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后记
劝读 获福之本也
感应篇起初在道藏中。自从宋真宗皇帝。赐钱百万。命工刊刻。然后大显于世。当时贤人君子。都极尊奉。明朝世宗皇帝。亦作序颁行。清朝顺治十三年。上谕刊刻感应篇。颁赐群臣。并举贡生监。皆得遍及。历朝隆奉如此。虽然岂独人间宝贵哉。上苍之尊重是篇也更甚。如王巽病游东岳府。见殿上大书金字感应篇。号曰金章。石中璞刻印此经八千本。贮楼。夜夜红云叠绕。祥光烛天。杨道机因疾入冥。冥司谕以广劝世人习诵。周篪亦被冥司戒之曰。汝还阳。更将此经广布。能受持者。不但脱水火盗贼疾厄之苦。求嗣求寿。求禄求仙。都在此经。若是乎此经之大益于人也。无奈尘缘苦海。如醉如梦。少年豪放者。执迷不信。即身老而习成。更难望其改悔。终身醉梦。轻掷一生。呜呼。读了感应篇。如醉忽醒。如梦忽觉。不但转祸为福。实是起死回生。今劝世人。第一要发信心。陆稼书先生说。祸福之于善恶。真如影之于形。第二要发虚心。袁了凡先生说。我辈身为凡流。过恶日积。而回思前事。常若不见己之过者。心粗而眼翳也。具此两心。方可读感应篇。每日焚香虔念一遍。熟念之后。便有乐趣。更要念一句。学一句。念一句。改一句。每日暇时。反覆细看二三张。若能时时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来尤妙。日日如此。终身谨守。一切祈求。自然感应。前贤说。下根人该读。上根人也该读。天下无人不该读。至于干干净净。收拾这个心。更为第一关。
劝行 获福之宝也
感应篇读了。务要做出积德累功来。庶几不负。昔□州推官杨旬。诵感应篇常行十种利益。一、收街市弃儿。雇人代养。待年十五。愿识认者。归还父母。二、每冬十一月初一。收六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贫人乞丐。入本宅养济院。每日给米一升。钱十五文。到来春二月初三。令其自便求养。三、普济应验汤药。四、施棺木。济无力。津送至家。五、使女长大。不计身价。量给衣资。听其父母择配。六、专一戒杀。遇飞走之物。买来放生。七、遇荒年贵籴贱粜。并赈济穷民。八、修造桥梁。开河补路。修理寺观。九、资给穷途。使得还乡。十、排难解纷。在官辩明冤枉。念念推己及人。事事抑强扶弱。生子名桩。年二十状元及第。又如皋冒起宗。增注感应篇。其友梦老翁朗诵。听之,乃见他色美二句。全注读毕。老翁曰该中。是科果中进士。此以笔行善者也。成都玉云芝有口才。通源大师教他积口德。从此凡利人之事。无论大小。极口方便。不肯当面错过。行之二十年。乡会联捷。二子亦先后登第。此以舌行善者也。顺天曹世美。家贫乐善。实心劝人帮人。广约人结善会。舍茶舍粥。舍姜汤。舍棉袄。人出钱。己出力。历多年。会中人见其可托。荐与一财主贩油。共分利。渐获五千余金。子孙安享厚福。此以力行善者也。是知杨公之十善。今之殷实者宜学也。冒公之笔。王公之舌。曹公之力。今之寒素者宜学也。诵感应篇。不外体天行教养之事。至于一举一动。常常敬畏。以自修其身。则不论贫富一也。
劝刻 获福之广也
太微山君功过格曰。以善书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豪杰。大贵人者。当千善。广布无疆。重刻不朽者。当万善。况感应篇尤为天人并重。救世之宝训乎。从来刻是经者。必获奇报。笔难尽言。如瑞安黄凤刻之。而命绝放还。复增寿算。太谷程嘉猷刻之。阳寿已尽。大士今其再生。龙山姚文然刻之。而疟疾顿愈。钱塘于玉陛妻梁氏刻之。而三年危病。一朝霍然。此延寿却病之灵验也。真大奎刻之。而生子继嗣。徽州吴大祚刻之。而连举三子。仙居王竺刻之。而亡男再投母胎。归大宾刻之。而生子显贵。此艰嗣得子之灵验也。华亭沈业刻之。而登第。黄岩杨琛刻之而举进士。吴郡陈嘉谟刻之而高魁北榜。生六子。长季俱登第。青浦曹一士刻之而科甲联登。官至御史。江西石中璞刻之而家道顿兴数万。二子俱贵。休宁方时可刻之。而诸疾顿去。家财渐丰。生二子皆贵。并享上寿。此富贵福泽之灵验也。至于刻之而免水厄者。则有徽州许允卿也。刻之而免火灾者。则有武林杨振之。江干徐天行也。梦关帝命刻者。宁波李燧升也。梦文昌命刻者。吕律仲也。更有为父祈福。为母祈寿而如愿者。则有钱塘孝子汪源也。今劝世人诵感应篇者。务须神前立愿。刻施此经。使世间无人不得赞。或小卷。或大部。或独捐。或众募。板既刻成。必须印施万部。庶为满愿。凡乡场郡试。寺院邮亭。公车宦辙。远商凑集等处。广为施布。流通天下。功德莫量。
劝讲 获福之深也
太上作感应篇,普度万世。如苦海之慈航。如危疾之良药。世人讲此经者由来久矣。○昔遂宁府周虎。日日看感应篇。最喜欢众演说。听者都能向善。一日忽暴病气绝。见阴官说道。你本在饥饿簿中。因你常常演讲感应篇。改注福寿簿。又说。此经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周篪醒来。录此劝世。今世间诵感应篇的善男信女。住在一方中。或市镇。或乡村。应当拨忙讲说此经。使邻里常听。化做仁里。阴功无算。○延安府毕芳茂。行善无力。因想化人为善。最是好事。逢人便说善恶报应。对病发药。人多悔悟。后乡试。太守预梦神曰。今科当中毕芳茂。文虽欠佳。因平日教人为善。功莫大焉。榜发。果中第十名。今世间善士。当发心劝人为善。千万不要独善其身。碰到子侄辈。便该提出孝来讲。见到弟妹辈。提出悌来讲。遇到刻吝者。便提出济急救危来讲。对奢华人。便提出自奉节俭,救灾救贫来讲。以此类推。委婉开悟。任劳任怨。功德无量。奉劝世间为师的。不论城镇乡村。最好能在课余之暇。抽出一点时间。与这班学生讲讲做善人根本。四书五经。广大精微。也要从切实做起的。凡八九岁到十七八岁的学生。都该讲。并要劝他们每晨诵感应篇一遍。终身奉行。为修身立业之助。这便是做先生的阴功积德。后福无穷也。顺治年间。李正芳等。集合讲感应篇会。每月朔望轮流。到期。会在一家。设香案。拜天毕。序齿挨坐。请会内明理的人。主持讲解。各静听。款从俭朴。体尚严肃。○慈溪县秦三。家藏感应篇数世。每为子孙讲解。世有善根。子孙代代昌盛。平安快乐。今日做父兄的要子弟贤明。保身家。致富贵。应时常讲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及其他善书给他们听。使子子孙孙。个个好善积德。便造源远流长的福。讲时或族中。或邻居。来听的多。则一发善气流通。善量广大。○感应篇自读了。更要劝人读。自讲务要劝人讲。在讲解时务要反覆痛快。不厌其详。至诚恳切。使人听了。踊跃改行。以收实效。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暂无简介。
总劝(共二则一法一戒)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欲;红尘滚滚,易犯惟有邪淫。拔山盖世的英雄,在此亡身丧国;衣冠楚楚的才子,因此败节损名。今昔相同,贤愚共犯。何况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轻狂小子,往往沉迷红粉之场;慧业文人,常常仿效青衫之泪。一谈止欲,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文昌帝君”,俗称“文曲星”,是中国史上信仰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神。他因为主宰人间功名利禄、文运科名,故被广大文人儒士崇拜。他虽然被列入道教神仙系统中一位重要的神,但他并不传播道术,而是劝人广行阴骘,致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最高理想。
仁在五常①首,慈居万德先。三教②伟大啊,金口说玉言。人人爱寿命,物物贪生全。鸡见厨师来,惊飞在屋前。猪见屠户到,两眼泪如泉。心里很清楚,只因口难言。忽受刀杀苦,肠断命犹牵。白刃千翻割,红锅百沸煎。身受千刀剐,血肉成人宴。此事罪孽重,头上有苍天。
广行三教(广泛地弘扬三教的道理)【原文】:(发明)三教圣人,皆具救世之念,但门庭施设不同耳。儒用入世之事,佛行出世之法,道则似乎出世,而实未尝出世者也。孔颜虽圣,然欲藉以却鬼驱妖,则迂;佛道虽尊,然欲用以开科取士,则诞。此三教所以有不得不分之势也。
三次投胎《绣虎轩次集》【原文】:桐城诸生姚东朗,有子十岁,病且死,父母怜之,谓曰:“汝果无缘为吾子耶?”其子忽作北人语曰:“我乃山东某僧也,积三十金,为师兄所窥,推吾堕水中,我呼观音大士,即见大士云,汝数合休,且往孽也,遂溺死。地方鸣于官,
佛陀之所以要诞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大事因缘的,那就是怜悯一切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他看到众生沉没在苦海中,挣扎着想要出来,但马上又被海水吞没,所受痛苦无量无边,心中就生出无穷的慈悲心来。所以特别指出西方极乐世界,使人们有了解脱的归宿。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安士全书白话解》一书以佛教思想为主线,汇集了许多历史故事,深刻地诠释了中圈儒释道三教文化,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雅俗共赏,启迪智慧,有益于劝人为善、济世救人、净化心灵、消除烦恼、大彻大悟。原书全部为古文,已不便今人阅读。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