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宁夏卫东南至后卫三百六十里,南至庆阳府环县五百七十里,西南至中卫三百六十五里,西至贺兰山边界百里,北至西瓜山边界二百九十里。自镇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六百四十里。

春秋时羌戎地。秦属北地郡。二汉因之。晋仍属北地郡,寻没于戎羌,最后属于赫连夏。后魏为薄骨律镇地,属灵州。后周为普乐郡。隋初,郡废,仍属灵州。大业初,属灵武郡。唐仍属灵州。天宝初,亦属灵武郡。乾元初,复故。宋仍属灵州。天禧中,为夏人所陷。乾兴二年,赵德明始城灵州之怀远镇,为兴州。后又升为兴庆府,复曰中兴府,都于此。至蒙古灭之,改为宁夏路。明初,曰宁夏府。洪武五年,废。九年,改置宁夏卫寻又增置宁夏前卫及左右二屯卫,凡四卫,隶陕西都司。今为宁夏镇。

卫为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噤喉。汉滨河置障,畿辅缓急,视北地之安危。晋边备不修,雄疆尽成戎薮,故泾渭以北,遂无宁宇。后魏既并赫连,缘边列镇,薄骨律与高平、沃野相为形援,而后关陇无祸患者几百年。西魏以迄周隋,亦以灵州为关中藩捍。唐开元中,建朔方节度于此,用以捍御北敌,士马盛强,甲于诸镇。及天宝之乱,朔方僚属崔漪等谋曰:灵武兵食完富,若北收诸城兵,西发河陇劲骑,南向以定中原,此万世一时也。因共奉笺迎太子,遂为中兴之本矣。广德初,仆固怀恩以朔方叛,与吐蕃、回纥共肆狓猖,戎马遂入于郊甸。郭子仪收复朔方,中外之防,藉以少固。迄于唐之末造,朔方犹列版图,窥伺者未敢争也。宋咸平四年,何亮言:灵州地方千里,表里山河,为夷戎必争之地杨亿曰:灵州,朔方之故墟,僻介西鄙,数百里间无有水草,烽火亭障不相联属。是也。五年,灵州陷于赵保吉。自是西夏遂成强敌。天圣以后,泾原、环庆,关门不启,而东至?延,西至秦凤,亦皆残弊。盖灵州据诸路上游,纵横四出,关中且不知所备也。蒙古起于西北,数侵夏境。夏既困惫,遂猎取之。明初既遂亡元,亦建为雄镇。议者谓宁夏实关中之项背,一日无备,则胸腹四肢,举不可保也。《九边考》:宁夏之境,贺兰山环于西北,黄河绕其东南旧时边墙,东起大盐池,抵延绥定边界,西至石空寺,抵固原芦塘界,凡十八百里。今兰靖以北,皆为固原边。自蒲塘接庄浪界,长二百里。地险固,田肥美,屹为要会。然自正统以后,卫常为寇冲。盖明初寇遁漠北,间有侵轶,不过河西一带,自驻牧套内,患乃更在河东。若其祸切而备急者,则尤在于花马池。必花马池之备密,而宁夏之肩背始可稍息。何也?河西所当备者,若平罗、若洪广、若玉泉、若广武、若中卫,虽皆为窥伺之所,而犹山溪隔碍,有险可凭。花马池则川原平旷,北骑驰突,于此最易。繇花马池而西,则兴武营。兴武营而西北,则为灵州。灵州居宁夏之中,迫近大河,其南与固原边相接。灵州者,南北之喉舌也。灵州失,则宁夏隔为外境,而环固危。环固危,则陕危。然则急灵州,更不得不急花马池矣。《辑略》云:今镇城南北,不过百余里,东西不过二百余里,然号为雄边者,以地利得也。夫繇宁夏而言固原,则固原实为堂奥。固原边之向石沟,至靖虏边之花儿坌,皆为庭除。而宁夏与榆林并为藩篱,花马池正其门户也。若夫贺兰山盘峙卫西,套寇阑入河西,往往取道于此。而徐斌水在卫境西南,又为固原西路之险。河冻则守旧边,春融则守新边,此前人成算也详见固原州总论。夫恃河为险,实非远猷。明万历中,尝得松山之地。说者谓自索桥而上直接镇番,增筑保障,广布耕屯,则贺兰以西,皆为内境。而黄河之险,敌不敢与我共,将庄、凉、兰、靖以迄固原之间,皆可安枕而卧矣。噫!受降之城不复,松山之障不固,而切切于花马池、徐斌水之间,国势安得不日蹙哉!宁夏前卫治镇城内,明洪武十七年置。

宁夏左屯卫同上。

宁夏右屯卫同上。又有宁夏中护卫,明建文三年为庆府置。○怀远废县即今镇治。本汉北地郡富平县地。后周置怀远县,并置怀远郡治焉。隋开皇三年,郡废,以县属灵州。唐因之。宋初为怀远镇。天?中,夏人升为兴州,又升为兴庆府,寻改为中兴府。元宁夏路治于此。明初,改置今卫。《志》云:卫城周回十八里,东西倍于南北。元末,寇贼侵扰,弃其西之半。正统间,生齿日繁,复修筑之,谓之新城。门六,东西各一,南北各二。

灵武城在镇南。汉置县,属北地郡。后汉省。灵帝建宁初,段?大破叛羌于灵武谷,即故县境也。后魏亦置灵武县于此,属灵州。后周改置建安县,又置历城郡治焉。《括地志》:后魏永和初,平三齐,尝徙历下人居此。周因置郡,曰历城。隋开皇三年,郡废。十八年,改县为广闰县。仁寿初,避太子讳,复曰灵武县,属灵州。唐因之。广德二年,河西将柏文达攻破仆固怀恩摧沙堡、灵武县,以救京师,即此城也。宋没于西夏,县废。摧沙堡,见平凉府镇原县。

安静城在镇西南八十里黄河北岸。亦汉富平县地。隋开皇十一年,置弘静县,属灵州。唐初因之。神龙初,改为安静县。至德初,又改为保静县。五代唐天成四年,定远军使李匡宾据保静静作乱,朔方不安。既而灵州帅康福讨定之。宋初,仍属灵州。后没于西夏。元废。明为屯军所居。

定远城镇东北六十里。《唐志》云:城在灵州东北二百里。先天二年,郭元振置。天宝中,属朔方节度,后升为县,属灵州。贞元八年,吐蕃寇灵州。诏河东振武救之,复遣神策军戍定远及怀远城,吐蕃乃退。景福二年,灵武节度韩遵表为警州。宋初,置定州于此。西夏因之,亦曰定州城。蒙古初,废。《元和志》:灵、盐接境,相距三百里,定远城置于黄河北岸。盖盐州边戍也。○田州城,在镇北六十里。西夏所置,蒙古废。

清远城在镇东,宋置清远军于此。咸平中,赵保吉陷清远军,复攻定州、怀远,又进掠辎重至唐龙镇。曹璨以蕃兵击败之,乃却。《宋史》:真宗以赵保吉作乱,出环庆清远军地图,指示辅臣。又指灵州西榆木天涧路,且议战守方略。唐龙镇,旧《志》云:在卫西南百七十里。本蕃族也。宋大中祥符二年,麟府路言社庆族依唐龙镇为援,侵扰别部,即此。又榆木天涧,在灵州所西,宋时自灵州通原州之道也。新昌城在镇东北。《唐志》灵州黄河外有丰安、定远、新昌等军,丰宁、保宁等城,时谓之塞下五城。大历十一年,增朔方五城戍兵,以备回纥,是也。盖五城皆属朔方节度。丰安,见灵州所。○羊马城,亦在镇东北。《唐志》:城幅员十四里,信安王?所筑。

○贺兰山镇西六十里。山盘踞甚远,卫境倚以为固。《通典》安静县西有贺兰山、楼树山、空青山。盖贺兰山峰峦错峙,一山而有数名也。山麓为黄安峡赤木峡等口,旧皆垒石置驿。嘉靖中,寇从赤木口析墙阑入,官军御却之。后设戍防守。详见前名山贺兰。

峡口山镇西南百四十里。两山相夹,黄河经其中。《水经注》谓之上河峡,或谓之硖石。唐武德八年,安州都督李靖与突厥战于灵州之硖石,是也。俗亦谓之青山。又名大石山。长庆初,灵武帅李进诚奏败吐蕃于大石山下,即此。《一统志》:峡口山,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八座。

省嵬山在镇东北百四十里。有省嵬口,为防御要地。《一统志》云:黄河东岸旧有省嵬城,横枕河滨。又西瓜山,在镇东北二百八十里。以形似名。山外即敌界也。断头山镇东北三百里。明初,汤和北征,败绩于此。又景泰间,石亨言贼将犯大同,其巢穴在断头山,去宁夏不远,是也。○石嘴山,在镇东二百里。山岩突出如嘴。又东百里曰麦垛山。山势高耸,如麦垛然。

金积山镇南二百里。山多赭土,日照则色如金。东麓有滚泉,清洁可爱。又三山,在镇东南三百六十里,有三峰列峙。其南为?子山,溪洞险恶,豺虎所居,人迹罕到。山出?子木,因名。

不老山在镇北塞外,北人聚牧处也。明永乐初,宁夏镇臣何福言:谍报塔滩在不老山,将寇宁夏。上曰:此时贼不出枪杆、野狐二岭及云州之地,必向山西大同。已而山西奏寇犯灰沟村、黄甫川。《五边考》:卫西北境有宁罗山。又西南为龟山、松山、?胥次山,与庄浪卫相接,皆有险塞可凭。枪杆、野狐、云州,俱见直隶宣府。黄甫川,见榆林。○大青山,在贺兰山后。隆庆三年,宁夏官兵击套寇于大青山,败之。

宗高谷在镇西北。唐天?三年,灵武帅韩逊奏吐蕃营于宗高谷,将西击凉州。赵?《聚米图经》:灵武自贺兰山路西至凉州九百里。谷盖在贺兰山后。

○黄河镇东南四十里。自宁夏中卫流入界,过峡口而东,至灵州所北,又折而东北,出卫界,入废丰州境。《志》云:黄河尝为中国患,而卫独受其利,引渠灌溉,凡数万顷,田者无旱涝之灾。司马迁《河渠书》:自武帝塞宣房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后汉·西羌传》:顺帝从虞诩言,复朔方、西河、上郡,使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一亿计,是也。三岔河在镇东南黄河西岸,即河流曲折处也。成化中,寇犯韦州还,总兵刘聚邀败之于三岔河。又黑水河,在卫东。番名哈喇兀速河,自榆林境西流,注于黄河。

清水河在镇南三百五十里。河流甚狭,自平凉府固原州流经此,经宁夏中卫鸣沙故城南,注于黄河。一名胡卢河。宋元丰四年,宦者李宪自兰州伐夏,至胡卢河而还。即此矣。

金波湖在镇城北。又镇东北三十里,有三塔湖,镇东南三十五里,有巽湖。明万历二十年,?孛拜作乱,据平夏。官军攻之。卫城西北卑下,与金波、三塔诸湖相近,东南又近汉延红花等渠,形如釜底。官军因绕城筑堤以灌之,城多崩坏,遂克之,是也。○观音湖,在镇西九十里。贺兰山之水,多聚于此。又有月湖,在卫北七十里。长湖在卫西北百二十里。

汉延渠在镇城东南。支引黄河水,绕城溉田,可万余顷。又唐来渠,在卫城西南。亦引黄河水,绕城而西,溉田亦万余顷。弘治十二年,抚臣王?言:卫西山下,更有汉唐旧渠,首尾三百余里,两岸高峻,中广二十余丈。今大半淤塞,请疏凿成河,修筑东岸,积土削墙,山口要害各设营堡,沿河按伏以遏贼冲,且便军民耕种云。红花渠镇南五里。分唐来渠水,东流溉田七百余顷,复引入城中,民汲甚便。又新渠,在卫城南,亦分唐来渠之水,溉田数百顷。○秦家渠,在黄河东南,分河水,溉田数百顷。又汉伯渠,在黄河西南,亦分河流,溉田二百余顷。

御史渠在镇东北黄河外。《唐史》:郭子仪请开丰宁军御史渠,溉田二千顷。是也。又尚书渠,在卫东,亦唐所开。《旧唐书》:大历十三年,马重英以四万骑寇灵州,塞御史、尚书、光禄三渠水口,以扰屯田。朔方留后常谦光逐出塞后,李听为都督长史,复导三渠。光禄渠,今见灵州所。

千金渠在镇南。《元和志》:渠在灵武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二里,阔十里。又有汉渠,在灵武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余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渠,共溉田五百余顷。○东坝,在卫境。天顺四年,宁夏总兵张太,破敌于东坝,是也。

盐池在镇界。唐《食货志》:灵州有温泉、两井、长尾、五原、红桃、回乐、弘静池。今五原池,见后卫,回乐池,旧在灵州所,余当在卫界。《通志》:今在卫北四十里者曰大盐池,卫北百七十里者,曰小盐池,卫城东南者曰红盐池,卫城西者曰长盐池。然皆湮废。

○广武营在镇西南百七十里。其东北为大坝堡,其西为枣园堡,又西为石空寺堡,与中卫接界,俱戍守要地也。《舆程志》:繇广武营而南五里渡黄河,即宁夏中卫之鸣沙州。

玉泉营镇西百三十里。其东北为平羌堡,其西即大坝堡也。《一统志》:大坝堡与中卫分界,西至中卫二百十里。又瓦窑墩,在平羌堡西北。嘉靖八年,寇繇此入犯,官军御之于平羌堡,败绩。○灵武营,在镇北百里。正统十一年,建营于此,为北面之蔽。又河西寨,在黄河西岸。河东岸又有河东寨。

潘昶堡镇东二十五里。自堡而东南,又有金贵、李祥、魏敬、王信、王贵、任春、叶诚凡八堡,俱属宁夏卫。王澄堡,在镇东北三十五里。自堡而东南,又有张政魏政二堡,俱属宁夏左屯卫。○谢保堡,在镇北十五里。自堡而北,又有张亮、李信、丁义、周澄凡四堡,俱属宁夏前卫。

杨显堡镇西南三十五里。自堡而西北,又有陶容、雷福、桂文、常信、洪广、高荣、姚福凡七堡,俱属宁夏右屯卫。○王景堡,在镇西南四十里。自堡而西南,又有李俊、邵刚、瞿靖、林皋、蒋鼎、陈刚凡六堡,属宁夏左屯卫。高台在镇东十五里。地势崇高,登眺极山河之伟观。赵元昊尝建寺于此。灵州守御千户所镇南九十里。南至庆阳府环县五百里。汉置灵洲县,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晋县废。其后赫连夏据其地,后魏主焘灭之。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镇,在河渚上。孝昌中,改置灵州。初在河北,后于果园所筑城为州治,兼置普乐郡。后周因之。隋初,郡废。炀帝又改曰灵武郡。唐仍曰灵州。开元九年,置朔方节度治于此。天宝初,复改州为灵武郡。安禄山之乱,太子至灵武,即位于郡城南楼,是也。五代仍为朔方军治。宋初,改曰翔庆军。咸平五年,没于西夏,谓之西平府。元复曰灵州。明初,改为千户所。正德元年,升为守御千户所。今亦设灵州所。

○回乐废县在所西南。本汉灵洲、富平二县地。后魏置县,为普乐郡治。隋为灵州治。大业中,为灵武郡治。唐初因之。宋没于西夏。元省县入州。《志》云:所城旧在河东。明洪武十七年,圯于水,移筑于旧城北七里。宣德三年,又为河水所冲决,移筑于城东北五里。今所城周七里有奇,惟南北二门。

灵洲城在所北。汉县旧城也。《汉志》注:惠帝二年,置县,有河奇苑,号非苑。颜师古曰:苑谓马牧。水中可居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县北。后汉元初三年,邓遵大破叛羌于灵州,即此。西魏置临河县,又置临河郡治焉。隋开皇初,改郡曰新昌。三年,郡县俱废。

富平城在所西南。汉置县,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永初三年,任尚等大破先零叛羌狼莫于富平河上,是也。中平中,以羌乱,富平寄治安定郡彭阳县界。自晋以后,益徙而南,故城遂废。《汉志》注:县有神泉障,为北部都尉治。又有浑怀障,在塞外,浑怀都尉治焉。○?旬卷城,在所西南二百里,汉安定郡属县也。读曰旬?。后汉,废。《水经注》:河水东北经?旬卷故城西,又东过富平县西,是也。典农城在富平故城西。城有三:其西南城,世谓之胡城;又东北有城曰上河城,世谓之汉城;又东北有城,世谓之吕城。河水皆经其东。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汉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分屯以事农处也。

丰安城所北百八十里。杜佑曰:在灵武西黄河外。隋开皇十年,置县,属灵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析回乐县,复置丰安县,兼置回州治焉。贞观十三年,州废,县并入回乐。万岁通天初,置丰安军。神龙初,突厥默啜寇鸣沙县,因移县治于丰安城。先天二年,郭元振复修筑焉,仍为丰安军,属朔方节度使。

丁奚城在所南。后汉永初六年,汉阳贼杜季贡降于滇零羌,别居丁奚城。《东观记》:丁奚城,在北地郡灵洲县。元初二年,司马钧等分道击叛羌,钧独进攻拔丁奚城。既而任尚复击破杜季贡于此。明年,尚复遣兵击破先零羌于丁奚城。太子贤曰:丁奚城,在庆州马岭县西北。薄骨律镇城在所北。《水经注》:河水北径薄骨律镇城。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相传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后讹为薄骨律也。又雄州城,《志》云:在所西南百八十里。本名承天堡。唐中和间,尝徙雄州治此,因名。

燕然废州《唐志》:州寄治回乐县界。贞观十二年,铁勒归附,于灵州界置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并废。调露元年,又置鲁、丽、塞、含、依、契等六州,总为六胡州。开元初,废。既又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仍寄灵州界,而燕然、鸡鹿、鸡田三州,俱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也。至德后,俱废。

○平山在所东北八十里。山顶平衍,因名。○欢喜岭,在所东。成化中,寇入所东永隆墩诸戍。官军追败之于此。又?庞岭,在所西。宋乾道六年,夏相任得敬胁其主仁孝欲分夏国,仁孝分西南路及灵州之?庞岭与之。上表于金,金人不许。得相寻伏诛。磨鳱隘在所南百余里。宋元丰四年,刘昌祚引泾原兵伐夏,次磨鳱隘。夏人据险以拒。昌祚大破之,遂薄灵州。庆州兵亦至,共围之。夏人据黄河七级以灌昌祚营,复钞绝粮运,昌祚引还。

○黄河在所城北。自宁夏中卫流入界,又东北入卫境。《志》云:黄河经灵州西,为河曲。河千里一曲,自浇河至故?卷县,率东北流,至富平始曲而北流。《汉志》注:河水自?卷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前汉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后汉任尚破先零羌于富平上河,是也。后魏永熙二年,雍秦诸州都督贺拔岳击灵州帅曹泥,会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于高平。使先行,至河曲,岳为悦所害。西魏大统二年,宇文泰遣军围曹泥于灵州,引水灌其城,不没者四尺。高欢发阿至罗兵三万骑,径度灵州河,绕出魏师之后。魏师退,泥得脱归欢。唐贞元七年,吐蕃寇灵州,陷水口支渠,败营田。五代唐长兴中,朔方帅张希崇引河渠,兴屯田,以省漕运,民夷爱之。今所境田多沃饶,恒无?涸之患,赖黄河之灌溉也。

浦洛河在所南,北流入大河。宋至道元年,边将白守荣护刍梁赴灵州。李继迁邀击于浦洛河,尽夺之,即此。亦曰溥乐河。宋人议筑溥乐城,以河为名也。○蒲草湖,在所东南十里。又所南三十五里有草场湖。

七级渠在所城南。唐大历八年,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宋元丰中,刘昌祚围灵州,夏人决七级渠灌之,是也。○特进渠,在所西。《志》云:回乐县有特进渠。唐长庆四年开,溉田六百顷。

光禄渠在所东。《唐史》:灵盐部有光禄渠,久废。李听为夏绥银宥节度使,引渠溉塞下地千顷,以省转饷。《志》云:渠在灵州,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旱海在所东南。宋张洎曰:自威州抵灵城,有旱海七百里,斥卤枯泽,无溪涧川谷。张舜民曰:今旱江平,即旱海,在清远军北。赵?曰:盐夏、清远军间,并系沙碛,俗谓之旱海。自环州出青刚川,本灵州大路。自此过美利寨,渐入平夏,径旱海中,至耀德清边镇,入灵州,是也。威州,见庆阳府环县。○辉德镇在所南。旧为灵州戍守处。石晋开运二年,朔方帅冯晖赴镇,过旱海,至辉德。党项扼要路,据水泉拒晖。晖击败之,乃得入灵州。亦谓之耀德。宋咸平四年,赵保吉作乱,张齐贤等议弃灵州。何亮言:灵州不可舍,请筑溥乐、耀德二城,以通河西粮道。盖灵武居绝域之外,不筑此二城为唇齿,与舍灵武无异也。溥乐,见上浦洛河。清水营在所东八十里。《志》云:在卫城东南百二十里黄河东南。正统七年建。弘治十八年,为套寇所陷。《五边考》:套寇犯灵州,必繇清水营入。清水营者,灵州之咽喉也,特设重兵戍守。隆庆五年,以西番顺命,设马市于此。横城堡在清水营西北八十里黄河东岸。《舆程志》:繇清水营而西北四十里,为红山堡。又四十里为横城堡。堡西三里,即黄河渡。渡河处有关,亦曰镇远关。又西北四十里,即宁夏镇也。○毛卜剌堡,在清水营东南三十五里。又东南三十里,即兴武所,亦戍守要地。

萌城堡在所东南二百二十里。《舆程记》:所南四十里有大沙井堡,亦曰大沙井驿。又东南四十里,为石沟驿。又六十里,为小盐池,亦曰盐池驿。又东南四十里为隰宁堡。又四十里曰萌城堡,亦曰萌城驿,与庆阳府环县接境。皆出入噤喉、守御要地也。又盐池驿,分道而西,凡一百二十里,即中卫之废鸣沙州。○红寺堡,在所西百四十里。嘉靖十四年,陕西总制刘天和议筑新边,言红寺堡东南起徐斌水至鸣沙州河岸,可二百二十里处也。详见固原州。

红城子在所东北黄河东岸。成化九年,套寇犯韦州,制臣王越督军败贼于此。又弘治十三年,总兵朱晖从红城子出兵捣河套。又东北有三坌沟,亦成化九年官军邀败套寇处也。

兴武守御千户所在镇东南三百二十里。东至花马池百二十里,西至横城堡百四十里。其间沙漠平漫,向为寇径。正统九年,置兴武营。正德初,改置兴武守御千户所。所城周三里有奇。今设兴武营。

○高桥儿寨在所西南。正德初,总制杨一清言:宁夏花马池、兴武营直抵高桥三百余里,为寇入边门户。诸部多屯牧其处,又西接灵州之萌城驿。○磁窑寨,在所西。成化九年,抚臣马文升议筑堡于此,以接灵州边界。从之。因置寨屯守。

韦州千户所镇东南二百六十里。西夏置韦州于此,又为静寨军。元废。明弘治十年,以地多寇冲,增置韦州千户所。所城周二里有奇。今废。

○打狼山在所东南。套寇繇韦州而南,犯镇原、平凉之道也。《一统志》:宁夏卫东南二百九十里有狼山。即此山矣。○蠡山,在所西。层峦苍翠,其峰如蠡。有泉,名曰富泉。其东又有小蠡山,亦曰螺山。寇入尝驻牧于此。《志》云:蠡山,在宁夏卫南二百六十里。是也。

○东湖所东三十里。湖北三里,又有鸳鸯湖,互相萦注。所境田畴,多藉以灌溉。平罗千户所在镇北百六十里。东至黄河十五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洪武中,置平虏千户所,城周四里有奇。今亦为平罗所。○老虎山在所东北百八十里黄河岸上。《九边考》:自老虎山而西,为长流水、蒲草泉等险,距中卫境可数百里,皆可收为外险。

○蒲草沟在所西北二百里。弘治十一年,制臣王越讨贺兰山后叛胡,分兵击贼于花果园、蒲草沟。贼从沙窝遁去,乃合追至大把都,又追败之于柳沟儿。寇西遁花果园。《纪事》云:在所北二百里。

○镇远关所北六十里,为宁夏之冲要。嘉靖中,总制王琼筑花马池新边,弃关不守,自是山后之寇益恣。议者引为琼咎。《九边考》:平罗当北面之冲,而镇远关实为外险。旧自镇远关以至火沙沟,皆有台堡相接,以断北寇西行之路。外险既失,平罗虽有扼塞可凭,而终虞单薄矣。

黑山营所北八十里。永乐元年建,与镇远关相应援。嘉靖九年,废。议者谓河西营堡,惟平罗城三面受敌。河冻时,套寇踏冰入犯,非墩墙所能御也。冰泮后,寇每用浑脱浮渡,扰我耕牧。则弃黑山营、镇远关而守平罗,殆非长算矣。

威振堡所西北二十里。嘉靖九年,总制王琼言:平罗城北威振堡、五岔沟,与沙湖、黄河相连。旧有沟渠,年久湮废,宜浚治之。西南接贺兰山大水口,以为限蔽云。又新兴堡,在所西北五十里。嘉靖九年,王琼请自威振堡以西,筑临山墩为堡。又沿沟尖塔儿墩、新兴堡墩,各筑一堡,是也。今临山堡,在新兴东。新兴以西,则为镇朔堡。

洪广堡所西八十里。又西为镇北堡。《九边考》:洪广、玉泉、广武、与宁夏中卫,俱为河西之蔽。然中卫僻在西隅,堑山堙谷,有险足恃,而洪广、玉泉、广武,皆在贺兰山南,寇入套后,患亦差少。

打?口所北四十里,在镇远关内,为山后贼冲。嘉靖十六年,寇繇此入犯,官军御却之。议者谓欲复镇远关,必先固打?之守,是也。

宁夏后卫东北至榆林镇七百二十里,南至庆阳府五百里,西南至固原镇六百二十里,西北至宁夏镇三百六十里。自卫治至京师三千三百七十里,至南京三千四百八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二十里。

古羌戎地。秦属北地郡。两汉因之。晋仍属北地郡,后为赫连夏所据。后魏置大兴郡。西魏改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寻改为盐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州为盐川郡。唐初,为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复置盐州《旧唐书》:武德初,盐州及五原县俱寄治夏州。贞观初,州县俱废。明年,平梁师都复于旧城置盐州及五原县。天宝初,曰五原郡。乾元初,复故。贞元二年,陷于吐蕃《唐史》:时吐蕃陷盐州及夏州。八年,收复明年,置盐州节度,寻废。十七年,又陷于吐蕃,旋复得之。《唐志》:贞元十九年,置保塞军于此。五代时,亦曰盐州。宋初因之。咸平以后,为西夏所据。元以其地属环州。明初,属庆阳府。正统九年,置花马池营。成化中,为守御花马池千户所。正德元年,改置宁夏后卫,隶陕西都司。今为宁夏所。

卫控扼朔方,翼蔽内郡,北面之险也。赫连氏桀骜于统万,梁师都倔强于夏州,皆取途于此,以窥伺关中。唐失盐州,而塞防无复保障。吐蕃往往由此阻绝灵武,侵迫?坊。贞元八年,复城盐州,继又增立军府由是灵武、银、夏、河西获安。五代梁乾化初,保塞节度使高万兴奏取盐州先是开平三年,盐州属李茂贞。朔方帅韩逊附全忠攻取之,至是为高行存所据,自为刺史。万兴遣将攻降之。其略曰:盐州与吐蕃、党项犬牙相接,为二境咽喉地,又有乌池盐鹾之利,戎羌意未尝息。唐建中初,为吐蕃所陷,砥其墉而去。繇是银、夏、宁、延暨于灵武,岁以河南、山东及江淮诸道兵士分护其地,谓之防秋。贞元初,副元帅浑?复取其地,建百雉焉。自是边尘乃息,寇患遂止。今才动偏师,遽收襟要,国之右臂,疮疣其息哉?盖盐州与灵武诸州,唇齿之势也。宋时为西夏所据,种谔等议复盐州以遏其冲,不果。终宋之世,卒不能得志于西夏。明自河套有事后,花马池为西陲肘腋之患。南扰则祸在庆环;西掠则忧在平固;西北则瞰灵州、阻宁夏,故防维为最切。弘治中,制臣杨一清言:花马池东至延绥安边营,西至宁夏黄河边横城堡,横亘四百余里。黄沙野草,弥望无际,无高山巨堑为之阻限,非创筑边墙,不足以御腹心之患。从之。正德以后,屯戍日密。议者犹谓宜择便利之地,大建城堡,增设将领,分屯重兵于清水兴武等营。令三百里间,旗帜相望,刁斗相闻。又于铁柱泉水草大路,尽建墩堡,断其出入之径,始为制驭良策耳。《九边考》曰:宁夏镇御敌之路有四:一曰中卫,险在枣园、柔远、旧安寨诸处;一曰平罗,险在盐山、新兴、灵武诸处;一曰镇城,险在赤水、宁化、玉泉、马跑泉诸处;一曰花马池,险在定边营、杨柳屯、清水营、兴武营、铁柱泉诸处。然四路情形,花马池最急。花马池者,宁、固、兰、靖诸边之门户也。

○五原废县今卫治。古?句衍戎地。汉置?句衍县,属北地郡。?句,音煦,一音劬。后汉废。后魏置大兴县,为大兴郡治。西魏曰五原县。后又改为大兴。隋亦曰五原县,为盐州治。大业末,为梁师都所据。唐初,与盐州俱寄治灵州。贞观初,废。二年,复于旧治置县,为盐州治。宋初因之。后没于西夏。元废。今卫城周七里有奇,有东西南三门。

白池城在卫西。本兴宁县也。隋末,析五原县置,属盐川郡。唐初,亦寄治灵州,仍属盐州。贞观初废。龙朔三年,复置于旧治。后改为白池县,以近白盐池而名也。宋陷于西夏,县废。又《括地志》云:白池东北九十里有白土城,汉上郡属县。按《汉志》注:圜水出白土县西。盖在今废夏州南境,《括地志》误也。今见榆林镇。

龟兹城在卫东北。汉县,属上郡。颜师古曰:龟兹,读丘慈。时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因名。亦为上郡属国都尉治,有盐官。后汉曰龟兹属国。永寿初,南匈奴别部叛寇美稷,东羌复应之。安定属国都尉张奂勒兵出长城,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县,使南匈奴不得与东羌交通,是也。又《西羌传》:雍州有龟兹盐池,为民利。即今大小两盐池矣。晋废。后魏主焘太延五年,伐姑臧,自云中济河,至上郡属国城。即故龟兹城也。

钅夷角城在卫境。或曰即三角城也,与盐池相近。初为官军屯戍处,近代贼尝据为巢穴,耕牧其中。其相近者,又有芦保岭。贼党分据于此,犯平凉、固原诸境。○方山在卫东北百余里。正德九年,寇入花马池,掠官马而去。参将尹清追之,战于方山,败没。○翳犊山,在卫东北。后魏主嗣泰常五年,如翳犊山,遂至泻卤池。李延寿曰:山在五原东。胡氏曰:泻卤池,即唐盐州之盐池。

○花马池在卫城西。旧属庆阳府。去府城五百里,池周回四十里,与马槽、孛罗、滥泥、锅底等池相近。其地平衍,无溪谷之阻。寇入套后,往往繇此阑入为边患。弘治十二年,火筛分道寇固原、宁夏诸边,从花马池入,西北大扰。十八年,复自花马池毁垣入,掠隆德、静宁、会宁诸处。正德四年,又入花马池。九年,复自花马池犯固原塞。嘉靖初,入花马池大掠,南至西安凤翔。十三年,复入花马池,掠固原,残安定、会宁二县。盖防御虽密,而突犯不免,地势然也。

盐池在卫城西北。旧亦属庆阳府。去府城五百里,北至宁夏卫三百五十里,池周回八十里,谓之大盐池。《魏土地记》:大盐池,盐色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晋太元十六年,魏主?破刘卫辰军于盐池,自河以南,诸部悉降。宋白曰:即唐盐州五原县青白盐池也。《唐志》:盐州管四池:曰乌池、白池、瓦窑池、细项池。又云:青白盐出乌、白两池,亦曰清白盐池,在盐州北。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入寇盐州,营于乌白池。未几,复围乌白池。宋至道二年,夏州、延州行营言两路合势,破贼于乌白池。贼首李继迁遁去。既而西羌擅以为利。明时边储多取给于此。其地亦名三山儿。小盐池在卫西二百里。池周二十七里。自庆阳至宁夏,此为中顿之地。《五边考》:小盐池与萌城驿为宁夏后卫灵州所,及庆阳府环县三境之要会。套寇入犯,往往以此为捷径。弘治十三年,官军败寇于此池。西北去灵州所百二十里,去宁夏卫三百七十里,与大盐池皆不假人力,自凝为盐。西魏置盐州,盖以边盐池而名也。

天池在卫西。成化九年,抚臣马文升议筑堡于此,接兴武千户所界。又红柳池,在卫东南,去庆阳府五百里,周回二十六里。又有石沟池,在其西。莲花池,在其东。相近者,又有东小池,与马槽等池俱产盐硝。

青沙涧在卫东北。《五边图》卫东北跨马梁、青沙涧,与榆林卫清平、定边相对,离花马池五百里。又东北有敖忽涧、五坐山诸险,皆可守之境云。○长城关在卫东。或云正德初所置。隆庆三年,督臣王崇古发宁夏镇兵,从花马池长城关出边,击套寇部落于白城子,败之。白城子,盖在卫东北边外。

洪门镇在卫东南。《唐志》:贞元八年,?宁节度张献甫请复盐州及洪门、洛源镇兵。洛源即庆阳府废洛源县。又石昌镇,在卫南。《宋史》:西羌地瘠,以池盐易谷于边。及李继迁为寇,陕西漕臣郑文宝禁青白盐。戎人乏食,寇石昌镇,屠小康堡。淳化三年,钱若水驰传抚定之。小康堡,盖近石昌镇。定边营卫东六十里,即榆林边界也。○叱利寨,在卫东。唐会昌五年,党项叛众屯聚于此。《唐会要》:盐州有叱利寨。又清塞寨,在卫西,亦曰清塞堡。长庆元年,吐蕃寇清塞堡,盐州刺史李之说击却之。即此。

杨柳堡在卫东北三十里。本杨柳墩。弘治七年,制臣秦纟宏增筑。其相近者有石臼墩,俱寇径也。嘉靖初,寇从此入,官军败之。寇退走,伏兵又败之于青羊岭。岭在卫东北边墙外。

铁柱泉堡卫西南六十里。有泉百步,寇入必饮马于此。嘉靖十五年,制臣刘天和改筑旧堡,包铁柱泉于堡中,设兵据守。十九年,寇犯固原,自铁柱泉引还。镇将任杰等迎击,败之。《五边考》:堡与小盐池,俱套寇入犯之冲也。

井儿堡在卫西。嘉靖初,套寇繇此撒墙入犯固原、平凉、泾州诸境,杀伤甚众。又高平堡,在卫西四十里。又西二十里为安定堡,俱设军戍守。

沙湃口在卫西北。万历中,?孛拜作乱,结套寇为应援,遂入沙湃口,旋败去。○平山墩,在卫北。成化中,边臣言:宁夏东路,自花马池至黄河,东至平山墩,西至黑山营,中间相去二百里,虽有黄河可恃,而冬月冻合,实为可忧,应筑边墙戍守。从之。黑山营,见宁夏平罗所。宁夏中卫东北至宁夏镇三百六十五里,南至固原镇西安所三百十里,西至庄浪卫二百六十里,北至观音山边界七十里。自卫治至京师三千九百里,至南京三千八百三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十里。

古羌戎地。秦属北地郡。两汉因之。晋为雍州徼外地。后魏属灵州。隋因之。唐亦为灵州地。宋没于西夏。元置应理州,属宁夏路。明初,废。洪武三十二年,移建宁夏中卫于此领千户所五,俱在卫城内,隶陕西都司。今亦设宁夏中卫。

卫倚贺兰之险,面洪河之阻,左联宁夏,右接庄浪,诚边陲要地也。说者曰:贺兰虽称天险,而通城隘口甚多。自镇关墩至胜金关之九十余里,俱北骑出没之处。若修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百八十里之边,则内而广武、玉泉、大坝,亦得所捍御矣。夫诚能保有松山,为西藩外障,岂忧山后之寇哉?

○温池废县在卫治东南。汉北地郡富平县地。隋为弘静县地。《通典》:后魏薄骨律镇仓城在此。唐神龙初,置温池县,属灵州。广德后,没于吐蕃。大中间收复,改置威州。胡氏曰:温池县有盐池。唐大中四年,以温池盐利可瞻边陲,委度支制置,是也。宋没于西夏,县废。今卫城周七里有奇。

鸣沙城卫东南百五十里,后魏时戍守处也。其地北枕黄河,人马行沙上有声,因名。后周保定二年,移置会州于此。建德四年,改立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置环州及鸣沙县。《志》云:环州,以大河环曲而名也。大业三年,州废,县属灵武郡。唐武德四年,置西会州,鸣沙县属焉。贞观六年,州废,改置环州于此。九年,复废,环州县仍属灵州。咸亨二年,又置安乐州,以处吐谷浑部落。神龙二年,突厥嘿啜寇鸣沙,败唐兵,进寇原、会二州。是年,移鸣沙县治丰安城。大历四年,吐蕃寇鸣沙,寻为吐蕃所据。贞元三年,吐蕃尚结赞等入寇,陷盐、夏诸州,退屯鸣沙。寻置长乐州于此。元和十三年,灵武奏破吐蕃长乐州,克其外城,是也。太中三年,收复,改置威州。五代晋徙州治方渠,以鸣沙为属县。宋没于西夏。元复于此,立鸣沙州。明初,废。《志》云:自城北渡河五里,即宁夏卫之广武营也。方渠,见庆阳府环县。燕山废州在废温池县界。唐开元初,复置六胡州,寄治灵州境。以东皋兰州寄治鸣沙界,而燕山、烛龙二州寄治温池界,俱突厥九姓部落所处也。详见灵州千户所。

○沙山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晋泰始六年,鲜卑树机能作乱,秦州刺史胡烈讨之,至万斛堆,兵败被杀。《元志》:应理州,东阻大河,西据沙山。即此。○观音山,在卫北五十里。山有观音洞。又米钵山,在卫南七十里。卫东七十里又有石空寺山。又东十里为石空洞。又有铃羊洞,亦在卫东南百里。

○黄河在卫城南十五里。自靖远卫东北流入境,分流入城,仍合于大河,东北流,注宁夏卫。

温围水在卫西南。其下流入于黄河。晋咸宁五年,马隆讨凉州鲜卑,度温围水,是也。胡氏曰:温围水东北,即万斛堆。汉武威郡有媪围县,此水或因以名。媪,讹温也。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击傉檀至枝阳,大获而还。傉檀追之,其臣焦朗曰:勃勃未可轻也。不如从温围北渡,趣万斛堆,阻水结营,扼其咽喉,百战百胜之道也。不从。果为勃勃所败。宋元嘉十六年,魏主焘议伐凉州。李顺等谓自温围水以西至姑臧,即此也。枝阳,见靖远卫。

马槽湖卫东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东南流,入于大河。又蒲塘,在卫北四十里。塘中多产蒲草,因名。下流亦注于河。

中渠卫南五里。引大河之流,溉田百余顷。又蜘蛛渠,在卫西二十里,东北流,溉田几二百顷。白渠,在卫东二十里,溉田九十顷。羚羊渠,在卫南四十里,溉田三百八十余顷。石空渠,在卫东七十里,溉田九十顷。○枣园渠,在卫东九十里,溉田九十五顷。元于此置屯田。又七星渠,在卫东南一百二十里,溉田一百二十余顷。已上诸渠,皆引大河而成。裴家川在卫西南,接靖远卫北境。《五边考》:其地有腴田万顷,军民岁以寇患,不得田作。隆庆五年,督臣王之诰请于宁夏扯木硖旧堡河口,至五方寺塔儿湾、白草川墩,增筑边墙、墩台、大小堡寨,驻将领于此,以遏寇出入要路,并筑东西大小隘口。自是裴家川为内地。更置军营,曰永安营。军民赖之。扯木峡,即宁夏镇赤木硖也。

○镇边营卫东四十里,正统二年建。又石空寺营,在卫东八十里,永乐二十二年建。又枣园营,在卫东百二十里,永乐二年建。又广武营,在卫东百九十里,正统九年建。○五百户堡,在卫南三十里,永乐二十二年建。又羚羊堡,在卫南六十里,正统元年建。又回回墓堡,在卫南百二十里,宣德六年建。已上营堡,向俱设官军戍守。

黑山嘴在卫北二十五里。又卫西有西沙嘴。成化十三年,镇臣请修宁夏西路永安墩至西沙嘴一带边墙,是也。○黄沙口,在卫东北百二十里。又卫东北百四十里,有观音口。又大佛寺口,有二:一名大佛寺北里口,在卫东北百九十里;一名大佛寺北外口,在卫东北二百十里,俱卫境之冲要也。

靖边卫东南至固原镇四百五十里,西南至临洮府兰州三百五十里,西北繇直路至庄浪卫三百里,东北至宁夏中卫二百十五里,南至巩昌府会宁县二百七十里。自卫治至京师三千六百三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二百二十里,至南京三千六百三十里。

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安定二郡。后汉属金城、武威二郡。晋为凉州徼外地。西魏置会州。后周废。隋为原州地。大业初,属平凉郡。唐初,复置会州《旧唐书》:武德二年,以平凉郡会宁镇置西会州。九年,突厥寇西会州。是也。贞观中,改为粟州,以足食故也。寻又改为会州。天宝初,曰会宁郡。乾元初,复曰会州。广德后,没于吐蕃。大中间来归,寻复为番戎所据。宋天圣以后,属于西夏。元符二年,收复,仍置会州。金圮于河,侨治会川城,号新会州。元又迁于巩昌北境元迁会州治西宁,即今巩昌府会宁县也。明正统二年,复修废城,置靖虏卫领千户所四,俱在卫城内,属陕西都司。弘治九年,改属固原镇。今为靖远卫。

卫面山背河,地势险阻。《九边考》云:靖远去敌最近,北面滨河,遇冬冻合,一望平地千里。寇若从贺兰山后,踏冰驰踔,势如风雨,未易御也。沿河置戍,固不可缓,而徐斌水以西,旧边一带,冬防可倚也。要之,折冲无术,而从事于补苴,计斯末矣。

○会宁废县今卫治。汉安定郡?阴县地。晋废。后魏置会宁县,属高平郡。西魏置会州。后周废州,寻并废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会宁县,属原州。大业三年,属平凉郡。七年,分置西突厥部落于此。十三年,西突厥阙度设据会宁川,自称阙可汗,降于李轨,寻为轨所灭。唐武德二年,平李轨,置西会州治焉。寻为会州治,后陷于吐蕃。宋元符中,收复,仍置会州。崇宁三年,置敷文县,为州治。金改为保川县,后徙州治于会川城,县遂废。明复建卫于此。今卫城周六里有奇。

枝阳城在卫西南。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因之。晋废。前凉张?复置,属广武郡。隆安二年,西秦乞伏乾归遣其弟益州攻凉枝阳、?武、允吾三城,克之。又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击南凉秃发傉檀,至枝阳,大获而还。即此。后魏县废。允吾,见兰州。祖厉城卫西南百三十里。汉县,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晋废。前凉张轨复置,仍属武威郡。后魏移县治于平凉县境,属陇东郡。故县久废。祖,读?。厉,读赖。○乌兰城,在卫南百十里。汉祖厉县地。后周置乌兰关于此。唐武德末,置乌兰县,属会州。后没于吐蕃,县废。刘?句曰:乌兰,后周所置县也。初置于会宁关东南四里。唐天授二年,移于关东北七里。

勇士城卫西南二百里。汉县,属天水郡。武帝元狩初,置天水属国治此。后汉属汉阳郡。元初二年,庞参等击叛羌兵,至勇士东,为杜季贡所败。晋县废。咸安初,秦苻坚使王统攻陇西鲜卑乞伏司繁于度坚山,司繁降,因置勇士护军于勇士川。使乞伏吐雷抚其众,寻使司繁镇之。其子国仁因苻坚之败,遂叛秦。太元十年,国仁筑勇士城而都之,是也。后魏废。亦曰健士城。颜师古曰:隋初避太子讳也。

苑川城在卫西南。《水经注》: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北径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有东西二苑城。其城相去七里。晋咸和中,陇西鲜卑乞伏述延始居苑川。咸安初,乞伏司繁拒秦将王统于苑川,败,降秦。其后,乞伏国仁据勇士城,苻登封为苑川王。乞伏乾归复自金城迁于西城,即苑川西城也。既又迁都苑川,盖即苑川东城云。宋元嘉三年,西秦王炽磐侵河西王蒙逊。夏主昌遣将呼卢古乘虚攻其苑川及南安,炽磐引还。后魏神?中,城废。

?阴城在卫西。汉县,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晋废。宋白曰:会宁县本?阴县地。河水东过勇士县北,东流即?阴县。汉顺帝建康初,赵冲追击叛羌于建威?阴河,即此。贤曰:凉州姑臧县东南有?阴县故城,县因水为名。《续汉书》:建威,本作武威。又曹魏黄初二年,凉州卢水胡反。遣张既讨之,胡逆拒既于?阴口。胡氏曰:?阴河口也。或讹为?武城。晋隆安二年,西秦将乞伏益州攻凉,克?武,即?阴矣。后魏始移置县于平凉县境,旧城遂废。○麦田城,在卫北。《水经注》:麦田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山东北有麦田城。又北有麦田泉,西南流,注于河。晋咸和四年,乞伏述延见赵亡,惧,自苑川迁于麦田,即此城也。

会川城卫西南七十里。宋元符二年进筑,赐名会川,属会州。金末,侨置会州于此,谓之新会州。元废。○新泉城,在卫西北三百里。唐大足初,郭元振置新泉军。初属朔方,天宝中属河西节度使。后废。《宋志》会州城南四十里有新泉寨。宋元符初置。盖因旧城以名。金废。德威城在卫西。本名清水河。宋政和五年,童贯遣秦凤将刘仲武出会州,至清水河,筑城屯守而还。赐名曰德威城。西去黄河四里。《宋志》:城南二十五里为远罗谷口。政和中,置正川堡于此,隶德威城。

○乌兰山卫南百二十里。上有关。唐置乌兰县,以此山名。或谓之南山。晋义熙三年,秃发傉檀为赫连勃勃所败,自阳武下峡奔南山。胡氏曰:枝阳之南山也,西连武威、仓松之境。

度坚山在卫西。晋时,陇西鲜卑乞伏氏,先自漠北南出,屯高平川,又自高平西南迁麦田山。乞伏司繁又自麦田迁度坚山。咸安初,苻秦使王统攻之。司繁拒统于苑川。统潜袭度坚山,克之。义熙五年,乞伏乾归自苑川徙都度坚山。七年,置秦兴郡治焉。胡氏云:度坚山,在苑川之西。

大小松山在卫北六百里。庐帐多驻牧于此,为庄、凉、兰、靖诸边之患。万历二十六年,抚臣田乐镇臣达云收复其地。于是,边患始少。○雪山,在卫北百二十里。山势高峻,积雪不消,套寇入犯,往往驻牧于此。又三岔山,在卫北。又有猪肝岔,在卫东北大河南岸。成化十年,寇从此内犯。

阳武下峡在卫东北。晋隆安初,后凉吕光攻乞伏乾归于西城。遣其将梁恭等出阳武下峡,与后秦秦州刺史没奕干攻其东,不克。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击南凉,入枝阳,驱掠而还。秃发傉檀引兵追之,勃勃于阳武下峡凿凌埋车以塞路,逆击傉檀,大破之。胡氏曰:阳武下峡,在高平西,河水所经也。

○黄河在卫北五里。自兰州东北流,至卫境,过祖厉故城西,又经卫北,入宁夏中卫界。其间山峡险隘,垂流直下,高数十丈。又卫城北有黄河堰。唐刺史安敬忠筑此以捍河流。卫西南又有北卜渡。《元志》: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卫鸣沙山南黄河也。祖厉河在城东。又北注于河。其水苦恶,不可食。《水经注》:水出祖厉南山,北流经祖厉县,又北注于河。汉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是也。《唐史》:祖厉城西有河池,因雨生盐。《卫志》:城中无清泉,祖厉水复咸苦,汲者必涉祖厉而后达于河,取以供日用。遇雨潦,即涨溢不可渡。乃量工命役,截其上流。去卫五里地,有江嘴者,决而导之,使北入河。于是,故道堙平,往来便易。又亥剌河,在卫北,西流注于河。明初,边将陈德奏捷于此。渴浑川在废勇士县东北。晋太元十二年,乞伏国仁袭鲜卑三部于六泉。鲜卑没奕干等连兵来袭勇士,遇战于渴浑川。没奕干等大败,三部皆降于国仁。六泉,今见平凉府镇原县。

三不剌川在卫北境。其西为五郎口。明初,孙兴祖战死于此。○裴家川,在卫北黄河外。其地便于屯营,为戍守之要。隆庆六年,设永安营于此,东接宁夏中卫界。今详见中卫。

大沙沟在卫北黄河外。嘉靖中,边臣李承勋言:宁夏自镇远关至大沙沟,旧有台堡相接,以断北寇西行之路。是也。又芦塘,亦在卫东北黄河外,亦曰芦沟,宁夏固原边接境处也。今有芦塘营。

○会宁关卫西南百三十里。旧名颠耳关。宋元符初进筑,赐名通会,寻改曰会宁关。金改为会安关。南至巩昌府安定县一百里。○乌兰关,在卫南乌兰山上。《唐志》乌兰县西南有乌兰关,是也。

永安营在卫北裴家川。又芦塘营,在卫东北芦塘上。俱卫境要地,设官军戍守于此。○通安寨,在废会川县东六十里。宋崇宁五年置,属西安州。金仍曰通安寨,改属会州。元废。又有同安堡,在通安西三十里,亦宋置。金废。

怀戎堡卫东六十里。宋崇宁二年置。《宋志》:堡北至柔狼山界堠四十里,与夏国西寿监军对境。繇枯寨谷至柔狼山,地皆险阻。又有水泉堡,在怀戎堡西二十里。○静胜堡,在卫西南百八十里。《宋志》:政和六年,赐清水河新城曰静胜堡。其城在黄河南石觜上,与河北夏国卓罗监军地分相对。又有通泉堡,在卫西南八十里黄河南岭上。亦宋置。金废。

迭烈孙堡卫北九十里。西夏所置。元因之。明初,元将贺宗哲攻凤翔,不克,自固原之六盘山遁去。明师追之,复繇迭烈孙渡河遁。后设巡司于此。每岁冬,增兵戍守。○打赤堡,在卫东七十里。其地本名乱麻川。天顺中,满四据石城作乱,官军讨之,分道出此。又东五十里为乾盐川堡,接固原州西安所界。为北骑入寇之径道,向皆设兵戍守。石城,见固原州。又平滩堡,在卫西九十里。又西九十里,即兰州金县之一条城也,为往来之要道。《志》云:卫西四十里曰虎豹口,卫境要口也,向设官军戍守。

乌兰桥在卫西南百里。《唐志》:在乌兰关外黄河上。其地亦名乌兰津。西魏大统初,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帅所部西北渡乌兰桥,抵灵州。因灵州刺史曹泥资送至云州,降于高欢。唐贞元十六年,灵州兵破吐蕃于此。元和八年,吐蕃作乌兰桥,又筑月城守之。先是,吐蕃欲作桥,每先贮材于河侧。朔方常潜遣人投之于河,终不能成。至是,朔方帅王佖贪,吐蕃先厚赂之,遂并力成桥。自是朔方御寇不暇。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