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之二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六之二
序二
梵网合注自序
大哉,梵网经心地品之为教也,指点真性渊源,确示妙修终始,戒与乘并急,顿与渐同收,约本迹横竖俱开,兼华严法华之奥旨,约观行事理俱备,揽五时八教之大纲,文虽仅传一品,义实统贯全经。缅惟智者大师之时,人根尚利,既广宣教观法门,乃仅疏下卷戒法。大师精谙律宗,文约义广,点示当年之明律者则易,开悟今时之昧律者则难。千有余年,久成秘典。云栖为之发隐,於疏仍多阙疑。又下卷虽获流通,上卷犹未开阐。呜呼,四依大士,於法岂有吝心,众生缘薄,罕遘希有法门耳。智旭幼崇理学,千古为任,但恨障深慧劣,执东鲁而谤西乾。後闻自知录序,并良知寂感之谈,始发信心。嗣闻地藏本愿,听大佛顶,猛图出世,矢志参禅,逃家行脚。虽数发悟解,克证无期,赖有惭愧正因,不敢错下承当,生增上慢,以蹈迩来大妄语之覆辙,爰念宿因力薄,应兼戒兼教以自熏修。於是探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书,私淑台家教观。而毗尼一藏,细阅三番,梵网一经,奉为日课。遂於发隐阙疑,涣然冰释。即上卷文古义幽,昔称不能句读者,妙旨泠然现前。因拟合注,补前人之缺。此志虽发,缘障多端,六七年来,悠悠未遂。客岁大病,方遁入山,适如是昉公,从闽来寻,为其先师请讲此经,同志欢喜。由是力疾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沸涌,急秉笔而随记之,共玄义一卷,合注七卷。注成,序本末以告来哲。盖夙有微因,今复久诵,半生淹洽,不无千虑一得,故於理观事相,不惜一一指陈,诚可勷开解笃行者之半臂也。後之览者,勿以繁琐而厌忽之,俟解行双圆,归诸筏喻可耳。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後自序
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後,瘖痖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於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归依,称念礼供,求诸所愿,不如一食顷,归依称念礼供地藏菩萨,以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故也。盖末世驾言大乘甚易,躬行僧行实难。宁知废小谈大,并大亦非,悟大用小,即小本胜。故法华诫弘经者,必依四安乐行,涅槃极谈常住佛性,尤扶戒律,大士功德独盛,得非亦在此乎。智旭深憾夙生恶习,少年力诋三宝,造无间罪,赖善根未殒,得闻本愿尊经,知出世大孝,乃转邪见而生正信。仍以谤法余业,辛勤修证,不登法忍。每展读大士三经,辄不禁涕泗横流,悲昔日之无知,感大士之拯拔也。因念浊智流转之日,同此过者不少,敬宗十轮并本愿占察二典,述此仪法,庶几共涤先愆,克求後果,不终为无依行乎。未登无生正位,皆可修之,无论初心久学也。
安居止观山房序
予商大佛顶经,至五卷云,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顿悟法华佛法从缘之旨。二经妙指,何巧出一辙也。智者证法华三昧,揽本迹十妙,圆归介尔一心,示摩诃止观法门,与今经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若合符节。後笺斯典者,无虑数十百家,舍摩诃止观,别立宗涂,转趋转远。良以摩诃止观,的是如来大事因缘,非世间和合粗相。请言之。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非止观不二之真源乎。迷此真源,寂体成昏,照体成散,是不变之性随染缘而成九界。悟此昏散,散本寂,昏亦本照,是不变之性随净缘而成佛界。虽成佛界,真源不增,虽成九界,真源无减,是随缘之理,历染净而终不变。夫随缘即不变大事之因也,不变即随缘大事之缘也。故曰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知其义者,方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亦知六而常即,修非性外。即而常六,性不废修。修非性外,不堕因缘。性不废修,不堕自然。世有徒闻止观之名者,妄谓但属修成,岂识性修不二真趣邪。予出家行脚,取益无方。於此经不曾挂一字脚,不曾离却一字。後读台教,每引占察经。占察示一实境,则一大事因。示二种观,则一大事缘。愈信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一门超出,无二无三,诚不我欺。每拈此义,点示未闻,随其根性,各获法喜。噫,傥吾与诸友不同具此因,则法性了不相关,不久种此缘,则说听岂能投契。智者遥礼此经,十八年不获见。後百余年,般刺密谛剖膊传来,二大士苦心,岂为行墨者添葛藤哉。必教观齐彰,因指见月,由斯典而通止观,由止观而彻信吾言不诬。则今九旬结夏,真尘劫缘因矣。更拈一颂,以裨妙观。颂曰,未歇狂心头亦在,已瞻华屋户宁穷。密因彻悟无生灭,万行方知究竟同。
绝余编自序
生平行履,百无一长,独大菩提心,忘身为法,舍已从人,则堪质三世慈尊者也。自庚午至甲戌,五年中,几经困衡无退。迨乙亥仲秋,志终不伸。丙子春乃遁。涂中大病,逗遛九华,哀祷地藏本师,仍得阅藏著述之决。嗟乎,文字性空,性空即是实相。实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岂离文字而解脱哉。昔弃笔砚绝而不绝,今也不绝而绝矣。姑名绝余。
劝持大佛顶经序
三因性德,绝待遍常。悟性成修,名为圆通。现在惑业苦三,便是教行理经正体,而迷强者日用不知。故依实相而垂文字,依文字而资观照。观照文字,皆实相也。实相观照,皆文字也。文字实相,皆观照也。当体实相,当体文字,当体观照。实相常,文字观照亦常。实相遍,文字观照亦遍。实相觉,文字观照亦觉。实相尊,文字观照亦尊。实相不可见,文字观照亦不可见。实相不可无,文字观照亦不可无。呜呼,已悟实相者,容可不藉文字。未达实相者,宁容不勤观照哉。已深观照者,知无实相外之文字。未精观照者,安知文字中之实相哉。然虽不知文字之实相,而实相未尝不即文字也。大佛顶经,智者大师拜之以毕身,般刺尊者传之以剖膊。非以实相观照,均藉文字为缘邪。或曰,圣人与其不可传者往矣,所传者糟粕耳,则未达实相观照文字互即互遍之旨者也。昔算师以诀授子,子诵不能用。有人从学句读,算与父勒,谓诀有巧乎,何子诵弗知。谓诀无巧乎,何人学能算。且无子之诵之,人又乌从学之。吾固不愿人厥子若也,然若厥子犹胜於不诵者也,况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性觉之力不可思议。不思议薰,不思议变,其为成佛真因,岂算诀所能喻哉
劝持梵网心地品
夫有心者皆得作佛,则皆为佛戒所摄。既为佛戒所摄,胡容不诵此戒法。此戒法名为心地品者,心外无法,法外更无心也。故又云,不受戒者,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噫,可思矣。今人高谈心性,妄谓戒不必受。逮肯受者,又茫不知心性为何物。一义甫晦,两病旋生。狂谈之心,固非真心。愚禀之戒,亦岂真戒。但事能挟理,戒善犹可远作缘因。理不孤立,空谈适为邪见张本。所以涅槃後唱,扶律为宗。梵网初成,木叉先结。心地一品,尤末劫津梁,昏衢宝炬哉。予悯了因果沙弥福慧俱缺,励以日课斯品,稍沾法喜,思劝同仁。经云,菩萨常应化一切发菩提心。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果也勉之,坚其神,强其志,恒其操,笃其行。尽大地有情,咸归心地法门,莫以三千为毕竟也。
化持大佛顶神咒序
摩诃悉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既入支那,习为日课此方大乘缘种,可谓强矣。但积譌相传,有称悉怛多般怛罗六字为咒心者。有谓此是咒名,别取哆侄他以下数句,为咒心者。杜撰无据,抗佛慈旨,均可痛也。经极谈咒心功德,而谓昏未能诵者,当书供禅堂,或带身上,初不闻以数句为咒心也。傥仅数句,何至心昏不忆,以书写供佩为佛事邪。盖十卷明文,显示如来藏心,五会神咒密诠如来藏心。显密虽殊,心性理一。全心成咒,全咒传心,故名心咒,亦名咒心耳。解天禅人,广劝真信力行之士。或全持,或全写,以自供佩及转施人,期借神力显发自心一振末世之譌,同登灌顶之记。阿难为众重请,如来放光重说,护法述愿请加,金刚藏王旷劫随逐,收功皆在此矣。
周易禅解自序
蕅益子结冬月台,禅诵之余,持韦编而笺之。或问曰,子所解是易邪。余曰,然。复有视而问曰,子解非易邪。余曰,然。又有视而问曰,子解亦易亦非易邪。余曰,然。更有视而问曰,子解非易非非易邪。余曰,然。侍者笑曰,若是乎,堕在四句中也。余曰,汝不闻四句皆不可说,有因缘故,皆可说乎。因缘者,四悉檀也。人谓我释子也,通儒能解易,则欢喜焉。故谓易者吾然之,世界悉檀也。或谓释子何解易以同俗儒,知所解之非易则善心生焉,故谓非易者吾然之,为人悉檀也。或谓释殆无分也,若知易与非易,必有差别,虽异而同,虽同而异,则儱侗之病不得作焉,故谓亦易亦非易者吾然之,对治悉檀也。或谓儒释必有实法也,若知非易,则儒非定儒,知非非易,则释非定释,但有名字而无实性,顿见不思议理焉,故谓非易非非易者,吾然之,第一义悉檀也。侍者曰,不然,若所解是易,人谓易可助出世法,成增益谤。若非易,人谓师自说禅,何尝知易,成减损谤。若亦易亦非易,人谓儒原非禅,禅亦非儒,成相违谤。若非易非非易,人谓儒不成儒,禅不成禅,成戏论谤,乌见其为四悉檀也。余曰是固然。汝不闻人参善补,而气喘者服之立毙乎,大黄最损,而中满者服之立瘥乎。春之育万物也,物固有遇春而烂者,夏之长养庶品也,草亦有夏枯者,秋之肃杀也,而菊有花,冬之闭藏也,而松柏青,梅英馥,如必择有利无害者而後为之,地不能无憾矣。且佛以慈眼视大千,群机已熟,然後示生,犹有魔波旬乱之,九十五种妒之,提婆达多思中害之,岂惟尧舜称犹病哉。吾所由解易者无他,以禅入儒,诱儒知禅耳。纵不得四益,起四谤,如从地倒,还从地起。置毒乳中,转至醍醐,厥毒仍在,遍行为外道师,萨遮为尼犍主,意在斯也。侍者再拜谢曰,此非弟子所及也,请笔而存之。
大佛顶经玄文後自予
至矣哉,大佛顶经之为教也。依妙性而开妙悟,起妙行而历妙位,成妙果而归妙性,永超七趣沈沦,不堕修心歧径。戒乘俱急,顿渐两融。显密互资,事理不二。诚教海司南,宸乘正眼也。旭年二十三,岁在辛酉,创获闻熏,决志离俗。次年剃染,坐禅双径。每遇静中诸境,罔不藉此金(金+卑)。乙丑丙寅两夏,为二三友人逼演二遍,实多会心,愿事阐发。以志在宗乘,未暇笔述。已巳春,与博山无异师伯盘桓百日,深痛末世禅病,方一意研穷教眼,用补其偏。虽遍阅大藏,而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二经。越七年丙子,抱病窜居九华。次年有同志数人,乐闻此经要旨,一番商究,会心更多。戊寅结夏新安,重拈妙义,加倍精明。今夏弘法温陵,诵帚昉师,及一切知已坚请疏解,发前人未发。予谓此经旧解多矣,多指益复眩眼耳。昉曰,不然。药无贵贱,起病者良。法无精粗,救时为要。痛兹末世,宗教分河,尽谓别传实在教外,孰知教内自有真传。纵令截去指头,依旧不曾见月。每聆吾师竖义,痛快直截,实与本分宗旨相应,并不蹈袭前人窠臼。始信不离文字而说解脱,非欺我也。何忍秘此妙悟,不以全体示人,吾师於法有悭心乎。於时复有修白慕公,若水轮公极力劝成。予感其意,兼理夙愿,述为玄义二卷,文句十卷,固不敢矫古人而立异,亦不敢殉古人而强同。知我罪我,听诸高明而已。
悦初开士千人放生社序
予幼崇理学,知天地之大德曰生,恻隐为仁之端,疑释氏侈谈无生,不近人情。稍长见儒者虽言民胞物与,及其咨口肥甘,则竞托远庖厨为仁术,曾不能思刀砧号叫之苦也。虽不忍一念,必不可灭。然为贪忍异说所蔽,终不能伸。而放生嘉会,每创自释子。且推历劫亲缘,视以同体四大,究极以皆有佛性。其为好生懿德,必使大地含灵,尽证无生而後已。噫嘻,由此言之,非达无生,曷能好生。非真好生,曷证无生也哉。从此不顾名教,飘然剃发。盖诚有见於出世大慈大悲,方是大忠大孝,大仁大智,故不肯以夜郎自封也。悦初开士,誓劝千人放生,同修慈心三昧。予谓此三昧,当使刹尘共证,何止千人。千人云者,且就凡夫现前分量所及而已。千数既毕,顶礼千佛,俾六道悲仰,与诸佛慈力,果彻因该。供养千僧,俾悟事理和融,生佛不二,好生无生。若事若理,皆已竖穷横遍矣。
赠衍如兄序
尝慨末世士,机械日深,去道日远,名相之心日以重。取益之方日以微,求忘机械,略名相,熙怡自得,不为习俗所染者,衍如琳公,其庶几乎。公鄣南名族颜氏子,剃染於虎硿,遂举千古垂废之道场,而鼎新之。住持十五载,百务俱备,乃发足操方。初至武林,参似空金台诸法主。次至吴中,晤汉月顶目等诸禅德,禀沙弥戒。次达留都,诣古林庵圆戒。理归装,邂逅雪关公,登黄櫱山谒隐元琦公,最後乃师事闻谷老宿,定法名,习禅坐,重证戒品。而挂锡开元之甘露戒坛,适余至,公大庆,为余率众解制。余到岱山,公先往,俟讲事完,力拂虎硿仙亭诸子之请,仍与予岱山结夏。每观世人,稍营一窟,便欲作久安计。今虎硿仙亭,皆表表名刹,公飘然不以系心,岂无所见而然哉。然游戏解脱,萧然物外,仅可自利,未可利人。且公广参知识,以闻谷老宿为宗,又憾晤余之晚,余无似,姑置。公试思,今时学人,罔不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而闻老偏把定要津,坐断狂禅舌头。故智者有言曰,真寂之於云栖,譬有若之於孔子也。公何不绍其芳规,兼律兼教,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指归。设有宗门种草,不妨令其苦参实究,但痛戒其捕影掠虚。漳南佛国,深望公一振其颓,宁直作散圣家风,图无事累心而已。
赠纯如兄序
众祐有言曰,善知识者,得道大因缘,是全梵行。夫随其所修一种法门,自利成就,足范後昆者,教授善知识也。办真实出世心,修三乘出世法,所志无乖,所见无戾者,同行善知识也。善护三业,克供四事,俾行人得安心办道者,外护善知识也。予自壬戌出家,於今十九年矣,学无常师,交无常友,根钝力微,每藉境缘自炼,见善思企而罔及,见恶内省而多惭,於三种善知识中,惟教授最多。盖三人行必有我师,况世出世法各有所长者乎。又况久相结契,如曹源之勤学,雪航之婆心,惺谷兄之辣手,诵帚师之笃信,归一师之孤峭,修雅师之恬退者乎。又况会事参谒,如无异师之慈悲广大,闻谷师之谨严缜静,无尽师之弘扬教观者乎。又况湛明师引进雪岭师剃度,戒宗师授沙弥戒,古德师授菩萨戒,乃至憨大师之书问慰诱,梦寐神交,频相策发者乎。若同行善知识,生平止得一人,壁如镐兄是也,外护善知识,於松陵得一人,曰鉴空宁公,於吴门得一人,曰竺璠净公,今丹霞得一人,曰纯如白公。宁公之护予默关也,身为侍者,不令缁素一人,辄来扰予。净公之护予结坛也,百一所需,无不毕具,然犹曰孑尔微躯,主道尚易易耳。今同志数人,结夏岱山,相与专办己躬下事,二时课诵,亦不应酬。令我同志,无不优游坐进斯道,较前二公,已为大难。且净公僻在密渗之禅,宁公虽趋向时戒,力所赡者,不过营福一涂。公则尊贤容众,雅量冲怀,已足补吾所短,而虚心乐善,雅慕佛法,尚可慰吾同行之思。岂宁净二公所能及哉。昔杨歧直院十年,儿孙满地,四明一学人,请教观於法智大师,命理常住事三载毕,重申前问。师震威一喝,顿悟性具圆宗。实力比丘,迦叶佛所,愿於释迦佛时知僧卧具第一,乘本愿力,以童子出家祗园,见客比丘来去纷杂,重发愿云,我年二十进具戒後,当理此事。及进具证果,念空无相无作三昧,此愿将息。佛以夙愿责之,遂毕世知僧卧具。客比丘来,皆亲授房舍。初更时到,放一指光。二更时到,放二指光。乃至五更时到,放五指光,普为十方大众诸佛菩萨之所称叹。念念入定放光,念念出定慰客,所谓善入出住诸禅三昧者也。然如此神通作用,究竟岂离吾人现前一念。故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纯公於此,蓦然荐取,则实力四明杨歧鼻孔,乃至三世诸佛鼻孔,俱可一串穿却矣。
刻惺谷禅师笔语序
语曰,众恶之,必察焉。人虽至愚,苟顾名图利,亦何以一人招众恶,至招众恶弗恤,则别有苦心可知矣。吾友惺谷寿师,广参博访,足迹几半天下,凡所住处,爱而畏之者十一,厌而疑之者十九。虽接物失於方便,然铁石心肠,真欲自他同跻正觉,断断乎不可泯也。今观其遗书,攻人短,不掩人长,用已长,不讳已短,直抒血诚,无所避忌,亦无所文饰,苦口良药,固末世所不能服,宁非末世所急当服哉。寿师既没,惟诵帚昉师,佩其严惮切蹉之恩,举生平往来手札,辑为笔语,方欲绣梓,昉师复没,高足还一本公,力谋剞劂。嗟乎,以寿师一生苦心,惟昉师能知恩报恩,以昉师半世勤恳,又惟本公为继志述事。然则寿师固藉昉师以不朽,昉师亦得本公以终传也。孝顺者必食其报,讵不信然。予与寿师交最厚,互相益处最多,而今而後,真不可复得矣,爰涕泣而序之。
闽游集自序
自丙子卧病九华,无复人世间想。戊寅秋,践吾友帚师之约,幻游闽南,拟掩关静坐耳。讵意鼓两片皮,作座主活计邪。流浪温陵霞漳间,几及四载,种种家丑,播扬略尽,二三同志,苦欲灾木。余惟赋性僻拗,不近人情,所有言句,多触时讳,流通之者,殆非爱我者也。然业将身命,付诸龙天,诚复不敢自爱。遂弁数语,以听知我罪我於天下後世云。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六之二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