭也。宋熙河路总管关师古与刘豫兵战败于此,遂以洮岷地降。今有普鲁岭寨,官军屯戍于此。○分水岭,在卫南四十五里,下有分水岭河。又摩云岭,在卫东南百五十里,下临白水江。宋有临江寨,初属秦州,熙宁中,改属岷州。寨盖置于此。望曲谷在卫西。后汉建初二年,马防破诸羌于临洮。其众皆降,惟封养种豪布桥等屯望曲谷不下。防复击破之。《水经注》: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龙桑,或即桑城矣。见前临洮府狄道县。

○洮河在卫城北。自洮州东北流,至此,又北流入临洮府界。详见大川洮河。○叠藏河,在卫城东门外。源出分水岭,下流入于洮河。

荔川河卫东南九十里。旧有荔川寨,以此为名。东南合于闾井河。○闾井河,在卫东南百四十里。源出秦州礼县之没遮拦山,流入马淳河。宋亦置闾川寨于此。○马淳河,在卫东南百八十里。合诸川之水,俱东北流入漳县境,合于漳水。又卫东南二百八十里有良恭河。旧良恭县以此名。其下流入于白水江。

白水江在卫南百五十里。自洮州流入境,又东北流入西和县境。邓艾屯白水,以拒姜维处也。《三国志》:姜维自牛头引去,邓艾料维且复还,郭淮因留艾屯白水北。又有洮城,去邓艾屯六十里。姜维使廖化军白水南,自引军渡白水,袭洮城。艾觉之,潜军驰据其城。维引还。今洮州城去白水甚远,或卫境更有洮城欤?张舜民《画墁录》:自岷州趣宕州,沿水而行,稍下,行大山中,入栈路,或百十步复出,略崖?岑,不可乘骑,必步至临江寨。得白江,至阶州,复七八日。其所经,皆使传所不能达也。

○石关在卫东百五十里。或以为前凉张骏所置石门护军,即此关云。○茶埠峪寨,在卫东十五里。卫东六十里有永宁堡寨。又东十五里为弄松堡寨。又鸦山寨,在卫东南三十五里。俱官军戍守处也。曹家堡在卫西十五里。又西有中寨、野狐桥、冷地峪三寨。《志》云:野狐桥在卫西四十里。又十五里为冷地峪,卫与洮州接界处也。○木昔寨,在卫西南十里。又西南有胡麻沟、鹿儿坝、柏树植、镇羌、三坌五寨,俱官军戍守处。栗林寨卫南十五里。又南为陵兀赤、分水岭、哈答川、赏家族、脚力、高楼铺、何家铺、颠角、宕昌、老鼠川凡十寨,卫军戍守于此。○水磨沟寨,在卫北五十里。又北二十里有马崖子寨,向俱设官军防守。

┒川寨在卫南。《宋志》:元丰二年,岷州之┒川、荔川、闾川寨及通远军寨,置牧养十监,是也。通远,见巩昌府。

遮阳堡卫东百二十里。宋熙宁五年置,属岷州卫。七年,改隶巩州。元丰初,复隶岷州,以遮阳山而名。又《宋志》:岷州北有?藏堡,亦熙宁中置。《一统志》在西和县西十里,误。○西津驿,在卫西四十里,又九十里而至洮州卫。《志》云:卫治西,今有岷山驿。

西固城军民千户所在卫南四百里。元置汉蕃军民上千户所。明初,改今名,隶岷州卫。城周四里有奇。今仍曰西固城。

○沙川在所西十里。有桥跨其上。又所城北有三眼泉,引流而北,与沙川俱北入于白水江。

○化石关所北九十里。又所西南三十里,有平定关,皆官军戍守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