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一百五 广东六

◇琼州府东至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海岸千一百三十里,西至海岸四百十里,北至海岸十里,又北渡海至雷州府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百九十里。

古百越地《通志》云:古为雕题、离耳二国。汉武平南越,始置珠崖、儋耳二郡《汉志》曰:汉武元封元年,遣使自徐闻南入海,得大洲,方一千里,略以为珠崖、儋耳二郡。贾捐之曰:二郡合十六县。昭帝始元五年,罢儋耳入珠崖郡。元帝初元中并罢珠崖郡。后汉因之置珠崖县,属合浦郡。三国吴复置珠崖郡治徐闻县,今属雷州府。晋省入合浦郡。宋、齐仍旧。梁置崖州及珠崖郡治义伦县。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复曰珠崖郡。唐武德四年,复置崖州及儋、振等州。贞观五年,增置琼州治琼山县。十三年,又废入崖州,寻复置。天宝初曰琼山郡,乾元初复曰琼州《旧唐书》:贞元五年,岭南节度使李复奏称:琼州本隶广州管内,乾封中,山峒草贼反叛,遂兹沦陷,至今一百余年。臣已遣兵收复,且以琼州控压贼峒,请升为下都督府,督琼、崖、振、儋、万五州,其崖州都督请停。从之。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曰琼州亦曰琼山郡。《宋志》:大观元年,以黎母山夷峒置镇州,赐军额曰靖海。政和初,镇州废,以军额来归。宣和中,又升为琼管安抚都监。元仍旧《一统志》:元改琼州路。今本《志》不载,天历二年,升为乾宁军民安抚司以潜邸所幸也。明洪武二年,降为琼州。三年,升为府,领州三、县十。今因之。

府外环大海,中盘黎峒,封域广袤二千余里,盖海外之要区,西南之屏障也。

琼山县附郭。汉崖瑁县地,属珠崖郡,后废。唐初置琼山县,属崖州,贞观中为琼州治。后因之。今编户一百三里。

○古崖州城府东南三十里。即汉珠崖郡也。《茂陵书》:朱崖治?都,去长安七千三百二十四里,元初中废。后汉亦为珠崖县治,后复废。梁置崖州及珠崖郡,治义伦县。或曰州初治此,后徙义伦也。唐置琼山县于今治,自是州郡皆治焉。《城邑考》:今府城,唐贞观五年创置,筑土为城,周仅三里。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改拓,?石为固,南临大溪,涨溢为患,乃筑长堤捍之,引溪为池,环绕城外。十一年增修,十七年于西门外增筑土城。成化九年,又复营缮,十三年于城外增筑拦马墙,并修筑土城。正德以后,相继修葺。大城周七里,土城不及二里。

舍城废县府东北二百六十里。隋大业中置。唐为崖州治,其西南有勤连镇兵。南汉时崖州亦治此。宋初因之,熙宁四年改置崖州,省县入琼山。又颜卢废县,在舍城县西南,隋置县,属崖州。唐因之,贞观初改曰颜城县。开元后省。

容琼废县在府东南百五十里。唐贞观十二年析琼山县置,属琼州。贞元七年省。又颜罗废县,在府南,亦贞观十三年置,属琼州。唐末废。《志》云:府东南有?毒瑁废县。

○苍屹山城南二里。石峰屹立,水流其下,山后有仙人洞。又有雁塔峰,平冈特立,如卓笔然。又灵山,在府南十五里,自北渡海者,至中流即见此山,乔林荫翳,俗呼圣山。又府南六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

扶山府东南五十里。山之东有五岭:一曰从衡,二曰思峒,三曰光螺,四曰居碌,五曰居林,递相拥护,故名扶山。《道书》以为第二十四福地。昔有陶公者隐此,因亦名陶公山。其西有苍巡峒,峒深广,中有二井,山下又有巨潭,流三十六曲以达于江。○西石山,在府西四十里,一名马鞍山。山多石,下有洞,容数百人,出泉甚清冽,顶上有井,源与海通。其西南一里有递莲洞,自石门入,径窦委曲,大小凡五洞,甚深邃,容数千人,上有一门,透露天日,旁一洞,深黑可三十许里。曾有人避难于此。《志》云:府东南七十五里又有东石山。

云露山府西南六十里。中有三潭,俗名陷屋潭。其上潭林木阴森,人不敢近。又那射山,在府东南八十里,居人以射猎为业。山之阳为铜铫溪,中有巨石,形如铜铫,水注其中,有声如雷。○潭龙岭,在府东北二十里。登绝顶可望黎母诸山,下有泉分两派,俱西南流,中又有一泉涌出,名曰卓锡泉。又南岐岭,在府西南百六十里,顶有大石,盘回十余丈,一名石鼓岭,以山巅小石其声如鼓也。岭之南接生黎地。《一统志》云:府南十里有琼崖岭,其下有古珠崖郡城址。

○海府北十里,亦曰海口港。北接雷州府徐闻县境,舟行一日可抵岸。一名海口渡。宋白曰:州北十五里即大海,泛大船使西南,风帆三日夜,至崖山门入江,一日至新会县,或便风十日可径达广州。《志》云:海口港南岸有神应港,旧名白沙津,番舶所集之地。初,港不通大舟,而海岸多风涛之虞。宋淳熙中,琼帅王光祖欲开而未遂,忽飓风作,自冲一港,人皆以为神应,因名。亦谓之白沙口。宋祥兴元年,元阿里海涯略地海外,琼州安抚赵与珞等率兵拒之于白沙口,援兵不至,州民遂以州叛附于元,即此。《舆程记》:自白沙口渡海,七十里而至雷州府徐闻县之呇磊驿,旧置白沙驿于此。

南渡江府东南十里。源发五指山,历临高、澄迈、定安三县界,会诸水至此,北流至白沙入于海。又湳渭溪,在府南十六里,水源有二:一出谢潭,一出荫潭,合流十余里入南渡江。乡人沿流筑栅,置车数十辆,升水灌田。其水如渭之清,土人呼水为湳,故名。黎母水城东三里。源出黎母山,北流入海。《志》云:儋州亦有此水。盖黎母山之水分五派流入四郡界矣。又府城东有峻灵潭,周二百余丈。宋开宝八年,知州李易上言:州南五里有峻灵塘,开修渠堰可溉水田二百余顷,即此。或曰潭盖黎母山水所汇也。○第一水,在府西三里,绕流经县西北一里之下田村,又北入海,于城西涧流为首派,因名。又西去十里有一涧,亦流入海,谓之第二水。又学前水,在府城西南。《志》云:府西南十五里有泉出石窦间,旧名龙泉,东流西折而为篁溪,又西汇为石湖,溉田千顷,名曰西湖。西湖奇胜甲于一郡,以泉得名也。岁久泉废,好事者浚之,名曰玉龙泉。其下流为学前水,东南流入于南渡江。又白石河,《志》云:在府城东南三十里。溪旁多白石,因名。西南流,亦入南渡江。

东湖府东十五里。相传昔本民居,为风雨所陷。又府西二十里有西湖,即玉龙泉下流也。又南湖,在府南五十里,溉田百余顷,通南渡江入于海。○清澜镇在府南。有巡司,洪武中置。○大坡立营,在府西南,防守居林、居碌、沙湾三峒黎贼。《志》云:琼山县村峒凡百二十有六处。又白沙营,在府北白沙港口,防白沙、东营、芒艼三港贼船。

居缺峒在府西境。元天历初,琼山黎多叛,主簿谭汝楫请兵讨之,次居缺峒,败贼兵。贼有九峒,而居野居中,为最大,周百二十里,草木蒙密,不可入。汝楫先令万人除道周其山,暮复以万二千人衔枚围之,树栅三重,密防奔突。明日,出万人赭其山,布陈以待,渐移栅逼之,复益栅数十重。贼穷蹙,不知为计,遂进兵平之。

琼台驿在府西北隅土城外。自此而东,七十里为宾宰驿,又四十里为文昌驿,东达万州之路也。由琼台驿而西,四十里为澄迈县之西峰驿,又西七十里为临高县之朱崖驿,为西南达儋、崖二州之道。○梁陈渡,在府西南。元至顺元年,黎獠叛寇乾宁界,都镇抚谭汝楫沿江自南建至番诞渡,置堠障守之。明年,贼寇石山新村、梁陈渡,汝楫战不胜。三年,贼寇乾宁西山界,元帅关关军水尾,失利,贼遂陷澄迈。

澄迈县府西六十里。西至临高县百十里。汉苟中县地,属珠崖郡。隋置澄迈县,属崖州。唐因之。宋开宝五年,改属琼州。《城邑考》:县城,成化初始筑土垣,弘治元年?以石,正德七年增修,周二里有奇。编户五十四里。

○曾口废县县南七十里。本澄迈县地。唐贞观十三年,置曾口县,属琼州。五代时,南汉省。今其地名博罗村。

○澄迈山县东十五里。县以此名。《志》云:山特起一峰,若树株然,一名独株山。又文裔山,在县南二十里,龙泉出其阳,三峰在其阴,一名三峰岭。《志》云:山南有鲤鱼潭,山穴泉涌,潴而为潭,溢入新河。

大胜岭县西十里。《志》云:马援破交趾,峤南悉平,因抚定珠?,调立城郭,置井邑,屯兵于此,故以大胜名。其东为万岁冈,上有石如列屏,俗名圣石。○石鼓岭,在县南七十里。岭上有二石,扣之若钟鼓然,声闻里许。又县西北三十里有云霄谷,山幽地腴,泉甘木茂,为隐处之胜。

○新安江县南六十里。源出五指山,历临高县而东入县界,又东达定安县而入琼山县境,即南渡江之上流也。○澄江,在县东,源出山谷间,下流达新安江。

○澄迈镇县西北十里。有巡司,洪武中置。又居便营,在县西南,防茅甲已等村峒生黎,其地与琼山县居林、居碌、沙湾三洞黎相近也。《志》云:县境村峒凡一百三十有七。○西峰寨,在县东。《宋史》,政和间,管帅郭晔乞于澄迈置西峰寨,临高置定南寨,以隘阻黎人,由是道路无梗,即西峰驿也。

临高县府西百八十里。西至儋州百九十里。唐初置临机县,属崖州。贞观五年改属琼州,十三年复属崖州,寻又来属。开元初,改曰临高县。宋、元因之。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十七里。

○临机废县县西二十里。唐初置县于此,后改曰临高。贞元中,移县于今治。《城邑考》:今县城,正统八年创筑,垒石为固。正德间增修。

○毗耶山县西北十里。山有兽如虎,俚人呼为毗耶,故名。一名高山,县名临高以此。○那盆山,在县东南三十里。脉自五指山北来,至此特起一峰,高耸而圆,若覆盆然。又县西南十里有落云岭,脉接那盆岭,坡坨蜿蜒,回拱县治。又有滩神峒,在县南十九里,江中耸立巨石,旁有穴,高广二丈许。

○大江县南百八十里。源出五指山,流至此,东流历澄迈县名新安江,入定安县名建江,至琼山县为南渡江,远近群川皆汇此入海。○美泷滩,在县东十里。水自石巅泻下,高数寻,形如曳练,下有潭,深不测,滩上黑石平铺,可容百余人。又龙潭,在县西三十里,亦深广。

○田牌镇县南二十里。有巡司。又县北三十里有博铺巡司。俱洪武中置。○那零营,在县南,又南有屯建营,俱防生熟黎人劫路。《志》云:县境村峒凡二百三十九处。又县北有新安、三家、末落、乌石、博白、黄龙、吕湾、博顿等八海港,俱有民兵??望,防贼船湾泊。

定安县府南八十里,东南至会同县二百二十里。本琼山县地。元至元三十一年,析置定安县,属琼州。天历元年,升为南建州。明初,复为定安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四里。○废忠州在县西南。古獠境。唐咸通五年,遣兵擒黎峒蒋?等,遂定其地,置忠州,兵还即废。元至元三十年,元帅朱斌统兵深入,黎巢尽空。明年,于忠州故地置定安县。《城邑考》:县城,成化二年始议开筑。正德八年伐石?砌,十四年工始竟,十六年风雨圮坏,寻复修筑。嘉靖二十四年增修。

○五指山县南四百里。山有五峰,极高大,屹立如人指,据琼、崖、儋、万之间,为四州之望,一名黎母山。或云婺女星尝降此,本名黎婺山,后讹为黎母云。黎人环居山下,内为生黎,外为熟黎,山巅常在云雾中,久晴则见翠尖浮于半空,其下犹洪?不辨也。熟黎所居已阻且深,生黎之巢人迹罕至。唐乾封中,黎母山贼陷琼州,据之。贞元五年,州始复为唐境。元至元二十八年,黎叛,阔里吉思等讨之,空其巢穴,勒石五指山。明嘉靖二十年,亦尝大举师,徒攻毁巢峒,登黎婺山巅。二十八年,崖州黎复叛,大军进讨,直抵巢穴而还。《广记》:议者尝以五指山居州邑之中,为吾内患,宜于兵威削平之际,开十字大路。大约以道里计之,自府治至崖州千里而近,自儋州至万州六百里而遥,此四至径一之大凡也。细数之,自府治至沙湾三百里而遥,自崖州至罗合三百里而近,俱为坦途矣。度其中未开通处,不过二百里。若大集军民土兵,通力合作,相其溪壑,易其险阻,假以数月,而琼崖之路可由黎峒中行矣。儋、万视此,其工则又杀焉。四路交达,度中建城,量地置堡,就堡立屯贮食,以攻则取,以守则固矣。又云:五指山下东南有阳春峒,为郡境之中,其南有湳他、香根、竹茂、竹拥诸峒,西南有万家、罗活、磨岸、磨魁等村,东有思河等峒,东南有纵横、斩兑等峒,北去定安,东南出万州、陵水,西北至儋州,俱六日程。惟西至昌化,中阻大溪,须浮筏乃济。初入自思河仅六日,前半路颇崎岖,愈入愈衍,其地皆可耕作也。迈本岭县南十里。一名丫髻岭。自西南蜿蜒而东北,复峙一小峰,为县之主山。

○建江县北一里。源出五指山,自澄迈县流入境,又北流为琼山县之南渡江。元升县为南建州,以江名也。又思河水,在县南,亦出五指山,流经县南境,逶迤数百里,复东南流入乐会县界,为万泉江上流。

○岭背营在县南。《志》云:县境思河、光螺峒、水口、岭背等村黎,尝构琼山县境内诸黎为患,因设南伦营防守。嘉靖十三年剿平,改设今营。又县境诸黎村峒凡一百十有二。

文昌县府东百六十里。南至乐会县百七十里。汉紫贝县地,属朱崖郡,后废。唐武德五年,置平昌县,属崖州。贞观元年,改曰文昌县。南汉亦属崖州。宋改属琼州。县无城,编户十八里。○紫贝废县县城北一里紫贝山下。汉置县,治此,寻废。又平昌废县,在县西北。《志》云:本武德县,隋置,属崖州。唐改为平昌县,后改曰文昌,移于今治。○玉阳山县北十里。一名青山岭,林木青翠,邑之主山也。其西曰苍锡山。又紫贝山,在县北一里,一名灵山岭。○铜鼓山,在县东北一百里,又抱虎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皆以形似名。

七星山县北百五十里大海中。有七峰相连,一名七洲洋。山林木茂密,下出淡泉,航海者必取汲于此。山之东又有七星泉,虽旱不涸。○焚ズ岭,在县北百三十里,枕海滨。相传汉楼船将军杨仆初渡海至此,即焚其楼船以示士卒必死处。恐误。《志》云:县东北五十里东昆港水之北有眉丘,丘狭而长,若埭然,延亘六七里,中藏一丘,隆然深秀。

○文昌江县南一里。一名南桥水。《志》云:江源有二:一出县境之迈南山,一出龙塘,至县南一里合流,又东南达清澜港入海。○清澜港,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县东下场溪西,二处合流至此,与海潮相会而成港。又铺前港,在县西百五十里,商帆海舶,多集于此。

○铺前镇县西北百五十里铺前港之东。有巡司。又青蓝头巡司,在县东一百里抱陵港。俱洪武中置。○白延架营,在县西南,防斩脚峒黎等贼。《志》云:县境村峒凡三十有五处。又县有铺前、木栏、抱虎、七星港澳,皆与琼山连洋,大海贼船易入,拨军??守。

宾宰驿县西北六十里。又县南四十里有长岐驿。《会典》有文昌驿。三驿皆革。

会同县府东南二百九十里,东南至乐会县六十里。本乐会县地,属琼州。元至元三十年,析置会同县。《城邑考》:县旧无城,周为栏闸。嘉靖三十年,始?石为垣,周二里有奇。编户七里。

○小禄山县西二十里。下有涧水,分二派灌田。又西十里曰西崖岭,峰高千仞,顶有巨石,下有石龛。○多异岭,在县东南二十里,以岩石多异而名。又县东北三十里有文嚣岭,亦高峻。○天塘溪县北二十五里。源出文昌县界天塘岭,流入境,下流达乐会县,合万泉江。又县南有大塘水,源出黎母山,分流经县南,潴为巨塘,资以溉田。

○调嚣镇县东南十五里。有巡司,洪武中置。○永丰驿,《舆程记》云:在县北。自文昌县之长岐驿,五十五里而至永丰驿,又四十里至温泉驿,又四十五里为万州界之多陈驿。

乐会县府东南三百五里。西南至万州八十里。唐显庆五年置县,属琼州。宋大观三年,改属万安军,寻复旧。县无城,今编户十二里。○阴阳山县东北一里。山形奇偶相生,因名。又县东二里有雷朴山,小山特起,在万泉河南,曾有雷击其山石,因名。又香炉山,在县南二里,突起一小峰,诸峰罗列交拱。○金牛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峻耸插空,俯视诸山皆如培?,海航望此以为表识。又白石山,在县西四十里,山脉绵亘,耸立高峰,顶有巨石。

风门岭县西南七十里。岭路高峻,瀑布悬流,为诸黎出入咽喉之所。又三山神岭,在县东南十里。岭上有泉曰金牛井,四时不涸。○龙见石,在县西北十五里,状如龙首山脊,半里许皆黑石,がテ叠出,若龙鳞然,黎盆水绕其前。

○万泉河县西北二十五里。亦曰万泉江。源出五指山,入定安县界为思河水,又东南流至县西,分二支绕县治后,经雷朴山下而复合。中有印山屹立,若浮印然,周遭有沙护之,亦名应山,与雷朴山对峙,出博敖港入大海。《志》云:万泉河纳会同诸县众水之流,因名。又昔人尝饮马于此,亦名饮马河。

温泉河县南十里。《志》云:河自西黎山纵横峒发源,流经县西界,达县西南温汤铺,转流至东北博敖港入海。

○猪母营在县西南。防守加略、中心等村生熟黎。又有沙牛坝营,防葵根、水口等村黎。皆拨民兵戍守。《志》云:县境村峒凡五十有三处。

儋州府西南三百七十里,东南傍海至崖州五百八十里,北至海岸五十里。

古百越地。汉置儋耳郡《茂陵书》:郡去长安七千三百三十五里,始元中省入珠崖郡。后汉属合浦郡《志》云:时为珠崖县地。晋、宋以后,皆为荒徼。萧梁置崖州及珠崖郡。隋初为崖州,大业初复为珠崖郡《隋志》州、郡皆治义伦县,即今州治也。《元和志》《旧唐书》皆云,隋置儋耳郡于此。盖萧铣时改置。唐武德五年,置儋州。天宝初,曰昌化郡。乾元初,复曰儋州。南汉因之。宋仍为儋州。熙宁六年,改曰昌化军。绍兴六年,军废,属琼州。十四年,复置军,寻改曰南宁。元因之。明洪武初,复曰儋州。正统五年,以州治宜伦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外滨瀛海,内扼黎狸,翼带琼崖,互为唇齿。

○宜伦废县今州治。梁置义伦县,为珠崖郡治。隋因之。唐为儋州治。宋太平兴国初,避讳,改曰宜伦,仍为州治。熙宁中为昌化军治,绍兴中又为南宁军治。元因之。明废。《城邑考》:旧州城,在州西北三十里,地名南滩浦。相传汉楼船将军杨仆所筑,亦谓之儋耳城。梁置义伦县,亦治此。隋末迁于高坡,即今治也。洪武六年,始筑石城,缘城为濠,后常修治。有门四,城周二里有奇。

富罗废县在州西南。本汉儋耳县地。隋置毗善县,属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曰富罗县,属儋州。南汉废。○洛场废县,在州东南。《志》云:唐乾元中置在黎峒中,属儋州,后移置州城下。宋省入宜伦县。《志》云:州南有涔阳废县,唐天宝初置,寻废为涔阳镇。今考新、旧《唐书》,皆不载。

○松林山州北二十里。《隋志》谓之藤山,一名松林岭。圆顶下垂,中有石岩,县之主山也。又州东北六十里有辅龙山,俗名抱社岭。○黎毗山,在州西北四十里,近黎母山,俗呼为那细岭。又州西四十里有德义山,俗呼黎晓山,顶有巨石若岩。

马蝗山州东三十里。以形似名。俗传汉将曾屯兵于此,盖其地尝为战场也。○龙门岭,在州西北三十里。海岸夹起石峰,两趾奔海,其状若门,可以泊舟岭上。又有石穴,中虚通海,风出其中,名曰风门,内容数十人。

○海州西四十余里。一名琼海。中有狮子石,舟楫所经也。《志》云:石在海中,东去州五十里。

沦水州北一里。源出黎母山,流合群川,绕城北,西流十里为大江,至新英浦与新昌渡水合,会海潮成港,复南经羊浦入海。《志》云:沦水沿流有四名:一曰黎水,以出黎母山也;一曰昌江,以州旧为昌化军也;西近海滨曰新英浦;流至海口曰羊浦港。

白马井州西南三十里。相传唐咸通中,辛、傅、李、赵四将奉命灭黎兵,至此渴甚,有白马嘶鸣,以足跑沙,清泉涌出,因名。一名滔沿井。《郡国志》:井源与沦水通,有人以竹置井口,于沦水中得之。俚人呼竹为滔沿,故名。

○镇南镇州西南三十里。有巡司。又州西南八十里有安海巡司。○山口寨,在州境。成化五年,七方峒黎符那南叛,官军讨之,凭险阻不下,既而破其上下多邦山口寨,追擒之于落贺洲,并平其党姜花等峒。《志》云:州境村峒凡二百有九处。

归善驿州东四十里。又镇南巡司西有田头驿,安海巡司西有大村驿。《舆程记》:州城外有古儋驿,又由归善驿而东六十里为临高县之珠崖驿,大村驿而南三十里为天负驿,又四十里为昌化县之昌江驿,此州境达琼崖之道也。

昌化县州南二百九十里。南至崖州感恩县七十里。汉为至来县,属儋耳郡,后废。隋置昌化县,属崖州。唐属儋州。宋因之,熙宁六年省入宜伦县。元丰三年复置,属昌化军,寻属南宁军。明属儋州。县无城,编户九里。

○吉安废县在县北。隋置吉安县,属崖州。唐初废。贞观元年,析昌化县复置,属儋州。乾元后省。○峻灵山县北十里。本名朝明山,一名神山岭。山有落膊冈,其旁石如冠帽,俚人呼为山?膊。南汉封其神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改封为峻灵王,山因以名。海航往来,恒泊舟汲泉于此。○九峰山,在县东百六十里。山有九峰,盘旋百余里。又马岭,在县南三十里,山势起伏至海滨,与城相对,耸起三峰,形若天马。

○昌江县南十里。源出五指山,西北流汇群川水,至县东南侯村,分南北二流:南江西流,经赤坎村而南出,会海潮成港,一名南崖江,又名三家港;北江北流绕县南,又西流至泥浦,与潮相会而成港,一名北港,并入于海。○峨娘溪,在县东,出九峰山下,西南流注于昌江。

○德霞寨在县东南。地势平衍,黎贼巢于此。嘉靖十九年,斥夺其地,拟建城邑,既而中止。二十八年,黎复叛,议者复请建城寨于此,据其膏腴,仍由德霞沿溪水以达县治。《志》云:县境村峒凡三十三处。○大南驿,《舆程记》云:在县南。自县之昌江驿,四十里而至大南驿,又七十里至感恩县之县门驿。万州府东南四百七十里,西南至崖州三百六十里,东至海岸三十里。

汉朱崖郡地。隋崖州地。唐初因之。龙朔二年,析置万安州。天宝初曰万安郡,至德二载改为万全郡,乾元初复曰万安州。南汉因之。宋仍曰万安州亦曰万安军。熙宁七年,改万安军。绍兴六年,军废,属琼州,十三年复置军。元因之。明洪武初,改为万州。正统五年,以州治万安县省入编户三十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控临大海,雄峙东隅,琼崖之指臂也。○万安废县今州治。唐初为崖州文昌县地。贞观五年,析置万安县,属琼州,十三年改属崖州。龙朔中,为万安州治。开元九年,州徙治陵水,县属焉。至德二载,改县曰万全。贞元初,复为州治,寻复曰万安县。宋亦为万安军治。绍兴中,军废,改县曰万宁,寻复置军,县亦仍旧。元仍曰万安县。明废。《城邑考》:州城,宋绍定间筑,?以砖瓦,广袤不过半里,历久倾圮。元时,土酋郑宽摄州事,因旧址?砌。明洪武七年,始展拓旧城。成化七年修筑,环城为池。初有门四,后塞北门。今为门三,城周二里有奇。

富云废县在州西南。又南有博辽废县。俱唐贞观五年析文昌县置,属琼州,寻属崖州。龙朔中,属万安州。唐末废。

○赤陇山州东南三十里。土色赤,有冈陇相连,一名东龙山。又独洲山,在州东南五十里海中,风帆半日可达,峰势插天,周围五十里,有田数亩,鸟多鹦鹉,兽多猩猩。○六连山,在州北六十里。山脉接黎母山,六峰突起峻拔,连续起伏三十里,《志》以为州之主山也。中多鹿?,一名鹿市山。弘治十七年,官军讨鹧鸪啼、龙吟洞诸叛黎,贼多匿于坛口村六连山麓,官军遇伏败绩。

湳陵山州西南二十里。南有大溪,流绕冈阜。又剑门岭,在州西南十里,势如剑锋,卓然对峙。又东山岭,在州东七里,岭之阳有巨石耸立。又有华封、维石二岩,流泉清冽,为州之胜。《志》云:州东北百里滨海又有金牛岭。

○金仙水州北二里。源出黎母山,至城北潴为潭,绕流经东山岭,转北入小海港达于海。俗呼仙河溪。又大溪水,在州南十里,源亦发黎母山,绕流经此,下流入海。又南陵水在州西南二里,都封水在州西南三十里,其下流俱汇大溪入海。嘉靖二十年,官兵御叛黎,败绩于多崩江,或曰即都封之讹也。

小海港州东北二十里。港口有二小石山,南北对峙如门,海舶往来,取道于此。

○莲塘镇州东三十里。有巡司。○莆苎营,在州西北,防鹧鸪啼等村峒黎,最为襟要。又南头营,在州西。其相近有黄坎、改体、抱打、罗透表、罗眉、无俗等村黎为患,特设官兵戍守。《志》云,州北有沙牛坝营,防迤北龙吟、青山与乐会县纵横峒、葵根、水口等村诸黎,今亦见乐会县。又驭北营,在州西南,防州境与陵水县合界午岭、海湾、路口诸黎。又有镇南营,在州东南,其相近有南港、莲塘、莲岐、大塘、新潭诸港澳,俱海寇出没处,设兵??守。《宋志》州境有买扶诸峒黎,旧尝梗化,端平初效顺。今州境村峒凡九十有三。

岐峒在州西北。岐人所居。岐人又在生黎之外,亦有生熟二种,居五指山中,历代不宾,黎人惧之。《隋志》所谓盿也。永乐三年,尝设土官统之,寻革。弘治中始为寇。正德七年,官军讨之,不克。嘉靖以来,常为寇暴。黄佐曰:黎外有岐,黎所惧者,岐也。生岐疆界,由琼抵崖不过三百余里,自儋达万不过二日余程。候彼三、八月饥荒,分兵四面,开示信义,彼必听从,乘此开路,可立衙门,岐既从而黎伏矣。

多陈驿州东五十里。《舆程记》:州城北有万全驿,又东北四十里为多陈驿,又北四十五里接会同县界之温泉驿。

陵水县州南六十里,西至崖州二百九十里。《志》云:隋大业六年,置县,属珠崖郡。今《隋志》不载,盖唐初所置也。本属振州,龙朔中改属万安州。宋初因之。熙宁七年,省入万安县,为陵水镇。元丰三年,复置县。绍兴六年,改隶琼州,十三年复来属。元因之。县无城,今编户九里。

○独秀山县西南一里。一峰突起,亦名文笔山。又小五指山,在县西南百里生黎峒中,与崖州接界,脉接黎母山,挺立数峰,黎人环居其下,有温郎、岭脚二洞,外险而内坦。嘉靖二十八年,科臣郑廷鹄言:温郎、岭脚,实万州、陵水之冲,大军攻黎,贼必合二峒以扰我陵水,当分奇兵出此,使二峒贼自救不暇,然后大兵直捣?贼巢穴,党涣势分,可以得志。是也。○博吉山,在县东二十里,下有博吉水。又声山,在县东八十里,山中虚谷与人声相应,因名。又加枕山,在县西境。弘治十三年,黎亭峒黎陈那洋等作乱,官军讨之,至加枕山,进至大播山,贼平。

多云岭县南十里。一名灵山。山峻拔,云常覆其上。○双女屿,在县东百里大海中,去岸半日,周围数十里,两石对峙如人,上有淡水,海舶多就汲焉。

○大河水县东二里。源出五指山,绕流经此,有古博渡,南流至县南十五里与海潮会,曰水口港,远近群川悉由此入海。○陵?冉水,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名陵栅水。又传吉水,在县东二十里,亦出五指山,绕石山间,东南流合众水,俱至水口港入海。又有都笼水,在县西南二十里,东入大河水。

○牛岭镇县北二十里。有巡司。《通志》:司在万州、陵水间,为海湾平阳之地,多盗贼为腹心患。司南有地名南峒,议建镇南营于此,增设官兵,并迁牛岭司佐之;司北有地名杨梅,议建驭北营于此,亦增设官兵,并迁莲塘巡司佐之,庶官民商旅往来可以无患云。《海防志》:县旧有苗山巡司。络索营在县西北。向设官兵,防桃油、信脉、山涧、打索、朝缠、凡遐等村黎。又有鸭塘营,防寿山、芦岭诸黎,最险要。又合水营,在县西。其相近有白水、回峰、番?、若那龙等村黎为患,特设官兵戍守。《志》云:县境村峒凡三十处。又县东南有水口、黎庵等港门,海寇易入,皆拨兵??守。

乌石驿县西四十里。又西即崖州之都许驿。《会典》县又有顺潮驿,与乌石俱革。

崖州府南一千四百一十里。南至海岸四十里,西北至儋州五百八十里,东北至万州三百六十里。

汉珠崖郡地。后汉属合浦郡。萧梁亦属珠崖郡。隋属崖州,大业中置临振郡杜佑、刘?句皆云隋置。今《隋志》不载。唐武德五年,置振州。天宝初曰延德郡,又改为宁远郡。乾元初复为振州。宋改为崖州亦曰珠崖郡。宋白曰,开宝六年,割旧崖州地属琼州,而改振州为崖州,是也。熙宁六年,改为朱崖军。绍兴六年,军废,属琼州。十三年复置,改曰吉阳军。元因之。明复为崖州。正统五年,以州治宁远县省入编户十五里,领县一。今因之。州山林环绕,黎獠错杂,屹峙海滨,最为艰远,岭表之绝徼,溟南之奥区也《岭表录异》云:自琼至振多溪涧,涧中有石鳞次,水流其间,或相去二三尺,近似天设,可蹑之而过。或有乘牛过者,牛皆促敛四蹄,跳跃而过,或失,则乘流而下云。○宁远废县今州治。隋置县,属崖州。唐为振州治。宋改为崖州治。绍兴中,县属琼州,寻为吉阳军治。明省。《城邑考》:州旧无城,仅以木栅备寇。宋庆元四年,始筑土城。绍定六年,?以砖瓦,周围仅一里余。元元统初修葺。洪武九年增修,十七年因旧址展筑,明年?以砖石,环城为濠。成化十二年,复修治,于濠堑周围植刺竹。弘治二年以后,屡经修葺。今城周三里。

延德废县州西百五十里。隋置县,属崖州,以延德水为名。唐属振州。南汉初,县废。宋崇宁五年,复置延德县于朱崖军黄流、白沙、侧浪之间。大观初,又增置延德军,复置倚郭县曰通远。政和初,军废,省延德县入感恩县,又废通远县为镇,隶朱崖军。六年,复置延德寨,又改通远镇为寨。元俱废。《通志》延德废县,在今白沙铺西南。又吉阳废县,在州西北百里。唐贞观二年,析延德县置,属振州。南汉因之。宋属崖州。熙宁六年,废为藤桥镇,隶琼州。绍兴六年,复置县。元初废。《志》云:州西百里有乐罗废县,汉置,今为乐罗村。

临川废县州东南百三十里。刘?句曰:隋所置县也,属崖州。或曰本临振故县,隋开皇十年,以临振县赐高凉洗夫人为汤沐邑,即此。后废。唐曰临川县,属振州。南汉废入宁远县。宋为临川镇,镇东北有故盐场,亦宋置。又落屯废县,在县东五十里。唐天宝后置,属振州。南汉废。

○南山州南十里。壁立枕海,为州屏障。石边一穴,出泉清泠,名万仞泉。元王士熙尝更名为鳌山。又南十里曰钓台山,中有试剑峰。又有岩曰大洞天,岩前瞰大海,后环曲港,峭壁在南,小洞附北。岩之西北复有一岩曰小洞天,岩外临海,有平石可坐而钓,谓之钓台。《志》云:小洞天,在州西南十里海滨。○澄岛山,在县西南十五里,孤峭枕海。又州东南十五里有石版山,傍有横石平如砥,周围数丈。

回风岭州东北百二十里。以飓风不过此岭而名。又大横岭,在州西十里,岭高峻,下有路北入黎界。《志》云:州北十里有报福岭,以土人遇旱祷雨于此而名。又州北三里为马鞍山,五里为豺狼岭,皆以形似名。○落笔峒,在州东百里,石壁峭立,上有石门,中有二石,形如悬笔。其东复有石洞,外窄内宽,中有井,源与海通。○海州西五十里。有龙栖湾,海水湾旋二里,昔有龙栖于此。又州南亦滨海。《海槎余录》:海面七百里外有石塘,北之海水特高八九尺,其南波流甚急,海槎必远避而行。舟入回?中,罕得脱者。又有鬼哭滩,舟行至此,必以米饭掷之而后过。宋天禧二年,占城使言:国人诣广州,或风漂船至石塘,即累岁不达。石塘,在崖州海面七百里。

大河水在州城北。源出五指山,东流转西绕州南。宋知军事毛奎塞为平地,导流经城北三里,分南北流以入于海。今名分流处为三汊河。又临川水,在州东百三十里,源亦出黎母山,分两派,前后夹流,南入海。废临川县以此水名。○木饮川,在州境。《酉阳杂俎》:朱崖有一岛,居民甚众,而地无井,海水特咸,取草木汁饮之,因名。又玳瑁栏,在州东南五十里海边,有巨石数十丈如屋。宋时陈明甫者凿石为栏,以养?毒瑁云。

南沟在州城南。城北又有北沟。明正德十四年,知州事陈尧以州城环溪分流南北,溪外皆民田,乃凿二沟于溪之上流,南沟延袤十五里,北沟延袤五里,沟成,旁通曲引,亢燥之地,皆成沃壤。○藤桥镇州东二百二十里。有巡司。又州西八十里乐罗村有抱岁巡司。又通远巡司,《志》云:在州北黄流村郎凤岭下。○合水营,在州东,与陵水县接界。又牙力营,在州东北,昔时增置官军,防罗活、千家、多涧等黎贼。嘉靖二十八年大征,遗党无几。今营废。《志》云:州东南滨海有榆林、牙狼、不头、利桐、玳瑁洲等港澳,俱海寇窥伺处,向设军??守。

罗活寨在州东北。其地膏腴,黎贼常据此,曰罗活峒。嘉靖二十八年,黎叛,议者谓当于罗活等处建立州县,设耕屯,且由罗活历斩开路以达安定,使道路四达以慑奸萌云。《志》云:州境村峒凡九十有二,其最强者曰罗活,曰抱宥,曰多涧,曰千家,而千家尤密迩官道,为诸黎门户。成化末,尝征服之。正德初复横,寻讨平之。于是州境少事。

义宁驿在州城西。又西北七十里有德化驿。又都许驿,在州东百八十里。《志》云:州东藤桥村有太平驿。又潮源驿,《名胜志》云:在州城外,自会城至此凡二千五百五十里,东去陵水县陆路三百里。《舆程记》云:由感恩县县门驿,八十里至甘泉驿,又南八十里至义宁驿,东行六十里为德化驿,又东百里为潮源驿。似有误。

感恩县州西北三百二十里。北至儋州昌化县七十里。汉置九龙县,属儋耳郡,后废。隋始置感恩县,属崖州。唐属儋州。宋初因之,熙宁六年省。元丰四年复置,属昌化军,寻属南宁军。元因之。明初属儋州。正统五年改今属,始筑土城。正德初改筑,十年工毕,周一里有奇。编户九里。

○废镇州县东北七十里。宋大观初,蔡京议开边,知桂州王祖道言:黎人愿为王民,请于黎母山心立镇州。又置倚郭县曰镇宁,赐军额曰静海,未几废。○九龙废县,《通志》云:在县东九龙山下。汉置,后废。

○感劳山县北十里。山南有平坡,相传大军平黎曾至此,乡人感其德而劳之,因名。山之阴,感恩水出焉,隋以水名县。○息风山,在县东南十五里,中有巨穴,深不可测,每飓风作,黎人祷之则止。

小黎母山县东百五十里。脉接黎母山,至此危峰特耸,崖石崎岖,人迹罕至,群黎环居其下。元时讨叛黎,尝驻军于此,今石刻犹存。又黎虞山,在县东五十里,山高广,黎人虞猎处也。○抱透岩,在县东北五十里。岩在山巅,口仅二尺许,内阔如巨室,黎人常藏谷帛于此。《志》云:县东北七十里有虞山石鼓,在废镇州城之东河中,鼓圆六尺,声如空瓮,元军讨叛黎尝至此。又鱼鳞洲洞,在州北七十里,海滨特起一峰,上有石洞重叠,状如鱼鳞。

○海县西南四十里。有石排港,巨石排列海滨,湾环里许,可泊舟。祝穆曰:江浙之潮皆有定候,钦廉之潮,则朔望大潮谓之汛水,余日之潮谓之小水。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系长短星,不系月之盈亏也。

南龙江县东北五里。源出黎母山,流经此,感恩水流入焉。又绕流经县治而西,会潮成港入海。两岸皆巨石,深不可测。又延澄江,在县东北四十里。源亦出黎母山,流经此,有透道岭江绕其下,又西南流,会潮成港,一名白沙港。○南湘江,在县南三十里,源亦出黎母山,分而为二,绕流至县南复合为一,经南港铺西南流,会潮入海。

○延德镇县东南八十里。有巡司,因废延德县而名。或云县盖置于此。又县门堡,在县南,旧有县门驿,今革。《志》云:县有南港、岭头、白沙、南北沟诸处,向皆设官兵,防诸黎贼。县境村洞盖四十有一也。又黎港,在县西北。县南又有抱驾港、白沙湾,皆滨海水深,寇船易入,置兵哨守云。

附见:

海南卫在府治西。洪武五年置。○儋州守御千户所,在儋州治西,洪武二十年置。又万州守御千户所,亦在万州治西,洪武七年置。又崖州守御千户所,在崖州治西,洪武二十七年置。俱隶海南卫。

清澜守御千户所在文昌县东南三十里,西北去卫治一百九十里。洪武二十四年建,创筑砖城,周五里。又昌化守御千户所,在昌化县北十里,东北去卫治六百六十里。洪武二十四年建,始筑土城,三十年?以砖石。永乐中,以倭寇屡侵,复增修。正统十年,又缘城凿池。今城周三里有奇。○南山守御千户所,在陵水县西南,去卫五百六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置于南山港西,植木为栅。永乐十六年,以倭寇屡侵,沙土卑薄,木栅难固,乃改筑城于马鞍山之北,?以砖石。成化四年,复加修葺。环城有池,周不及二里。已上诸所,俱隶海南卫。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